~p 1

【閱藏知津敘】

心外無法。祖師所以示卽法之心。法外無心。大士所以闡卽心之法。並傳佛命。覺彼迷情。斷未有欲弘佛語。而可不深究佛心。亦未有旣悟佛心。而仍不能妙達佛語者也。今之文字阿師。拍盲禪侶。竟何如哉。嗚呼。吾不忍言之矣。昔世尊示入涅槃。初祖大迦葉卽白眾云。如來舍利。非我等事。今者宜先結集三藏。勿令佛法速滅。嗟嗟。儻三藏果不足傳佛心。則初祖何以結集為急務耶。竊謂禪宗之有三藏。猶弈秋之有棊子也。三藏之須禪宗。猶棊子之須活眼也。均一棊

~p 2-3

子也。善弈者。則著著皆活。不善弈者。則著著皆死。均此三藏也。知佛心者。則言言皆了義。不知佛意者。則字字皆瘡疣。若為懲隨語生見。遂欲全棄佛語。又何異因咽廢飯哉。夫三藏之不可棄。猶飲食之不可廢也明矣。不調飲食。則病患必生。不閱三藏。則智眼必昧。顧歷朝所刻藏乘。或隨年次編入。或約重單分類。大小混雜。先後失準。致使欲展閱者。茫然不知緩急可否。故諸剎所供大藏。不過緘置高閣而已。縱有閱者。亦罕能達其旨歸。辨其權實。佛祖慧命。真不啻九鼎一絲之懼。而諸方師匠。方且或競人我。如兄弟之鬩牆。或趨名利。如蒼蠅之逐臭。或妄爭是非。如癡犬之吠井。或恣享福供。如燕雀之處堂。將何以報佛恩哉。唯宋有王古居士。創作法寶標目。明有蘊空沙門。嗣作彙目義門。並可稱良工苦心。然標目僅順宋藏次第。略指端倪。固未盡美。義門創依五時教味。麤陳梗槩。亦未盡善。旭以年三十時。發心閱藏。次年晤壁如鎬兄於博山。諄諄以義類詮次為囑。於是每展藏時。隨閱隨錄。凡歷龍居。九華。霞漳。溫陵。幽棲。石城。長水。靈峰。八地。歷年二十〔示*冀〕。始獲成稿。終不敢剖破虛空。但藉此稍辨方位。俾未閱者。知先後所宜。已閱者。

~p 4

達權實所攝。義持者。可卽約以識廣。文持者。可會廣以歸約。若權若實。不出一心。若廣若約。咸通一相。故名之為閱藏知津云。

甲午重陽後一日北天目沙門釋智旭撰

~p 5

【緣起】

古德云。般若如大火聚。四面不可入。又云。般若如清涼池。四面皆可入。般若其有二乎哉。何一不可入一可入也。余鈍根。學佛有年。不獨大火聚不能捱身。卽清涼池亦無能插足。惟是嘗聞華嚴普賢行願品。有剝皮為紙。刺血為墨。書寫經卷。積如須彌。故每於方冊經卷。少刻流通。非敢云作檀度法施。蓋欲藉此稍種般若種子耳。昔者靈峰大師開講報恩三藏。余因得親法席。後欲輙申供養。師囑云。吾有閱藏知津一書。共四十八卷。計一千餘紙。居士能為我梓行。則勝

~p 6-7

如以四事給我矣。師化去忽十年。塵務紛紛。未得酬此願。去夏癸卯。勉力抽資。幷勸一二同志。共襄其事。遂鳩工藏舍倡刻。至今夏甲辰。得以告成。所願刻施微因。用薦先父思山府君。先母魏氏孺人。脫苦惱於三途。證蓮華於九品。更冀閱是書者。一展卷時。如扁舟漁父。忽然誤入桃源。則如來法海。雖寬廣無涯。一彈指間。可以卽登彼岸矣。其他律教之異同。禪淨之差別。具述大師序中。茲不更贅。余因述發心刻施之緣。聊識數言。以記歲月如此。

溧水佛弟子夏之鼎和南述

【閱藏知津凡例】

  一義門但分五時。不分三藏。謂三藏小教。但屬阿含一時也。然天台備明五時。各論通別。別則但約一類機緣。通則華嚴乃至涅槃。無不徧該一代。又從古判法。多分菩薩聲聞兩藏。就兩藏中。各具經律論三。若據智度論說。則凡後代撰述合佛法者。總可論藏所收。若據出曜經說。則於經律論外。復有第四雜藏。今謂兩土著作。不論釋經宗經。果是專闡大乘。則應攝入大論。專闡小道。則應攝入小論。其或理兼大小。事涉世間。

~p 8-9

二論旣不可收。故應別立雜藏。

  一若據五時次第。則華嚴之後。應敘阿含。然以小教加於方等般若之前。甚為不可。故必大小各自為類。庶顯權實輕重不同。

  一據密部之中。亦有以華嚴為名者。亦有以般若為名者。亦有以法華為名者。但旣涉壇儀印咒。並屬祕密一宗。只此密宗。並是方等大教。並通四十九年所說故也。

  一法華。涅槃。雖同醍醐一味。而一重顯實。一重談常。故仍分二也。

  一大乘律。本在諸經論中。不同小乘條然各別。今為令學菩薩戒者。易於尋究。故順歷代藏經舊例。仍列數種。而出沒取捨。略與舊目不同。

  一大乘論藏。自有釋經。宗經。及轉釋諸論之不同。今故分為三別。三中又各先敘西土。後敘此土。所以尊天竺也。

  一此土釋大乘經。雖有巧拙淺深不同。然旣附經文。不可攝入雜藏。故並入論藏中。若義門各附經論之後。又似經論太無分別矣。

  一此土述作。唯肇公及南嶽天台二師。醇乎其醇。

~p 10-11

真不愧馬鳴龍樹無著天親。故特收入大乘宗論。其餘諸師。或未免大醇小疵。僅可入雜藏中。

    一西土撰述。但以義兼大小。或復事涉抄撮。故名為雜。此方撰述。則以諸家不同。體式亦異。故名為雜。

  一此土淨土宗。如妙宗鈔。十疑論等。台宗。如玄義文句三止觀等。賢首。如華嚴疏鈔等。並已收入大乘論藏。故所列咸皆無幾。俟法海觀瀾中。乃當備列各宗要書。

  一義目於華嚴法華等經。便取賢首溫陵等意旨釋之。未免依他作解。障自悟門。今但列其品題。幷品中事理大概。使人自知綱要。唯至疏鈔玄文。方略出其釋經之法。使知各家製立軌則不同。

  一義目每於重單譯中。先取單本總列於前。後以重本別列於後。相去懸隔。查考稍難。又每以先譯為主。不分譯之巧拙。致令閱者不知去取。今選取譯之巧者一本為主。其餘重譯。卽列於後。俾不能徧閱者。但閱其一。卽可得旨。若能徧閱者。連閱多譯。便知巧拙之得失也。

~p 12

  一凡重譯本。於總目中。卽低一字書之。使人易曉。至後錄中。則與主本或全同。或稍異。仍備明之。使人知其或應並閱。或可不閱也。

  一諸經或已流通。則人多素曉。或雖未流通。而卷帙不多。則人易翻閱。故所錄皆略。唯大般若。實為佛祖迅航。而久不流通。卷盈六百。故所錄稍詳。又寶積。大集。及諸密部。幷阿含等。凡卷帙多而人罕閱者。亦詳錄之。庶令人染一指而知全鼎之味云爾。

~p 13

閱藏知津總目卷第一

北天目沙門釋智旭 編次

【第一經藏二分一大乘經二小乘經】

【第二律藏二分一大乘律二小乘律】

【第三論藏二分一大乘論二小乘論】

【第四雜藏二分一西土撰述二此方撰述】

 ○一大乘經五部一華嚴部二方等部三般若部四法華部五涅槃部

 ○一華嚴部(卷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 拱平章愛育黎首臣

~p 14-15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四十卷 南伏戎羌北伏戎羌遐)

  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 湯坐朝問道垂

  佛說兜沙經(四紙半 南邇北壹)

  佛說菩薩本業經(十一紙半 南邇北壹)

  諸菩薩求佛本業經(九紙半 南邇北率)

  菩薩十住行道品經(七紙欠 南邇北率)

  佛說菩薩十住經(四紙欠 南邇北率)

  漸備一切智德經(五卷 南邇北率)

  十住經(六卷 南壹北體)

  等目菩薩所問三昧經(三卷 南體北率)

  顯無邊佛土功德經(一紙半) 壹

  佛說較量一切佛剎功德經(一紙餘 南夙北臨)

  佛說如來興顯經(四卷 南體北邇)

  度世品經(六卷) 壹

  佛說羅摩伽經(四卷) 體

  大方廣佛華嚴經續入法界品(八紙欠 南邇北壹)

  普賢菩薩行願讚(四紙半 南無北唱)

  文殊師利發願經(二紙餘 南籍北旣)

◎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九紙餘 南邇北壹)

~p 16-17

  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思議佛境界分(十紙半 南邇北壹)

◎大方廣佛華嚴經修慈分(六紙餘 南邇北壹)

○大方廣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十二紙餘 南邇北壹)

  度諸佛境界智光嚴經(一卷 南遐北殷)

  佛華嚴入如來德智不思議境界經(一卷 南遐北邇)

○大方廣普賢所說經(四紙欠 南邇北壹)

 信力入印法門經(五卷 南遐北邇)

○大方廣總持寶光明經(五卷 南竭北力)

?大方廣圓覺脩多羅了義經(一卷) 難

 ○二方等部又為二一顯說二密咒

 ○方等顯說部

○大寶積經(一百二十卷 龍師火帝(至)始制文字(卷二卷三)

 ?大方廣三戒經(三卷) 乃

 ?佛說如來不思議秘密大乘經(二十卷今作十卷) 映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二卷) 乃

 ?佛說無量壽經(二卷) 乃

  佛說阿彌陀經(二卷) 乃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南作二卷北上中下同卷 南深北命)

 ○佛說大阿彌陀經(二卷) 貞

~p 18-19

  佛說阿閦佛國經(二卷北作三卷) 服

 ?佛說大乘十法經(一卷) 服

  佛說普門品經(一卷) 服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四十卷今作二十卷 南辭安北如松)

  佛說胞胎經(一卷) 服

  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二卷) 服

 ☉佛說護國尊者所問大乘經(四卷南作三北作二 南夙北臨)

  郁迦羅越問菩薩行經(一卷) 衣

  佛說法鏡經(二卷) 服

  幻士仁賢經(一卷) 衣

 ☉佛說決定毗尼經(一卷) 衣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一紙半) 淵

 ?發覺淨心經(二卷北作一卷) 衣

 ?佛說須賴經(一卷 南忘北衣)

  佛說須賴經(一卷 南忘北衣)

 ○菩薩修行經(半卷 南忘北短)

 ☉佛說無畏授所問大乘經(上中下僅半卷 南馨北夙)

  佛說優填王經(四紙餘) 衣

 ?佛說大乘日子王所問經(九紙餘) 力

 ○佛說須摩提經

~p 20-21

 ☉佛說須摩提菩薩經(二經仝卷) 衣 

  佛說阿闍世王女阿述達菩薩經(一卷) 衣

 ?佛說離垢施女經(一卷) 衣

 ?得無垢女經(一卷) 裳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二卷) 裳

 ?善住意天子所問經(三卷) 裳

 △佛說如幻三昧經(三卷) 裳

 △太子刷護經

 ○太子和休經(二經同卷) 裳

 △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二卷) 推

 ?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四卷今作二卷 南凊北深)

 ○大乘顯識經(二卷) 推

  佛說大乘方等要慧經

  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二經南共一卷北共半卷) 推

  佛遺日摩尼寶經(一卷) 推

 ?佛說摩訶衍寶嚴經(一卷) 推

 ?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五卷今作二卷) 忠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一卷) 推

 △毗耶娑問經(二卷) 推

○入法界體性經(八紙半 南男北傷)

~p 22-23

  寶積三昧文殊師利菩薩問法身經(五紙半 南男北才)

?佛說阿彌陀經(四紙餘) 貞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九紙欠) 貞

○後出阿彌陀偈經(十四偈) 貞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三紙) 行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一卷) 貞

 ◎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受記經(一卷 南罔北短)

?佛說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上中下仝卷 南淵北似)

○大方等大集經(三十卷) 位讓國 (卷四)

  大哀經(八卷) 周

  寶女所問經(四卷) 發

 ○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十八卷今作九卷 南澄北似)

  無言童子經(二卷) 發

  寶星陀羅尼經(八卷) 殷

?大乘大方等日藏經(十卷) 有

○大方等大集月藏經(十卷) 虞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十卷) 陶

  佛說大方廣十輪經(八卷) 唐

○大集須彌藏經(二卷) 唐

~p 24-25

○虛空藏菩薩經(一卷) 弔 (卷五)

 △虛空孕菩薩經(二卷) 弔

  ?虛空藏菩薩神咒經(十五紙) 弔

◎觀虛空藏菩薩經(二紙) 弔

◎無盡意菩薩經(四卷) 罪

  阿差末菩薩經(七卷) 罪

☉佛說大方等大集菩薩念佛三昧經(十卷) 民

 △佛說菩薩念佛三昧經(六卷) 弔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五卷 南伐北罪)

  般舟三昧經(三卷) 伐

  拔陂菩薩經(一卷 南伐北罪)

◎自在王菩薩經(二卷) 發

?奮迅王問經(二卷) 發

△大集譬喻王經(二卷) 周

?佛說大集會正法經(五卷北作四卷 南淵北凊)

  僧伽吒經(四卷北作三卷 南可北羊)

○月燈三昧經(十一卷北作十卷) 女

  月燈三昧經(半卷) 慕

?占察善惡業報經(二卷 南詩北景)

○佛說佛名經(十二卷) 己長

~p 26-27

○佛說五千五百佛名神咒除障滅罪經(八卷北作五卷 南信北長)

○三劫三千諸佛名經(三卷) 長

○千佛因緣經(一卷) 維

△賢劫經(十卷) 恃

◎稱揚諸佛功德經(三卷 南罔北靡)

◎百佛名經(六紙欠 南忘北信)

◎佛說大乘大方廣佛冠經(上下合卷 南松北凊)

◎佛說十吉祥經(一紙餘 南賢北信)

◎佛說八佛名號經(三紙半 南才北知)

  佛說八吉祥神咒經(二紙半 南效北知)

  佛說八陽神咒經(二紙半 南才北知)

  佛說八吉祥經(二紙 南才北知)

◎佛說八部佛名經(二紙半 南賢北信)

◎佛說滅十方冥經(六紙) 維

◎受持七佛名號所生功德經(四紙半) 維

◎大乘寶月童子問法經(四紙 南盡北則)

?佛說寶網經(一卷 南忘北彼)

○佛說不思議功德諸佛所護念經(二卷 南長北信)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二卷) 惟

~p 28-29

 ○佛說藥師如來本願經(一卷) 惟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一卷) 惟

◎觀佛三昧海經(十卷) 量

◎佛說彌勒成佛經(一卷) 貞

  佛說觀彌勒菩薩下生經(六紙半) 貞

  佛說彌勒來時經(二紙餘) 貞

  佛說彌勒下生經(六紙餘) 貞

  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五紙) 貞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一卷) 貞

◎佛說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四紙 南賢北信)

○佛說師子月佛本生經(六紙半 南賢北信)

○文殊師利般涅槃經(四紙欠) 維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一卷 南得北知)

◎地藏菩薩本願經(二卷 南思北斯)

◎佛說師子莊嚴王菩薩請問經(三紙餘 南賢北景)

◎佛說八大菩薩經(一紙半 南思北斯)

?六菩薩名亦當誦持經(一紙 南籍北旣)

◎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經(四紙半) 維

◎佛說老女人經(一紙半 南男北潔) (卷六)

~p 30-31

  佛說老母經(一紙半 南男北潔)

  佛說老母女六英經(一紙欠 南男北潔)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 惟

 △入楞伽經(十卷) 鞠

 ○大乘入楞伽經(七卷) 養

◎佛說首楞嚴三昧經(三卷) 靡

◎維摩詰所說經(三卷) 方

  維摩詰經(三卷) 方

 △說無垢稱經(六卷 南方北蓋)

○善思童子經(二卷 南賴北敢)

  大方等頂王經(一卷) 萬

 △大乘頂王經(一卷) 萬

◎月上女經(二卷) 染

○大乘密嚴經(三卷 南染北凊)

 △大乘密嚴經(三卷 南不北凊)

○解深密經(五卷 南常北效)

  深密解脫經(五卷 南常北效)

  佛說解節經(一卷 南敢北髮)

  相續解脫地波羅密了義經(半卷 南敢北髮)

  相續解脫如來所作隨順處了義經(半卷 南敢北髮)

~p 32-33

○佛說佛地經(八紙) 行

◎金光明最勝王經(十卷) 場 

 ○金光明經(四卷 南食北化)

?合部金光明經(八卷 南食北被)

  莊嚴菩提心經(六紙欠 南邇北壹)

  大方廣菩薩十地經(六紙半 南邇北壹)

 ○毗沙門天王經(四紙半 南不北凊)

 ◎菩薩投身飼虎起塔因緣經(十紙餘 南賢北悲)

◎無所有菩薩經(四卷) 絲

?諸佛要集經(二卷 南彼北靡)

○不思議光菩薩所說經(一卷 南罔北短)

○央掘魔羅經(四卷) 悲

○思益梵天所問經(四卷 南五北傷) (卷七)

  持心梵天所問經(四卷 南五北慕)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六卷 南大北傷)

○佛說大乘同性經(二卷 南大北慕)

 △佛說證契大乘經(二卷 南常北慕)

○諸法無行經(二卷 南傷北常)

  諸法本無經(三卷 南傷北五)

  佛說大乘隨轉宣諸法經(三卷今作一卷 南言北之)

~p 34-35

◎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十卷 南若北馨)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八卷 南之北興)

◎大乘徧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五紙餘 南男北潔)

  無字寶篋經(五紙) 潔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四紙) 潔

○佛說大乘入諸佛境界智光明莊嚴經(五卷南作三卷北作二卷 南言北之)

 △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二卷 南慕北男)

  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半卷 南慕北推)

○大方等如來藏經(九紙半 南忘北彼)

△十住斷結經(十四卷今作十二卷) 談彼

△菩薩瓔珞經(十三卷今作二十卷 南短靡北詩讚)

○佛說華手經(十卷 南欲難北欲)

○佛說寶雨經(十卷 南身北此) (卷八)

 △佛說寶雲經(七卷 南此北身)

 ?佛說除葢障菩薩所問經(二十卷南作十卷北作八卷 南盛北溫)

○法集經(六卷) 難

?觀察諸法行經(四卷) 器

~p 36-37

◎佛說未曾有正法經(六卷今作三卷 南凊北深)

  佛說阿闍世王經(二卷) 惟

  普超三昧經(四卷) 毀

  佛說放鉢經(一卷) 毀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四卷 南恭北五)

  伅真陀羅所問寶如來三昧經(三卷 南場北五)

△三昧弘道廣顯定意經(四卷) 絲

△佛說海龍王經(四卷 南彼北景)

○佛說轉女身經(一卷) 男

  佛說無垢賢女經(三紙欠) 潔

  佛說腹中女聽經(二紙半) 潔

○大方廣如來秘藏經(二卷北作一卷) 染

○持世經(四卷 南四北常)

  持人菩薩所問經(四卷 南四北常)

○大方廣寶篋經(二卷 南敢北恭)

  佛說文殊師利現寶藏經(二卷 南敢北恭)

○佛說樂瓔珞莊嚴方便經(一卷) 潔

  順權方便經(二卷) 潔

○大莊嚴法門經(二卷 南慕北毀)

  佛說大淨法門品經(一卷 南慕北毀)

~p 38-39

○佛說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一卷) 貞

  佛說第一義法勝經(一卷) 貞

○有德女所問大乘經(三紙半 南賢北莫)

  梵女首意經(四紙餘) 莫

○佛說大乘流轉諸有經(二紙) 維

?大方等脩多羅王經(二紙半 南才北良)

  佛說轉有經(一紙半 南效北良)

◎佛說長者女菴提遮師子吼了義經(六紙欠 南賢北信)

○外道問聖大乘法無我義經(二紙半 南盡北則)

○佛說大乘智印經(五卷今作二卷 南言北之)

  佛說慧印三昧經(一卷 南傷北才)

 △佛說如來智印經(一卷 南傷北才)

◎佛說不增不減經(五紙半) 維

△佛說入無分別法門經(四紙 南斯北夙)

○力莊嚴三昧經(三卷今作卷半 南長北信)

△佛說無極寶三昧經(二卷 南傷北才)

  寶如來三昧經(二卷 南慕北方)

◎佛說金剛三昧本性清淨不壞不滅經(七紙欠 南賢北信)

○寂照神變三摩地經(一卷) 維

~p 40-41

○大方廣師子吼經(四紙餘 南男北良) (卷九)

  佛說如來師子吼經(五紙 南男北良)

◎出生菩提心經(十一紙半 南行北羊)

 ○佛說發菩提心破諸魔經(上下合卷 南凊北薄)

○文殊師利問菩提經(六紙餘) 男

  伽耶山頂經(九紙) 男

  佛說象頭精舍經(八紙餘) 男

 ○大乘伽耶山頂經(七紙餘) 男

○佛說文殊尸利行經(七紙半 南效北良)

 △佛說文殊師利巡行經(七紙欠 南效北良)

?佛說大乘善見變化文殊師利問法經(五紙餘 南力北忠)

◎佛說大乘不思議神通境界經(三卷今作二卷 南凊北薄)

◎商主天子所問經(一卷) 維

?佛說魔逆經(一卷) 維

?超日明三昧經(二卷 南罔北短)

?須真天子經(二卷 南罔北短)

?成具光明定意經(一卷 南忘北彼)

○悲華經(十卷) 及

?大乘大悲芬陀利經(八卷 南賴北敢)

~p 42-43

○方廣大莊嚴經(十二卷 南化北四大)

  普曜經(八卷 南被北大)

?大方便佛報恩經(七卷) 墨

○菩薩本行經(三卷) 墨

○佛說金色王經(七紙 南忘北短)

△六度集經(八卷) 萬

  太子須大拏經(一卷 南潔北才)

  菩薩睒子經(六紙欠) 潔

  佛說睒子經(五紙) 潔

  太子慕魄經(五紙欠) 潔

  佛說太子沐魄經(二紙半) 潔

  佛說九色鹿經(二紙欠) 潔

◎佛說長壽王經(四紙餘 南賢北羊)

○佛說鹿母經(七紙) 維

○佛說大意經(四紙半) 維

○佛說前世三轉經(六紙 南效北良)

  佛說銀色女經(六紙餘 南效北良)

△過去佛分衛經(一紙餘 南賢北景)

?佛說妙色王因緣經(三紙欠 南賢北景)

?佛說月明菩薩經(三紙欠) 維

~p 44-45

○佛說頂生王因緣經(六卷今作二卷 南言北之)

?佛說賴吒和羅所問德光太子經(一卷) 維

△如來獨證自誓三昧經(六紙餘 南才北良)

  ?佛說自誓三昧經(七紙欠 南效北良)

△佛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三卷) 身

  道神足無極變化經(四卷 南蓋北方)

◎佛說盂蘭盆經(一紙半 南才北知)

  佛說報恩奉盆經(一紙欠 南才北知)

◎佛說巨力長者所問大乘經(上中下同卷 南取北斯)

◎佛說德護長者經(二卷 南男北潔)

  △佛說月光童子經(七紙半) 潔

  ?佛說申日兒本經(二紙欠) 潔

○佛說勝軍王所問經(五紙半 南淵北斯)

  佛說諫王經(三紙餘) 才

 ○如來示教勝軍王經(六紙餘) 才

 ○佛為勝光天子說王法經(五紙半) 才

○佛為優填王說王法正論經(七紙餘 南思北之)

○佛說薩羅國經(三紙 南賢北信)

?佛說阿闍世王受決經(三紙半欠 南效北良)

  採華違王上佛受決經(二紙欠 南效北良)

~p 46-47

○佛說差摩婆帝受記經(三紙 南賢北景)

?佛說賢首經(二紙半) 維

○佛說堅固女經(五紙餘) 維

○佛說心明經(二紙半) 維

?佛說金耀童子經(七紙欠) 力

○佛說逝童子經(二紙半) 潔

 △佛說長者子制經(三紙餘) 潔

  佛說菩薩逝經(三紙餘 南男北潔)

?佛說龍施女經(二紙欠 南效北知)

 △佛說龍施菩薩本起經(三紙半 南效北知)

○佛說長者法志妻經(三紙欠 南賢北信)

○佛說乳光佛經(五紙半) 潔

  佛說犢子經(一紙半) 潔

○佛說樹提伽經(二紙半 南賢北羊)

?寶授菩薩菩提行經(十紙欠 南興北深)

?演道俗業經(九紙 南忘北信)

○優婆夷淨行法門經(二卷 南賢北行)

○菩薩道樹經(十二紙 南忘北彼)

○菩薩生地經(二紙半 南忘北彼)

○佛說緣起聖道經(四紙欠 南效北良) (卷十)

~p 48-49

  佛說貝多樹下思惟十二因緣經(三紙半 南效北良)

 ○佛說舊城喻經(四紙餘 南興北臨)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上下合卷 南敢北賴)

 佛說緣生初勝分法本經(上下合卷 南敢北賴)

◎大乘舍黎娑擔摩經(六紙 南履北臨)

  佛說了本生死經(四紙 南效北良)

 ○佛說稻稈經(六紙欠 南效北良)

 ○慈氏菩薩所說大乘緣生稻稈喻經(六紙半 南流北興)

○佛說法身經(三紙半 南興北深)

○佛說十號經(二紙 南命北盡)

○稱讚大乘功德經(四紙餘 南效北良)

 △妙法決定業障經(三紙 南效北良)

○佛說大乘四法經(一紙欠 南效北良)

  佛說菩薩修行四法經(一紙欠 南效北良)

◎大乘四法經(七紙半) 維

○佛說大乘百福相經(六紙餘 南男北良)

  佛說大乘百福莊嚴相經(七紙半 南效北良)

 ○佛說妙吉祥菩薩所問大乘法螺經(五紙餘 南思北斯)

~p 50-51

◎大乘造像功德經(上下合卷 南羔北知)

△佛說造立形像福報經(三紙餘 南才北知)

  佛說作佛形像經(二紙 南效北知)

○佛說造塔功德經(二紙) 維

○佛說右遶佛塔功德經(二紙餘 南賢北景)

◎佛說樓閣正法甘露鼓經(三紙半 南力北忠)

◎無上依經(二卷 南效北良)

  佛說未曾有經(三紙欠 南男北良)

  佛說甚稀有經(四紙半 南男北良)

○佛說諸法勇王經(一卷) 潔

  一切法高王經(一卷) 貞

  諸法最上王經(一卷 南維北行)

○佛說施燈功德經(一卷) 難

◎浴像功德經(三紙餘 南才北知)

  佛說灌佛經(一紙半 南才北知)

  ?佛說灌洗佛經(三紙餘 南才北知)

 ○佛說浴像功德經(二紙半 南才北知)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四紙半 南忘北短)

?佛說內藏百寶經(六紙餘 南莫北短)

?佛說最無比經(八紙欠 南效北良)

~p 52-53

 △佛說希有較量功德經(五紙 南效北良)

?文殊師利問菩薩署經(一卷 南詩北率)

△佛說明度五十校計經(二卷) 絲

○入定不定印經(一卷 南髮北被)

 △不必定入定入印經(一卷 南髮北被)

○佛說謗佛經(六紙欠) 男

 △佛說決定總持經(七紙半) 男

○佛說象腋經(一卷) 慕

  佛說無所希望經(一卷) 慕

?佛說甚深大迴向經(四紙欠 南賢北景)

?佛說大方廣未曾有經善巧方便品(四紙欠 南淵北斯)

?佛說十二頭陀經(四紙半 南賢北羊)

△佛說四輩經(二紙半 南賢北景)

?佛說三品弟子經(二紙餘 南賢北景)

?佛說四不可得經(四紙餘 南莫北短)

△佛說佛印三昧經(二紙半 南行北羊))

○佛語法門經(三紙 南忘北短)

?佛說法常住經(一紙 南賢北羊)

○佛說罪業報應教化地獄經(五紙餘 南尺北敬)

○佛說辯意長者子所問經(八紙餘) 當

~p 54-55-56

?佛說大自在天子因地經(六紙半 南命北盡)

○佛說尊那經(五紙半 南夙北臨)

△佛說弟子死復生經(五紙) 當

?佛說七女經(五紙半 南尺北敬)

○佛說懈怠耕者經(一紙) 當

○大法炬陀羅尼經(二十卷) 使可

△大威德陀羅尼經(二十卷北作十六卷) 覆器

○尊勝菩薩所問一切諸法入無量法門陀羅尼經(一卷 南莫北罔)

  佛說無崖際總持法門經(一卷 南莫北罔)

○金剛場陀羅尼經(一卷 南莫北罔)

    金剛上味陀羅尼經(一卷 南莫北罔)

已上六經雖有陀羅尼咒。而無壇法。故屬顯說。

閱藏知津總目卷第一

~p 57

閱藏知津總目卷第二

北天目沙門釋智旭  編次

  ○方等密咒部又二一經二儀軌

  ○一密咒經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十卷) 羔 (卷十一)

○佛說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大教王經(三十卷南作十九卷北作十七卷  南如松北盛川)

    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三卷  南之北流)

~p 58-59

○大乘金剛髻珠菩薩修行分經(一卷  南遐北殷)

?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鉢大教王經(十卷) 容

○佛說一切如來金剛三業最上祕密大教王經(七卷) 息

?佛說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七卷  南溫北澄)

  ○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麼耶般若波羅密多理趣經(七紙欠 南川北澄)

  ◎金剛頂瑜伽理趣般若經(九紙餘  南思北澄)

  ○實相般若波羅密經(六紙餘) 翔

○佛說祕密相經(上中下合卷  南馨北不)

?佛說金剛場莊嚴般若波羅密多教中一分(八紙  南斯北夙)

○佛說幻化網大瑜伽教十忿怒明王大明觀想儀軌經(一卷  南履北思)

○佛說大悲空智金剛大教王儀軌經(五卷今作三卷) 思

○一切如來大祕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羅經(五卷今作三卷  南命北川)

?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七卷  南讚北賢)

~p 60-61

○佛說無二平等最上瑜伽大教王經(六卷  南斯北淵)

?佛說瑜伽大教王經(五卷  南興北流)

○金剛峰樓閣一切瑜伽瑜祇經(二卷  南澄北取)

?一字佛頂輪王經(六卷  南詩北克)

  ○菩提場所說一字頂輪王經(五卷  南流北不)

?一字奇特佛頂經(三卷  南川北不)

○妙吉祥平等祕密最上觀門大教王經(五卷北作四卷) 取

?佛頂放無垢光明入普門觀察一切如來心陀羅尼經(上下合卷  南力北忠) (卷十二)

◎佛說守護大千國土經(三卷) 力

◎佛說出生一切如來法眼徧照大力明王經(上下同卷  南竭北流)

◎廣大寶樓閣善住祕密陀羅尼經(三卷今作二卷  南讚北念)

    牟棃曼陀羅咒經(二卷  南羊北念)

  ?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祕密陀羅尼經(三卷  南不北息)

○普徧光明燄鬘清淨熾盛如意寶印心無能勝大明王大隨求陀羅尼經(二卷  南思北取)

  ?佛說隨求卽得大自在陀羅尼神咒經(十四紙) 行

~p 62-63

◎佛說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一卷  南改北莫)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六紙  南改北莫)

  佛頂最勝陀羅尼經(六紙半  南得北莫)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八紙半  南得北莫)

 ◎最勝佛頂陀羅尼淨除業障經(一卷  南改北莫)

◎大方等陀羅尼經(四卷) 信

○佛說大方等大雲請雨經(一卷  南傷北毀)

    大雲請雨經(一卷) 毀

    大雲輪請雨經(二卷北作一卷  南傷北毀)

 ○大雲輪請雨經(二卷北作一卷  南不北凊)

◎佛說一切如來烏瑟膩沙最勝總持經(七紙餘  南履北臨)

?佛說大白傘蓋總持陀羅尼經(一卷  南若北之)

○佛說最勝妙吉祥根本智最上祕密一切名義三麼地分(上下合卷  南竟北藁)

○佛說徧照般若波羅密經(七紙欠  南深北命)

○佛說佛母般若波羅密多大明觀想儀軌經(三紙半  南斯北澄)

◎仁王般若念誦法(五紙餘  南竟北藁)

○佛說普賢曼拏羅經(一卷  南臨北盡)

~p 64-65

○佛說一切如來安像三昧儀軌經(六紙餘  南取北止)

◎無量壽如來修觀行供養儀軌(一卷  南竟北藁)

 佛說帝釋巖祕密成就儀軌(四紙欠  南竟北杜)

○底哩三昧耶不動尊威怒王使者念誦法(一卷  南流北言)

○佛說大灌頂神咒經(十二卷北作六卷) 恭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十卷  南止北蘭)

○七佛所說神咒經(四卷  南景北羊)

?一切如來正法祕密篋印心陀羅尼經(八紙  南力北忠)

  ◎一切如來心祕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五紙半  南流北興)

○佛說聖曜母陀羅尼經(三紙半  南臨北則)

○聖無能勝金剛火陀羅尼經(三紙半  南命北則)

 佛說大金剛香陀羅尼經(三紙  南薄北臨)

?佛說智光滅一切業障陀羅尼經(三紙  南命北則)

  ○佛說智炬陀羅尼經(三紙欠) 行

○諸佛集會陀羅尼經(三紙餘) 行

  ?佛說一切如來金剛壽命陀羅尼經(二紙  南流北興)

  ○息除中夭陀羅尼經(二紙餘 南力北忠)

○十二佛名神咒校量功德除障滅罪經(五紙餘  南必北能)

~p 66-67

    佛說稱讚如來功德神咒經(二紙餘  南必北能)

?東方最勝燈王如來助護持世間神咒經(十一紙半  南莫北罔)

    佛說持句神咒經(二紙餘  南莫北罔)

    佛說陀鄰尼鉢經(二紙  南莫北罔)

  ○聖最上燈明如來陀羅尼經(六紙) 忠

○佛說華積樓閣陀羅尼經(三紙欠  南臨北命  卷十三)

    華積陀羅尼神咒經(二紙餘  南莫北能)

    師子奮迅菩薩所問經(二紙  南莫北能)

    佛說華聚陀羅尼咒經(二紙餘  南莫北能)

?拔濟苦難陀羅尼經(一紙半) 行

?佛母大孔雀明王經(三卷  南改北知)

    佛說孔雀王咒經(二卷  南必北過)

  ○佛說大孔雀咒王經(三卷  南改北知)

    佛說大孔雀王神咒經(四紙欠  南必北過)

    佛說大孔雀王雜神咒經(十二紙半  南必北過)

    大金色孔雀王咒經(一卷  南必北過)

?大孔雀明王畫像壇場儀軌(四紙餘  南學北杜)

○菩提場莊嚴陀羅尼經(一卷) 不

~p 68-69

◎佛說大乘聖無量壽決定光明王如來陀羅尼經(五紙  南竭北力)

◎佛說無能勝旛王如來莊嚴陀羅尼經(三紙  南竭北忠)

○佛說聖莊嚴陀羅尼經(上下合卷  南臨北命)

  ○佛說寶帶陀羅尼經(八紙欠  南斯北夙)

?大吉義神咒經(二卷) 行

?金剛光燄止風雨陀羅尼經(一卷  南羊北維)

◎佛說聖多羅菩薩經(五紙欠 南興北深)

?聖觀自在菩薩一百八名經(四紙餘  南盡北則)

○毗俱胝菩薩一百八名經(三紙餘  南盡北則)

◎佛說大吉祥陀羅尼經(一紙  南興北深)

◎佛說大吉祥天女十二契一百八名無垢大乘經(六紙餘  南流北興)

?佛說大吉祥天女十二名號經(一紙餘  南流北興)

?大乘八大曼拏羅經(一紙半  南夙北臨)

  ○佛說八大菩薩曼荼羅經(二紙半  南淵北斯)

◎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一卷  南莫北彼)

◎聖佛母小字般若波羅密多經(三紙欠  南竭北忠)

?諸佛心印陀羅尼經(一紙半  南盡北則)

  ○諸佛心陀羅尼經(二紙餘) 行

~p 70-71

○消除一切閃電障難隨求如意陀羅尼經(三紙半) 忠

 ○佛說如意摩尼陀羅尼經(三紙  南盡北則)

○虛空藏菩薩問七佛陀羅尼咒經(一卷  南莫北罔)

    如來方便善巧咒經(八紙半  南莫北罔)

  ?聖虛空藏菩薩陀羅尼經(六紙餘  南力北忠)

?佛說救拔燄口餓鬼陀羅尼經(三紙餘  南淵北斯)

○佛說救面然餓鬼陀羅尼經(三紙半  南行北念)

?佛說甘露經陀羅尼(七行  南行北念)

?瑜伽集要救阿難陀羅尼燄口儀軌經(一卷  南止北斯)

?佛說延壽妙門陀羅尼經(六紙餘  南興北深)

  ○護命法門神咒經(九紙半  南莫北罔)

    善法方便陀羅尼經(五紙餘  南莫北罔)

    金剛祕密善門陀羅尼經(四紙半  南莫北罔)

◎佛說七俱胝佛母準提大明陀羅尼經(幷念誦觀行等法共十四紙  南改北莫)

  ○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準提陀羅尼經(三紙  南改北莫)

  ?七俱胝佛母所說準提陀羅尼經(一卷  南淵北莫)

  佛說慈氏菩薩誓願陀羅尼經(一紙欠  南夙北臨)

~p 72-73

○百千印陀羅尼經(一紙餘) 行

  六字大陀羅尼咒經(一紙欠) 行

  六字咒王經(四紙餘  南莫北能)

    六字神咒王經(六紙  南莫北能)

○佛說聖六字大明王陀羅尼經(一紙半  南臨北命)

?佛說大護明大陀羅尼經(五紙  南力北忠)

?聖六字增壽大明陀羅尼經(一紙半  南履北臨)

?佛說療痔病經(一紙) 當

◎佛說善樂長者經(二紙半  南興北深)

    佛說能淨一切眼疾病陀羅尼經(一紙餘  南淵北斯)

?佛說蓮華眼陀羅尼經(一紙欠  南盡北則)

○佛說寶生陀羅尼經(一紙欠  南命北盡)

○佛說尊勝大明王經(三紙欠  南命北則)

○佛說金身陀羅尼經(二紙  南斯北夙)

?佛說持世陀羅尼經(三紙餘) 行

  ?佛說雨寶陀羅尼經(四紙欠  南流北興)

  ?佛說大乘聖吉祥持世陀羅尼經(七紙  南竭北力)

  聖持世陀羅尼經(六紙半  南忠北則)

?佛說聖大總持王經(三紙半  南命北則)

  佛說宿命智陀羅尼經(半紙  南夙北臨)

~p 74-75

  佛說鉢蘭那賒嚩哩大陀羅尼經(二紙  南夙北臨)

  佛說俱枳羅陀羅尼經(一紙餘  南夙北臨)

  佛說妙色陀羅尼經(一紙欠  南夙北臨)

  佛說大七寶陀羅尼經(半紙) 行

  佛說栴檀香身陀羅尼經(一紙餘  南夙北臨)

○佛說無畏陀羅尼經(二紙欠  南思北之)

?佛說施一切無畏陀羅尼經(二紙欠  南思北斯)

◎佛說熾盛光大威德消災吉祥陀羅尼經(一紙半  南思北之)

    佛說大威德金輪佛頂熾盛光如來消除一切災難陀羅尼經(二紙餘  南思北之)

  佛說持明藏八大總持王經(五紙餘  南命北則)

◎佛說六門陀羅尼經(一紙) 行

○佛說善夜經(三紙) 行

?勝幢臂印陀羅尼經(一紙半  南得北莫)

    妙臂印幢陀羅尼經(一紙餘  南得北莫)

?佛說普賢菩薩陀羅尼經(二紙餘  南命北盡)

  佛說十八臂陀羅尼經(一紙  南夙北臨)

○佛說勝旛瓔珞陀羅尼經(二紙  南臨北命)

  佛說滅除五逆罪大陀羅尼經(一紙欠  南夙北臨)

~p 76-77

  佛說洛义陀羅尼經(一紙餘  南夙北臨)

  佛說無量功德陀羅尼經(一紙欠  南夙北臨)

?佛說拔除罪障咒王經(二紙欠) 行

?佛說一切法功德莊嚴王經(十三紙餘) 行

?莊嚴王陀羅尼經(三紙) 行

◎八名普密陀羅尼經(一紙半) 行

    佛說祕密八名陀羅尼經(一紙半  南興北深)

◎佛說如意寶總持王經(二紙餘  南命北則)

?佛說一向出生菩薩經(一卷  南改北莫)

  ?佛說無量門微密持經(半卷  南罔北莫)

  △佛說出生無量門持經(半卷  南罔北莫)

    阿難陀目佉尼訶離陀隣尼經(九紙餘  南得北莫)

    阿難陀目佉尼訶離陀經(九紙  南得北莫)

    佛說無量門破魔陀羅尼經(十紙欠  南得北莫)

    舍利弗陀羅尼經(七紙半  南得北莫)

○出生無邊門陀羅尼經(十三紙餘  南得北莫)

  ○佛說出生無邊門陀羅尼經(十紙  南流北興)

?大方廣菩薩藏文殊師利根本儀軌經(二十卷南作十二卷北作十卷  南則盡北若  卷十四)

  ○大方廣菩薩藏經中文殊師利根本一字陀羅尼法(三紙欠  南必北能)

~p 78-79

    曼殊室利菩薩咒藏中一字咒王經(四紙半  南必北能)

  ◎佛說大陀羅尼末法中一字心咒經(十七紙  南羔北念)

○金剛頂經曼殊室利菩薩五字心陀羅尼品(十紙欠  南行北念)

◎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一卷  南景北羊)

  聖閻曼德迦威怒王立成大神驗念誦法(六紙餘  南竟北藁)

  大方廣曼殊室利童真菩薩華嚴本教讚閻曼德迦忿怒王真言阿毗遮嚕迦儀軌品  (一卷  南學北藁)

  文殊師利菩薩根本大教王經金翅鳥王品(十紙  南取北止)

  文殊問經字母品(二紙  南不北凊)

?佛說最上意陀羅尼經(五紙欠  南命北則)

  ○佛說聖最勝陀羅尼經(三紙半  南履北臨)

?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三十卷  南良知過北必改得)

  ○佛說不空羂索咒經(一卷  南才北過)

    不空羂索神咒心經(一卷  南才北過)

~p 80-81

  ○不空羂索咒心經(一卷  南才北過)

  ○聖觀自在菩薩不空王祕密心陀羅尼經(九紙半  南淵北斯)

?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四卷) 竭

○佛說大方廣曼殊室利經觀自在菩薩儀軌經(一卷  南取北止)

    佛說大方廣曼殊室利經觀自在多羅菩薩儀軌經(十一紙  南川北止)

○葉衣觀自在菩薩經(七紙餘  南不北凊)

?阿唎多羅陀羅尼阿嚕力經(一卷  南川北流)

○金剛恐怖集會方廣軌儀觀自在菩薩三世最勝心明王經(一卷  南川北止)

○十一面觀自在菩薩心密言念誦儀軌經(上中下合卷  南馨北止)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一卷  南必北能)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姥陀羅尼身經(一卷  南必北能)

    千眼千臂觀世音菩薩陀羅尼神咒經(上下合卷  南必北能)

○觀自在菩薩怛嚩多唎隨心陀羅尼經(一卷  南必北能)

~p 82-83

○如意輪陀羅尼經(一卷  南必北能)

  ○觀世音菩薩祕密藏神咒經(八紙欠  南必北能)

    觀世音菩薩如意摩尼陀羅尼經(六紙欠  南必北能)

  ?觀自在菩薩如意心陀羅尼經(三紙  南必北能)

◎佛說觀自在菩薩母陀羅尼經(二紙餘  南興北深)

◎佛說一切如來名號陀羅尼經(二紙  南興北深)

?觀自在菩薩說普賢陀羅尼經(三紙半 南淵北斯)

  ○清淨觀世音菩薩普賢陀羅尼經(五紙餘) 行

◎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經(一卷  南莫北能)

?廣大蓮華莊嚴曼拏羅滅一切罪陀羅尼經(八紙半  南命北盡)

?佛說一髻尊陀羅尼經(十二紙欠  南思北斯)

○佛說祕密三昧大教王經(四卷  南息北淵)

?最上大乘金剛大教寶王經(上下合卷  南履北臨)

◎妙臂菩薩所問經(四卷今作二卷  南盡北則)

  ?蘇婆呼童子經(三卷  南羊北賢)

?蘇悉地羯羅經(三卷北作四卷  南羊北克)

?金剛頂瑜伽念珠經(一紙餘  南川北澄)

  佛說金剛手菩薩降伏一切部多大教王經(三卷  南履北淵)

~p 84-85

  金剛恐怖集會方廣軌儀觀自在菩薩三世最勝心明王大威力烏樞瑟摩明王經(三卷  南川北止)

  金剛手光明灌頂經最勝立印聖無動尊大威怒王念誦儀軌法品(十二紙  南優北鍾)

  聖迦抳忿怒金剛童子菩薩成就儀軌經(三卷北作二卷  南取北言)

  大乘方廣曼殊室利菩薩華嚴本教讚閻曼德迦忿怒王真言大威德儀軌品(三紙  南 竟北藁)

  佛說妙吉祥瑜伽大教金剛陪囉嚩輪觀想成就儀軌經(一卷  南夙北言)

  金剛薩埵說頻那夜迦天成就儀軌經(四卷  南薄北思)

○穢迹金剛說神通大滿陀羅尼法術靈要門經(三紙餘  南馨北凊)

○穢迹金剛法禁百變法門經(四紙  南馨北凊)

○佛說金剛香菩薩大明成就儀軌經(三卷  南薄北思)

?佛說虛空藏菩薩能滿諸願最勝心陀羅尼求聞持法(四紙) 行

  聖多羅菩薩一百八名陀羅尼經(六紙餘  南忠北則)

○香王菩薩陀羅尼咒經(二紙) 行

?增慧陀羅尼經(一紙欠  南履北臨)

~p 86-87

?佛說大摩里支菩薩經(七卷南作五卷北作四卷  南臨北盡)

  ?佛說摩利支天陀羅尼咒經(二紙欠  南改北盡)

    佛說末利支提婆華鬘經(一卷  南言北盡)

    佛說摩利支天經(三紙餘  南思北盡)

?佛說最上祕密那拏天經(上中下合卷  南溫北澄)

  佛說寶藏神大明曼拏羅儀軌經(上下合卷  南命北比)

  速疾力驗摩醯首羅天說阿尾奢法(四紙  南學北杜)

  大藥义女歡喜母幷愛子成就法(九紙半  南學北杜)

  訶利帝母真言法(三紙欠  南無北隸)

○佛說護諸童子陀羅尼咒經(三紙半) 行

  囉嚩拏說救療小兒疾病經(八紙餘  南夙北臨)

○千轉大明陀羅尼經(三紙  南臨北命)

○佛說毗沙門天王經(七紙  南臨北盡)

  阿吒婆拘鬼神大將上佛陀羅尼經(四紙餘) 行

◎寶賢陀羅尼經(一紙半  南興北深)

  幻師颰陀神咒經(一紙餘) 行

  佛說大愛陀羅尼經(一紙欠  南夙北臨)

○佛說陀羅尼集經(十二卷今作十三卷  南得能北忘罔)

  ○佛說十一面觀世音神咒經(九紙欠  南改北能)

    十一面神咒心經(八紙  南改北能)

~p 88-89

    千轉陀羅尼觀世音菩薩咒經(二紙  南改北能)

    六字神咒經(二紙半  南改北能)

    大聖大歡喜雙身毗那耶迦法(二紙半  南學北杜)

  佛說大普賢陀羅尼經(一紙半) 行

  佛說消除一切災障寶髻陀羅尼經(三紙半  南夙北臨)

  大寒林聖難拏陀羅尼經(四紙餘  南力北忠)

    佛說檀持羅麻油述經(一紙餘) 行

  佛說摩尼羅亶經(二紙半) 行

○佛說穰麌棃童女經﹙三紙餘  南流北興﹚

  佛說安宅神咒經(三紙半) 行

?佛說息除賊難陀羅尼經(一紙欠  南興北深)

  佛說辟除賊害咒經(半紙餘) 行

  佛說咒時氣病經(半紙) 行

  佛說咒齒經(七行) 行

  佛說咒目經(四行) 行

  佛說咒小兒經(五行) 行

○佛說除一切疾病陀羅尼經(一紙欠  南淵北斯)

  佛說辟除諸惡陀羅尼經(一紙餘  南夙北臨)

  咒三首經(一紙欠  南改北能)

  梵本大悲神咒(二紙餘)

~p 90-91

  咒五首經(一紙餘  南改北能)

  種種雜咒經(七紙  南改北莫)

○最勝佛頂陀羅尼(二紙餘  南竭北忠)

  大金剛妙高山樓閣陀羅尼(七紙半  南命北盡)

    金剛摧碎陀羅尼(二紙  南思北斯)

    佛說無量壽大智陀羅尼(八行  南興北深)

    佛說宿命智陀羅尼(四行半   南興北深)

    佛說妙吉祥菩薩陀羅尼(二紙餘  南興北深)

    佛說慈氏菩薩陀羅尼(五行  南興北深)

    佛說虛空藏菩薩陀羅尼(七行  南興北深)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九行) 貞

○陀羅尼門諸部要目(四紙欠  南竟北隸)

  ○二密咒儀軌

○金剛頂經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二卷  南優北亦  卷十五)

○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四卷  南景北念)

◎金剛頂瑜伽金剛薩埵五祕密修行念誦儀軌(一卷  南竟北藁)

    金剛頂瑜伽金剛薩埵儀軌(十紙餘  南學北杜)

  金剛頂瑜伽經十八會指歸(八紙餘  南無北隸)

~p 92-93

◎金剛頂瑜伽三十七尊禮(三紙半  南竟北隸)

◎一切祕密最上名義大教王儀軌(上下合卷  南竟北杜)

○妙吉祥平等瑜伽祕密觀身成佛儀軌(一卷  南優北鍾)

  妙吉祥平等觀門大教王經略出護摩儀(七紙  南優北隸)

  金剛王菩薩祕密念誦儀軌(十一紙欠  南無北藁)

◎金剛頂經瑜伽修習毗盧遮那三摩地法(一卷  南無北鍾)

○不空羂索毗盧遮那佛大灌頂光真言(一紙半  南思北斯)

  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略示七支念誦隨行法(三紙欠  南學北杜)

  大日經略攝念誦隨行法(三紙餘  南學北杜)

  一字佛頂輪王念誦儀軌(七紙半  南優北鍾)

  瑜伽翳迦訖沙囉烏瑟尼沙斫訖囉真言安怛陀那儀則一字頂輪王瑜伽經(五紙半 南竟北旣)

○金剛頂瑜伽護摩儀軌(一卷  南無北隸)

  一字金輪王佛頂要略念誦法(三紙半  南學北杜)

○佛頂尊勝陀羅尼念誦儀軌(八紙  南無北藁)

○阿閦如來念誦供養法(十一紙餘  南無北藁)

~p 94-95

  金剛壽命陀羅尼念誦法(二紙餘  南學北杜)

○佛說持明藏瑜伽大教尊那菩薩大明成就儀軌經(四卷今作二卷  南夙北思)

?佛說觀想佛母般若波羅密多菩薩經(二紙欠  南盡北則)

?聖八千頌般若波羅密多一百八名真實圓義陀羅尼經(二紙餘  南思北斯)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多經道場念誦儀軌(一卷  南優北鍾)

○成就妙法蓮華經王瑜伽觀智儀軌(一卷  南學北杜)

○金剛頂蓮華部心念誦儀軌(一卷  南無北鍾)

  大樂金剛薩埵修行成就儀軌(十二紙  南竟北杜)

  金剛頂瑜伽降三世成就極深密門(三紙  南學北杜)

?佛說大乘觀想曼拏羅淨諸惡趣經(二卷北作一卷  南薄北止)

○蘇悉地羯羅供養法(三卷今作二卷  南學北鍾)

○不空羂索心咒王經(三卷北作二卷  南才北過)

    不空羂索陀羅尼經(二卷  南才北過)

  瑜伽蓮華部念誦法(六紙欠  南優北鍾)

  佛說一切佛攝相應大教王經聖觀自在菩薩念誦儀軌經(八紙餘  南夙北止)

~p 96-97

?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經(一卷  南無北英)

  大悲心陀羅尼修行念誦略儀(七紙欠  南優北隸)

○觀自在菩薩如意輪瑜伽念誦法(九紙半  南學北杜)

    觀自在菩薩如意輪瑜伽法要(十紙  南行北念)

?觀自在菩薩如意輪念誦儀軌(七紙半  南竟北杜)

  佛說如意輪蓮華心如來修行觀門儀(九紙欠  南學北鍾)

○金剛頂經瑜伽觀自在王如來修行法(一卷  南優北鍾)

    金剛頂經觀自在王如來修行法(五紙  南優北鍾)

◎聖觀自在菩薩心真言瑜伽觀行儀軌(五紙  南竟北藁)

  觀自在多羅瑜伽念誦法(九紙餘  南竟北藁)

○普賢金剛薩埵瑜伽念誦儀(一卷  南無北隸)

  金剛頂瑜伽他化自在天理趣會普賢修行念誦儀軌(十一紙  南學北杜)

  金剛頂勝初瑜伽普賢菩薩念誦法經(七紙餘  南無北藁)

?金剛頂經瑜伽文殊師利菩薩法一品(二紙  南無北隸)

◎金剛頂超勝三界經說文殊五字真言勝相(二紙  南優北隸)

~p 98-99

○大聖曼殊室利童子五字瑜伽法(三紙餘  南學北杜)

○五字陀羅尼頌(七紙餘  南學北杜)

○金剛頂瑜伽經文殊師利菩薩儀軌供養法(九紙  南優北鍾)

  佛說妙吉祥最勝根本大教經(三卷  南薄北取)

  無能勝大明陀羅尼經(七紙半  南學北英)

  無能勝大明心陀羅尼經(一紙半  南學北英)

  大虛空藏菩薩念誦法(四紙  南竟北藁)

  大威怒烏芻澀摩儀軌(十一紙  南學北杜)

?甘露軍茶利菩薩供養念誦成就儀軌(一卷  南竟北藁)

○不動使者陀羅尼祕密法(一卷  南無北鍾)

  佛說聖寶藏神儀軌經(上下仝卷  南命北止)

?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數珠功德經(二紙欠  南才北知)

    佛說校量數珠功德經(一紙半  南才北知)

  文殊所說最勝名義經(上下合卷  南優北群)

  聖妙吉祥真實名經(一卷  南思北澄)

  聖救度佛母二十一種禮讚經(三紙  南履北言)

○佛說一切如來頂輪王一百八名讚經(一紙  南履北言)

○讚揚聖德多羅菩薩一百八名經(四紙欠  南盡北則)

~p 100-101-102

◎七佛讚唄伽陀(二紙餘  南竭北言)

  曼殊室利菩薩吉祥伽陀(一紙半  南興北言)

    曼殊室利菩薩吉祥伽陀(一紙餘  南竟北杜)

○佛說文殊師利一百八名梵讚(三紙半  南深北言)

  聖金剛手菩薩一百八名梵讚(三紙半  南夙北言)

○佛說聖觀自在菩薩梵讚(二紙欠  南臨北言)

  聖多羅菩薩梵讚(六紙欠  南履北言)

  犍椎梵讚(七紙半  南深北言)

  八大靈塔梵讚(一紙半  南夙北言)

  三身梵讚(一紙餘  南夙北言)

?受菩提心戒儀(三紙  南竟北隸)

  瑜伽集要燄口施食儀起教阿難陀緣由(四紙欠  南淵北漆)

  瑜伽集要燄口施食儀(二十四紙  南淵北漆)

閱藏知津總目卷第二

~p 103

閱藏知津總目卷第三

北天目沙門釋智旭 編次

  ○三般若部(卷十六至卷二十三)

◎大般若波羅密多經(六百卷) 天地玄黃(至)珍李柰

 △放光般若波羅密經(三十卷) 菜重芥

 ○摩訶般若波羅密經(三十卷) 薑海鹹

  光讚般若波羅密經(十卷) 河

  道行般若波羅密經(十卷) 淡

  小品般若波羅密經(十卷) 鱗

 ○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密多經(二十五卷北作十四卷  南似蘭北履薄)

~p 104-105

 ○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密經(三卷今作二卷 南履北臨)

  大明度無極經(六卷) 潛

  摩訶般若波羅密鈔經(五卷) 潛

 ◎勝天王般若波羅密經(七卷) 羽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密經(一卷) 翔

 ?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密經(一卷) 翔

  佛說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二卷) 翔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一卷) 羽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一卷) 羽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一卷) 羽

  金剛能斷般若波羅密經(一卷) 翔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一卷) 翔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一卷) 翔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多經(二卷 南流北溫)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經(二卷) 翔

?佛說了義般若波羅密多經(二紙餘 南淵北斯)

◎佛說五十頌聖般若波羅密經(二紙欠 南履北臨)

 佛說帝釋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三紙餘 南履北臨)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十六行半) 翔

~p 106-107

  摩訶般若波羅密大明咒經(一紙欠) 翔

 ?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密多經(一紙半 南凊北薄)

 ○四法華部(卷二十四)

◎無量義經(一卷) 草

?妙法蓮華經(七卷) 草

  正法華經(十卷) 木

  妙法蓮華經(八卷 南蓋北賴)

  薩曇芬陀利經(半卷) 草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一卷 南缺北草)

 法華三昧經(半卷) 草

◎廣博嚴淨不退轉法輪經(四卷) 髮

 △不退轉法輪經(四卷) 髮

  阿惟越致遮經(四卷 南此北蓋)

◎大薩遮尼乾子受記經(十卷) 豈

 △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三卷) 養

?金剛三昧經(二卷 南賢北難)

?大法鼓經(二卷) 染

?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一卷 南罔北短)

 ○五涅槃部(卷二十五)

◎大般涅槃經(四十卷 南率賓歸王北賓歸王鳴)

~p 108-109

 ?南本大般涅槃經(三十六卷 南鳴鳳在竹北鳳在竹白)

  大般泥洹經(六卷 南白北食)

◎大般涅槃經後分(二卷) 白

○佛說方等般泥洹經(二卷 南駒北白)

  四童子三昧經(三卷 南駒北白)

○大悲經(五卷) 駒

?大乘方廣總持經(一卷 南五北才)

  佛說濟諸方等學經(一卷 南五北才)

?集一切福德三昧經(三卷 南大北化)

   等集眾德三昧經(三卷 南四北化)

?摩訶摩耶經(二卷 南忘北彼)

?大方等大雲經(四卷 南毀北男)

?菩薩處胎經(五卷) 悲

?中陰經(二卷 南絲北景)

 佛說蓮華面經(上下仝卷 南詩北景)

 ○二小乘經

○增壹阿含經(五十卷) 形端表正空 (卷二十六)

  佛說阿羅漢具德經(八紙半 南夙北臨)

 △佛說四人出現世間經(三紙半 南福北緣)

  佛說波斯匿王太后崩塵土坌身經(二紙半 南緣北善)

~p 110-111

 ?須摩提女經(一卷 南緣北敬)

  佛說三摩竭經(九紙 南尺北敬)

 ○佛說給孤長者女得度因緣經(三卷南作二卷北作一卷 南蘭北薄)

  佛說婆羅門避死經(一紙欠 南緣北善)

 ○食施獲五福報經(一紙餘 南緣北善)

  頻婆娑羅王詣佛供養經(四紙半 南緣北善)

  佛說長者子六過出家經(二紙欠 南緣北善)

  佛說鴦崛魔經(五紙 南緣北善)

  佛說鴦崛髻經(五紙 南緣北善)

  佛說力士移山經(四紙半 南緣北善)

  佛說四未曾有法經(一紙餘 南緣北善)

  佛說舍利弗目犍連遊四衢經(二紙餘 南緣北善)

  七佛父母姓字經(三紙 南緣北善)

 △佛說放牛經(三紙餘 南緣北善)

  緣起經(二紙欠 南緣北善)

  佛說十一想思念如來經(一紙 南緣北善)

  佛說四泥犁經(一紙半 南緣北善)

  阿那邠邸化七子經(三紙餘 南緣北慶)

~p 112-113

   玉耶女經(三紙欠) 慶

 ○玉耶經(四紙欠) 慶

 △阿遫達經(一紙半) 慶

  大愛道般涅槃經(六紙餘 南緣北慶)

  佛母般泥洹經(三紙餘 南緣北慶)

  舍衛國王夢見十事經(三紙半 南緣北善)

  佛說國王不黎先尼十夢經(四紙欠 南緣北善)

△中阿含經(六十卷) 作聖德建名立 (卷二十七至卷二十八)

  佛說七知經(二紙 南積北緣)

  佛說園生樹經(一紙半 南淵北斯)

  佛說鹹水喻經(一紙半 南積北緣)

 △佛說薩鉢多酥哩踰捺野經(三紙餘 南履北臨)

  佛說一切流攝守因經(四紙欠 南積北緣)

  佛說四諦經(七紙半 南積北善)

  佛說恆水經(三紙欠 南積北善)

  佛說本相倚致經(二紙欠 南積北善)

  佛說緣本致經(一紙餘 南福北善)

  佛說輪王七寶經(三紙半 南淵北斯)

  佛說頂生王故事經(五紙欠 南福北善)

  佛說文陀竭王經(三紙欠 南福北善)

~p 114-115

  佛說頻婆娑羅王經(五紙 南興北臨)

  佛說鐵城泥犁經(四紙餘 南福北緣)

 △佛說閻羅王五天使者經(二紙餘 南福北緣)

  佛說古來世時經(四紙餘 南福北緣)

 △大正句王經(上下同卷 南興北深)

  佛說阿那律八念經(三紙餘 南福北緣)

  佛說離睡經(二紙餘 南福北緣)

  佛說是法非法經(二紙半 南福北緣)

  佛說求欲經(九紙餘 南福北緣)

  佛說受歲經(三紙餘 南福北緣)

  佛說梵志計水淨經(一紙半 南福北緣)

 ?佛說大生義經(六紙半 南凊北薄)

  佛說苦陰經(四紙餘 南福北緣)

  佛說苦陰因事經(四紙半 南福北緣)

  佛說釋摩男本經(三紙餘 南福北緣)

  佛說樂想經(一紙欠 南福北緣)

  佛說漏分佈經(五紙餘 南福北緣)

  佛說阿耨颰經(五紙 南福北緣)

  佛說諸法本經(一紙欠 南福北緣)

  佛說瞿曇彌記果經(六紙欠 南福北緣)

~p 116-117

  佛說瞻婆比丘經(二紙半餘 南福北善)

  佛說伏婬經(二紙餘 南福北緣)

  佛說魔嬈亂經(七紙欠 南福北緣)

  佛說弊魔試目連經(五紙欠 南福北緣)

  佛說賴吒和羅經(九紙餘 南福北善)

 △佛說護國經(半卷 南溫北薄)

 ○佛說帝釋所問經(十一紙餘 南溫北深)

    佛說善生子經(六紙半 南福北善)

   佛說數經(四紙餘 南福北善)

  佛說梵志頞波羅延問種尊經(六紙 南福北善)

  佛說須達經(三紙欠 南緣北善)

 △佛說長者施報經(六紙餘 南臨北盡)

 ○三歸五戒慈心厭離功德經(一紙欠 南緣北善)

  佛為黃竹園老婆羅門說學經(三紙餘 南緣北善)

  佛說梵摩喻經(八紙欠 南緣北善)

  佛說尊上經(三紙欠 南緣北善)

  佛說兜調經(三紙餘 南緣北善)

  佛說鸚鵡經(八紙欠 南緣北善)

 ?分別善惡報應經(上下合卷 南力北竭)

  佛說意經(二紙餘 南緣北善)

~p 118-119

  佛說應法經(三紙餘 南緣北善)

 ?佛說分別布施經(三紙欠 南凊北薄)

  佛說息諍因緣經(半卷 南斯北夙)

  佛說泥犁經(十一紙欠 南福北緣)

 ◎佛說齋經(四紙 南福北緣)

  佛說優婆夷墮舍迦經(三紙欠 南福北緣)

  八關齋經(一紙餘) 敬

  佛說八種長養功德經(一紙 南馨北凊)

  佛說鞞摩肅經(四紙半) 緣

  佛說婆羅門子命終愛念不離經(三紙餘) 緣

  佛說十支居士八城人經(二紙餘) 緣

  佛說邪見經(一紙) 緣

  佛說箭喻經(三紙餘) 緣

○佛說長阿含經(二十二卷 南克念北習聽 卷二十九)

 △佛說七佛經(一卷 南深北命)

 △毗婆尸佛經(上下合卷 南臨北盡)

  佛般泥洹經二卷 南禍北福)

  大般泥洹經(三卷 南禍北駒)

  佛說方等泥洹經(二卷 南禍北駒)

  佛說大堅固婆羅門緣起經(上下同卷 南淵北斯)

~p 120-121

  佛說人仙經(六紙半餘 南興北臨)

  佛說白衣金幢二婆羅門緣起經(上中下合卷 南馨北夙)

  佛說尼拘陀梵志經(上下合卷 南馨北夙)

 △佛說大集法門經(二卷 南斯北薄)

  長阿含十報法經(二卷今作一卷 南聽北因)

  佛說人本欲生經(一卷 南禍北福)

  佛說尸迦羅越六方禮經(五紙 南禍北福)

 △佛說信佛功德經(八紙 南興北深)

 △佛說大三摩惹經(四紙半 南臨北盡)

 ?佛說梵志阿颰經(一卷 南禍北善)

  佛說梵網六十二見經(一卷 南禍北福)

  佛說寂志果經(一卷 南禍北善)

  佛說樓炭經(六卷 南積北福)

 ○起世經(十卷 南因北積)

 △起世因本經(十卷) 惡

○雜阿含經(五十卷) 谷傳聲虛堂

 △別譯雜阿含經(二十卷今作十六卷 南習聽北禍因)

 ?雜阿含經(一卷 南聽北因)

  佛說七處三觀經(上下合卷 南緣北慶)

~p 122-123

  五蘊皆空經(半紙餘 南緣北善)

 ○佛說聖法印經(一紙餘 南緣北慶)

 △佛說法印經(一紙餘 南凊北薄)

 △五陰譬喻經(二紙欠 南善北慶)

  佛說水沫所漂經(二紙欠 南善北慶)

  佛說不自守意經(一紙欠 南善北慶)

 △佛說滿願子經(二紙欠 南善北慶)

  轉法輪經(一紙半 南善北慶)

  佛說三轉法輪經(二紙欠 南善北慶)

  佛說八正道經(一紙半 南善北慶)

  難提釋經(三紙半 南善北慶)

  佛說馬有三相經(一紙欠 南善北慶)

  佛說馬有八態譬人經(一紙 南善北慶)

 ○佛說戒德香經(一紙餘 南福北緣)

 ○佛說戒香經(一紙 南興北深)

  佛說相應相可經(一紙欠 南善北慶)

△本事經(七卷 南與北孝)

△佛本行集經(六十卷 南父事君日嚴北父事君日嚴與)

 ○佛說諸佛經(三紙 南履北臨)

○過去現在因果經(四卷 南慶北尺)

~p 124-125

  修行本起經(二卷 南善北尺)

  太子瑞應本起經(二卷 南慶北尺)

  異出菩薩本起經(十一紙) 維

○中本起經(二卷 南積北緣)

 佛說初分說經(上下合卷 南馨北夙)

△佛說興起行經(三卷北作二卷 南與北當)

△佛說眾許摩訶帝經(十三卷南作九卷北作七卷 南深北命)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五紙餘 南行北食)

 佛臨涅槃記法住經(四紙欠 南賢北食)

△佛說當來變經(二紙 南賢北景)

?佛說法滅盡經(二紙欠 南賢北景)

 般泥洹後灌臘經(一紙餘 南賢北食)

 佛滅度後棺斂葬送經(二紙半 南當北食)

○迦葉赴佛般涅槃經(二紙欠 南宜北旣)

○佛入涅槃密迹金剛力士哀戀經(五紙餘 南宜北旣)

△正法念處經(七十卷) 非寶寸陰是競資 (卷三十)

 ?妙法聖念處經(八卷今作四卷) 忠

?佛說生經(五卷) 璧

 佛說義足經(二卷) 璧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二卷) 敬

~p 126-127

△禪祕要法經(三卷 南尺北竭)

○治禪病祕要經(二卷 南善北慶)

 陰持入經(二卷 南孝北竭)

 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一卷) 孝

△佛說光明童子因緣經(四卷今作二卷 南斯北夙)

○摩登伽經(二卷 南善北慶)

  舍頭諫經(一卷 南善北慶)

  摩鄧女經(二紙餘) 慶

  摩鄧女解形中六事經(二紙餘) 慶

△佛說奈女耆域因緣經(一卷 南慶北尺)

  佛說奈女耆婆經(一卷 南慶北尺)

○佛說福力太子因緣經(上中下合卷 南馨北夙)

?佛說業報差別經(一卷 南與北當)

○佛說輪迴五道罪福報應經(四紙欠 南孝北當)

 佛說十八泥犁經(五紙欠) 敬

△雜藏經(八紙餘 南善北璧)

  鬼問目連經(三紙欠 南善北璧)

 △餓鬼報應經(六紙欠 南善北璧)

○佛說十二品生死經(半紙餘 南孝北當)

○佛說淨意優婆塞所問經(四紙半 南斯北夙)

~p 128-129

○無垢優婆夷問經(二紙餘) 當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五紙餘 南善北慶)

  慢法經(一紙 南善北慶)

  阿難分別經(四紙半 南善北慶)

?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一卷) 敬

 佛說較量壽命經(八紙餘 南力北則)

 十二緣生祥瑞經(上下合卷 南盡北則)

?佛說處處經(一卷) 敬

○天請問經(二紙餘) 當

○佛說分別緣生經(一紙餘 南凊北薄)

○嗟韈曩法天子受三歸依獲免惡道經(三紙餘 南力北則)

○佛說出家功德經(四紙餘) 當

?佛說大迦葉本經(四紙餘 南孝北當)

 佛說龍王兄弟經(二紙欠 南尺北敬)

?佛說羅云忍辱經(二紙半 南孝北當)

○佛說梵摩難國王經(一紙餘) 當

○佛說普達王經(三紙欠) 當

○佛說末羅王經(一紙餘 南孝北當)

△佛說摩達國王經(一紙 南孝北當)

~p 130-131

△佛說旃陀越國王經(二紙半餘 南孝北當)

?萍沙王五願經(六紙) 璧

○佛說五王經(四紙餘) 當

△犍陀國王經(一紙餘) 敬

 未生怨經(三紙欠) 敬

 琉璃王經(六紙) 璧

 阿闍世王問五逆經(四紙餘 南尺北敬)

△佛說解憂經(三紙欠 南深北命 卷三十一)

△佛說無上處經(半紙餘) 當

?佛說無常經(三紙欠 南當北孝)

 佛說信解智力經(五紙 南興北臨)

?佛說四無所畏經(二紙欠 南履北臨)

?佛說四品法門經(四紙 南思北斯)

◎佛說法乘義決定經(上中下合卷 南言北之)

?佛說決定義經(九紙半 南溫北薄)

△佛說廣義法門經(八紙欠 南福北緣)

  佛說普法義經(七紙餘) 緣

 佛說海八德經(二紙餘 南尺北璧)

  佛說法海經(二紙半 南尺北璧)

△佛說身毛喜豎經(三卷南作卷半北作一卷 南馨北夙)

~p 132-133

△黑氏梵志經(二紙半) 敬

?長爪梵志請問經(二紙餘) 當

 佛說婦人遇辜經(一紙餘) 孝

△須摩提長者經(七紙餘) 敬

○盧至長者因緣經(一卷) 當

△佛說耶祇經(一紙半 南孝北當)

?佛說貧窮老公經(二紙 南尺北敬)

△佛為阿支羅迦葉說自他作苦經(一紙半) 敬

○佛說長者音悅經(三紙餘 南尺北敬)

?佛說鬼子母經(三紙欠) 當

○佛說孫多耶致經(二紙欠) 當

?佛說八師經(三紙餘 南尺北敬)

?佛說九橫經(一紙) 當

△佛說沙曷比丘功德經(二紙 南孝北當)

 佛說得道梯隥錫杖經(五紙欠 南尺北敬)

△佛說呵鵰阿那含經(一紙半) 孝

?佛說燈指因緣經(八紙欠) 孝

△佛說五無返復經(二紙 南孝北當)

  佛說五無返復經(二紙 南孝北當)

△長者子懊惱三處經(二紙餘) 敬

~p 134-135

△五母子經(一紙半 南善北慶)

  沙彌羅經(一紙餘) 慶

△佛說栴檀樹經(二紙) 當

○佛說佛大僧大經(五紙半 南孝北當)

○阿鳩留經(三紙) 敬

 佛說頞多和多耆經(一紙餘) 當

○佛說越難經(一紙半 南尺北敬)

?佛說摩訶迦葉度貧母經(四紙欠) 孝

○佛說布施經(二紙 南臨北則)

○佛說五大施經(十行 南思北之)

△佛說四天王經(二紙欠) 孝

△佛說出家緣經(一紙餘) 敬

△孝子經(二紙欠) 敬

 佛說進學經(十七行 南尺北敬)

?佛說賢者五福經(一紙欠) 當

△佛說解夏經(二紙餘 南溫北深)

?佛說蟻喻經(二紙欠 南淵北斯)

?佛說自愛經(四紙欠 南孝北當)

?佛說罵意經(十三紙餘) 敬

?佛說堅意經(一紙餘 南尺北當)

~p 136-137

 佛說佛治身經(一紙欠 南宜北旣)

 佛說佛醫經(三紙餘 南終北明)

 佛說治意經(一紙欠 南宜北旣)

△佛說大魚事經(一紙餘) 孝

?佛說法受塵經(半紙餘) 敬

△佛說阿含正行經(三紙欠) 敬

 佛說所欲致患經(四紙半 南尺北敬)

○佛說八無暇有暇經(三紙餘 南當北孝)

?佛說譬喻經(一紙) 當

 四願經(四紙欠) 敬

?佛說四自侵經(四紙欠 南孝北當)

△佛說諸行有為經(一紙餘 南力北忠)

△佛說木槵經(一紙餘) 當

 佛說醫喻經(一紙餘 南馨北夙)

?佛說中心經(四紙餘) 孝

?佛說身觀經(二紙欠 南當北孝)

△佛說禪行三十七品經(二紙 南當北孝)

△禪行法想經(半紙餘) 敬

△佛說新歲經(四紙) 當

 佛說時非時經(二紙 南孝北當)

~p 138-139

 佛說護淨經(二紙) 當

○佛說因緣僧護經(一卷 南當北竭)

△比丘避女惡名欲自殺經(一紙欠 南當北孝)

 阿難同學經(二紙餘 南緣北善)

 佛說月喻經(二紙欠 南馨北夙)

 佛說灌頂王喻經(一紙欠 南馨北夙)

△佛說比丘聽施經(二紙餘) 當

○佛說見正經(五紙半) 孝

○佛說略教誡經(一紙) 當

△佛說父母恩難報經(一紙欠) 當

?佛說淨飯王般涅槃經(五紙半 南尺北當)

?猘狗經(一紙半) 敬

△佛說群牛譬經(一紙餘) 當

?佛為年少比丘說正事經(一紙半 南孝北當)

○分別經(四紙餘) 敬

?佛說阿難七夢經(一紙欠) 孝

△阿難四事經(三紙) 敬

△佛說五苦章句經(十二紙欠 南尺北當)

△佛說月光菩薩經(五紙欠 南臨北盡)

○未曾有因緣經(三卷 南彼北靡)

~p 140-141

○除恐災患經(一卷 南罔北短)

△佛說孛經(一卷 南忘北彼)

○天王太子辟羅經(一紙半 南賢北景)

△佛說八大靈塔名號經(一紙餘 南夙北臨)

○佛說溫室洗浴眾僧經(三紙欠 南莫北短)

○諸德福田經(五紙餘 南忘北彼)

△佛為海龍王說法印經(半紙 南賢北景)

 賓頭盧突羅闍為優陀延王說法經(七紙欠 南甚北墳)

?賢愚因緣經(十三卷 南誡美北左達)

○雜寶藏經(八卷 南業北旣)

?撰集百緣經(十卷 南慎北承)

【第二律藏二分一大乘律二小乘律】

 ○一大乘律 (卷三十二)

?佛說梵網經(二卷 南攝北安)

?菩薩瓔珞本業經(二卷 南職北篤)

?菩薩善戒經(九卷 南仕攝北辭)

△菩薩善戒經(一卷連前經)

◎佛說受十善戒經(一卷 南職北篤)

?佛說十善業道經(五紙欠 南從北初)

 ?佛為娑伽羅龍王所說大乘法經(八紙半 南命北盡)

~p 142-143

◎文殊師利問經(二卷) 染

?佛說菩薩內戒經(一卷 南從北言)

?佛藏經(四卷 南職北篤)

○優婆塞戒經(七卷 南攝北定)

?佛說法律三昧經(七紙欠 南從北初)

◎清淨毗尼方廣經(一卷 南從北初)

 ?佛說文殊師利淨律經(一卷 南從北言)

 ?寂調音所問經(一卷 南從北定)

?佛說文殊悔過經(一卷 南從北定)

?三曼陀颰陀羅菩薩經(六紙 南從北初)

?菩薩藏經(九紙欠 南從北初)

  舍利弗悔過經(四紙 南從北初)

 ?大乘三聚懺悔經(一卷 南從北定)

?佛說淨業障經(一卷 南職北篤)

○佛說善恭敬經(六紙欠 南效北良)

  佛說正恭敬經(四紙餘 南效北良)

?佛說大乘戒經(一紙欠 南履北臨)

?菩薩戒羯磨文(五紙餘 南職北篤)

?菩薩戒本經(一卷 南職北篤)

 ?菩薩優婆塞五戒威儀經(一卷 南從北言)

~p 144-145

 ?菩薩戒本(一卷 南職北篤)

?菩薩受齋經(二紙餘 南從北初)

?菩薩五法懺悔經(一紙半 南從北初)

 ○二小乘律 (卷三十三)

?四分律藏(六十卷 南訓入奉母儀諸姑北業所基籍甚無)

  四分戒本(一卷 南姑北外)

  四分戒本(一卷 南姑北外)

  比丘尼戒本(一卷 南叔北外)

  曇無德律部雜羯磨(一卷北作二卷 南猶北受)

  羯磨(二卷 南猶北婦)

  四分比丘尼羯磨法(一卷 南猶北卑)

  四分僧羯磨(三卷北作五卷 南子北卑)

  尼羯磨(三卷北作五卷 南子北榮)

○摩訶僧祇律(四十卷北作四十六卷 南政存以甘棠北攝職從政存)

  波羅提木义僧祇戒本(一卷 南貴北外)

  比丘尼僧祇律波羅提木义戒經(一卷 南婦北隨)

○彌沙塞部五分律(三十卷 南隨外受傅北而益詠)

  五分戒本(一卷 南棠北外)

  五分比丘尼戒本(一卷 南叔北外)

  彌沙塞羯磨本(一卷北作二卷 南叔北隨)

~p 146-147

○十誦律(五十八卷北作六十五卷 南去而益詠樂殊貴北誠美慎終宜令榮)

○十誦毗尼序(三卷 南貴北婦)

  十誦比丘戒本(一卷 南傅北外)

  十誦比丘尼戒本(一卷 南傅北外)

  大沙門百一羯磨法(一卷 南叔北外)

  十誦羯磨比丘要用(一卷 南叔北受)

○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八卷) 續(一卷  南氣北夫)

?薩婆多毗尼摩得勒伽(十卷 南懷北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五十卷 南賤禮別尊卑北竟學優登仕)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毗柰耶(二十卷 南上和北貴賤)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柰耶雜事(四十卷 南下至唱北以至去)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柰耶破僧事(二十卷 南連枝北樂殊)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五卷) 目得迦(五卷 南婦北睦)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十卷 南伯北和)

 根本說一切有部戒經(一卷 南傅北初)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戒經(一卷 南傅北隨)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柰耶尼陀那目得迦攝頌雜事攝頌(一卷 南比北唱)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十四卷 南兒孔北尊卑)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柰耶頌(三卷 南比北婦)

~p 148-149

 根本說一切有部出家授近圓羯磨儀軌(一卷 南交北夫)

 苾芻習略法(一卷 南交北夫)

?戒因緣經(十卷 南兄北上)

 解脫戒本經(一卷 南傅北初)

○善見毗婆沙律(十八卷 南弟同北禮別)

○毗尼母經(八卷 南交北唱)

△佛阿毗曇經(二卷 南交北唱)

○舍利弗問經(十三紙半 南子北隨)

?優波離問經(一卷 南叔北隨)

○佛說目連所問經(二紙欠 南盡北則)

  犯戒罪輕重經(一紙半 南比北初)

 迦葉禁戒經(二紙餘 南比北初)

△律二十二明了論(一卷 南孔北唱)

 大比丘三千威儀(二卷 南孔北別)

○沙彌十戒法幷威儀(一卷 南叔北婦)

   沙彌威儀(八紙餘 南叔北受)

 ○佛說沙彌十戒儀則經(三紙半 南忠北則)

○沙彌尼戒經(四紙欠 南子北隨)

  沙彌尼離戒文(三紙餘 南叔北受)

~p 150-151

○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一卷    南比北初)

◎佛說戒消災經(三紙  南比北初)

  佛說大愛道比丘尼經(二卷  南比北隨)

  佛說苾芻五法經(四紙餘  南盡北則)

  佛說苾芻迦尸迦十法經(二紙半  南盡北則)

  佛說五恐怖世經(一紙) 當

◎佛說齋經(三紙  南福北緣)

      附疑似雜偽律

    佛說目連問戒律中五百輕重事經(一卷  南猶北隨)

閱藏知津總目卷第三

閱藏知津總目卷第四

北天目沙門釋智旭  編次

 【第三論藏二分一大乘論二小乘論】

  ○一大乘論又三一釋經論二宗經論三諸論釋

  ○一釋經論又二一西土二此土

  ○一西土大乘釋經論 (卷三十四)

○十住毗婆沙論(十五卷  南志滿北規仁)

△十地經論(十二卷  南惻造北離節)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觀(六紙欠  南竟北隸)

~p 152-153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七卷  南造北顛)

?大寶積經論(四卷  南弗北虧)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七紙欠  南次北顛)

○寶髻經四法優波提舍(一卷  南弗北靜)

△轉法輪經優波提舍(九紙  南弗北靜)

○三具足經優波提舍(一卷  南造北節)

○佛地經論(七卷  南次北節)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三卷  南離北弗)

○文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二卷  南離北弗)

◎略述金剛頂瑜伽分別聖位修證法門(十二紙  南優北鍾)

?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昧耶經般若波羅密多理趣釋(二卷  南竟北藁)

○ 般若波羅密多理趣經大安樂不空三昧真實金剛菩薩等一十七聖大曼荼羅義述(二  紙半  南竟北隸)

○瑜伽金剛頂經釋字母品(二紙欠  南取北止)

○仁王般若陀羅尼釋(六紙餘  南學北杜)

○諸教決定名義論(三紙半  南壁北古)

○聖佛母般若波羅密多九頌精義論(七紙半  南壁北古)

?佛母般若波羅密多圓集要義論(二紙半  南書北星)

~p 154-155

◎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六紙餘  南壁北通)

?事師法五十頌(二紙餘  南優北言)

?大智度論(一百卷  南友投分切磨箴規仁慈隱 北傅訓入奉母儀諸姑伯叔)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論(三卷  南次北受)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論頌(七十七偈  南次北顛)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論(三卷  南弗北受)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論釋(三卷  南弗北虧)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二卷  南離北弗)

○妙法蓮華經優波提舍(二卷  南離北虧)

  ○妙法蓮華經論優波提舍(二卷  南離北虧)

?大般涅槃經論(九紙餘  南弗北顛)

?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與上仝卷  南弗北顛)

○遺教經論(一卷  南離北顛)

  ○二此土大乘釋經論 (卷三十五)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四十卷北作六十卷  南頗至最北用至威)

?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六十卷北作九十卷  南精至丹北沙至禹)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三十卷) 稷稅熟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三卷北作四卷  南丹北跡)

~p 156-157

?華嚴經指歸(一卷  南青北跡)

○華嚴經明法品內立三寶章(二卷  南青北跡)

△大方廣圓覺脩多羅了義經略疏之鈔(三十卷) 治本於

  大方廣圓覺脩多羅了義經疏(四卷  南石北缺)

?佛說阿彌陀經疏(七紙  南青北百)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一卷  南法北約)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註解(四卷今作八卷  北主南缺)

?維摩詰所說經註(六卷北作十卷) 務

◎維摩詰所說經疏(十卷  元朝藏中謙字號南北二藏並缺)

  維摩詰所說經記(六卷  元朝藏中謹字號南北二藏並缺)

◎四教義(六卷) 弊

?金光明經玄義(二卷  南遵北會)

?金光明經文句(六卷  南約北盟)

  盂蘭盆經疏(一卷  南青北百)

?首楞嚴經義海(三十卷  南九州禹北翦頗牧)

?大佛頂首楞嚴經會解(二十卷) 緜邈

?請觀音經疏(一卷  南煩北法)

○金剛般若經疏(一卷  南法北會  卷三十六)

?金剛經疏論纂要(三卷) 農

~p 158-159

?釋金剛經刊定記(七卷) 農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註解(一卷  南缺北主)

○仁王護國般若經疏(五卷) 韓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略疏(九紙  南青北百)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集註(一卷  南石北缺)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註解(三紙  南缺北主)

◎妙法蓮華經玄義(二十卷  南實寧北密勿)

◎妙法蓮華經文句(二十卷  南更霸北實寧)

◎觀音玄義(二卷  南何北遵)

◎觀音義疏(二卷  南何北遵)

?妙法蓮華經要解(二十卷) 曠遠

◎大般涅槃經玄義(二卷  南踐北滅)

?大般涅槃經疏(古十八卷南作二十六卷北作三十三卷  南土會盟北滅虢踐)

?佛遺教經論疏節要(一卷  南丹北跡)

○菩薩戒義疏(二卷  南遵北何)

  ○二宗經論又二一西土二此土

  ○一西土大乘宗經論

○瑜伽師地論(百卷  南節至靜北猶至氣  卷三十七)

  △菩薩地持經(八卷  南登北安)

    決定藏論(三卷  南好北性)

~p 160-161

  ?王法正理論(一卷  南心北退)

○顯揚聖教論(二十卷  南情逸北分切)

  顯揚聖教論頌(一卷  南心北退)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七卷  南心北退)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十六卷  南動神北磨箴)

○辯中邊論頌(五紙半  南爵北靜)

○辯中邊論(三卷  南爵北靜)

?中邊分別論(二卷  南移北情)

○攝大乘論本(三卷  南移北情)

  ?攝大乘論(二卷  南物北隱)

    攝大乘論(三卷  南物北隱)

○楞伽經唯識論(十九紙  南都北靜)

    大乘唯識論(十紙  南都北靜)

    唯識二十論(八紙  南都北靜)

?唯識三十論(三紙餘  南自北沛)

○大乘成業論(一卷  南爵北匪)

  業成就論(一卷  南爵北匪)

○大乘五蘊論(七紙  南都北投)

△因明正理門論本(一卷  南爵北匪)

  △因明正理門論(一卷  南爵北匪)

~p 162-163

?因明入正理論(五紙  南自北沛)

?大乘百法明門論(一紙餘  南華北沛)

?觀所緣緣論(二紙餘  南華北投)

    無相思塵論(二紙半  南華北投)

○三無性論(二卷  南邑北沛)

○顯識論顯識品(十一紙餘  南自北沛)

?轉識論(六紙  南都北沛)

?大乘起信論(二卷唐譯  南邑北情)

  △大乘起信論(一卷  南邑北情)

?大宗地玄文本論(八卷今作四卷  南羅北疑  卷三十八)

○十二門論(一卷  南守北造)

○菩提心離相論(七紙  南書北星)

○菩提資糧論(六卷  南滿北仁)

◎發菩提心論(二卷  南邑北沛)

○廣釋菩提心論(一二仝卷  南壁北疑)

○菩提心觀釋(二紙餘  南履北臨)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六紙  南華北逸)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六紙欠  南壁北通)

○壹輸盧迦論(三紙欠  南華北沛)

○六十頌如理論(三紙餘  南書北星)

~p 164-165

○大乘二十頌論(一紙餘  南書北星)

○大乘破有論(一紙餘  南書北星)

△方便心論(一卷  南邑北逸)

△迴諍論(一卷  南華北逸)

?中論(四卷  南神北箴)

?般若燈論(十五卷  南疲守北惻造)

?大乘中觀釋論(九卷今作四卷  南壁北通)

△順中論(二卷  南移北情)

△百字論(七紙欠  南華北逸)

○百論(二卷  南守北造)

  廣百論本(一卷僅十紙  南守北造)

○十八空論(一卷  南守北造)

△取因假設論(七紙半  南華北匪)

  觀總相論頌(十一偈  南華北匪)

○掌中論(二紙  南華北逸)

  解拳論(二紙欠  南華北逸)

○入大乘論(二卷  南都北靜)

○佛性論(四卷  南爵北匪)

○究竟一乘寶性論(五卷  南自北性)

○大乘寶要義論(十卷今作五卷  南書北星)

~p 166-167

○大乘集菩薩學論(二十五卷今作十一卷  南府北轉疑)

○集大乘相論(上下共十四紙  南書北星)

○集諸法寶最上義論(上下合卷  南書北星)

○六門教授習定論(一卷  南華北匪)

○大乘莊嚴經論(十三卷  南意移北次弗)

○大莊嚴經論(十五卷  南逐物北慈隱)

  菩薩本生鬘論(十六卷今作十卷  南經北右)

△大丈夫論(二卷  南都北靜)

○提婆菩薩破楞伽經中外道小乘四宗論(五紙  南華北逸)

○提婆菩薩釋楞伽經中外道小乘涅槃論(四紙半  南華北逸)

○大乘掌珍論(二卷  南都北性)

△如實論(一卷  南華北逸)

○手仗論(六紙欠  南華北匪)

○寶行王正論(一卷  南邑北逸)

○佛說法集名數經(六紙欠  南忠北則)

  惟日雜難經(十三紙半  南終北明)

?五門禪經要用法(一卷  南令北英)

○坐禪三昧法門經(二卷  南令北墳)

~p 168-169

?禪法要解經(二卷  南榮北集)

?思惟要略法(八紙半  南終北英)

?菩薩訶色欲法(一紙欠  南宜北藁)

○禪要訶欲經(三紙餘  南令北聚)

?小道地經(三紙餘  南籍北旣)

?修行道地經(八卷  南終北明)

    道地經(一卷  南慎北明)

?眾經撰雜譬喻(二卷  南所北群)

?舊雜譬喻經(二卷  南所北聚)

○雜譬喻經(二卷北作一卷  南所北群)

○雜譬喻經(二卷  南所北英)

△菩提行經(四卷今作二卷  南甚北亦)

○讚法界頌(六紙  南力北言)

?廣發大願頌(一紙餘  南甚北英)

○佛三身讚(八行偈  南興北言)

?佛一百八名讚(二紙餘  南臨北言)

?一百五十讚佛頌(七紙餘  南籍北隸)

?佛吉祥德讚(上中下仝卷  南無北漆)

  聖觀自在菩薩功德讚(七言四十六偈  南竟北言)

○讚觀世音菩薩頌(三紙欠  南籍北言)

~p 170-171

  聖者文殊師利發菩提心願文(十三行  南思北澄)

◎大聖文殊師利菩薩讚佛法身禮(三紙餘四十偈  南竟北隸)

  百千頌大集經地藏菩薩請問法身讚(六紙欠  南無北隸)

  ○二此土大乘宗經論(卷三十九)

○肇論(三卷  二藏俱缺)

○寶藏論(一卷) 敦

?大乘止觀法門(四卷  南踐北途)

?法華經安樂行義(一卷  南煩北土)

○諸法無諍三昧法門(二卷  南煩北途)

◎摩訶止觀(二十卷  南困衡北霸趙)

?釋禪波羅密次第法門(十卷  南刑北煩)

?六妙門禪法(一卷  元藏謹字號南北藏並缺)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二卷  南踐北途)

?釋摩訶般若波羅密經覺意三昧(一卷  南煩北法)

?四念處(四卷  南煩北法)

?法界次第初門(三卷  南翦北刑)

?淨土十疑論(一卷  南起北刑)

◎觀心論(二藏俱缺)

  ○三諸論釋又二一西土二此土

~p 172-173

  ○一西土大乘諸論釋

?瑜伽師地論釋(一卷  南心北退)

○攝大乘論釋(十卷  南持北枝)

  ?攝大乘論釋十五卷  南操好北友投)

  ?攝大乘論釋(十卷  南堅北連)

○攝大乘論釋(十卷  南雅北交)

◎成唯識論(十卷  南縻北義)

  成唯識寶生論(五卷  南自北沛)

○大乘廣五蘊論(寸三紙半  南都北投)

○觀所緣緣論釋(八紙餘  南華北投)

○釋摩訶衍論(十卷  元藏笙字號南北藏俱缺)

?廣百論釋論(十卷  南真北廉)

  ○二此土大乘諸論釋

?華嚴懸談會玄記(四十卷) 鉅野洞庭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六卷  南韓北約)

◎金光明經玄義拾遺記(六卷 南遵北會)

?金光明經文句記(十二卷 南約法北盟何)

○請觀音經疏闡義鈔(四卷 南煩北法)

○仁王護國般若經疏神寶記(四卷 南弊北韓)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略疏連珠記(一卷北作二卷 南青北百)

~p 174-175

?佛母般若波羅密多圓集要義論釋(四卷今作二卷 南書北星)

◎法華玄義釋籤(二十卷 南晉楚北多士)

◎法華文句記(二十卷北作三十卷 南趙魏北晉楚更)

◎觀音玄義記(四卷 南何北遵)

◎觀音義疏記(四卷 南何北遵約)

○涅槃玄義發源機要(四卷) 土

○大乘百法明門論解(一卷) 敦

?大乘起信論疏(五卷) 巖

?大乘起信論疏筆削記(十五卷) 巖岫

  肇論新疏遊刃(二十卷) 杳冥

◎摩訶止觀輔行傳弘決(四十卷  南假途滅虢北魏困橫假)

?止觀義例(二卷  南踐北途)

?止觀大意(十紙餘  南翦北起)

◎觀心論疏(三卷北作五卷  南起北刑)

  ○二小乘論 (卷四十)

○立世阿毗曇論(十卷  南聚北弁)

?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二十卷  南邙面北甲帳)

○舍利弗阿毗曇論(二十二卷北作三十卷  南群英杜北驚圖寫)

○阿毗達磨法蘊足論(十二卷北作十卷  南背北陛)

~p 176-177

○施設論(七卷今作三卷 南壁北通)

?阿毗達磨發智論(二十卷 南二京北傍啟)

 ?阿毗曇八犍度論(三十卷 南夏東西北彩仙靈)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二百卷 南圖至席北心至縻)

  △阿毗曇毗婆沙論(八十二卷北作八十卷 南宮至驚北都至京)

△鞞婆沙論(十四卷 南鍾隸北肆筵)

○阿毗達磨俱舍論(三十卷 南笙陞階北樓觀飛)

    阿毗達磨俱舍釋論(二十二卷 南鼓瑟吹北禽獸畫)

  ○阿毗達磨俱舍論頌本(一卷 南吹北畫)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八十卷 南納至通北背至涇)

△阿毗達磨藏顯宗論(四十卷 南廣內左達北宮殿盤鬱)

△阿毗達磨識身足論(十六卷 南洛浮北設席)

△阿毗達磨界身足論(三卷 南浮北席)

△阿毗達磨品類足論(十八卷 南渭據北對楹)

  ?眾事分阿毗曇論(十二卷 南據涇北陞階)

?阿毗曇心論(四卷 南承北瑟)

?法勝阿毗曇心論(六卷 南承北納)

?雜阿毗曇心論(十一卷北作十六卷 南明旣北鼓瑟)

?阿毗曇甘露味論(二卷 南旣北楹)

○入阿毗達磨論(二卷 南墳北笙)

~p 178-179

△五事毗婆沙論(二卷北作一卷 南杜北席)

  阿毗曇五法行經(九紙半 南籍北墳)

  尊婆須密菩薩所集論(十卷北作十五卷 南集墳北吹笙)

?成實論(二十卷 南典亦北丙舍)

○四諦論(四卷北作三卷 南漆北逸)

△解脫道論(十二卷 南藁北階納)

?隨相論(二卷 南旣北筵)

?緣生論(一卷 南華北匪)

?大乘緣生論(十紙半 南壁北右)

○十二因緣論(三紙 南華北沛)

○止觀門論頌(四紙欠 南華北匪)

  金剛針論(八紙欠 南書北星)

○彰所知論(二卷南作一卷 南羅北通)

?三法度論(三卷 南墳北畫)

    四阿含暮抄解(二卷 南籍北英)

  三彌底部論(二卷 南隸北畫)

○分別功德論(三卷 南漆北笙)

  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七紙欠 南籍北旣)

○辟支佛因緣論(一卷 南漆北逸)

△四品學法(一紙半 南宜北藁)

~p 180-181

○異部宗輪論(七紙餘作一卷 南漆北席)

    十八部論(六紙半 南漆北席)

    部異執論(八紙餘 南漆北席)

  第四雜藏二分一西土撰述二此方撰述

  ○一西土撰述 (卷四十一)

◎佛說四十二章經(六紙 南尺北璧)

?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要集(三卷 南宜北英)

◎八大人覺經(一紙欠 南賢北維)

○菩薩內習六波羅密經(三紙欠 南賢北悲)

○出曜經(本名論二十卷 南定篤初北廣內)

  ○法句譬喻經(四卷 南籍北亦)

  △法句經(二卷 南所北群)

  ?法集要頌經(四卷 南甚北隸)

△佛本行經(七卷 南初北達)

○佛所行讚經(五卷 南美北典)

  僧伽羅剎所集佛行經(五卷 南宜北典)

?僧伽斯那所撰菩薩本緣經(四卷 南令北聚)

?師子素馱娑王斷肉經(三紙 南賢北景)

△十二遊經(四紙半 南終北英)

△達磨多羅禪經(二卷 南榮北集)

~p 182-183

?內身觀章句經(三紙欠 南令北聚)

  法觀經(四紙半 南令北聚)

  三慧經(十一紙 南籍北墳)

  佛使比丘迦旃延說法沒盡偈(五紙餘 南宜北旣)

○迦丁比丘說當來變經(七紙半 南甚北英)

○大阿羅漢難提密多羅所說法住記(六紙半 南甚北漆)

?撰集三藏及雜藏傳(七紙餘 南籍北漆)

  迦葉結經(八紙欠 南籍北聚)

  密迹力士大權神王經偈頌(一卷南無偈頌二字 南學北杜)

  請賓頭盧經(一紙餘 南甚北墳)

○那先比丘經(三卷 南業北聚)

△阿育王譬喻經(五紙餘 南基北墳)

○百喻經(二卷 南令北群)

○無明羅剎經(一卷 南所北群)

?龍樹菩薩為禪陀迦王說法要偈(七紙半 南甚北漆)

  ○勸發諸王要偈(六紙餘 南甚北隸)

  △龍樹菩薩勸誡王頌(七紙欠 南甚北隸)

○大勇菩薩分別業報略經(八紙 南甚北墳)

  十不善業道經(一紙餘 南優北英)

○賢聖集伽陀一百頌(五紙餘 南甚北英)

~p 184-185

  勝軍化世百喻伽陀經(七紙欠 南盡北則)

  六道伽陀經(五紙 南盡北則)

  文殊師利菩薩及諸仙所說吉凶時日善惡宿曜經(二卷 南優北亦)

  迦葉仙人說醫女人經(三紙欠 南夙北臨)

○付法藏因緣經(本名傳六卷 南榮北集)

○馬鳴菩薩傳

○龍樹菩薩傳

○提婆菩薩傳(三傳仝卷共九紙半  南籍北漆)

○婆藪槃豆傳(九紙 南甚北漆)

○阿育王傳(五卷 南基北漆)

  △阿育王經(十卷南作五卷半北作六卷 南基北墳)

○阿育王子法益壞目因緣經(一卷 南所北群)

      附外道論

    勝宗十句義論(十紙作一卷 南吹北納)

    金七十論(三卷 南羅北疑)

      附疑偽經(本是此士撰述。但旣名經。不可攝於十五科中。故姑附此。)

    大明仁孝皇后夢感佛說第一希有大功德經(二卷 南大北史)

  ○二此方撰述(分十五科)

~p 186-187

    一懺儀 (卷四十二)

◎慈悲道場懺法(十卷 南茂北公)

?方等三昧行法(一卷 南起北刑)

◎法華三昧懺儀(一卷 南實北輔)

◎法華三昧行事運想補助儀(二紙半卽附懺儀後 南實北輔)

?慈悲水懺法(三卷 南實北輔)

◎金光明懺法補助儀(一卷 南實北輔)

○金光明最勝懺儀(五紙半 南實北輔)

◎往生淨土懺願儀(十二紙 南實北輔)

◎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三昧儀(十四紙 南實北輔)

◎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十五紙餘 南實北輔)

?熾盛光道場念誦儀(十三紙半 南實北輔)

○觀自在菩薩如意輪咒課法(十紙半 南實北輔)

?禮法華經儀式(一紙餘 南實北輔)

○釋迦如來涅槃禮讚文(六紙餘 南實北輔)

?集諸經禮懺悔文(二卷北作四卷 南功北桓)

○天台智者大師齋忌禮讚文(六紙餘 南實北起)

      二淨土

◎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九紙 南實北輔)

~p 188-189

?淨土境觀要門(六紙餘 南刑北起)

?蓮宗寶鑑(七卷) 素

  阿彌陀經不思議神力傳(一紙餘) 貞

      三台宗

○南嶽思大禪師立誓願文(一卷) 起

○天台智者大師禪門口訣(一卷僅九紙半 南起北約)

○天台智者大師別傳(一卷 南翦北起)

?天台八教大意(一卷 南翦北韓)

○國清百錄(四卷 南起北弊)

?永嘉集(一卷) 起

◎金剛錍(一卷 南翦北起)

?始終心要(一紙 南翦北起)

◎十不二門(九紙 南翦北起)

?十不二門指要鈔(二卷 南翦北起)

?修懺要旨(九紙 南翦北起)

○法智遺編觀心二百問(一卷 南翦北起)

?天台傳佛心印記(八紙 南刑北起)

△天台四教儀(一卷 南翦北會)

△天台四教儀集註(十卷) 稼

      四禪宗

~p 190-191

?宗鏡錄(百卷 南阿至孰北策至谿)

○景德傳燈錄(三十卷 南桓公輔北合濟弱)

○續傳燈錄(三十六卷 南合濟弱扶北缺)

△傳法正宗記(十卷 南綺北回)

△傳法正宗論(二卷 南回北綺)

△宗門統要續集(二十卷北〔亻*个〕二十一卷 南漢惠北扶傾綺)

○禪宗正脈(二十卷) 勸賞

△禪宗頌古聯珠通集(二十一卷 南雞田赤北缺)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一卷 南密北扶)

○古尊宿語錄(四十八卷 南密勿多士北缺)

  ○黃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幷宛陵錄一卷) 素

○萬善同歸集(六卷) 史

◎唯心訣(九紙餘) 素

?定慧相資歌(四紙欠) 素

?警世(二紙欠) 素

?明覺禪師語錄(六卷 南回北綺)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十七卷 南扶傾北漢惠)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三十卷) 說感武

?天目中峰和尚廣錄(三十卷) 丁俊乂

○真心直說(一卷) 敦

~p 192-193

○高麗國普照禪師修心訣(一卷) 敦

?禪宗決疑集(一卷) 素

      五賢首宗

○修大方廣佛華嚴法界觀門(已乏單本)

○華嚴法界玄鏡(一卷北作二卷 南青北百)

○注華嚴法界觀門(一卷 南青北跡)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十二紙 南青北跡)

?華嚴金師子章(未有別行)

○金師子章雲間類解(十三紙 南青北百)

△禪源諸詮集都序(四卷) 敦

△原人論(八紙半 南青北跡)

?華嚴原人論解(四卷) 茲

  註華嚴七字經題法界觀門三十頌(二卷) 史

      六慈恩宗

○真唯識量(出宗鏡錄)

  八識規矩補注(二卷) 敦

○六離合釋(附補注後)

      七密宗

?陀羅尼雜集(十卷 南封北卿)

?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二卷 南營北封)

~p 194-195

?密咒圓因往生集(一卷 南營北封)

      八律宗

  曇無德部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三卷北作四卷 南猶北存)

△南海寄歸內法傳(四卷 南功北尹)

  說罪要行法

  受用三水要行法

  護命放生儀軌法(三法合卷 南功北桓)

   九纂集 (卷四十三)

○諸經要集(二十卷北作三十卷 南八縣家給北路俠槐)

○經律異相(五十卷 南路至戶北經至相)

○法苑珠林(百卷 南勒至時北高至祿)

○釋迦譜(十卷 南將相北書)

○釋迦氏譜(一卷 南相北壁)

○釋迦方誌(二卷北作三卷 南相北壁)

○翻譯名義集(十四卷) 貢新

○大明三藏法數(四十卷 北昆池碣石南缺)

○教乘法數(四十卷) 穡俶載南

  禪林寶訓(四卷) 黍

  緇門警訓(十卷) 陟

  百丈清規(八卷) 黜

~p 196-197

      十傳記

?佛祖統紀(四十五卷 南城昆池碣北缺)

?佛祖歷代通載(三十六卷) 畝我藝黍

○歷代三寶記(十五卷 南主云北營桓)

△高僧傳(十四卷  南輦驅北伊尹)

△續高僧傳(三十一卷北作四十卷 南轂至世北佐至衡)

△有宋高僧傳(三十卷 南祿侈富北宅曲阜)

○法顯傳(一卷 南兵北微)

○大唐西域記(十二卷北作十卷 南千兵北孰)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十卷 南高北奄)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二卷 南兵北尹)

○比丘尼傳(四卷北作二卷 南功北微)

  神僧傳(九卷 北城南缺)

      十一護教 (卷四十四)

○弘明集(十四卷 南車駕北八縣)

○廣弘明集(三十卷南作三十三卷北作四十卷 南駕至策北家至兵)

○集古今佛道論衡實錄(四卷 南給北壁)

○續集古今佛道論衡(一卷 南給北壁)

○集神州塔寺三寶感通錄(三卷北作四卷 南兵北富)

?集沙門不應拜俗等事(六卷 南冠北縣)

~p 198-199

○破邪論(二卷 南冠北微)

○辯正論(八卷北作九卷 南陪北旦)

○十門辯惑論(二卷 南冠北微)

○甄正論(三卷 南輦北微)

○護法論(一卷 南營北旦)

?鐔津文集(二十卷) 孟軻

  ○輔教篇(三卷 南回北漢)

○元至元辯偽錄(五卷 南營北嶽)

○三教平心論(二卷) 黜

○折疑論(五卷) 茲

      十二音義

  一切經音義(二十五卷北作二十六卷 南云亭雁北郡秦幷)

○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音義(二卷北作四卷  南塞北幷)

  紹興重雕大藏音(三卷 南塞北百)

      十三目錄

○出三藏記集(十五卷北作十七卷 南跡百北戶封)

  眾經目錄(七卷今作六卷 南郡北宗)

  眾經目錄(五卷 南百北嶽)

  大唐內典錄(十一卷北作十六卷 南幷嶽北侈富)

  武週刊定眾經目錄(十五卷 南郡秦北宗泰)

~p 200-201

○古今譯經圖記(四卷 南嶽北輕)

○續古今譯經圖記(一卷 南嶽北輕)

△開元釋教錄(舊二十卷南作二十五卷北作三十卷 南宗泰岱禪北車駕肥)

?開元釋教錄略出(四卷北作五卷 南禪北輕)

  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十卷 南紫北禪)

  大藏聖教法寶標目(十卷 南門北岱)

  大明重刊三藏聖教目錄(三卷 南塞北缺)

      十四序讚詩歌

  大明太宗文皇帝御製序文(一卷 北主南缺)

  諸佛世尊如來菩薩尊者神僧名經(四十卷 北云亭雁門南缺)

  諸佛世尊如來菩薩尊者神僧名稱歌曲(五十一卷 北紫至城南缺)

      十五應收入藏此土撰述

?大方廣佛新華嚴經論(四十卷今合經百二十卷)

○略釋新華嚴經修行次第決疑論(四卷)

○解迷顯智成悲十明論(一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疏(一卷)

○維摩詰所說經無我疏(十二卷)

    右釋經

~p 202-203

○法界聖凡水陸勝會修齋儀軌(六卷)

    右密宗

?念佛三昧寶王論(三卷)

◎淨土或問

?寶王三昧念佛直指(四卷)

?西齋淨土詩(二卷)

◎淨土生無生論(一卷)

?西方合論(十卷可作六卷)

○樂邦文類(六卷可作十二卷)

△龍舒淨土文(十卷)

○往生集(三卷)

?西方發願文

   右淨土

 四明尊者教行錄(七卷)

 十不二門指要鈔詳解

 三千有門頌略解

 永嘉禪宗集註(可作四卷)

 傳佛心印記註

    右台宗

○心賦註(四卷)

~p 204-205

○石門文字禪(三十卷)

○智證傳(十卷可作五卷 附寶鏡三昧)

○正法眼藏(三卷)

○大慧書(二卷)

○雪巖欽禪師語錄

○高峰妙禪師語錄

○天如則禪師語錄

○楚石琦禪師語錄

?紫柏老人全集(三十卷)

△方便語

○壽昌經禪師語錄(二卷)

    右禪宗

?唯識開蒙

    右慈恩宗

○林間錄(二卷)

○羅湖野錄(二卷)

○大慧普覺禪師宗門武庫(一卷)

○緇門崇行錄(一卷)

    右纂集

 釋氏通鑑(十二卷)

~p 206

 禪林僧寶傳(三十卷)

    右傳記

 續原教論(二卷)

 通翼

 佛法金湯編(十六卷)

 廣養濟院說

    右護教

△大明釋教彙門目錄(四卷) 標目(四卷) 彙目義門(四十一卷)

    右目錄

閱藏知津總目卷第四終

~p 207

閱藏知津卷第一

北天目沙門釋智旭 彙輯

【大乘經藏 華嚴部第一】

  述曰。華嚴一部。別則剋指初成。通乃該乎一代。凡屬顯示稱性法門。不與二乘共者。咸歸此部。卽如入法界品。是誠證也。

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 拱平章愛育黎首臣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世主妙嚴品第一。 佛在菩提場中。初成正覺。一切器世間主。眾生世間主。正覺世間主。皆悉雲集。

~p 208-209

各得解脫法門。各有上首。同時各說十頌。復於師子座莊嚴具中。各出微塵數菩薩。亦各說頌。復興不可思議諸供養雲。如此華藏莊嚴世界海。如是一切法界海。亦復如是。 如來現相品第二。 菩薩於供養具中。出問法頌。佛從齒間放光。照十方各一億世界海。出頌集眾。又從眉間放光。顯示十方。從足下入。卽時有大蓮華。忽現佛前。佛毫相中。出一菩薩。名一切法勝音。幷塵數眷屬。坐此蓮華。與十方菩薩。各各說頌。 普賢三昧品第三。 普賢菩薩入一切諸佛毗盧遮那如來藏身三昧。十方諸佛。現前讚歎。與智摩頂。從三昧起。大眾獲益。如來毛孔放光。頌讚。一切菩薩。亦皆讚請。 世界成就品第四。普賢菩薩說世界海十種事。 華藏世界品第五。 普賢菩薩說世界海中一切世界種一切世界。及佛名號。 毗盧遮那品第六。 普賢菩薩說往古大威光太子本行。(已上六品。是第一會)。 如來名號品第七。 佛在普光明殿。以神通力。集十色世界十智佛所文殊等十菩薩。文殊卽唱名號差別法門。 四聖諦品第八。 文殊隨說四諦名號差別。 光明覺品第九。 佛放兩足輪光。悉

~p 210-211

照十方世界。一切處文殊菩薩說頌。 菩薩問明品第十。 文殊與覺首等九菩薩。互相問答。發明法要。 淨行品第十一。 智首菩薩啟問。文殊菩薩答以一切事中發願法門。 賢首品第十二。 文殊菩薩啟問。賢首菩薩廣頌信心功德法門。(已上六品。是第二會。)

    升須彌山頂品第十三。 如來不離一切菩提樹下。上升須彌。帝釋莊嚴殿座請佛。幷說十頌。 須彌山頂上偈讚品第十四。 法慧等十菩薩。從百剎塵數外十華世界十月佛所而來。佛放兩足指光。十慧菩薩。各說偈頌。 十住品第十五。 法慧菩薩入無量方便三昧。十方各千剎塵數同名諸佛現前讚歎。與智摩頂。乃出定說十住法。說已。十方各萬剎塵數世界六種震動。各十剎塵數同名菩薩。來為作證。 梵行品第十六。 正念天子問。法慧菩薩說觀察無相法。 初發心功德品第十七。 天帝釋問。法慧菩薩廣說喻以顯之。十方各萬剎塵數世界。又六種震動。又有萬剎塵數同名諸佛。現身讚歎。 明法品第十八。精進慧菩薩問發心菩薩云何修習。法慧菩薩答以住十種不

~p 212-213

放逸法等。(已上六品。是第三會。)

    升夜摩天宮品第十九。 如來不離一切菩提樹。及須彌頂。而升夜摩。天王化座請佛。亦說十頌。 夜摩宮中偈讚品第二十。 功德林等十菩薩。從十萬剎塵數外十慧世界十眼佛所而來。佛放兩足上光。十林菩薩。各說偈頌。 十行品第二十一。 功德林菩薩。入菩薩善思惟三昧。十方各萬剎塵同號諸佛現前讚歎。與智摩頂。乃起定說十行法。說已。十方各剎塵世界震動。各十萬剎塵同名菩薩。來為作證。 十無盡藏品第二十二。 亦功德林菩薩所說。(已上四品。是第四會。)

    升兜率天宮品第二十三。 如來不離一切菩提樹。及須彌頂夜摩宮。而升兜率。天王敷座嚴飾請佛。亦說十頌。 兜率宮中偈讚品第二十四。 金剛幢等十菩薩。從萬剎塵數外十妙世界十幢佛所來集。佛放兩膝輪光。普照十方。令互相見。十幢菩薩。各說頌讚。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 金剛幢菩薩入菩薩智光三昧。十方各十萬剎塵數同名諸佛現前讚歎。與智摩頂。乃起定說十回向法。說已。十方百萬剎塵數世界震動。各百萬剎塵數同

~p 214-215

名菩薩。來為作證。(已上三品。是第五會。)

    十地品第二十六。 佛在他化自在天宮。與金剛藏等不可說大菩薩俱。金剛藏菩薩入菩薩大智慧光明三昧。十方各十億剎塵數同名諸佛現前稱歎。與智摩頂。乃出定唱十地名。還復默然。解脫月菩薩二請。金剛藏菩薩二止之。解脫月第三請。在會菩薩亦同聲頌請。佛放眉間光。普照十方。十方佛亦各放眉間光。普照此會。皆於虛空中成大光明雲網臺。出頌勸說。乃唱地義。說已。十方各十億塵剎震動。各十億塵剎同名菩薩來證。(此一品是第六會。)

  十定品第二十七。 佛在普光明殿。入剎那際諸佛三昧。與十剎塵數菩薩俱。普眼菩薩請問普賢菩薩三昧。佛令自問普賢。時大會皆不得見普賢身座。乃至入十千阿僧祇三昧觀察。亦不能見。佛令更禮普賢。幷徧十方觀察。發起大願。應可得見。大眾遵誨。普賢現身。雨十千雲。世界震動。光明徧照。佛自唱十大三昧名。勅普賢菩薩說之。 十通品第二十八。 十忍品第二十九。 皆普賢菩薩所說。 阿僧祇品第三十。 心王菩薩問。如來自答。 壽量品第三十一。 諸菩薩住處品第

~p 216-217

三十二。 皆心王菩薩所說。 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 眾會心念不思議法。佛卽加持青蓮華藏菩薩。向蓮華藏菩薩廣說佛所住法。 如來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普賢菩薩略說九十七種大人之相。 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 佛告寶手菩薩。菩薩將下生時。放光照地獄眾。蒙光生天。聞天鼓音。乃至證十地位等。 普賢行品第三十六。 普賢復告大眾。極陳瞋心障道。應勤修十法。能具十種清淨等。十方各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剎塵世界震動。雨種種雲。各十不可說剎塵數同名菩薩。來為作證。 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佛放白毫相光。普照十方。右繞十匝。入如來性起妙德菩薩頂。菩薩卽起。請問大法。佛復口放光明。普照十方。右繞十匝。入普賢菩薩口。普賢身座。卽過本時百倍。甫唱法門名字。大地悉皆震動。妙德再以頌問。普賢具演其義。於是十方各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剎塵數世界震動。雨種種雲。各八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剎塵數同名諸佛。現前讚歎。授菩薩記。又各有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剎塵數同名菩薩。來為作證。普賢復說勸

~p 218-219

持之頌。(已上十一品。是第七會。)

離世間品第三十八。 佛在普光明殿。與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剎塵數菩薩俱。爾時普賢菩薩入佛華莊嚴三昧。一切世界十八相動。從三昧起。普慧菩薩致二百問。普賢菩薩酬二千答。十方世界震動光照。一切諸佛現前讚喜。(此一品。是第八會。)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 佛在給孤獨園。與普賢文殊等五百大菩薩及五百聲聞無量世主俱。心念請法。佛乃入師子嚬申三昧。樓閣及林。忽皆廣博。與不可說剎塵數世界量等。備極莊嚴。爾時十方各有不可說剎塵數菩薩雲集。興供現通。諸大聲聞。總不知見。善根異故。十方各一上首菩薩說頌讚佛。普賢菩薩以十種法句。開發顯示照明演說師子嚬申三昧。佛欲令諸菩薩安住此三昧故。復放白毫相光普照十方。令諸菩薩普見法界佛事。卽以不可說剎塵三昧。入佛神變海方便門。出生大神變莊嚴雲。文殊菩薩觀察說頌宣明。時諸菩薩皆得塵數大悲門。不離佛所。悉於十方種種示現。利益眾生。文殊亦出自所住處。辭佛南行。舍利弗與六千共行弟子。承佛神力。見文殊眾會。發心

~p 220-221

同遊人間。令海覺等六千比丘。得覲文殊。成就佛法。文殊行至福城之東。住莊嚴幢娑羅林中大塔廟處。觀善財童子夙因。為說大法。善財卽隨文殊求菩薩道。文殊指示。令參知識。始從德雲比丘。終至普賢菩薩。(此一品。是第九會。)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四十卷 南伏戎羌北伏戎羌遐)

唐罽賓國三藏般若譯

卽前經入法界品。而普賢菩薩旣為善財稱歎如來勝功德已。復說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世界。今時但取此最後一卷。續於前經八十卷後。並廣流通。然此一譯。文理俱優。不讓實叉難陀。而知識開示中。更為詳明。切於日用。切救末世流弊。最宜一總流通。

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 湯坐朝問道垂

東晉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羅等譯

    僅有三十四品。文義未全。故雖先譯。不復流通。

佛說兜沙經﹙四紙半 南邇北壹﹚

後漢支婁迦讖譯

卽如來名號品少分。及光明覺品少分。

~p 222-223

佛說菩薩本業經(十一紙半 南邇北壹)

吳優婆塞支謙譯 卽淨行品。兼十住品。

諸菩薩求佛本業經(九紙半 南邇北率)

西晉清信士聶道真譯 與上同本

菩薩十住行道品經(七紙欠 南邇北率)

西晉沙門竺法護譯 卽十住品

佛說菩薩十住經(四紙欠 南邇北率)

東晉沙門祇多密譯 亦卽十住品

漸備一切智德經(五卷 南邇北率)

西晉沙門竺法護譯 卽十地品

十住經(六卷 南壹北體)

鳩摩羅什共佛陀耶舍譯 亦卽十地品

等目菩薩所問三昧經(三卷 南體北率)

西晉竺法護譯

卽十定品。亦名普賢菩薩定意經。

顯無邊佛土功德經(一紙半) 壹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卽壽量品。是如來自說。

佛說較量一切佛剎功德經(一紙餘 南夙北臨)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p 224-225

亦卽壽量品。是不思議光王菩薩說。

佛說如來興顯經(四卷 南體北邇)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卽如來出現品

度世品經(六卷) 壹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卽離世間品。而末後有一段與如來問答。乃大本中所無。

佛說羅摩伽經﹙四卷﹚ 體

乞伏秦沙門釋聖堅譯

卽入法界品。從無上勝長者。至普救眾生妙德夜神。共十二位善知識事。而內有咒語幾則。

大方廣佛華嚴經續入法界品(八紙欠 南邇北壹)

唐中印土沙門地婆訶羅譯

從天主光天女。至德生童子有德童女。

普賢菩薩行願讚(四紙半 南無北唱)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卽行願品中偈。後有速疾滿普賢行願陀羅尼。

文殊師利發願經(二紙餘 南籍北旣)

東晉迦維羅衞國沙門佛陀跋陀羅譯

~p 226-227

大略如普賢行願偈。而是五言。

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九紙餘 南邇北壹)

唐于闐國沙門實叉難陀譯

佛於菩提樹下成正覺時。十方諸佛現菩薩形。為觀音普賢等。無量菩薩現聲聞形。為舍利弗等。及現作比丘尼八部神等。佛入三昧。名如來不思議境界。於諸相中。現十方佛剎。於諸好中。現往昔行門。於是德藏菩薩請問普賢菩薩。此三昧何名。云何得之。普賢為說三昧名義。佛放眉間光。使有功用菩薩悉見空中毛端量處。及一一微塵中。皆有無量佛剎。皆有佛成正覺。亦見各各自身。於諸佛處供養聞法。皆證如來不思議境界三昧。爾時德藏菩薩復問修何福德。施戒智慧。證此三昧。普賢菩薩答云。供養三田。名福。不擇怨親善惡貧富。名施。自淨淨他。名戒。觀佛形像作現見想。及達唯心。名智。

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思議佛境界分(十紙半 南邇北壹)

唐于闐三藏法師提雲般若譯

與前經同本異譯。文頗艱澀。

大方廣佛華嚴經修慈分(六紙餘 南邇北壹)

~p 228-229

唐于闐三藏提雲般若等譯

佛在鷲峰山中。十方梵天來集。彌勒菩薩請問。佛為說慈心妙觀法門。宜急流通。

大方廣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十二紙餘 南邇北壹)

唐于闐國沙門實叉難陀譯

    佛住法林菩提光明宮殿。與比丘及剎塵數菩薩不可說八部俱。文殊菩薩興問。伏一切諸葢菩薩演說如來不思議法。信者當得種種三昧。及陀羅尼。

度諸佛境界智光嚴經(一卷 南遐北殷)

附三秦錄

佛華嚴入如來德智不思議境界經(一卷 南遐北邇)

隋北天竺沙門闍那崛多譯

二經並與前同本。先出。 文筆不如。

大方廣普賢所說經(四紙欠 南邇北壹)

唐實叉難陀譯

佛在如來神力所持之處。普賢大眾之所圍繞。有十大菩薩。各與眷屬忽集。眾問普賢。此諸菩薩從何國來。普賢令其入定觀察。竟不能知。三番請問。普賢示以觀察之法。乃見皆在如來身中廣大國

~p 230-231

土佛道場內來集。

信力入印法門經(五卷 南遐北邇)

元魏南天竺沙門曇摩流支譯

佛在普光法殿。文殊請問清淨初地之法。佛以六十餘種五法答之。次問普賢菩薩。云何諸佛無障礙智。乃至無障礙身。普賢歎其難見難知。文殊再請。乃具答之。答已。較量功德殊勝。能滅重罪。其不信者。罪亦無量。

大方廣總持寶光明經(五卷  南竭北力)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佛在鷲峰山中。與無量大菩薩俱。普賢與佛。問答法界深義。妙吉祥請問寶光明總持法門。佛令轉問普賢。因問覺與覺者二字之義。舍利弗廣歎菩薩智慧。不可角敵。次有法慧菩薩入定受加。出說十住法門。(與華嚴經十住品長行偈頌俱同。)普賢菩薩讚歎印證。舍利弗自歎從來未聞。佛命其廣集諸天。重請妙吉祥說法。妙吉祥許已。大地震動。十方雲集。乃相與問答。令眾獲益。普賢復問如來大悲之義。復請如來說寶光明總持陀羅尼。舍利弗又與妙吉祥問答妙法。住世幾何。妙吉祥復問佛持經之福。謗

~p 232-233

經之罪。普賢又問持經者當生何土。又問云何得此寶光明總持法。佛答以一法。謂不起煞意。又有二法。謂離於瞋恚。善言誘喻。阿難又問佛聞經之處。佛又為普賢菩薩說偈。二卷有餘。(偈與華嚴經賢首品大同。)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一卷) 難

唐罽賓沙門佛陀多羅譯

婆伽婆入神通大光明藏三昧。現諸淨土。與大菩薩十萬人俱。文殊普賢等十二菩薩。次第請問因地修證法門。佛一一答之。

閱藏知津卷第一

閱藏知津卷第二

北天目沙門釋智旭 彙輯

【大乘經藏 方等部第二之一】

述曰。方等亦名方廣。於十二分教中。十一並通大小。此唯在大。蓋一代時教。統以二藏收之。一聲聞藏。二菩薩藏。阿含。毗尼。及阿毗曇。屬聲聞藏。大乘。方等。屬菩薩藏。是則始從華嚴。終大涅槃。一切菩薩法藏。皆稱方等經典。今更就大乘中。別取獨被大機者。名華嚴部。融通空有者。名般若部。開權顯實者。名法華部。垂滅談常者。名

~p 234-235

涅槃部。其餘若顯若密。或對小明大。或泛明諸佛菩薩因。果。事。理。行。位。智。斷。皆此方等部收。非同流俗訛傳。唯謂八年中所說也。

大寶積經(一百二十卷) 龍師火帝(至)始制文字

唐南印土三藏沙門菩提流志譯

    ○三律儀會第一(三卷) 佛住耆闍崛山王。坐大蓮華。與八千大比丘。八千大菩薩。五百比丘尼。五百優婆塞。五百優婆夷。及天龍八部俱。摩訶迦葉請問攝受何法修行。增長成熟諸如來道。取諸功德。增長證入無上菩提。得不退轉。佛告以求佛智慧力無畏者。無有少法為其可得。無所依倚。種諸善根。若有所得。卽為著想。乃至備明執著過患。亦明法滅天人悲歎等事。後明在家菩薩種種三法。

    ☉無邊莊嚴會第二(四卷) 無上陀羅尼品第一。佛住迦蘭陀竹林。無邊莊嚴菩薩為諸菩薩請問微妙法門。佛為說如來之智。攝諸善巧。有所宣說。無不清淨。隨根成熟。法皆平等。自性清淨。如實了知。而無有法了不了者。以一切法皆假名說。不可施設。亦無示現。皆真勝義。不住分別。亦非不住。乃至如幻如夢。無有高下。以此清淨弘誓攝眾生時。實無

~p 236-237

少法而可著故。復說法門陀羅尼句。廣說陀羅尼門理趣差別。智慧善巧。 出離陀羅尼品第二。說佛十力及說陀羅尼二章。 清淨陀羅尼品第三。佛先以神通力。令此眾會見十方佛。及聞說法。次說四無所畏。及說十四咒說頌竟。勸持結益。然後無量辯才菩薩請問結名。

    ?密迹金剛力士會第三(七卷  竺法護譯) 佛遊靈鷲山。與四萬二千比丘。八萬四千菩薩。及天龍八部四眾人等說大士業。法名淨濟。金剛密迹稱歎方便智度二業。當成佛道。寂意菩薩請密迹敷演如來祕要。佛亦勅之。密迹誡眾勿恐勿怖。先說四不思議。寂意入定。散華作供。密迹乃說諸菩薩密。引古帝釋善自在。化作仁良蟲。以身肉普救國人病。明身祕密。次明言密。引古寂然梵志。答樓夷仙樹葉多少之數。樓夷。卽舍利弗。寂然。卽釋尊也。次說心密竟。大眾獲益。地動雨華。雷音菩薩以神通力。先於天樂。讚歎法門。次來禮佛。傳雷音王佛問訊之命。眾會乃問密迹夙因。佛具述千佛探籌。樓由最後。及法意法念二弟。一願作金剛力士。侍衛千佛。一願作梵天。勸請千佛轉法輪。今密迹。卽法意也。

~p 238-239

次說行佛道業三十二事。寂意復問如來三密。密迹先說身密。引應持菩薩不見佛頂事證。又明佛不受食。諸天取去濟苦眾生等事。大眾獲益。天樂自鳴。世尊摩頂讚印。次說口密。具明六十種音。引大目連窮佛音聲不得邊際事證。及說咒二十二首。廣明如來言辭不可限量。大眾獲益。次說心祕要。現瑞獲益。又地裂出水。高灑世界。表持經瑞。寂意復請密迹具說如來苦行。莊嚴道樹。降魔受供轉法輪事。眾復獲益。佛讚印之。寂意又問寂然惔怕等義。佛詳答之。眾又獲益。欲知密迹何時成佛。佛為授記。密迹請佛於曠野國七日受供。佛於毗沙門宮應病演法。令各獲益。又為護世四王說十法。八法。六事。四事。二事。為密迹說菩薩十事無瞋恚法。八法心無恐懼。四事而得自在。四事入於法門。八力致開士行。密迹宣咒。諸天偈歎。佛還靈鷲。阿闍世王來見。佛為說密迹夙因。密迹以金剛著地。王及帝釋目連皆不能舉。因為王說有十大法。逮得大力。及說仁和八法。往來周旋四法。又答世王信坐之問。答賢王天子寂然之義。讚其從阿閦國來。入法室總持。密迹請佛建立法典。佛周觀四

~p 240-241

方。說頌建立。幷述往事以結成之。

    ?淨居天子會第四(二卷  竺法護譯) 佛住耆闍崛山。與大菩薩比丘眾六萬人俱。佛於食後入三昧。震動大千。諸天來集。金剛摧天子說偈問法。佛為說菩薩百八夢相。先標。次釋。後偈明菩提心無有退轉。眾生行不可思議。六萬天人。得不退轉。十八那由他天人。發菩提心。十千欲退菩薩。捨除罪過。徑登補處。與彌勒同時成佛。

    ?無量壽如來會第五(二卷) 佛住耆闍崛山。與萬二千大比丘俱。及普賢文殊彌勒賢護等無量無邊菩薩。皆來集會。阿難問佛光瑞希有之故。佛為說往昔法處比丘四十八願。現成無量壽佛。廣讚極樂世界依正之妙。極勸發願往生。

    ◎不動如來會第六(二卷) 授記莊嚴品第一。佛在耆闍崛山。與千二百五十比丘俱。舍利弗請問往昔菩薩發趣修行。被精進甲。功德莊嚴。佛舉不動菩薩所發種種弘誓答之。 佛剎功德莊嚴品第二。具明妙喜世界諸莊嚴事。 聲聞眾品第三。明不動國聲聞無數。 菩薩眾品第四。明不動國菩薩更多。在家者少。出家者多。及明魔不為擾。 涅槃

~p 242-243

功德莊嚴品第五。明不動佛入涅槃後所作佛事。法住久遠。 往生因緣品六。明種種善根迴向。得生彼剎。及勸囑流通。

    ?被甲莊嚴會第七(五卷) 佛住迦蘭陀竹園。無邊慧菩薩說偈問法。佛亦說偈許答。次正問被大甲冑。佛具答之。初一番長行偈頌。列諸甲冑名。第二番長行偈頌。明此甲冑無相無名。不可破壞。第三番長行偈頌。明其乘於大乘。第四番長行偈頌。明其住八正道。第五番長行偈頌。明發趣攝取正道之法。第六番長行偈頌。明一一皆以慧為先導。第七番長行偈頌。明其隨入一切法。大饒益眾生。第八番長行偈頌。引古栴檀香光明佛時。有轉輪王名一切義成。能求此法。已成超無邊境界王佛。第九番長行偈頌。明於諸法得法光明。不墮諸見。第十番長行偈頌。因勝慧菩薩問。明無所行而行。第十一番。勝慧說頌讚佛。誓願持法。第十二番。佛說偈讚成之。幷說古徧照佛時。勇猛軍轉輪王聞法受持。已成無邊精進光明功德超勝王佛。次因無邊勝菩薩問。為說長行偈頌。明無住而住。為如理住。次因無邊慧問。為說長行偈頌。明無所安立無畏

~p 244-245

發趣之義。又說往古月燈王佛時。雲音無邊音二大士聞此法門。皆已成佛。若有精勤修習者。當得一切法海印三昧。又能攝得阿字等諸三昧印。又說往古超過須彌光王佛時。勇猛軍勇猛力二大士受持此法。皆已成佛。一名無邊辯才。一名最勝光明。次有慧義菩薩歎法希有。佛印成之。次加持付囑流通。

☉法界體性無分別會第八(二卷 曼陀羅仙譯) 佛在給孤獨園。與八千比丘。萬二千菩薩。三萬二千天子俱。寶上天子念請文殊說法。佛勅文殊說法界體性因緣。文殊與舍利弗互相問答。五百比丘得無漏心。文殊復與舍利弗問答。發明無縛無脫。二百比丘不忍而去。文殊化作一比丘與之問答。令得無漏。次與阿難發明比丘有增上慢無增上慢之義。次答寶上天子發明菩薩六度清淨。四念清淨。如實授記等義。及明菩薩得自在品。諸天發心。世尊讚印。天子與文殊種種問答。發明不生自在等義。五百菩薩皆得道記。次授寶上天子道記。魔王波旬與眷屬來。佛以神力。令問文殊。菩薩修畢竟行。善知方便行般若義。文殊答之。又以神力。令魔

~p 0246-0247

變作佛身。說於佛法。五百菩薩得無生法忍。又變舍利弗亦為佛身。與魔問答。比丘斷漏。諸天發心。有千菩薩從四方乘空來。發願受持守護此經。佛亦放光守護。付囑流通。

◎大乘十法會第九(一卷 佛陀扇多譯) 佛住耆闍崛山。與五百羅漢。無量無邊菩薩俱。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問大乘義。佛以十法答之。一信成就。二行成就。三性成就。四樂菩提心。五樂法。六觀正法行。七行法慎法。八捨慢大慢。九善解如來祕密之教。十心不悕求二乘。各有長行偈頌。魔外皆悟無生。

◎文殊師利普門會第十(一卷) 佛在耆闍崛山。與八百比丘。四萬二千菩薩俱。又無垢藏菩薩。與九萬二千菩薩。從普花佛國而來。及他方此界無量無邊菩薩悉來集會。文殊請說普入不思議法門。佛為說二十八三昧名。一一頌示。又說十四種三昧名。及功用。

    ?出現光明會第十一(五卷) 佛在耆闍崛山。與五百比丘。八十那由他補處菩薩。及四十那由他大士俱。月光童子問佛昔修何業。能得決定光明等一切光明。佛以偈答。先五言偈。答光音。次七言偈。答

~p 248-249

光用。次四言偈。說月光本事。次七言偈。明愛樂此經不愛樂此經差別。及顯受持功德。次五言偈。 明昔求經之行。及懸知未來之事。次明八十種善根資糧成就。出現光明。復有八十種法。能成如來無礙解脫。月光偈讚發願。世尊微笑放光。彌勒偈讚廣問。世尊摩月光頂。說偈付囑。月光請佛受食。佛入城時。現大神變。空中宣百千頌。廣說妙法。及說咒二章。旣受供已。為說行施資糧。有八十種殊勝功德。次說欲成陀羅尼者。應當遠離八十種人。

    ☉菩薩藏會第十二(二十卷 玄奘譯) 開化長者品第一。佛於室羅筏國安居竟。遊摩竭陀國。詣鷲峰山。賢守等五百長者見佛於路。頌讚相好。問捨家因。佛答以觀諸眾生十苦。十惱。十稠林。十毒箭。十愛。十邪。十不善業。十染汙法。十種纏縛。所以捨家。長者說頌。願聞妙法。佛廣說根。麈。蘊。界。因緣等法。無我不實。長者得法眼淨。次說一切熾然。長者卽善來得戒。證阿羅漢。 金毗羅天授記品第二。護城藥叉名金毗羅。奉佛妙供。眾神各奉僧供。佛授金毗羅無上道記。金毗羅莊嚴道路。隨佛至鷲峰山。佛命阿難敷大法座。命目連集諸苾芻大迦葉等。

~p 250-251

同來法會。 試驗菩薩品第三。舍利子問菩薩法。佛答以菩提心。及備信欲。 如來不思議性品第四。詳說如來十種不可思議法。一信受如來不思議身。二不思議音聲。三智。四光。五尸羅。及以等觀。六神通。七力。八無畏。九大悲。十不共佛法。 四無量品第五。述過去大蘊如來。為精進行童子。說大慈等四波羅密。 陀那波羅密多品第六。具明五十種清淨行施。三十種上妙功德。 尸波羅密多品第七。明身語意三種妙行。十種極深重心。十種發心。獲人中天上各四廣勝處法。乃至種種四法。次明五十種清淨尸羅。次明過去最勝眾佛之時。有得念菩薩。常修梵行。已成娑羅王佛。次明菩薩行清淨戒。應於眾生起父母想。訶欲過失。 羼底波羅密多品第八。具明畢竟非畢竟忍。 毗利耶波羅密多品第九。明十障礙法不應隨轉。當勤精進受持開演此菩薩藏。及明三業精進之相。次明在家出家菩薩。各有五損減法。次說往古律儀童子精進行。及法行苾芻精進行。 靜慮波羅密多品第十。明菩薩依四禪發五通。遠勝二乘。及得種種大定。 般若波羅密多品第十一。先明四十一

~p 252-253

法趣入聞相。次明起正行相。次明如理方便作意。次明如理證入如理之句。如理正觀。次復廣明十種善巧。次明妙慧。及到彼岸義。次明五番十種功德。 大自在天授記品第十二。結前大蘊如來。為精進行童子。廣說四無量。及六度已。又說四攝法。然不授菩提記。次值寶性如來。轉名善慧長者。亦不得記。次值放光如來。轉名迷伽儒童。散華布髮。乃得授記。證無生忍。皆卽釋迦本生事也。於是那羅達多長者子。發大乘意。與妻子眷屬樂工。及城中十千人民。廣興供養。立大乘誓。佛為現大神變。授三乘記。及勸受持。

    ☉佛為阿難說人處胎會第十三(一卷) 佛在給孤獨園。阿難日晡從禪定起。與五百比丘見佛。佛為說入胎因緣。胎中三十八七生長相貌。出胎七日後所生八萬戶蟲名字。結明五陰皆無常。苦。無我。我所。阿難得法眼淨。五百比丘。漏盡意解。

    ☉佛說入胎藏會第十四(二卷 義淨譯) 度難陀出家。令見天宮地獄。為說入胎住胎出胎諸苦。同前。又說三塗劇苦。教令修四念處。乃至重說偈已。難陀證阿羅漢。大眾疑問往因。佛為具說本事。

~p 254-255

    ?文殊師利授記會第十五(三卷 實叉難陀譯) 佛在耆闍崛山。與比丘千人。菩薩八萬四千。諸天七十二億。及天龍八部諸大眾俱。向阿闍世王宮。現大神通。為摧過咎菩薩說大悲法。及授道記。次應供還山。從禪定起。天人雲集。舍利弗請問嚴淨佛剎之行。佛現神變。更集十方無量剎中諸大菩薩。命彌勒敷大法座。昇座動地。乃為舍利弗說一法增至十法。及說種種淨行。因果相稱。結以三法。謂大願殊勝。住不放逸。如所聞法。起正修行。次授四萬菩薩道記。次有師子勇猛雷音菩薩。請問文殊何時成佛。得何佛剎。佛令自問文殊。深顯第一義諦法界實相之理。大眾獲益。次問發心久近。佛述雷音佛時普覆王事。已化二十億眾生皆成佛竟。次問將來佛剎莊嚴。佛勅文殊自說昔願。略有十節。佛因記其佛名普見。剎名隨順積集清淨圓滿。所有莊嚴。遠勝極樂世界。如以大海比一滴水。唯東方普光常多功德海王佛剎。名住最上願。與等無異。及有四大菩薩。東光明幢。南智上。西諸根寂靜。北願慧。亦當得此淨剎。佛復以神力。令大慧見東方剎依正莊嚴。隨授八萬四千菩薩道記。有十六人。

~p 256-257

猶如文殊。餘所得剎。皆如極樂。次四大菩薩皆來入會。文殊令諸菩薩各說一相法門。略敘一十四人。次問文殊久如成佛。佛明其劫數甚遠。無有疲倦。

    ☉菩薩見實會第十六(十六卷 那連提耶舍譯) 序品第一。佛在尼居陀林。遣迦盧陀夷教化父淨飯王。 淨飯王詣佛品第二。天龍八部同集佛所。王亦來禮。說偈問答。 阿脩羅王授記品第三。毗摩質多等十一阿脩羅王。與六十那由他眷屬。設大供養。而得受記。 本事品第四。大迦葉入如實三昧。憶念過去阿僧祇阿僧祇劫如來所修一切功德。以偈讚佛。佛為說不可說劫之前。有佛號因陀幢王。以恆沙世界為一佛剎。莊嚴清淨。國中眾生。純正定聚。於是文殊菩薩從東方高威德王佛所而來。發明因陀幢王卽我釋迦。 迦樓羅王授記品第五。 龍女授記品第六。 龍王授記品第七。 鳩槃茶授記品第八。 乾闥婆授記品第九。 夜叉授記品第十。 緊那羅授記品第十一。先有疑問。如來答釋。乃設供授記。 虛空行天授記品第十二。 四天王授記品第十三。 三十三天授記品第

~p 258-259

十四。夜摩天授記品第十五。歎佛能知二諦。及廣設供。佛與授記。 兜率陀天得授記品第十六。推授記不可得。但是世諦言說。如夢不實。倍設供養。得記。 化樂天授記品第十七。解一切法實際無二際。而得道記。 他化自在天授記品第十八。自言尚不見實。況復見際。彼法非可知。非可識。非可捨。非可修。非可證。而得道記。 諸梵天等授記品第十九。離諸分別。定心清淨。以寂滅法。說偈讚佛。而得道記。 光音天等得授記品第二十。說照耀一切法三昧。及偈讚佛。而得道記。 徧淨天授記品第二十一。說超過一切法三昧。及偈讚佛。而得道記。 廣果天授記品第二十二。說無量門陀羅尼。及偈讚佛。而得道記。 淨居天子讚偈品第二十三。共四百五十三人。各說偈讚。 遮羅迦波利婆羅闍迦外道品第二十四。八千外道請問決疑。佛說從六道來受生習氣。及說對治法。外道悟無生忍。偈讚獲記。 六界差別品第二十五。佛為淨飯王說內外六界。皆是假名。無來無去。及說諸根如幻。境界如夢。順違中庸三種六塵。皆具三解脫門。 四轉輪王品第二十六。一無量稱王。二地

~p 260-261

天王。三頂生王。皆以無厭足而取大苦。四尼彌王。以不放逸而成大益。說此本生四王事已。勸淨飯王修不放逸。觀一切法無生陀羅尼門。及不滅等六十七法門。七萬釋種得無生法忍。佛與授記。皆生安樂世界。後皆成佛。次囑舍利弗受持流通。

    ?富樓那會第十七(三卷 鳩摩羅什譯)。 菩薩行品第一。佛住王舍城竹園。富樓那問菩薩多聞不退轉事。佛答以四大希有事。精進(一)。忍辱(二)。正道(三)。深心(四)。又四法生喜心。四法得離難。 多聞品第二。明四法能集多聞。 不退品第三。明四法能不退轉。說古那羅延法師。及摩訶耐摩陀比丘弘法事。次說四法退失菩提。成聲聞乘。四法不退心。及善根。戒清淨(一)。念成就(二)。勤精進(三)。多聞慧(四)。四法利益菩提。持戒(一)。忍辱(二)。精進(三)。多聞(四)。四法具足身色財物眷屬。行慈(一)。供佛(二)。供法(三)。供僧(四)。 具善根品第四。明親近四法。能攝一切善法。忍辱(一)。出家(二)。頭陀(三)。近善知識(四)。 神通力品第五。放毛孔光。以經付囑阿難。及讚竹園功德。 大悲品第六。因目連問。廣說因中大悲行。 合難品第七。因象手比丘問。廣明眾生性空。佛亦不滅。 富樓那品第八。歎述流通。

~p 262-263

    ?護國菩薩會第十八(二卷 闍那崛多譯)。 婆伽婆在耆闍崛山。與千二百五十比丘。五千菩薩。及一切八部俱。喜王菩薩以偈讚佛觀於法界。護國菩薩比丘夏安居竟。共諸初學比丘見佛偈讚。問菩薩法要。佛答四法能成清淨之事。真實無諂(一)。行於平等(二)。心念行空(三)。如言而行(四)。四種無畏之法。得陀羅尼(一)。值善知識(二)。得深法忍(三)。戒行清淨(四)。有四功德。令心歡喜。見佛(一)。聞法(二)。捨一切(三)。順法忍(四)。四法應棄捨。居家(一)。利養(二)。檀越(三)。身命(四)。四種無悔之法。不破戒(一)。住阿蘭(二)。四聖種(三)。多聞(四)。四調伏行。願值佛(一)。供師長(二)。樂空閒(三)。頭陀忍(四)。四法淨菩薩行。無瞋恨(一)。捨所有(二)。不求果報(三)。不見師過(四)。四墮落法。不恭敬他(一)。背恩諂曲(二)。多求名利(三)。詐善揚德(四)。四障道法。懈怠(一)。不信(二)。我慢(三)。瞋恚(四)。四種人不得親近。惡知識(一)。執見人(二)。謗法人(三)。貪利養人(四)。四法受未來苦。輕慢智人(一)。懷嫉妒心(二)。於法無信(三)。無忍求利(四)。四繫縛。輕慢他(一)。世俗定(二)。行放逸(三)。求利養(四)。次七言偈。廣說佛本生妙行。及歎末世

~p 264-265

不如法事。又明八種障菩提法。次明古成利慧佛時。福燄王子不放逸事。次結益囑持。

    ?郁伽長者會第十九(一卷 康僧鎧譯)。 佛在給孤精舍。與千二百五十比丘。五千菩薩俱。郁伽等十長者。各與五百長者見佛。問在家出家二種菩薩行法。佛先廣說在家三歸五戒法義。及佈施功德。厭離家想。六時悔過。隨喜勸請。希慕出家。供養眾僧。次說出家四聖種行。頭陀。淨戒。淨定。淨慧。次問菩薩住在家地。學出家戒。佛以五法答之。施不望報(一)。不習欲想(二)。修禪不證(三)。學慧行慈(四)。護法勸他(五)。次授記其供養千佛化度眾生所有功德。百千出家菩薩所不能及。

    ☉無盡伏藏會第二十(二卷)。 佛在耆闍崛山。與千比丘。五百菩薩。及天龍八部俱。電德菩薩問速成菩提之法。佛答以五大伏藏。謂貪行伏藏。瞋行伏藏。癡行伏藏。等分行伏藏。諸法伏藏。於法伏藏中。說過去寶聚功德聲佛時。廣授大王欲害無垢比丘事。深戒勿生害心。又勝生佛時。旃陀羅聞法得無生忍。牛聞法得生兜率。深明眾生根行難測。次答月幢菩薩無功用智之問。地動雨華。

~p 266-267

授幻師跋陀羅記會第二十一卷(一卷)。 佛在耆闍崛山。與千二百五十比丘。五千菩薩。及天龍八部俱。幻師欲試佛故。詐言請佛。於穢處化作道場。四王帝釋亦各化作莊嚴道場。幻師驚悔。欲攝所化而不能得。次日世尊現大神變。幻師悔過。見一切處佛身。便獲念佛三昧。以偈問法。佛亦偈答。幻師得順法忍。阿難啟佛加持。令彼幻莊嚴事七日不沒。幻師隨佛至山。請問菩薩速至道場之行。佛說四十三種四法。幻師證無生忍。得記。

    ☉大神變會第二十二(二卷)。 佛在給孤獨園。與千二百五十比丘。八千菩薩俱。商主天子問佛幾種神變。調伏眾生。佛答以說法。教誡。神通。三種。又問頗有神變能過此耶。佛令問文殊。文殊答於無言說法而作言說。一切言說實無所說。名大神變。舍利弗問商主往因。佛答以過去等須彌佛時。淨莊嚴王本事。舍利弗歎文殊久修梵行。多供養佛。種諸善根。文殊為說三種決定之義。佛又讚商主。更為說大神變。文殊又答商主問菩薩智。及答四十二問。大眾獲益。更答種種密意之問。及答諸菩薩行之問。眾又獲益。佛又答商主無生法忍之問。現瑞獲益。受記勸持。

~p 268-269

    ☉摩訶迦葉會第二十三(二卷 月婆首那譯)。 婆伽婆在給孤獨園。與五千比丘。八千菩薩俱。迦葉問出家者。當云何學。云何行。云何修觀。佛為說持戒念佛。及說出家為二事故。一為現得道果。二為見未來佛。次廣明沙門四賊。及種種過。迦葉勸佛久住。佛以護法囑之。迦葉極言不堪。勸付彌勒菩薩。佛遂摩彌勒頂。大千震動。諸天勸助彌勒受持。更請世尊說當來惡。以作警誡。佛為說之。及說古智上佛時。樂精進菩薩本所修行。深顯法施功德。次明菩薩二十法業。四種畢定。四法離薩婆若。四法應急捨離。次明瞋餘菩薩得罪甚大。於是彌勒作師子吼。五百比丘自愧信施難消。退還歸俗。文殊先讚印之。次與如來問答方便。令得盡漏。迦葉復請世尊說末世菩薩諂曲之過。佛說古妙華佛時。達磨善法二童子事。勸誡應修沙門二業。一修禪。二習誦。不應唯修供養福業。尤不應以破戒之身而著袈娑。次說古光明佛世。大精進菩薩觀佛畫像法門。

    ☉優婆離會第二十四(一卷)。 佛在給孤獨園。與千二

~p 270-271

百五十比丘。五萬菩薩俱。佛問誰能於後末世。護持正法。成熟眾生。有五十五菩薩各自承當。舍利弗向佛稱歎。佛印述之。幷說三十五佛悔除罪法。時優波離從禪定起。請佛廣說決定毗尼。佛為分別聲聞菩薩持犯不同。次勅文殊說究竟毗尼。佛又廣答聲聞菩薩增上慢相。說偈結持。

    發勝志樂會第二十五(二卷)。 佛在鹿苑。與千比丘。五百菩薩俱。有諸菩薩業障深重。疑惑退轉。彌勒菩薩慰問令喜。有六十人隨勸詣佛。投地悲淚。佛慰令起。說其往昔誹謗法師惡業。多受眾苦。後亦當生極樂世界。時諸菩薩隨發十三弘誓。佛讚印之。彌勒因問末世菩薩成就幾法。安隱得脫。佛答以二種四法。不求他過失。亦不舉人罪。離麤語慳悋。是人當解脫。當捨於懈怠。遠離諸憒鬧。寂靜常知足。是人當解脫。次明無希望心行法施時。成二十利。又二十利。次明末世種種過惡。次明慧行菩薩與初業菩薩不同之相。次明初業菩薩應當觀察利養之過。亦當觀察憒鬧過有二十。世話過有二十。睡眠過有二十。眾務過有二十。次明不修諸行。不斷煩惱。不習禪誦。不求多聞。非出家者。次明

~p 272-273

略說戲論過有二十。次明發十種心。能生極樂世界。

    ☉善臂菩薩會第二十六(二卷 鳩摩羅什譯)。 佛在王城竹園。為善臂菩薩廣說六波羅密法。常當具足。

    ◎善順菩薩會第二十七(一卷)。 佛在給孤獨園。與五百聲聞。十千菩薩俱。舍衛城有菩薩名善順。恆以五戒八齋教化眾生。令修六度四等。帝釋種種試驗。不能令其破戒。偶得劫初金鈴。價過南洲。謂唯波斯匿王最貧。與眾往見。而奉與之。王問誰證我貧。善順請佛為證。佛與五百聲聞。十千菩薩。及天龍八部。從地湧出。為作證明。兼說三種無量功德資糧。復有三十二法。能勤修者。則為見於如來。大眾獲益。王以二衣施善順。善順不受。王求以足踏之。次卽轉施貧苦。咸令得益。勸使見佛。兼為王說菩薩法門眷屬。

    ☉勤受長者會第二十八(一卷)。 佛在給孤獨園。與千二百五十比丘。五百菩薩俱。城有長者名勇猛授。與五百長者見佛。請問求菩提者。應云何學。云何住。云何修行。佛答以大悲六度。次問云何觀察於身命財。能無貪悋。佛教以觀身過患。又說四十四

~p 274-275-276

種觀身。長者得無生忍。說偈歎菩提心。佛為授記。

    ☉優陀延王會第二十九(一卷)。 佛在瞿師羅園。與千二百五十比丘俱。舍摩夫人供養佛僧。帝女夫人譖於優陀延王。王極瞋怒。以箭三射。舍摩入慈三昧。箭還住王頂上空中。王乃驚悔。舍摩勸令見佛懺罪。因問女人過患。佛為廣說丈夫四種愆過。王受三歸。作優婆塞。

    ◎妙慧童女會第三十(二會同卷)。 佛在耆闍崛山。與千二百五十比丘。十千菩薩俱。王舍城有長者女妙慧。年始八歲。詣佛問法。佛為說四十行。女發大願。動地雨華。眾變金色。次答文殊諸問。文殊向佛讚之。佛因說其發菩提心。經三十劫。然後佛始發心。女又發大誓願。卽轉如三十歲知法比丘。眾會獲益。

    ☉恆河上優婆夷會第三十一。 佛在給孤獨園。此優婆夷來禮佛足。與佛問答第一深義。佛為授記。

閱藏知津卷第二

~p 277

閱藏知津卷第三

北天目沙門釋智旭 彙輯

【大乘經藏 方等部第二之二】

大寶積經之餘

    ☉無畏德菩薩會第三十二(一卷 佛陀扇多譯)。 婆伽婆住耆闍崛山。與五百比丘。無量無邊菩薩。及八千大菩薩俱。舍利弗等入城乞食。至阿闍世王宮殿。王女名無畏德。年始十二。安坐不起。王語令起。女卽種種彈訶聲聞。舍利弗目犍連往問。皆被屈服。又以誓願令諸聲聞得見香象世界。放香光明如

~p 278-279

來。次答大迦葉問。答須菩提問。答羅睺羅問。答父王問。人天獲益。然後下床禮敬聲聞。施妙飲食。同至佛所。現丈夫身。佛與授記。幷授其母月光夫人道記。

    ☉無垢施菩薩應辯會第三十三(一卷 聶道真譯)。 序品第一。佛遊給孤獨園。與千比丘。萬二千菩薩俱。文殊等八大菩薩。舍利弗等八聲聞。各發勝願。入城乞食。波斯匿王女無垢施。年始八歲。與五百婆羅門出城浴洗天像。為婆羅門說其初生七日。卽聞三寶功德。乃趨菩薩聲聞處禮足。王亦隨至。 聲聞品第二。女問八大聲聞。皆不能答。 菩薩品第三。女又次第問八菩薩已。須菩提語諸聲聞菩薩。已得法食。不須乞食。遂同還佛所。女卽以偈問佛菩薩諸行。 菩薩行品第四。佛為說十八種四法。女卽發誓奉行。震動世界。雨眾天花。天樂自鳴。變成十六童子。佛乃明其修菩薩行經六十劫。文殊乃發菩薩之心。 授記品第五。佛為授菩提記。及授五百婆羅門記。

    ?功德寶華敷菩薩會第三十四(二會同卷)。 佛在耆闍崛山。開敷功德寶華菩薩問受持佛名。速證菩提

~p 280-281

之義。佛為說十方佛號。及受持功德。東方無量功德寶莊嚴威德王如來。南方功德寶勝莊嚴威德王如來。西方一切法殊勝辯才莊嚴如來。北方積集無量辯才智慧如來。東南方千雲雷吼聲王如來。西南方最上妙色殊勝光明如來。西北方種種勝光明威德王如來。東北方無數劫積集菩提如來。上方虛空吼聲淨妙莊嚴光明照如來。下方一切法門神變威德光明照耀如來。

    ◎善德天子會第三十五。 佛在給孤獨園。與千比丘。十千菩薩。幷欲色諸天子俱。佛勅文殊為天眾說諸佛甚深境界。所謂平等。無依。無數。無得等。次受善德天子請。現大神變。往兜率天。說四種法。住不放逸。則能攝取一切佛法。一住於戒律而具多聞。二住於禪定而行智慧。三住於神通而起大智。四住於寂靜而常觀察。及說八種八法。又說依不放逸。不損三樂。得離三苦。超三畏。三有。離三垢。滿三學。近三寶。離波羅密三障。得波羅密三伴助。次示觀察正勤。念處。如意。根。力。覺。道等法。次以光照上方普賢佛剎。與持法炬菩薩同來見佛。

    ☉善住意天子會第三十六(四卷 達磨笈多譯三 菩提流志譯一)。

~p 282-283

緣起品第一。婆伽婆住耆闍崛山。與六萬二千比丘。四萬二千菩薩。及天龍八部俱。文殊入無諍除心三昧。震動十方佛土。又入普光無垢莊嚴三昧。大集十方菩薩來到佛所。皆入隱身三昧。迦葉舍利弗須菩提入二萬三萬四萬三昧求之。不見微相。文殊復遣化佛菩薩。徧召諸天。 開實義品第二。文殊與善住意天子問答。共談實義。 文殊神變品第三。善住意先發後至。文殊後發先至。華臺諸化菩薩說偈讚佛。眾益地動。 破魔品第四。文殊入破散諸魔三昧。魔見衰相。恐怖歸佛。次說具二十法。得是三昧。復有六種四法。 菩薩身行品第五。十方菩薩從隱身三昧起。各現其身。文殊問菩薩名義。佛答以覺一切法。 破菩薩相品第六。明初發心義。無生忍義。超越轉入諸地義。 破二乘相品第七。明真出家持戒頭陀禪行等義。及明聰辯利智。是嬰兒凡夫。得陀羅尼。是愚癡凡夫。諸餘智人。盡入頑鈍。五百比丘不信誹謗。墮大地獄。佛記其從地獄出。速證涅槃。以聞如是甚深法門故。 破凡夫相品第八。說殺三毒謗三寶等性惡法門。 神通證說品第九。文殊為善住意入如幻

~p 284-285

三昧。及為五百五通菩薩執劍害佛。以除彼分別心。令得無生法忍。 稱讚付法品第十。

    ☉阿闍世王子會第三十七(半卷)。 佛在耆闍崛山。王子名師子。與五百人見佛。問答各十六頌。佛與授記。

    ☉大乘方便會第三十八(二卷半 竺難提譯)。 佛在給孤園。與八千比丘。萬二千菩薩俱。智勝問菩薩行於方便。佛具答之。兼明眾尊王菩薩與女人同坐事。過去樹提梵志十二年攝受女人事。無垢比丘容女借宿事。愛作菩薩度德增女事。於是阿難歎諸菩薩如須彌山。亦如藥王。迦葉亦說空澤大城之喻。以歎菩薩。次因德菩薩之問。佛為具說示現八相十惱等一切方便。皆為化度眾生。非有實事。

    △賢護長者會第三十九(三卷 闍那崛多譯)。 佛在迦蘭陀竹園。與千二百五十比丘俱。跋陀羅波梨長者。與千眷屬。向世尊前請問決疑。佛先為阿難具說長者所受樂果。雖帝釋亦不能及。唯真月童子則又勝之。由於古樂光佛時。作大法師。開示未聞。以是法施因緣。九十一劫恆受福報。長者乃問眾生神識相貌名義。及此世他世作受等義。佛具答之。

~p 286-287

真月童子問。色。及欲取。見取。戒取。云何須觀。佛亦答之。次有大藥王子菩薩問神識從此身移。當有何色。佛答如幻師火。如人水內影。如風輪無定。無有定色。如眾生眼見虛空等。及問答受罪受福等事。次又答賢護問聚。積。陰。移。四種名義。

    ◎淨信童女會第四十(三會同卷)。 佛在給孤獨園。與五百比丘。八千菩薩。及賢劫諸菩薩。文殊等六十人。賢護等十六大士。二萬兜率天子俱。波斯匿王女名淨信。詣佛問法。佛答以十二種八法。又轉女身二種八法。淨信與五百童女。俱得授記。

    ☉彌勒菩薩問八法會第四十一(菩提留支譯)。 婆伽婆住耆闍崛山。與千二百五十比丘。十千菩薩俱。彌勒問速成菩提之法。佛答以成就八法。一深心。二行心。三捨心。四善知回向方便心。五大慈心。六大悲心。七善知方便。八般若波羅密。

    ◎彌勒菩薩所問會第四十二。 佛在鹿林。與五百比丘。一萬菩薩俱。彌勒問菩薩成就幾法。離諸惡道。及惡知識。速證菩提。佛答以增一至十法。彌勒以偈讚佛。阿難歎其辯才。佛明其十無數劫前。於燄光遊戲妙音自在王佛時。曾為婆羅門子賢壽。

~ p 288-289

悟無生忍。便獲神通。本先四十劫前。發心行道。由我勇猛精進。行於二種十法。故能超之。次明彌勒往昔所行善巧方便安樂之道。次明見一切義太子施血。妙華太子施髓。月光國王施眼。本生苦行。次明佛與彌勒二人本願不同。

    ?普明菩薩會第四十三(一卷 附秦錄勘同編入) 佛在耆闍崛山與八千比丘。萬六千菩薩俱。佛為迦葉說菩薩二十種四法。又說三十二法。又說如地如水等喻。又說中道真實正觀。又說菩薩為真佛子。又說畢竟智藥。又說當來比丘。如犬逐塊。又說二不淨心。一讀外道書。二畜好衣缽。二堅縛。一見。二利養。二障法。一親近白衣。二憎惡善人。二垢。一忍受煩惱。二貪諸檀越。二雨雹壞諸善根。一敗逆正法。二破戒受施。二癰瘡。一求見他過。二自覆其罪。二燒法。一垢心受著法衣。二受他持戒供養。二病。一懷增上慢。二壞他大心。又說四種沙門。一形服。二威儀欺誑。三貪求名聞。四真實。又說四種破戒似持。一說有我論。二身見不滅。三取相行慈。四見有所得。於是五百比丘得解脫。三萬二千人得法眼淨。五百比丘從坐去。佛化二比丘隨與問答。令其

~p 290-291

解脫。來詣佛所。答須菩提種種諸問。又有五百比丘得解脫。三萬二千人得法眼淨。普明菩薩問云何住。及云何學。佛言不取不著。發大精進。習大法船。

    ◎寶梁聚會第四十四(二卷 道龔譯)。 沙門品第一。佛在耆闍崛山。與八千比丘。萬六千菩薩俱。摩訶迦葉問沙門義。佛詳答之。幷說三十二垢。八覆。十二表式。八法敬重袈娑。及說破戒比丘不能消信施。 比丘品第二。先正說比丘法。次說惡比丘能壞正法。有十六種四惡法。 旃陀羅沙門品第三。說惡沙門如旃陀羅。亦名敗壞。亦名篋。亦名构欄茶。亦名求利。亦名稗。亦名逋生稻。亦名形似。亦名失血氣。五百比丘捨戒還俗。佛記其信解慚悔。得生兜率。在彌勒初會數中。 營事比丘品第四。詳明營事之法。 蘭若比丘品第五。詳明阿蘭若法。五百比丘。漏盡解脫。 乞食比丘品第六。 糞掃衣比丘品第七。

    ◎無盡慧菩薩會第四十五(半卷)。 佛在耆闍崛山。與千二百五十比丘。一萬菩薩。十六在家菩薩。六十無比喻心菩薩。賢劫一切菩薩。及無盡慧等六萬

~p 292-293

菩薩俱。無盡慧問菩提心義。及依何義而得修行。佛答菩提本無名字言說。若依言說敷演。則以十波羅密為十發心。一一波羅密皆以十法為首。及明十地先相。十地圓滿十度。得十三昧。十陀羅尼。於是無礙光明師子幢天子歎佛及法。佛更為說聽受此法門者。必不退轉。

    ◎文殊師利說般若會第四十六(卷半 曼陀羅仙譯)。 佛在給孤獨園。與千比丘。十千菩薩俱。文殊晨朝詣佛。舍利弗等亦至。佛問文殊。欲見如來耶。文殊卽說正觀如來法門。佛印許之。舍利弗與文殊問答深義。佛亦與文殊互相問答。深明修般若義。觀身實相。觀佛亦然。等義。乃至福田無差別相。大地震動。眾會獲益。次明入不思議三昧。如人學射。久習則巧。次明欲具一切佛法。當學般若。次明一行三昧。乃至微笑放光。以為無相法印。

    ?寶髻菩薩會第四十七(二卷 竺法護譯)。 佛在靈鷲山。與四萬二千比丘。八萬四千菩薩。及天龍八部俱。東方淨住佛國寶髻菩薩。與八千菩薩俱。以一寶葢覆此忍土。雨花說頌。來禮佛足。請問清淨之行。佛總告以四事。一曰行度無極。二曰遵修諸佛道

~p 294-295

品。三曰具足神通。四曰開化眾生。次詳解釋六度。三十七品。五通。及化眾生有二十事不厭生死。次說古普壞世佛時。有珍寶菩薩問饒益眾生。嚴淨道場。等義。佛以無放逸答之。彼時珍寶。卽今寶髻。次又說開化眾生有四四法。又說古離垢光佛時。有極妙精進菩薩。以大忍力。仰承佛命。往化業首太子。彼時菩薩。卽今世尊。彼時太子。卽今彌勒。次說菩薩一種四法自在道業。寶髻以其髻中明月珠。貢佛發願佛為授記。

    ◎勝鬘夫人會第四十八(一卷)。 佛在給孤獨園。波斯匿王與末利夫人致書於女勝鬘。稱揚佛德。勝鬘發書尋繹。遙空請佛。佛卽現身。勝鬘說偈歎德。佛為授記。勝鬘復發十弘誓願。感於天花天音。又發三願。佛讚印之。又說一大願攝恆沙願。所謂攝受正法。更復演說廣大之義。及大威力。佛讚印之。又說大乘了義。廣明二乘為不了義。以不出變易生死。不斷無明住地故。唯一佛乘。一歸依。一實諦為了義耳。佛亦印之。次又說三種人入大乘道。一成就甚深法智。二成就隨順法智。三仰推唯佛所知。餘有隨己所取。執著妄說。違背正法者。一切天人

~p 296-297

應共摧伏。佛亦讚印。然後放光。昇空步還。告語阿難。及與天帝。結名付囑。

    ○廣博仙人會第四十九(一卷)。 佛在恆河岸上。與無量比丘俱。廣博仙人與五百同行來見。問云何為施。何者施義。及施主。施者。等義。佛詳答之。幷示三十二種不淨之施。次明五大施。又五大施。又五無上施。又九大施等。次答中有識。及明智識差別。次答六道來生差別。僅說持鬘。四王。忉利。三種生死時相。文來未盡。

△ 大方廣三戒經(三卷) 乃

北涼中天竺沙門曇無讖譯

    卽第一三律儀會同本異譯。

☉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二十卷今作十卷) 〔日*英〕

宋中印土沙門法護共惟淨等譯

    卽第三金剛力士會同本異譯。分作二十五品。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二卷) 乃

後漢月支國沙門支婁迦讖譯

?佛說無量壽經(二卷) 乃

曹魏天竺沙門康僧鎧譯

佛說阿彌陀經(二卷) 乃

~p 298-299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南作二卷北上中下同卷 南深北命)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已上四經。並第五無量壽如來會同本異譯。而法賢本中。有慈氏問答。尤妙。但止三十六願。

○佛說大阿彌陀經(二卷) 貞

  宋國學進士王日休。取前四經刪補訂正。析為五十六分。惜其未見寶積一譯。然心甚勤苦。故舉世多流通之。

佛說阿閦佛國經(二卷北作三卷) 服

後漢月支國沙門支婁迦讖譯

    卽第六不動如來會同本異譯

?佛說大乘十法經(一卷) 服

蕭梁扶南國沙門僧伽婆羅譯

    卽第九大乘十法會異譯

佛說普門品經(一卷) 服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卽第十文殊師利普門會異譯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四十卷今作二十卷 南辭安北如松﹚

宋中印土沙門法護等譯

~p 300-301

    卽第十二菩薩藏會異譯

佛說胞胎經(一卷) 服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卽第十三佛為阿難說人處胎會異譯

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二卷) 服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卽第十五文殊師利授記會異譯

☉佛說護國尊者所問大乘經﹙四卷南作三北作二 南夙北臨﹚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卽第十八護國菩薩會異譯

郁迦羅越問菩薩行經(一卷) 衣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分作八品。

佛說法鏡經(二卷) 服

後漢安息國優婆塞安玄共嚴佛調譯

    二經皆卽第十九郁伽長者會異譯

幻士仁賢經(一卷) 衣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卽第二十一授幻師跋陀羅記會異譯

?佛說決定毗尼經(一卷) 衣(北云。東晉錄。失譯人名。南雲。燉煌三藏譯。)

~p 302-303

    卽第二十四優婆離會異譯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一紙半) 淵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卽前經中譯出別行

?發覺淨心經(二卷北作一卷) 衣

隋北天竺沙門闍那崛多譯

卽第二十五發勝志樂會異譯

?佛說須賴經(一卷 南忘北衣)

曹魏西域沙門釋白延譯

  卽第二十七善順菩薩會。而有同王見佛。得菩提記。諸佛摩頂。現出家相。諸事。

佛說須賴經(一卷 南忘北衣)

前涼月支國優婆塞支施崘譯。亦同前本。

○菩薩修行經(亦名威施長者問觀身行經 半卷 南忘北短)

西晉河內沙門白法祖譯

?佛說無畏授所問大乘經(上中下僅半卷 南馨北夙)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二經皆卽第二十八勤授長者會異譯

佛說優填王經(四紙餘) 衣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p 304-305

佛說大乘日子王所問經(九紙餘) 力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二經皆卽第二十九優陀延王會異譯

○佛說須摩提經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佛說須摩提菩薩經(二經同卷) 衣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二經皆卽第三十妙慧童女會異譯

佛說阿闍世王女阿述達菩薩經(一卷) 衣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卽第三十二無畏德菩薩會異譯

?佛說離垢施女經(一卷) 衣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得無垢女經(一卷) 裳

元魏中天竺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二經皆卽第三十三無垢施菩薩應辨會異譯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二卷) 裳

唐南印土沙門菩提流志初譯

    卽第三十五善德天子會異譯

☉善住意天子所問經(三卷) 裳

~p 306-307

元魏烏萇國沙門毗目智仙共流志等譯

△佛說如幻三昧經(三卷) 裳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二經皆卽第三十六善住意天子會異譯

△太子刷護經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太子和休經(二經同卷) 裳

西晉錄失譯人名

二經皆卽第三十七阿闍世王子會異譯

△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二卷) 推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四卷今作二卷 南清北深)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二經皆卽第三十八大乘方便會異譯

○大乘顯識經(二卷) 推

唐中印土沙門地婆訶羅譯

卽第三十九賢護長者會異譯

佛說大乘方等要慧經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卽第四十一彌勒菩薩問八法會異譯

~p 308-309

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二經南共一卷北共半卷) 推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卽第四十二彌勒菩薩所問會異譯

佛遺日摩尼寶經(一卷) 推

後漢月支國沙門支婁迦讖譯

?佛說摩訶衍寶嚴經(一卷) 推

晉代失譯師名

?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五卷今作二卷) 忠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三經皆卽第四十三普明菩薩會異譯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一卷) 推

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陀羅譯

卽第四十八勝鬘夫人會異譯

△毗耶娑問經(二卷) 推

元魏中天竺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卽第四十九廣博仙人會。而有結文。

入法界體性經(八紙半 南男北傷)

隋北天竺沙門闍那崛多譯

佛在耆闍崛山。文殊師利立佛門外。佛命之入。問佛住何三昧。佛言。寶積三昧。乃至種種問答。明法界義。舍利弗復與文殊問答深義。

寶積三昧文殊師利菩薩問法身經(五紙半 南男北才)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與前同本。

佛說阿彌陀經(四紙餘) 貞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佛在祇園。與比丘菩薩諸天大眾俱。無問自說。告舍利弗。稱讚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不可思議依正功德。勸人發願求生。但以執持名號為行。復引六方各恆沙佛。出廣長舌。勸信流通。今時叢席皆奉之為晚課。真救世神寶。圓頓上乘也。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九紙欠) 貞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與上經同本。而有十方佛勸信。

後出阿彌陀偈經(十四偈) 貞

後漢失譯師名

讚往生淨土勝妙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三紙) 行

開元附梁錄

佛在瞻波大城。為諸比丘說阿彌陀佛父。母。子。侍者。上首。及魔等名。次說神咒。十日修行。必生彼國。

~p 312-313-314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一卷) 貞

劉宋西域沙門畺良耶舍譯

佛在耆闍崛山。韋提希夫人。被子幽閉。哀請世尊說生淨土之法。佛示以三種淨業。十六觀門。天台智者大師有疏。四明法智尊者有妙宗鈔。深得經髓。宜精究之。

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受記經(一卷 南罔北短)

劉宋幽州沙門曇無竭譯

佛在鹿苑。與二萬比丘。萬二千菩薩。二萬天子俱。華德藏菩薩問云何得如幻三昧。佛答以一法。謂無依止。又問何人得此三昧。佛答以彌勒文殊等六十正士。又問他方菩薩。何人得此三昧。佛答以觀世音得大勢二大菩薩。華德藏請佛召二菩薩。佛放白毫相光。照安樂剎。令彼此互見。互得大益。二大士來。佛遂說其過去發心之因。幷授補處成佛之記。

?佛說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上中下同卷 南淵北似)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等譯

與上經同本。末後有一女人發心。便得轉為男子。授菩提記。

閱藏知津卷第三

~p 315

閱藏知津卷第四

北天目沙門釋智旭 彙輯

【大乘經藏 方等部第二之三】

大方等大集經﹙三十卷﹚ 位讓國

北涼中天竺沙門曇無讖譯

序品第一。佛在耆闍崛山。往古佛住大塔之中。與六萬八千比丘。無量諸菩薩俱 。時成正覺。始十六年。知眾大集。堪任受持菩薩法藏。卽入佛境神通實見眾生三昧。於欲色二界中間。出大坊庭。如大千界。從三昧起。放大光明。與諸大眾上升寶坊。六

~p 316-317

欲天王。各各偈讚隨侍。佛至寶坊。坐師子座。又入無礙解脫三昧 。一一毛孔放光。普照十方無量世界。光中說偈。為勸放逸諸菩薩故。光徧十方 。還從頂入。十方各有一大菩薩。與十恆沙諸大菩薩俱來。右繞萬匝。供養讚歎。次第而坐。佛從定起。謦欬聲徹十方。人及非人。四禪天眾。一切畢集。復放眉間光。入諸菩薩頂。於是諸法自在功德華子菩薩。入瓔珞莊嚴三昧。出師子座。從三昧起。偈讚請佛登座。次有寶杖等十菩薩各入三昧。令眾得益。乃至召魔王來。令其請轉法輪。佛讚其譬如百年闇室。一燈能破。次有法自在王菩薩。廣讚如來境界不可思議。歎惜眾生捨大喜小。會中三十億那由他百千萬億天人。發無上心。 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品第二。佛放白毫光明。入陀羅尼自在王菩薩頂。菩薩化大寶葢以覆如來。偈讚問法。佛答菩薩有四瓔珞莊嚴。一戒瓔珞莊嚴。二三昧瓔珞莊嚴。三智慧瓔珞莊嚴。四陀羅尼瓔珞莊嚴。一一各有增一至十等事。次明有八光明能壞諸闇。淨菩薩行。一念光。二意光。三行光。四法光。五智光。六實光。七神通光。八無礙智光。一一光復各八種。次明修

~p 318-319

習大悲有十六事。一壞妄見。二壞四倒。三破憍慢。四壞五葢。五拔沈沒。六斷七慢。七斷惡道。八斷繫縛。九斷惡友。十施智慧。十一施因緣智。十二斷所見。十三斷三有。十四壞魔網。十五示樂因。十六開涅槃門。次明修三十二善業。壞眾生三十二惡業。一智慧。二上解欲。三法自在。四正命。五正見。六不放逸。七壞麤獷。八一切施。九淨戒。十忍。十一進。十二定。十三智。十四正義。十五壞世行。十六斷煩惱。十七除我見。十八調諸根。十九壞邪說。二十知恩。二十一壞增上慢。二十二善口語。二十三知足。二十四恭敬父母師長。二十五修七財。二十六身念處。二十七燃慧燈。二十八出離道。二十九捨左道。三十捨愛著。三十一信三寶。三十二修六念。次廣答如來十六大悲。非諸聲聞菩薩所及。引古栴檀窟佛。度非非想天一人。入定八萬四千大劫。待其下生與授記已。方般涅槃。次復明如來三十二業。卽是十力。四無所畏。及十八不共法。於是如來顧問大眾。誰能守護如是供具。及此寶坊。令不毀損。待彌勒成佛十六年後。供養彼佛。及賢劫中五百如來。爾時諸法神通自在王菩薩。卽承當之。有一

~p 320-321

神通魔王。問其安置何器。菩薩令其諦觀我身。見其臍中有水王光世界。佛號寶優鉢羅。坐大寶山。宣說正法。魔王卽發大菩提心。誓不退轉。次陀羅尼自在王菩薩。答師子幢菩薩。廣說八陀羅尼。所謂淨聲光明陀羅尼。無盡器陀羅尼。無量際陀羅尼。大海陀羅尼。蓮華陀羅尼。入無礙門陀羅尼。四無礙智陀羅尼。佛莊嚴瓔珞陀羅尼。佛讚印之。幷說其曾於過去淨光明佛時。名為光頂菩薩。問佛寶炬陀羅尼義。聞已。卽得。故今能說。次有慧聚菩薩。請問得已不失之故。佛廣答以安住慧根。造作慧業。大地震動。次有具足四無礙智菩薩。請問以何因緣。名為慧聚。佛說過去功德佛藏時。曾為念意菩薩。不起於座。答佛所問百億事義。大眾獲益。故得此名。次乃付囑流通。 寶女品第三。世尊故在大寶坊中。有寶女手持白真珠貫。隨誠言力。徧著佛及諸菩薩頂。眾歎稀有。佛述成之。女問實語。法語。義語。毗尼語義。佛具答之。十千菩薩得無生忍。女為舍利弗說三十二菩薩寶心。悉無聲聞辟支佛心。又為說四無礙智。舍利弗問其夙因。佛說過去分別見佛時。曾為輪王。供佛發心。久已離男

~p 322-323

女身。今以方便示女身耳。寶女請問十力世尊。是卽是離。又何故說十。非一非百。佛說非卽非離。能說十事。故名十力。雖說十力。一具無量。為流布故。說言十力。因廣說十力。無畏。十八不共。皆從菩薩修行所得。又答三十二相業因。地動獲益。次答修行法行問。次寶女為舍利弗說不退印。地動獲益。佛又答寶女大乘問。次說三十二障礙事。三十二速得大乘事。結益囑持。 不眴菩薩品第四。東方普賢佛所。不眴菩薩來供養佛。讚歎問法。佛為說一切法自在三昧。次明具足一至十法。能得三昧。大眾獲益。次不眴為舍利弗說無住義。無生忍義。佛讚印之。因說得心自在。卽能得法自在三昧。次為舍利弗說不眴夙因。乃於過去自在王佛時。名為法語比丘。久修久證此妙三昧。不眴又為舍利弗說梵行法。大眾獲益。付囑流通。 海慧菩薩品第五。大水盈滿。出生無量芬陀利華。大眾各自見在華上。華出大光。彌勒問何因緣。佛言。下方寶莊嚴土。海智神通佛所。有海慧菩薩。欲來聽法故。海慧卽來。先入三昧。令此大眾得見彼土。次偈讚佛。請問淨印三昧。佛為具說菩提心寶。三押不壞。具

~p 324-325

足六度。次說穿菩提心。次說三昧根本。所謂三業隨智。復有十淨。具三十法。得八不共。次明遠離滓濁。破壞四魔。次為舍利弗說師子初產。小火燒薪等喻。復為海慧說過去勤精進佛。示堅固莊嚴菩薩四法。一者發心。二者作心。三者觀心。四者如法住。旣廣釋已。菩薩奉持。勤行精進。今成世尊。次有修悲梵天請問海慧。何名佛法。答以一切法卽是佛法。無有二相。菩薩有八種力。聞深佛法。不生怖畏。佛讚印之。兼明能護正法。有四四攝。次有功德寶光菩薩問護法義。佛舉過去大智聲力如來。答法護菩薩所問護法之義。兼以付之山王等十九菩薩。各言能護。文殊師利言其悉是謬語。以世尊不得一法故。佛讚印之。文殊又說持經有十利益。大眾發心。地動出光。海慧復問世尊何法攝取大乘。佛答以百種一法。百三十種二法。五十六種三法。及障礙大乘三十七種四法。眾又獲益。大地震動。天人讚善。佛復偈歎大乘功德。又為海慧廣說門句。法句。及金剛句。於是十方菩薩。興供偈讚。慧聚菩薩申明佛出世義。佛舉然燈授記時。七種三淨。以印成之。海慧復問菩薩發何等願。佛答以如

~p 326-327

本發願。及說種種方便智慧。次說過去無邊光佛。為淨聲輪王說八種四法。王悟無生。出家修道。佛又為說出家二十四益。幷示以當淨自界。淨聲如法觀已。卽得神通辨才。彼時淨聲。卽今海慧。次又為說如法而說。如說而住之義。引古師子捨身救二猴子之事為證。次有二十一菩薩各說如法住義。海慧復廣明魔業。佛廣說壞魔業道。波旬莊嚴四兵。來趣寶坊。海慧以神通力。持置東方破疑淨光佛國。令發大菩提心。又令此彼兩國。互得相見。互得大益。佛復說咒四章。付囑流通。 虛空藏菩薩所問品第六。婆伽婆遊妙寶莊嚴堂上。與比丘六百萬。菩薩不可說人俱。世尊分別大法方便。於時大千世界。忽皆不見。唯見微妙寶臺。及見高師子座。舍利弗請問因緣。佛言東方一寶莊嚴佛所。有虛空藏菩薩。欲來至此。菩薩尋與十二億眾俱來。供養讚歎。寶臺震動。乃問云何行六度與虛空等。凡三十問。佛一一答之。於六度中。一一各有四法成就。又有八法能淨。於六念中。詳明念佛三身。及念天差別。於陀羅尼中。具明三十二修。於二十四辯。具明二十四種修因。旣答釋竟。大眾獲益。速

~p 328-329

辯菩薩問何因緣。名虛空藏。佛言過去普光明王佛時。曾為師子進菩薩。入定雨寶。卽獲此名。於是眾會渴仰。欲見神力。遂承佛命。入稱一切眾生意三昧。雨法及財。大眾獲益。又以神力。釋生疑菩薩之疑。佛又述久遠過去淨一切願威德勝王佛時。曾為眾天灌頂輪王。已得不退菩提心三昧。生疑因請虛空藏說三昧行業。虛空藏答八萬四千諸三昧門。略舉八十三名。次舍利弗問生疑名。生疑自答釋之。虛空藏復請佛說諸菩薩大誓莊嚴。及道莊嚴。次有寶德菩薩問虛空藏修出世聖道之義。及入於涅槃。行菩薩行之義。眾又獲益。如來讚印。虛空藏乃推功於佛力。寶德問其意旨。仍答釋之。次又答阿難問。於是五百聲聞。各脫鬱多羅僧。供虛空藏。虛空藏卽遣此衣至東方袈娑幢世界。山王佛所。施作佛事。次有光明莊嚴梵天。雨花作樂供養。請問菩薩善根資糧。及出要智方便。佛廣答之。天歎稀有。謂能以四句義。總說一切菩薩行。虛空藏語梵天言。一句亦能總攝一切佛法。謂離欲句。空句等。略舉十四一句。一一皆能總攝佛法。如佛法。一切法亦然。以是等句。皆非句故。一切佛

~p 330-331

法非句。假名為句。次有寶手菩薩。請問何謂安一切佛法根本。虛空藏答以住菩提心。次以二法攝菩提心。次以四法攝二。八法攝四。十六攝八。三十二攝十六。六十四攝三十二。百二十八攝六十四。寶手讚歎興供。波旬化作長者。與佛問答。佛勅十六菩薩。各說過魔界行。波旬興供。虛空藏說咒。魔子亦勉強發心。佛為懸授記莂。申越長者疑悔盡除。六十八億菩薩發願持經。佛為較量功德。幷說咒術。四王帝釋亦各說咒。梵王。彌勒。阿難。及功德莊嚴菩薩。皆悉受持。佛與十方諸佛。同放大光囑累。 無言菩薩品第七。王舍城師子將軍生一子。空中有天誡之。八歲不言。今以佛力。同其父母親屬。共到寶坊。現大神通。說偈讚佛。大眾獲益。興供。將欲問佛。先與舍利弗互相問答。次問聞聲。及善思惟。生於正見。佛廣答之。無言復答舍利弗問得正見義。次乃問信。進。念。慧。四力。佛廣答之。眾會得益。無言次答蓮華菩薩倒見如見義。及菩薩義。佛讚其得慧燈三昧。因卽廣明能攝六萬諸三昧門。譬如日出。能為四事。又如寶珠。亦如虛空。亦為一切法頂。眾又得益。動地興供。次於世尊臍中。出一

~p 332-333

金剛臍菩薩。傳東方慧橋如來命。問安聽法。及六萬億菩薩皆在佛身內坐聽法。次從一毛孔出。禮佛卻坐。金剛臍復與無言問答。顯發無性。無聲。法界無二。深義。無言復入金剛三昧。令此世界悉為金剛。金剛臍盡其神力。不能破一微塵。次明有四四法能得金剛三昧。無言次為同來眷屬說四十事莊嚴菩提之心。十法常得親近諸佛菩薩。父及眷屬。得柔順忍。佛乃付囑受持。 不可說菩薩品第八。世尊故在大寶坊中。不可說菩薩讚佛。入定問說大事。地動興供。眾獲大益。又卽演說不誑如來之義。無畏菩薩因問云何名誑如來。不可說分別答之。兼明無出之出。名佛出世。佛讚印已。無畏問誰當信者。寶女遂與廣相問答。次為舍利弗廣說譬喻。明聲聞與如來。於無差別法界中而有差別。又答無畏調伏問。報恩問。謂三十二業名菩提行。此能報恩。二人必死不治。謂聲聞緣覺。無畏以衣供養。寶女不受。復作種種問答。次有勝意天子問說與不說之義。不可說化作比丘證信。復與勝意種種問答。亦與舍利弗種種問答。舍利弗深讚印之。佛亦讚舍利弗。不可說復與佛問難得受記

~p 334-335

義。八千菩薩得無生忍。昇空說偈。魔王化作比丘而來。不可說以神通力。令其懺悔。為說十六種法。發菩提心。又說三十二法。向菩提心。又請世尊說不可說六波羅密。魔王歡喜。大眾發心。

    寶幢分 魔苦品第一。世尊在寶坊中。重述初成道時。優波提舍。及拘律陀。遇見馬宿比丘。聞法見諦。魔不能擾之事。 往古品第二。仍述魔眾發心問法。答以四法。不近惡友。速得菩提。於是地意菩薩請問不可說義可覺知否。佛言不可說智。卽一切智。因反問以佛智。十五菩薩各各答已。樂欲菩薩復與文殊問答。佛讚印之。魔眾得無生忍。大會獲益。佛為說過去業。謂往古香功德佛。說寶幢陀羅尼門。華目比丘。化無量眾。善行大臣。發惡誓願。華目今成世尊。善行今為波旬。還得受記。 魔調伏品第三。魔盡其力。欲害於佛。舍利弗目犍連富樓那須菩提入城四門。各調五百魔子。佛現蓮華。說偈遠聞。魔被五縛。詐心歸依。七走不脫。至心聽法。 三昧神足品第四。佛欲入城。諸天競阻。佛以大聲慰之。心遊首楞嚴定。令諸眾生各見所事之像。光味仙人。與五百弟子。聞佛說偈。皆得寶幢三

~p 336-337

昧。讚佛得記。 相品第五。佛入三昧。令王舍城有十二門。門一如來。諸魔天神。各興供養。於香花中。說偈周聞。佛又入佛莊嚴珞瓔三昧。令界清淨。十方雲集。說偈普益。次登光味所造寶梯。坐蓮華上。勸發波旬。生歡喜心。波旬吐惡歔佛。佛變其氣成須曼華。徧供十方諸佛。集十方佛。及諸菩薩。 陀羅尼品第六。十方諸佛同聲說大集金剛法心因緣自在陀羅尼。月光童子菩薩亦說神咒。菩提自在梵王正語梵天。皆現女身說咒。佛又說咒以加護之。 護品第七。善繫意菩薩變現八萬四千色身。調伏眾生。佛與授記。 授記品第八。莊嚴華魔王。誓以女身廣度眾生。說咒護法。吉意菩薩述其本事。佛皆與記。 悲品第九。十方諸佛。為莊嚴華及吉意二大菩薩說咒。二人受持。佛復勸諭波旬發心。波旬不發。 護法品第十。佛以正法。付囑國王諸天。各發弘願。 四天王護法品第十一。梵王帝釋四王各說一咒。疑心菩薩問魔悉來集否。佛言都集。又問有信心否。佛言皆有信心。唯除波旬眷屬千人。當來破壞三寶。至法滅時。乃得信心。亦當成佛。次有太白魔天說咒動地。護持佛法。 曠

~p 338-339

野鬼品第十二。五百菩薩以大願力。現鬼畜身。調伏鬼畜。說二神咒。 還本品第十三。十方諸佛欲還本界。動地雨花。月香如來答梵天問。成就十法。能護正法。

    虛空目分 聲聞品第一。世尊故在大寶坊中。諸聲聞等猶生大慢。不得四果。佛舉瞻婆華鬘。發大誓願。出生四寶。寶出大光。擲之虛空。鬘中說偈。眾悉來集。佛為宣說雜四真諦。華鬘徧往四方佛上。南方金剛光明功德如來。遣金剛山童子說法目陀羅尼來贈。西方智幢如來。遣勝幢童子說淨目陀羅尼來贈。北方發光明功德如來。遣勝意童子說光目陀羅尼來贈。東方寶葢光明功德如來。遣虛空聲童子說聖目陀羅尼來贈。四童子變此世界令淨。與大眾來。供養偈讚。各傳佛命。地動龍集。正語天女說咒護法。佛為憍陳如廣說法行。具明阿那般那。乃至八忍八智。亦說滅後六部差別。亦說奢摩他。毗婆舍那。四念處。三解脫。四禪。四定。及出世定。是名法目陀羅尼。與金剛山所持來者無異。說是法已。舍利弗目犍連等。皆得四果。 世間目品第二。佛放白毫相光。照十方土。人天畢集。頻

~p 340-341

婆娑羅請問十二月相。佛說雪山仙人共虎行欲。生十二子。父母亡後。歸依梵天。至十二年。感天與願。(佛說相法悉不譯出) 彌勒品第三。彌勒心念說偈問佛。佛為廣說十二因緣。是名淨目陀羅尼也。 四無量心品第四。頻婆娑羅王問供養修四無量菩薩。得幾所福。佛言。具八事。無八怖。具足八大丈夫。次有淨光菩薩。與無勝菩薩。互相問答。眾會獲益。 淨目品第五。無勝意童子請問慈無量心。相體因緣果報。佛入調伏眾生無所畏懼三昧。放肉髻光。照無邊界。說偈。眾生悉集寶坊。佛為說三種慈。幷說修相。明星天子問慈心果。佛具答之。天子於諸禪定。出入自在。說咒利生。佛因為說十二菩薩現為畜生。調伏眾生。居閻浮外四方海中。每方各三。(東。蛇馬羊。西。豬鼠牛。南。猴雞犬。北。師子兔龍。卽今十二生肖也。)幷說求見咒法。 聖目品第六。明星菩薩問修悲法。佛言。當觀八苦。明星得無生忍。眾獲多益。次說修喜。修捨。 辟支佛乘品第七。無勝意問緣覺乘人所修慈。悲。喜。捨。佛答以修法緣慈等。 聖目無礙智品第八。虛空聲童子請問無緣梵行。佛入虛空幢三昧。面門放光。照十方界。大聲集眾。乃演說之。大眾獲益。 護

~p 342-343

法品第九。文殊等九萬二千億童子。請佛願力加持法門。佛言。四方四佛。先已有願。今以此法付囑天龍鬼神。十方菩薩請佛制戒。佛言止止。佛自知時。次問頻婆娑羅國法。隨制四重。及囑護佛法者。應擯治不如法惡比丘。 大眾還品第十。佛復安慰諸天。一切眾生各發願。 寶髻菩薩品第十一。東方淨住佛國。寶髻菩薩。與八千菩薩。賚妙寶葢。覆千世界。來供養佛。讚聲徧滿大千。請問淨行法印。佛答以十分之一。謂一者波羅密行。二者助菩提行。三者神通行。四者調眾生行。幷說過去一切眾生樂念如來亦說此法。時有寶聚菩薩。復問莊嚴自身。莊嚴菩提樹法。彼佛答以不放逸法。其時寶聚。卽今寶聚。次又說四種四法。調伏眾生。及說過去廣光明佛時。淨精進菩薩。調伏財功德婆羅門事。寶髻卽解髻珠供佛。佛與授記。

    日密分 護法品第一。世尊故在大寶坊中。蓮華光功德大梵菩薩。請說清淨法聚。佛令菩薩各入禪定放光。十方雲集。佛示生身。法身。二種供養。次明破戒受施。現在未來各四惡果。又明未來惡王侵奪法師物者。現得二十種惡。捨身墮大地獄。備

~p 344-345

歷鬼畜。能護法者。功德甚大。 陀羅尼品第二。東方五功德佛。遣日密菩薩。持真陀羅尼。及蓮華陀羅尼來。南方山王佛。遣香像王菩薩。持隨空三昧陀羅尼。及大行陀羅尼來。西方高貴德王佛。遣光密功德菩薩。持斷業陀羅尼。亦名隨無願。及大神良咒來。北方德華密佛。遣虛空密菩薩。持淨陀羅尼來。 分別說欲品第三。日密偈讚傳欲。佛語舍利弗。受持是陀羅尼。 分別品第四。四大菩薩各各入定放光。憍陳如請問愛。與士夫。行於生死。佛為分別廣說如實陀羅尼。眾得大益。重問蓮華陀羅尼。佛不許說。次問如空空行陀羅尼。佛為說之。眾又得益。次問隨無願陀羅尼。佛為說之。眾亦得益。次問一切世間不可樂想。食不淨想。佛為說之。亦卽是隨無願陀羅尼。眾又得益。舍利弗次問淨陀羅尼。佛說破四倒法。眾又大益。 不思議大通品第五。頻婆娑羅王請問佛光。佛勅四眾各入三昧。佛亦自入佛境界三昧。一切世界。悉入佛身。一切眾生。獲大利益。波旬大苦。命空樹大臣。往勅諸龍。龍集大山。皆失勢力。復有戒梯大臣。先往佛所。佛令憶本誓願。得如法忍。龍受大苦。歸依光味大

~p 346-347

仙。光味勸令歸佛。 救龍品第六。佛趨須彌山頂。放光救龍王苦。大聲說諸法印。所謂無常。苦。無我等。文來未盡。

大哀經(八卷) 周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卽前經初二品。分作二十八品。

寶女所問經(四卷) 發

西晉月氏國沙門竺法護譯

    卽前經寶女品第三。分作十三品。

○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十八卷今作九卷 南澄北似)

宋譯經院沙門惟淨共法護等譯

    卽前經海慧菩薩品第五

無言童子經(二卷) 發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卽前經無言菩薩品第七

寶星陀羅尼經(八卷) 殷

唐中天竺沙門波羅頗密多羅(此云智光)譯

    卽前經寶幢分同本別譯

?大乘大方等日藏經(十卷) 有

隋烏萇國沙門那連提黎耶舍譯

~p 348-349

    卽大集日密分。而詳明。

    護持正法品第一。 陀羅尼品第二。 菩薩使品第三。佛勅耶舍持日眼蓮華陀羅尼。憍陳如持無盡根陀羅尼。舍利弗持智慧依止陀羅尼。目犍連持惡心者生歡喜心。諸不信者悉皆惽睡。陀羅尼。(卽分別說欲品。而此詳悉)。 定品第四。 惡業集品第五。(此二品卽前日密分別品。) 護持品第六。(此品前經所無) 佛現神通品第七。(卽不思議大通品) 魔王波旬星宿品第八。(前缺略。此詳。) 送使品第九。光味仙為龍見佛。 念佛三昧品第十。 昇須彌山頂品第十一。(卽救龍品) 三歸濟龍品第十二。世尊從須彌頂下。至佉羅低山。說十種業。來生龍中。及為龍說種種夙因。 護塔品第十三。佛以二十八大支提付囑諸龍。及夜叉竟。又說大授記咒。波旬聞已。生歡喜心。與諸眷屬懺悔。受三歸依。伽羅支魔子問眼色因緣等義。佛為解釋諸法性空。眾獲大益。

大方等大集月藏經(十卷) 虞

高齊烏萇國沙門那連提黎耶舍譯

    月幢神咒品第一。佛在佉羅帝山。與六百萬比丘。

~p 350-351

無量無邊菩薩俱。說日藏經已。西方現大花雲。雲中現一半月。廣十由旬。月中復現真金重閣講堂。堂中復現半月。月中有千葉青蓮。世尊端坐說法。光照大眾頭上。皆現半月。目連說偈問佛。佛說月藏菩薩欲來。月藏卽來。說偈。幷說神咒。又懺謝來遲之過。佛廣讚其入禪功德。具足六度。 魔王波旬詣佛所品第二。魔宮諸物。變半月形。放光演偈。擊鼓集眾。鼓復說偈。乃與眷屬詐來歸依。興諸供養。佛為憍陳如偈說利養過失。魔懷羞愧。默坐聽法。 諸阿脩羅詣佛品第三。波旬雨諸惡物於脩羅宮。脩羅歸佛。佛以悲風光明三昧救之。尋來見佛。興供偈讚。 本事品第四。說佛於毗舍浮佛時。為化八弟。千年苦行。彼八弟者。卽今四阿脩羅王。波旬。調達。彌勒。維摩。 第一義諦品第五。月藏請問住阿蘭若。修第一義諦法。佛言起大悲心。棄捨愛取。依四聖種。不念四大五陰。根。塵。識。等。以四無礙。成熟眾生。滿六度行。如初日月。乃至十五日月。次問三昧何身。何攀緣。何想。何相。何性。佛具答之。次明隨有第一義禪菩薩居處。得十二種功德利益。 令魔得信樂品第六。一切天人。慈心視魔。勸

~p 352-353

諫令發道心。深信懺悔。佛為說忍功德。授波旬記。波旬說咒護法。 一切鬼神集會品第七。四王請佛分張付囑一切天龍鬼神。大會亦同勸請。正辯大梵解旨。命四王以燄赫鐵輪。四方遙擲。攝諸鬼神。同來佛所。 諸惡鬼神得敬信品第八。佛為大會說十平等。一眾生平等。二法平等。三清淨平等。四布施平等。五戒平等。六忍平等。七精進平等。八禪平等。九智平等。十一切法清淨平等。羅剎王等自述夙業。悔過獲益。 諸天王護持品第九。佛故問大梵天王已。以四天下付囑一切天龍鬼神。如拘留孫等三佛無異。 諸魔得敬信品第十。魔願護持國界。佛與授記。重囑一切天王。 提頭賴吒天王護持品第十一。日月天子寄願護法。佛讚許之。幷勅天王護閻浮提東方第四分。 毗樓勒叉天王品第十二。佛勅天王護閻浮提南方第四分。 毗樓博叉天王品第十三。佛勅令護閻浮西方第四分。 毗沙門天王品第十四。佛勅令護閻浮北方第四分。 咒輪護持品第十五。佛為四王共說五咒。初總。次北。次東。次南。次西。 忍辱品第十六。羅睺阿脩羅王等。承佛付囑。說咒護法。龍王瞋

~p 354-355

怒。佛為說忍辱十種近果。及五遠果。幷說不忍過患。月藏又說大慈陀羅尼。於是天龍脩羅。互相懺謝。佛重以三寶事付囑護持。兼明打罵出家人者。得罪無量。大會興供。佛以神力加諸音聲。令演妙法。入眾會耳。各得大益。 分布閻浮提品第十七。佛以一切國土。分布付囑天龍鬼神。各令護持。及說息諸諍訟大陀羅尼。 星宿攝受品第十八。復以諸國囑付二十八宿。七曜。十二辰。 建立塔寺品第十九。梵釋四王舉過去二十五塔為例。請問如來現在未來幾所塔寺。令其護持。佛笑放光。照曜諸國。各現多佛。囑令護持。 法滅盡品第二十。月藏顧月燈說偈。月燈以偈問佛。佛偈答末法時事。囑諸菩薩護持。咸皆默然。唯彌勒等賢劫大士出語承當。佛復說偈。懸記法滅之事。又說金剛堅固深密解脫味體陀羅尼句。眾得大益。大興妙供。復說持經十種清淨功德。八種清淨功德。十三種清淨功德。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十卷) 陶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序品第一。薄伽梵於佉羅帝耶山。說月藏己。南方

~p 356-357

雲來。雨諸供養。演諸法聲。眾會手中。各各現如意珠。雨寶放光。見十方土。又見身各地界增強。堅重難舉。無垢生天帝釋問佛。佛為廣歎地藏菩薩功德。菩薩尋與無量眷屬。現聲聞像。來禮佛足。讚歎供養。佛又因好疑問菩薩問。廣述地藏無量功德。眾會興供。地藏轉供世尊。兼說神咒。利益一切。 十輪品第二。地藏問佛。云何於五濁世能轉佛輪。佛答由本願力。成就十種佛輪。能居此土。卽十力也。一一喻如轉輪聖王。 無依行品第三。天藏大梵請問禪。誦。營福。三業為出為墜。剎帝輪王為沈為昇。佛答二種十無依行。隨有一行。不成三乘。次明出家破戒。猶能生人十種殊勝思惟。不宜非理辱害。次明五無間罪。四根本罪。謗三寶罪。皆非佛之弟子。宜極護持四根本戒。次因優波離問。具明舉罪有十非法。又十非人。有五法舉。有七法滅。次因地藏願救末世。為說末世有十惡輪。謂國王宰官等。護惡比丘。惱害淨眾。卽名為旃陀羅。乃至破戒。無戒。不應辱害。引古羅剎醉象敬重袈裟為證。若能遠離十惡輪者。則得十法增長。離三十過。天藏乃說護國不退輪心神咒。 有依行品第四。金

~p 358-359

剛藏菩薩問。旣言破戒非佛弟子。云何不許辱害。又他經處處獨讚大乘。今經云何說三乘法。悉皆不許隱沒。佛答十種有情。難得人身。復有十種無依行法差別。有四種僧。及四沙門。是故破戒雖非佛子。不應受供。猶有聖賢幢相。不得辱害。三乘並是如來度生方便。雖修大乘。不得廢二。次示十有依行。三乘所共。復有十有依行。獨覺大乘所共。次復廣示大乘無塵垢行輪。無取行輪。隨眾生根。說三乘法。戒淨慈悲。安樂一切。乃名大乘。 懺悔品第五。眾會聞法。各懺先罪。佛為說十種法。能令菩薩獲得無罪正路法忍。謂不著五陰。此世。他世。三界。次明已得法忍。許處王位。或行十善。或信三寶。亦可為王。否則決當墮落。 善業道品第六。金剛藏問。云何於三乘人法。得無過失。乃至菩提行願。心無厭足。佛答。十善業道。卽菩薩十輪。廣說因果利益。 福田相品第七。復明菩薩十財施大甲冑輪。十法施大甲冑輪。淨戒大甲冑輪。安忍大甲冑輪。精進大甲冑輪。靜慮大甲冑輪。般若。及善巧方便。大甲冑輪。大慈大甲冑輪。大悲大甲冑輪。堅固大忍大甲冑輪。故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

~p 360-361-362

獲益囑累品第八。眾各獲益無量。佛以此法付囑虛空藏菩薩。

佛說大方廣十輪經(八卷) 唐

北涼錄失譯人名

前經同本。而文缺略。

大集須彌藏經(二卷) 唐

高齊烏萇國沙門那連提黎耶舍共法智譯

聲聞品第一。功德天女請問禪波羅密。佛為說出入息念。次第得入四禪。入三三昧。滿菩提分。若國土中有此福田。得十可愛樂法。得十殊勝利益。 菩薩禪品第二。復說菩薩不墮二乘定聚。如實觀察。得一切法無語言空三昧。猶如地藏菩薩。自在出入。利益眾生。 滅非時風雨品第三。功德天為地藏述其往昔誓願。及述過去因陀羅幢相王佛所。授作世水宅心陀羅尼。復求地藏起悲愍心。地藏令其請佛演說水風摩尼宮陀羅尼。說已。大地震動。地藏亦說磨刀大陀羅尼。 陀羅尼品第四。佛告須彌藏龍仙菩薩。令調惡龍。龍仙說咒。善住龍王廣歎袈娑功德。若有國王惱亂服袈娑者。則致荒亂。此非龍過。然亦立誓說咒。次諸龍王亦各立誓。復說四咒。乾闥婆仙亦說一咒。地藏復說幢杖大陀羅尼。無盡意復說幢葢摩尼願眼大陀羅尼。文殊亦說能懼尸利子利奴大陀羅尼。觀世音亦為彌勒說船華功德大陀羅尼。帝釋問佛。何因何緣。諸龍損壞世間資財。佛答。貪力。瞋力。二種因緣。功德天以一斛器。盛諸種子。奉觀世音。觀音說咒加護。令其教化眾生。

閱藏知津卷第四

~p 363

閱藏知津卷第五

北天目沙門釋智旭 彙輯

【大乘經藏 方等部第二之四】

虛空藏菩薩經(一卷) 弔

姚秦罽賓國沙門佛陀耶舍譯

  佛住佉羅底翅山。說破惡業障陀羅尼。西方勝蓮敷藏佛所。虛空藏菩薩。欲來供養。先現如意寶珠。照空大會。唯存佛光。除大菩薩。餘皆迷惑。梵頂菩薩問佛。佛說無斷常法。大眾復見如故。佛指西方。廣歎虛空藏功德。大眾渴仰。虛空藏復以神力。淨

~p 364-365

此世界。令眾手中各有寶珠。雨諸供具。現大寶葢。供養如來。現寶蓮華。而坐其上。彌勒致疑。藥王答釋。佛讚藥王。重歎虛空藏神力。說求請咒。彌勒問頂上妙珠之因。佛具答之。明其能除國王五根本罪。亦除大臣五根本罪。亦除聲聞五根本罪。亦除初心菩薩八根本罪。亦滿眾生一切所求。虛空藏次從座起。跪問何以能於五濁施作佛事。佛以虛空自性清淨之義答之。虛空藏卽說無盡降伏師子奮迅陀羅尼。佛讚印其能滅重罪。令生佛國。

△虛空孕菩薩經(二卷) 弔

隋北天竺沙門闍那崛多譯

卽前經異出。而小不同。

△虛空藏菩薩神咒經(十五紙) 弔

劉宋罽賓國沙門曇摩密多譯

    亦卽前經同本。而有缺略。

觀虛空藏菩薩經(二紙) 弔

劉宋罽賓國沙門曇摩密多譯

  佛住佉陀羅山。優波離問。欲治罪者。云何作觀。佛言。先依決定毗尼。敬禮三十五佛。次想此菩薩頂。有如意珠。若見此珠。卽見天冠中現三十五佛。珠

~p 366-367

中現十方佛。或得除罪字印臂。或聞空中唱罪滅。便堪入僧。或使知毗尼者得夢。須更懺悔。乃至八百日治廁。再三七懺。重與授戒。

無盡意菩薩經(四卷) 罪

劉宋枳園寺沙門釋智嚴共寶雲譯

  佛遊寶莊嚴堂。說大集經。東方大金色光。照此世界。出大蓮華。無盡意菩薩。與六十億眷屬俱。讚禮於佛。舍利弗問所從來。菩薩答以不來不去。次復問佛。佛答從不眴國普賢佛所來。兼明彼諸淨土菩薩。唯修念佛三昧。悟無生忍。無盡意以三昧力。令此眾會得見彼土。遙申禮供普賢如來。亦令彼眾得見此土。遙申禮供。舍利弗問。誰字仁者為無盡意。答言。一切諸法不可盡故。卽廣說八十無盡法門。所謂發心無盡。淨心無盡。六種四行無盡。心畢竟無盡。六波羅密無盡。大慈。大悲。大喜。大捨。無盡。五通無盡。四攝無盡。四無礙智無盡。四種依法無盡。修習助道無盡。(懺悔。隨喜。勸請等)三十七品無盡。定慧無盡。總持辯才無盡。撰集四法無盡。(無常。苦。無我。寂滅。)一道無盡。方便無盡。

阿差末菩薩經(七卷) 罪

~p 368-369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與上經同本。梵語阿差末。此翻無盡意也。

佛說菩薩念佛三昧經(六卷﹚ 弔

劉宋天竺沙門功德直共玄暢譯

  序品第一。佛住耆闍崛山。淨居天子於夜後分供佛。請說念佛三昧。佛默許之。天子去後。微笑謦欬。聲徧十方。天人畢集。佛出僧坊。遙見寶地。復更微笑。不空見菩薩問知其故。卽入三昧。於彼寶地。化作法座。請佛往坐。佛更動地。出廣長舌。述彼淨居天子請說念佛三昧。 不空見本事品第二。過去寶肩佛時。無量力王。與二王子。一名師子。二名師子意。同供養佛。佛入涅槃。師子投火說誓。佛於火中復起。作大利益。然後滅度。師子尋生梵天。歷侍普密王等諸佛。無量力王。卽今世尊。師子意。卽今彌勒。師子。卽不空見。佛說此已。還入僧坊靜室。右脇而臥。 神通品第三。不空見以神通力。莊嚴此界。阿難徧問目連。舍利。迦葉。滿慈。羅睺。及須菩提。各師子吼。述己平日神通。各言今非已作。眾會各獲大益。 彌勒神通品第四。彌勒入城乞食。以一食供恆沙諸佛。化彼長者發菩提心。大地震動。彌

~p 370-371

勒亦師子吼。自說往因。 讚佛音聲辯才品第五。不空見從三昧起。為眾說佛音聲辯才。眾會獲益。 讚如來功德品第六。不空見說佛德已。心念如來降臨眾會。佛以神力。動地放光。來至大會。不空見復告阿難。廣歎佛德。 如來神力證正說品第七。佛摩不空見頂。印其所說。不空見復說偈。述其所見三世佛事。 不空見勸請品第八。問法興供。述意請答。 讚三昧相品第九。顯示念佛三昧功能。 正觀品第十。先觀五陰不實。深生怖畏。具足慚愧。修行止觀。三空。四念。及以四等。乃至十二頭陀。三十七品。十善。十力。等法。次復相續念佛十號。相好。六通。五分。等法。又當續觀卽蘊異蘊是如來耶。六根四大。亦復如是。又觀無上菩提。不以身得。不以心得。不離身心。得無上道。次明離我見法。放光授記。 微密王品第十一。不空見問捨無慚愧得三昧法。佛述過去明相佛時。勝微密王聞法出家秉二二法。修此念佛三昧已。成蓮華上佛。 三法品第十二。不貪。不瞋。不癡。觀一切法無常。苦。無我。供佛。勸人供。發願。讚佛德。讚相好。發願隨喜。三世佛所。求念佛三昧。 勸持品第十三。說過去寶

~p 372-373

勝光佛滅後。樹王比丘流通此三昧寶王。有帝幢天轉輪王。夢中聞此三昧。出家修學。成高行佛。是故得聞此三昧者。決定成佛。 諸菩薩本行品第十四。九萬百千億那由他菩薩發心持說修行。佛笑印之。 正念品第十五。佛說正念諸法實相。是名念佛。菩薩聞已。得無生忍。安住三昧。皆見十方恆沙諸佛。 大眾奉持品第十六。菩薩天人興供。佛重現瑞讚持。

?佛說大方等大集菩薩念佛三昧經(十卷) 民

隋南天竺沙門達磨笈多譯

  與上經同。而文周足。 正觀品分為三。於十號相好下。名思惟三昧品第十一。於放光授記。名示現微笑品第十二。 神通品第十三。卽微密王品。 修習三昧品第十四。卽三法。勸持。兩品。但缺正念。奉持。兩品。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五卷 開元錄云亦名拔陀經 南伐北罪)

隋北天竺沙門闍那崛多共笈多等譯

  思惟品第一。佛在王城竹園。放光集眾。賢護問法。佛讚其德。為說思惟諸佛現前三昧。(卽般舟三昧也)先說具諸方便功德。次說如聞阿彌陀佛在西方。便依

~p 374-375

所聞。繫念思惟。觀察不已。了了分明。終獲見之。如夢所見。無物能障。未得天眼。能見彼佛。亦無天耳。聞彼法音。如有三人。各念婬女。夢與從事。寤已。來詣賢護。賢護為彼方便說法。住不退轉。得菩提記。念佛三昧。亦復如是。又昔須波日佛時。有飢人夢得飽食。寤已還飢。因思諸法皆空如夢。悟無生忍。如是隨佛方所。卽向彼方至心頂禮。渴仰欲見。專精思惟色相。亦卽作彼虛空之想。住正思惟。得見彼佛光明清徹。如淨琉璃。其形端正。如真金柱。 三昧行品第二。具四四法。得成三昧。 見佛品第三。敬師如佛。精勤修學。則見十方各多多佛。不假作意。自然現前。 正信品第四。當應勇猛發勤精進莫如海船。未到先破。莫如愚人。嫌赤栴檀。莫如癡人。毀摩尼寶。因卽較量持經功德。 受持品第五。能受持者。已於無邊佛所。種諸善根。一切功德。不能格量。 觀察品第六。一心思惟佛坐說法。相好殊特。樂觀無厭。見如來已。當先諮問不見頂相。次第徧觀諸相。皆令明了。願我未來得具妙相。得清淨戒。具足威儀。定慧解脫等亦爾。復更思惟。菩提為身得耶。為心得耶。身如草石。心不可見。菩提

~p 376-377

無色。亦不可見。無漏無為。無有以色證色。以心證心。無有證知。亦非無證。以如來身心。皆無漏故。五陰五分。及所說法。亦無漏故。如是觀一切法。則入寂定。無有分別。非無分別。何以故。定有分別。卽是一邊。定無分別。復為一邊。如是觀察知如來時。不可執著。 戒行具足品第七。出家應護十支戒行。(一清淨。二不缺。三不染。四不汙。五不濁。六不著。七不動。八不被訶。九智所讚。十聖愛敬是也。)在家應修布施。三歸。五戒。八齋。乃堪行此三昧。次記此經行世時節。多人發願。末世弘持。佛為授記。 稱讚功德品第八。具四法。得三昧現前。獲五功德。 饒益品第九。過去無畏王佛時。須達多長者子持此三昧。成然燈佛。欲成此三昧王。當勤觀察彼四念處。 具足五法品第十。賢護請佛設供。隨佛入園。復問幾法能證三昧。佛答六種五法。 授記品第十一。然燈佛時。聞此三昧。卽證三昧。得菩提記。 甚深品第十二。觀五陰不取著。觀念處不分別。一切法中無障礙。成就三昧。卽得覩見阿僧衹佛。聞法受持。 十法八法品第十三。具十法為他解斯三昧。當得八事。 不共功德品第十四。當成十八不共法。當受如來十力。 隨喜功德品第十

~p 378-379

五。四種隨喜(隨過去。隨當來。隨現在。隨三世。)功德。不可格量。昔師子意佛時。梵德輪王隨喜功德已。成堅固精進佛。是故十由旬內。應往聽受。盡壽應隨法師不離。 覺寤品第十六。昔薩遮那摩佛後。和輪比丘說是三昧。佛為國王。夢中聞告。寤遂出家。承事法師三萬六千歲。魔障竟不得聞。汝等當應急疾聽受。事師不懈。 囑累品第十七。

?般舟三昧經(三卷 一名十方現在佛悉現在前立經) 伐

後漢月支國沙門支婁迦讖譯

卽前經先出。而文古澀。

拔陂菩薩經(一卷 南伐北罪)

後漢錄失譯人名

    亦卽前經。文來未全。梵語拔陂。此翻賢護。

自在王菩薩經(二卷) 發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佛在給孤獨園。與二萬比丘。一萬菩薩俱。自在王問自在法。佛答戒自在。五神通自在。陰智。性智。入智。因緣智。諦智。自在。無礙慧自在。及說菩薩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

?奮迅王問經(二卷) 發

~p 380-381

元魏中天竺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等譯

與上同本

大集譬喻王經(二卷) 周

隋北天竺沙門闍那崛多等譯

  為奢利弗。以諸譬喻。說菩薩二乘智慧功德差別。勸人發心。迴向菩提。親近善友。

佛說大集會正法經(五卷北作四卷 南淵北凊)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佛在鷲峰山中。普勇菩薩請問。佛為說聞大集會正法者。功德甚大。次有折伏尼犍事。普勇隱身往十方剎諸事。又為藥王軍菩薩。分別久生初生二義。

僧伽吒經(四卷北作三卷 南可北羊)

元魏優禪尼國王子月婆首那譯

    與上同本先出。舊人不察。收入密部。

月燈三昧經(十一卷北作十卷 一名大方等大集月燈經) 女

高齊烏萇國沙門那連提黎耶舍譯

  佛在靈山。月光童子問法。佛答一法速得菩提。謂於眾生起平等心。救護心。無礙心。無毒心。證得諸法體性平等無戲論三昧。從彼三昧。成就二十一

~p 382-383

種十法。得種種美名。說已。大眾獲益。次說三昧四十義。次說古聲德佛事。次明於此三昧最初所行。以大悲心為首。次明應知入三忍法。次說古無所有起佛事。於是月光請佛及僧。佛詣其家受供養已。月光默念。作偈問法。佛告以一法相應。速成菩提。謂如實了知一切法體性離相無相。次明應修習顯示三昧智。月光偈讚佛德。佛亦偈答授記。乃還靈山。童子隨來。更問法要。佛言。成就四法。能速得此三昧。若如說行。得四功德。應善巧知於不思議佛法。應諮請。應深信。應求。應聞。而不怖。次加持乾闥樂音。宣此不思議法。次明應知色身。及以法身。次明七十四種四不可思議。次明應成善巧方便。所謂隨喜他善。次明應住不放逸行。次明六度。多聞。法施。住空。宴坐。空閒。乞食。各得十利。亦得見佛藏。得聞法藏。得智藏。得三世智慧藏。謂得五通。次明應修神通本業。謂攝一切善法。而不取著。次又明古聲德佛時事。次明欲求三昧。應修法施財施。四種迴向而迴向之。應奉事持戒持三昧人。乃至以身分血肉除其病患。因說往昔血肉供法師事。次有阿難問苦行事。佛說古善華月法師因緣。

~p 384-385

(己上皆屬初品。元無初品之名。) 懺悔品第二。明古勇健得王。瞋心殺善華月法師。後極悔過。猶墮三塗。從三塗出。今成世尊。 校量功德品第三。 讚歎品第四。彌勒說偈。 本因品第五。先偈說古眾自在佛事。次勸修身戒。清淨身業。清淨身行。口戒。意戒。各具一切佛功德法。次釋初品中美名。凡三百句。是為大方等大集一切諸佛說月燈正行。一切諸法體性平等無戲論三昧。

月燈三昧經(半卷) 慕

劉宋沙門釋先公譯

    卽上經中六度等各十功德

占察善惡業報經(二卷 出六根聚經中 南詩北景)

隋外國沙門菩提登譯

  婆伽婆住耆闍崛山。示廣博嚴淨無礙道場。說甚深根聚法門。堅淨信菩薩。為末世眾生請問方便。佛令轉問地藏菩薩。地藏為示三種輪相。占察三世善惡業報。兼示懺悔之法。次示一實境界。二種觀道。及示善巧說法。安慰怯弱。離相違過。此誠末世救病神丹。不可不急流通。僭述玄疏。及行法。以公同志。

~p 386-387

佛說佛名經(十二卷) 已長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佛在衹園。無問自說。共計佛菩薩及辟支佛名。一萬一千九十三尊。

佛說五千五百佛名神咒除障滅罪經(八卷北作五卷 南信北長)

隋北天竺沙門闍那崛多共笈多譯

    共四千七百零四佛。及多神咒。

三劫三千諸佛名經(三卷 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長

開元拾遺附梁錄

    先五十三佛。次莊嚴劫。賢劫。星宿劫。各千佛。

千佛因緣經(一卷) 維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佛在耆闍崛山。與五千比丘。八萬四千菩薩俱。是諸菩薩。各各自說過去因緣。聲徧大千。天龍八部皆悉集會。世尊從石室出。入大眾中。跋陀波羅菩薩敷座。諸菩薩等瓔珞供佛。請問千佛過去因緣。佛為說種種往因。經來未盡。

賢劫經(十卷 亦名颰陀劫三昧經。晉曰賢劫定意。) 恃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p 388-389

問三昧品第一。喜王菩薩請問。佛答以了諸法本三昧。成就二千一百諸度無極事。致八萬四千諸三昧門。諸總持門。 行品第二。 四事品第三。明行四種四事。得此三昧。 法師品第四。 法供養品第五。 諸度無極品第六。喜王與佛從三昧起。更請問法。佛乃唱二千一百度無極名。 習行品第七。 無際品第八。 聞持品第九。 神通品第十。 三十二相品第十一。 順時品第十二。 三十七品第十三。 寂度品第十四。 十種力品第十五。 四無所畏品第十六。 十八不共法品第十七。 方便品第十八。 八等品第十九。已上共十三品。皆細釋諸度無極。各有六事。 千佛名號品第二十。 千佛興立品第二十一。明國土。光明。父母。子。侍。弟子。壽命。法住。各各不同。 千佛發意品第二十二。明最初發心因緣。 歎古品第二十三。 囑累品第二十四。

稱揚諸佛功德經(三卷 亦名集諸佛華 南罔北靡)

元魏西域沙門吉迦夜共曇曜譯

  佛在靈山。為舍利弗。及彌勒。迦葉。說諸佛名號功德。東五十三。南三十八。西三。北六。上二十七。與百七十佛名略同。

~p 390-391

百佛名經(六紙欠 南忘北信)

隋烏萇國沙門那連提黎耶舍譯

舍利弗問。佛唱百名。勅令夜三。晝三。各誦一徧。

佛說大乘大方廣佛冠經(上下合卷 南松北凊)

宋中印土沙門法護等譯

  佛在鷲峰。告大迦葉。 東方定手最上吉祥如來。離麈步菩薩。 蓮華最上吉祥如來。蓮華手菩薩。 日輪光明最勝吉祥如來。日光明菩薩。 一寶蓋最上如來。 定最上吉祥如來。 寶輪光明高勝吉祥王如來。 南方無邊步跡如來。 無邊香最上王如來。 寶上如來。 西方大光明照如來。 北方寶開花普耀吉祥如來。 東方寶藏如來。 寶勝如來。

佛說十吉祥經(一紙餘 南賢北信)

開元附秦錄

    佛為離垢蓋大士。說東方十佛名號功德。

佛說八佛名號經(三紙半 南才北知)

隋北天竺沙門闍那崛多譯

  因舍利弗問。為說東方八佛名號。聞者得不退菩

~p 392-393

提善說稱功德如來。因陀羅相幢星王如來。普光明功德莊嚴如來。善鬥戰難降伏超越如來。普功德明莊嚴如來。無礙藥樹功德稱如來。步寶蓮華如來。寶華善住娑羅王如來。

佛說八吉祥神咒經(二紙半 南效北知)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佛說八陽神咒經(二紙半 南才北知)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佛說八吉祥經(二紙 南才北知)

蕭梁扶南國沙門僧伽婆羅譯

    三經並與前同本。梁譯缺舍利弗問。

佛說八部佛名經(二紙半 南賢北信)

元魏中天竺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佛為善作長者。說東方八佛名功德。

佛說滅十方冥經(六紙) 維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佛教面善悅童子。念十方佛名。以除恐懼。

受持七佛名號所生功德經(四紙半) 維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為舍利弗說東方五佛。南方二佛。名號。

~p 394-395

大乘寶月童子問法經(四紙 南盡北則)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佛在鷲峰。頻婆娑羅王子請問佛號功德。佛以十方各一佛名答之。幷出夙願功德。

佛說寶網經(一卷 南忘北彼)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佛遊獼猴江邊。與六萬比丘。三十億菩薩。九十億諸天。九十九億龍王。及阿須倫王民眾俱。維耶離城寶網童子。年始八歲。夢兜率天人頌歎佛德。啟白父母。見佛設供。請問法要。佛為稱說六佛功德。東方寶光月殿妙尊音王佛。南方樹根華王佛。西方造王神通燄華佛。北方月殿清淨佛。下方善寂月音王佛。上方無數精進願首佛。

佛說不思議功德諸佛所護念經(二卷 出眾經 南長北信)

南云闍那崛多譯。北云曹魏錄。失譯人名。

    共有千一百二十佛名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二卷) 惟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善名稱吉祥王佛八願。 寶月智嚴光音自在王佛八願。 金色寶光妙行成就佛四願。無憂最

~p 396-397

勝吉祥佛四願。 法海雷音佛四願。 法海勝慧遊戲神通佛四願。 藥師琉璃光佛十二願。 金色寶光妙行成就佛。有大力神咒。藥師琉璃光佛。有大陀羅尼咒。又因少智諸天。心生疑念。七佛同來此土。說大神咒。復有執金剛菩薩。說二神咒。餘與流通本大同。理應流通此本。然亦不列八菩薩名。

○佛說藥師如來本願經(一卷 前有序文) 惟

隋南天竺沙門達摩笈多譯

與灌頂第十二經同。而無神咒。及八菩薩名。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一卷) 惟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此卽流通本也。然亦無神咒。及八菩薩名。今之八菩薩名。乃後人依灌頂第十二經添入。今之神咒。乃後人依七佛本願經添入。

觀佛三昧海經(十卷) 量

東晉迦維羅衛國沙門佛陀跋陀羅譯

  六譬品第一。佛住尼拘樓陀精舍。僧自恣竟。父王閱頭檀。姨母憍曇彌。欲來見佛。佛令徧集比丘菩薩。及天龍八部等眾。父王為後世眾生。請問云何

~p 398-399

觀佛身色相好光明。佛入徧淨色身三昧。微笑放光。說師子在胎喻。栴檀生伊蘭林中喻。金翅鳥王心喻。多勒果喻。波利質多羅樹喻。阿脩羅幻力喻。皆喻念佛三昧。 序觀地品第二。言眾生樂觀佛相。各有不同。或順或逆等。 觀相品第三。一明觀如來頂。二明觀如來髮。三明觀髮際。四明觀白毫相。從初生乃至成佛。敘事最詳。五明觀額廣平正。六明觀眉。七明觀眼睫。八明觀耳。九明觀方頰車。十明觀師子欠。十一觀鼻。十二觀髭。十三觀脣。十四觀廣長舌。十五觀頸相。缺〔分/瓦〕骨滿相。胸臆卍字印相。十六悉現具足身相。大眾所見。各各不同。其見如炭如墨等者。由昔惡業。各各殷重懺悔。乃見好相。十七明觀放常光相。十八明觀眉間光明。十九復明額廣平正。面上三輪。髮際等相。二十復觀鼻出光明。二十一復觀面門光明。二十二復觀耳出五光。二十三復觀頸出二光。二十四復觀缺骨滿相光明。二十五復觀胸卍字相。腋下摩尼珠。皆放光明。二十六觀寶臂。指縵。掌輪。各放光明。二十七觀臍相。光照十方。二十八因父王請。現心內境。 觀佛心品第四。具明大慈悲心。專緣地獄等罪

~p 400-401

苦眾生。幷廣敘地獄苦事。 觀四無量品第五。使大眾見佛心中。有無數佛。乘大寶船。往來五道。救苦眾生。大慈。大悲。大喜。大捨。 觀四威儀品第六。行佛。住佛。坐佛。臥佛也。於中具明度老婢事。上忉利天為母說法事。伏曠野鬼將事。降毒龍事。降力士事。 觀馬王藏品第七。明宮中為諸女所現相。舍衛國度婬女所現相。波羅柰國度婬女所現相。伽耶城為尼犍所現相。 本行品第八。先明念佛三昧。能滅大罪。次文殊菩薩。十方十佛。四方四佛。財首菩薩。釋迦如來。阿難尊者。各言本修念佛三昧。 觀像品第九。彌勒為末世眾生請問。佛為廣說觀像除罪方法。 念七佛品第十。 念十方佛品第十一。 密行品第十二。言得三昧者。當密身口意。莫起邪命。莫生貢高。次復說種種喻。以喻念佛三昧。結名受持。阿難復問無見頂相。佛入頂三昧海。現大勝相。眾倍獲益。

佛說彌勒成佛經(一卷) 貞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佛經行波沙山頂。說偈集眾。舍利弗請問彌勒菩薩成佛時事。佛為說其國土。時節種族。出家。成道。

~p 402-403

轉法輪。度人。見迦葉。乃至法住等事。

佛說觀彌勒菩薩下生經(六紙半) 貞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佛在衹園。因阿難請。為說彌勒下生成佛之事。與前經大同小異。

佛說彌勒來時經(二紙餘) 貞

附東晉第四譯

佛說彌勒下生經(六紙餘 一名彌勒當來成佛) 貞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第三譯

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五紙) 貞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第六譯

    舍利子以偈問。佛以偈答。 三經皆與前同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一卷) 貞

劉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佛在衹園。放金色身光。幷現化佛。唱千佛始末名。大眾雲集。佛出舌相。放千光明。現無量化佛。說諸陀羅尼法。彌勒菩薩聞已。得百萬億陀羅尼門。起住佛前。優波離請問。此人命終。生於何處。佛為說兜率天中莊嚴之事。作此觀者。皆得往生彼天。隨侍下生。得菩提記。

~p 404-405

佛說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一紙 南賢北信)

大乘單本失譯人名

  佛住寂滅道場。彌勒來見。梵志問其往因。佛言。過去有彌勒佛。說慈三昧光大悲海雲經。一切智光明婆羅門聞經發心。入山修行。絕糧七日。白兔母子捨身供之。仙人不食。仙。卽今之彌勒。白兔母子。卽今釋迦及羅睺羅。

佛說師子月佛本生經(六紙半 南賢北信)

新附三秦錄

  佛住竹園。有婆須蜜多比丘。緣樹上下。與八萬四千金色獼猴跳戲。大眾譏嫌。頻婆娑羅大王詣佛問之。佛言。比丘卽是師子月佛。補彌勒處。幷說獼猴往因。授菩提記。

文殊師利般涅槃經(四紙欠) 維

西晉清信士聶道真譯

  佛在衹園。於後夜分。入定放光。照文殊房。作諸化現。阿難集眾。跋陀婆羅問其始末。佛為略說觀文殊法。及說示滅起塔種種佛事。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一卷 南得北知)

~p406-407

劉宋西域沙門畺良耶舍譯

  佛在青蓮華池精舍。與千二百五十比丘。一萬菩薩。及十億十方菩薩。五百離車子俱。佛入普光三昧。身毛放光。化七寶葢。現十方事。又放眼光。照藥王藥上二菩薩頂。住其頂上。如金剛山。十方諸佛。皆悉映現。長者子寶積請問觀法。佛言。具五因緣。方得聞此二菩薩名。二菩薩遂各說咒。復以瓔珞供佛。住佛肩上。如須彌山。山有梵宮。十方十佛。坐宮中華。讚二菩薩所說神咒。佛卽授二菩薩記。次說觀法。說五十三佛名。次為阿難說二菩薩往昔因緣。

地藏菩薩本願經(二卷流通本作三卷 南思北斯)

唐于闐國沙門實叉難陀譯。

  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佛在忉利天。為母說法。十方諸佛菩薩集會讚歎。如來含笑。放光明雲。出微妙音。十方天龍鬼神。亦皆集會。佛為文殊菩薩說地藏菩薩往因。 分身集會品第二。十方地獄處分身地藏菩薩。與諸受化眾生。來見世尊。世尊摩頂付囑。 觀眾生業緣品第三。摩耶夫人問業報所感惡趣。地藏略答五無間事。 閻浮眾生業感

~p 408-409

品第四。定自在王菩薩更問往因。佛又略說二事。四天王請問菩薩大願方便。佛述其所說報應之法。 地獄名號品第五。普賢菩薩問。地藏菩薩答。 如來讚歎品第六。佛放身光。出大音聲。讚歎地藏菩薩。普廣菩薩請問利益。佛為廣說。 利益存亡品第七。地藏菩薩白佛。普勸眾生斷惡修善。大辨長者請問薦亡功德。地藏為說七分獲一。 閻羅王眾讚歎品第八。鬼王與閻羅天子。承佛菩薩神力。俱詣忉利。請問眾生不依善道之故。佛以如迷路人喻之。次有惡毒鬼王。主命鬼王。各發善願。佛讚印之。幷授主命道記。 稱佛名號品第九。地藏菩薩為利眾生。演說過去諸佛名號功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地藏請問。佛分別答。 地神護法品第十一。堅牢地神明供像十利。 見聞利益品第十二。佛放頂光。妙音稱讚地藏菩薩。觀世音菩薩請問不思議事。佛分別答。 囑累人天品第十三。佛又摩地藏頂。以諸眾生付囑令度。次為虛空藏菩薩。說見像聞經二十八益。又說七益。

佛說師子莊嚴王菩薩請問經(三紙餘 有宣律師序 南賢北景)

~p 410-411

唐中印土沙門那提譯

  佛在耆闍崛山。有師子莊嚴王菩薩。請問大會莊嚴之因。佛言。昔作方曼荼羅供八菩薩所致。謂觀世音菩薩。彌勒菩薩。虛空藏菩薩。普賢菩薩。執金剛主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止諸障菩薩。地藏菩薩。

佛說八大菩薩經(一紙半 南思北斯)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佛在祇園。與千二百五十苾芻。及八大菩薩俱。謂妙吉祥菩薩。聖觀自在菩薩。慈氏菩薩。虛空藏菩薩。普賢菩薩。金剛手菩薩。除蓋障菩薩。地藏菩薩。又有無能勝等諸大菩薩。皆來會坐。佛為舍利弗說東方五佛名。 善精進吉祥如來。 普照如來。 吉祥如來。 印捺囉計都特嚩惹王如來。喜功德光自在王如來。

六菩薩名亦當誦持經(一紙 南籍北旣)

後漢失譯人名見費長房錄

  師子戲菩薩。師子奮迅菩薩。師子幡菩薩。師子作菩薩。堅勇精進菩薩。擊金剛慧菩薩。又四菩薩。棄陰蓋菩薩。寂根菩薩。慧威菩薩。不離菩薩。

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經(四紙半 前有宣律師序) 維

~p 412

唐中印土沙門那提譯

  佛在給孤獨園。與五百比丘。無央數菩薩。及人天八部俱。離垢慧請問。於如來所。云何恭敬禮拜供養。佛先示五輪著地。應發五願。次示十方佛名。次示皈依。懺悔。勸請。隨喜。迴向。發願。之法。

閱藏知津卷第五

~p 413

閱藏知津卷第六

北天目沙門釋智旭 彙輯

【大乘經藏 方等部第二之五】

佛說老女人經(一紙半 南男北潔)

吳月支國優娑塞支謙譯

  佛在樂音處。與八百比丘。萬菩薩俱。有窮貧老女。請問生老病死五陰六根四大等。從何所來。去至何所。佛答。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兼說緣生眾喻。老女開解。佛為出其往因。幷記其往生極樂。後成佛道。

~p 414-415

佛說老母經(一紙半 南男北潔)

附劉宋錄第二出

佛說老母女六英經(一紙欠 南男北潔)

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陀羅譯

二經並與前同。而第三譯甚簡略。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 惟

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陀羅譯

  一切佛語心品之一。佛住楞伽山頂。與大比丘僧。及大菩薩眾俱。大慧菩薩以偈問百八句。佛以偈領。幷為出所未問。總以一切句非一切句答之。次答諸識生住滅有二種。次明七種性自性。七種第一義。次答心。意。意識。五法。自性。相。次明上聖智三相。次答所問聖智事分別自性經。次答淨除自心現流頓漸之問。次答常不思議非同外道之問。次明五無間種性。及菩薩一闡提。次明三自性。次明二種無我相。次答離建立。誹謗。見。次答一切法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之問。 一切佛語心品之二。答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次答修行者大方便。次答一切諸法緣因之相。次答言說妄想相心經之問。次答自覺聖智所行之問。次明四種禪。次

~p 416-417

答般涅槃問。次明二種自性相。二種神力建立。次答緣起不同外道因緣之問。次答常聲為惑亂。次明一切法如幻。次明當善觀名。句。形。身。及四種計論。次答四果差別通相之問。次明有二種覺。次明當善四大造色。次明當說諸陰自性相。次明外道有四種涅槃。次說妄想自性分別通相。次答自覺聖智相。及一乘之問。 一切佛語心品之三。說三種意生身。次答五無間不入地獄之問。次答佛知覺問。次答諸佛四等。謂字等。語等。法等。身等。次答不說是佛說問。次答離有無有相問。次答宗通相問。次答不實妄想問。次答善語義問。次明智識相。次明外道九種轉變論。次答一切法相續義。解脫義。次答一切法妄想自性非性問。次明一切法不生不應立宗。次答智不得問。次分別說通及宗通。次答勿習近世間論問。次答外道妄想涅槃。非順涅槃。 一切佛語心品之四。答如來為作為不作等問。次答不生不滅是如來異名問。次答不生不滅無奇特問。次答外道七種無常。非是佛法。次答滅正受次第相續問。次答如來非常非無常。次因誰生誰滅之問。明如來藏是善不善因。次答五法。

~p 418-419

自性。識。二種無我。究竟分別相。次答如恆河沙問。次答一切法剎那問。次答六波羅密有三種分別。次答種種相違問難。次答不食肉義。

達磨大師指此可以印心。故獨流通於世。

△入楞伽經(十卷) 鞠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有十八品

○大乘入楞伽經(七卷 前有御製序) 養

唐于闐國沙門實叉難陀譯

有十品。文筆順暢。 二部並同前經。但多初品。及後二品耳。

佛說首楞嚴三昧經(三卷) 靡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佛在耆闍崛山。與大比丘僧三萬二千人俱。菩薩摩訶薩七萬二千。及天龍八部。皆來集會。時堅意菩薩請問三昧法。佛唱首楞嚴名。一切眾會。各敷妙座。各見如來坐其座上。等行梵王問何佛是實。佛言。一切皆是真實。次攝神力。以百句義釋此三昧。次說學射之喻。次有持須彌山釋現三昧力。次現意天子現三昧力。次佛放眉光。照於魔宮。使

~p 420-421

大眾皆見魔王被五繫縛。次有魔界行不汙菩薩化度魔女。魔尋見佛。佛與授記。因說四種授記不同。次為二百魔女授現前記。次說住三昧神力。次堅意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福田及多聞等諸義。次授淨月藏天子道記。次文殊師利自說往昔曾三百六十億世。示現作辟支佛。於是二百菩薩還發大心。誓得十力。次令彌勒菩薩現三昧力。次摩訶迦葉解知文殊師利久已成佛。佛卽說其過去名為龍種上佛。佛昇虛空。光照十方。十方諸佛。同說此法。亦同放光。交互相見。次明佛壽甚長。次明受持者。有二十不思議功德。

維摩詰所說經(三卷 一名不可思議解脫) 方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佛國品第一。佛在菴羅樹園。與八千比丘。三萬二千菩薩。及梵釋八部四眾俱。寶積等五百長者子。各持寶葢供佛。佛令合為一葢。普現世界中事。及現十方諸佛說法。寶積偈讚。幷問淨土之行。佛答以眾生之類。是菩薩淨土。乃至隨其心淨。則佛土淨。舍利弗疑此土何以獨穢。佛按指現淨土相。 方便品第二。維摩詰長者方便現疾。為眾說法。

~p 422-423

弟子品第三。佛遣十大弟子。乃至五百弟子問疾。皆辭不堪。 菩薩品第四。佛遣彌勒等諸菩薩問疾。亦辭不堪。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大眾同往。相見酬答。 不思議品第六。借座於須彌燈王佛國。演不思議解脫之法。 觀眾生品第七。維摩答文殊問。觀眾生如幻。如水月。如鏡像等。乃至從無住本。立一切法。次有天女散華。舍利弗等不能去華。與天女種種問答。 佛道品第八。維摩答文殊問。明菩薩行於非道。通達佛道。文殊答維摩問。明一切煩惱為如來種。維摩答普現色身問。明法門眷屬。智度母。方便父等。 入不二法門品第九。三十二菩薩各說入不二法門。最後文殊問維摩。維摩默然。 香積佛品第十。維摩遣化菩薩往上方香積佛所。乞世尊所食之餘。悉飽眾會。 菩薩行品第十一。維摩與大眾見佛。佛為阿難說諸佛一切施為。無非佛事。及為香積世界諸菩薩。說不盡有為。不住無為。法門。 見阿閦佛品第十二。維摩答佛觀如來問。及斷取妙喜世界。來示此會大眾。 法供養品第十三。天帝讚歎持經。誓願擁護。佛為說過去藥王佛時。寶葢轉輪聖王。與其千子。供

~p 424-425

養於佛。有一王子。名為月葢。思惟供養。以何為勝。乃至問佛。佛示以法供養最。遂於末後守護法城。今得成佛。 囑累品第十四。囑彌勒及阿難廣宣流布。

  按智者大師。曾有玄義及疏。今皆流入高麗。此間僅存四教義六卷。乃玄義中一分耳。

維摩詰經(三卷 亦名不可思議法門之稱) 方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說無垢稱經(六卷 南方北蓋)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二經並與前同

善思童子經(二卷 南賴北敢)

隋北天竺沙門闍那崛多譯

  佛住菴婆羅波梨園。與八千比丘。萬菩薩俱。化作天身。入毗耶離城乞食。至毗摩羅詰家。善思童子從高樓上投身禮佛。獻彼所執蓮華。誓成菩提。與舍利弗。富樓那。阿難陀。互相問答。佛復為說大菩提路。無有一法而可得者。幷說不驚不怖不畏之法。童子證無生忍。佛為授記。

大方等頂王經(一卷 一名維摩詰子問經) 萬

~p 426-427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大乘頂王經(一卷) 萬

蕭梁優禪尼國王子月婆首那譯

二經並與前同

月上女經(二卷) 染

隋北天竺沙門闍那崛多譯

  佛在毗耶離草茅精舍。與五百比丘。八千菩薩眾俱。有一離車。名毗摩羅詰。生美女。名為月上。一切童子爭欲娶之。約七日後。自行選擇。至第六日。手有蓮華。華有化佛。執華而出。說偈訶欲。引眾見佛。路答舍利弗問。旣到佛所。復答諸菩薩問。次以手中蓮華供佛。化成華帳。如是共出十華。共發十願。卽得記。轉男出家。(記中先生天。次末世護法。次生兜率。次隨彌勒受持正法。次生阿彌陀佛國。次供養十方諸佛。乃成月上如來。)

大乘密嚴經(三卷 前有聖教序 南染北凊)

唐中印度沙門地婆訶羅譯

  密嚴會品第一。佛住出過三界密嚴之國。與十億佛土微塵菩薩眾俱。放光照現莊嚴勝相。答如實見菩薩之問。有金剛藏菩薩。問第一義法性。佛答以如來藏不生不滅。如月普現。 妙身生品第二。

~p 428-429

如實見菩薩。請金剛藏菩薩。說諸聖人內證之境。金剛藏以偈答之。又請示歸依之處。亦以偈答。復示繢像夢境等喻。又以偈明三性五法等義。復現大小無量身形。次有眾多菩薩。同問世間一切誰之所作。金剛藏偈答阿賴耶識。能現眾法。次有螺髻梵王。承佛威力。來密嚴國。以偈問法。金剛藏亦以偈說如來善示現義。 胎生品第三。金剛藏菩薩告螺髻梵王。訶斥胎生不淨。應當捨離。亦不應為三昧所縛。若離二取。生密嚴國。 顯示自作品第四。金剛藏菩薩復告螺髻梵王。深明五蘊不實。寶髻菩薩更請隨宜說法。金剛藏深明一切唯心。 分別觀行品第五。金剛藏復說舍拳軍車等喻。以明諸法無實。應速發廣大心。修清淨觀行。生清淨佛土。 阿賴耶建立品第六。金剛藏復明阿賴耶識。與染淨法恆作所依。 自識境界品第七。金剛藏菩薩放髻珠光。普照一切。告如實見菩薩。以雪山惡獸。喻外道於阿賴耶。所生我見。 阿賴耶微密品第八。寶手菩薩白眾色最勝王。令問金剛藏菩薩名想等義。金剛藏偈答。依相立名。名無實事。乃至賴耶與七識。如鐵與磁石。二俱無有思。若

~p 430-431

得如幻首楞嚴定。則於一切法皆得自在變現。又復廣明阿賴耶識。隨迷悟緣。為凡為聖。於是眾色最勝王等。復以偈請說法。月幢世尊分身眷屬。亦咸集會。金剛藏重以偈明唯識妙義。菩薩天人。咸皆讚歎供養。更請說法。金剛藏又與大樹緊那羅王。持進菩薩。觀自在等諸大菩薩。演說諸法性空。從心而起。乃至阿賴耶識。與如來藏不一不異等義。

△大乘密嚴經(三卷 有新翻御製序 南不北凊)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品數並同前經。而名目稍異。多是偈語。

解深密經(五卷 南常北效)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序品第一。薄伽梵住超過三界所行之處。與無量大聲聞俱。及無量菩薩。從種種佛土而來集會。 勝義諦相品第二。如理請問菩薩問。解甚深義密意菩薩答。具明有為非有為非無為。無為亦非無為非有為。但是本師假施設句。如幻事等。法湧菩薩向佛述東方外道之所思議。佛為說勝義超過一切尋思境相。善清淨慧菩薩。向佛述修解行地

~p 432-433

菩薩之所疑惑。佛為說勝義超過諸行一異性相。佛告善現。有情界中。幾懷增上慢。幾離增上慢。善現答以懷者甚多。離者甚少。佛為說徧一切一味相。 心意識相品第三。廣慧菩薩問佛。齊何名為於心意識祕密善巧菩薩。佛言。於內各別如實不見阿陀那及識。不見阿賴耶及識。不見積集及心。不見六根。六塵。六識。是名勝義善巧菩薩。 一切法相品第四。德本菩薩問佛。何名於諸法相善巧菩薩。佛為說徧計依他圓成三相。如實了知。 無自性品第五。為勝義生菩薩。說三種無自性性密意。勝義生言。初鹿林中。轉四諦法輪。雖甚希有。猶未了義。第二時中。依一切法皆無自性。以隱密相轉正法輪。雖更希有。猶未了義。今第三時。以顯了相轉正法輪。最為希有。是真了義。 分別瑜伽品第六。佛答彌勒菩薩種種諸問。謂奢摩他。毗鉢舍那。四種所緣境事。及緣別法。緣總法。三三摩地。知法。知義。聞。思。修。三慧。及總空性相等。 地波羅密品第七。佛答觀自在菩薩所問十一地義。及十波羅密義。 如來成所作事品第八。佛答文殊師利所問法身解脫身義。及答言音差別相。一切智者

~p 434-435

相。如來心無加行生起相。成正覺。轉法輪。入涅槃。皆無二相。乃至穢土淨土。何事易得。何事難得。

深密解脫經(五卷 有曇寧序 南常北效)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與上經同。而第二品分作四品。

佛說解節經(一卷 南敢北髮)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卽前經勝義諦相品。分作四品。

相續解脫地波羅密了義經(半卷 南敢北髮)

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陀羅譯

卽前經地波羅密品

相續解脫如來所作隨順處了義經(半卷 南敢北髮)

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陀羅譯

卽前經如來成所作事品

佛說佛地經(八紙) 行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佛住最勝大宮殿中。與無量聲聞。無量菩薩眾俱。為妙生菩薩說五種法相大覺地。謂清淨法界。及與四智。一一細釋。妙生復問。何等菩薩受用和合一味事智。佛言。證得無生法忍。由遣自他二種想

~p 436-437

故。得平等心。自他異想。不復現前。受用和合一味事智。如天入雜林。眾流入海。

金光明最勝王經(十卷 前有聖教序) 場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序品第一。佛入甚深法界。大眾雲集。佛觀察說頌。 如來壽量品第二。妙幢菩薩疑佛壽短促。四方四佛於室中現。為說佛壽無量。妙幢與諸大眾。往鷲峰見佛。四佛亦到鷲峰。遣侍者勸說此經。佛許可之。有婆羅門。名法師授記。預求舍利。有童子名一切眾生喜見。以偈答之。妙幢因問。若無舍利。及般涅槃。云何經中說有涅槃。及流布舍利事。佛答以三種十法。說有涅槃。又應知十種希有如來之行。 分別三身品第三。虛空藏菩薩啟問。佛答以化。應。法。三身實義。 夢見懺悔品第四。妙幢夢金鼓出大音聲。說懺悔偈。次日述之於佛。 滅業障品第五。佛先放光息苦。次為帝釋廣說懺悔。勸請。隨喜。迴向。四法。滅除四種重障。四重障者。一於菩薩律儀。犯極重惡。二於大乘經心生誹謗。三於自善根。不能增長。四貪著三有。無出離心。四法如次治之。 淨地陀羅尼品第六。師子相無礙光燄菩

~p 438-439

薩問菩提心義。佛先以勝義諦答之。次明十度為因。各依五法成就。次明波羅密義。次明十地先相。次釋十地名義。次明十地及佛地。各有二無明為障。次明十地行十波羅密。次說十咒。護於十地。 蓮華喻讚品第七。佛為菩提樹神。說過去金龍主王。以蓮華喻。讚於諸佛。今感金鼓妙夢。 金勝陀羅尼品第八。佛為善住菩薩說咒。幷持法。 重顯空性品第九。偈說二空境觀。 依空滿願品第十。寶光耀天女問修行法。佛示依於法界。修平等行。天女領解。轉成梵身。佛授道記。幷五十億苾芻重發大心。皆得授記。 四天王觀察人天品第十一。發弘護願。 四天王護國品第十二。有多聞天王如意寶珠咒法。 無染著陀羅尼品第十三。 如意寶珠品第十四。佛。觀世音。金剛祕密主。各說一咒。梵天王。帝釋。各說一咒。四天王共說一咒。龍王說一咒。 大辯才天女品第十五。 大吉祥天女品第十六。 大吉祥天女增長財物品第十七。 堅牢地神品第十八。 僧慎爾耶藥叉大將品第十九。 王法正論品第二十。 善生王品第二十一。佛昔為王。請寶積法師說此經王。 諸天藥叉

~p 440-441

護持品第二十二。 授記品第二十三。授妙幢。幷二子。及十千天子記。 除病品第二十四。說流水長者子作醫本事。 長者子流水品第二十五。說救十千魚得生天事。 捨身品第二十六。說往昔薩埵王子捨身濟餓虎事。 十方菩薩讚歎品第二十七。 妙幢菩薩讚歎品第二十八。 菩提樹神讚歎品第二十九。 大辯才天女讚歎品第三十。 付囑品第三十一。

此經於三譯中最在後。而文義周足。亦猶華嚴之有唐譯也。最宜流通。

○金光明經(四卷 前有釋宗頤序 南食北化)

北涼中天竺沙門曇無讖譯

  有十八品。 按此經同前。而來未盡。但因智者依此譯說玄義及文句。故舉世流通。

合部金光明經(八卷 南食北被)

隋大興善寺沙門釋寶貴對志德等合入

  共二十四品。彥悰序云。此經有三本。初。涼世曇無讖譯為四卷。止十八品。(今存)次。周世耶舍崛多譯為五卷。成二十品。(今亡)後逮梁世真諦三藏。譯三身分別。業障滅。陀羅尼最淨地。依空滿願等

~p 442-443

四品。足前出沒為二十二品。重尋梵本。得囑累品。及銀主陀羅尼品。

莊嚴菩提心經(六紙欠 南邇北壹)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大方廣菩薩十地經(六紙半 南邇北壹)

元魏西域沙門吉迦夜共曇曜譯

二經皆與淨地陀羅尼品同

○毗沙門天王經(四紙半 南不北清)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與前經第十二品。多聞天王如意寶珠咒法同。

◎菩薩投身飼餓虎起塔因緣經(十紙餘 南賢北悲)

北涼高昌沙門釋法盛譯

  佛遊乾陀越國。說法垂畢。微笑放光。阿難請問。乃說往古栴檀摩提太子。廣行布施。賣身為奴。得栴檀。醫他國王病。及出家山中。以身飼虎。餘骨起塔事。與捨身品事義相類。故附於此。

無所有菩薩經(四卷) 絲

隋北天竺沙門闍那崛多譯

  佛在毗富羅山。與百千比丘。百千菩薩。及四眾八部俱。無所有菩薩。為斷眾疑。隱身不現。種種問法。

~p 444-445

令難調怨讎害人者。信佛神通。乃至得記。次為女人現身。令得成男。佛為波斯匿王等。說此菩薩大方便力。

諸佛要集經(二卷 南彼北靡)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佛遊柰叢樹間。與五千比丘。二萬菩薩俱。因諸四部弟子。不能專心聽法。乃囑阿難宣傳法教。於石室中。布芻草坐。晏坐三月。變身往詣東方普光世界天王佛所。與諸如來說要集法。文殊勸諸菩薩同往。諸菩薩皆不往。文殊獨往。天王如來移置鐵圍山頂。文殊卽於山頂修四意止。四萬二千天子來覲聽法。各證無生法忍。直俟諸佛說要集竟。各還本土。天王如來放右掌光。入文殊頂。文殊與諸天子同到佛所。見離意女在佛前坐。入於普月離垢光明三昧。因問何故移我而不移女。幷問此女本末。佛言。待女出定。汝自問之。文殊盡其神力。不能令女出定。因問誰能令出定者。佛言。唯有如來。及棄諸陰蓋菩薩。能令出定。說此語已。世界六種震動。文殊求佛。請此菩薩從下方來。勅令出女子定。菩薩謙讓於佛。佛乃令女出定。與文殊酬唱法

~p 446-447

要。佛遂發明文殊本從此女發心。此女又從棄諸陰蓋菩薩發心。假使滿世界文殊。不及此女所得三昧。假使滿世界此女。不及棄諸陰蓋所得三昧。假使滿世界棄諸陰蓋。不及如來舉足下足事。然而天王如來。亦此菩薩之所開化。十方無量諸佛。從其開化。已滅度者不可計。現成佛者不可計。說此法時。普光世界。獲益無量。此土遙聞。亦獲大益。釋迦佛勅彌勒受持流通。

不思議光菩薩所說經(一卷 南罔北短)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佛在祇陀林中。婬女棄一小兒於路空處。眾皆往觀。佛至其所。種種問答。次令現通。諸天蒙光。皆悉來集。因名為不思議光。佛為波斯匿王說其往因。幷授其記。

央掘摩羅經(四卷) 悲

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陀羅譯

  佛在祇園。說執劍大方廣經。有婆羅門孤子。名一切世間現。順惡師教。取千指作鬘。將欲害母。佛往度之。說種種偈。欲稅佛指。佛亦說種種偈答之。遂令降伏。帝釋梵王四王獻與衣鉢。各受訶斥。魔及

~p 448-449-450

樹神。亦皆被訶。大弟子等。皆悉被難。亦與文殊菩薩論不空義。佛為授三皈五戒。央掘答以一皈無三。及殺煩惱盜菩提。等義。佛又問以一學之義。央掘偈答。增一至十。具明大乘與聲聞異。佛唱善來。示成羅漢。同入祇洹。十方菩薩。悉皆雲集。央掘問佛。云何住無生際而復住此。佛勅與文殊同往北方問於他佛。乃至十方各問十佛。十佛皆言釋迦卽是我身。彼當為汝解說。央掘仍來問佛。佛為廣釋百句生因。次明持經之難。須成就五八四十功德。次有波斯匿王。興四種兵。共來佛所。佛為發迹。央掘卽是一切世間樂見上大精進佛化身。文殊是歡喜藏摩尼寶積佛化身。

閱藏知津卷第六

~p 451

閱藏知津卷第七

北天目沙門釋智旭 彙輯

【大乘經藏 方等部第二之六】

思益梵天所問經(四卷 南五北傷)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如來光明品第一。佛在迦蘭陀竹林。與六萬四千比丘。七萬二千菩薩。及天龍八部俱。網明菩薩讚佛光明。佛為說種種光明之名。能利眾生。并放光明。召東方思益梵天。同萬二千菩薩來會。日月光佛。囑以十法遊於娑婆國土。於毀於譽。心無增減。

~p 452-453

(一)聞善聞惡。心無分別。(二)於諸愚智。等以悲心。(三)於上中下眾生之類。意常平等。(四)於輕毀供養。心無有二。(五)於他闕失。莫見其過。(六)見種種乘。皆是一乘。(七)聞三惡道。亦勿驚畏。(八)於諸菩薩。生如來想。(九)佛出五濁世。生希有想。(十) 四法品第二。思益菩薩問二十事。佛一一答以四法。 菩薩正問品第三。網明菩薩問何謂正問。思益菩薩具答邪問正問不同。五百比丘不解。網明重啟。思益說涅槃者。但有名字。猶如虛空。不可得取。五百比丘漏盡解脫。思益復問種種名義。佛具答之。 四諦品第四。佛為思益說真聖諦。不得一法是實是虛。 歎功德品第五。思益廣歎信解此法功德。 如來五力說品第六。謂一者言說。二者隨宜。三者方便。四者法門。五者大悲。 如來大悲品第七。說如來以三十二種大悲。救護眾生。 幻化品第八。網明問。思益答。佛讚印之。舍利弗歎仰之。普華菩薩。及網明菩薩。皆與舍利弗問答。令舍利弗默然。 菩薩光明品第九。佛因大迦葉問。敕網明放爪指光普照十方。令諸大眾。與佛無異。下方四菩薩來。不知何是真佛。發誠實語。佛乃昇空。令得作禮。 菩

~p 454-455

薩受記品第十。因迦葉問。授網明菩薩記。因思益問授記義。具明過去不得記及得記因緣。謂依止所行。故不得記。出過一切諸行。具足六波羅密。故得受記。若菩薩能捨諸相。名為檀波羅密。能滅諸受持。名為尸波羅密。不為六塵所傷。名為羼提波羅密。離諸所行。名為毗梨耶波羅密。不憶念一切法。名為禪波羅密。能忍諸法無生性。名為般若波羅密。 薩婆若品第十一。為思益梵天說薩婆若義。答網明菩薩家清淨義。 菩薩無二品第十二。思益梵天與文殊問答。又有等行天子與文殊問答。 名字義品第十三。一切菩薩各各說菩薩名義。 論寂品第十四。思益問等行。及問文殊正行正位義。 如來二事品第十五。謂聖說法。及聖默然。惟如來有此二法。 得聖道品第十六。文殊問。等行答。文殊問。思益答。 志大乘品第十七。等行問發行大乘。佛以偈答。 發菩提心品第十八。文殊白佛。若菩薩起二相發菩提心。是不行菩提道。思益問行菩提行。文殊答行一切法而於法無所行。釋梵四王散華讚護。佛言。惟有如說修行。是名能報師恩。 師子吼品第十九。釋提桓因讚歎菩

~p 456-457

薩能師子吼。不退轉天子復說師子吼義。 梵行牢強精進品第二十。授不退轉天子記。及說牢強精進法。謂於諸法。不起精進相。 海喻品第二十一。以大海喻諸菩薩。有十二事。 建立法品第二十二。明一切法無說無示。無有護念。是法終不可滅。不可護念。又明不求菩提。不願不貪不樂不念不分別菩提。乃得授記。 如來神咒品第二十三。 囑累品第二十四。

持心梵天所問經(四卷 一名莊嚴佛法義名等御諸法 南五北慕)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與上經同。而品數稍減。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六卷 南大北傷)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亦同上經。而不列品。

佛說大乘同性經(二卷 南大北慕)

宇文周中天竺沙門闍那耶舍譯

  佛住大摩羅耶精妙山頂。與千二百五十比丘。及大菩薩天龍眾俱。楞伽大城毗毗沙那羅剎王供佛問法。得菩提記。海龍王問其往因。佛為說之。次有海妙深持自在智通菩薩從東方來。以大寶殿

~p 458-459

供佛問法。佛為說如來十地名。及聲聞十地名。辟支佛十地名。菩薩十地名。復為現如來初地相。及二地相。

△佛說證契大乘經(一卷 有御製序 南常北慕)

唐中印度沙門地婆訶羅譯

與上經同

諸法無行經(二卷 南傷北常)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佛在耆闍崛山。與五百比丘。九萬二千菩薩俱。師子遊步菩薩。偈問一相之法。佛先止。次答。大眾獲益。次說往古高須彌山王佛滅後。淨威儀比丘守護正法。有威儀比丘。不能信解。生不善心。受地獄苦。於是文殊請問滅業障法。及問觀四諦。四念處。八正道。五根。七覺支等。佛一一答之。又請說陀羅尼。佛為說一切法皆不動相種性法門。文殊亦說種種不動相。乃至答諸天子。云我是貪欲尸利。瞋恚尸利等。次有華戲慧菩薩。請問入音聲慧法門。佛亦先止。次答。次敕文殊自說往因。過去師子吼鼓音王佛滅後。喜根比丘。善說諸法實相。勝意比丘持戒得定。行頭陀行。不信深法。墮大地獄。喜根

~p 460-461

今於東方寶莊嚴國。成勝光明威德王佛。勝意今為文殊。

諸法本無經(三卷 南傷北五)

隋北天竺沙門闍那崛多譯

與上經同

佛說大乘隨轉宣諸法經(三卷今作一卷 南言北之)

宋譯經院沙門紹德等譯

亦同上經。而敘事不甚明白。

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十卷 前有代宗序 南若北馨)

唐罽賓國沙門般若譯

  歸依三寶品第一。佛在竹林。與眾多菩薩。眾多苾蒭。及阿僧企耶發心諸有情俱。慈氏菩薩為眾請問三寶及歸依義。佛言。佛寶有二。一者佛身。二者佛德。法寶有三。一者涅槃常樂我淨般若解脫法身。二者戒定智慧諸妙功德。三者八萬四千諸妙法蘊。攝為五分。一素呾纜。二毗柰耶。三阿毗達磨。四般若波羅密多。五陀羅尼門。譬如乳。酪。生酥。熟酥。及妙醍醐。僧寶有三。一者第一義僧。所謂諸佛。二者聖僧。謂四果。四向。及辟支佛。三賢。十聖。三者福田僧。謂苾蒭。苾蒭尼等。為脫苦故。懺悔。隨喜。發

~p 462-463

大誓願。修行大乘。是名歸依。 陀羅尼護持國界品第二。東方不眴世界無盡藏菩薩。放大光明。現大神變。偈讚來會。以第一義答阿難問。佛為阿難說彼國土種種勝事。文殊請問持經之福。佛較答之。文殊菩薩說六真言。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曼荼羅諸天菩薩。六波羅密多菩薩。四大天王。執金剛菩薩。鈴鐸耳微那夜迦。閻摩羅王。訶哩底愛子母。摩利支天。迦嚕拏王。迦嚕囉王。大自在天王。各說一咒。 發菩提心品第三。彌勒菩薩請問。佛答以先發五種勝心。次說入海取珠。發三勝心不退之喻。 不退轉品第四。彌勒菩薩復問。佛為細釋。一大悲心。緣五道苦而起。二大精進心。如入海求如意珠。更發三種勝心。誓不退轉。布施波羅密多品第五。 淨戒波羅密多品第六。 安忍波羅密多品第七。 精進波羅密多品第八。 靜慮波羅密多品第九。 般若波羅密多品第十。俱彌勒菩薩問。如來答也。事理詳明。發菩提心者。急宜受持。復有微末底外道。說自在天常。及說神我能生諸法。佛以正量委細破之。次復偈說八識熏習。及轉顯義。外道發菩提心。佛又為慈氏說八善巧。及

~p 464-465

智慧方便。解絡掖衣授之。四天釋魔。發願護持。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八卷 有御製序 南之北興)

唐罽賓國沙門般若等譯

  序品第一。佛住耆闍崛山。與三萬二千比丘。八萬四千菩薩。及一切天龍八部。他方輪王。十六國王。夫人眷屬。四眾。四姓。外道。餓鬼。畜生。琰王[S1] 。諸大眾俱。坐寶蓮華師子座上。入心瓔珞寶莊嚴王三昧。天雨華香。復入師子奮迅三昧。大千世界。六種震動。惡趣離苦。詣佛供養。如來於胸臆間。及諸毛孔。放金色光。普現十方五趣苦樂之相。及現三大阿僧祇劫因果本末之相。於是師子吼菩薩為眾說偈。歎佛功德。請佛出定。 報恩品第二。從三昧起。告彌勒菩薩。稱歎心地妙法。五百長者不愛苦行。讚二乘道。佛為廣說世間四恩。一父母恩。二眾生恩。三國王恩。四三寶恩。佛有三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三變化身。受用又二。一自。二他。)法有四種。(教。理。行。果。)僧有三種。(一菩薩。二聲聞。三凡夫。凡夫又二。一具戒。二正見。)具足十義。得名為寶。為求菩提。有三種十波羅密。若修十種真實波羅密多。乃名能報四恩。次有智光長者。與不順子遠來聽法。佛為重宣。令發大心。 厭捨品第三。智光長者問出家不

~p 466-467

及在家。佛為廣說出家最勝。訶在家過。 無垢性品第四。廣明麤衣。乞食。陳藥。蘭若。四依知足功德。各十勝利。 阿蘭若品第五。為常精進菩薩說阿蘭若功德。 離世間品第六。樂遠離行菩薩。承佛威力。為諸菩薩說阿蘭若行。佛讚印之。 厭身品第七。為彌勒菩薩說三十七觀。訶身不淨。 波羅密多品第八。為彌勒菩薩說阿蘭若能滿十波羅密。 功德莊嚴品第九。為彌勒菩薩說有一德應住阿蘭若處。謂觀一切煩惱根源。即是自心。又有二種法。及兩番二種人。不堪住阿蘭若。次明十一種四法。五種八法。 觀心品第十。為文殊師利說觀心法。并說觀心陀羅尼。 發菩提心品第十一。為文殊說自覺悟心。有四種義。及說初觀菩提心相。并說真言。 成佛品第十二。為文殊說三種大祕密法。謂心祕密。語祕密。身祕密。欲修習者。當著菩薩三十二種大金剛甲。 囑累品第十三。明受持者。得三業各十種清淨。

大乘徧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五紙餘 南男北潔)

唐中印度沙門地婆訶羅再譯

  佛住耆闍崛山。與無量菩薩。及比丘僧。乃至十方

~p 468-469

恆沙世界諸天龍俱。勝思惟菩薩請問二字之義。佛言。菩薩有九種一法應除滅。謂欲貪。瞋恚。愚癡。我執。懈怠。睡眠。染愛。疑惑。無明。有一法應守護。謂己所不欲。勿勸他人。如自愛命。則不應殺等。次明無有一法是如來所覺所證。以一切法本無有實。從因緣生。因緣亦如電光。念念不住故。次明持此經者。得生淨土。見阿彌陀。及諸聖眾。亦見靈山聖會。

無字寶篋經(五紙)潔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初譯

與前經同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四紙)潔

唐中印度沙門地婆訶羅譯

亦同前經。而文稍異。

佛說大乘入諸佛境界智光明莊嚴經(五卷南作三卷北作二卷南言北之)

宋中印土沙門法護等譯

  佛在鷲峰法界殿中。與二萬五千比丘。七百二十萬俱胝那庾多菩薩俱。放光集十方眾。有師子座出偈讚佛。佛昇師座。妙吉祥菩薩請問。不生不滅。

~p 470-471

是何增語。佛言。不生不滅。即是如來增語。因為廣說琉璃地映帝釋宮影喻。忉利天大法鼓喻。空中風雲水喻。大梵王喻。日光照喻。摩尼寶喻。響喻。地喻。虛空喻等。及說種種法句。種種菩薩勝行。於是妙吉祥偈讚禮佛。佛為較顯持經功德。

△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二卷 南慕北男)

元魏南天竺沙門曇摩流支譯

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半卷 南慕北推)

蕭樑扶南國沙門僧伽婆羅譯

二經並與前同

大方等如來藏經(九紙半 南忘北彼)

東晉迦維羅衛國沙門佛陀跋陀羅譯

  佛在耆闍崛山。成佛十年。與百千比丘。六十恆河沙菩薩。及天龍八部俱。以三昧力。現眾蓮華。皆未開敷。華內皆有化佛。須臾昇空舒榮。須臾萎變。化佛各放無數光明。金剛慧菩薩問何因緣。佛為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性。共說九喻。一萎花中佛。二巖樹蜂蜜。三〔禾*會〕中秔粱。四不淨處金。五貧家寶藏。六菴羅果種。七弊物中金像。八貧女貴胎。九模中金像。

~p 472-473

十住斷結經(十四卷今作十二卷) 談彼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導引品第一。佛於[S2] 。放舌相光。照十方界。東方執志通慧菩薩。與五萬菩薩來集。佛歎其德。次有菩薩。名曰最勝。請問法要。佛具答之。先明初住法。 留化品第二。明二住法。 空觀品第三。明三住法。 色入品第四。明四住法。 了空品第五。明五住法。 根門品第六。明六住法。 廣受品第七。明七住法。座上諸大聲聞。皆悉號泣。 童真品第八。明八住法。授最勝記。敕令現相。 定意品第九。明九住法。 菩薩成道品第十。明十住法。 滅心品第十一。 神足品第十二。 恭敬品第十三。 勇猛品第十四。 碎身品第十五。大意與華嚴十定品同。 身入品第十六。 辯才品第十七。 權智品第十八。 化眾生品第十九。 三道滅度品第二十。 乘無相品第二十一。 等慈品第二十二。 法界品第二十三。 道智品第二十四。授九萬眾生。十一那術天人。皆於中陰成佛。 身口意品第二十五。一切菩薩。各各說菩薩慧。 夢中成道品第二十六。 菩薩證品第二十七。 解慧品第

~p 474-475

二十八。 三毒品第二十九。 問泥洹品第三十。 四梵堂品第三十一。 梵天請品第三十二。 梵天囑累品第三十三。

菩薩瓔珞經(十三卷今作二十卷 一名現在報經 南短靡北詩讚)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普稱品第一。普照菩薩問菩薩法。凡二十二句。佛答。當以十德瓔珞其體。 識定品第二。寶王菩薩請問瓔珞戒品。佛答以具戒。施。忍。由達唯識。 莊嚴道樹品第三。 龍王浴太子品第四。 法門品第五。略說瓔珞八萬法門中數十名。持者當得十無礙功德。次廣明六根瓔珞法門。 識界品第六。豪賢菩薩問識境界。次敕諸菩薩各說空慧無著行。次感十方佛各說空慧偈已。忽然不現。以決眾疑。 諸佛勸助品第七。說十無盡藏法門。十方諸佛。同聲說頌印之。 如來品第八。說十地各各四神足法。 音響品第九。因緣品第十。心品第十一。 四聖諦品第十二。一無量聖諦。二行盡聖諦。三速疾聖諦。四等聖諦。 成道品第十三。料簡三世各三種成道。 生佛品第十四。 本末品第十五。分別五陰本末空。 非有識非無識品第十

~p 476-477

六。 無量品第十七。說佛三昧。所知無量。次明月照光菩薩。四果乃至九地中。所修三世禪行。次佛自說有情於無情。無情於有情法。 隨行品第十八。尊復尊梵天請問。佛答以偈。廣明諸度無極。 光明品第十九。 無想品第二十。 無識品第二十一。 受迦葉勸行品第二十二。佛放舌光。十方諸佛。各遣菩薩來會。佛揀聲聞不在聖例。迦葉等脫衣號泣。佛慰喻之。 有行無行品第二十三。諸菩薩各說有行無行。大迦葉亦說有行無行。佛不許可。阿若拘鄰亦說有行無行。佛許可之。舍利弗問答料簡。次目連等亦各說有行無行。 有受品第二十四。 無著品第二十五。說無著行。授明觀菩薩記。并說八種記法。次授帝釋記。次令目連除魔心垢。懸記在彌勒時得決。 淨智除垢品第二十六。為淨一切地菩薩。說種種知他心三昧。廣至知億佛世界。 無斷品第二十七。明種種五法。及六度互具六度。 賢聖集品第二十八。一切菩薩各說六度清淨具足法。慧眼菩薩。與文殊菩薩。更相酬唱。演種種法門。 三道三乘品第二十九。佛為舍利弗分別三道各有三乘。 供養舍利品第

~p 478-479

三十。佛為須菩提說供舍利。供色身。供法身。優劣不同。 譬喻品第三十一。因退席人。說師子木雀喻。 三世法相品第三十二。佛為劫賓〔少/兔〕說三世受化差別。大眾有疑。十方佛各來說偈。令眾悟解。 清淨品第三十三。為邠耨文陀尼子。分別清淨不清淨法。 釋提桓因問品第三十四。 本末行品第三十五。為眾首瓔珞菩薩。說退不退超不超法。 聞法品第三十六。文殊問有轉無轉法。佛分別答之。 淨居天品第三十七。佛為淨居天說三世常無常義。及說菩薩總持賢聖辯才。并授其記。 十方法界品第三十八。佛述初成道時。一切菩薩勸轉法輪。 十智品第三十九。為彌勒菩薩說十無量智門。 應時品第四十。為法妙菩薩說十種應時之行。 十不思議品第四十一。為道勝子說十法。 無我品第四十二。為心智菩薩說十無我行。 等乘品第四十三。偈答淨眼。 三界品第四十四。淨施王與佛酬唱。菩薩受記。及六十二見皆空平等。次有究竟菩薩問淨施王。淨施王答而不悟。更令問文殊師利。乃決其疑。

佛說華手經(十卷 一名攝諸善根經 南欲難北欲)

~p 480-481

  序品第一。大眾雲集。大迦葉亦來。佛分半座令坐。大千震動。迦葉謙讓。並說法要讚佛。 神力品第二。佛又命迦葉坐。以神力普集大眾。令目連敷座。目連化作大座。佛言。如來不於變化座上說法。復命無量緣菩薩敷座。一切菩薩各以上衣積成高座。佛現神力。令諸菩薩各於衣中。見將來成佛之事。華德藏法王子。請問大法。佛放口光。舉身謦欬。徧至十方世界。 網明品第三。東方菩薩見光聞聲。承佛命來。以華作佛事。 如相品第四。東方不虛行力菩薩。持華來會。乃至佛與跋陀婆羅菩薩論如來義。 不信品第五。佛與跋陀婆羅菩薩論末世不信法事。 念處品第六。佛為跋陀菩薩說末世宜修四念處觀。 發心即轉法輪品第七。此東方菩薩名也。亦因光聲而來。佛乃說其往因。 現變品第八。此菩薩摘十方世界。俱置本國。佛更以神力。令諸世界互相擊碎。以警諸天計有常者。 如來力品第九。 功德品第十。為堅意菩薩說持經功德。 發心品第十一。東方光明威德聚菩薩。持須彌肩佛之命。亦來集會。獻華供養。佛以華付彌勒。彌勒轉付七萬七千菩薩。菩薩俱發大願。

~p 482-483

仍奉於佛。佛乃廣讚發心功德。 無憂品第十二。佛為彌勒說真菩薩心。當如往昔無憂太子。 中說品第十三。敘東方諸菩薩見光聞聲而來集者。 總相品第十四。廣敘東方佛菩薩名。 上清淨品第十五。亦廣敘東方佛菩薩名。 散華品第十六。東方觀佛定善根莊嚴菩薩。聞此世界佛名。遙散華來。 眾相品第十七。亦廣敘東方佛菩薩。 諸方品第十八。廣敘餘九方佛菩薩。見光聞聲而來集會。 三昧品第十九。佛次第入五十七種三昧。諸天偈讚。 求法品第二十。佛從三昧起。為舍利弗說菩薩求法之要。舍利弗更請法要。 歎德品第二十一。佛為舍利弗說菩薩難事。 驗行品第二十二。佛為舍利弗說二種三事。驗菩薩心。 得念品第二十三。說往昔得念王子。不被失念魔所惑。 正見品第二十四。佛為舍利弗說菩薩正見。 歎教品第二十五。亦說如來本生。 毀壞品第二十六。說毀壞菩薩心之罪報。 眾雜品第二十七。選擇居士。及其愛妻。聞法證果。 眾妙品第二十八。 逆順品第二十九。 不退行品第三十。 為法品第三十一。 歎會品第三十二。 上堅

~p 484

德品第三十三。堅意比丘以衣供佛。發大誓願。衣中見諸神變。阿難問其因緣。佛言且待須臾。堅意比丘請問法門。佛先說其昔為上堅德王。曾問是法。 法門品第三十四。正答堅意之問。 囑累品第三十五。以法門囑菩薩。菩薩發願弘通。次付囑阿難迦葉。皆辭不堪。

閱藏知津卷第七

~p 485

閱藏知津卷第八

北天目沙門釋智旭 彙輯

【大乘經藏 方等部第二之七】

佛說寶雨經(十卷 一名顯授不退轉菩薩記 南身北此)

唐南印度沙門達摩流支譯

  佛於伽耶山。放頂光明。徧照十方。攝入面門。授月光天子記。當於支那國作女主。東方蓮華眼佛世界。止一切葢菩薩。來問一百一事。佛每事答以十法。答竟。世界六種震動。無情有情。同興供養十方諸佛。放眉間光。入如來頂。長壽天女。得記流通。

~p 486-487

△ 佛說寶雲經﹙七卷 南此北身﹚

蕭梁扶南國沙門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與上經同。但缺卷首月光天子作女主事。

△佛說除葢障菩薩所問經(二十卷 南作十卷北作八卷 南盛北溫)

宋中印土沙門法護等譯

亦同上經。無月光天子事。

法集經(六卷) 難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佛在虛空界法界差別住處。最勝樓閣妙寶臺上。與千二百五十阿羅漢。及菩薩天龍等。說入一切修行次第法門經。時無所發菩薩。奮迅慧菩薩。與諸眷屬。於別樓閣寶堂上座。奮迅慧發十八問。無所發答以各有十種法行。七萬六千菩薩得無生法忍。奮迅慧又問諸波羅密相應法集。無所發又答之。乃至種種問答。又令六萬二千菩薩得無生法忍。八千天子得法眼淨。無所發又言菩薩應修行實諦法集。不捨菩提心。不捨諸眾生等。六萬菩薩得不退轉地。無量天女得法眼淨。奮迅慧又問菩薩心念處智。無所發答以無生智業及十種念處。所謂身。受。心。法。佛。法。僧。戒。捨。天。一一釋竟。二大

~p 488-489

菩薩。與諸眷屬。俱詣佛所。佛讚印之。舍利弗問以何義故名無所發。無所發答之。八萬菩薩得無生法忍。六萬天子得法眼淨。五千比丘轉發大心。佛與授記。無所發問佛善知可取能取法。佛答以見一切法如夢幻等。乃至成就柔和恭敬質直等心。則能得彼如來妙法。無所發又復申述如實修行不放逸義。名為微妙法集。次有舍利弗。目犍連。富樓那。迦旃延。大迦葉。須菩提。阿那律。羅睺羅。優波離。阿難陀。各說勝妙法集。佛各印之。次有彌勒菩薩。見者愛樂菩薩。善目菩薩。善生菩薩。大導師菩薩。光明幢菩薩。解脫月菩薩。大海慧菩薩。觀世音菩薩。堅意菩薩。善護菩薩。虛空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各說勝妙法集。佛總印讚。若人聞此法門。能信能忍。不生於謗。我授是人無上道記。於是無所發脫頸上寶瓔珞。奉散如來。住虛空中。作大寶帳。并說偈讚佛。佛為授記。須菩提復與無所發問答。說甚深法。七萬六千眾生發菩提心。二百比丘心得解脫。復有善思惟天子問佛。佛答以成就深直之心。發無上意。名為根本住處。六度。止觀。三十七品等。名為菩薩境界。及菩薩行。菩薩安隱。菩薩寂靜。

~p 490-491

菩薩常在三昧。菩薩到一切處。菩薩調伏。菩薩得滅。一一答竟。善思惟復申述最上妙法。佛讚印之。唱募流通。于是無所發。觀世音。彌勒。見愛樂。導師。文殊師利。各任護持。佛更讚印結勸。兼記法門所行之處。

觀察諸法行經(四卷) 器

隋北天竺沙門闍那崛多譯

  無邊善方便行品第一。佛更遊鷲丘。與千比丘。八十俱致菩薩。及天龍八部俱。喜王菩薩七日斷食不臥。精進求法。請問三摩地。佛為說決定觀察諸法行。共五百三十五句。 先世勤相應品第二。佛又為說六十句法。及說十六字門。并說過去辯才瓔珞莊嚴雲鳴出吼顯音佛時。有說法菩薩。名無邊功德辨幢遊戲鳴音。復有王子。名福報清淨多人所愛鳴聲自在。從彼菩薩聞此三摩地寶。今成無量壽佛。又說過去淨面無垢月妙威藏佛時。有顯妙廣身長者子。供佛聞法。捨家修道。十千歲中。不坐不臥。今於南方成善意喜樂如來。又復偈說末世過患。喜王等三千菩薩立誓護持正法。佛讚印之。更說過去廣淨厚金普無疑光威王佛滅度

~p 492-493

後。有說法者。名無邊寶振聲淨行聚。被眾驅出。住大林中。勸化多人。無憂普欲喜音轉輪聖王得信樂已。弘此三摩地。今皆成佛。說法者。即無量壽佛。轉輪王。即不動佛。 受記品第三。佛為喜王說增一至十法具足。得此三摩地。七千眾生。法眼清淨。七千眾生。發無上心。皆得不退轉記。三萬菩薩。得無生忍。佛放身光。遍十方界。皆有蓮華。見佛坐上喜王問法。既攝神力。遂明一切諸法。皆無來去。如燄幻等。佛又告喜王。過去寶光威輪王佛時。寶月轉輪王生一童子。名曰法上。同王覲佛問法。佛以伽陀說此三摩地。得不退轉。法上童子。即今喜王。輪王寶月。即今慈氏。喜王又問菩薩何法有。何法無。佛答以無一百五十惡法等。又總略說一切不善法。諸菩薩無。一切善法。諸菩薩有。

佛說未曾有正法經(六卷今作三卷 南凊北深)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佛在鷲峰山。與萬二千五百比丘俱。復有八萬四千菩薩。從諸佛剎來集。及天龍八部來集。二十五菩薩。及四兜率天子各說趣證佛智之法。妙吉祥菩薩最後廣說已。辨積菩薩欲問於佛。妙吉祥即

~p 494-495

變身為佛答之。舍利子遙聞法音。稱歎希有。光嚴菩薩問佛。求見妙吉祥菩薩。佛警悟令來法會。二百天子欲退大心。佛以放鉢因緣而發起之。并說昔緣因。勸舍利子等發菩提心。次有摩竭國王見佛決疑。請妙吉祥入宮供養說法。妙吉祥於東方常聲世界。請得八萬大士。初中後夜為說法已。次日同迦葉等。共受王請。既受食竟。以氎奉施。菩薩聲聞。各皆隱身不現。乃至後宮。及王自身。亦不復見。如是令王悟無生忍。同來佛會。中路又化一殺人者。令其見佛。得證涅槃。次為國王。及四王子。授記作佛。囑累流通。

佛說阿闍世王經(二卷) 惟

後漢月支國沙門支婁迦讖譯

與上經同

普超三昧經(四卷) 毀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亦同前經。分為十三品。第十二品月首。即世王太子也。

佛說放鉢經(一卷) 毀

西晉錄失譯人名

~p 496-497

即普超經奉鉢品別譯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四卷 南恭北五)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佛住耆闍崛山。與六萬二千比丘。七萬二千菩薩。及天龍八部俱。天冠菩薩偈讚問法。佛以三十二種四法答之。大樹緊那羅王。與其眷屬彈琴詣佛。令大眾及山川等。乃至大阿羅漢。皆悉起舞。唯除不退菩薩。天冠菩薩問大樹緊那羅王何不成佛。大樹語以菩薩十二無滿足法。大樹請問寶住三昧。佛答以修習生起八十種寶。於世間寶。出世間寶。皆得自在。天冠問佛。大樹云何以伎樂音。教化眾生。佛具答之。大眾以佛神力。各有天華。供散大樹。大樹以右手接。無一墮地。即以供佛。佛令成一寶葢。覆千世界。現諸華臺。釋迦佛像。讚大樹德。大樹復入莊嚴寶葢三昧。以妙寶葢。各覆諸如來像。復請佛及大眾至彼香山。受七日供。演說淨六度及方便法。各三十二。又為大樹之子。於樂音中演諸問答。又為大樹之妻。并諸女輩。說增一至十。捨女身成無上道之法。又許大樹之子無垢眼。當於樂音中六十四護菩提音。令不放逸。次乘大樹

~p 498-499

所作寶車還靈鷲山。為阿闍世王等說三十二種菩薩法器。并說菩薩有憂悒無憂悒法。各四四種。次以偈答阿闍世王菩提行問。乃遣大樹還其所居。又為瞿夷天子說四四法。能得無生法忍。又為阿難說菩薩法施。有三十二功德名稱。次四天王說咒護持。

伅真陀羅所問寶如來三昧經(三卷 南場北五)

後漢月支國沙門支婁迦讖譯

與前經同

三昧弘道廣顯定意經(四卷 一名入金剛問定意) 絲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得普智心品第一。佛遊鷲山頂。與千二百五十比丘。八千菩薩俱。阿耨達龍王問法。 清淨道品第二。 道無習品第三。 請如來品第四。請入龍宮半月。 無欲行品第五。 信值法品第六。 轉法輪品第七。 決諸疑難品第八。文殊與諸菩薩從下方來。與迦葉議論。次與龍王說觀如來義。 不起法忍品第九。龍王問。文殊答。 眾要法品第十。 受封拜品第十一。授龍王大菩提記。 囑累法藏品第十二。靈山重囑流通。

~p 500-501

佛說海龍王經(四卷 南彼北景)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行品第一。佛遊靈鷲山。與八千比丘。萬二千菩薩。及天龍八部俱。龍王問菩薩法。共四十九句。佛一一廣答之。 分別品第二。大眾獲益。龍王獻珠。 六度品第三。 無盡藏品第四。 總持品第五。 總持身品第六。以法門為身也。 總持門咒品第七。咒作華言翻譯。諷誦者。得三十二無畏。 分別名品第八。 授決品第九。說汙戒比丘。多生龍中。威首龍子。得受佛記。 請佛品第十。 十德六度品第十一。與十善業道經同。 燕居阿須倫受決品第十二。 無焚龍王受決品第十三。 寶錦受決品第十四。龍王女也。與迦葉尊者論義。 天帝釋品第十五。為勸阿須倫。使不相戰。 金翅鳥品第十六。佛以皁衣。護諸龍等。有四金翅鳥惶怖趨佛。佛誨令持戒。令識宿命。不復為惡。 舍利品第十七。龍欲供佛全身舍利。須菩提謂其不可。諸龍子歎佛境界。非聲聞所知。 法供養品第十八。佛出龍宮。為海神說十德莊嚴大海。龍子名受現。化作宮殿。送佛還靈鷲山。 空淨品第十九。阿闍世

~p 502-503

王與龍王辨受決實義。 囑累受持品第二十。諸菩薩各說受持之法。佛皆印之。並說神咒。(亦翻作華言)

佛說轉女身經(一卷) 男

劉宋罽賓國沙門曇摩密多譯

  佛住耆闍崛山。有婆羅門。名須達多。妻名淨日。懷一女胎。其胎合掌聽法。欲有所問。佛放光明。普照大千。令此眾會。皆見此女在胎問法。問已。從右脅出。立蓮華臺。釋提桓因奉以天衣瓔珞。女報之曰。菩薩有十種衣服瓔珞而自莊嚴。所謂不失菩提心。不忘深心。大慈大悲等。不受此願求小智之衣。於是東南方淨住世界。無垢稱王如來。遣衣與之。女著衣已。即具五通。放光動地。禮佛問法。佛為說三十種四法。三萬二千天人。發菩提心。次與舍利弗問答名字之義。佛與命名為無垢光。又與舍利弗問答女身之義。次問得離女身之法。佛以增一至十法答之。兼明女身種種苦惱。五百比丘尼發菩提心。願離女身。七十五居士婦。瓔珞供佛。化為寶臺。各有佛坐。大眾圍繞。婦見神變。發菩提心。堅修梵行。即禮佛足。不轉女身。誓不起地。佛為說十六法。大地震動。七十五居士亦來。先以善來得度。

~p 504-505

諸女遂成男子。昇空說偈。復勸居士發菩提心。自乃請從彌勒菩薩如法出家。次無垢光勸母發菩提心。自亦發誠實語。轉成男子。

佛說無垢賢女經(三紙欠) 潔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佛說腹中女聽經(二紙半) 潔

北涼中天竺沙門曇無讖譯

二經並與前同

大方廣如來秘藏經(二卷北作一卷) 染

三秦錄

  佛住耆闍崛山。與八千比丘。三萬二千菩薩。及大千天眾俱。東方寶杖佛所。有無量志莊嚴王菩薩。來問如來祕密藏法。佛答以發一切智心為首。次明十六種四法。六種二法。又明九種四法。六種二法。是名初入如來密藏根本句也。於是菩薩投身作供。迦葉更請佛說祕密藏法。佛言。往昔逼惱於菩薩者。皆不墮落。以菩薩願力清淨故。喻如良藥。寶珠。油燈。又如墜地。還依地起。如打栴檀。亦得香氣。次說煩惱從虛妄生。不應堅著。如芥子火。吹長則漸燒。如大火聚。無依則漸滅。當知妄想煩惱。是

~p 506-507

不真實。對治法門。如不實藥。解知煩惱從因緣生。無性無生。名得菩提。次明設有極重十惡。若解如來說因緣法。如百千歲極大闇室。當然燈時。是闇已去。

持世經(四卷 一名佛說法印品經 南四北常)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四利品第一。佛在竹園。持世菩薩問法。佛答以八種四利。勤修諸法實相。亦善分別諸法之相。三種四利。能求念力。四種四法。名得念力。七種四利。能修習一切法。分別章句慧。四種四法。轉身常得不斷念。乃至得大菩提。復有七種五淨智力。復有三法。一欲。二精進。三不放逸。 五陰品第二。明菩薩正觀五陰方便。 十八性品第三。明菩薩正觀十八界方便。 十二入品第四。明菩薩正觀十二入。 十二因緣品第五。明菩薩善觀十二因緣。 四念處品第六。明菩薩觀擇四念處。 五根品第七。明菩薩善知諸根。 八聖道分品第八。明菩薩善能知道。 世間出世間品第九。明菩薩善知世間出世間法。得世間出世間法方便。 有為無為法品第十。明菩薩善知有為無為法。得有為無為法

~p 508-509

方便。 本事品第十一。說過去閻浮檀金須彌山王佛時。寶光菩薩精進持經。成一切義決定莊嚴佛。又無量光德高王佛法欲盡時。無量意菩薩精進持法。成無量光莊嚴王佛。於是跋陀婆羅伽羅訶達多菩薩等發願持經。佛讚印之。 囑累品第十二。佛以神力護念。令大千界香氣遍滿。授持經記。

持人菩薩所問經(四卷 南四北常)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與上經同

大方廣寶篋經(二卷 南敢北恭)

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陀羅譯

  佛在衹園。先演說法。文殊菩薩後到。與須菩提酬唱。令須菩提默然。於是舍利弗。目犍連。阿難陀。大迦葉。富樓那。各述文殊智慧辨才神力之事。

佛說文殊師利現寶藏經(二卷 南敢北恭)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與上經同

佛說樂瓔珞莊嚴方便經(一卷 亦名轉女身菩薩問答經) 潔

姚秦罽賓國沙門曇摩耶舍譯

~p 510-511

  佛在耆闍崛山。須菩提夢佛為說當聞未曾有法。次日白佛已。乞食。遇一女人。酬唱佛法。此女稱揚佛以二十事而行乞。又明菩薩以樂欲調伏眾生。又為須菩提現男子身。又現諸餘佛土食時差別。又說應供之義。令常隨天發大道心。次施須菩提食。須菩提轉施不汙一切法菩薩。其日須菩提不食。晡時至佛所。佛為說此女人名。及為女人授記。

順權方便經(二卷) 潔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與上經同。而分四品。一沙門法品。二見諦品。三分衛品。四假號品。

大莊嚴法門經(二卷 南慕北毀)

隋烏萇國沙門那連提黎耶舍譯

  佛在耆闍崛山。與五百比丘。八千菩薩俱。文殊化現殊勝身色衣服。度婬女勝金色光明德。令得順忍。此女化現死壞惡相。使上威德長者恐怖。詣佛聞法。亦得順忍。佛為二人次第授記。

佛說大淨法門品經(一卷 南慕北毀)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與上經同

~p 512-513

佛說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一卷) 貞

隋北天竺沙門闍那崛多譯

  佛成道未久。大眾雲集。佛入寶捨三昧。出無量化身。十方化佛皆集。十方世界。猶如一會。勝分菩薩說偈問法。大威光仙人止之。自問所疑。佛為決疑。遂發大願求一切智。一切仙人亦同發願。佛悉授菩提記。復出舌相。說持經功德。仍以此經囑累文殊菩薩。

佛說第一義法勝經(一卷) 貞

元魏中天竺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與上經同

有德女所問大乘經(三紙半 南賢北莫)

唐南印度沙門菩提流志譯

  佛在鹿林。與彌勒入城乞食。有德女問佛所轉法輪。佛以十二緣生答之。仍致問難。佛乃為說第一義諦無有諸業。亦無諸有而從業生。及以種種眾苦惱事。譬如諸佛所作化人。化人復更化作種種諸物。於是有德女稱歎供養。佛為授菩提記。

梵女首意經(四紙餘) 莫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p 514-515

與上經同

佛說大乘流轉諸有經(二紙) 維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佛在竹林。影勝王問。云何有情先所造業。久已滅壞。臨命終時。皆悉現前。又復諸法。體悉空無。所造業報而不散失。佛以夢見美女。覺後憶現影像答之。智者當觀察眼不見於色。意亦不知法。是名勝義諦。

、大方等脩多羅王經(二紙半 南才北良)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佛說轉有經(一紙半 南效北良)

元魏北天竺沙門佛陀扇多譯

二經並與前同

佛說長者女庵提遮師子吼了義經(六紙欠 南賢北信)

附梁錄

  佛在祇園。應供於長者婆私膩迦家。其女不出。佛遣化女以殘食與之。女念其夫。其夫即至。乃同見佛。與舍利弗及文殊師利菩薩問答。明生以不生生為生義等法。

外道問聖大乘法無我義經(二紙半 南盡北則)

~p 516-517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因外道問。為說一切法如夢如幻。菩提心相。自性清淨。

佛說大乘智印經(五卷今作二卷 南言北之)

宋西夏沙門智吉祥等譯

  佛在迦蘭陀林。入城乞食而還。眉間放光。勸諸大眾安住如來所知境界。愍一切有情受差別相。乃入如來智印三昧。放光徧照。妙香莊嚴。釋迦十方分身佛示同一身。各各入城乞食。至林中同入三昧。所有菩薩及他方佛。各遣菩薩與諸大眾普集。諸聲聞入定觀察。不知如來所在。佛出三昧。震動世界。舍利弗請開導悟入。佛以離一切分別答之。舍利弗重問色身三昧。佛宣偈重答。因廣勸修。大眾獲益得記。先獨囑文殊守護此經。次囑彌勒。以七種發心。兩番五種不退轉法。答彌勒修習之問。五種覆障法。答彌勒不愛樂之問。又記王夫人。及修此法者。同生安樂國。又料簡善根多少。以判信心差別。而勗修行。

佛說慧印三昧經(一卷 南傷北才)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p 518-519

△佛說如來智印經(一卷 一名諸佛法身經 南傷北才)

附劉宋錄

  此二譯皆同上經。雖後譯稍勝。而皆不及上經之尤為詳明。且缺乞食。及分身佛來集。二事。

佛說不增不減經(五紙半) 維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佛在耆闍崛山。舍利弗問眾生界為有增減。為無增減。佛為廣訶增減邪見。次示如來藏不思議三無差別義。

佛說入無分別法門經(四紙 南斯北夙)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佛自說大乘無分別法。而為發起。加無分別光菩薩問入無分別法門。佛為答之。亦說一喻。

力莊嚴三昧經(三卷今作卷半 南長北信)

隋烏萇國沙門那連提黎耶舍譯

  佛在祇園。於後夜入力莊嚴三昧。文殊師利等二十童子。各禮佛足。分往十方佛土。各同十方菩薩來集。佛從定起。坐師子座。文殊先問佛十種智難信。佛以六喻明之。智輪菩薩問十智義。佛為釋十智因緣。得成十力。次明三世諸佛。皆觀菩提樹七

~p 520-521

日七夜。如此方便。即是不可思議諸佛如來甚深境界。次種種問答。明諸佛不思議境界。即一切眾生境界。是一境界。無二無別。依六根六塵。而示平等無差別義。

佛說無極寶三昧經(二卷 南傷北才)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佛在竹園。與千二百五十比丘。九十億菩薩俱。竹園四面周匝地生文陀般華。華上各有佛坐。各有菩薩。皆如文殊。問法。百日之中。六道受樂。佛入寶如來三昧。感動十方諸佛。各遣菩薩來會。及天龍八部。皆來集會。舍利弗與寶來菩薩。及文殊彌勒等。種種問答法要。羅閱祇王。請諸菩薩受供說法。與佛遙相酬唱。

寶如來三昧經(二卷 南慕北方)

東晉西域沙門祇多密譯

與上經同

佛說金剛三昧本性清淨不壞不滅經(七紙欠 一名金剛清淨經 南賢北信)

新附三秦錄

  佛在毗耶離大林精舍。與五千比丘。萬八千菩薩。

~p 522

及天龍八部俱。自詣法座。敷尼師壇。次第入十三三昧而起。放徧身光。入面出頂。彌勒問法。佛言。入首楞嚴三昧修百三昧。乃入金剛三昧成佛。

寂照神變三摩地經(一卷) 維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佛在靈山。海眾駢集。賢護菩薩問法。佛答以寂照三摩地。能令菩薩一切諸法。皆得圓滿。經來未盡。

閱藏知津卷第八

~p 523

閱藏知津卷第九

北天目沙門釋智旭 彙輯

【大乘經藏 方等部第二之八】

大方廣師子吼經(四紙餘 南男北良)

唐中印度沙門地婆訶羅譯

  佛在日月宮中。與九十百千俱胝比丘。無量菩薩俱。遣勝積菩薩往北方歡樂世界法起佛所聽法。勝積至彼禮佛足已。卻住一面。法起如來故問汝從何來。勝積默無言說。大眾生疑。法起如來微笑放光。十方雲集。電鬘菩薩問笑因緣。法起如來略

~p 524-525

說諸法實相。本無言說。淨身菩薩問言。若無所說是真說者。瘖默不言。皆應說法。佛言。瘂默不瘂默。亦皆說法。而不知法。如生盲人處日光中。而不見日。眾生所有音聲語言。皆入四無礙智。欲求法者。於自身求。欲求菩提。以五蘊求。於是大千震動。佛更出廣長舌相已。普告大眾。釋迦牟尼。即我法起。

佛說如來師子吼經(五紙 南男北良)

元魏北天竺沙門佛陀扇多譯

與上經同

出生菩提心經(十一紙半 南行北羊)

隋北天竺沙門闍那崛多譯

  佛在竹林精舍。迦葉大婆羅門。夢大蓮華中有月輪。又見丈夫放光普照。次日問佛。佛為說一切智利。及說偈勸發菩提心。次分別三種菩提。次示四攝法。次示天行。梵行。聖行。次說破魔眾會陀羅尼。

○佛說發菩提心破諸魔經(上下合卷 南凊北薄)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與上經同

文殊師利問菩提經(六紙餘) 男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p 526-527

  佛初得道。在伽耶山。與千比丘。萬菩薩俱。入諸佛甚深三昧。諦觀諸法性相。文殊知之。即問云何發心。佛以無發是發義答之。月淨光德天子問言。緣何事故。行菩薩道。文殊答以大悲為本。大悲以直心為本。直心以等心為本。等心以無別異行為本。乃至正觀以堅念不忘為本。共十六句。又四心能攝因。能攝果。一者初發心。二者行道心。三者不退轉心。四者一生補處心。廣作種種譬喻。次有定光明主天子問菩薩略道。文殊答言。一者方便。二者智慧。又一者助道。二者斷道等。次有隨智勇行菩薩問菩薩義。菩薩智。文殊答言。義名無用。智名有用。復語天子。菩薩有十智。十發。十行。十思惟。十治法。十善地。二隨法行。

伽耶山頂經(九紙) 男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佛說象頭精舍經(八紙餘) 男

隋北天竺沙門毗尼多流支譯

○大乘伽耶山頂經(七紙餘) 男

唐南印度沙門菩提流志譯

三經並與前同本

~p 528-529

佛說文殊尸利行經(七紙半 南效北良)

隋北天竺沙門闍那崛多譯

  文殊巡行諸比丘房。見舍利弗坐禪。後至佛前。互相問難。顯示阿羅漢義。五百比丘不忍。起座而去。文殊更說法要。五百還來。四百證果。一百墮獄。佛言。此百比丘若不聞此法。應墮地獄一劫。今聞法故。暫墮即出。生兜率天。至彌勒成佛時。初會便得證果。是故不聞此法。雖得四禪四定。不能解脫煩惱生死。聞已疑惑。猶勝不聞。

△佛說文殊師利巡行經(七紙欠 南效北良)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與前經同。文義小異。

佛說大乘善見變化文殊師利問法經(五紙餘 南力北忠)

宋中印土沙門天息災譯

佛為文殊說大乘四諦。及三十七品法。

佛說大乘不思議神通境界經(三卷今作二卷 南凊北薄)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佛住法界光明菩薩宮。與五十萬苾蒭眾。萬二千菩薩。及諸天子俱。佛入普遍光明三摩地。放大光明。普照十方。各有殑伽沙數菩薩雲集。妙吉祥菩

~p 530-531

薩在東方寶幢佛剎。勸慈氏菩薩同來聽法。慈氏不來。辯積幢亦不來。妙吉祥乃入無垢普光三摩地。現大神變而來佛所。普華幢天子問修何法。得如妙吉祥神通事業。佛以四種四法答之。又問妙吉祥發心久近。佛舉過去本事答之。次有 遍照藏菩薩現瑞入會。與大迦葉互相問答。次普華幢再問妙吉祥最初發心之事。佛具答其最初發心轉女成男因緣。普華幢又問菩薩行法。佛令問妙吉祥。廣為解說四念處。八正道。五根。五力。七覺支法門。

商主天子所問經(一卷) 維

隋北天竺沙門闍那崛多譯

  佛在耆闍崛山。商主天子請文殊師利說法。文殊為說一百十九智。又作種種問答。又說種種菩薩行。又問佛無生忍義。佛為授菩提記。

佛說魔逆經(一卷) 維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佛在祇園。大光天子問文殊師利曰。云何為菩薩魔事。文殊具答之。又問善哉無善哉法。亦具答之。魔來亂法。文殊令其身被五縛。又令變像如佛。說

~p 532-533

諸妙法。開示五百弟子。次有須深天子。與文殊問答。

超日明三昧經(二卷 南罔北短)

西晉清信士聶承遠譯

  佛遊柰園。與二萬八千比丘。八萬菩薩眾俱。講大乘業無極之慧。善寶長者與千人俱。以七寶華供佛。佛令成葢。光照十方。集諸大眾。普明菩薩偈讚佛已。問三昧法。佛言。行八十事。逮得超日明定。 離垢目菩薩問三乘學。佛分別答之。 淨教長者子問菩薩行。佛以增一至十法答之。唱十三昧名字。 正見居士請問法要。佛答以有四事法。常不離佛。 離垢目菩薩廣問十三昧義。佛一一細答。每一三昧。各一嘉瑞。各與一波羅密相應。即是十地之義。 慧施長者女。共五百人發無上心。轉成男子。授菩提記。 慧英菩薩。與文殊菩薩。及佛。問答深義。 阿難問佛菩薩道本。及問遲疾。佛言。亦有亦無。因述本生。精進不懈。致先得佛。 日天子請佛次日受供。佛還柰園。解法長者。調意菩薩。蓮華淨菩薩。解縛菩薩。寶事菩薩。恩施菩薩。帝天菩薩。水天菩薩。大導師菩薩。龍施菩薩。大光菩薩。各

~p 534-535

各問法。佛各答之。

須真天子經(二卷 南罔北短)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問四事品第一。佛遊祇園。與千二百五十比丘。一萬菩薩。及諸天四眾人俱。須真天子共發三十二問。佛一一答以四事。 答法義品第二。須真復以三十二事問於文殊。文殊一一答之。 法純淑品第三。亦須真問。文殊答。 聲聞品第四。須真勸諸大弟子。各與文殊問答。 無畏品第五。亦須真問。文殊答。明菩薩得無所畏。 住道品第六。亦須真問。文殊答。明菩薩得住於道。 菩薩行品第七。亦須真問。文殊答。 分別品第八。亦須真問。文殊答。明菩薩得持法要。得入四果三乘。亦得入凡夫三毒等法。亦得入生死入滅度法。 頌偈品第九。亦須真問。文殊偈答智慧相。善權相。 道類品第十。亦須真問。文殊答。答竟。佛囑彌勒阿難受持流通。

成具光明定意經(一卷 南忘北彼)

後漢西域沙門支曜譯

  佛在迦維羅衛國。敕阿難集一切眾。有貴姓子善明。與同輩五百人見佛。發心請佛。佛受其請。次問

~p 536-537

佛之妙德。從何致之。佛言。有定意法。名成具光明。當淨行百三十五事。及為說往因。為授道記。

悲華經(十卷) 及

北涼中天竺沙門曇無讖譯

  轉法輪品第一。佛在王城崛山。與大比丘僧六萬二千人俱。菩薩四百四十萬。及梵天六欲天等。時彌勒等上首菩薩。向東南方稱蓮華尊佛功德。寶日光明菩薩問佛因緣。佛答其故。謂蓮華尊佛昨夜初成正覺。作大佛事。 陀羅尼品第二。說彼東南世界相貌。及說過去日月尊佛授現佛記。授與解了一切陀羅尼門。說此事已。十方菩薩同來崛山。聽受陀羅尼門。皆得見彼蓮華佛剎。次有解脫怨憎菩薩。問修集陀羅尼法。佛答以四法。五法。六法。七歲中修。彌勒自言。於十恆沙劫前。已從娑羅王如來處得聞得修。以本願故。久在生死。待時成道。求佛授職。佛為說諸章句。令眾獲益。又入遍一切功德三昧。度三惡道眾生令生天人。為諸天人示宿世因緣。 大施品第三。寂意菩薩問佛出此濁世因緣。佛備述恆沙阿僧祇劫前事。謂刪提嵐世界。善持劫中。無諍念輪王。有大臣名為寶海。生

~p 0538-0539

寶藏佛。王及千子諸小王等。皆悉供養。未發大心。寶海求夢。知彼志劣。以夢白佛。勸彼諸人發無上心。各取淨土。 諸菩薩本受記品第四。寶藏如來授輪王記。即無量壽佛。第一太子。即觀世音。第二王子。即得大勢。第三王子。即文殊師利。第四王子。即普賢佛。第五王子。即今蓮華尊佛。第六王子。即法自在豐王佛。第七王子。即光明無垢堅香豐王佛。第八王子。即普賢菩薩。次授十千懈怠人記。次記第九王子。即阿閦佛。第十王子。即香手菩薩。第十一王子。即寶相菩薩。又授五百王子記。又授四百王子記。又授八十九王子記。又授八萬四千小王記。又授寶海八十子記。又授寶海三億弟子記。千童子記。侍者五人記。最後寶海發大悲願。諸菩薩等皆悉讚歎。六方諸佛。送華供養寶藏如來摩頂授記。并說菩薩四法懈怠。四法精進。一者願取清淨世界。二者願於善心調伏白淨眾中。施作佛事。三者願成佛已。不說聲聞辟支佛法。四者願成佛已。壽命無量。是名四法懈怠。一者願取不淨世界。二者於不淨人中。施作佛事。三者成佛已。說三乘法。四者成佛已。得中壽命。不長不短。是名四法

~p 540-541

精進。 檀波羅密品第五。寶藏如來為大悲菩薩說諸三昧門助菩提法清淨門經。大悲菩薩歷劫行諸難行苦行。 入定三昧門品第六。十方諸佛皆我釋迦所化度者。皆遣菩薩來會供養。佛入三昧。令諸大眾皆入身毛孔中。復說十專心發於菩提。能入一切行門。乃至結名。結益。勸持。無怨沸宿大仙夜义。發願流通。

、大乘大悲芬陀利經﹙八卷 南賴北敢﹚

附三秦錄

與前經同。而分作三十品。

方廣大莊嚴經(十二卷 亦名神通遊戲前有御製序文 南化北四大)

唐中印度沙門地婆訶羅譯

  序品第一。佛在祇洹。於中夜分。入佛莊嚴三昧。放頂髻光。照淨居天。說偈開發。淨居天子。遂來問法。佛受其請。晨朝為眾宣說。 兜率天宮品第二。 勝族品第三。 法門品第四。將下生時。為諸天說眾法門有一百八。 降生品第五。處胎品第六。 誕生品第七。 入天祠品第八。 寶莊嚴具品第九。 示書品第十。 觀農務品第十一。 現藝品第十二。 樂音發悟品第十三。 感夢品第十

~p 542-543

四。 出家品第十五。 頻婆娑羅王勸受俗利品第十六。 苦行品第十七。 往尼連河品第十八。 詣菩提場品第十九。 嚴菩提場品第二十。 降魔品第二十一。 成正覺品第二十二。 讚歎品第二十三。 商人蒙記品第二十四。成道十七日。始受商人供。 大梵天王勸請品第二十五。 轉法輪品第二十六。 囑累品第二十七。

普曜經(八卷 南被北大)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與上經同。而品有開合。

大方便佛報恩經(七卷) 墨

出後漢錄

  序品第一。佛在耆闍崛山。阿難聞外道譏佛非孝。以是白佛。佛放面門光明。照十方界。集諸菩薩。 孝養品第二。佛坐寶華。現淨身中五道色相。明一切眾生。互為親屬。如來皆念報其恩德。并說須闍提太子。以身肉濟父母難。 對治品第三。說轉輪聖王。身剜千燈。以求半偈。 發菩提心品第四。佛為喜王菩薩說發心。乃名知恩。勸人發心。乃名報恩。及說昔於地獄初發心事。 論議品第五。佛昇

~p 544-545

忉利。為母說法。外道造諸誹謗。佛從天下。現往昔忍辱太子寶塔。并說摩耶夫人得為佛母本緣。又說沙彌均提本緣。 惡友品第六。佛以光照地獄。并說調達諸事。亦為發其巧便。 慈品第七。說舍利弗先入涅槃本緣。及說如來種種慈善化力。 優波離品第八。佛敕尊者問戒中義。半與薩婆多毗婆沙初卷同。 親近品第九。說佛往昔殺一惡賊救五百人。現在救惡瘡比丘。并說知恩報恩種種法要。亦說三十二相。亦說相好之因。然後囑累一切菩薩。一切菩薩各各發願。(係結集家手筆。)

菩薩本行經(三卷) 墨

附東晉錄

  一說往昔精進之行以策懈怠。一為波斯匿王說檀度事。一授婆羅門辟支佛記。一授牧羊人辟支佛記。一舍利弗度師質大臣出家。被弟遣賊斷臂證果夙世因緣。一婆多竭梨尊者自說夙因。一佛說往昔剜身求法事。一為貧士須達說施田差別。一說如來降毒龍除國疫事。并說三千寶蓋夙因。一說讚佛有大功德。一度輔相婆羅門夫婦證果。并說其往因。共十一節。

~p 546-547

○佛說金色王經(七紙 南忘北短)

元魏中天竺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說佛昔為金色王。遇十二年大旱。僅存一食。轉供辟支佛。天即雨飲食眾寶。以濟閻浮提。出菩薩本行集經第二段。

六度集經(八卷) 萬

吳天竺沙門康僧會譯

皆如來往昔行菩薩道時。六波羅密行也。

太子須大拏經(一卷 出六度集經第二卷 南潔北才)

乞伏秦沙門釋聖堅譯

菩薩睒子經(六紙欠) 潔

附西晉錄

說佛往昔孝奉瞽親之事。被箭重甦。

佛說睒子經(五紙) 潔

乞伏秦沙門釋聖堅譯

與上經同

太子慕魄經(五紙欠) 潔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佛說太子沐魄經(二紙半) 潔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p 548-549

二經說佛昔為沐魄。十三歲不語事。

佛說九色鹿經(二紙欠) 潔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亦如來往昔行忍辱事。已上六經。並出六度集經。

佛說長壽王經(四紙餘 南賢北羊)

附西晉錄第二出

  說佛昔為長壽王。廣行布施。貪王伐之。誓不與戰。同子長生逃出。後愍貧人來乞。隨之而見貪王。王即殺之。殺時。誡子慎勿報怨。子奉遺命。欲報仍止。

佛說鹿母經(七紙) 維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說佛因地為鹿母。誤墮弶中。求出見子。全信赴死事。

佛說大意經(四紙半) 維

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陀羅譯

  佛在祇園。自說因地抒海求珠事。

佛說前世三轉經(六紙 南效北良)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佛在祇園。笑而放光。阿難問其因緣。佛為說本生

~p 550-551

事。初為上色女。割二乳救食子者。次轉成男子作國王。正法治國。復以身普施禽獸。後轉生為婆羅門子。絕食以求出家。捨身以救乳虎。

佛說銀色女經(六紙餘 南效北良)

元魏北天竺沙門佛陀扇多譯

與上經同。而事蹟小異。

過去佛分衛經(一紙餘 南賢北景)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說佛因地。其母見佛乞食。發願生子出家。得授記事。

佛說妙色王因緣經(三紙欠 南賢北景)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佛在祇園。大眾諸根不動。聽聞法要。苾蒭請問其故。佛說往昔求法。捨子捨妻。并捨自身奉夜义食。今獲此報。

佛說月明菩薩經(三紙欠) 維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佛在耆闍崛山。為月明童男說法施。飯食施。常當發四願。及說過去智止太子以身肉療比丘病。即是世尊往昔施行。

~p 552-553

佛說頂生王因緣經(六卷今作二卷 南言北之)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等譯

  佛在祇園。因勝軍王請問。為說往昔修布施行。從王頂生。乃至統四大洲。詣忉利天。總經一百十四帝釋謝滅。

佛說賴吒和羅所問德光太子經(一卷) 維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佛在靈山。為賴吒和羅比丘。說菩薩七種四法。五種四非法。次說往古吉義佛時。德光太子遠離放逸。見佛供養。護佛法藏事。

如來獨證自誓三昧經(六紙餘 南才北良)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佛遊句潭彌國。十方菩薩見靈瑞華。各承佛旨。來詣此土。以華供養。佛笑放光。為賢儒菩薩說笑三緣。又為明見光賢菩薩說出家法。梵王為佛三證。迦葉自誓得戒等。

、佛說自誓三昧經(七紙欠 南效北良)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獨證品第四。出比丘淨行中。與上經同。

佛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三卷) 身

~p 554-555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佛遊忉利。止夏三月。與八千比丘。七萬二千菩薩俱。月氏天子。問法得記。大目犍連。勸發諸天供養世尊。佛為略說十方現身施化之事。非聲聞緣覺所知。又明一切佛身。皆同幻化。有供養者。福祐亦等。

道神足無極變化經(四卷 南蓋北方)

西晉安息國沙門安法欽譯

與上經同。而有目連普見一切處佛。疑怪請問之事。

佛說盂蘭盆經(一紙半 南才北知)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佛為目連說七月十五日供自恣僧法。度其母脫餓鬼苦。

佛說報恩奉盆經(一紙欠 亦云報像功德經 南才北知)

附東晉錄

與上經同。而甚簡略。

佛說巨力長者所問大乘經(上中下同卷 南取北斯)

宋西夏沙門智吉祥等譯

  佛在祇園。巨力長者心生覺悟。為五百長者說世

~p 556-557

無常。及三乘法。五百長者咸皆有疑。同來見佛。佛為略說三乘方便。長者願聞大乘深法。佛為廣說六度妙行。并說生死過患。長者得無上忍。以偈讚佛。求得出家。佛為授記。

佛說德護長者經(二卷 南男北潔)

隋烏萇國沙門那連提黎耶舍譯

  佛住耆闍崛山。外道嫉妒。勸德護長者於七種門各作火坑。復以毒藥置飲食中。請佛應供。月光童子向母月雲歎佛功德。母亦為子歎佛功德。一千綵女。聞皆歡歎。長者敕語家人營辦火坑毒食。月光廣說佛不受害。佛將受請。放光普召十方無數菩薩。同來應供。月光童子。月上童女。及德生女。智堅童子。又來向父說偈讚佛。佛至其家。長者見大神力。慚愧懺悔。佛以實語滅諸毒藥。授月光及長者等大菩提記。(內云。月光於末法時。脂那國內作大國王。名曰大行。令諸眾生信於佛法。又以大信心威德力。供養我鉢。受持一切佛法。造無量法塔。)

△佛說月光童子經(七紙半 一名申日經) 潔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與上經同

、佛說申日兒本經(二紙欠) 潔

~p 558-559

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陀羅譯

亦與上經同。而事稍略。疑是小機所見。與根本律部中同。

佛說勝軍王所問經(五紙半 南淵北斯)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佛在祇園。為勝光王說王法。應以正治國。勿貪欲樂。應以四攝法。攝取眾生。應觀欲樂。無常苦空。并為說十二因緣。但較說王法經。少付囑王臣語。及勝旛陀羅尼。而四山一喻。後三經皆以老病死衰合。此以邪行老病死合。名為四怖。

佛說諫王經(三紙餘) 才

劉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如來示教勝軍王經(六紙餘) 才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佛為勝光天子說王法經(五紙半) 才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三經並與前同

佛為優填王說王法正論經(七紙餘 南思北之)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說帝王十種過失。十種功德。及五種衰損法。五種

~p 560-561

可愛樂法。

佛說薩羅國經(三紙 南賢北信)

開元附東晉錄

  佛從祇園。往化王及國人知苦。發菩提心。

佛說阿闍世王受決經(三紙半欠 南效北良)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佛在耆闍崛山。王然多燈供佛。貧母亦然一燈。先得受決。王又取華供佛。採華人先以華供。又得受決。王乃於九十日中。同夫人太子等。自作寶華供具。華成。聞佛已入涅槃。王甚悲泣。耆婆諭以佛無生滅。至誠能至。王因持華到山。依然見佛。散華供養。佛為授決。便不復見。

採華違王上佛授決經(二紙欠 南效北良)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即前經中採華人受決一事

佛說差摩婆帝授記經(三紙 南賢北景)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佛住耆闍崛山。與彌勒入城乞食。至頻婆娑羅王宮。其夫人差摩婆帝以名衣為座。而請佛坐。佛與夫人互問樹莊嚴義。而授道記。

~p 562-563

佛說賢首經(二紙半) 維

乞伏秦沙門釋聖堅譯

  佛在摩竭提國。清淨法座處。大會說經。洴沙國王夫人跋陀師利[S3] 。(此云賢首)願聞十方佛菩薩剎土名。佛為說之。(缺上方名)次問離女身法。佛答以十事。(增一至十)

佛說堅固女經(五紙餘) 維

隋烏萇國沙門那連提黎耶舍譯

  佛在祇園。說女人應離諸過而發大心。堅固優婆夷。即於佛前發大菩提。舍利弗與之問答。佛授道記。

佛說心明經(二紙半) 維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佛在靈山行分衛。梵志婦畏其夫。僅以一杓飯汁施佛。佛為授記作佛。并其夫亦出家證果。

佛說金耀童子經(七紙欠) 力

宋中印土沙門天息災譯

  舍衛國婆羅門生一童子。有諸吉祥。佛往視之。後來見佛。佛授道記。並說夙緣。

佛說逝童子經(二紙半) 潔

西晉沙門支法度譯

~p 564-565

  逝年十六。佛詣其門。逝勸母行施。母慳。佛現威神。逝勸母與其自分飲食及衣。持用供佛。求無上道。佛與授記。

△佛說長者子制經(三紙餘) 潔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佛說菩薩逝經(三紙餘 南男北潔)

西晉河內沙門白法祖譯

二經並與前同

佛說龍施女經(二紙欠 南效北知)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佛遊柰園。須福長者女名龍施。浴時。遙見佛相。發菩提心。魔變作父相。勸令修小乘。心堅不動。魔教令從樓投身而下。彼即如命投下。變成男子。得受道記。

△佛說龍施菩薩本起經(三紙半 南效北知)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與上經同。而皆龍施自說。初說昔為毒蛇。供事道人。因道人去。悲哀登樹。投身命過。生兜率天。從天來下。作須福女。

佛說長者法志妻經(三紙欠 南賢北信)

~p 566-567

出安公涼土錄

佛在祇園。入城分衛。化法志妻。及一切下使。皆轉男。得授道記。

佛說乳光佛經(五紙半) 潔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佛示有風疾。命阿難乞乳於梵志家。梵志譏嫌。維摩說法而開悟之。帝釋化作童子毂乳。牛母牛子。歡喜布施。阿難以此白佛。佛說牛往因。授以道記。

佛說犢子經(一紙半) 潔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即前經乞乳事。而無維摩說法。

佛說樹提伽經(二紙半 南賢北羊)

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陀羅譯

  佛說樹提伽長者。往昔供病道人。今享天福。王不能奪。

寶授菩薩菩提行經(十紙欠 南興北深)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佛乞食廣嚴城。現大神變。寶授童子年始三歲。以金蓮供佛。遂與目連舍利弗互相問答。深明大乘法義。又與妙吉祥菩薩問答。有八苾蒭吐血命終。

~p 568-569

墮阿鼻獄。佛記彼後從地獄出。當得授記。寶授次以一器飲食。徧供佛僧而無有盡。佛為授記。

演道俗業經(九紙 南忘北信)

乞伏秦沙門釋聖堅譯

  佛為給孤長者說在家有三財。出家有三業。即三乘法也。

優婆夷淨行法門經(二卷 南賢北行)

出安公涼土錄

  修行品第一。佛住舍衛國歡喜殿中。毗舍佉母。與千五百清信女。來問優婆夷淨行。佛先說其往昔常樂聞法因緣。次答示十九淨行。又答十行法。五十八法。三大行。四取佛地行。四安住觀。三十二不淨觀。七縛著。三善行。八大人念。 修學品第二。答示五十修學。六種光明修學。三十二相有二十行。并示八十種好。瑞應品第三。答示菩薩生時。十六種奇特瑞相。又有三十二瑞相。一時俱現。

菩薩道樹經(十二紙 或云私呵昧經亦名道樹三昧亦名私呵三昧經 南忘北彼﹚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佛在竹園。長者子私呵昧。與五百弟子。遙見佛相。

~p 570

因問云何起菩薩意。有幾意喜。有幾功德休息。行何等法。何以致無生忍。用幾事得一切智。用幾法住。用幾法滅度。滅後有幾功德。云何為諦。佛一一答以六法。私呵昧發大願。佛為授記。

菩薩生地經(二紙半 南忘北彼)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差摩竭釋種長者子。問云何疾得佛。佛答以二種四事。即解珠寶瓔珞供佛。化成寶葢。出五百化人。亦興供養。長者子得受記。

閱藏知津卷第九

~p 571

閱藏知津卷第十

北天目沙門釋智旭 彙輯

【大乘經藏 方等部第二之九】

佛說緣起聖道經(四紙欠 南效北良)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說佛初坐樹下。觀十二因緣流轉還滅道理。而成正覺。

佛說貝多樹下思惟十二因緣經(三紙半 南效北良 亦名聞城十二因緣)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p 572-573

○佛說舊城喻經(四紙餘 南興北臨)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二經並與前同。謂逆順觀十二因緣。如行舊道。而達舊城。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上下合卷 南敢北賴)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以十一種殊勝事故。於緣起初。說無明以為緣性。一所緣殊勝。二行相殊勝。三因緣殊勝。四等起殊勝。五轉異殊勝。六邪行殊勝。七相狀殊勝。八作業殊勝。九障礙殊勝。十隨縛殊勝。十一對治殊勝。

佛說緣生初勝分法本經(上下合卷 南敢北賴)

隋南天竺沙門達摩笈多譯

與上經同

大乘舍黎娑擔摩經(六紙 南履北臨)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佛在鷲峰。告諸苾蒭。若於十二緣生而能見了。是名見法見佛。舍利子以問慈氏菩薩。慈氏細為解釋十二因緣甚深之義。乃性相二宗要典。

佛說了本生死經(四紙 南效北良)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p 574-575

與上經同。而是舍利弗為比丘說。

○佛說稻稈經(六紙欠 南效北良)

附東晉錄

○慈氏菩薩所說大乘緣生稻稈喻經(六紙半 南流北興)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二經亦並與前同

佛說法身經(三紙半 南興北深)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說化身及法身二種功德。法身中具明增一法數。

佛說十號經(二紙 南命北盡)

宋中印土沙門天息災譯

  阿難一一致問。佛為一一解說。

稱讚大乘功德經(四紙餘 南效北良)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佛住法界藏殿。德嚴華菩薩問。何等是新學菩薩惡友。應須遠離。佛言。無如樂二乘人。乃至寧墮地獄。不應起二乘作意。次明謗大乘罪。及釋大乘名義。

△妙法決定業障經(三紙 南效北良)

唐于闐國沙門釋智嚴譯

~p 576-577

與上經同

佛說大乘四法經(一紙欠 南效北良)

唐中印度沙門地婆訶羅初譯

  佛在祇園。為苾蒭說。一不捨菩提心。二不捨善知識。三不捨堪忍愛樂。四不捨阿練若。

佛說菩薩修行四法經(一紙欠 南效北良)

唐中印度沙門地婆訶羅譯

與上經義同。而文小異。

大乘四法經(七紙半) 維

唐于闐國沙門實义難陀譯

  佛在祇園。文殊師利菩薩以寶葢供佛。明菩薩供養無有厭足。及說種種四法。又說三十五住菩提法。應離十慢。

佛說大乘百福相經(六紙餘 南男北良)

唐中印度沙門地婆訶羅譯

  佛在舍衛國普妙宮中。文殊師利請問如來福德之量。佛為明十善福。輪王福。帝釋福。自在天福。初禪福。二禪福。摩醯首羅福。辟支福。後身菩薩福。如來毛孔福。八十隨好福。八十隨相文福。三十二相福。大法言音福。展轉增勝。又明有二種法。生如來

~p 578-579

身。一者勝願力。二者方便力。

佛說大乘百福莊嚴相經(七紙半 南效北良)

唐中印度沙門地婆訶羅譯

與上經同。而字稍增減。

○佛說妙吉祥菩薩所問大乘法螺經(五紙餘 南思北斯)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亦同前經。但初禪作魔王。後身作初發心。

大乘造像功德經(上下合卷 南羔北知)

唐于闐國沙門提雲般若譯

  佛往忉利天上。優填王初造佛像。佛從天下。王問功德。佛深讚之。彌勒因問滅業障事。佛一一細答。

佛說造立形像福報經(三紙餘 南才北知)

附東晉錄

  佛在拘羅瞿國。為優填王說。

佛說作佛形像經(二紙 南效北知)

附後漢錄

  與上經同

佛說造塔功德經(有釋圓測序共二紙) 維

唐中印度沙門地婆訶羅譯

  佛在忉利天。為觀世音菩薩說。內分別一四句偈

~p 0580-0581

義。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如是偈義。名佛法身。汝當書寫置彼塔內。何以故。一切因緣及所生法性空寂故。是故我說名為法身。

佛說右遶佛塔功德經(二紙餘 南賢北景)

唐于闐國沙門實义難陀譯

  佛在祇園。舍利弗請問。佛以偈答。

佛說樓閣正法甘露鼓經(三紙半 南力北忠)

宋中印土沙門天息災譯

  阿難問。云何種清淨善根。云何作曼拏羅。乃至作如來像。云何功德。佛為廣說曼拏羅。乃至作像功德極大。

無上依經(二卷 南效北良)

蕭梁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校量造佛功德品第一。佛住竹林。與比丘菩薩優婆塞優婆夷諸大眾俱。阿難問造佛功德。佛廣為校量顯勝。 如來界品第二。明如來界性不可思議。煩惱所隱。名眾生界。修菩提道。說名菩薩。出離煩惱過一切苦。洗除垢穢究竟清淨。說名為佛。於三位中。一切處等。悉無罣礙。本來寂靜。依如實知。

~p 582-583

依如量修。正覺眾法。悉平等如。住無餘涅槃。不捨眾生利益事。 菩提品第三。明如來最極清淨轉依。常樂我淨功德。超過聲聞緣覺大地菩薩三種意生身。是名菩提不可思議。 如來功德品第四。明如來一百八十不共之法。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六十八法(十力。四無所畏。三念處。大悲。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種如來獨得)。 如來事品第五。明如來有十八事最妙最上。因百八十法而成。 讚歎品第六。阿難偈讚如來功德。 付囑品第七。明以十法受持此經。一書寫。二供養。乃至十修行。

佛說未曾有經(三紙欠 南男北良)

後漢失譯人名

佛說甚希有經(四紙半 南男北良)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二經皆即上造佛功德品。及付囑品。

佛說諸法勇王經(一卷) 潔

劉宋罽賓國沙門曇摩蜜多譯

  佛在竹林。有新出家比丘問畢報施恩事。佛以入僧數。修僧業。得僧善利。三法答之。次問發大乘心而出家者。具三法否。佛言。不在三法。比丘三致疑

~p 584-585

問。佛三止之。次放白毫相光照大千界。集諸大眾。舍利弗復致三請。佛為說阿耨達池喻。廣顯發心功德。謂無人能報恩者。唯除漏盡。及發大心耳。次較持經功德。及為發心者說性空法。魔軍落地。佛亦敕其持經。

一切法高王經(一卷) 貞

元魏中天竺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諸法最上王經(一卷 南維北行)

隋北天竺沙門闍那崛多等譯

二經並與上同

佛說施燈功德經(一卷) 難

高齊烏萇國沙門那連提黎耶舍譯

  佛在舍衛給孤獨園。告舍利弗。佛有四種勝妙善法。為一切眾生無上福田。若七眾以燈供養。其福不可思議。於現在世。得三種淨心。於臨終時。得三種明。又復得見四種光明。便生三十三天。於五種事而得清淨。還生人中。出家持戒。又得四種可樂之法。得四種清淨。又若住於大乘施燈明者。世世得八種可樂勝法。得八種無量勝法。又以燈施說法者。得於八種無量資糧。又見他施如來燈。生隨

~p 586-587

喜心者。得八種增上之法。次歎五種法最為難得。一得人身。二信樂法。三得出家。四具淨戒。五得漏盡。次說偈較施燈福德。唯發大菩提心者為最。

浴像功德經(三紙餘 南才北知)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佛在鷲峰山頂。清淨慧菩薩請問佛涅槃後。宜作何供養。佛言。供舍利如芥子。得十五功德。浴佛形像。應用香水。作壇沐浴。功德無量。

佛說灌佛經(一紙半 一名灌洗佛形像經 南才北知)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佛說灌洗佛經(三紙餘 一名摩訶剎頭 南才北知)

乞伏秦沙門釋聖堅譯

○佛說浴像功德經(二紙半 南才北知)

唐迦濕蜜羅國沙門寶思惟譯

  三經並與前同。而聖堅所譯。云四月八日。宜如佛初生時。以香水浴像。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四紙半 南忘北短)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佛在耆闍崛山。為文殊菩薩。說前世功德。今致相好。

~p 588-589

佛說內藏百寶經(六紙餘 南莫北短)

後漢月支國沙門支婁迦讖譯

  文殊問漚和拘舍羅所入事。佛答以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若干種種諸事。其實佛無種種事也。

佛說最無比經(八紙欠 南效北良)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佛為阿難較量三歸功德。不可思議。次及十善。八關。五戒。十戒。式叉摩那戒。尼戒。比丘戒。乃至發菩提心功德。以次轉勝。不可思議。

△佛說希有較量功德經(五紙 南效北良)

隋北天竺沙門闍那崛多譯

與上經同。而缺發菩提心一節。

文殊師利問菩薩署經(一卷 南詩北率)

後漢月支國沙門支婁迦讖譯

  舍利弗欲問法。佛言。若從文殊師利但問怛薩阿竭署因緣法名。未悉得其事。今為汝說之。舍利弗及目犍連等作禮。請問菩薩摩訶僧那僧涅。佛言。怛薩阿竭署者有四事。一者發意。二者阿惟越致。三者菩薩坐於樹下。四者具足佛法。及種種問答以顯其義。次有迦葉等各呈學署法門。次有五百

~p 590-591

婆羅門來問法。各各述己瑞應。

佛說明度五十校計經(二卷) 絲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十方菩薩問何因緣。菩薩有癡有黠。乃至智慧有厚薄。佛言。知校計為黠。不修校計為癡。因廣說五十校計法。

入定不定印經(一卷 有武周新翻三藏聖教序 南髮北被)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佛在鷲峰。妙吉祥問菩薩退不退行。佛言。有五種行。一羊車行。二象車行。三日月神力行。四聲聞神力行。五如來神力行。前二有退。名不定。後三不退。名定。

△不必定入定入印經(一卷 南髮北被)

元魏中天竺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與上經同

佛說謗佛經(六紙欠) 男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佛在耆闍崛山。時有十菩薩。曾七年勤修陀羅尼。心苦不靜。捨戒還家。不畏行菩薩。為彼請佛開化。佛說其過去謗法師。久受種種惡報。并七百世勤

~p 592-593

修無剋因緣等。次為說陀羅尼。令仍出家。七日住於慈悲無常念佛三昧。一心持之。得見十方千佛。惡障盡滅。獲陀羅尼。得不退轉。次重誡人於善惡法師。失命身死。不應見其過。而以應具四種淨法釋之。末略示修此陀羅尼法。

△佛說決定總持經(七紙半) 男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與上經同(總持譯作華言)

佛說象腋經(一卷) 慕

劉宋罽賓國沙門曇摩蜜多譯

  佛在靈山。與五百比丘。六萬菩薩俱。舍利弗說偈歎安樂德。佛放身光集眾。觀文殊而微笑。文殊啟問。佛唱經名。阿難請說。佛讚許之。文殊啟問。佛為說六度及六三昧。次明欲入此經。如入虛空。六十增上慢比丘欲從座去。舍利弗留之。更請問佛。佛為解釋。令大眾獲益。增上慢者得證。於是文殊重問云何學。云何行。云何住。云何修進。佛以偈答。次明信解者得二十功德。并說往古金剛幢菩薩。以咒療眾生病。

佛說無所希望經(一卷 一名象步經) 慕

~p 594-595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與上經同

佛說甚深大迴向經(四紙欠 南賢北景)

劉宋出祐公錄

  佛在祇園。明天菩薩問曰。云何少修善本。而獲大果。佛言。應於去來現在佛所。修慈身口心行。所謂隨喜歎善。又於去來現在諸眾生所。修慈身口心行。所謂持十善戒。以此功德。共一切眾生迴向無上菩提。

佛說大方廣未曾有經善巧方便品(四紙欠 南淵北斯)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大意菩薩問修菩薩行者。於五欲境。作何方便取而不著。雖復常行。無所障礙。佛答以於諸佛所深種善根。名為善巧方便。即得諸佛共所建立。所謂行少分施。起增上心。迴向一切。一香一華。一燈一衣。乃至園林飲食。皆為眾生普發大願。又於所見一切境界。皆為眾生普發大願。略與華嚴淨行品同。

佛說十二頭陀經(四紙半 一名沙門頭陀 南賢北羊)

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陀羅譯

~p 596-597

  佛在給孤獨園。食已。至阿蘭若處。趺坐微笑。摩訶迦葉請問笑緣。佛言。阿蘭若處。十方諸佛皆讚歎。無量功德。皆由此生。三乘聖道。皆由此得。行此法者。有十二事。一在阿蘭若處。遠離二著。二常行乞食。三次第乞食。四受一食法。五節量食。六中後不飲果蜜等漿。七著弊衲衣。八但三衣。九塚間住。修止觀。十樹下止。十一露地坐。十二但坐不臥。更宜繫心一處。觀五蘊空。比丘菩薩。依教諦觀身相。各獲果證。帝釋。文殊。發願護持。

佛說四輩經(二紙半 南賢北景)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佛在祇園。自說末世弟子能壞佛道。於是舍利弗作當機。聽佛說四輩弟子法非法事。

佛說三品弟子經(二紙餘 一名弟子學有三輩 南賢北景)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佛在祇園。為阿難說在家弟子。有上中下輩功德罪業不同。

佛說四不可得經(四紙餘 南莫北短)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因四仙人避無常而不能免。佛為比丘說四不可

~p 598-599

得。及說菩薩初中竟善。

佛說佛印三昧經(二紙半 南行北羊)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佛在耆闍崛山。入於三昧。光照十方。大眾雲集。彌勒。舍利弗。向文殊問佛身所在。文殊令入三昧觀之。皆不能見。須臾佛現。乃問其義。佛言。住深般若佛印故也。

佛語法門經(三紙 南忘北短)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佛住毗耶離大林。龍威德上王菩薩請問。佛為分別是佛語非佛語門。龍威德上王悟無生忍。眾並獲益。

佛說法常住經(一紙餘 南賢北羊)

附西晉錄

  佛在祇園。為比丘說有佛無佛。法性如故。如來出世。為眾生故。分別演說四諦十二因緣六度等法。若行者與合。無彼無此。猶如眾流合海。

佛說罪業報應教化地獄經(五紙餘 南尺北敬)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佛在耆闍崛山。因信相菩薩請。放眉間光。照於地

~p 600-601

獄尋光見佛。信相問二十種惡報罪因。佛一一答。誡令修行報恩。大眾獲益。即慈悲道場懺法中所引。

佛說辯意長者子所問經(八紙餘) 當

元魏沙門釋法場譯

  答生天乃至佛會。各有五事。共說五十法要。次於請食時。一乞人發惡意。即感惡報。一乞人發善意。即得善報為國王。還供佛僧。

佛說大自在天子因地經(六紙半 南命北盡)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目犍連於大自在天宮乞食。大自在天先為天后讚佛功德。次以食施。兼語目連過去無數劫事。目連食竟。入定思惟。不能得知。舍利弗。大迦葉。亦不能知。共往問佛。佛乃說其往因。

佛說尊那經(五紙半 南夙北臨)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佛在憍睒彌國瞿師羅林。尊那尊者問無盡功德。佛答以七種布施。七緣發心。

佛說弟子死復生經(五紙) 當

劉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p 602-603

  優婆塞先事外道。後奉佛戒。死去十日復生。述冥中所見之事。化一家皆見佛得果。

佛說七女經(五紙半 南尺北敬)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拘留國婆羅門七女。喜自貢高。有分儒達居士為之問佛。訶其不好。并說往昔國王七女因緣。

佛說懈怠耕者經(一紙) 當

劉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耕人遙見佛來。發心欲見。尋退。欲俟閒時。佛放光集眾。說其已過六佛。今又懈怠。彼人聞已。乃趨見佛。悔過聞法。得不退轉。

大法炬陀羅尼經(二十卷) 使可

隋北天竺沙門闍那崛多譯

  緣起品第一。善威光天子請問陀羅尼門。佛入大力莊嚴三昧。令過去境界一切現前。次為阿難說過去放光如來說此經事。 伏魔品第二。 授魔記品第三。 三乘行品第四。 問法性品第五。 菩薩行品第六。 相好品第七。 四念處品第八。 四聖諦品第九。 忍較量品第十。 三乘教品第十一。 三法藏品第十二。 法師相品第十三。

~p 604-605

謗法果報品第十四。 勸受持品第十五。 智成就品第十六。 忍成就品第十七。 證涅槃品第十八。 勸證品第十九。 法師行相品第二十。 遮謗品第二十一。 功德品第二十二。 為他悔過品第二十三。 六度品第二十四。 求證品第二十五。 諸菩薩證三昧品第二十六。 召諸菩薩品第二十七。 問等覺品第二十八。 三昧因緣品第二十九。 供養法師品第三十。 入海神變品第三十一。 佛昇須彌山頂品第三十二。 天伏阿脩羅品第三十三。 阿脩羅本業品第三十四。 雜類本業品第三十五。 說無相品第三十六。 勸修行品第三十七。 三字法門品第三十八。 將護法師品第三十九。 放光佛本事品第四十。 教證法品第四十一。 說無住品第四十二。 說聽功德品第四十三。 諸菩薩證相品第四十四。 如化品第四十五。 緣生法品第四十六。 信解品第四十七。 離惡友品第四十八。 辨田讚施品第四十九。 付菩薩品第五十。 付天帝釋品第五十一。 法師弘護品第五十二。 以上五十二品。皆述昔時放光如來所說法也。

~p 606-607

大威德陀羅尼經(二十卷北作十六卷) 覆器

隋北天竺沙門闍那崛多譯

  佛為阿難說陀羅尼法本。先列種種根數。次一一法中。示多種名。多種義。亦廣說末世惡比丘事。及示菩薩住母胎中樓閣莊嚴。

尊勝菩薩所問一切諸法入無量法門陀羅尼經(一卷 南莫北罔)

高齊河南居士萬天懿譯

  東方菩薩興無量供養。利益群生。見佛入一真諦法。請問此陀羅尼門。

佛說無崖際總持法門經(一卷 南莫北罔)

乞伏秦沙門釋聖堅譯

與上經同(咒作華言)

金剛場陀羅尼經(一卷 南莫北罔)

隋北天竺沙門闍那崛多譯

  佛於靈山妙色聚落。入一切法平等相三昧。諸比丘皆不見佛所在。諸天亦爾。次見在金窟。以神通力。使諸菩薩去地而坐。其大菩薩各入三昧。令眾獲益。佛騰空微笑放光。文殊請問。佛乃說金剛場

~p 608

陀羅尼法。無一切善不善。有為無為。乃至一切諸法。一切平等同故。欲是陀羅尼。惱是陀羅尼。癡是陀羅尼。乃至天龍八部女相男相地獄等。皆是陀羅尼。又說入無二法門。無明乃至生是陀羅尼。

金剛上味陀羅尼經(一卷 南莫北罔)

元魏北天竺沙門佛陀扇多譯

與上經同

閱藏知津卷第十

~p 609

閱藏知津卷第十一

北天目沙門釋智旭 彙輯

【大乘經藏 方等部第二之十(已下密部)】

  述曰。梵語陀羅尼。此云總持。亦云遮持。本通顯密二說。亦復遍於五時。但密壇儀軌。須有師承。設或輒自結印持明。便名盜法。招愆不小。今此道失傳久矣。典籍僅存。何容僭議。僅列經題品目如左。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十卷) 羔

~p 610-611

唐中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

  阿難示墮摩登伽難。佛放頂光說咒。敕文殊將咒往護。提獎來歸。啟請大法。佛為先開圓解。次示圓行。次明圓位。乃至精研七趣。詳辨陰魔。此宗教司南。性相總要。一代法門之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也。

佛說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大教王經(三十卷南作十九卷北作十七卷 南如松北盛川)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等譯

  金剛界大曼拏羅廣大儀軌分第一。大毗盧遮那如來在色究竟天王宮。與九十九俱胝大菩薩眾俱。為坐菩提場一切義成菩薩。示現受用身。告以觀察自心三摩地。是真實智忍。次說四大明。又以金剛大灌頂法而為灌頂。乃成正覺。詣須彌山頂金剛摩尼寶峰樓閣中。次第入諸三昧。出生金剛手。金剛鉤。金剛弓。金剛喜。金剛藏。金剛光。金剛喜。金剛喜。金剛眼。金剛慧。金剛場。金剛語。金剛尾溼嚩。金剛慈友。金剛暴怒。金剛拳等諸大菩薩。阿閦如來。寶生如來。觀自在王如來。不空成就如來。亦各說大明出金剛像。大毗盧遮那如來復入四三

~p 612-613

昧。出生四大明妃。四如來亦出四大明妃。大毗盧遮那如來復入四三昧。出生金剛鉤。金剛索。金剛鎖。金剛鈴。四菩薩身。次以彈指相。普徧召集一切如來。以百八名。勸請稱讚具德一切如來增上主宰自金剛薩埵無始無終大持金剛者。持金剛者聞勸請已。說金剛界大曼拏羅頌。次說弟子入壇法等。 金剛祕密曼拏羅廣大儀軌分第二。 金剛智法曼拏羅廣大儀軌分第三。 金剛事業曼拏羅廣大儀軌分第四。 現證三昧大儀軌分第五。 降三世曼拏羅廣大儀軌分第六。謂降大自在天那羅延天等。 忿怒祕密印曼拏羅廣大儀軌分第七。 金剛部法智三昧曼拏羅廣大儀軌分第八。 金剛部羯磨曼拏羅廣大儀軌分第九。 大金剛部廣大儀軌分第十。 三世輪大曼拏羅廣大儀軌分第十一。 一切金剛部金剛曼拏羅廣大儀軌分第十二。 一切金剛部法三昧曼拏羅廣大儀軌分第十三。 一切金剛部羯磨曼拏羅廣大儀軌分第十四。 調伏一切世間大曼拏羅廣大儀軌分第十五。 蓮華祕密印曼拏羅廣大儀軌分第十六。 智曼拏羅廣大儀軌分第

~p 614-615

十七。大曼拏羅廣大儀軌分第十八。 一切義成就大曼拏羅廣大儀軌分第十九。 寶祕密印曼拏羅廣大儀軌分第二十。 智曼拏羅廣大儀軌分第二十一。 羯磨曼拏羅廣大儀軌分第二十二。 一切如來真實攝一切儀軌隨應方便廣大教理分第二十三。 一切如來真實攝諸部儀軌祕密法用廣大教理分第二十四。 一切如來真實攝一切儀軌最上祕密廣大教理分第二十五。 一切如來真實攝一切儀軌勝上教理分第二十六。金剛手菩薩說法儀竟。以百八名。稱讚勸請一切如來。於是一切如來。及金剛手。降三世。觀自在。虛空藏。金剛手。各說一頌。一切如來。及金剛手。皆從大毗盧遮那心入已。如理而住。爾時世尊從須彌山頂詣菩提場。執吉祥草。敷草而坐。乃至轉處諸天所獻微妙勝座。以百八名。讚歎金剛手菩薩。 譯師跋云。此經一部。梵本四千頌。譯成三十卷。總二十六分。自第一分至第五分終。並大乘現證三昧攝。第六分至第十四分終。並金剛三昧攝。第十五分至十八分終。並法三昧攝。第十九分至第二十二分終。並羯磨三昧攝。自下四分。並諸

~p 616-617

部祕密教理所攝起。

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三卷 南之北流)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即前經第一分也

大乘金剛髻珠菩薩修行分經(一卷 南遐北殷)

唐南印度沙門菩提流志譯

  普思義菩薩請問。云何修行悟入此三摩地。佛為說往昔金剛髻珠王。化生悉陀太子。於法界摩尼山日光明王佛所。聞此法界繒髻與金剛如來心品三摩地已。經無量劫。常憶念之。未曾忘失。次明聞經之褔。次答外道苦行所招惡果。檢校人錯用僧物所招惡果。不敬師長所招惡果。十惡所招惡果。不從師受三摩耶法。自作法咒所招惡果。普思義以偈重宣其義。

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鉢大教王經(十卷 有序有頌) 容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釋迦牟尼佛在摩醯首羅天王宮。與毗盧遮那如來。於金剛性海蓮華藏會。同說此經。有大聖曼殊

~p 618-619

室利菩薩現金色身。出千臂千手千鉢。鉢中現千釋迦。千釋迦復現千百億化釋迦。毗盧遮那告牟尼世尊等。吾從往昔修持金剛祕密菩提教法。大聖曼殊室利。是吾先師。 一阿字觀。本寂無生義。是毗盧遮那如來。 二囉字觀。本空離塵義。是阿閦如來。 三跛字觀。本真無染著離垢義。是寶生如來。 四左字觀。本淨妙行義。是觀自在王如來。 五曩字觀。本空無自性義。是不空成就如來。 曼殊室利有十種大願。 釋迦從摩醯首羅天。下降祇園。入定放光。出定微笑。十六大菩薩曼殊室利等。問何因緣。佛為說金剛三摩地。有十種甚深奇特法。命曼殊室利現大神通。為師子勇猛說其將來成普見佛。 說此經清淨實相為宗。真如法界為體。宗本有三。一法身金剛三摩地。二報身普賢願行力。三化現曼殊般若母。聖體有五。一本源金剛聖性。二大圓鏡智。三平等性智。四妙觀察智。五成所作智。 說諸佛出現證修金剛菩提殊勝第二品。佛令曼殊室利。與一切菩薩一切眾生作導首。曼殊說一切法。即是一切有情心。有情心煩惱種性。即是菩提性。即是本性真淨。即是四智菩

~p 620-621

提。次說十六大士修菩提觀。東普賢。不空王。摩羅。極喜王。南虛空藏。大威德光。寶幢摩尼。常喜悅。西觀自在王。曼殊室利。妙慧法輪。聖意無言。北毗首羯磨。難敵精進力。摧一切魔怨。金剛拳法界王。次明六大力士金剛助護佛法。一大樂。二大笑。三一髻尊。四降三世。五四足尊。六閻曼德。 十方大菩薩出助證悟聖力第三品。上方上意。下方持世。東方普明。東南不思議。南方廣意。西南無邊智。西方無邊音聲吼手。西北殊勝益意。北方無盡慧眼。東北方賢護。次明求證無上菩提。當修如來大慈心十種觀門。次令十大菩薩各自陳說所修觀門。 演一切賢聖入法見道顯教修持第四品。普眼不見普賢菩薩。佛言。普賢三密境界。唯佛能知。譬如虛空。不可得見。次問普賢。往昔如來。是誰為師。普賢答言。曼殊室利教化令發菩提。又五丈夫同曼殊願。即今五佛。次曼殊室利明三種重障。不得遇此諸佛正法三摩地教。一者我慢貢高。二者妬賢嫉能。三者多貪。懶惰。昬掉。破戒。次如來分別三時之教。一有。二空。三不空不有。次明曼殊室利夏安居時。往去龍宮教化。自恣解夏。大迦葉擬欲擯之。

~p 622-623

曼殊室利現千臂千手千鉢。鉢中各現化千釋迦。令大迦葉觀見。於是一切聲聞。求哀悔過。盡皆迴向修習大乘。佛為說大乘十重。所謂不壞毗尼。無過毗尼。最勝實性毗尼。真如毗尼。不思議毗尼。性淨毗尼。法眼毗尼。三世平等毗尼。無染解脫清淨毗尼。究竟毗尼。 祕密歸止觀照法性決擇心地第五品。合於道場內祕授心地法。不應於此經顯說。 一切菩薩修學如來三摩地聖性潛通加被第六品。說身密口密意密。各十支觀門。及說道場教授。有四種義。 不思議法界聖道如來真如法藏自在聖智第七品。略說外凡內凡十聖等妙之相。及標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等覺地。妙覺地名。與梵網經同。 三賢菩薩入法位次第修行迴向菩提第八品。廣釋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義。與梵網同而較詳。次於祇園說末劫濁亂之相。應當迴心歸依三寶。訶斥外道六師。廣明三塗苦報。敕諸大眾禮敬曼殊。稱為師首。

佛說一切如來金剛三業最上祕密大教王經(七卷) 息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p 624-625

  一切如來金剛三業最上甚深祕密中祕密諸佛大集會安住一切如來三摩地大曼拏羅分第一。 菩提心分第二。一切如來。及五如來。各說堅固住菩提心義。[S4] 慈氏偈歎。 金剛莊嚴三摩地分第三。 一切如來心曼拏羅分第四。 一切明句行分第五。 身語心加持分第六。 祕密精妙行分第七。 甘露三昧分第八。 最上清淨真實三昧分第九。 觀察一切如來心分第十。 一切如來真實三昧最上持明大士分第十一。 一切如來金剛相應三昧最上成就分第十二。 金剛相應莊嚴三昧真實觀想正智三摩地分第十三。 身語心未曾有句召尾日林毗多王最勝三摩地分第十四。 一切心真實金剛出生三昧分第十五。 一切曼拏羅成就金剛現證菩提分第十六。 一切如來三昧法金剛加持王分第十七。 宣說一切祕密行金剛加持分第十八。

佛說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七卷 前有聖教序 南溫北澄)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大三昧金剛真實理儀軌分第一。毗盧遮那佛在

~p 626-627

他化自在天宮。說吽字心明。及敕金剛手說曼拏羅法。 一切如來真實理金剛三昧儀軌分第二。說阿字心明。及說曼拏羅法。 降伏三界金剛三昧大儀軌分第三。金剛手菩薩說吽字心明。及說曼拏羅法。 清淨諸煩惱三昧大儀軌分第四。觀自在菩薩說紇哩字心明。及說曼拏羅法。 一切寶灌頂大三昧儀軌分第五。虛空藏菩薩說怛囕字心明。及說曼拏羅法。 一切拳印三昧大儀軌分第六。金剛拳菩薩說惡字心明。及說曼拏羅法。 金剛字輪三昧大儀軌分第七。妙吉祥菩薩說阿字心明。及說曼拏羅法。 一切曼拏羅金剛輪三昧大儀軌分第八。同心生轉法輪菩薩說吽字心明。及說曼拏羅法。 眾金剛三昧大儀軌分第九。誐誐那巘惹菩薩說唵字心明。及說曼拏羅法。 金剛忿怒三昧大儀軌分第十。降諸魔金剛藥剎菩薩說郝字心明。及說曼拏羅法。 一切樂三昧大儀軌分第十一。金剛手菩薩說吽字心明。及說曼拏羅法。 外金剛部儀軌分第十二。外金剛部眾說訥哩字心明。摩怛哩眾說毗踰字心明。摩度迦羅眾說莎字心明。四賢聖說鍐字心明。及各

~p 628-629

說成就法。 般若波羅密多教稱讚分第十三。一切如來雲集。讚金剛手菩薩。 金剛手菩薩最上祕密大曼拏羅儀軌分第十四。 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明印相成就儀軌分第十五。 一切如來金剛菩提大儀軌分第十六。 大金剛火炎日輪儀軌分第十七。 除諸業障一切智金剛儀軌分第十八。 圓滿一切願金剛寶儀軌分第十九。 一切儀軌中最上成就儀軌分第二十。 一切相應諸佛三昧曼拏羅儀軌分第二十一。 一切如來大三昧曼拏羅儀軌分第二十二。 一切相應儀軌分第二十三。 最上成就印相分第二十四。 最上祕密儀軌分第二十五。

  內多入理深談。不可不閱。

○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麼耶般若波羅密多理趣經(七紙欠 南川北澄)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即前經從第一分至第十三分。但有心明。而無曼拏羅法。

◎金剛頂瑜伽理趣般若經(九紙餘 南思北澄)

唐南天竺沙門金剛智依梵本於中天譯

~p 630-631

○實相般若波羅密經(六紙餘) 翔

唐南印度沙門菩提流志等譯

  二經並與前同。而諸心明。皆佛自說。

佛說祕密相經(上中下合卷 南馨北不)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世尊住一切如來三昧界中。金剛手菩薩請問要略修法。佛為說之。

佛說金剛場莊嚴般若波羅密多教中一分(八紙 此於大部支流別行 南斯北夙)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十方如來雲集。勸請大毗盧遮那如來說根本無性般若波羅密門。妙吉祥亦現神通。化十六大菩薩。圍繞世尊。勸請說法。佛遂為說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三三摩地。八解脫。九次第定。六念。十分位。十自在。十波羅密多。十地。四梵行。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辯。十八不共法。一切入法空性平等般若波羅密多教。及說諸大明句。

佛說幻化網大瑜伽教十忿怒明王大明觀想儀軌經(一卷 南履北思)

~p 632-633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佛在淨光天。放大光明。金剛手菩薩請說。

佛說大悲空智金剛大教王儀軌經(五卷今作三卷) 思

宋中印土沙門法護譯

  金剛部序品第一。(大幻化普通儀軌三十一分中。略出二無我法)。拏吉尼熾盛威儀真言品第二。 一切如來身語心聖賢品第三。 賢聖灌頂部品第四。 大真實品第五。 行品第六。 說密印品第七。 大相應輪品第八。 清淨品第九。 灌頂品第十。 金剛藏菩薩現證儀軌王品第十一。 熾盛拏吉尼所說成就品第十二。 說方便品第十三。 集一切儀軌部品第十四。 金剛王出現品第十五。 金剛空智熾盛拏吉尼畫像儀式品第十六。 飲食品第十七。 教授品第十八。 持念品第十九。 俱生義品第二十。

一切如來大祕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拏經(五卷今作三卷 南命北川)

宋中印土沙門天息災譯

  相應行曼拏羅儀則品第一。佛在忉利天善法堂。入於三昧。放三處光。金剛手菩薩請問密法。 灌

~p 634-635

頂品第二。 阿闍梨品第三。 護摩法品第四。 先法攝受弟子品第五。 鈴杵相分出生儀則品第六。 造塔功德品第七。

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七卷 南讚北賢)

唐中印度沙門輸波迦羅共一行譯

  入真言門住心品第一。祕密主問得一切智方便。佛言。菩提心為因。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及廣釋其義。 入漫荼羅具緣真言品第二。 息障品第三。 普通真言藏品第四。一切菩薩各說真言。 世間成就品第五。 悉地出現品第六。 成就悉地品第七。 轉字輪漫荼羅行品第八。 密印品第九。 字輪品第十。 祕密漫荼羅品第十一。 入祕密漫荼羅法品第十二。 入祕密漫荼羅位品第十三。 祕密八印品第十四。 持明禁戒品第十五。 阿闍梨真實智品第十六。 布字品第十七。 受方便學處品第十八。明十善戒法。 說百字生品第十九。 百字果相應品第二十。 百字位成品第二十一。 百字成就持誦品第二十二。 百字真言法品第二十三。 說菩提性品第二十四。 三三昧耶品第二十五。 說如來品第

~p 636-637

二十六。 世出世護摩法品第二十七。 說本尊三昧品第二十八。 說無相三昧品第二十九。 世出世持誦品第三十。 囑累品第三十一(右六卷畢)。 供養念誦三昧耶法門真言行學處品第一。 增益守護清淨行品第二。 供養儀式品第三。 持誦法則品第四。 真言事業品第五(右第七卷)

佛說無二平等最上瑜伽大教王經(六卷 南斯北淵)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無二平等最勝大儀軌王影像分第一。佛在他化自在天宮。十方諸佛雲集。不見金剛手菩薩。佛同說偈。菩薩現身。諸佛皆向作禮。勸請說法。菩薩乃說法要。於是普賢菩薩雨一切供養。供金剛手菩薩。一切如來復雨一切供養。供普賢菩薩。普賢即現佛身。說三摩地法門。 智部三摩地分第二。 真實攝部三摩地分第三。 法部三摩地分第四。 迦摩部三摩地分第五。 三昧最上智一切成就分第六。 一切佛甚深祕密供養分第七。 一切如來智證最上祕密分第八。 金剛薩埵一切祕密三昧分第九。 一切三昧成就禪定曼拏羅分第十。 大禪定分第十一。 出生大禪定分第

~p 638-639

十二。勝大明教最初事業分第十三。 辦事分第十四。 大徧照如來一切大明金剛出生分第十五。 一切大明三昧分第十六。 一切如來一切大明遣魔分第十七。 一切如來祕密金剛薩埵承事分第十八。 一切如來大明如意寶分第十九。 集一切大明三摩地分第二十。 一切如來身語心清淨自性金剛大智分第二十一。

佛說瑜伽大教王經(五卷 南興北流)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序品第一。大徧照金剛如來。在淨光天大樓閣中。與阿閦等四佛。及菩薩賢聖天龍八部圍繞。世尊顧視金剛手菩薩。放光普照。還入佛身。金剛手菩薩請問因緣。世尊入大智變化瑜伽大教王三摩地。從三摩地出已。說瑜伽大教王經。 曼拏羅品第二。 真言品第三。 三摩地品第四。 真言大智變化品第五。 印相大供養儀品第六。 觀想菩提心大智品第七。 相應方便成就品第八。 護摩品第九。 囑累品第十。

金剛峰樓閣一切瑜伽瑜祇經(二卷 南澄北取)

唐南天竺沙門金剛智譯

~p 640-641

  序品第一。金剛界徧照如來。於金剛光明心殿中。與十六大菩薩等。各說一字真言。 一切如來金剛最勝王義利堅固染愛王心品第二。 攝一切如來大阿闍梨位品第三。 金剛薩埵冒地心品第四。 愛染王品第五。 一切佛頂最上徧照王勝義難摧摧邪一切處瑜伽四行攝法品第六。 一切如來大勝金剛心瑜伽成就品第七。 一切如來大勝金剛頂最勝真實大三昧耶品第八。 金剛吉祥大成就品第九。 一切如來內護摩金剛軌儀品第十。 金剛薩埵菩提心內作業灌頂悉地品第十一。 大金剛燄口降伏一切魔怨品第十二。

一字佛頂輪王經(六卷 一名五佛頂經 南詩北克)

唐南印度沙門菩提流志譯

  序品第一。佛在菩提樹下。與大苾蒭。大菩薩。天仙神鬼等俱。金剛密跡主菩薩。請佛說咒。佛入大三摩地。放大光明。徧照十方佛剎。及諸五趣三界。現大轉輪王相。說一字佛頂輪王咒已。大千震動。魔宮火起。地獄苦息。觀世音金剛主二大菩薩。悶絕躃地。佛復說一切佛眼大明母咒。觀世音金剛主

~p 642-643

即醒起身。次說白傘葢頂輪王咒。次說光聚頂輪王咒。次說高頂輪王咒。次說勝頂輪王咒。 畫像法品第二。 分別成就法品第三。 分別密儀品第四。 分別祕相品第五。 成像法品第六。 印成就品第七。共說五十四印咒。 大法壇品第八。 供養成就品第九。 世成就品第十。 護法品第十一。說大難勝奮怒王咒。又說難勝奮怒王心咒。 證學法品第十二。 護摩壇品第十三。

○菩提場所說一字頂輪王經(五卷 南流北不)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與上經同

一字奇特佛頂經(三卷 南川北不)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現威德品第一。佛住三十三天。與四萬比丘。八萬四千菩薩。及天釋梵魔八部眾俱。說真言曰。南莫三漫多勃馱南。(引一) 步林吽。(二合二)。 印契品第二。 曼荼羅儀軌品第三。 先行品第四。 成就頻那夜迦品第五。 說法品第六。金剛手菩薩之弟。名寂靜慧。以偈讚佛。并問幾法成就。佛以偈答。 調伏一切障頻那夜迦天王品第七。 最勝成就品

~p 644-645-646

第八。 菩薩藏品第九。 後附一字頂輪王念誦儀軌。依忉利天宮所說經譯。

妙吉祥平等祕密最上觀門大教王經(五卷北作四卷) 取

宋中印土沙門慈賢譯

  世尊在舍衛國。彌勒菩薩等。請問三乘妙法門外。更有法否。佛言。有摩訶三昧耶祕密內法。修者速得成佛。於是入金剛定。放眉間五色光。青光化阿閦佛。白光化毗盧遮那佛。黃光化寶生佛。紅光化無量壽佛。綠光化不空成就佛。復化佛。天。法。智。禪。五眼菩薩。復化眼。耳。鼻。舌。身。心。智。慧。八金剛藏菩薩。復有十二供養菩薩。(燈。聲。香。甘露。衣。幢。舞。塗香。散花。貫花。寶葢。善哉)。復化鉤。索。鎖。鈴。四金剛菩薩。復化十大明王。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大愛。大威怒。大力。無動。降三世。頂輪。次說求授灌頂。加持五瓶。四寶末。五河水。五香末。五穀。五種子。五藏物。五色綵。五菩提葉。五時華。五吉祥草。五色線。五傘葢。生飯三分法。次說曼拏羅觀想印咒等法。次為金剛手菩薩說將來建壇場法。次為無盡意菩薩復說功德無盡等真言。

閱藏知津卷第十一

~p 647

閱藏知津卷第十二

北天目沙門釋智旭 彙輯

【大乘經藏 方等部第二之十一】

佛頂放無垢光明入普門觀察一切如來心陀羅尼經(上下合卷 南力北忠)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佛在睹史天宮。說六波羅密法。有忉利摩尼藏無垢天子。被炬囗天藥叉所警。謂七日後必定無常。惶怖求救於帝釋。帝釋領彼見佛。佛為說二咒。并說夙緣。亦說壇法。又說持此咒者。此界命盡。猶如

~p 648-649

蛇蛻。即便往生安樂世界。不受胞胎。於蓮花中。自然化生。

佛說守護大千國土經(三卷) 力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佛住鷲峰山南。時毗耶離城災難競起。乃以神力。集一切天龍等眾。先四天王各說一咒。次佛說一切明神咒。諸惡鬼神同來歸命。四天王復各說謫罰鬼神咒。大梵王亦說一謫罰鬼神咒。佛乃下至毗耶離城。為大梵王現大明王身。說大明王陀羅尼。復說大明王心陀羅尼。及說密印。於是城中免離災難。飛鳥出聲讚佛功德。佛更說結界持咒之法。大梵王又說護諸童子之法。

佛說出生一切如來法眼徧照大力明王經(上下仝卷 南竭北流)

宋中印土沙門法護譯

  世尊在摩訶母質鄰那山。大寶樓閣中。說一咒。又說一咒。魔王恐怖。欲興惱害。金剛手現身降之。復說一咒。又說無量勇猛力真言。次說壇法。次魔王歸命。次須菩提問受持法。佛又說一咒。次文殊師利問緣行無常之義。次觀世音。及祕密主。各問此

~p 650-651

經名義。

廣大寶樓閣善住祕密陀羅尼經(三卷今作二卷 南讚北念)

唐南印度沙門菩提流志譯

  序品第一。佛初成道。華說神咒。祕密主歡喜請問咒所從來。佛與大眾同往東方寶燈世界。妙種種色寶善住清淨佛處。普集一切諸佛。現寶塔中三佛全身舍利。及說其往昔因緣。乃說大明咒王。 根本陀羅尼品第二。 心隨心咒品第三。 持心咒法品第四。 誦隨心咒法品第五。 雜咒品第六。 結壇場法品第七。 手印咒品第八。 畫像品第九。 火祭品第十。 普光心印品第十一。 手印品第十二。

牟黎曼陀羅咒經(二卷 南羊北念)

開元附樑錄第一出

☉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祕密陀羅尼經(三卷 南不北息)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二經並與上同。而梁錄前欠序分。後具有分別木法壇法等。

普徧光明燄鬘清淨熾盛如意寶印心無能勝大明王大隨求陀羅尼經(二卷 南思北取)

~p 652-653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序品第一。佛住須彌峰樓閣。與八十四俱胝那庾多一生補處菩薩。及聲聞天龍八部眾等俱。放頂毫光。照明十方一切佛剎。說大神咒。并說種種靈驗之事。 得菩薩隨求大護大明王陀羅尼品。佛復為大梵說咒。

☉佛說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神咒經(十四紙) 行

唐迦濕蜜羅國沙門寶思惟譯

  大梵王天請佛說咒。佛為說根本咒一。隨咒六。及說功驗。并說書寫結壇法。彙門云。即上經同本。

佛說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一卷 南改北莫)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佛在給孤獨園。善住天子七日當命終。當七受傍生身。次墮地獄。怖懼。白天帝釋。帝釋為其請救於佛。佛說陀羅尼令持。增益壽命。得菩提記。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六紙 南改北莫)

唐朝散郎杜行顗譯

佛頂最勝陀羅尼經(有彥悰序共六紙半 南得北莫)

唐中印度沙門地婆訶羅譯

~p 654-655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有志靜序共八紙半 南得北莫 此咒最後別翻)

唐罽賓國沙門佛陀波利譯

◎最勝佛頂陀羅尼淨除業障經(一卷 南改北莫)

唐中印度沙門地婆訶羅重譯

  四經並與前同。而地婆重譯。具出善住天子夙世因緣。

大方等陀羅尼經(四卷) 信

北涼高昌郡沙門釋法眾譯

  初分第一。佛在祇林。為文殊師利唱摩訶袒持等諸陀羅尼名。大眾獲益。雷音比丘在林中入定。袒荼羅魔王擾之。東方寶王如來。遣華聚菩薩將咒來護。魔皆發心護法。說十二神王名。華聚菩薩。雷音比丘。與一切魔。一切天。及婆藪仙人。地獄眾生。同來釋迦佛所。佛為舍利弗說婆藪名義。及示現方便之事。亦說往昔本緣。今魔方便。 授記分第二。授雷音比丘記。及五百大弟子記。并諸天記。舍利弗與文殊師利。反覆論授記義。佛為五百比丘說治魔法。 夢行分第三。為文殊師利說十二夢王七日行法。華聚菩薩發大誓願。毗沙門天王亦發大願。 護戒分第四。說七眾滅破戒罪。各有咒。

~p 656-657

不思議蓮華分第五。現優曇鉢羅華。華中有無量佛。舍利弗以神通遶至八十七日。百千萬分不周其一。佛從座起。以華奉供蓮華中佛。說一神咒。囑授八十萬恆河沙大士。華尋不見。大眾生疑。佛為解釋。并說諸喻。付囑流通。

  按此經在法華後說。亦可收入法華部中。但以壇法尊重。故歸密部。南岳大師行此三昧而證圓位。今有方等三昧行法垂世。

佛說大方等大雲請雨經(一卷 南傷北毀)

隋北天竺沙門闍那崛多等譯

  佛在龍宮。龍興供養。并發大願。請問滅苦法要。佛說慈心為最。并為說咒。及如來名。說請雨法。

大雲請雨經(一卷) 毀

宇文周中天竺沙門闍那耶舍等譯

大雲輪請雨經(二卷北作一卷 南傷北毀)

隋烏萇國沙門那連提黎耶舍譯

○大雲輪請雨經(二卷北作一卷 南不北凊)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已上三經。並與前同。

佛說一切如來烏瑟膩沙最勝總持經(七紙餘 南履北臨)

~p 658-659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無量壽佛於極樂國為觀自在菩薩說咒。及說成就法。能令眾生生於極樂世界。

佛說大白傘葢總持陀羅尼經(一卷 南若北之)

元天竺沙門唧〔口*捺〕銘得哩連得囉磨寧及真智等譯

  出有壞住三十三天。與大比丘。并大菩提勇識。及天主帝釋等集。入普觀頂髻三昧。從頂髻中。出現如是總持密咒法行。後有讚歎禱祝偈。

佛說最勝妙吉祥根本智最上祕密一切名義三摩地分(上下合卷 南竟北藳)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金剛手菩薩。為愚眾生類。請問諸祕密名義。佛為說之。及略說修行方法。

佛說徧照般若波羅密經(七紙欠 南深北命)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佛在他化自在天。為金剛手菩薩說諸字義門。并說神咒。

佛說佛母般若波羅密多大明觀想儀軌經(三紙半 南斯北澄)

~p 660-661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具明想諸字安布身輪

仁王般若念誦法(五紙餘 南竟北藳)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佛為波斯匿王。說念誦仁王般若經持明之法。

佛說普賢曼拏羅經(一卷 南臨北盡)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佛在鷲峰。說修金剛薩埵祕密相應法。有種種觀想。

佛說一切如來安像三昧儀軌經(六紙餘 南取北止)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世尊入一切如來金剛安像三昧。從三昧起。說塑畫雕造安像慶讚儀軌。有一菩薩白言。佛身無相。猶若虛空。徧一切處。云何今說令安佛像。佛言。我為久修行者。說彼法身無相無為。徧一切處。不生不滅。今為初發心眾生。令彼得褔。說安像慶讚結淨之法。先揀吉星吉日。於結界勝地清淨之處。陳設傘葢幢旛香華燈果。令阿闍梨依法儀軌。一心召請觀想沐浴。安耳髮髻指甲髭鬚等。乃至香花燈食等種種供養。並須如法。

~p 662-663

無量壽如來修觀行供養儀軌(一卷 南竟北藳)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金剛手菩薩。在毗盧遮那佛大集會中。為當來眾生。說無量壽如來陀羅尼修三密門證念佛三昧。得生淨土。入菩薩位。

佛說帝釋巖祕密成就儀軌(四紙欠 南竟北杜)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佛告金剛手。說帝釋巖中得見慈氏菩薩之法。

底哩三昧耶不動尊威怒王使者念誦法(一卷 南流北言)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佛為執金剛。說念誦悉底哩真言成就事業法。

佛說大灌頂神咒經(十二卷北作六卷) 恭

東晉西域沙門帛尸梨蜜多羅譯

  灌頂三歸五戒帶佩護身咒經第一。佛在祇園。為鹿頭梵志。說三歸三十六神。五戒二十五神。

  灌頂七萬二千神王護比丘咒經第二。佛在天帝石室。因諸比丘馳走不安。為說百七十二大鬼神王名字。

  灌頂十二萬神王護比丘尼咒經第三。佛在祇園。為脩陀利比丘尼等被惡鬼嬈。召須彌頂上七萬

~p 664-665

鬼神。大海中五萬鬼神。護之。

  灌頂百結神王護身咒經第四。佛在羅閱祇大精舍中。思為滅後弟子辟除邪毐。帝釋遂請佛說百神王名。

  灌頂宮宅神王守鎮左右咒經第五。佛在摩竭國。勅目連以咒往救迦羅那村災難。佛亦隨請。將諸大眾集其堂上。普觀菩薩請佛更演目連所說章句。佛為說東方七千大神上首三七名。南方九千大神上首二十八名。西方六千大神上首三七名。北方九千大神上首三七名。中央三萬大神上首十二名。

  灌頂塚墓因緣四方神咒經第六。佛臨欲滅。阿難請問云何殯葬。佛告以應如轉輪聖王法則。阿難又問。閻浮提界有幾葬法。佛言。有震旦國。我遺三聖在中化導。人民慈哀。禮義具足。葬法第一。阿難又問。若人命終。造立墳塔。是人精魂在中以不。佛言。亦在。亦不在。若人生時。無善無惡。精魂未有去處。是以在塚塔中。若生時大修福。或生天上人中。若生時造惡。墮在三塗。是以不在塚塔中也。并廣說舍利福德因緣。雖如麻米。有大威神。兼記當有

~p 666-667

阿育王起八萬四千塔事。次因釋種童子被鬼神所嬈。結四方灌頂章句以護塚塔。

  灌頂伏魔封印大神咒經第七。佛在祇園。默然無說。念眾生愚。天帝請問文頭婁法。佛言。當先念自身。猶如佛身相好光明。次念千二百五十弟子。次念諸菩薩僧。又念五方大神。以五方神王名字。及其眷屬。寫著圓木之上。縱廣七七分。名為文頭婁法。此云神印。次許天帝演說四王名字。次說七佛灌頂無相神印章句。次因阿利陀請。勅諸弟子惠施少少飲食之餘。又行此神典。當造其形像。以酥油〔麥*并〕果而施與之。

  灌頂摩尼羅亶大神咒經第八。佛在祇園。愍念人民為邪惡鬼神所惱。結是摩尼羅亶大神咒經。舉七佛名為證。又舉八大菩薩。五百開士。十大弟子。三十三天。三十五龍王。三十三大神將。二十四鬼師。并說山海精魅。四十九鬼。四十九山精。及諸魅鬼名。若急難之日。當齋戒一心。思念十方一切諸佛。過去七佛。八大菩薩。十大弟子。五百開士。三十三天。諸大龍王。善神將軍。及鬼神等。正心正意。莫念東西南北之事。亦復莫念家室之事。

~p 668-669

  灌頂召五方龍王攝疫毒神咒經第九。佛遊竹林。阿難為維耶離國疾疫。求佛救護。佛言。疫毒火殃。皆是殺獵所感。普慈一切。受持禁戒。行於十善。可得至道。遂說五方龍神王名。遺禪提比丘往救人民。二十九年之後。禪提命終。疫病復興。人民奔趣禪提精舍。見彼先時所嚼楊枝。擲地成樹。樹下有泉。禮拜此樹。折此樹枝。取下泉水。拂灑病人。百病除愈。

  灌頂梵天神策經第十。佛在因沙崛山中。梵王請出梵結願一百偈頌以為神策。佛讚許之。遂說九十九卦。每卦八句。神應異常。今特錄出流通。

  灌頂隨願往生十方淨土經第十一(亦名普廣菩薩所問品。)。佛將涅槃。普廣菩薩問。四輩弟子。修何功德。得生十方國土。佛為說十方佛國。隨願往生。普廣又問。何故經中讚歎阿彌陀剎。佛言。娑婆世界。人多貪濁。信向者少。習邪者多。不信正法。不能專一。心亂無志。令諸眾生專心有在。是故讚歎彼國土耳。次明為亡者修福。如餉遠人。無不獲果。又明臨終歸依受戒。悔過修善。如人負債。依附王者。又明為亡人修福。亡者七分獲一。若以亡者之物。施於三寶。

~p 670-671

功德力強。可得拔地獄殃。又明逆修生七。其福無量。又明請十方僧。不擇善惡持戒毀戒高下之行。次第供養。無別異想。其福最多。又為大眾說那舍長者父母罪福因緣。又說諸佛無上章句。

  灌頂章句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第十二。佛遊維耶離樂音樹下。文殊師利請問往昔諸佛名字。及國土清淨莊嚴之事。佛告以藥師琉璃光如來十二上願。其國猶如無量壽國。有二菩薩。一名日曜。二名月淨。次補佛處。乃至願生西方彌陀國者。聞是佛名。有八菩薩。迎令往生。此與流通藥師本願經同本。具出八菩薩名。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十卷 南止北蘭)

唐罽賓國沙門般若譯

  序品第一。佛在菩提樹下。與七千比丘。八萬四千菩薩。無量天龍八部眾俱。文殊師利菩薩伽陀讚佛。 陀羅尼品第二。佛入普隨順眾生心行三昧。令諸眾生見聞各別。又於頂上放白色光。普照世間。口中放青色光。照東方界。右肩放金色光。照南方界。背上放紅色光。照西方界。左肩放五色光。照北方界。照已。各攝還歸本處。復入無有名字不可

~p 672-673

思議諸佛境界三昧。令此大地。六種震動。一切法自在王菩薩請問因緣。佛以有四因緣答之。復問諸佛境界三昧。何法為因。何為根本。云何修習。云何究竟。佛言。此深三昧。以菩提心為因。大慈悲為根本。方便修習無上菩提以為究竟。又問。一切智體。當何所求。一切智智。當於何生。佛言。當於心求。從心而生。乃至此心同虛空相。此虛空性。即心性故如其心性。即菩提性。如菩提性。即陀羅尼性。是故此心虛空。菩提。陀羅尼性。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又問。是義甚深。難通達。難趣入。若滿足菩薩位人。則得利益。若未得成菩薩功德。則無利益。佛言。若欲成就無上菩提。應先發起大慈悲心普為眾生歸依三寶。受菩薩戒。至誠懺悔。運想供養。勸請諸佛。迴向隨喜。願滅諸障。并說迴向陀羅尼曰。唵(一)娑麼(二合)囉娑麼(二合)囉(二)微麼(引)曩(三)娑(引)囉(四)摩訶斫迦羅(二合引五)嚩(上六)吽(長聲七)。佛又普告大眾。重為未成就者。以善方便。隨順世諦。譬喻言辭。說一乘法。觀想此身。次第成就五如來身。而此不可思議三昧。或有眾生諸根不具。或具五無間業。旃陀羅。悉可修習趣入。除五種人。一者不信。二者斷見。

~p 674-675

三者常見。四者邪見。五者懷疑。如是五人。無慈悲故。若有暫修此三昧者。身心安輕。能生五種三昧。一剎那三昧。二微塵三昧。三漸現三昧。四起伏三昧。五安住三昧。乃至無數三昧。無數陀羅尼門。皆悉現前。次明八陀羅尼。能令菩薩總持佛法。辯才無盡。眾生樂聞。一大聲清淨自在陀羅尼門。二無盡寶篋陀羅尼門。三無邊漩澓陀羅尼門。四海印陀羅尼門。略說四十二字印。五蓮華莊嚴陀羅尼門。六能入無著陀羅尼門。七漸漸深入四無礙智陀羅尼門。八一切諸佛護持莊嚴陀羅尼門。 大悲胎藏出生品第三。文殊師利問。大悲復以何法為根本。佛言。以眾生受苦為本。苦以煩惱為本。煩惱以顛倒邪見為本。邪見以虛妄分別為本。虛妄分別。非有根本。無有色相。難知難斷。菩薩為是起大悲心。勞謙忘倦。復起十六大悲之心。一斷身見。二破邊見。三除四倒。四除我我所計。五裂葢網。六破六著。七除七慢。八遠邪徑。九離貪愛。十除瞋恨。十一令捨惡友。近善知識。十二令斷名利。十三令除邪見。十四令出三界生死牢獄。十五令絕魔羂欲纏。十六令閉三惡。入涅槃門。住是十六大悲。即

~p 676-677

能建立三十二種不共事業。 入如來大悲不思議品第四。為文殊說如來大悲海門一滴之相。乃至二乘之悲。如割皮膚。菩薩悲心。如割脂肉。如來大悲。深徹骨髓。因舉往古栴檀舍佛。為調伏非非想天一眾生故。留身八萬四千大劫以度脫之。方入涅槃。 入如來不思議甚深事業品第五。廣明三十二種正覺甚深事業。即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也。 菩薩瓔珞莊嚴品第六。為文殊師利說菩薩四種瓔珞。一戒。二定。三慧。四陀羅尼。各各增一至十。 大光普照莊嚴品第七。又說八種大光普照。一念。二意。三解。四法。五智。六諦。七神通。八修行。前七各有八種。修行有九種。 般若根本事業莊嚴品第八。為般若峰菩薩。廣說般若母。及般若所生事業。為無畏辯才菩薩。說般若峰得名往因。 陀羅尼功德軌儀品第九。為金剛手菩薩。說唵字三和合義。謂婀烏莽。金剛手問。諸佛等視眾生。云何但言守護國主。佛言。譬如醫嬰孩病。令母服藥。次說金剛城大曼荼羅軌儀法則。金剛手次說陀羅尼供養及念誦法。佛讚助之。兼明陀羅尼具足六度。又明六年苦行。不得菩提。於月輪中作

~p 678-679

唵字觀。乃成菩提。 阿闍世王受記品第十。王問。陀羅尼及曼荼羅。既有無量功德。何以國中災難無量。佛出其過。兼說迦葉佛時。訖哩枳王所得二夢。皆釋迦佛末法時兆。王又問曰。諸惡眾生。入三塗等。云何得知。誰人曾見。佛言。當墮地獄。有十五相。當生餓鬼。有八種相。當生畜生。有五種相。當生人天。各有十相。王竊思念。是實是虛。忽見地獄種種惡相。方乃決定歸佛法僧。誓持五戒。以菩提心。迴向眾生。佛讚慰言。譬如團鐵。投水沈沒。若為鉢器。置水則浮。有智慧人。如彼鉢器。不沈苦海。 如來囑累品第十一。文殊師利廣歎陀羅尼門。佛為較量持經功德。唱募流通。七十俱胝菩薩。四天王。釋提桓因。大梵天王兜率陀天子。商主天子。魔王波旬。蘇夜魔天王。慈氏菩薩。大迦葉波。各各發願。佛讚印之。文殊師利請問經名。佛言具千名字。略舉十名。文殊復問。乃決定說今一名。

  按此經所談法相義理。與大集經第二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品全同。但次第稍異耳。文理兼暢。最宜流通。

七佛所說神咒經(四卷 一名廣濟眾生神咒 南景北羊)

~p 680-681

開元附東晉錄

  七佛各說咒。菩薩各說咒。諸天仙星等各說咒。菩薩各說誓願。各說偈。金剛藏菩薩說五疑。五信。二十五王三昧。護戒歸神。護伽藍十八神。并四天王所說大神咒經。

一切如來正法祕密篋印心陀羅尼經(八紙 南力北忠)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佛在摩竭提國。應無垢光婆羅門請。中路見一舊塔。旋遶供養。悲泣雨淚。十方諸佛。亦皆雨淚。金剛手菩薩請問其故。佛乃說此心咒。勸人造塔供養。

◎一切如來心祕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五紙半 南流北興)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與上經同本

佛說聖曜母陀羅尼經(三紙半 南臨北則)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佛在阿拏迦嚩帝大城。金剛手菩薩啟請說咒。擁護眾生。不為諸惡星宿所害。

聖無能勝金剛火陀羅尼經(三紙半 南命北則)

~p 682-683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佛在妙高山。勅金剛手菩薩說咒。安慰天龍夜义等。

佛說大金剛香陀羅尼經(三紙 南薄北臨)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但有一咒。降伏諸天宿曜。無餘儀軌。

佛說智光滅一切業障陀羅尼經(三紙 南命北則)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佛在日月天子宮。說佛菩薩名。及咒。普賢菩薩言。二十一日六時持誦。至心懺悔。能破壞阿毗地獄。復說一咒以擁護之。

○佛說智炬陀羅尼經(三紙欠) 行

唐于闐國沙門提雲般若等譯

  佛在日月宮中。四方佛皆來集。日月天子請陀羅尼。諸佛菩薩同聲說咒。普賢菩薩讚勸受持。與上經同。

諸佛集會陀羅尼經(三紙餘) 行

唐于闐國沙門提雲般若等譯

  佛在恆伽河邊。為眾生除死怖。彈指集十方佛。同聲說咒。金剛密跡。及四天王。亦各說咒。次說壇法。

~p 684-685

、佛說一切如來金剛壽命陀羅尼經(二紙 南流北興)

唐南天竺沙門金剛智與智藏譯

與上經同。而無壇法。

○息除中夭陀羅尼經(二紙餘 南力北忠)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亦同上經

十二佛名神咒較量功德除障滅罪經(五紙餘 南必北能)

唐北天竺沙門闍那崛多譯

  佛為彌勒說東方三佛。餘九方各一佛名。及陀羅尼。

佛說稱讚如來功德神咒經(二紙餘 南必北能)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與上經同。而文稍略。

東方最勝燈王如來助護持世間神咒經(十一紙半 南莫北罔)

隋北天竺沙門闍那崛多譯

  佛在祇園。東方最勝燈王如來。遣二菩薩來此說咒。次阿逸多菩薩。文殊釋迦菩薩。及四天王。亦各說咒。

佛說持句神咒經(二紙餘 亦云陀羅尼句經 南莫北罔)

~p 686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佛說陀鄰尼鉢經(二紙 南莫北罔)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聖最上燈明如來陀羅尼經(六紙) 忠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三經並與前同

閱藏知津卷第十二

~p 687

閱藏知津卷第十三

            北天目沙門釋智旭 彙輯

【大乘經藏 方等部第二之十二】

佛說華積樓閣陀羅尼經(三紙欠 南臨北命)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佛在阿耨達龍王宮。師子遊戲菩薩問佛功德。及供養佛功德。佛為分別。並說勸持。

華積陀羅尼神咒經(二紙餘 南莫北能)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師子奮迅菩薩所問經(二紙 南莫北能)

~p 688-689

附東晉錄

佛說華聚陀羅尼咒經(二紙餘 南莫北能)

附東晉錄

三經並與前同

拔濟苦難陀羅尼經(一紙半 一名勝福往生淨土經)行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佛在逝多林。不可說莊嚴菩薩請問救濟苦眾生法。佛為說不動如來。滅惡趣王如來。二咒。

佛母大孔雀明王經(三卷 南改北知)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佛在祇園。莎底苾為眾破薪。被黑蛇螫。苦痛之極。阿難白佛求救。佛為說孔雀咒。並諸神諸天諸佛菩薩名。及神咒。救之。與今流通本同。

佛說孔雀王咒經(二卷 南必北過)

            蕭梁扶南國沙門僧伽婆羅譯

與前經同。而稍略。

○佛說大孔雀咒王經(三卷 南改北知)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亦與前同。而華梵音聲稍別。

佛說大孔雀王神咒經(四紙欠 南必北過)

~p 690-691

            東晉西域沙門帛尸梨蜜多羅譯

佛說大孔雀王雜神咒經(十二紙半 南必北過)

            東晉西域沙門帛尸梨蜜多羅重譯

大金色孔雀王咒經(一卷 南必北過)

            姚秦北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已上三經。皆即前經中之少分。

佛說大孔雀明王畫像壇場儀軌(四紙餘 南學北杜)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應與前經並流通

菩提場莊嚴陀羅尼經(一卷) 不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佛住廣博大園。因毗鈕達多婆羅門求子。為說陀羅尼。種值一切善根。能滿一切意願。

佛說大乘聖無量壽決定光明王如來陀羅尼經(五紙 南竭北力)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佛向妙吉祥菩薩說。西方無量壽佛陀羅尼。能增壽命。得大利益。

佛說無能勝旛王如來莊嚴陀羅尼經(三紙 南竭北忠)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p 692-693

    佛在忉利天宮。帝釋與脩羅戰敗。請問於佛。佛為說咒。書此陀羅尼置旌旗上。一切怨敵。無能勝者。

佛說聖莊嚴陀羅尼經(上下合卷 南臨北命)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佛在迦毗羅城。羅睺童子臥時。被惡羅剎所嬈。佛為說咒護之。又說結界陀羅尼。慈氏。梵王。亦各說咒。佛更勅一切天龍鬼神。各說自明。

○佛說寶帶陀羅尼經(八紙欠 南斯北夙)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與上經同

大吉義神咒經(二卷)行

            元魏昭玄統沙門釋曇曜譯

     先說歸命燒香請三寶及天龍各各咒法。次明天阿脩羅共戰。帝釋軍敗。請救於佛。佛為說大結界咒。次有一切天龍鬼神。次第助佛說咒。既說咒已。佛乃說持所辦之法。

金剛光燄止風雨陀羅尼經(一卷 南羊北維) 

            唐南印度沙門菩提流志譯

佛。及大身孽嚕荼。並諸天王。各說調伏惡龍止風雨法。

~p 694-695

佛說聖多羅菩薩經(五紙欠 南興北深)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佛在香醉山。為五髻乾闥婆王。說聖多羅菩薩咒。及頌讚持者得生極樂國。

聖觀自在菩薩一百八名經(四紙餘 南盡北則)

            宋中印土沙門天息災譯

佛在補怛洛迦山說。持者亦生極樂世界。

毗俱胝菩薩一百八名經(三紙餘 南盡北則)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佛說菩薩一百八名咒。持者得生極樂世界。

佛說大吉祥陀羅尼經(一紙 南興北深)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佛在蘇珂嚩帝佛剎。觀自在菩薩請說神咒。令眾生獲大富貴。

佛說大吉祥天女十二契一百八名無垢大乘經(六紙餘 南流北興)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佛住安樂世界向無畏觀自在菩薩。說三十八吉祥如來名號。及十二契一百八名垢讚歎真言。

佛說大吉祥天女十二名號經(一紙餘 南流北興)

~p 696-697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佛住極樂世界。為觀自在菩薩說此咒。能除貧窮一切不祥。

大乘八大曼拏羅經(一紙半 南夙北臨)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佛在補陀落迦山。寶藏月光菩薩請說。先於中心安佛。次安八大菩薩。所謂觀自在。慈氏。虛空藏。普賢。金剛手。曼殊室哩。除蓋障。地藏。共有九咒。

○佛說八大菩薩曼荼羅經 (二紙半 南淵北斯)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與上經同。而後有八大菩薩讚。

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一卷 南莫北彼)

            唐睹貨邏國沙門彌陀山等譯

    佛在迦毗羅城精舍。劫比羅戰荼婆羅門七日後當命終。有善相師答之。因恐懼來見佛。佛勅令修理古塔。念誦神咒。增長命根。生極樂國。乃至成佛。遂廣說塔及咒法。

聖佛母小字般若波羅密多經(三紙欠 南竭北忠)

            宋中印土沙門天息災譯

    佛在鷲峰山。聖觀自在菩薩請佛說此小字般若真言。復說勝妙般若波羅密多陀羅尼。

~p 698-699

諸佛心印陀羅尼經(一紙半 南盡北則)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佛在兜率天。說二咒。聞者不生魔界。速證菩提。

○諸佛心陀羅尼經(二紙餘)行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佛於如來境為菩薩說。彙門云。與上經同。

消除一切閃電障難隨求如意陀羅尼經(三紙半)忠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佛在舍衛國。向阿難說四方電名。並說神咒。觀自在。金剛手。梵王。帝釋。四王亦各說咒。佛又勅龍王等而說一咒。

○佛說如意摩尼陀羅尼經(三紙 南盡北則)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與上經同

虛空藏菩薩問七佛陀羅尼經(一卷 南莫北罔)

            附梁錄

    佛在雞羅莎山頂。一比丘為惡病所持。一比丘為惡鬼所持。虛空藏菩薩請佛哀救。佛現神力。七佛皆於空中。各說一咒。

~p 700-701

如來方便善巧咒經(八紙半 南莫北罔)

            隋北天竺沙門闍那崛多譯

與上經同

☉聖虛空藏菩薩陀羅尼經(六紙餘 南力北忠)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二比丘裸形叫喚。虛空藏問佛。佛召七佛各說一咒。虛空藏亦說一咒。亦與上經同。

佛說救拔燄口餓鬼陀羅尼經(三紙餘 南淵北斯)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佛在尼拘律園。阿難獨居。念所受法。於夜三更。見燄口餓鬼。怖而問佛。佛為說無量威德自在光明勝妙力陀羅尼。即今變食真言。並說多寶。妙色身。廣博身。離怖畏。四如來名。若施鬼等。持七徧。施仙等。持二七徧。供三寶持二十一徧。燄口法始於此。

○佛說救面然餓鬼陀羅尼神咒經(三紙半 南行北念)

            唐于闐國沙門實叉難陀譯

與上經同。而無四佛名號。

佛說甘露經陀羅尼(七行 南行北念)

            唐于闐國沙門實叉難陀譯

即今施甘露真言

~p 702-703

瑜伽集要救阿難陀羅尼燄口儀軌

經(一卷 南止北斯)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有啟請法。破地獄印咒各一。召餓鬼印咒各一。召罪印咒各一。摧罪印咒各一。淨業印咒各一。懺悔印咒各一。甘露印咒各一。開咽礎L咒各一。七如來名號。歸依三寶。發菩提心。印咒各一。受三昧耶戒印咒各一。施食印一。咒二。普供養印咒各一。奉送印咒各一。今時施食。決宜依此行持。

佛說延壽妙門陀羅尼經(六紙餘 南興北深)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佛在成正覺地。金剛手菩薩請說妙咒。佛放眉光。集十方佛讚助。及明二十功德。

○護命法門神咒經(九紙半 南莫北罔)

            唐南印度沙門菩提流志譯

    與上經同。而明二十功德之後。金剛手菩薩。梵王。帝釋。四王。鬼子母。藥叉。金剛手。大自在天子。童子軍將。月光天子。聖觀自在。慈氏菩薩。雪山大藥叉。金剛商羯羅天女。金剛軍。金剛使者。各說神咒。佛普伸右手而讚印之。

善法方便陀羅尼經(五紙餘 南莫北罔)

~p 704-705

            附東晉錄

金剛祕密善門陀羅尼經(四紙半 南莫北罔)

            附東晉錄

二經並與上同。而助咒少。

佛說七俱胝佛母準提大明陀羅尼經(並念誦觀行等法共十四紙 南改北莫)

            唐南天竺沙門金剛智譯

佛在祇園。愍念未來眾生。說過去七俱胝準提如來等佛母準提陀羅尼。

☉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準提陀羅尼經(三紙 南改北莫)

            唐中印度沙門地婆訶羅譯

○七俱胝佛母所說準提陀羅尼經(一卷 南淵北莫)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二經並與上同。而地婆譯。缺觀行法。

佛說慈氏菩薩誓願陀羅尼經(一紙欠 南夙北臨)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佛為慈氏說咒。慈氏立誓拔苦。受記。

百千印陀羅尼經(一紙餘)行

            唐于闐國沙門實叉難陀譯

共有三咒。應書供塔中。

~p 706-707

六字大陀羅尼咒經(一紙欠)行

附梁錄

亦是為救阿難故說

六字咒王經(四紙餘 南莫北能)

            附東晉錄

因旃陀羅女厭惑阿難。說此破之。

六字神咒王經(六紙 南莫北能)

            附梁錄

與上經同。而咒稍多

佛說聖六字大明王陀羅尼經(一紙半 南臨北命)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佛在給孤獨園。為阿難說二咒

佛說大護明大陀羅尼經(五紙 南力北忠)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佛在沒哩際疏聚落。往吠舍離城說咒。為除災難。

聖六字增壽大明陀羅尼經(一紙半 南履北臨)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佛在祇園。阿難有病。佛詣彼說咒救之。

佛說療痔病經(一紙)當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p 708-709

共有二咒

佛說善樂長者經(二紙半 南興北深)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佛在迦毗羅城。為長者說清淨眼祕密大神咒。治其眼病。

佛說能淨一切眼疾病陀羅尼經(一紙餘 南淵北斯)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與上經同

佛說蓮華眼陀羅尼經(一紙欠 南盡北則)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能除六根病。得六根清淨

佛說寶生陀羅尼經(一紙欠 南命北盡)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持誦者。滅一切罪。得天眼清淨。

佛說尊勝大明王經(三紙欠 南命北則)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佛為阿難說咒。亦是過去七俱胝佛所說。

佛說金身陀羅尼經(二紙 南斯北夙)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說咒。亦說功用。

~p 710-711

佛說持世陀羅尼經(三紙餘)行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佛在建磔迦林。妙月長者請問除貧。愈病。滅罪。安危之法。佛為說陀羅尼。

☉佛說雨寶陀羅尼經(四紙欠 南流北興)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佛說大乘聖吉祥持世陀羅尼經(七紙 南竭北力)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二經並與上同

聖持世陀羅尼經(六紙半 南忠北則)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先說持法。次說諸咒。諸印。

佛說聖大總持王經(三紙半 南命北則)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佛在祗園。為阿難說四咒。能知七生。十四生。二十一生。及倍倍生事。

佛說宿命智陀羅尼經(半紙 南夙北臨)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持者能知宿命。

佛說鉢蘭那賒嚩哩大陀羅尼經(二紙 南夙北臨)

 ~p 712-713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除惡魔鬼神。及消除災害疾疫。

佛說俱枳羅陀羅尼經(一紙餘 南夙北臨)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佛在祇園。為阿難說。

佛說妙色陀羅尼經(一紙欠 南夙北臨)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可誦之。出生飲食。施鬼神。

佛說大七寶陀羅尼經(半紙)行

附梁錄

以七佛功德。令眾生除怖畏。

佛說栴檀香身陀羅尼經(一紙餘 南夙北臨)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誦者。得見觀自在菩薩。亦治惡癩瘡癬。

佛說無畏陀羅尼經(二紙欠 南思北之)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佛為比丘眾說

佛說施一切無畏陀羅尼經(二紙欠 南思北斯)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等譯

佛為帝釋天主說

~p 714-715

佛說熾盛光大威德消災吉祥陀羅尼經(一紙半 南思北之)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即流通消災經本

佛說大威德金輪佛頂熾盛光如來消除一切災難陀羅尼經(二紙餘 南思北之)

            唐代失譯人名

與上經同。而有九曜真言。

佛說持明藏八大總持王經(五紙餘 南命北則)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共說十咒

佛說六門陀羅尼經(一紙)行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佛在淨居天上說咒。持者速證菩提。

佛說善夜經(三紙)行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栴檀天子覺悟比丘。令其問佛。佛為說經。並三咒。

勝幢臂印陀羅尼經(一紙半 南得北莫)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因大梵王。及觀世音請問。故說此咒。持者更不受惡趣生。

~p 716-717

妙臂印幢陀羅尼經(一紙餘 南得北莫)

            唐于闐國沙門實叉難陀譯

與上經同

佛說普賢菩薩陀羅尼經(二紙餘 南命北盡)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普賢菩薩入三昧。一切佛摩頂讚之。乃放光說咒。

佛說十八臂陀羅尼經(一紙 南夙北臨)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為阿難說。持者。消滅根本罪業。積集無量功德。

佛說勝旛瓔珞陀羅尼經(二紙 南臨北命)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佛在喜樂山頂天宮。不遠仙人住處。因大梵王啟請。說咒拔罪。

佛說滅除五逆罪大陀羅尼經(一紙欠 南夙北臨)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為阿難說

佛說洛叉陀羅尼經(一紙餘 南夙北臨)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持此咒。如持洛叉佛無異。

~p 718-719

佛說無量功德陀羅尼經(一紙欠 南夙北臨)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持一洛叉。得見慈氏。持二洛叉。得見觀自在。持三洛叉。得見無量壽佛。

佛說拔除罪障咒王經(二紙欠)行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佛於淨居天上。說諸咒法。曼殊菩薩曲為不信之人求救濟法。佛為說此一大咒王。

佛說一切法功德莊嚴王經(十三紙餘)行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佛在竹林。入能斷惑離垢三昧。大地震動。大眾雲集。執金剛請說此經。三止之後。乃說二種四法。觀世音菩薩讚此法門。法師。及供養者。當生極樂。次說妙陀羅尼。及說壇儀。

莊嚴王陀羅尼經(三紙)行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佛在布怛落迦山。為觀世音妙吉祥二大菩薩。說往昔所持妙咒。持者。當生極樂國。及得無量功德。即時大地震動。佛乃說咒。並說持法。

八名普密陀羅尼經(一紙半)行

~p 720-721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佛為金剛手菩薩。說易成無損之咒。

佛說祕密八名陀羅尼經(一紙半 南興北深)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與上經同

佛說如意寶總持王經(二紙餘 南命北則)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佛在睹史多天宮。妙住菩薩請問。有善男子一心受持此如意寶總持章句。何因不見不聞去來現在世尊。佛言。以住福業故。又疑未斷故。此雖受持。而非受持。住有為心。無善巧智。無方便故。若能心無疑惑。決定專注。是則名為真實持者。

此經雖不說神咒。乃持神咒者之總訣也。

佛說一向出生菩薩經(一卷 南改北莫)

            隋北天竺沙門闍那崛多譯

佛將入涅槃。勅目連集一切聲聞緣覺。又勅菩薩集十方菩薩。舍利弗請說法。為說陀羅尼。及修行種種四法。亦說過去然燈佛。阿彌陀佛。聞法得菩提事。

。佛說無量門微密持經(半卷 南罔北莫)

~p 722-723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咒譯作華言

△佛說出生無量門持經(半卷 南罔北莫)

            東晉迦維羅衛國沙門佛陀跋陀羅譯

咒亦譯作華言

阿難陀目佉尼訶離陀鄰尼經(九紙餘 南得北莫)

            元魏北天竺沙門佛陀扇多譯

華梵雙具。止有四十八句。

阿難陀目佉尼訶離陀經(九紙 南得北莫)

            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陀羅譯

止有華言四十八句

佛說無量門破魔陀羅尼經(十紙欠 南得北莫)

            劉宋天竺沙門功德直共玄暢譯

舍利弗陀羅尼經(七紙半 南得北莫)

            蕭梁扶南國沙門僧伽婆羅譯

○出生無邊門陀羅尼經(十三紙餘 南得北莫)

            唐于闐國沙門釋智嚴譯

咒有八十九句

○佛說出生無邊門陀羅尼經(十紙 南流北興)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已上八經。並與前同本

閱藏知津卷第十三

~p 725

閱藏知津卷第十四

            北天目沙門釋智旭 彙輯

【大乘經藏 方等部第二之十三】

大方廣菩薩藏文殊師利根本儀軌經(二十卷南作十二卷北作十卷 南則盡北若)

            宋中印土沙門天息災譯

    序品第一。佛住淨光天上。放眉間光。照於開華世界。開華主佛所妙吉祥童子。令來會中。彼佛先為說三真言。次來至釋迦佛會。入於三昧。普召一切佛菩薩等同來集會。妙吉祥略說真言行義法句。從一法乃至八法。菩薩變化儀軌品第二。曼

~p 726-727

拏羅儀則品第三。上品〔巾*穴/登〕(同幀)像儀則品第四。中品〔巾*穴/登〕像儀則品第五。下品〔巾*穴/登〕(同幀)像儀則品第六。第四〔巾*穴/登〕像儀則品第七。第一成就最上法品第八。第二成就最上法品第九。第三成就最上法品第十。第四凈行觀想護摩成就法品第十一。數珠儀則品第十二。一金剛子。二印捺囉子。三菩提子。四槵子。西枝北枝東枝者。皆好。唯南枝者。決不可用。護摩品第十三。曼拏羅成就法大輪一字明王畫像儀則品第十四。一切法行義品第十五。法義品第十六。隨業因果品第十七。陰陽善惡徵應品第十八。略說大輪一字品第十九。略說一字大輪王畫像成就品第二十。一字根本心真言儀則品第二十一。妙吉祥心麼字唵字成就法儀則品第二十二。妙吉祥六字心真言品第二十三。地位時節儀則品第二十四。執魅者儀則品第二十五。如來藏大法寶法界相無數功德祥瑞品第二十六。生無量功德果報品第二十七。說印儀則品第二十八。

~p 728-729

經文未盡

○大方廣菩薩藏經中文殊師利根本一字陀羅尼法(三紙欠 南必北能)

            唐迦溼蜜羅國沙門寶思惟譯

即流通護身真言也

曼殊室利菩薩咒藏中一字咒王經(四紙半 南必北能)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與上經同

◎佛說大陀羅尼末法中一字心咒經(十七紙 南羔北念 出文殊根本儀軌經)

            唐迦溼蜜羅國沙門寶思惟譯

具畫像法。護摩法等

金剛頂經曼殊室利菩薩五字心陀羅尼品(十紙欠  出大部 南行北念)

            唐南天竺沙門金剛智譯

咒曰。阿囉跛者娜。具有壇法。持法。

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一卷 亦名文殊師利菩薩八字三昧法 南景北羊)

            唐南印度沙門菩提流志譯

    佛在淨居天。光照文殊頂。文殊復以光照金剛密跡主頂。金剛請問法滅之後。

~p 730-731

云何文殊廣利眾生。佛言。當於東北方大振那國五頂山。遊行居住。有祕密心咒。並畫像。壇印。等法。先說十八大陀羅尼。次說八字祕密心陀羅尼曰。唵。阿囉吽卻哳囉。次說畫像法。壇法。印法。

聖閻曼德迦威怒王立成大神驗念誦法(六紙餘  南竟北藁)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佛於淨居天宮。命文殊師利菩薩。說威怒王勝根本真言。

大方廣曼殊室利童真菩薩華嚴本教讚閻曼德迦忿怒王真言阿毗遮嚕迦儀軌品(第三十一六足本尊品第二 南一卷北與前二合卷 南學北藁)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說忿怒王真言。成就有情。治罰難調伏者法。閻曼德迦忿怒王品第三十二。答靜慧菩薩問。復說諸調伏法。

文殊師利菩薩根本大教王經金翅鳥王品(十紙 南取北止)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p 732-733

佛在淨居天宮。金翅鳥王對文殊說真言密行。

文殊問經字母品(二紙 南不北凊)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佛告文殊。諸法入於字母。及陀羅尼字義。

佛說最上意陀羅尼經(五紙欠 南命北則)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佛在救鴿城。為阿難陀。及一切大眾。說往昔傳教比丘。遇神人說咒。神人即妙吉祥菩薩。

○佛說聖最勝陀羅尼經(三紙半 南履北臨)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往支那。路中見大人。知是文殊。為說神咒。

疑與上經同本

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三十卷 南良知過北必改得)

            唐南印度沙門菩提流志等譯

   母陀羅尼真言序品第一。佛在補陀洛山。大眾雲集。觀世音菩薩啟白佛已。說不空羂索心王母陀羅尼真言。祕密心真言品第二。祕密成就真言品第三。祕密印三昧耶品第四。法界密印莊嚴品第五。羂索成就品第六。護摩增益品第七。祕密灌頂品第八。三三昧耶像品第九。護摩安隱品第十。清淨無垢蓮華王品第十一。廣大解脫

~p 734-735

曼拏羅品第十二。最勝明王真言品第十三。奮怒王品第十四。悉地王真言品第十五。廣博摩尼香王品第十六。金剛摩尼藥品第十七。如意摩尼瓶品第十八。如來加持品第十九。溥徧心印真言出世間品第二十。溥徧心印真言世間品第二十一。不思議觀陀羅尼真言品第二十二。陀羅尼真言辯解脫品第二十三。最上神變解脫壇品第二十四。光燄真言品第二十五。出世解脫壇儀品第二十六。一切菩薩敬禮解脫三昧耶真言品第二十七。出世解脫壇印品第二十八。出世相應解脫品第二十九。根本蓮華頂陀羅尼真言品第三十。十地真言品第三十一。世間成就品第三十二。蓮華頂阿伽陀藥品第三十三。護摩成就品第三十四。根本蓮華壇品第三十五。根本蓮華頂像品第三十六。神變密印品第三十七。神變真言品第三十八。多羅菩薩護持品第三十九。大眾護持品第四十。普徧解脫陀羅尼真言品第四十一。溥徧解脫心曼拏羅品第四

~p 736-737

十二。溥徧輪轉輪王阿伽陀藥品第四十三。溥徧輪轉輪王神通香品第四十四。如意阿伽陀藥品第四十五。無垢光神通解脫三昧耶像品第四十六。大奮怒王品第四十七。一切種族壇印品第四十八。大奮怒王字輪壇真言三昧耶品第四十九。大奮怒王真言護持品第五十。執金剛祕密主問疑品第五十一。廣大明王央俱捨真言品第五十二。廣大明王摩尼曼拏羅品第五十三。廣大明王三三昧耶品第五十四。廣大明王阿伽陀藥品第五十五。廣大明王央俱捨羂索曼拏羅品第五十六。廣大明王圖像品第五十七。大可畏明王品第五十八。然頂香王成就品第五十九。點藥成就品第六十。護摩祕密成就品第六十一。斫眼藥成就品第六十二。神變阿伽陀藥品第六十三。召請諸天密護品第六十四。大可畏明王像品第六十五。大可畏明王壇品第六十六。清淨蓮華明王品第六十七。灌頂真言成就品第六十八。灌頂曼拏羅品第六十九。不空摩

~p 738-739

尼供養真言品第七十。祈雨法品第七十一。清淨蓮華明王成就法品第七十二。功德成就品第七十三。供養承事品第七十四。明王曼拏羅像品第七十五。畝捺羅印品第七十六。密儀真言品七十七。囑累品第七十八。

○佛說不空羂索咒經(一卷 南才北過)

            隋北天竺沙門闍那崛多等譯

不空羂索神咒心經(一卷 南才北過)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咒內間諸華言

○不空羂索咒心經(一卷 南才北過)

            唐南印度沙門菩提流志譯

◎聖觀自在菩薩不空王祕密心陀羅尼經(九紙半 南淵北斯)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四經皆即前經之第一品

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四卷)竭

            宋中印土沙門天息災譯

   佛在舍衛國。有無量菩薩。及八部男女集會。從大地獄。出大光明。徧照園中。現大莊嚴。除蓋障菩薩。請問因緣。佛為說聖觀自在菩薩歷劫救苦之事。及說所

~p 740-741

   住種種三昧之名。又說身諸毛孔稀有功德。普賢菩薩行十二年不得邊際。次求六字大明陀羅尼。並見波羅奈城法師。最後佛告阿難。具說伽藍中所造惡業。所招惡報。

此亦生淨土之捷徑

佛說大方廣曼殊室利經觀自在菩薩儀軌經(一卷 南取北止)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受記品第一。世尊復徧觀察淨居天宮。讚歎觀自在菩薩。授成佛記。觀自在菩薩頂禮佛足。讚如來已。還就本座入普光明多羅三昧。從右目瞳放光。流出妙女。普告眾生。誓度苦海。徧遊世界。還至佛所。禮觀自在。持青蓮華。瞻仰而住。觀自在菩薩乃說偈。說咒。 曼荼羅品第二。畫像品。第三畫像品。發遣聖者羅尼。一髻羅剎陀羅尼(能令用功少。成就疾。亦是多羅菩薩使者。)

佛說大方廣曼殊室利經觀自在多羅菩薩儀軌經(十一紙 南川北止)

            即前經重出

~p 742-743

葉衣觀自在菩薩經(七紙餘 南不北凊)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佛住極樂世界。金剛手菩薩。啟請觀世音菩薩說葉衣觀自在菩薩陀羅尼。

阿唎多羅陀羅尼阿嚕力經(一卷 南川北流)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佛在給孤獨園。觀自在菩薩說真言曰。唵。阿嚕力迦(半音呼之)娑嚩(二合引)訶(引)此是一切蓮華部心。次說種種曼荼羅法。畫像法。護摩法。持者生樂國。

金剛恐怖集會方廣軌儀觀自在菩薩三世最勝心明王經(一卷 南川北止)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序品第一。佛在寶峰大山宮殿。觀自在菩薩說心真言。及頭頂眼等。共十五真言。成就事品第二。成就如意寶品第三。療一切病品第四。一切有情敬念品第五義利成就品第六。成就軌儀品第七。普通成就品第八。成就心真言品第九。

十一面觀自在菩薩心密言念誦儀軌經(上中下合卷 南馨北止)

~p 744-745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佛住補陀洛山。觀自在菩薩。與無量持明仙圍繞。禮佛而坐。說自根本密言。說澡浴焚香獻華飲食等一切密言。又說修行儀軌。通蓮華部一切念誦法。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一卷 南必北能)

            唐西天竺沙門伽梵達摩譯

    佛在補陀洛迦山。觀世音菩薩於大會中。密放神通光明。總持王菩薩請問於佛。佛云。是觀世音菩薩。為欲安樂眾生。故密放光。觀世音菩薩即啟白於佛。然後說咒。次為大梵天王。說咒形貌相狀。及修行法。佛又為阿難說種種求願治病方法。及略說四十手功德。日光菩薩。月光菩薩。亦各說一咒。護持行人。

 此即流通本大悲咒也。四明尊者依經設立行法。自宋至今。如說修者。效驗非。所貴深信篤行。自修自證。儻涉世諦流布。則名盛而實衰矣。可不慎哉。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姥陀羅尼身經(一卷 南必北能)

~p 746-747

            唐南印度沙門菩提流志譯

咒共十四。印共二十五。與大悲咒不同。

千眼千臂觀世音菩薩陀羅尼神咒經(上下合卷 有波崙序 南必北能)

            唐大總持寺沙門釋智通譯

與上經同

觀自在菩薩怛嚩多唎隨心陀羅尼經(一卷 南必北能)

            唐大總持寺沙門釋智通譯

   佛住極樂世界。觀世音菩薩說此陀羅尼。及說四十八印法。療一切病壇法。

如意輪陀羅尼經(一卷 此經出大蓮華金剛三昧耶加持祕密無障礙經 南必北能)

            唐南印度沙門菩提流志譯

   序品第一。破業障品第二。誦念法品第三。印法品第四。共三十印。壇法品第。佩藥品第六。含藥品第七。眼藥品第八。護摩品第九。囑累品第十。

○觀世音菩薩祕密藏神咒經(八紙欠 南必北能)

            唐于闐國沙門實叉難陀譯

觀世音菩薩如意摩尼陀羅尼經(六紙欠 南必北能)

~p 748-749

            唐迦濕密羅國沙門寶思惟譯

二經並與上同。而稍略。

☉觀自在菩薩如意心陀羅尼咒經(三紙 南必北能)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亦即前經第一品也。此咒即流通十小咒中第一首。

佛說觀自在菩薩母陀羅尼經(二紙餘 南興北深)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佛在廣嚴城。普賢菩薩說此咒。

佛說一切如來名號陀羅尼經(二紙  南興北深)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佛初成道。觀自在菩薩說咒。並說受持者當得成佛。

觀自在菩薩說普賢陀羅尼經(三紙半 南淵北斯)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佛在靈鷲山。觀世音菩薩說一根本咒。一結界咒。一奉請咒。

○清淨觀世音菩薩普賢陀羅尼經(五紙餘)行

            唐大總持寺沙門釋智通譯

與上經同。而有畫像入壇受持法。

~p 750-751

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經(一卷 南莫北能)

            東晉天竺居士竺難提譯

    佛在菴羅樹園。月蓋長者請佛救療毗舍離國惡病。佛為說西方一佛二菩薩名。即得見佛菩薩。菩薩大悲。為說神咒。

     智者大師有請觀音經疏。並立行法。慈雲懺主依此行法得除惡病。兼獲音聲辯才。

廣大蓮華莊嚴曼拏羅滅一切罪陀羅尼經(八紙半 南命北盡)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佛在鹿野苑中。梵壽國王偶至一寺。寺僧用佛頂華鬘迎之。王受戴頭上。忽然頭痛。醫不能療。其妺勸令見佛。佛說其故。且先說妹等夙緣。次有大意菩薩請問用常住物果報。佛言。決墮阿毗地獄。又問救濟之方。佛乃三請觀自在菩薩說咒。並請說畫像。念誦。及曼拏羅儀軌。

佛說一髻尊陀羅尼經(十二紙欠  南思北斯)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佛在鷲峰。觀自在菩薩從頂化出羅剎王。說咒降伏諸惡鬼神。並說壇法。

~p 752-753

佛說祕密三昧大教王經(四卷 南息北淵)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一切如來大乘現證三昧金剛儀軌會。世尊在三十三天。與一百六十萬俱胝那庾多大菩薩眾。及金剛明妃。金剛執侍天王天女等俱。金剛手菩薩說祕密心明。及曼拏羅頌等。金剛破惡大儀軌會。亦金剛手菩薩說。轉字輪曼拏羅會。妙吉祥菩薩。諸欲自在菩薩。歡喜王菩薩。虛空藏菩薩。大光菩薩。寶幢菩薩。極喜根菩薩。聖觀自在菩薩。金剛輪菩薩。金剛法菩薩。金剛無言菩薩。金剛巧業菩薩。金剛護菩薩。降諸魔菩薩。一切如來金剛拳菩薩。各說大明。及曼拏羅儀軌。金剛手菩薩又說大明。及曼拏羅儀軌。於是一切如來以偈問金剛手。金剛手次第答十三問。又告梵釋諸天。令其各說心明儀軌。

最上大乘金剛大教寶王經(上下合卷 南履北臨)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佛在廣嚴城。口放光明。印捺羅部帝天子請法。佛先為說往緣。次勅金剛手菩薩授以祕法。兼說弟子八事。及二諦等。

~p 754-755

妙臂菩薩所問經(四卷今作二卷 南盡北則)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得勝師助伴速獲悉地分第一。妙臂菩薩以持誦真言者得成就不成就義。問金剛手菩薩。金剛手答言。修真言行求成就者。當須離諸煩惱。起於深信。發菩提心。重佛法僧。信重於我。歸命大金剛族。遠離十不善業。常離愚迷邪見。當須入彼三昧耶大曼拏羅。承彼聖力加護。仍須發勇猛心。發菩提心。唯信於佛。不信外道天魔等。先須求依戒德清淨褔德最勝阿闍梨。譬如種田。須依好地。若有宿業。須取勝地。作塔安像。供養。讚歎。懺悔。持誦又須具助伴。如車二輪。選求勝處分第二。分別數珠持心離障分第三。菩提子。金剛子。蓮華子。木槵子。及硨磲諸寶等為珠。凡持誦時。真言印契。收攝其心。貪瞋癡等若盛。應作不淨。慈悲。緣起。等觀。一切善法。皆悉迴向無上菩提。如眾流皆歸於海。又不應為小妨大。又應遠離八法。又不得喫供養殘食。及鬼神殘食。金剛杵頻那夜迦分第四。先分別跋折羅法。次明作障頻那夜迦。有其四部。唯大明真言能退之。又持誦供養護摩等時。若不依法。及闕儀則。或復行人心有疑惑。或復談說世俗間事。彼作障者。即得其便。

~p 756-757

 次說護身之法。令不得便。分別悉地相分第五。不應於真言曼拏羅加減傳授。亦不得以此法彼法而相迴換。當具二法。悉地乃成。一者行人具足戒德。正勤精進。不貪嫉。不吝惜。二者真言文句滿足。聲相分明。復次持誦不得大急。亦勿遲緩。使聲和暢。勿高勿默。又不得心緣異境。及與人雜語。令誦間斷。知近悉地分第六。欲起首悉地。先須具持八戒。四日。或三日。或二晝夜。仍須斷食。方求悉地。說成就分第七。召請鉢天說事分第八。說諸遮難分第九。說勝道分第十。即八正道。分別諸部分第十一。說八法分第十二。就共有八法。上三。中三。下二。不應求下品也。

此密宗要典

蘇婆呼童子經(三卷 南羊北賢)

            唐中印度沙門輸迦波羅初譯

與上經同。而較詳。但文稍不及。亦宜參看。

蘇悉地羯羅經(三卷北作四卷 南羊北克)

            唐中印度沙門輸迦波羅譯

~p 758-759

   請問品第一。忿怒軍荼利菩薩。請問執金剛。 真言相分第二。執金剛明此經五種莊嚴。一大精進。二明王。三能除障。四能成就諸勇猛事。五能成就一切真言。若有持誦餘真言法不成就者。當令兼持此經根本真言。 分別阿闍梨相品第三。分別持誦真言相品第四。分別同伴相品第五。揀擇處所品第六。分別戒法品第七。具明種種不應為事。亦有淨水。淨土。洗浴。漱口等。一切真言。 供養華品第八。塗香藥品第九。分別燒香品第十。然燈法品第十一。獻食品第十二(各藏內元落郤三品)。分別成就品第十六。奉請品第十七。供養品第十八。光顯品第十九。本尊灌頂品第二十。祈請品第二十一。受真言品第二十二。滿足真言品第二十三。增力品第二十四。護摩品第二十五。備物品第二十六。成諸相品第二十七。取物品第二十八。淨物品第二十九。物量品第三十。灌頂壇品第三十一。光物品第三十二。分別悉地時分品第三十三。圓備成就品第三十四。奉請成就品第三十五。補闕少法品第三十六。被偷成就物卻徵法品第三十七。成就具支法品第三八(此亦密宗要典)。

~p 760-761

金剛頂瑜伽念珠經(一紙餘 於十方廣頌中略出 南川北澄)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佛勅金剛手菩薩。說念珠功德勝利。

佛說金剛手菩薩降伏一切部多大教王經(三卷 南履北淵)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純說降伏成就法

金剛恐怖集會方廣軌儀觀自在菩薩三世最勝心明王大威力烏樞瑟摩明王經(三卷  南川北止)

            唐北天竺沙門阿質達霰譯

   摩醯首羅大部多主請問。金剛手菩薩為說烏樞瑟摩祕密曼荼羅法。能成一切種種事業。

金剛手光明灌頂經最勝立印聖無動尊大威怒王念誦儀軌法品(十二紙 南優北鍾)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共徧智譯

   金剛手菩薩。說聖者無動心。及立印。結界。護摩等法。

聖迦抳忿怒金剛童子菩薩成就儀軌經(三卷北作二卷 出蘇悉地經大明王教中第六品 南取北言)

~p 762-763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金剛手菩薩。已說蘇悉地諸真言軌則律儀教法。又為未來國王。正法治國。生清淨信。尊敬三寶者。又為外道不信因果。毀謗三寶者。說息災增益愛敬降伏等法。令知佛法有大威德。神通自在。知諸菩薩。具一切智。是故說此無比大威德迦抳忿怒之法。

大乘方廣曼殊室利菩薩華嚴本教讚閻曼德迦忿怒王真言大威德儀軌品(第三十 三紙 南竟北藁)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金剛手菩薩。讚說忿怒王真言。

佛說妙吉祥瑜伽大教金剛陪囉嚩輪觀想成就儀軌經(一卷 南夙北言)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曼拏羅分第一。一切成就法分第二。觀想分第三。畫像儀軌分第四。護摩法分五。觀想成就分第六。

金剛薩埵說頻那夜迦天成就儀軌經(四卷 南薄北思)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p 764-765

純說種種成就法

穢跡金剛說神通大滿陀羅尼法術靈要門經(三紙餘 南馨北凊)

            唐北天竺沙門無能勝譯

佛臨涅槃。化現力士降螺髻大梵。說咒。

穢跡金剛法禁百變法門經(四紙 南馨北凊)

            唐北天竺沙門阿質達霰譯

即續前經。明諸符印。

佛說金剛香菩薩大明成就儀軌經(三卷 南薄北思)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佛在睹史多天。金剛手菩薩請說。

佛說虛空藏菩薩能滿諸願最勝心陀羅尼求聞持法(四紙 出金剛頂經成就一切義品)行

            唐中印土沙門輸迦波羅譯

佛從諸波羅密平等三摩地起說咒。並壇法。印法。

聖多羅菩薩一百八名陀羅尼經(六紙餘 南忠北則)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多羅菩薩。說一咒。自在天王。說一咒。

香王菩薩陀羅尼經(二紙)行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p 766-767

一咒。二行法。誦者大獲果報。

增慧陀羅尼經(一紙欠 南履北臨)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大慧菩薩住須彌山頂。童子相菩薩請說此咒。

佛說大摩堣鉾陔譫g(七卷南作五卷北作四卷 南臨北盡)

            宋中印土沙門天息災譯

佛在給孤獨園。先為苾說菩薩名。及咒。次說種種護摩儀軌。

☉佛說摩利支天陀羅尼咒經(二紙欠 南改北盡)

            附梁錄

佛說末利支提婆華鬘經(一卷 南言北盡)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佛在祇園。因舍利子問。故說。

佛說摩利支天經(三紙餘 南思北盡)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三經並從前經出

佛說最上祕密那拏天經(上中下仝卷 南溫北澄)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最上成就儀軌分第一。佛在毗沙門宮。放光加被那拏天。令說心明。成就儀軌分第二。最上成就儀軌分第三。最上曼拏羅儀軌成就法分第四。最上成就畫像儀軌分

~p 768-769

第五。最上成就供養大明分第六。最上成就印相大明分第七。最上成就敬愛摩法分第八。大明曼拏羅成就儀軌分第九。

佛說寶藏神大明曼拏羅儀軌經(上下合卷 南命北比)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佛在楞伽國中說

速疾立驗摩醯首羅天說阿尾奢法(四紙 南學北杜)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那羅延天。請摩醯首羅天。說迦樓羅使者成辦世間事法。

大藥叉女歡喜母並愛子成就法(九紙半 南學北杜)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佛在竹林。大藥叉女名歡喜者。說自心陀羅尼。及愛子陀羅尼成就法。饒益有情。

訶利帝母真言法(三紙欠  南無北隸)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藥叉女向佛說真言。保胎求男女等法。

佛說護諸童子陀羅尼咒經(三紙半)行

~p 770-771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大梵天王說鬼神名。及說咒。以護童子。佛亦為說一咒。

囉嚩拏說救療小兒疾病經(八紙餘 南夙北臨)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說十二曜母鬼執魅小兒之相。及說祭祀咒法。

千轉大明陀羅尼經(三紙 南臨北命)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帝釋在佛前說咒

佛說毗沙門天王經(七紙 南臨北盡)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佛在給孤獨園。毗沙門天王於初夜分來說神咒。衛護行人。佛囑比丘受持。

阿吒婆拘鬼神大將上佛陀羅尼經(四紙餘)行

            附梁錄

與幻師咒緣起同。而說咒人。及咒。皆不同。

寶賢陀羅尼經(一紙半 南興北深)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佛在祇園。寶賢大夜叉王獻咒。安樂貧苦眾生。

幻師颰陀神咒經(一紙餘 亦云玄師颰陀所說神咒經)行

~p 772-773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因救毒蛇咬。鬼神嬈。賊所劫。比丘。故說。

佛說大愛陀羅尼經(一紙欠 南夙北臨)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佛在祇園。大愛海神對佛說咒。解脫大海危難。

佛說陀羅尼集經(十二卷今作十三卷 有玄楷序 南得能北忘罔)

            唐中天竺沙門阿地瞿多譯

大神力陀羅尼經。釋迦佛頂三昧陀羅尼品一卷。

   一切佛部一卷內有阿彌陀佛大思惟經(十紙欠應流通)大輪金剛陀羅尼。誦三七徧。即當入一切壇。不成盜法。金剛杵功能法相品。般若波羅密多部一卷。觀世音部三卷半十一面觀世音神咒。千轉觀世音菩薩心印咒。觀世音毗俱知菩薩三昧法印咒品。馬頭觀世音菩薩法印咒品。諸大菩薩法會印咒品半卷。金剛部三卷。諸天部二卷摩利支天經。功德天法。諸天等獻佛助成三昧法印咒品。諸佛大陀尼都會道場印咒品一卷。

○佛說十一面觀世音神咒經(九紙欠 南改北能)

            宇文周優波國沙門耶舍崛多等譯

~p 774-775

   此經名金剛大道場神咒。有十萬偈成部。略出十一面觀世音一品。出集經第四。

十一面神咒心經(八紙 南改北能)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與上經同

千轉陀羅尼觀世音菩薩咒經(二紙 南改北能)

            唐大總持寺沙門釋智通譯

出集經第五卷

六字神咒經(二紙半 出集經第六卷內與文殊根本經中咒同 南改北能)

            唐南印度沙門菩提流志譯

大聖大歡喜雙身毗那耶迦法(二紙半 南學北杜)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出陀羅尼集第十一諸天下卷

佛說大普賢陀羅尼經(一紙半)行

            開元附梁錄

根本咒一。治病咒六。

佛說消除一切災障寶髻陀羅尼經(三紙半 南夙北臨)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佛告阿難。帝釋與脩羅戰敗求救。說咒與之。

大寒林聖難拏陀羅尼經(四紙餘 南力北忠)

~p 776-777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羅睺羅於寒林中。多被擾惱。佛為說咒。

佛說檀持羅麻油述經(一紙餘)行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羅云夜被鬼神嬈。佛為說咒謢之。似與上經同。

佛說摩尼羅亶經(二紙半)行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灌頂神咒經第八卷別出

佛說穰麌梨童女經(三紙餘 南流北興)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佛在祇園。為苾說香醉山童女。所宣陀羅尼。能治世間一切諸毒。

佛說安宅神咒經(三紙半)行

            出後漢錄

佛在祇園。為離車長者子說。

佛說息除賊難陀羅尼經(一紙欠 南興北深)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佛在摩伽陀國。阿難怖賊。佛為說結界咒。

佛說辟除賊害咒經(半紙餘)行

            附東晉錄

~p 778-779

佛說咒時氣病經(半紙)行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佛說咒齒經(七行)行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佛說咒目經(四行)行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佛說咒小兒經(五行)行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五經並如題可知

佛說除一切疾病陀羅尼經(一紙欠 南淵北斯)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佛在給孤獨園。向阿難說。

佛說辟除諸惡陀羅尼經(一紙餘 南夙北臨)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能除毒蟲等難

咒三首經(一紙欠 南改北能)

            唐中印度沙門地婆訶羅譯

大輪金剛陀羅尼一。日光菩薩咒二。摩利支天咒三。

梵本大悲神咒(二紙餘)

~p 780-781

            不出譯人名

前後無文

咒五首經(一紙餘 南改北能)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能滅眾罪千轉陀羅尼咒一。六字咒二。七俱胝佛咒三。一切如來隨心咒四。觀在菩薩隨心咒五。

種種雜咒經(七紙 南改北莫)

            隋北天竺沙門闍那崛多譯

   妙法蓮華經內咒六首。旋塔滅罪陀羅尼。禮拜滅罪。命終諸佛來迎咒。供養三寶咒。觀世音懺悔咒。金剛咒蛇咒。坐禪安隱咒。咒腫咒。金剛咒。治惡鬼病。千轉陀羅尼。第一滅罪清淨咒。第二咒。第三咒。第四咒。七俱胝佛神咒。隨一如來意神咒。六字陀羅尼咒。歸依三寶咒。

最勝佛頂陀羅尼(二紙餘 南竭北忠)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但有咒八十八句。前後無文。

大金剛妙高山樓閣陀羅尼(七紙半  南命北盡)

~p 782-783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純咒無文

金剛摧碎陀羅尼(二紙 南思北斯)

            宋中印土沙門慈賢譯

佛說無量壽大智陀羅尼(八行 南興北深)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佛說宿命智陀羅尼(四行半 南興北深)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佛說妙吉祥菩薩陀羅尼(二紙餘 南興北深)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佛說慈氏菩薩陀羅尼(五行  南興北深)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佛說虛空藏菩薩陀羅尼(七行 南興北深)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六經皆純咒無文。唯妙吉祥陀羅尼。前有偈讚。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九行 出小無量壽經)貞

            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陀羅重譯

與流通本句讀稍別

陀羅尼門諸部要目(四紙欠 南竟北隸)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明瑜伽本經。有五部。及四曼拏羅。四印。四眼。一百二十護摩等事要目。

閱藏知津卷第十四

~p 785

閱藏知津卷第十五

            北天目沙門釋智旭 彙輯

【大乘經藏 方等部第二之十四(已下儀軌)】

金剛頂經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二卷 南優北亦)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深妙祕密金剛界大三昧耶修習瑜伽儀第一。金剛界大曼拏羅毗盧遮那一切如來祕密心地印真言羯摩部第二。三昧耶部第三。供養部第四。

~p 786-0787

即佛說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大教王經第一分修習儀軌也

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四卷 南景北念)

            唐南天竺沙門金剛智譯

從臥起時印咒。乃至觀五佛出生一切金剛菩薩。及入壇灌頂等法。

金剛頂瑜伽金剛薩埵五祕密修行念誦儀軌(一卷 南竟北藁)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演頓證如來內功德祕要

金剛頂瑜伽金剛薩埵儀軌(十紙餘 南學北杜)

            即上譯重出

金剛頂瑜伽經十八會指歸(八紙餘 南無北隸)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說十八會修行教法大意

金剛頂瑜伽三十七尊禮(三紙半 南竟北隸)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說禮佛菩薩名號。及懺悔發願文。

一切祕密最上名義大教王儀軌(上下仝卷 此於瑜伽大部中略出 南竟北杜)

~p 788-789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解釋一切祕密最上名義

妙吉祥平等瑜伽祕密觀身成佛儀軌(一卷 南優北鍾)

            宋中印土沙門慈賢譯

依經具明課誦法事

妙吉祥平等觀門大教王經略出護摩儀(七紙 南優北隸)

            宋中印土沙門慈賢譯

    一訕底(此言息災)。當作圓鑪。二補瑟置(此言增益。或言富貴。)。鑪如半月。或作八角。三嚩舍(此言敬愛)。鑪作四角。四阿尾左囉(此言降伏)。作三角。鑪中燒一切物而作供養。各有咒印。名為護摩。或翻火祭。

金剛王菩薩祕密念誦儀軌(十一紙欠 南無北藁)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說毗盧遮那如來三密修行大印等法

金剛頂經瑜伽修習毗盧遮那三摩地法(一卷 南無北鍾)

            唐南天竺沙門金剛智譯

說禮佛。五悔。修供。觀心。等法。

不空羂索毗盧遮那佛大灌頂光真言(一紙半 南思北斯)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說灌頂光真言求成就法。能滅重罪。能生極樂。即流通小祝延咒。

~p 790-791

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略示七支念誦隨行法(三紙欠 南學北杜)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於彼經第七卷中略出。有七咒印。

大日經略攝念誦隨行法(三紙餘 亦名五支略攝念誦要行法 南學北杜)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有五咒印

一字佛頂輪王念誦儀軌(七紙半 南優北鍾)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與一字奇特佛頂經後所附儀軌同

瑜伽翳迦訖沙囉烏瑟尼沙斫訖羅真言安怛陀那儀則一字頂輪王瑜伽經(五紙半 南竟北既)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槩不出咒印。皆指本部。及餘部。

金剛頂瑜伽護摩儀軌(一卷 南無北隸)

            唐師子國沙門釋智藏譯

總說五類護摩儀軌不同。一息災。二增益。三降伏。四鉤召。五敬愛。

~p 792-793

一字金輪王佛頂要略念誦法(三紙半 通諸佛頂 南學北杜)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內一字輪王根本咒。與一字佛頂輪王念誦儀軌中根本咒同。

佛頂尊勝陀羅尼念誦儀軌(八紙 南無北藁)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明結壇等法。及四成就法。

阿閦如來念誦供養法(十一紙餘 南無北藁)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初有偈。總攝行法。後一一別出。

金剛壽命陀羅尼念誦法(二紙餘 南學北杜)

            唐南天竺沙門金剛智共不空譯

   報身佛從第四禪下須彌頂。一切如來請轉法輪。入忿怒三摩地。流出降三世金剛菩薩。苦治大自在天已。次入慈愍大悲三昧耶。說金剛壽命陀羅尼。令摩醯首復還得蘇。證得八地。並說持誦之法。

佛說持明藏瑜伽大教尊那菩薩大明成就儀軌經(四卷今作二卷  南夙北思)

龍樹菩薩於持明藏略出

~p 794-795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大明成就分第一。觀智成就分第二。造〔巾*穴/登〕像分第三。作曼拏羅法分第四。護摩分第五。持誦法分第六。即持准提咒法也

佛說觀想佛母般若波羅密多菩薩經(二紙欠 南盡北則)

            宋中印土沙門天息災譯

有咒。有觀門。

聖八千頌般若波羅密多一百八名真實圓義陀羅尼經(二紙餘 南思北斯)

            宋中印土沙門施護等譯

說般若一百八名。及陀羅尼。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多經道場念誦儀軌(一卷 有慧靈序 南優北鍾)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第一明五菩薩現威德(分為五方)。第二建立曼荼羅軌儀。第三入道場軌儀(為十科)。第四釋陀羅尼文字觀行法。第五明陀羅尼觀想布字輪。

成就妙法蓮華經王瑜伽觀智儀軌(一卷 南學北杜)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先有歸命二十八品頌。次明欲成就此法者。須具四緣。一親真善知識。二聽聞正

~p 796-797

法經王。三如理作瑜伽觀。四隨法行修於奢摩他毗鉢舍那。

金剛頂蓮華部心念誦儀軌(一卷 南無北鍾)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先歸命禮普賢。乃至觀身如普賢等。

大樂金剛薩埵修行成就儀軌(十二紙 出吉祥勝初教王瑜伽經 南竟北杜)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為令菩薩不受勤苦。安樂相應。以妙方便。速疾成就。故說。

金剛頂瑜伽降三世成就極深法門(三紙 南學北杜)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同徧智譯

摧三世有毒。令即證菩提。

佛說大乘觀想曼拏羅淨諸惡趣經(二卷北作一卷 南薄北止)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理觀事儀。皆悉明備。

蘇悉地羯羅供養法(三卷今作二卷 南學北鍾)

            唐中印度沙門善無畏譯

   說護身。灑身。塗地。除萎華。三摩耶灌頂。結髮。獻水。乃至五淨等。各有真言。手印。三部或通或別之不同。

~p 798-799

不空羂索心咒王經(三卷北作二卷 南才北過)

            唐迦濕密羅國沙門寶思惟譯

    成就尊者說不空神咒功德分第一。成就受持供養神咒法分第二。成就親見聖觀自在菩薩法分第三。成就畫像幀法分第四。成就使者能辦事法分第五。成就驅策僮僕使者分第六。成就吉祥瓶法分第七。成就策使羅剎童子分第八。成就使死屍取伏藏分第九。成就入婇女室分第十。成就眼藥分第十一。成就除鬼著病法分第十二。成就入壇法分第十三。有地壇。國壇。民壇三種不同。成就調伏諸龍得自分第十四。 成就見不空羂索王法分第十五。成就見如來法分第十六。

不空羂索陀羅尼經(二卷 有波崙序 南才北過)

            唐北天竺婆羅門李無諂譯

    一十六品。與上經同。末後心印品第十七。沙門慧日翻。續附。總有二十二印法。

瑜伽蓮華部念誦法(六紙欠 南優北鍾)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p 800-801

亦觀自在門

佛說一切佛攝相應大教王經聖觀自在菩薩念誦儀軌經(八紙餘 南夙北止)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導生極樂

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經(二卷  南無北英)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中唯白衣。大白。多羅。及根本四咒前五六句。與流通大悲咒略同。

大悲心陀羅尼修行念誦略儀(七紙欠 南優北隸)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不出大悲章句。但云真言如文。

觀自在菩薩如意輪瑜伽念誦法(九紙半 南學北杜)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先有偈。及種種印咒。次誦如意輪根本。心。隨心。三咒。

觀自在如意輪菩薩瑜伽法要(十紙 出大部 南行北念)

            唐南天竺沙門金剛智譯

與上瑜伽念誦法同

~p 802-803

觀自在菩薩如意輪念誦儀軌(七紙半 南竟北杜)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最後如意輪根本。心。心中心。三咒印。與上二種同。

佛說如意輪蓮華心如來修行觀門儀(九紙欠  南學北鍾)

            宋中印土沙門慈賢譯

亦只根本。心。心中心。三咒同上。後更有數珠身。及解界等五真言。

金剛頂經瑜伽觀自在王如來修行法(一卷 南優北鍾)

            唐南天竺沙門金剛智譯

初禮西方本尊。乃至末後常念本尊。無有間斷。

金剛頂經觀自在王如來修行法(五紙 南優北鍾)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與上同

聖觀自在菩薩心真言瑜伽觀行儀軌(五紙 出大毗盧遮那成道經 南竟北藁)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先觀成本尊聖觀自在菩薩身。修諸咒印。次觀行布字法。令己身與本尊身。如鏡像。不一不異。次思惟四字義等。此中所明事理。其文義最精顯可玩。

~p 804-805

觀自在多羅瑜伽念誦法(九紙餘 南竟北藁)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此依觀自在多羅菩薩儀軌經所立行法。明印等法。皆七言偈。

普賢金剛薩埵瑜伽念誦儀(一卷 南無北隸)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明修普賢三昧。成普賢身。

金剛頂瑜伽他化自在天理趣會普賢修行念誦儀(十一紙 南學北杜)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禮四佛。修慈悲喜捨等。顯普賢身智。

金剛頂勝初瑜伽普賢菩薩念誦法經(七紙餘 南無北藁)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亦先歸命禮普賢。乃至觀身如普賢等。

金剛頂經瑜伽文殊師利菩薩法一品(二紙 亦名五字咒法 南無北隸)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說五字咒功德及壇法。畫像法。

金剛頂超勝三界經說文殊五字真言勝相(二紙 南優北隸)

~p 806-807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阿囉跛左曩。有梵字。有釋義。

大聖曼殊室利童子五字瑜伽法(三紙餘 南學北杜)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一字真言有二。三字真言有一。五字真言有五。六字真言有六。加持灌頂瓶真。菩提莊嚴成就真言。大聖曼殊室利菩薩讚歎。並有梵字。前後無文。

五字陀羅尼頌(七紙餘 南學北杜)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略出修行五字真言祕密法

金剛頂瑜伽經文殊師利菩薩儀軌供養法(九紙 南優北鍾)

            不出譯人名

先明種種法。最後持五字陀羅尼。

佛說妙吉祥最勝根本大教經(三卷 南薄北取)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說持誦燄鬘德迦明王真言儀軌。共有十分。

無能勝大明陀羅尼經(七紙半 南學北英)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p 808-809

此明能破邪法。能壞魔軍。救護饒益有情。息災消毒。

無能勝大明心陀羅尼經(一紙半 南學北英)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成就一切吉祥事業。消除眾罪。壽命延長。遠離眾病。

大虛空藏菩薩念誦法(四紙 南竟北藁)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令薄福少德乏少資具者。修此教法。滅罪生福。成大悲智。世出世間財寶。皆獲得。利益一切有情。

大威怒烏澀摩儀軌(十一紙 南學北杜)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與經部大威力烏樞瑟摩名同

甘露軍荼利菩薩供養念誦成就儀軌(一卷 南竟北藁)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明印咒觀門。文極精顯。

不動使者陀羅尼祕密法(一卷 南無北鍾)

            唐南天竺沙門金剛菩提譯

明使者即遮那化身。能滿種種願。及證無上菩提。

佛說聖寶藏神儀軌經(上下仝卷 南命北止)

~p 810-811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明求者得大富。饒益有情。及成就牟尼一切事。

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數珠功德經(二紙欠 南才北知)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展轉校量。推極於菩提子。並說外道置死子於樹下。得重生事。

佛說校量數珠功德經(一紙半 出天息災新譯文殊根本儀軌經中  南才北知)

            唐迦濕蜜羅國沙門寶思惟譯

與上經同

文殊所說最勝名義經(上下合卷 南優北群)

            宋西夏沙門金總持等譯

   此與經部內佛說最勝妙吉祥根本智最上祕密一切名義三摩地分相同。而最初歸命文殊。及金剛手。似即觀彼經以成行法。故仍從彙目。入儀軌中。

聖妙吉祥真實名經(一卷 南思北澄)

            元土藩沙門釋智慧譯

   前有文殊菩薩發菩提心願文。中明五智勇識真實名句。後有文殊一百八名讚。文殊讚。哀請攝受偈。發願偈。六波羅密偈。迴向文咒。

~p 812-813

聖救度佛母二十一種禮讚經(三紙 南履北言)

            元翰林學士安藏譯

有二十二像。每像有七言頌四句。後有結偈真言。

佛說一切如來頂輪王一百八名讚經(一紙 南履北言)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純偈讚。無咒語。而是密宗。

讚揚聖德多羅菩薩一百八名經(四紙欠 南盡北則)

            宋中印土沙門天息災譯

前後皆有偈。持者亦得生極樂。

七佛讚唄伽陀(二紙餘 南竭北言)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七佛及彌勒並迴向結讚。皆是梵語。

曼殊室利菩薩吉祥伽陀(一紙半 南興北言)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純梵語

曼殊室利菩薩吉祥伽陀(一紙餘 南竟北杜)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即上重出

佛說文殊師利一百八名梵讚(三紙半 南深北言)

~p 814-815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先有偈。次梵讚十九節。

聖金剛手菩薩一百八名梵讚(三紙半 南夙北言)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共二十會。純是梵語。

佛說聖觀自在菩薩梵讚(二紙欠 南臨北言)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共八讚。皆梵語。

聖多羅菩薩梵讚(六紙欠 南履北言)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犍椎梵讚(七紙半 南深北言)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八大靈塔梵讚(一紙半 西天戒日王製 南夙北言)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三身梵讚(一紙餘 南夙北言)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此讚皆純梵語。無華言。

受菩提心戒儀(三紙 普賢瑜伽金剛阿闍梨集 南竟北隸)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先歸命。次供養。次懺悔。次三歸。次受菩提心戒。共五法。有偈頌。長行。兩

~p 816

番明之。偈頌中。五法各有咒。長行後列五佛名。

此以大菩提心。受普賢金剛職。為一切秉密教者受持之本。學者皆應簡閱。

瑜伽集要燄口施食儀起教阿難陀緣由(四紙欠 南淵北漆)

瑜伽集要燄口施食儀軌(二十四紙 南淵北漆)

            二種同卷。總不出撰集。及譯人名。恐是此土人所集。非西土本也。

閱藏知津卷第十五

~p 817

閱藏知津卷第十六

            北天目沙門釋智旭 彙輯

【大乘經藏 般若部第三之一】

述曰。般若為諸佛母。三世諸佛。皆從般若得生。故曰。從初得道。乃至泥洹。於其中間。常說般若。當知一切佛法。無非般若所流出。無非般若所統攝也。然初成頓演。則稱華嚴。漸誘鈍根。則名阿含。對半明滿。則屬方等。開權顯實。則讓法華。扶律談常。則推涅槃。故唯顯示二空。破情立法。或共不共。以般題名者。乃別成第四部云。

~p 818-819

大般若波羅密多經(六百卷 有唐太宗三藏聖教序唐高宗三藏聖教記  沙門玄則大般若經初會序 十六分各有一序)天字至柰字

            唐玉華寺沙門釋玄奘譯

初分緣起品第一。佛住鷲峰山頂。與千二百苾。五百苾尼。無量鄔波索迦。鄔波斯迦。無量無數菩薩眾俱。世尊於師子座上。自敷尼師壇。結跏趺坐。入等持王妙三摩地。從定而起。觀察十方。從兩足。乃至眉間毫相。一切毛孔。各出六十百千俱胝那庾多光。各照大千世界。乃至十方殑伽沙等諸佛世界。遇斯光者。必得無上菩提。又演常光。出廣長舌。流雜色光。現寶蓮華。華有化佛。皆演般若。聞者必得無上菩提。復入師子遊戲等持。令大千界。乃至十方佛剎。六種震動。惡道離苦。生人天中。同來佛會。佛以神力。現本色身。令此大千有情。皆悉睹見。諸天散華。變成華臺。量等大千。此土莊嚴。猶如極樂。又從面門放光。照十方土。令此彼有情。互得相見。東方寶性佛所。普光菩薩。南方無憂德佛所。離憂見菩薩。西方寶燄佛所。行慧菩薩。北方勝帝佛所。勝授菩薩。東北方定象勝德佛所。離塵勇猛菩薩。東南方蓮華勝德佛所。蓮華手菩薩。西南方日輪徧照勝德佛所。日光明

~p 820-821

菩薩。西北方一寶蓋勝佛所。寶勝菩薩。下方蓮華德佛所。蓮華勝菩薩。上方喜德佛所。喜授菩薩。及一切世界上首菩薩。各奉佛命。以千莖金色蓮華寄上。佛受此華。還散各方。徧諸佛土。諸華臺中。各有化佛。說大般若。聞者必得無上菩提。爾時此界。如眾蓮華世界普華如來淨土。     

學觀品第二。佛告舍利子言。菩薩欲於一切法。等覺一切相。當學般若波羅密多。謂以無住而為方便。安住般若。所住。能住。不可得故。以無捨無護無取無勤無思無著而為方便。圓滿六波羅密。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不可得。犯無犯相不可得。動不動相不可得。身心勤怠不可得。有味無味不可得。諸法性相不可得故。復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圓滿三十七品。三解脫門。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徧處。九想。十隨念。十想。十一智。三三摩地。三無漏根。不淨處觀。徧滿處觀。一切智智。奢摩他。毗鉢舍那。四攝事。四勝住。三明。五眼。六神通。六波羅密多。七聖財。八大士覺。九有情居智。陀羅尼門。三摩地門。十地。十行。十忍。二十增上意

~p 822-823

樂。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隨好。無忘失法。恆住捨性。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一切相微妙智。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及餘無量無邊佛法。如是一切。不可得故。舍利子問。云何修行般若波羅密多。能如實知如是六度。由方便善巧故。各互能滿六度。佛言。以無所得而為方便。能滿六度。又菩薩欲得一切不可思議功德。皆應學般若波羅密多。知一切法。皆但有名。不生執著。若五蘊。若十二處。若十八界。若觸。若受。若六界。若四緣。及所生法。若十二支。若六度。若二十空。若三十七品。若三解脫門。若四聖諦。若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若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徧處。若陀羅尼門。三摩地門。若極喜等十地。若正觀等十地。若五眼。六通。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悲喜捨。十八不共法。若三十二相。八十隨好。若無忘失法。恆住捨性。若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一切智智。若永拔習氣。若四果獨覺。若一切菩薩行。若諸佛無上菩提。以要言之。世出世法。有漏無漏。有為無為。十六知見。皆但有名。實不可得。菩薩於名。所名。俱無所得。以不觀見。無執著故。如是智慧。勝於聲聞智慧。不可比喻。以能成勝事故。聲聞智慧如螢。菩薩

~p 824-825

智慧如日。從初發心。乃至菩提。常與二乘作真福田。已報諸施主恩。

相應品第三。謂與一切蘊處界。乃至無上菩提空相應故。與般若波羅密多相應。亦不見若相應若不相應等。又於一切諸法。不著有。不著非有。不著常無常。不著樂苦。不著我無我。不著寂靜不寂靜。不著空不空。無相有相。無願有願。又不為一切法故。修行般若。不見有所修般若。如是善能安立有情於涅槃界。魔不得便。煩惱伏滅。諸佛菩薩。皆共護念。設有罪業。轉現輕受。如是菩薩。不見空與諸法相應。不見諸法與空相應。是為第一與空相應。畢竟不起慳貪犯戒忿恚懈怠散亂惡慧障礙之心。六度任運現前。無間無斷。 轉生品第四。舍利子問。安住般若菩薩。從何處沒。來生此間。從此處沒。當生何處。佛為廣分別答。無量大苾眾。以新淨衣獻佛。發無上心。佛為授菩提記。又有無量有情。願生十方淨土。佛亦授記。 讚勝德品第五。舍利子。大目連。大飲光。善現等。同讚菩薩般若。佛印成之。 現舌相品第六。佛復現廣長舌。放光照十方土。十方菩薩雲集供養。諸天亦來供養。佛令

~p 826-827

諸供養具。合成臺蓋。徧覆佛土。百千俱胝那庾多眾。悟無生忍。授記作佛。 教誡教授品第七。佛命善現。為菩薩說般若相應法。善現告舍利子。諸佛弟子所說教法。皆承佛威神力。非以自慧辯才力也。因即問佛。何法名為菩薩。何法名為般若。佛言。菩薩但有名。般若亦但有名。如是二名。亦但有名。如是假名。不生不滅。不在內外中間。不可得故。譬如我人等十六知見。乃至色等。但是假名。不可得故。菩薩於一切法。名假。法假。及教授假。應正修學。復次不應觀色等若常。若無常。若樂。若苦。若我。若無我。若淨。若不凈。若空。若不空。若有相。若無相。若有願。若無願。若寂靜。若不寂靜。若遠離。若不遠離。若有為。若無為。若有漏。若無漏。若生。若滅。若善。若非善。若有罪。若無罪。若有煩惱。若無煩惱。若世間。若出世間。若雜染。若清淨。若屬生死。若屬涅槃。若在內。若在外。若在兩間。若可得。若不可得。菩薩於一切法。住無分別。能修六度。能住二十空。及真如等。能修三十七品。能住四聖諦。能修十二門禪。乃至三脫。十地。及三智等。不見菩薩及菩薩名。不見般若及般若名。唯正勤求一切智智。何以故。於~p 828-829

一切法。善達實相。了知其中無染淨故。復次於名假施設。法假施設。如實覺已。不著色等。乃至不著方便善巧。以一切法。皆無所有。能著。所著。著處。著時。不可得故。次問善現。即色等是菩薩不。異色等是菩薩不。色等中有菩薩不。菩薩中有色等不。離色等有菩薩不。善現一一答云。不也。又問。汝觀何義。言即色等非菩薩。乃至非離色等有菩薩耶。善現一一答言。若菩提。若薩埵。若色等。尚畢竟不可得。性非有故。況有菩薩。此既非有。如何可言即色等是菩薩。云云。佛讚印之。又問。即色等真如是菩薩不。乃至離色等真如有菩薩不。善現一一答言。不也。又問。汝觀何義。言即色等真如非菩薩。乃至非離色等真如有菩薩耶。善現一一答言。若色等尚畢竟不可得。性非有故。況有色等真如。此真如既非有。如何可言即色等真如是菩薩。云云。佛讚印之。又問。即色等增語。色等常無常等增語。是菩薩不。善現一一答言。不也。又問。汝觀何義。言即色等增語非菩薩。乃至即色等若可得若不可得增語非菩薩耶。善現一一答言。若色等。若色等常無常。乃至可得不可得等。尚畢竟不可得。性非有故。況有色等乃至可得不可得等增語。此增

~p 830-831

語既非有。如何可言即色等增語。乃至即色等若可得若不可得增語。是菩薩。佛讚印之。次明諸法不見諸法。諸法不見法界。法界不見諸法。法界不見法界。乃至非離有為施設無為。非離無為施設有為。於一切法。都無所見。其心不驚。不恐不怖。於一切法。心不沈沒。亦不憂悔。 勸學品第八。善現白佛言。菩薩欲滿六度。欲徧知一切法。欲永斷一切惡法。欲修習一切善法。欲得一切佛法。欲滿一切有情心願。欲滿殊勝善根。當學般若。舍利子問菩薩頂墮。答言。無方便善巧。住三解脫而起想著。是為順道法愛。如宿食生。能為過患。若於二十空門。不見不得。若作是觀。名入菩薩正性離生。又於一切法。及一切名。皆應知不應著是心非心。本性淨故。與一切法非相應。非不相應。無變異。無分別。舍利子問。如心無變異。無分別。色等一切法亦無變異無分別耶。善現一一答言。如是。舍利子讚言。欲學聲聞地。獨覺地。菩薩地。如來地者。皆當於般若聽習讀誦受持。如理思惟。令其究竟。何以故。般若廣說開示三乘法故。菩薩若學般若。則為徧學三乘。亦於三乘法

~p 832-833

皆得善巧。 無住品第九。善現白佛。我於諸法。不得不見若集若散。諸法名義。既無所有。故色等名皆無所住。亦非不住。云何令我以般若相應法。教誡教授諸菩薩。必當有悔。諸法因緣和合。施設假名。於蘊處界。乃至佛菩薩聲聞僧等。皆不可說。又一切若有名。若無名。皆無處可說。若菩薩聞時。心不沈沒憂悔。不驚。不恐。不怖。當知已住不退地。以無所住方便而住。又修行般若菩薩。不應住色。不應住受想行識等。何以故。色。色性空。受想行識。受想行識性空。是色非色空。是色空非色。色不離空。空不離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乃至一切陀羅尼門。一切三摩地門。亦如是。故不應住。若菩薩無方便善巧。我我所執所纏擾故。心住色等。於色等作加行故。不能攝受修行圓滿般若波羅密多。不能成辦一切智相。是故色等一切法。皆不應攝受。既不應攝受。便非色等一切法。所以者何。本性空故。其所攝受修行圓滿般若波羅密多。亦不應攝受。既不應攝受。便非般若波羅密多。本性空故。菩薩應以本性空。觀一切法。作此觀時。於一切法。心無行

~p 834-835

處。是名無所攝受三摩地。此三摩地。微妙殊勝。廣大無量。能集無邊無礙作用。其所成辦一切相智。亦不應攝受。既不應攝受。便非一切相智。以內空故。乃至無性自性空故。是一切相智。非取相修得。諸取相者。皆是煩惱。勝軍梵志。由勝解力。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實相法中。無取捨故。菩薩於一切法無所取著。能從此岸到彼岸故。若於諸法少有取著。則於彼岸非為能到。雖無所取。而以本願。不於中間而般涅槃。雖圓滿一切佛法。亦不見一切佛法。以一切法。非法非非法故。於一切法雖無所取。而能成辦一切事業。 般若行相品第十。善現白佛。菩薩修行般若審諦觀察。若法無所有。不可得。是為般若。於無所有不可得中。何所徵責。舍利子問。何法為無所有不可得耶。善現言。謂般若等六度無所有不可得。由內空故。乃至無性自性空故。又蘊處界觸受等。乃至菩薩法。如來法。若常。若無常。乃至若內。若外。若兩間。一一皆爾。菩薩審諦觀察一切法皆無所有不可得時。心不沈沒憂悔。不驚恐怖。當知能於般若。常不捨離。以如實知一切法。離一切法自性故。舍利子問。何者是般若自性。乃至一切法自性。善現答言。無性是般若自性。乃至~p 836-837

無性是一切法自性。又般若離般若相。乃至一切法離一切法相。自性亦離自性。相亦離相。自性亦離相。相亦離自性。自性相亦離相自性。相自性亦離自性相。舍利子言。菩薩於此中學。則能成辦一切相智。善現言。如是如是。知一切法無生無成辦故。舍利子言。何因緣故。一切法無生無成辦。善現言。色等空故。色等生成辦不可得。菩薩作如是學。便近一切相智。得身語意清淨。得相清淨。不墮胎生。不生惡趣。乃至菩提。常不離佛。善現白佛。若菩薩無方便善巧。若行色。若行色相。非行般若。若行色常無常等。若行色常無常相等。非行般若。廣說一切法亦如是。乃至若作是念。我行般若。我是菩薩。彼行般若。彼是菩薩。皆是有所得行相。非行般若。又語舍利子。若於色住想勝解。便於色作加行。由加行故。不能解脫生老病死。及當來苦。乃至於獨覺菩薩如來。及於彼法。亦如是。是名無方便善巧。若有方便善巧。不行色。不行色相。不行色常無常等。不行色常無常相等。乃至一切法。亦如是。於一切法。不取有。不取非有。不取亦有亦非有。不取非有非非有

~p 838-839

。於不取亦不取。由一切法自性不可得。以無性為自性故。於般若波羅密多。不取行。不取不行。不取亦行亦不行。不取非行非不行。於不取亦不取。由般若自性不可得。以無性為自性故。是名於一切法無所取著三摩地。恆住不捨。速證無上菩提。更有徤行三摩地等。略舉一百五十七名。復有無量無數三摩地門。陀羅尼門。若善修學。亦令速證菩提。菩薩雖住諸三摩地。而不見不著。亦不念我已入。今入。當入。唯我能入。非餘所能。如是尋思分別。皆不現行。以無所有中。分別想解無由起故。佛讚印之。兼勸菩薩應如是學。舍利子問。此為正學般若。乃至正學一切相智耶。佛言。如是。又問。以無所得為方便。為何等法不可得耶。佛言。我不可得。畢竟淨故。有情命者等。乃至如來不可得。畢竟淨故。諸法不出不生。不沒不盡。無染無淨。無得無為。是名畢竟淨義。如是學時。於一切法。都無所學。若於無所有法不能了達。說名無明。由無明。及愛勢力。分別執著斷常二邊。不知不見諸法無所有性。墮於愚夫異生數中。不能出離三界。不能成辦三乘。不能信受一切法空。不能住於三十七品六度等法。是故欲學般若。欲成辦一切智。道相智。一切

~p 840-841

相智。當以無所得為方便。如應而學。 譬喻品第十一。善現與如來問答。明一切法不異幻。幻不異一切法。一切法即幻。幻即一切法。若無方便善巧。不為善友之所攝受。聞說甚深般若。其心有驚恐怖。若以應一切智智心。觀一切法常無常相等不可得。是有方便善巧。其心不驚恐怖。次明善友之相。雖說一切法不可得。而勸依此法勤修善根。不令迴向二乘。唯令證得一切智智。若離應一切智智心。於修一切法有所得。有所恃。以有所得為方便故。聞說甚深般若。有驚恐怖。次明惡友之相。若教厭離般若等相應法。若不為說魔事魔過。是名惡友。應速遠離。 菩薩品第十二。善現白佛。菩薩是何句義。佛言。菩提不生。薩埵非有。故無句義。是菩薩句義。如空中鳥跡句義。幻事等句義。真如等句義。又如幻士色相等句義。如來色相等句義。當知一切句義。無所有。不可得。菩薩句義亦如是。菩薩於一切法皆無所有。無礙。無著。應學。應知。次為善現分別解釋善法。非善法。有記法。無記法。世間法。出世間法。有漏法。無漏法。有為法。無為法。共法。不共法。菩薩於

~p 842-843

如是自相空法。不應執著。應以無二而為方便。覺一切法。以一切法無動相故。 摩訶薩品第十三。佛答善現。發金剛喻心。發殊勝廣大心。發不可傾動心。發利益安樂心。愛法。樂法。欣法。喜法。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亦不自恃而生憍舉。故於大有情眾。定為上首。又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安住二十空四靜慮等。故於大有情眾。定為上首。舍利子。善現。滿慈子。亦各廣說摩訶薩義。 大乘鎧品第十四。佛答善現。菩薩擐大乘鎧。謂六度。十二禪。三十七品。二十空。五眼。六通。十力。無畏。無礙。大慈悲喜捨。十八不共法。三智。身相諸功德等。擐如是鎧。放光徧照。令諸世界六三變動。息三途苦。為讚三寶。令生天人。覲佛稟法。猶如幻師。雖有所為。而無一實。諸法性空。皆如幻故。善現白佛。不擐功德鎧。是為擐大乘鎧。以一切法自相空故。佛言。如是。當知一切智智。無造無作。一切有情。亦無造無作。菩薩為是事故。擐大乘鎧。由諸作者不可得故。我非造非不造。非作非不作。我畢竟不可得故。廣說乃至一切法皆爾。善現白佛。如我解佛所說義。一切諸法。性無所有。性遠離。性寂靜。性空。性無相。性無願。性無生。性無滅。性無染

~p 844-845

。性無淨故。皆無縛無解。滿慈子問。何等色。受。想。行。識。無縛無解。善現答言。如幻。如夢。如像。如響。如光影。如空華。如陽燄。如尋香城。如變化事色等。無縛無解。以性無所有。乃至性無淨故。又過去未來現在色等。善。不善。無記。有染。無染。有罪。無罪。有漏。無漏。雜染。清淨。世出世間色等。皆無縛無解。以性無所有。乃至性無淨故。廣說一切法亦如是。菩薩於是無縛無解法門。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如實知。應勤修學。應住無縛無解一切相智。應成熟無縛無解有情。應嚴淨無縛無解佛土。應親近供養無縛無解諸佛。應聽受無縛無解法門。 辯大乘品第十五。善現白佛。云何知菩薩大乘相。云何知發趣大乘。如是大乘。從何處出。至何處住。如是大乘。為何所住。誰乘大乘而出。佛言。六度是大乘相。發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修行施等。持此善根。與一切有情。迴向無上菩提。又大乘相者。謂二十空。一百五十七三摩地。三十七品。空無相無願三三摩地。十一智。三無漏根。有尋等三三摩地。十隨念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徧處。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p 846-847

解。大慈悲喜捨。五眼。六通。三智。十八不共法。四十二字陀羅尼門(多有細釋)。從一地趣一地。是為發趣大乘。初地修治十種勝業。二地思惟修習八法。三地應住五法。四地應住十法。五地遠離十法。六地圓滿六法。應遠六法。七地離二十法。滿二十法。八地應滿四法。九地應滿四法。十地滿十二法(各有徵釋)。如是大乘。從三界中出。至一切智智中住。然無二故。無出無至。非已出已至。非當出當至。非今出今至。無相之法。無動轉故。如是大乘。都無所住。諸法住處不可得故。然此大乘。住無所住。如一切法非住非不住。大乘亦爾。若所乘乘。若能乘者。由此為此。所出所至。及出至時。如是一切。皆無所有。都不可得。以一切法畢竟淨故。非已可得。非當可得。非現可得。如是菩薩修行般若。雖觀一切法皆無所有不可得畢竟淨故。無乘大乘而出至者。然以無所得為方便。乘於大乘。出三界生死。至一切智智。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窮未來際。常無斷盡。 讚大乘品第十六。善現略讚。如來廣讚。菩薩住此三世平等相中。精勤修學一切智智。無取著故。速得圓滿。菩薩安住如是大乘相中。超勝一切世間。 隨順品第十七。滿慈子問。如來令

~p 848-849

善現宣般若。而今何故乃說大乘。佛言。一切善法。無不攝入般若。若大乘。若般若。其性無二。無二分故。無所得品第十八。善現白佛。三際菩薩不可得。色等無邊故。菩薩亦無邊。即色等菩薩無所有不可得。離色等菩薩無所有不可得。我於一切法。以一切種一切時求菩薩。都無所見。竟不可得。云何令我以般若教誡教授諸菩薩。世尊。菩薩但有假名。如說我等。畢竟不生。諸法亦爾。都無自性。世尊。色等諸法若畢竟不生。則不名色等。我豈能以畢竟不生般若。教誡教授畢竟不生諸菩薩。世尊。離畢竟不生。亦無菩薩能行無上菩提。若菩薩聞作是說。其心不驚恐怖。不沈沒憂悔。當知能行般若。舍利子問善現。何緣故作是說。善現廣答釋之。 觀行品第十九。善現白佛。菩薩修行般若。觀諸法時。於色等不受不取不執不著。亦不施設為色等。又修行般若時。不見色等。以色等性空。無生滅故。又色等不生。則非色等。色等與不生。無二無二分。以不生法。非一非二。非多非異故。色等不滅亦爾。又色等不二。則非色等。又色等皆入不二無妄法數。舍利子問。何謂菩

~p 850-851

薩。何謂般若。何謂觀諸法。善現答言。為有情類求大菩提。亦有菩提。故名菩薩。能如實知一切法相而不執著。故復名摩訶薩。所謂如實知色相等而不執著。有勝妙慧。於一切煩惱見趣。一切六趣四生。一切蘊處界等。而得遠離。有勝妙慧。於色等實性而得遠到。故名般若波羅密多。觀色等非常非無常。非樂非苦。非我非無我。非淨非不淨。非空非不空。非有相非無相。非有願非無願。非寂靜非不寂靜。非遠離非不遠離。是謂觀諸法。舍利子問。何緣故說色等不生。則非色等。善現答言。色等。色等性空。此性空中。無生無色等。故說色等不生則非色等。問答色等不滅亦爾。又問。何緣故說色等不二。則非色等。答。若色等若不二。如是一切。皆非相應非不相應。非有色非無色。非有見非無見。非有對非無對。咸同一相。所謂無相。故說色等不二。則非色等。又問。何緣故說色等入不二無妄法數。答。色等不異無生滅。無生滅不異色等。色等即是無生滅。無生滅即是色等。故說色等入不二無妄法數。 無生品第二十。善現白佛。菩薩修行般若。觀諸法時。見我等無生

~p 852-853

。畢竟淨故。見色等無生。乃至見如來法無生。畢竟淨故。舍利子問。若如是者。六趣受生。應無差別。又若一切法定無生者。何緣為預流果。修斷三結道。乃至何緣諸佛為有情故。轉妙法輪。善現答言。非於無生法中。見有六趣受生差別。乃至非於無生法中。見有諸佛證無上菩提。轉妙法輪。度無量眾。又但隨世間言說施設。有得有現觀。非勝義中。有得有現觀。乃至六趣差別。亦隨世間言說施設故有。非勝義也。色等是不生法。我不欲令生。以自性空故。又色等是已生法。我不欲令生。以自性空故。生與不生。俱非相應非不相應。乃至非有對非無對。咸同一相。所謂無相。故我不欲令生生。亦不欲令不生生。乃至於不生法起不生言。此不生言亦不生。以色等皆本性空故。諸佛弟子能隨問答。以一切法無所依故。色等本性空。依內。依外。依兩中間。不可得故。 淨道品第二十一。善現謂舍利子。菩薩修行六度。應淨色等。乃至應淨一切相智。應淨菩提道。具明六度各有二種。一者世間。二出世間。以有所得為方便。著三輪而行施等。名為世間。三輪清淨。以大悲為上首。所修施等。普施有情。於諸有情。都無所得。雖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無上菩

~p 854-855

提。而於其中不見少相。由都無所執而行施等。名出世間波羅密多。又二十空。真如等。四諦六度。四靜慮等。八解脫等。四念住等。乃至一切相智。名菩提道。如是功德。皆由般若勢力所致。如是般若。能與一切善法為母。一切三乘善法從此生故。如是般若。普能攝受一切善法。一切三乘善法依此住故。若菩薩聞說般若。心無疑惑。亦不迷悶。當知住如是住。不離大悲作意。以有情等非有故。作意亦非有。有情等無實故。無自性故。空故。遠離故。寂靜故。無覺知故。作意亦無實。乃至無覺知。佛讚印之。大千六種轉變。如來微笑明益。 天帝品第二十二。諸天來會。帝釋問言。何者是菩薩般若。云何應住。云何應學。善現答言。以應一切智智心。用無所得為方便。思惟蘊。處。界。觸。受。六大。十二因緣。皆無常。苦。無我。不淨。空。無相。無願。寂靜。遠離。如病。如癰。如箭。如瘡。熱惱逼切。敗壞衰朽。變動速滅。可畏可厭。有災有橫。有疫有癘。性不安隱。不可保信。無生無滅。無染無淨。無作無為。是為般若。復次以應一切智智心用無所得為方便。

~p 856-857

觀察二十空真如等。無我我所。無相。無願。寂靜遠離。無生無滅。無染無淨。無作無為。是為般若。復次以應一切智智心。用無所得為方便。行六度十二禪。乃至修一切相智。是為般若。復次作如是觀。唯有諸法。互相緣藉。滋潤增長。徧滿充溢。無我我所。雖觀諸法。而於諸法都無所見。佛讚印之。善現又答。色等。色等性空。菩薩。菩薩性空。若色等性空。若菩薩性空。如是一切。皆無二無二分。菩薩於般若。應如是住。不應住色等。不應住此是色等。不應住色等若常若無常。乃至若有願若無願。以有所得為方便故。又不應住預流等是無為相。是福田。不應住初地等殊勝事。不應住我當圓滿六度十二禪。乃至我當成辦三十二相。八十隨好等。又不應住願我當得淨佛土中。無一切法名聲。以有所得為方便故。一切如來得菩提時。覺一切法都無所有。名字音聲。皆不可得。舍利子作是念。若菩薩於一切法不應住者。云何應住般若。善現謂曰。諸如來心為何所住。舍利子言。諸佛之心。都無所住。以色等不可得故。如來之心。於一切

~p 858

法都無所住。亦非不住。善現謂言。菩薩雖住般若。而同如來。於一切法都無所住。亦非不住。以色等無二相故。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如是學。

閱藏知津卷第十六

~p 859

閱藏知津卷第十七

            北天目沙門釋智旭  彙輯

【大乘經藏  般若部第三之二】

諸天子品第二十三。有諸天子竊作是念。諸藥叉等言辭咒句。雖復隱密。而尚可知。尊者於此般若。雖以種種言辭顯示。而我等輩竟不能解。善現告言。我曾於此不說一字。汝亦不聞。當何所解。何以故。甚深般若。文字言說皆遠離故。由此於中說者聽者。及能解者。皆不可得。如來所證無上菩提。其相甚深。亦復如是。如化。如夢。如響。如幻。時諸天子復作是念。尊者雖復方便顯說。欲令易解。而其意

~p 860-861

趣甚深轉甚深。微細更微細。善現告言。色等非甚深。非微細。色等深細性不可得故。諸天子復作是念。尊者所說法中。不施設色等。色性等不可說故。亦不施設文字語言。文字語言性等不可說故。善現告言。如是。如是。應住無說。無聽。無解。甚深般若。常勤修學。不應捨離。乃至我今欲為如幻如化如夢有情。說如幻化夢法。設更有法勝涅槃者。我亦說為如幻化夢所見。所以者何。幻化夢事。與一切法。乃至涅槃。皆悉無二無二分故。 受教品第二十四。舍利子等同聲問善現曰。所說般若。如是甚深。誰能信受。善現答言。菩薩住不退地。能深信受。已見聖諦。及漏盡羅漢。亦能信受。已於多佛植眾善本。諸善知識所攝受者。亦能信受。如是人等。終不以空不空分別色等。亦不以色等分別空不空。有相無相。有願無願。生不生。滅不滅。寂靜不寂靜。遠離不遠離。以對色等。廣說亦如是。舍利子問。豈不於此般若甚深教中。廣說三乘法等。善現答言。誠如所說。如是深教諸有所說。以無所得而為方便。謂於我有情等。色等。處等。乃至有為界。無為界。以無所得而

~p 862-863

為方便。又問。何因緣故。答言。由內空故。由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故。

散花品第二十五。諸天化花散供。佛力合成花臺。覆大千界。善現念言。非草木水陸所生。從心化出。天帝釋言。亦不從心實能化出。但變現耳。善現言。是花不生。則非花也。帝釋問。為但是花不生。為餘法亦爾。善現答。色亦不生則非色。乃至無上乘亦不生則非無上乘。以不生法。離諸戲論。不可施設為色等故。 學般若品第二十六。帝釋心念。尊者智慧甚深。不壞假名而說法性。佛便印言。色等但假名。如是假名。不離法性。善現不壞如是色等假名。而說色等法性。以色等法性。無壞無不壞故。善現所說。亦無壞無不壞。善現語帝釋言。菩薩知一切法但假名已。應學般若。如是學時。不於色等學。不見色等可於中學故。帝釋問言。何緣不見色等。善現答言。色等色等性空故。菩薩不見色等。不見色等故。不於色等學。何以故。不可色等空見色等空。不可色等空於色等空學故。若菩薩不於空學。是菩薩為於空學。無二分故。不於色等空學。為於色等空學。無二分故。若於色等空學無二分故。是能於佈施等學。是能於內空等學。是能於真如等學。乃至是能於三乘學。何以故。~p 864-865

無二分故。若能於佈施等學無二分故。是能學無量無數無邊不可思議清淨佛法。何以故。無二分故。若能學無量清淨佛法。是不為色等增減故學。以色等無二分故。若不為色等增減故學。是不為色等攝受壞滅故學。以色等無二分故。舍利子問。不為色等攝受壞滅故學耶。善現答言。如是。如是。舍利子問。何緣不為色等攝受壞滅故學。善現答言。不見有色等是可攝受。及所壞滅。亦不見有能攝受色等。及壞滅者。以色等若能若所。內外俱空。不可得故。若菩薩於色等。乃至於無上乘。不見是可攝受及可壞滅。亦不見有能攝受及壞滅者。而學般若。是菩薩能成辦一切智智。是不見色等若生若滅。若取若捨。若染若淨。若集若散。若增若減。以色性等。空無所有。不可得故。是菩薩於一切法不見若生若滅等而學般若。則能成辦一切智智。以無所學無所成辦為方便故。 求般若品第二十七。帝釋問舍利子。菩薩所行般若。當於何求。舍利子言。當於善現所說中求。帝釋問善現言。舍利子所說。是誰神力。誰為依處。善現報言。是如來神力。如來為依處。帝釋言。一切法無依處

~p 866-867

。如何可言如來為依處。善現答言。如是。如是。如來非所依處。亦無所依。但隨順世俗施設說為依處。非離無依處。如來可得。非離無依處真如。如來可得。非離無依處法性。如來可得。非離無依處。如來真如可得。非離無依處。如來法性可得。非離無依處真如。如來真如可得。非離無依處法性。如來法性可得。又非無依處中。如來可得。非如來中。無依處可得。非無依處真如中。如來可得。非如來中。無依處真如可得。非無依處法性中。如來可得。非如來中。無依處法性可得。非無依處中。如來真如可得。非如來真如中。無依處可得。非無依處中。如來法性可得。非如來法性中。無依處可得。非無依處真如中。如來真如可得。非如來真如中。無依處真如可得。非無依處法性中。如來法性可得。非如來法性中。無依處法性可得。廣歷色等一切法。各作二十一句亦如是。憍尸迦。如來於色等非相應非不相應。於色等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色等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色等非相應非不相應。於色等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色等非相應非不相應。於色

~p 868-869

等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又如來於離色等非相應非不相應。例作七句。彼舍利子所說。是於一切法。非離非即。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之神力。如來為依處。以無依處為依處故。善現復告帝釋。菩薩所行般若。不應於色等求。不應離色等求。所以者何。若色等。若離色等。若菩薩。若般若。若求。如是一切。皆非相應非不相應。非有色非無色。非有見非無見。非有對非無對。咸同一相。所謂無相。何以故。菩薩所行般若。非色等。非離色等。如是一切。皆無所有。性不可得。是故不應於色等求。不應離色等求。色等真如。廣說亦如是。色等法性。廣說亦如是。  歎眾德品第二十八。帝釋白善現言。菩薩所行般若。是大波羅密多。是無量波羅密多。是無邊波羅密多。三乘皆於此中學而得果。善現印之。廣明色等大故。般若亦大。以色等前中後際皆不可得。故說為大。色等無量故。般若亦無量。譬如虛空量不可得。色等亦如是。量不可得。色等無邊故。般若亦無邊。以色等若中若邊皆不可得故。又一切智智所緣無邊故。般若亦無邊。法界無邊故。所緣亦無邊。所緣無邊故。

~p 870-871

法界亦無邊。真如無邊故。所緣亦無邊。所緣無邊故。真如亦無邊。法界所緣真如所緣無邊故。般若亦無邊。又有情無邊故。般若亦無邊。以諸有情本性淨故。彼從本來無所有故。 攝受品第二十九。天仙三返唱善。若有菩薩於此般若能如說行。不遠離者。我等於彼敬事如佛。如是甚深教中。無色等法可得。而有施設三乘之教。佛讚印之。廣明非即佈施等如來可得。非離佈施等如來可得。若菩薩以無所得為方便。於一切法能勤修學。便得不離一切佛法。如我於然燈佛時。便得受記。天仙讚言。如是般若。甚為稀有。令諸菩薩。速能攝取一切智智。謂於色等不取不捨為方便故。世尊照知四眾諸天。同為明證。顧命帝釋。若有不離一切智智心。以無所得為方便。於此般若受持讀誦。精勤修習。如理思惟。為他演說。廣令流布。魔不得便。以善住色等空無相無願。不可以空而得空便。不可無相得無相便。不可無願得無願便。以色等自性皆空。能惱所惱。及惱害事。不可得故。又人及非人。無能惱害。由是人以無所得為方便。於一切有情。善修慈悲喜捨心故。又不橫為諸險惡緣所害。亦不橫死。以修行佈施。於諸有情正安養故。又不怖畏驚恐毛豎。以善修內

~p 872-873

空等故。於是諸天發願恭敬擁護。以由是菩薩。令諸有情斷四惡趣。離一切苦。由是菩薩便有十善四禪等一切善法。由是菩薩。便有人天三乘勝果。佛讚印之。較量供養一初發心功德。展轉乃至供養十方二乘聖眾所不能及。帝釋復歎受持般若功能。復歎攝受般若。則為攝受一切善法。佛印述之。並示現法後法功德勝利。若有魔外惡慢。暫聞般若聲故。眾惡漸滅。功德漸生。如莫耆妙藥。能消蛇毒。及般若能滅貪等惡法。增彼對治。乃至能滅般涅槃取。增彼對治。如是能滅一切魔所住法。及能生長一切善事。以無所得為方便故。是菩薩自離十惡。教他離十惡。讚說離十惡法。歡喜讚歎離十惡者。自行施等。教他行施等。讚說施等法。歡喜讚歎行施等者。是菩薩行六度時所行施等。以無所得為方便。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無上菩提。常作是念。我不應隨慳貪破戒等勢力。若隨彼力。則施戒等不得圓滿。終不能成一切智智。帝釋歎言。如是般若。甚為稀有。調伏菩薩。令不高心。而能迴向一切智智。謂世間施等。無方便善巧。遂起高心。不能迴向一切智智。我我所執。擾亂

~p 874-875

心故。若出世間施等。善修般若故。不得三輪。能如實調伏高心。亦能如實迴向一切智智。佛告帝釋。念誦般若。不為刀仗所傷。以自除貪等刀仗。亦能除他貪等刀仗故。毒不能害。水不能溺。火不能燒。邪不能傷。以是般若。是大神咒。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一切咒王。是人精勤修學如是咒王。不為自害。不為害他。不為俱害。所以者何。了自他俱。皆不可得。所謂不得色等。乃至不得無上乘。是人學此般若大咒王時。於我。及法。雖無所得。而證無上菩提。觀諸有情心行差別。隨宜為轉無上法輪。令如說行。皆獲饒益。三世菩薩皆爾。此大咒王。諸天守護。不令有留難者。 較量功德品第三十。帝釋問書經福聚。供設利羅褔聚。何者為多。佛言。我於般若修學。得一切智智。及相好身。不以獲相好身。說名如來。但以一切智智。說名如來。一切智智。及相好身。並設利羅。皆以般若為根本故。是故書經福多。以一切善法。皆從般若而出生故。又十方有情。發心定趣無上菩提。而由遠離甚深般若方便善巧。多分退墮二乘地中。若欲住不退轉地。速證無上菩提。

~p 876-877

應於般若數數聽聞。受持讀誦。精勤修習。如理思惟。好請問師。樂為他說。書寫供養。又於餘攝入般若諸勝善法。亦應聽聞。乃至樂為他說。所謂五度。二十空。乃至三智等。又隨順般若蘊處界等無量法門。亦應聽受思惟。不應非毀。令於菩提而作留難。以諸如來。昔皆修學如是等無量法門。證得無上菩提。如是等法。是三乘真實法印。是一切聖凡利益安樂所依處故。帝釋問持經福。佛展轉較答。以此般若在贍部洲人中住。則三寶皆住不滅。則世間常有十善六度等一切善法。則世間常有人天三乘等一切勝果。於是欲色諸天。同白帝釋。勸令受持讀誦。精勤修學。如理思惟。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如是般若。能令惡法損減。善法增益。普攝一切三乘法故。佛告帝釋。依因般若大咒王故。一切勝因勝果。出現世間。復次依因般若。故有菩薩。依因菩薩。故一切勝因勝果顯現。譬如依因滿月輪故。一切藥物星辰山海皆得增明。若如來未出世時。唯菩薩具方便善巧。為諸有情。無倒宣說世出世法。當知菩薩能出生五乘。而菩薩所有方便善巧。皆從是般若生長。若於此般若聽受。

~p 878-879

乃至流布。成就現在未來功德勝利。爾時外道為求佛過。來詣佛所。帝釋念誦般若。外道退還。惡魔化作四兵。來詣佛所。帝釋念誦般若。惡魔退還。諸天化供。願此般若人中久住。慶喜問佛。何緣不廣稱讚施等。但廣稱讚般若。佛言。由此般若與彼一切善法為尊為導。若不迴向一切智智而修施等。不名真修施等。故我但讚般若。慶喜又問。云何迴向一切智智。佛言。以無二為方便。無生為方便。無所得為方便。修習施等。是名迴向一切智智。慶喜又問。以何無二無生無所得為方便。佛言。以色等無二無生無所得為方便。迴向一切智智。修習施等。慶喜又問。云何以色等無二無生無所得為方便。迴向一切智智。修習施等。佛言。色等。色等性空。以色等性空。與佈施等無二無二分故。由此故說以色等無二無生無所得為方便。修習施等。慶喜當知。由此般若故。能迴向一切智智。復由迴向一切智智。能令修習施等得至究竟。故此般若於彼施等為尊為導。譬如大地。以種散中。眾緣和合。則得生長。應知大地與種生長。為所依止。為能建立。如是般若及所迴向一切智智。與施等一切善法為所依止。為能建立。故此般若。與彼施等為尊為導。帝釋更廣說

~p 880-881

般若功德。佛更廣說般若功德。若此般若隨所在處。周匝除去諸不淨物。掃拭塗治。香水散灑。敷設寶座而安置之。燒香散華。莊嚴供養。便有威德天龍。來觀禮讀。歡喜護念。是人身心安樂。寢得善夢。不貪四事。因問帝釋。佛設利羅。及此般若。汝取何者。帝釋白佛。寧取般若。舍利子言。般若無色無見。無對一相。所謂無相。汝云何取。帝釋言。若於般若能如是知。是為真取般若。亦真修行般若。以不隨二行。無二相故。前五度亦不隨二行。無二相故。佛讚印之。帝釋又更廣讚。乃至若無般若。施等不能到彼岸故。譬如無價大寶神珠。又若欲得常見一切如來法身色身智慧身等。當於般若供養。乃至流布。若修般若。應以法性。於諸如來。修隨佛念。法性有二。如實知我智有情智等無量門智。皆名有為法性。一切法無生無滅等無性自性。皆名無為法性。佛言。三世三乘。皆因般若得果。如是般若祕密藏中。廣說三乘相應法故。然此所說。以無所得為方便故。無性無相為方便故。無生無滅為方便故。無染無淨為方便故。無造無作為方便故。無入無出為方便故。無增

~p 882-883

無減為方便故。無取無捨為方便故。如是所說。由世俗故。非勝義故。如是般若。非般若非非般若。乃至非境非智。不與三乘法。不捨異生法。帝釋白佛。如是般若。是大波羅密多。是無上波羅密多。是無等等波羅密多。雖知一切有情心行境界差別。而不得我等。不得色等。乃至不得三藐三佛陀法。以能得所得。及二依處。性相皆空。不可得故。佛言。菩薩以無所得為方便。具行六度。由甚深般若為尊為導。修習施等。無所執著。速得圓滿。又於色等一切法。以無所得為方便。修習般若。由此因緣。無所執著。令所修習。速得圓滿。如贍部洲諸樹。枝莖花葉果實。雖有種種形色不同。影無差別。如是施等雖各有異。而由般若攝受。迴向一切智智。以無所得為方便故。亦無差別。次較量書寫供養功德。不若書寫施他功德。次明佛成道已。還依此法而住。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況欲求無上菩提者。而不至心歸依甚深般若。次更展轉較量福多。乃至教化十方一切世界有情。皆學四禪四等四定五通。不如書寫般若。施他流布。以此祕密藏中。廣說施等一切無漏之法。三乘種性

~p 884-885

修學此法。各速獲果證故。又教化一切有情。皆修四禪。乃至五通。不免三惡。不如教一有情。住預流果。教化一切有情。令住四果。不如教一有情。安住獨覺菩提。教化一切有情。皆住獨覺。不如教一有情。趨無上覺。則令世間佛眼不斷。由有菩薩。便有三乘三寶。由此般若祕密藏中所說法故。便有世出世間善果善因施設可得。若於般若如理思惟。所獲福聚。勝於教化一切有情。住五神通。如理思惟者。謂以非二非不二行覺。於此般若。及六度二十空等。如理思惟。又若於此般若。以無量門。廣為他說。宣示開演。顯瞭解釋。分別義趣。令其易解。勝自受持讀誦如理思惟功德。所言般若義趣者。非二非不二。非有相非無相。乃至非實際非非實際。如是義趣。有無量門。若能廣教他令易解者。勝自受持功德無量倍數。帝釋白言。諸善男子善女人等。應以種種巧妙文義。宣說開示如是般若。佛讚印之。次明有所得而為方便。但名施等。不名波羅密多。無所得為方便。能滿六種波羅密多。若說相似般若。乃至相似佈施。初心聞者。心便迷謬。失於中道。是故應以無所得慧

~p 886-887

。及以種種巧妙文義。為發無上菩提心者。宣說六度。若說有所得六度。名說相似六度。若說色等若常若無常。若樂若苦。若我若無我。若淨若不淨。復說行般若者。應求色等若常若無常等。若人如是求色等若常若無常等。皆是說有所得相似般若。廣說靜慮。乃至佈施亦爾。又凡以有相為方便。有所得為方便。及時分想。教他修學六度。乃至隨喜迴向。皆是說相似法。若說無所得六度。是名宣說真正六度。作如是言。汝應修般若。不應觀色等若常若無常。何以故。色等。色等自性空。是色等自性。即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般若。於此般若。色等不可得。彼常無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無色等可得。何況有彼常與無常。汝若能修如是般若。是修般若波羅密多。若樂若苦。若我若無我。若淨若不凈。亦如是說。是為宣說真正般若。廣說靜慮。乃至佈施。亦爾。又言。汝修學時。勿觀諸法有少可住。可超可入。可得可證。可受持等。所獲功德。及可隨喜迴向菩提。何以故。於此般若。乃至佈施波羅密多。畢竟無有少法可住可超入等。以一切法自性皆空。都無所有。若無所有。即是般若。乃至佈施波羅密多。於此般若等。畢竟無少法有入有出。有~p 888-889

生有滅。有斷有常。有一有異。有來有去。而可得者。作此等說。是說真正般若。乃至佈施波羅密多。次又廣較福德。乃至若十方一切有情。皆於無上菩提得不退轉。有人於此般若。以無量門巧妙文義。為他廣說。令其易解。復作是言。來。善男子。汝當於此甚深般若。聽受通利。如理思惟。隨此般若所說法門。應正信解。則能修學。則能證得一切智法。則修般若增益圓滿。便證無上菩提。是人所獲功德。甚多於前。復次乃至若教十方一切有情。皆於無上菩提不退。復以般若說令易解。有人於中。勸一速證無上菩提。令說三乘救度一切。復以般若說令易解。功多於前。何以故。速趣大菩提菩薩。要甚假藉所說法故。於無上覺。求速趣故。觀生死苦。運大悲心。極痛切故。於是帝釋歎述。善現讚印。 隨喜迴向品第三十一。彌勒菩薩白上座善現言。菩薩於一切有情所有功德。隨喜俱行諸福業事。以此福業事。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無上菩提。以無所得為方便故。於彼異生二乘諸福業事。為最。為勝。為尊。為高。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無等。無等等。以諸異生。但

~p 890-891

為令己自在安樂。二乘為自調伏寂靜涅槃。菩薩普為一切有情故。善現白言。是菩薩普緣十方佛及聖眾諸事。起隨喜迴向心。為有如是所緣事。如彼菩薩所取相不。彌勒答言。實無如是所緣事。如彼菩薩所取相。善現言。如是所起隨喜迴向。將非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彌勒答言。若菩薩久修行六度。曾供養諸佛。宿植善根。久發大願。為諸善友所攝受。善學諸法。自相空義。能於所緣事。及一切法。皆不取相。而能發起隨喜迴向無上菩提。如是隨喜迴向。以非二非不二為方便。非相非無相為方便。非有所得非無所得為方便。非染非凈為方便。非生非滅為方便故。於所緣事。乃至無上菩提。能不取相。非顛倒攝。若不久修六度等所起隨喜迴向。以取相故。猶顛倒攝。復次不應為新學菩薩宣說般若。乃至一切法自相空義。以雖有少分信敬愛樂。而聞已尋皆忘失。驚疑恐慴。生毀謗故。若不退轉菩薩。或曾供養諸佛等者。應為廣說般若。乃至一切法自相空義。以能受持。終不廢忘等故。善現言。此所用心。盡滅離變。此所緣事。及諸善根。亦皆盡滅離變。何等是所用心

~p 892-893

。復以何等為所緣事。及諸善根。而說隨喜迴向無上菩提。是心於心。理不應有隨喜迴向。以無二心俱時起故。心亦不可隨喜迴向心自性故。若菩薩修行般若。能如實知色等皆無所有。以隨喜俱行福業事。迴向無上菩提。是名無顛倒隨喜迴向菩提。帝釋問言。新學菩薩。聞如是法。將無驚疑怖畏。云何以所修善根迴向。云何攝受隨喜俱行諸福事業迴向。善現承彌勒加被答言。新學菩薩修般若。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攝受般若。乃至修無上菩提亦爾。由此因緣。多信解般若。乃至多信解無上菩提。由此因緣。常為善友之所攝受。以無量門巧妙文義。為其辨說六度相應之法。令其乃至得入菩薩正性離生。常不遠離般若等法。復次新學菩薩。隨所修習施等。隨所安住內空等。皆應以無所得為方便。無相為方便。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無上菩提。復次新學菩薩。應普於十方佛及弟子功德。人天善根。一切合集稱量現前。發起無等等隨喜心。復以隨喜福業。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無上菩提。彌勒問善現言。云何不墮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善現答言。於所念佛及弟子眾所

~p 894-895

有功德。不起佛弟子眾功德之想。於人天等所種善根。不起善根人天等想。於所發起隨喜迴向之心。亦復不起隨喜迴向心想。是菩薩無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若取其相。是有顛倒。復次正知此心盡滅離變。非能隨喜。正知彼法。其性亦然。非所隨喜。又正了達能迴向心。法性亦爾。非能迴向。及正了達所迴向法。其性亦爾。非所迴向。若能依是所說隨喜迴向。是正非邪。彌勒又問。云何不取相而能隨喜迴向。善現答言。菩薩所學般若中。有如是善巧方便。雖不取相。而所作成。非離般若。有能發起隨喜迴向。彌勒言。勿作是說。以般若中。佛弟子眾功德善根。皆無所有。不可得故。所作隨喜發心迴向。亦無所有。不可得故。應作是觀。過去佛弟子眾功德善根。性皆已滅。所作隨喜發心回向。性皆寂滅。若取相分別。佛所不許。妄想分別。雜毒藥故。大德應說云何隨喜回向。善現答言。應作是念。如諸佛以無上智。徧知諸功德善根。有如是類。如是體。如是相。如是法。而可隨喜。我亦如是隨喜。又如諸佛以無上智。徧知應以如是福業回向菩提。我亦如是回向。則不謗佛。隨佛所教。隨法而說。不雜眾毒。復次如色等。不墮三界。非三世攝。隨~p 896-897

喜回向。亦應如是。以彼諸法自性空故。又如實知色等自性不生。則無所有。不可以彼無所有法。隨喜回向無所有故。若以有相為方便。或有所得為方便。發生隨喜回向。佛不稱讚。不能圓滿六度等法。於是佛讚印之。諸天亦皆讚印。佛告善現。菩薩欲於三世佛。及三乘功德。人天福業。發起無倒隨喜回向心者。應作是念。如解脫。色等亦如是。乃至一切有情亦如是。一切法性亦如是。一切隨喜迴向亦如是。如諸法性無縛無解。無染無淨。無起無盡。無生無滅。無取無捨。我於如是功德善根。現前隨喜迴向菩提。如是隨喜。非能隨喜。無所隨喜故。如是迴向。非能迴向。無所迴向故。如是所起隨喜迴向。非轉非息無生滅故。是隨喜迴向。為最。為勝。乃至為無等等。疾證無上菩提。功德無比。

閱藏知津卷第十七

~p 899

閱藏知津卷第十八

            北天目沙門釋智旭 彙輯

【大乘經藏 般若部第三之三】

  讚般若品第三十二。舍利子向佛廣讚般若。佛以一切善法皆由般若出現答之。帝釋與舍利子問答。廣顯五度如盲。般若如導。佛又廣答舍利子。菩薩不為引發色等一切法故。應引發般若。以一切法。無作無止。無生無滅。無成無壞。無得無捨。無自性故。舍利子問。如是引發般若。與何法合。佛言。不與一切法合。如是般若。於一切法無所得故。帝釋問。豈亦不合一切智智。佛言。亦不合。由此於彼不

~p 900-901

可得故。如是合得而無合得。於一切法。亦如是合得而無合得。善現白佛。若菩薩起如是想。般若與一切法合。般若與一切法不合。是俱棄捨般若。遠離般若。佛言。復有棄捨遠離般若。謂菩薩起如是想。般若無所有。非真實。不堅固。不自在。是俱棄捨遠離般若。善現問。若菩薩信般若。為不信何法。佛言。信般若。則不信色等一切法。以行般若時。觀一切法不可得故。善現白佛。菩薩般若。名大波羅密多。佛言。緣何意說。善現白佛。菩薩般若。於色等一切法。不作大。不作小。不作集。不作散。不作有量。不作無量。不作廣。不作狹。不作有力。不作無力。緣此意說。名大波羅密多。復次新學菩薩。依般若等六度。起如是想。如是般若。於色等一切法不作大不作小等。由起此想。非行般若。若依六度。起如是想。如是般若。於一切法作大作小等。若不依六度。起如是想。如是般若。於一切法不作大不作小等。若不依六度。起如是想。如是般若。於一切法作大作小等。如是一切。皆非行般若。皆非般若等流果故。是名大有所得。非能證無上菩提故。所以者何。有

~p 902-903

情無生故。無滅故。無自性故。無所有故。空故。無相故。無願故。遠離故。寂靜故。不可得故。不可思議故。無覺知故。勢力不成就故。當知般若亦無生。乃至勢力亦不成就。色等一切法。一一廣說亦如是。故名大波羅密多。 謗般若品第三十三。舍利子問。於此般若能信解者。從何處來生。發菩提幾時。供幾所如來。修六度久如。佛言。從十方如來法會來生。發菩提經無數劫。供無數如來。常修六度。經無數劫。善現白佛。甚深般若。為有能聞能見者不。佛言。實無能聞及能見者。亦非所聞。及非所見。何以故。色等一切法無聞無見。諸法鈍故。善現復問。菩薩積行久如。便能修學甚深般若。佛言。有菩薩從初發心。即能修學六度。有方便善巧故。不謗諸法。於一切法不增不減。常不遠離六度相應之行。亦常不離諸佛菩薩。有菩薩雖曾見多佛。亦多修習六度。而有所得為方便故。不能修學甚深般若。及靜慮等。聞說如是甚深般若。便從座去。不敬般若。亦不敬佛。既捨般若。亦捨諸佛。乃至造作增長能感匱正法業。墮三惡道。各無數劫。諸愚癡人。謗毀般若。由四因緣。一者為諸邪魔所扇惑故。二者於甚深法不信解故。三者不勤精進。堅著五蘊

~p 904-905

。諸惡知識所攝受故。四者多懷瞋恚。樂行惡法。喜自高舉。輕毀他故。難信解品第三十四。善現白佛。不勤精進。未種善根。具不善根。為惡知識所攝受者。於佛所說甚深般若。實難信解。佛言。如是。如是。善現復問。如是般若。云何甚深難信難解。佛言。色等非縛非解。以色等無所有性。為色等自性故。色等前後中際廣說亦爾。又色等清淨。即果清淨。果清淨。即色等清淨。是色等清淨。與果清凈。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色等清淨。與般若清淨。廣說亦如是。色等清淨。與一切智智清淨。廣說亦如是。我清淨。有情清淨。命者清淨。乃至見者清淨。一一對色等清淨。廣說亦如是。復次我清淨故。色等清淨。色等清淨故。一切智智清淨。何以故。若我清淨。若色等清淨。若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有情清淨。乃至見者清凈。一一廣說亦如是。復次貪清淨。即色等清淨。色等清淨。即貪清淨。何以故。是貪清淨。與色等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瞋清凈。癡清淨。廣說亦如是。復次貪清凈故。色等清淨。色等清淨故。一切智智清凈。乃至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瞋癡廣說亦如是。復次色清淨故。受清淨。受清淨故~p 906-907

。色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受清淨故。想清淨。乃至一切菩薩行清淨故。諸佛無上菩提清淨。展轉廣說亦如是。復次般若波羅密多清淨故。色清淨。色清淨故。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廣說乃至無上菩提亦如是。靜慮波羅密多清淨。乃至佈施清淨。一一廣說亦如是。復次內空清淨故。色等清淨。色等清淨故。一切智智清凈。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外空清淨。乃至無性自性空清淨。一一廣說亦如是。真如清淨。乃至不思議界清淨。一一廣說亦如是。苦聖諦清淨。乃至道聖諦清淨。一一廣說亦如是。四靜慮清淨。乃至十徧處清淨。一一廣說亦如是。四念住清淨。乃至八聖道支清淨。一一廣說亦如是。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清淨。一一廣說亦如是。菩薩十地清淨。五眼清淨。六神通清淨。佛十力清淨。乃至十八佛不共法清淨。無忘失法清淨。恆住捨性清淨。一切智清淨。道相智清淨。一切相智清淨。一切陀羅尼門清淨。一切三摩地門清淨。預流果凊淨。一來果清淨。不還果清淨。阿羅漢果清淨。獨覺菩提清淨。一切菩薩摩訶薩行清淨。諸佛無

~p 908-909

上正等菩提清淨。一一廣說亦如是。復次一切智智清淨故。色等清淨。色等清淨故。般若波羅密多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以對靜慮。乃至佈施波羅密多。對內空等。乃至諸佛無上菩提。一一廣說亦如是。復次有為清淨故。無為清淨。無為清淨故。有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過去未來現在。互對亦爾。(此品共一百零三卷。具明一切諸法互攝互融。) 讚清淨品第三十五。舍利子白佛言。如是清淨。最為甚深。佛言。如是。畢竟淨故。廣說色等一一畢竟淨故。復言。極為明瞭。不轉不續。本無雜染。本性光潔。無得無觀。無生無顯。一一廣說亦如是。又如是清淨。不生欲界。不生色界。不生無色界。三界自性不可得故。又如是清淨。本性無知。以一切法本性鈍故。又色等性無知。即是清淨。畢竟淨故。自相空故。又般若於一切智智無益無損。畢竟淨故。法界常住故。清淨般若於一切法無所執受。畢竟淨故。法界不動故。又我清淨故。色等一切法清淨。畢竟淨故。我無所有故。色等一切法無所有。是畢竟淨。又我無邊故。色等無邊。以畢竟空無際空故。是畢竟淨。菩薩修行般若。不住此岸。彼岸。中流。即畢竟淨。以三世法性平等

~p 910-911

故。成道相智。 著不著相品第三十六。善現白佛。菩薩若無善巧方便。於此般若起般若想。以有所得為方便故。棄捨遠離甚深般若。佛言。如是。彼等著名著相。是故於此棄捨遠離。謂於此般若。取名取相。耽著般若。或恃此般若而生憍慢。不能證得實相般若。若有善巧方便。以無所得為方便。於此般若。不取名相。不起耽著。不生憍慢。便能證得實相般若。舍利子問。云何為著及不著相。善現答言。若無方便善巧。於色等謂空。起空想著。又或於色等謂色等。起色等想著。又從初發心。於六度二十空等。起行想著。名為著相。若有方便善巧。於色等不起空不空想。乃至不作是念。我能行施。惠彼受者。此所施物及惠施性等。以無所得為方便。無一切分別妄想執著。由善通達內空。乃至無性自性空故。是名無執著相。帝釋問。云何著相。善現答言。起六度二十空等想著。乃至起於佛所種諸善根想著。起和合迴向無上菩提想著。是名修行般若時所有著相。由著想故。不能修行無著般若迴向無上菩提。何以故。非色等本性可能迴向故。復次應以如實相意。示現教導勸勵讚

~p 912-913

喜有情。謂行六度二十空等。不應分別我能惠捨。乃至我能住內空等。若能如是於自無損。亦不損他。便能遠離一切想著。佛讚印之。更說微細著相。謂於佛及弟子有情善法。不應取相而憶念故。諸取相者。皆虛妄故。如是般若。最為甚深。以一切法本性離故。皆應禮敬。功德多故。然無造無作。無能覺者。以一切法。一性非二。諸法一性。即是無性。諸法無性。即是一性。若如實知諸所有法一性無性。無造無作。則能遠離一切執著。如是般若。難可覺了。無能見聞覺知者。離證相故。不可思議。不可以心知。離心相故。不可以色等知。離色等相故。無所造作。色等不可得故。作者不可得。若不行色等。不行色等若常若無常。乃至若淨若不淨。是行般若。何以故。色性等尚無所有。況有色等若常若無常等。復次不行色等圓滿及不圓滿。是行般若。何以故。若色等圓滿及不圓滿。俱不名色等。亦不如是行。是行般若。復次不行色等著不著相。是行般若。如是行般若時。於色等不起著不著想。如是般若甚深法性。若說不說。俱無增減。如彼虛空。亦如幻士。若讚若毀。不

~p 914-915

增不減。善現白言。菩薩修行般若。甚為難事。謂若修不修。無增無減。亦無向背。而勤修學如是般若。乃至菩提。曾無退轉。何以故。如修虛空。都無所有。如虛空中。無色等可施設。所修般若。亦復如是。是菩薩能擐大功德鎧。我等皆應敬禮。會中有一苾心念領解。佛讚印之。帝釋問善現言。菩薩當如何學。善現答言。當如虛空學。帝釋白佛。若人受持般若。我當云何守護。善現謂言。汝見有法可守謢不。帝釋言。不也。善現言。若人住如所說甚深般若。即為守護。一切求便欲害。終不能得。若欲守護。無異欲護虛空。帝釋問言。云何菩薩修行般若。雖知諸法如幻。夢。響。像。陽燄。光影。變化事。尋香城。而不執是幻等。亦不執由幻等。亦不執屬幻等。亦不執依幻等。善現答言。若菩薩不執是色等。由色等。屬色等。依色等。是菩薩雖知諸法如幻等。而不執是幻等。乃至依幻等。 說般若相品第三十七。諸天由佛神力。於十方面。各見千佛宣說般若。請說上首。皆名善現。問難上首。皆名帝釋。佛告善現。彌勒等當來諸佛。亦於此處宣說般若。善現白佛。彌勒得菩提時。以何諸行相狀宣說。佛言。當以色等非常非無常。非樂非苦。非我非

~p 916-917

無我。非淨非不淨。非寂靜非不寂靜。非遠離非不遠離。非縛非解。非有非空。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宣說如是甚深般若。善現復問。彌勒得菩提時。證何等法。復說何法。佛言。證色等畢竟淨法。說色等畢竟淨法。善現復問。如是般若。云何清淨。佛言。色等清淨故。無生無滅無染無淨故。復次色等無染汙故。不可取故。復次色等唯假說故。如依虛空。二事響現。色等亦復如是。復次色等不可說故。無可說事故。復次色等不可得故。無可得事故。復次色等不生不滅不染不淨故。畢竟空故。善現白佛。於六齋日。讀說般若。諸天來聽。獲勝功德。佛言。如是般若。名大寶藏。爾時諸天散華。慶慰唱言。今見第二轉妙法輪。佛告善現。如是法輪。非第一轉。非第二轉。於一切法不為轉故。不為還故。出現於世。以無性自性空故。 波羅密多品第三十八。善現與佛酬唱廣歎。 難聞功德品第三十九。帝釋心念難聞。舍利子向佛分別信解不信解。由於夙因。帝釋自言敬禮般若。即為敬禮一切智智。佛言。一切智智。皆從般若而得生故。菩薩應學般若。帝釋問佛。菩薩修行般若。云

~p 918-919

何住色等。云何習色等。佛言。若於色等不住不習。是為住習色等。以所住習色等不可得故。復次若於色等非住非不住。非習非不習。是為住習色等。以觀色等前後中際不可得故。舍利子言。般若最為甚深。佛言。色等真如甚深故。舍利子言。般若難可測量。佛言。色等真如難測量故。舍利子言。般若最為無量。佛言。色等真如無量故。舍利子言。云何菩薩行般若。佛言。不行色等甚深性。是行般若。以色等甚深性。則非色等故。不行色等難測量性。不行色等無量性。一一廣說亦如是。舍利子言。如是般若。不應在新學前說。忽彼聞此。不能信解。但應在不退轉菩薩前說。帝釋問。頗有未受記菩薩。聞說不驚恐怖者不。舍利子言。有。是菩薩不久當受大菩提記。舍利子向佛說王都前相譬。見海近相譬。樹枝滋潤譬。懷孕身重譬。佛讚印之。善現歎佛甚奇稀有。善能付囑菩薩。攝受菩薩。佛為說菩薩四攝。善現又問。云何修行般若。速得圓滿。佛言。不見色等若增若減。又不見是法非法。有漏無漏。有為無為。過去未來現在。善不善無記。欲色無色。乃至不見六度二十空等。是菩薩修行般若。速得圓滿。以一切法無性相故。無作用故。不可轉故。虛

~p 920-921

妄誑詐。性不堅實。不自在故。無覺受故。離我有情。廣說乃至知見者故。善現白佛。如來所說不可思議。佛言。如是色等不可思議故。若菩薩於色等不起不思議想。修行般若。速得圓滿。若菩薩不思惟分別色等。色等相。色等性。以色等不可思議故。齊此應知已久修六度。久種善根。供養多佛。事多善友。又色等甚深故。般若極為甚深。如是般若。是大寶聚。能與有情一切功德寶故。又色等清淨故。般若是清淨聚。乃至應疾書寫等。以佛神力。令彼惡魔。不能留難。佛滅度後。東南方漸當興盛。乃至後五百歲。於東北方當廣流布。 魔事品第四十。佛為善現具說修諸行時留難魔事。 佛母品第四十一。佛言。善現。如母得病。子求醫療。佛眼觀視護念甚深般若。亦復如是。般若能示世間諸法實相。如來皆依般若。普能證知有情心行差別。乃至依於般若。證一切法真如。究竟得無上覺。故說般若能生諸佛。是諸佛母。雖能生諸佛。能示世間相。而無所生。亦無所示。不見色等故。名示色等相。由不緣色等而生於識。是為不見色等故。名示色等相。復次般若能為諸佛顯色等

~p 922-923

世間空。能示諸佛色等世間空相。能示諸佛色等世間不可思議相。遠離相。寂靜相。畢竟空相。無性空相。自性空相。無性自性空相。純空相。純無相。無願相。由是能示諸佛世間實相。名諸佛母。謂令不起此世間想。他世間想。以實無法可起此世他世想故。 不思議等品第四十二。善現白佛。甚深般若。為大事故而現於世。為不可思議事。為不可稱量事。為無數量事。為無等等事。而現於世。佛言。如是。如是。善現復言。為但佛性。如來性。自然法性。一切智智性。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數量。無等等。為更有餘法耶。佛言。色等亦不可思議。乃至無等等。復次色等不可施設。不可思議。乃至無等等性。善現白佛。何因緣故。佛言。色等不可施設。思議。稱量。數量。平等不平等性故。善現又問。何因緣故。佛言。色等自性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數量。無等等。無自性故。於意云何。色等不可思議。乃至無等等無自性中色等可得不。善現言。不也。佛言。如是。由此一切法皆不可思議。乃至無等等。以一切法皆不可思議。乃至無等等故。一切如來所有佛法。如來法。自然法。一切智智法。亦不可思議。乃至無等等。思議滅故。稱量滅故。數~p 924-925

量滅故。等等滅故。但有增語。如虛空故。於是四眾得益。菩薩得記。辦事品第四十三。佛答善現。般若能辦六度二十空等。如王以諸國事。付囑大臣。如來亦爾。以三乘法。付囑般若。般若不取著色等。出現世間。能成辨事。善現白言。云何般若出現世間。不取著色等。佛言。汝頗見色等可取可著不。頗見有法能取能著不。頗見由是法有取有著不。善現一一答言。不也。佛言。善哉。如是。是故菩薩亦不應取著色等。諸天子白佛。假使大千有情。皆成四果獨覺。不如有人。一日於此甚深般若所成就忍。勝彼智斷無量無邊。以諸四果獨覺所有智斷。皆是菩薩忍少分故。佛言。如是。 眾喻品第四十四。善現問言。若菩薩信解般若。復能修習。從何處沒。來生此間。佛言。從人趣來。亦有從他方佛處來。亦有從睹史多天來。若於先世。雖得聞般若等。而不請問甚深義趣。今聞說是般若。其心迷悶。猶豫怯弱。或生異解。若於先世。雖曾請問甚深義趣。而不能經一日二日三四五日。隨順修行。今聞說是般若。設經一日乃至五日。其心堅固。若離所聞。尋便退失。復次若不以

~p 926-927

般若等攝他有情。若不隨順修行深般若等。或墮聲聞及獨覺地。如海船破。不取木器屍等以為依附。如度嚝野。不攝受資糧器具。如執壞瓶。如船未具裝治。如老病無人扶。若能攝受般若。方便善巧者。反是。善現白佛。云何不攝受般若。亦不攝受方便善巧。退墮聲聞及獨覺地。佛言。從初發心。住我我所執。修行施等。所以者何。施等波羅密中。無如是分別。何以故。遠離此彼岸。是施等波羅蜜多相故。此人不知此彼岸相故。不能攝受施等一切善法。由是或墮二地。不證無上菩提。又修施等時。執為我所而生憍慢。由不攝受甚深般若。亦不攝受方便善巧。退墮二地。若從初發心。離我我所執。修行施等。了知此岸彼岸相故。便能攝受施等一切善法。不墮二地。疾證菩提。 真善友品第四十五。佛答善現。初業菩薩。應先親近真善知識。謂說修施等時。普施有情。同共迴向無上菩提。不應以色等而取無上菩提。若不取色等。便得無上菩提。勿於色等而生貪愛。以色等非可貪愛。一切法自性空故。善現白佛。菩薩能為難事。於一切法自性空中。希求菩提。欲證菩提。佛言

~p 928-929

。如是。雖知一切法如幻。夢。響。像。影。燄。化。尋香城。自性皆空。而為世間得義利故。得利益故。得安樂故。欲救拔故。作歸依故。作舍宅故。作究竟道故。作洲渚故。作光明故。作燄炬故。作導師故。作將帥故。作所趣故。發趣菩提。善現白佛。云何為世間得義利。乃至作所趣。佛一一詳答。是中作舍宅者。說一切法皆不和合。色等不和合。即色等不相屬。不相屬即無生。無生即無滅。無滅即不和合。作究竟道者。色等究竟。即非色等。如此諸法究竟相。一切法相亦如是。善現白佛。若一切法相如究竟相者。云何菩薩於一切法應現等覺。佛言。如是色等究竟中。無如是分別。謂此是色等。是為菩薩難事。謂雖觀一切法皆寂滅相。而心不沈沒。作是念言。我於是法現等覺已。證得菩提。為諸有情宣示寂滅微妙之法。作洲渚者。色等前後際斷。即是寂滅微妙如實。作將帥者。開示色等無生無滅。無染無淨。作所趣者。開示色等以虛空為所趣。開示色等非趣非不趣。以色等性空。空中無趣無不趣故。所以者何。一切法皆以空為趣。彼於是趣不可超越。以空中趣非趣不可得故。無相為趣。無願為趣。無起無作為趣。乃至尋香城為趣。無量無邊等

~p 930-931

為趣。我有情等為趣。常樂我淨為趣。無常苦。無我。不淨。為趣。貪事。瞋事。癡事。見所作事。真如等。色等。為趣。一一廣說亦如是。 趣智品第四十六。善現白佛。誰於甚深般若。能生信解。佛言。久發意。供多佛。善根熟。善友攝。乃能信解。善現復問。生信解者。何性。何相。何狀。何貌。佛言。調伏貪瞋癡性為性。遠離貪瞋癡相狀貌為相狀貌。又調伏貪無貪瞋無嗔癡無癡性為性。遠離貪無貪等相狀貌為相狀貌。又問。信解般若。當何所趣。佛言。當趣一切智智。能與一切有情為所歸趣。又問。菩薩能為難事。擐堅固甲。度脫有情。令證涅槃。而都不見有情施設。佛言。如是。復次菩薩所擐甲冑。不屬色等。以色等畢竟無所有。非菩薩非甲冑故。善現白佛。是菩薩無容當墮二地。所以者何。菩薩非為度脫少分有情。非為求少分智故。普為救拔一切有情。但為求得一切智智。而擐甲冑。佛言。如是。善現白佛。般若甚深。無能修者。無所修法。亦無修處。亦無由此而得修習。所以者何。非此甚深義中。而有少分實法可得。若修虛空。是修般若。若修一切法。

~p 932-933

是修般若。若修不實法。若修無所有。若修無攝受。若修除遣。是修般若。所謂修除遣色等。佛印述之。復次於般若等不生執著。驗知是不退菩薩。諸不退轉菩薩。不觀他語。及他教勅。以為真要。非但信他而有所作。不為貪瞋癡慢餘雜染心之所牽引。相續隨順趣向臨入一切智智。善現白佛。是菩薩行色等不。佛言。不行色等。是菩薩隨順趣向臨入一切智智。無能作。無能壞。無所從來。無所去處。亦無所住。無方無域。無數無量。無往無來。亦無能證。不可以色等證。何以故。色等即是一切智智。所以者何。若色等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無二無別。 真如品第四十七。諸天散華禮讚。言一切佛般若經中。皆作是說。色等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色等。若色等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無二無別。亦無窮盡。佛印述云。我觀此義。心恆趣寂。不樂說法。謂深般若。即佛所證無上菩提。無能證。非所證。無證處。無證時。此法深妙。不二現行。非諸世間所能比度。虛空等甚深故。此法甚深。我等甚深故。色等甚深故。此法甚深。諸天白佛。此深妙法。不為攝取色等故說。不為棄捨色等故說。世

~p 934-935

間有情。多行攝取行。起我我所執。謂色是我是我所。乃至一切相智是我是我所。佛印述云。若菩薩為攝取色等故行。為棄捨色等故行。不能修六度等。不能證二十空等。一一廣說。善現白佛。此深妙法。隨順般若。乃至三智等一切法。於色等都無有礙。以無礙為相。虛空等平等性故。色等無生無滅故。色等足跡不可得故。諸天白佛。善現隨如來生。佛真弟子。善現謂諸天言。一切法真如平等故。如來真如平等。如來真如平等故。一切法真如平等。同一真如平等。無二無別。善現於此真如。能深信解。故說善現隨如來生。說是真如相時。大千震動。天散香華。善現復言。善現不由色等故。隨如來生。不由色等真如故。隨如來生。不離色等故。隨如來生。不離色等真如故。隨如來生。是一切法。都無所有諸隨生者。若所隨生。由此隨生。及隨生處。皆不可得。舍利子白佛。此中色等不可得。色等真如亦不可得。何以故。色等尚不可得。況有色等真如可得。佛印述之。六萬菩薩。成阿羅漢。佛言。此諸菩薩。雖有菩薩道空無相無願解脫門。而遠離般若。及方便善巧力故。

~p 936-937

於實際作證。取聲聞果。舍利子問。何因緣故。有菩薩修三脫門。不攝受般若。無方便善巧力。便證實際。取二乘果。有菩薩修三脫門。攝受般若。有方便善巧力。不證實際。趣無上覺。佛言。若遠離一切智智心修三脫門。是不攝受般若。無方便善巧力。若不離一切智智心修三脫門。是攝受般若。有方便善巧力。次說大鳥無翅喻。以喻菩薩依聲執相。若不取相。直趣無上菩提。以離相心。修行施等。安住二十空等。舍利子言。是菩薩從初發心。乃至究竟。都不見有少法可得。謂若能證。若所證。若證處。若證時。若由此證。都不可得。若色等乃至一切相智都不可得。有人遠離般若方便善巧而求菩提。當知彼於所求。或得不得。於所修行六度等。於所安住二十空等。皆取相故。若欲證無上菩提。決定不應遠離般若方便善巧。用無所得為方便。以無相俱行心。應修六度等。應住二十空等。諸天白佛。無上菩提。極難信解。甚難證得。所以者何。菩薩於一切法自相共相。皆應證知。方得無上菩提。而所知法相。都無所有。皆不可得。佛言。我亦現覺一切法相。證得無上菩提。而都不得勝義法相。可說名為此是能證。此是所證。此是證處。此是證時。及可~p 938-939

說為由此而證。以一切法畢竟淨故。有為無為畢竟空故。善現白佛。如我思惟佛所說義。無上菩提。極易信解。甚易證得。若能信解無法能證。無法所證。無有證處。無有證時。亦無由此而有所證。則能信解無上菩提。若有證知無法能證等。則能證得無上菩提。以一切法畢竟皆空。若增若減。都不可得。不應於中謂難信解。及難證得。所以者何。色等。色等自性空。若於如是自性空。深生信解。無倒證知。便得無上菩提。舍利子言。由是因緣。無上菩提極難信解證得。譬如虛空。不作是念。我當信解。速證菩提。菩薩亦應如是。要信解一切法與虛空等。及能證知。乃得無上菩提。若信解一切法皆與虛空等。便於菩提易生信解易證得者。則不應有恆沙菩薩擐大功德鎧而有退屈。善現問言。色等與菩提有退屈不。離色等。有法於菩提有退屈不。色等真如於菩提有退屈不。離色等真如。有法於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一一答言。不也。善現語言。若一切法。諦故住故。都無所有。皆不可得。說何等法。可於菩提而有退屈。舍利子言。若爾。何故佛說三種住菩薩乘有情。但應說

~p 940-941

一。又應無三乘。但有一乘。滿慈子語舍利子。應問許有一菩薩乘不。然後可難應無三乘建立差別。舍利子以問善現。善現語言。一切法真如中。為有三種住菩薩乘有情差別相不。為有三乘菩薩異不。為實有一定無退屈菩薩乘不。為實有一正等覺乘不。有一有二有三相不。為有一法或一菩薩而可得不。舍利子一一答言。不也。善現語言。若一切法。諦故住故。都無所有。皆不可得。云何作是念言。如是菩薩。於無上菩提。定有退屈。定無退屈。及不決定。乃至如是為三。如是為一。若菩薩聞說如是諸法真如不可得相。其心不驚恐怖疑悔退沒。疾得無上菩提。佛讚印之。

閱藏知津卷第十八

~p 943

閱藏知津卷第十九

            北天目沙門釋智旭 彙輯

【大乘經藏 般若部第三之四】

  菩薩住品第四十八。善現白佛。菩薩欲得菩提。當於何住。應云何住。佛言。當於一切有情。住平等心。起平等心。以平等心與語。起大慈心。大悲心。大喜心。大捨心。恭敬心。質直心。調柔心。利益心。安樂心。無礙心。如父母兄弟姊妹男女親族心。朋友心。如親教師軌範師弟子同學心。如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心。如獨覺心。如菩薩心。如如來心。應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心。應救濟憐愍覆護心

~p 944-945

。畢竟空無所有不可得心。空。無相。無願心。當於此住。復次。應自離十惡。勸他離十惡。恆正稱揚離十惡法。歡喜讚歎離十惡者。應自修一切善。勸他修一切善。稱揚一切善法。讚歎修一切善者。應如是住。若如是學。如是安住。則於色等得無障礙。所以者何。從前際來。不攝受色等。何以故。色等不可攝受故。若色等不可攝受。則非色等。說是品時。萬二千菩薩。得無生法忍。 不退轉品第四十九。善現白佛。不退轉菩薩。有何行。有何狀。有何相。我等云何知。佛言。菩薩如實知異生地。二乘地。菩薩地。佛地。於諸法真如中。無變異。無分別。皆無二無二分。雖如實悟入諸法真如。而於諸法真如無所分別。以無所得為方便故。聞真如與一切法無二無別。而無疑滯。以真如與一切法。不可說一異俱不俱故。是菩薩若無義利。終不發言。不觀視他好惡長短。平等憐愍。而為說法。善現復白佛。以何行狀相。知是不退轉菩薩。佛言。能觀一切法無行狀相。是為不退轉菩薩。謂於色等退轉故。名不退轉。以色等自性無所有。菩薩於中不住。故名退轉。若不退轉菩薩。終不樂觀外道。於毗柰耶。終無疑惑。無戒禁取。不生三惡趣等。

~p 946-947

受行十善。恆修六度。通利十二分教。持法施善根。與諸有情迴向菩提。於深法門。不生疑惑猶豫。都不見有色等。可於中生疑惑猶豫。成就柔潤三業。於諸有情。心無罣礙。決定不與五蓋共居。恆住正念正知。身心清淨。不貪四事。雖受十二杜多功德。而無所恃。惡魔化現。不信不隨。決定不退一切善法。於色等想退轉。以自相空。觀一切法已入菩薩正性離生。乃至不見少法可得。無所造作。畢竟不生。故名無生法忍。得是忍故。名不退轉。又答善現。是菩薩不復退墮二乘地中。故說不退轉故。名不退轉。遠離二乘地。於彼二地決定退捨。故說以退轉故。名不退轉。隨意能入十二門禪三十七品等。而不受其果。常不遠離大菩提心。不貴重色等。雖現攝受五欲。而不染著。不行邪命。復有所餘諸行狀相。通達諸法。皆無所有。常不遠離大菩提心。不樂觀察論說色等。但樂觀察論說般若。常不遠離一切智智相應作意。修行施等。離慳貪等。雖住一切法空。而愛樂正法。不樂非法。雖住不可得空。而常稱讚不壞法性。饒益有情。雖住真如法界。而愛善友。不樂惡友。常

~p 948-949

樂見佛聞法。常不遠離念佛聞法作意。生生之處。常不離佛。恆聞正法。護持正法。不惜身命。 巧方便品第五十。佛告善現。不退菩薩。成就廣大無量無邊。不可數。難思議。勝功德聚。住不共二乘智。引發四無礙解。又色等亦名甚深。色等真如甚深故。色等真如。非即色等。非離色等故。善現白佛。甚奇微妙方便。為不退菩薩遮遣色等。顯示涅槃。佛印述云菩薩應於如是諸甚深處。依深般若相應理趣。審諦思惟。稱量觀察。應作是念。我今應如所說而住。應如所說而學。則能攝取無數功德。超無量劫生死流轉。疾證菩提。若此功德有形量者。恆沙世界不能容受。次以遠離般若所修得福。與依深般若所獲功德。重重較勝。善現白佛。分別所作。皆非實有。何緣是諸菩薩獲福無邊。佛言。菩薩行深般若。知一切種分別所作。空無所有。虛妄不實。善學二十空。如如觀察。即不遠離甚深般若。獲福無數無量無邊。不可數在有為無為界中。不可量在去來現在法中。不可測度彼邊際故。復次。色等亦無數無量無邊。色等空故。善現白佛。一切法空。即是無盡。亦是無數無量無邊。佛言。如是。善現復問。若不可說義無增無減

~p 950-951

。則佈施等亦無增無減。云何菩薩修行施等。證得無上菩提。佛言。如是。菩薩不作是念。我於般若等若增若減。但作是念。唯有名想。謂為般若等。是菩薩修施等時。持此施等俱行作意。及依此起心及善根。與諸有情平等共有。迴向菩提。如佛菩提微妙甚深而起迴向。由此迴向巧方便力。證得無上菩提。善現白佛﹕何謂無上菩提。佛言。諸法真如是。又問。何謂諸法真如。佛言。色等真如是。諸法真如無增無減故。無上菩提亦無增無減。菩薩不離般若。常樂安住諸法真如。都不見法有增有減。由此不可說義無增無減。施等乃至一切相智。亦無增無減。菩薩依止無增無減。方便修行般若。由此為門。集諸功德。便證無上菩提。善現白佛。用初心證。用後心證。佛言。如然燈時。為初燄能燋炷。為後燄能燋炷。善現言。非初燄亦不離初燄。非後燄亦不離後燄。其炷實燋。佛言。菩薩亦爾。善現言。菩薩不作是念。我當壞相。及壞相想。亦不作是念。我當壞無相。及壞無相想。於一切種無分別故。是菩薩雖能離諸分別。而佛十力等未圓滿故。未證無上菩提。由此善巧方便力故。於一切法。不取不壞。知一切

~p 952-953

法自相空故。住一切法自相空中。為度有情。入三三摩地。大悲願力所牽逼故。用此三定。成熟有情。佛言。如是。舍利子問菩薩夢中入三三摩地。於深般若有增益不。善現答言。晝時入三三摩地。於深般若有增益者。彼夢中入。亦有增益。晝與夢中無差別故。乃至令與慈氏問答。 願行品第五十一。佛告善現。菩薩修行施等。見有情苦。作願勤修。速得圓滿鄰近菩提。又見有情三聚無別。墮三惡趣等。皆悉作願勤修六度。令速圓滿。 殑伽天品第五十二。授天女菩提記。 善學品第五十三。善現白佛。行深般若菩薩。云何修習。近空三摩地等。云何入空三摩地等。佛言。應觀色等空。不令心亂。若心不亂。則不見法。若不見法。則不作證。善學諸法自相皆空。無法可增。無法可減。故於諸法不見不證。以勝義諦中。能證。所證。證處。證時。及由此證。若合若離。皆不可得不可見故。菩薩觀法空時。先作是念。我為學故觀。不為證故觀。今是學時。非為證時。是菩薩未入定位。繫心於所緣。已入定時。不繫心於境。不退六度二十空等。不證漏盡。如堅翅

~p 954-955

鳥飛騰虛空。自在翱翔。久不墮地。雖依空戲。而不住空。亦不為空之所拘礙。又如善射。箭箭相承。不令墮落。次廣明不退轉相。及廣明魔惱亂相。又廣明傲慢餘菩薩罪。申明菩薩真遠離行。並示菩薩真勝善友。勸諸菩薩當學般若。於此經中廣說菩薩所應修學一切法相。善現白佛。般若以何為相。佛言。以虛空為相。無相為相。諸法諸相。皆不可得。無所有故。又有因緣故。可說般若所有妙相。諸法亦有如是妙相。所以者何。般若以性空為相。諸法亦以性空為相。般若以遠離為相。諸法亦以遠離為相。以一切法皆自性空。離眾相故。善現白佛。則一切法。一切法空。亦一切法。一切法離。云何有情可施設有雜染清淨。佛言。有情長夜有我我所心。執我我所不。答言。如是。佛言。彼心所執我及我所。空遠離不。答言。如是。佛言。豈不有情。由我我所執。流轉生死。答言。如是。佛言。如是有情流轉生死。由有雜染。以是證知。雜染可得。若諸有情。無心執著我及我所。則無雜染。若無雜染。是則應無流轉生死。流轉生死既現可得。應知有雜染法。既有雜染。亦有清淨。是故應知有情雖自性空。遠離眾相。而有雜染清淨可得。善現白佛。菩薩若如是行。則不行色等。佛言。如

~p 956-957

是。乃復廣較宣說般若相應作意功德。當知已到福田彼岸。一切有情無能及者。雖於有情平等發起大慈悲等。而於一切無所執著。 斷分別品第五十四。善現白佛。一切作意。皆自性離自性空。諸法亦爾。云何菩薩不離般若相應作意。不離一切智智相應作意。佛言。如是離空。非二乘菩薩佛作。亦非餘作。然一切法法住法定等。法爾常住。是菩薩不離般若相應作意。亦不離一切智智相應作意。何以故。甚深般若一切智智。及諸作意皆自性離自性空故。如是離空。無增無減。能正通達。名不離故。善現復問。云何修證般若平等性已。證得無上菩提。佛言。非諸佛法有增有減。亦非一切法住法定等有增有減。以甚深般若非一非二。非三非四。亦非多故。善現復問。為即深般若。空虛非有。不自在性。不堅實性。能行般若不。為離深般若。空虛非有。不自在性。不堅實性。有法可得能行般若不。為即深般若能行般若不。為離深般若能行般若不。為即空性能行空不。為離空性能行空不。為即色等能行般若不。為離色等能行般若不。佛一一答言。不也。色等空虛非有。不自在性。

~p 958-959

不堅實性。若即若離。廣作問答亦如是。色等真如。乃至不思議界。若即若離。廣作問答亦如是。善現白佛。若如是諸法。皆不能行般若。云何菩薩能行般若。佛言。汝見有法。能行般若不。汝見般若。是菩薩所行處不。汝所不見法。是法可得不。不可得法。有生滅不。善現一一答言。不也。佛言。如汝所見諸法實性。即是菩薩無生法忍。成就是忍。便為如來授菩提記。善現復問。菩薩以一切法無生性得記不。以一切法生性得記不。以一切法生無生性得記不。以一切法非生非無生性得記不。佛皆答言。不也。善現白佛。云何菩薩得不退記。佛言。汝見有法得佛記不。善現答言。不也。佛言。如是。菩薩於一切法無所得時。不作是念。我於菩提當能證得。我用是法證得菩提。我由此法。於如是時。如是處證得菩提。所以者何。無分別故。 巧便學品第五十五。帝釋白佛。若於般若聽受修行。正為他說。乃至菩提。不雜諸餘心心所者。當知必不成就微少善根。佛印述較勝已。帝釋為一苾。復廣較勝。兼為阿難明是佛威神力。佛言。般若功德非人天等所能知故。次為阿難分

~p 960-961

別有擾亂不擾亂相。及明出罪還補善法。或無或有差別。深囑菩薩。於有情類。不應發起瞋忿等心。亦不應生麤惡言說。次答阿難菩薩與菩薩共住之問。善現白佛。云何菩薩平等性。而諸菩薩於中學故。名平等學。佛言。內空等是平等性。復次色等。色等自性空。是平等性。菩薩於中學故。名平等學。善現復問。為色等盡故學。離故學。滅故學。無生故學。無滅故學。本來寂靜故學。自性涅槃故學。是學一切智智不。如是廣問竟。佛言。如汝所說。於意云何。色等真如盡滅斷不。答言。不也。佛言。若菩薩於真如如是學。是學一切智智。當知真如無盡。無滅。無斷。不可作證。一一述答亦爾。復次如是學時。是學施等。乃至是學無上菩提。若學施等。是學一切智智。至一切學圓滿彼岸。善現白佛。若一切法本性清淨。云何菩薩於諸法中復得清淨。佛言。如是諸法。本來自性清淨。菩薩於中。精勤修學甚深般若。如實通達。無沒無滯。遠離一切煩惱染著。故說菩薩復得清淨。復次雖一切法本性清淨。而諸異生不知見覺。菩薩欲令彼知見覺。修行佈施等。安住內空等。如是學時。於佛十力等無量佛法。皆得清淨。不墮二地。於諸有情心行差別。皆能通

~p 962-963

達至極彼岸。善巧方便。令諸有情證一切法本性清淨。如是修學。終不發起慳貪破戒等心。終不發起執取色相等相應之心。何以故。都不見法是可得者。無所得故。不起執取色等法相相應之心。修學如是般若。無有一切功德善根而不能得。 願喻品第五十六。帝釋心念歎勝。佛讚印之。散華發願。問隨喜福。佛答不可數知。善現白佛。云何菩薩以如幻心。能證無上菩提。佛言。汝見如幻心不。答言。不也。佛言。若處無幻。無如幻心。汝見有是心。能證菩提不。答言。不也。佛言。若處離幻。離如幻心。汝見有是法。能證菩提不。答言。不也。都不見即離心法。說何等法。是有是無。以一切法畢竟離故。若法畢竟離。是法不應修。亦不應壞。亦不應引。般若畢竟離故。不應能引。云何離法能證離法。佛言。善哉。以般若等畢竟離故。菩薩可得無上菩提。若般若等非畢竟離。應非般若等。以般若等畢竟離故。名為般若等。是故菩薩非不依般若。能證無上菩提。雖非離法能證離法。而證菩提。非不依止甚深般若。是故菩薩欲得菩提。應學般若。善現白佛。菩薩所行法義。極

~p 964-965

為甚深。佛言。如是。菩薩能為難事。行甚深義而不作證。善現白言。菩薩所作不難。所以者何。所證法義。能證般若。證法。證者。證處。證時。都不可得。譬如虛空。幻士。影像。如來。變化。機關。於一切法。無分別故。舍利子問。但般若無分別耶。善現答言。靜慮等亦無分別。舍利子問。色等亦無分別耶。善現印答。舍利子問。若一切法皆無分別。云何有五趣差別。云何復有三乘位異。善現言。有情顛倒煩惱因緣造種種業。感異熟果。依此施設五趣差別。無分別故有。修預流及預流果等三乘聖位。去來現在如來。由無分別。分別斷故。可施設有。由此因緣。知一切法皆無分別。以無分別真如法界法性實際為定量故。菩薩應行如是無分別相般若。便能證得無分別相所求菩提。 堅等讚品第五十七。舍利子問。菩薩行深般若。為行堅實法。無堅實法耶。善現答言。行無堅實法。般若等無堅實故。尚不見無堅實可得。況見有堅實可得。諸天作念。若人發心如深般若義行。不墮二地。甚為稀有。應當敬禮。善現告言。是未稀有。若菩薩知一切法及諸有情。皆不可得。而發心擐功德鎧。度令究竟涅槃。乃甚稀有。如調伏虛空。如與虛空戰。何以故。色

~p 966-967

等離故有情離。復次。色等離。故施等離。若菩薩聞說諸法無不遠離。心不沈沒驚怖憂悔。是為行深般若。佛言。何因緣故。菩薩於深般若。心不沈沒。善現言。以一切法。皆非有故。皆遠離故。皆寂靜故。無所有故。無生滅故。觀一切法。皆不可得。不可施設是能沈沒。是所沈沒。是沈沒時。是沈沒處。是沈沒者。由此沈沒。若能如是行深般若。釋梵禮敬。佛言。非但釋梵。亦為淨居諸天禮敬。亦為十方佛所護念。則令一切功德圓滿。一切惡魔不能沮壞。以成就二法故。一觀諸法皆畢竟空。二不棄捨一切有情。又一如所言皆悉能作。二為諸佛常所護念。若菩薩聞說般若。心無疑惑。深生淨信。當於不動佛所。及諸菩薩所。廣聞其義。信解不退。證得一切智智。善現白佛。諸法實性。皆不可得。云何安住真如。精勤修學。疾證菩提。佛言。如佛所化。安住真如。修菩薩行。疾證菩提。宣說正法。菩薩亦復如是。帝釋白佛。般若極難信解。菩薩甚為難事。觀一切法。都無所有。於深法性。無疑無滯。善現語言。菩薩觀一切法。無不皆空。都無所有。誰沈誰沒。誰怖誰驚

~p 968-969

。誰疑誰滯。未為稀有。帝釋白言。如箭射空。近遠無礙。尊者所說。亦復如是。 囑累品第五十八。帝釋白佛。讚善現所說。無不依空等。佛告帝釋。善現安住空故。觀施等尚不可得。況有行施等者。善現於一切法。住遠離住。寂靜住。無所得住。空住。無相住。無願住。如是等無量勝住。比菩薩所住般若最勝行住。乃至鄔波尼殺曇分。所不及一。於是諸天散華。六千苾得菩提記。同名散華如來。佛語慶喜。雖種三乘善根。要於甚深般若。修行六度。安住二十空等。令得圓滿。是故我以般若。付囑於汝。忘失餘法。其罪猶小。忘失般若。其罪甚大。乃至種種讚說付囑。令受持已。復現神力。令眾皆見不動如來海會說法。彼土莊嚴。佛攝神力。眾忽不見。佛告慶喜。如彼佛土。非此土眼所行境界。一切法亦如是。皆非眼根之所行境。法不行法。法不見法。法不知法。一切法無行者。無見者。無知者。無動無作。能取所取。性遠離故。能所思議。性遠離故。如幻事等。眾緣和合。相似有故。無作受者。妄現似有。無堅實故。若如是知如是見如是行者。是行般若。亦不執著此諸法相。如是學時。於諸學中為最。為勝。為長。為尊。為妙。為微妙。為上

~p 970-971

。為無上。諸有欲取般若量邊際者。如愚欲取虛空量及邊際。慶喜白佛。何故般若無量。佛言。性無盡故。性遠離故。性寂靜故。如實際故。如虛空故。三世諸佛皆學般若。證得菩提。宣說開示。而此般若。亦無有盡。已不盡。今不盡。當不盡。靜慮等一一皆爾。內空等一一皆爾。所以者何。此等諸法。無生無滅。亦無住異。云何可得施設有盡。佛復出廣長舌。明無虛妄。若能受持般若陀羅尼者。則為總持一切佛法。 無盡品第五十九。善現問佛。般若為無盡不。佛言。實為無盡。猶如虛空。不可盡故。復問。云何應引般若。佛言。色等無盡故。應引般若。復次色等虛空無盡故。應引般若。復次觀無明等如虛空無盡故。應引般若。如是觀察十二緣起。遠離二邊。是諸菩薩不共妙觀。不見有法無因而生。不見有法無因而滅。不見有法常住不滅。不見有法有我有情等。不見有法若常若無常。若樂若苦。若我若無我。若淨若不淨。若寂靜若不寂靜。若遠離若不遠離。是菩薩雖行般若等。而不見有所行。亦不見有法能見所行。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修行如是般若。一切魔大愁惱。

~p 972-973

次答善現。菩薩能正修行般若。便能具足修滿六波羅密。 相引攝品第六十。善現白佛。云何安住佈施。引攝淨戒等五。乃至安住般若。引攝佈施等五。佛廣答之。 多問不二品第六十一。善現白佛。如是菩薩。發心幾時。乃至植幾善根。佛言。發心甚久。善根無不圓滿。如是般若。如日月輪。照餘五度。如有七寶。乃名輪王。如強夫守護美女。如軍將善備鎧杖。如小王朝侍輪王。如水隨恆河入海。如右手能作眾事。如大海同一鹹味。如聖王輪。最居先導而無分別。何以故。波羅密多。及一切法。自性皆鈍。無所能為。虛妄不實空無所有不自在相。譬如陽燄。光影。水月。鏡中像等。其中都無分別作用。真實自體。善現白佛。若一切法自性皆空。云何菩薩勤修六度。當得菩提。佛言。菩薩恆作是念。有情心皆顛倒。沒生死苦。我若不修善巧方便。不能解脫彼苦。作是念已。捨內外物。捨已。復作思惟。我於此物。都無所捨。此內外物。自性皆空。非關於我。不可捨故。又復為諸有情。終不犯戒。不起瞋恨。常無懈怠。不起亂心。修學勝慧。由此觀察修行六度。速得圓滿。疾證菩提。善現白佛。若六度無差別相。皆是般若所攝受故。皆由般若修成滿故。

~p 974-975

應合成一波羅密多。云何可說般若於佈施等。為最。為勝。及無上等。佛言。如諸有情。種種相別。若近妙高山王。咸同一色。善現復問。波羅密多及一切法。若隨實義。皆無此彼勝劣差別。何緣故說般若最勝。佛言。但依世俗言說作用。說有此彼勝劣差別。施設六度。度脫有情世俗作用生老病死。然諸有情生老病死。皆非實有。但假施設。所以者何。有情無故。當知諸法亦無所有。甚深般若。了達一切都無所有。能拔有情世俗作用生老病死。由此故說般若最勝。善現白佛。般若於諸善法。有取捨不。佛言。無取無捨。以一切法。皆不可取不可捨故。謂於色等無取無捨。善現復問。般若云何於色等無取無捨。佛言。般若不思惟色等。如是於色等無取無捨。善現復問。般若云何不思惟色等。佛言。般若於色等。不思惟一切相。亦不思惟一切所緣。如是不思惟色等。善現復問。若菩薩不思惟色等。云何增長所種善根。云何圓滿波羅密多。云何能得一切智智。佛言。若時菩薩不思惟色等。是時便能增長所種善根。便能圓滿波羅密多。便能證得一切智智。所以者何。要不思惟

~p 976-977

色等。乃能具足修菩薩行。證得無上菩提。善現復問。何緣要不思惟色等。乃能具足修菩薩行。證得菩提。佛言。若思惟色等。則染著欲界色無色界。不能具足修菩薩行。證得菩提。若不思惟色等。則不染著三界。則能具足修行。證得菩提。善現復問。菩薩勤學般若。當於何住。佛言。不應住色。乃至不應住諸佛無上菩提。又問。何緣不應住色等。佛言。於一切法無執著故。不應住色等。是菩薩不見有法可於其中而起執著。及安住故。如是以無執著及無安住而為方便。行深般若波羅密多。復次。若作是念。能如是無所執著安住行深般若。是行般若。能如是無所執著安住修深般若。是修般若。我應如是行。如是修。由如是念。取相執著。遠離般若。亦遠離靜慮等。乃至遠離無上菩提。何以故。甚深般若。於一切法無所執著。非深般若有執著性。所以者何。甚深般若。都無自性。可於諸法有所執著。是故菩薩修行般若。於一切法及深般若。皆無執著。復次。若起是想。此是般若。我行般若。則是徧行諸法實相。菩薩由起此想。便退般若。亦退靜慮等。何以故。般若是一切種白法根本。若退般若則為退失一切白法。復次。若作是

~p 978-979

念。般若徧能攝受六度二十空等。則退失般若。亦不能攝受六度二十空等。何以故。非離般若。能徧攝受殊勝善法。及證菩提。復次。若作是念。安住般若。便於菩提定得受記。則為退失般若。不得受記。復次。若作是念。安住般若。則徧引發佈施等。亦徧安住內空等。則退失般若。不能引發佈施等。不能安住內空等。復次。若作是念。佛知諸法無攝受相。自證菩提。得菩提已。為諸有情宣示諸法實相。則為退失般若。何以故。如來於法。無知無覺。無說無示。以諸法實相。不可知覺。不可施設。云何得有知覺說示一切法者。若言實有知覺說示一切法者。無有是處。善現白佛。云何遠離種種過失。佛言。若作是念。諸法無所有。不可取。無有能現等覺者。亦無有能宣說開示。若如是行。是行般若。離諸過失。若著無所有不可取法。則離般若。何以故。甚深般若。於一切法無所執著。無所攝受。善現白佛。般若於般若。為遠離為不遠離。乃至三智於三智。為遠離為不遠離。若般若於般若等。設遠離設不遠離。云何能無執著引發般若等。(內空等。則云安住。)佛言。非遠離非不遠離。是故能無執著。引發安住。何以故。非即自性。非

~p 980-981

離自性。而能安住引發自性。復次。菩薩行深般若時。不執著色等。謂此是色等。此色等屬彼。於如是一切法無執著故。便能引發般若等。安住內空等。若於諸法中有所執著。謂此是法。此法屬彼。則不能隨意引發安住殊勝功德。復次。菩薩行深般若時。不觀色等若常若無常。乃至若遠離若不遠離。便能引發安住殊勝功德。復次。若行深般若。則為行靜慮。乃至行一切相智。復次。甚深般若。隨所行處。餘善皆從。隨所至處。餘善皆至。如四軍隨輪王。又般若如善御者。御餘善法。行於正道。至一切智智。善現白佛。云何為道。云何非道。佛言。諸異生道。聲聞道。獨覺道。非菩薩道。自利利他道。一切智智道。不住生死及涅槃道是菩薩道。甚深般若。能為大事。示現道非道相。令菩薩知。速證一切智智。復次。能為大事。度諸有情。皆獲利益安樂。雖作無邊利樂他事。而於此事無所取著。雖能示現色等所作事。而無取著。引導菩薩。令趣菩提。定不退轉。而於諸法。無起無滅。以法住性為定量故。善現白佛。若深般若。於一切法無起無滅。云何菩薩應

~p 982-983

修六度。佛言。菩薩應緣一切智智。為諸有情而修施等。持此善根。與諸有情平等共有。迴向菩提。於迴向時。遠離三心。謂誰迴向。用何迴向。迴向何處。是菩薩持此善根。如是迴向菩提。則修六度四等。速得圓滿。疾得一切智智。善現白佛。云何能與六度常共相應。不相捨離。佛言。如實觀色等非相應非不相應。是能與六度常共相應。不相捨離。復次。恆作是念。我不應住色等。以色等非能住非所住故。是能與六度相應不離。善現白佛。菩薩應於般若。常勤學耶。佛言。如是。般若如大海。是諸善法生長方便所趣向門。三乘皆當勤學。菩薩於般若勤修學時。應勤修學佈施等。應勤安住內空等。如善射人。甲冑堅固。執好弓箭。不懼怨敵。菩薩亦如是。攝受般若及靜慮等諸功德時。皆以般若而為方便。一切魔外皆不能伏。便為三世諸佛護念。以能行佈施。乃至能行一切相智故。善現復問。云何行佈施等。便為諸佛護念。佛言。行施等時。觀施等不可得故。為佛護念。復次。三世諸佛如色等不可得故。謢念是菩薩。復次。三世諸佛不以色等故。護念是菩薩。善現白佛。菩薩雖多處學。而無所學。佛言。如是。實

~p 984-985

無有法。可令菩薩於中學故。善現復言。佛為菩薩。或略或廣宣說六度相應之法。若欲證菩提。皆應聽受讀誦通利。如理思惟。審正觀察。心心所法。於所緣相。皆不復轉。佛言。如是。又問。云何於一切法。如實了知略廣之相。佛言。若如實了知色等真如相。是於一切法知略廣相。又問。云何色等真如相。菩薩如實了知而於中學。於一切法知略廣相。佛言。色等真如無生無滅。亦無住異而可施設。菩薩如實了知當於中學。於一切法。如實了知略廣之相。乃至無上菩提。一一問答亦爾。復次。如實了知色等實際相。是於一切法。如實了知略廣之相。善現白佛。云何色實際相。佛言。無色際是名色實際相。乃至無上菩提。一一問答亦爾。復次。如實了知色等法界相。是於一切法如實了知略廣之相。善現白佛。云何色法界相。佛言。色界虛空界。是名色法界。此色法界無斷無別而可施設。是名色法界相。乃至無上菩提。一一問答亦爾。善現又問。復云何應知一切法略廣相。佛言。如實了知一切法不合不散。當知一切法略廣相。謂色等皆不合不散。何以故。如是諸法。皆無自性。則無所有。則不可說

~p 986-987

有合有散。於一切法如是了知。則能了知略廣之相。善現白佛。如是名為略攝六度。若於中學。能多所作。初修業。乃至十住地。皆應於中學。學此略攝波羅密多。於一切法知廣略相。佛言。如是。如是法門。利根能入。中根亦能入。定根能入。不定根亦能入。若專於中學。無不能入。非懈怠等之所能入。若如所說而學。能隨證得六度二十空等。福聚甚多。善知所緣門。善知行相門。善知字門。善知非字門。善知言。不言。一增語。二增語。乃至善知界。善知非界。又善知色等作意。又善知色等色等相空。又善知止息道。不止息道。生滅住異。乃至善知安立三乘方便。善現白佛。菩薩云何當行般若。當引般若。當修般若。佛言。觀色等乃至老死寂靜故。可破故。不自在故。體虛妄故。不堅實故。應行般若。又如引虛空。應引般若。如修虛空。應修般若。又問。為經幾時當行。當引。當修。佛言。從初發心。乃至坐菩提座。應行。應引。應修。又問。住何等心。無間當行。引。修。佛言。從初發心。乃至菩提。不容發起諸餘作意。唯常安住一切智智相應作意。應行。引。修般若。如是行。引。修般若。乃至能令心心所法。於境不轉。又問。菩薩行。引。修般若。當得一切智智不。不行。不

~p 988-989

引。不修般若。當得一切智智不。亦行亦不行般若等。當得一切智智不。非行非不行般若等。當得一切智智不。佛一一答言。不也。又問。若爾。菩薩云何當得一切智智。佛言。如真如。云何真如。如實際。云何實際。如法界。云何法界。如我界。乃至補特伽羅界。云何如我界等。佛言。若我若有情等。為可得不。善現言。不也。佛言。若我等不可得。云何可施設我界等。若菩薩不施設般若。亦不施設一切智智。及一切法。定得一切智智。善現又問。為但般若不可施設。為靜慮等亦不可施設耶。佛言。一切法皆不可施設。又問。云何可施設是地獄。是傍生。乃至是諸佛。是一切法耶。佛言。有情施設。及法施設。實可得不。善現言。不也。佛言。菩薩行般若時。應學一切法皆不可施設。善現又問。豈不應於色等學。佛言。應於色等學。不增不減。又問。云何應於色等學。不增不減。佛言。應於色等不生不滅故學。又問。云何應於色等不生不滅故學。佛言。應於色等不起作諸行若有若無故學。又問。云何應於色等不起作諸行若有若無故學。佛言。應觀諸法自相皆

~p 990-991

空故學。如是應於色等不起作諸行若有若無故學。又問。云何應觀諸法自相皆空故學。佛言。應觀色等色等相空故學。又問。若色等色等相空。云何菩薩當行般若。佛言。由此般若不可得。菩薩不可得。行亦不可得。若能行者。若由此行。若所行處。皆不可得。是故都無所行。是行般若。以於其中一切戲論不可得故。又問。初修業菩薩。云何當行。佛言。從初發心。應於一切法常學無所得。修施等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修施等。住內空等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住內空等。又問。云何名有所得。云何名無所得。佛言。諸有二者。名有所得。諸無二者。名無所得。諸眼諸色為二。乃至諸菩提諸佛為二。如是一切有戲論者。皆名有二。非眼非色為無二。乃至非菩提非諸佛為無二。如是一切離戲論者。皆名無二。又答善現。非由有所得故無所得。亦非由無所得故無所得。然有所得無所得平等性。是名無所得。菩薩於有所得無所得平等性中。應勤修學。如是學時。名學般若無所得義。離諸過失。善現白佛。若不著有所得。不著無所得。云何從一地至一地。漸次圓滿。佛言。非住有所得中。能從一地至一地。

~p 992-993

亦非住無所得中。能從一地至一地。何以故。般若無所得故。菩提無所得故。行者。行處。行時。無所得故。此無所得法。亦無所得故。應當如是修行般若。又問。若般若等俱不可得。云何菩薩修行般若時。於一切法常樂決擇。謂此是色等。佛言。雖於諸法常樂決擇。而不得色等。又問。若不得色等。云何能圓滿六度。入正性離生位。嚴淨佛土。成熟有情。得一切智智。轉法輪。作佛事。解脫有情生死眾苦。令證涅槃。佛言。菩薩不為色等故修行般若。又問。為何事故修行般若。佛言。無所為故。以一切法無所為。無所作。應以無所為無所作而為方便。修行般若。又問。若一切法皆無所為無所作。不應安立三乘差別。佛言。非無所為無所作法安立可得。要有所為有所作法安立可得。所以者何。愚夫異生。執著色等。由執著故。念色得色。乃至念菩提得菩提。作如是念。色等實可得。我當決定證得菩提。脫諸有情生死眾苦。令獲究竟常樂涅槃。是諸愚夫無聞異生。顛倒因緣。作如是念。則為謗佛。何以故。佛以五眼求色等尚不可得。若有決定當得菩提。及脫有情生死。令獲涅槃。無有是處。又問。若諸如來。

~p 994-995

皆以五眼求色等不可得故。諸有情類亦不可得。則定無有證得菩提。及脫有情生死。令獲涅槃。云何世尊證得菩提。安立有情。三聚差別。佛言。我以五眼如實觀察。決定無我能證菩提。安立有情。三聚差別。然諸有情。愚癡顛倒。於非實法。起實法想。於非實有情。起實有情想。我為遣除彼虛妄執。依世俗說。不依勝義。善現復問。為住勝義證得菩提耶。為住顛倒證得菩提耶。將無世尊不證菩提耶。佛皆言。不也。我雖證得菩提。然不住有為界。亦不住無為界。如諸如來所變化者。雖不住有為無為界。然有去來坐立等事。亦行佈施等。亦住內空等。如來亦爾。知一切法皆如變化。說一切法皆如變化。雖有所作。而無真實。雖度有情。而無所度。如所化者。度化有情。如是菩薩修行般若。應如佛所化者。雖有所為而無執著。次引過去善寂慧佛。留化半劫。作諸佛事。應信諸法皆如變化。次明佛身由法性故。作淨福田。化佛亦爾。由法性故。作淨福田。供佛供化。福皆無盡。慈敬憶念。散華稱名。善根亦皆無盡。菩薩應以諸法法性而為定量。修行般若善巧方便。入諸法法性已。而於諸法不壞法性。謂不分別此是般若。此是般若法性等。善

~p 996-997

現白佛。云何如來自壞諸法法性。謂佛常說此是色等。乃至此是有為法。此是無為法。佛言。我不自壞諸法法性。但以名相方便。假說諸法法性。令諸有情得悟諸法法性無差別理。又問。云何佛於無名無相法。以名相說。令他悟入耶。佛言。我隨世俗假立名相。方便宣說諸法法性。而無執著。如諸愚夫。聞說苦等。執著名相。不知假說。佛及弟子。如實知隨世俗說。無有真實諸法名相。菩薩住一切法但假名相。應行般若。而於其中不應住著。善現又問。若一切法但有名相。菩薩為何事故。發菩提心。勤苦修行。佛言。以一切法但有名相。但假施設。名相性空。諸有情類顛倒執著。生死不脫。是故菩薩發心行行。證得一切相智。以三乘法。度脫令出生死。入涅槃界。而諸名相無生無滅。亦無住異施設可得。又問。三智有何差別。佛言。一切智。共二乘。道相智。共菩薩。一切相智。是如來不共妙智。一切智者。謂蘊處界等。二乘亦能了知。而不能知一切道相及一切法一切種相。菩薩應學徧知一切道相。雖令此道作所應作。而不令其證於實際。知一切法皆同一相。謂寂滅相。故名一切相智。復次。諸行狀相能表諸法。

~p 998-999

如來如實能徧覺知。故名一切相智。又問。道與涅槃。俱無自性。佛何故說此是預流。乃至此是如來。佛言。如是一切。無為所顯。又問。無為法中。實有預流乃至如來差別義不。佛言。我依世俗言說顯示。不依勝義。非勝義中有語言路。或分別慧。或復二種。然彼彼邊斷。立彼彼後際。又問。既一切法自相皆空。前際尚無。況有後際。佛言。如是。然諸有情。不解諸法自相皆空。為饒益彼。方便為說此是前際。此是後際。然一切法自相空中。前際後際俱不可得。菩薩達一切法自相空已。修行般若無所執著。次達般若波羅密多名義。次明行般若甚深義趣。應作是念。我不應行貪等義非義。我不應行色等義非義。所以者何。如來得菩提時。不見有法。能與少法為義非義。如來出世。若不出世。諸法法性。法住。法定。法爾常住。無法於法為義非義。如是菩薩應離義非義。常行般若甚深義趣。

閱藏知津卷第十九

~p 1001

閱藏知津卷第二十

            北天目沙門釋智旭 彙輯

【大乘經藏 般若部第三之五】

  實說品第六十二。佛答善現。譬如良田種樹。是人雖復不見此樹根莖枝葉華果受者。而種樹已。溉灌守護。漸得生長。眾人受用。愈疾獲安。菩薩亦復如是。雖不見有有情佛果。而為有情求趣菩提。修六度滿。證得菩提。令諸有情受用佛樹。葉饒益者。脫惡趣苦。華饒益者。生人天中。果饒益者。住三乘果。是諸有情得成佛已。復用佛樹枝葉華果饒益有情。雖作如是大饒益事。而都不見真實有情得涅

~p 1002-1003

槃者。唯見妄想眾苦寂滅。如是菩薩修行般若。不得有情。及彼施設。然為除彼。我執顛倒。求趣菩提。甚為難事。善現白佛。當知菩薩。即是如來。佛言。如是。若無菩薩。則無三世諸佛。亦無三乘。亦無有能永斷三界。若由此真如施設如來。即由此真如施設獨覺。乃至施設色等及一切法。如是一切法真如。一切有情真如。一切如來真如。一切菩薩真如。實皆無異。故名真如。菩薩於此真如修學圓滿。證得菩提。故名如來。如是菩薩應學真如甚深般若。若學真如甚深般若。則能學一切法真如。則能圓滿一切法真如。則於一切法真如得自在住。則能善知有情根性勝劣。則能具知有情勝解差別。則知有情自業受果。則能具足願智。則能淨修三世妙智。則能無倒行菩薩行。則能如實成熟有情。則能如實嚴淨佛土。則能證得一切智智。則能轉妙法輪。則能安立有情於三乘道。則令有情入涅槃界。菩薩見是自利利他一切功德。應發無上覺心。勇猛精修般若。堅固無退。次較福勝。次問初發心菩薩。何所思惟。佛言。恆正思惟一切相智。無性為性。無性為所緣。正

~p 1004-1005

念為增上。寂靜為行相。無相為相。又問﹕為色等亦無性為性。佛印述之。又問。何緣一切相智無性為性。色等亦無性為性。佛言。一切相智自性無故。若法自性無。是法無性為性。色等亦爾。又問。何緣一切相智自性無。佛言。無和合自性故。若法無和合自性。是法則以無性為性。色等一一問答亦爾。復次。一切法皆以空無相無願為自性。皆以真如法界等為自性。善現白佛。若一切法皆以無性為自性者。初發心菩薩。成就何等善巧方便。能行佈施等。能住內空等。成熟有情。嚴淨佛土。佛言。謂雖修學知一切法皆以無性為其自性。而常精勤成熟有情。嚴淨佛土。雖常精勤成熟有情。嚴淨佛土。而勤修學知諸有情及諸佛土。皆以無性為其自性。是菩薩雖行佈施等。住內空等。學菩提道而知菩提道。無性為自性。如是修行佈施等。安住內空等。學菩提道。乃至未得如來十力等。皆名學菩提道未得圓滿。若於此道已得圓滿。則於一切波羅密多亦已圓滿。由一剎那相應妙慧。證得如來一切相智。以無障礙清淨佛眼。徧觀十方三界諸法。尚不得無。況當得有。如是菩薩最勝善巧方便。謂行般若。觀一切法尚不得無。況當得有。常

~p 1006-1007

作是念。諸法皆以無性為性。如是無性。本性自爾。非佛等所作。以一切法皆無作者。離作者故。善現白佛。一切法皆無知為性。云何菩薩修行般若。顯示諸法若有若無。佛言。隨世俗故顯示。非隨勝義。又問。世俗勝義為有異不。佛言。不也。世俗真如。即是勝義。顛倒妄執。於此真如不知不見。哀愍彼故。隨世俗相。顯示諸法若有若無。復次。有情於蘊等法起實有想。菩薩哀愍彼故。分別諸法若有若無。令知皆非實有。 巧便行品第六十三。善現白佛。當於何處。行菩薩行。佛言。當於色等空行菩薩行。如佛菩提。於諸法中。不作二相。次答佛陀名義。菩提名義。次問行佈施等時。住內空等時。於何等法為益為損。為增為減。為生為滅。為染為淨。佛言。菩薩為菩提故。行佈施等時。住內空等時。於一切法無益無損。乃至無染無淨。又問。若為菩提。行深般若。於一切法都無所緣而為方便。不為益。不為損。乃至不為染不為淨故現在前者。云何攝受六度二十空等。佛言。不以二故。攝受施等。乃至不以二故。證得菩提。又問。若不以二故。攝受施等。云何從初發心。乃至最後心起。於一切時。善法增

~p 1008-1009

長。佛言。若以二故行。則諸善法不得增長。行不二故。善根堅固。不可制伏。次明若不敬供諸佛。不能圓滿善根。不得善友攝受者。不能證得一切智智。又雖敬供佛等。遠離方便善巧力故。猶不能證一切智智。因即廣明方便善巧修行六度之相。及修一切善法之相。 徧學道品第六十四。佛告善現。菩薩能於色等無性自性無動。善現問言。有性法能現證無性不。無性法能現證有性不。有性法能現證有性不。無性法能現證無性不。佛皆答言。不也。又問。將無世尊不得現觀。佛言。有得現觀。然離四句。非有非無。絕諸戲論。乃名現觀。得亦如是。又問。何為戲論。佛言。觀色等若常無常。乃至若是所徧知。若非所徧知。是為戲論。復次。若作是念。苦應徧知。集應永斷。滅應作證。道應修習。應修四靜慮等。應超預流果等。應行佈施等。應住內空等。應趨入正性離生。應圓滿十地正行。應成熟有情。應嚴淨佛土。應起佛十力等。應斷煩惱習氣。應證無上菩提。是為戲論。復次。菩薩行深般若時。應觀色等若常若無常等。不可戲論故。不應戲論。復次。觀苦聖諦。若應徧知。若不應徧知。不可戲論故。不應戲論。以

~p 1010-1011

一切法有性不能戲論有性。無性不能戲論無性。有性不能戲論無性。無性不能戲論有性。離有無性。法不可得。若能戲論。若所戲論。若戲論處。都無所有。是故色無戲論。乃至佛菩提無戲論。菩薩應行無戲論甚深般若。善現白佛。云何觀一切法皆無戲論。佛言。觀色等無自性。若法無自性。則不應戲論。是故色等無戲論。又問。菩薩用何等道。得入正性離生。佛言。非用聲聞道。非用獨覺道。非用佛道。然於一切道先徧學已。用菩薩道而入正性離生。謂菩薩從初發心。勇猛勤修六度。以勝智見。超過靜觀。至獨覺等八地。用道相智而入正性離生。復用一切相智。永斷習氣。入如來地。乃成一切智智。是菩薩所學第八。乃至獨覺若智若斷。皆是菩薩摩訶薩忍。又問。云何當起一切淨道相智。佛言。若諸行狀相。能顯發起淨道相智。菩薩徧現等覺。如實為他宣示施設。令諸有情得無倒解。趣向利樂。菩薩應於音聲語言。皆得善巧。徧為有情說法。令所聞皆如谷響。雖有解了。而無執著。應如實知有情隨眠意樂種種差別。應如實知六道因果。隨

~p 1012-1013

其所應。遮障彼道。及彼因果。應如實知三十七品。乃至三智。三乘道及因果。以如是道。安立有情。善現白佛。若一切種菩提分法及諸菩提。皆非相應。非不相應。無合。無散。無色。無見。無對。一相所謂無相。云何如是菩提分法。能取菩提。譬如虛空。於一切法無取無捨。自相空故。諸法亦爾。自相皆空。非於餘法有取有捨。佛言。如是。如是。然諸有情於一切法自相空義。不能解了。哀愍彼故。方便宣說菩提分法能取菩提。復次。若色等一切法。於聖法毗奈耶中。皆非相應非不相應。乃至一相無相。佛為饒益有情。令得正解。入法實相。以世俗說。非以勝義。菩薩於二乘法。學智見已。如實通達。不應攝受。於一切智智相應諸法。學智見已。如實通達一切種相。應可攝受。善現又問。若菩薩不於如是諸法相學。亦應不於諸行相學。既不能學。云何能超二地。乃至以三乘法安立有情。令脫眾苦。佛言。若一切法實有相者。菩薩應於中學。以一切法實非有相。無色。無見。無對。一相。所謂無相。是故不於有相法學。亦不於無相法學。又問。若爾。云何菩薩能修般若。超二乘地。乃至安立有情。佛言。如汝所說。一切

~p 1014-1015

法非有相。非無相。非一相。非異相。若菩薩知一切法若有相。若無相。若一相。若異相。咸同一相。所謂無相。修此無相。是修般若。又問。云何修此無相。是修般若。佛言。若修遣色等。亦遣此修。是修般若。又問。云何修遣色等。亦遣此修。佛言。若念有色等。有遣此修。非修般若。何以故。非有想者能修般若。是故修遣色等。亦遣此修。是修般若。復次。住有想者。若修佈施等。若住內空等。必當執有我及我所。便著二邊。不解脫生死。無道。無涅槃。云何如實能修佈施等。能住內空等。又問。何等是有。何等是非有。佛言。二是有。不二是非有。色想等為二。色想等空為不二。乃至一切想皆為二。乃至一切二皆是有。乃至一切有皆有生死。不能解脫。諸想空者。皆為無二。皆是非有。皆無生死。則能解脫。由此一切有二想者。定無六度。無道無果。亦無現觀。下至順忍。彼尚非有。況有色等徧知。況得三乘聖果。 三漸次品第六十五。善現白佛。住有想者。若無道果。住無想者。豈有道果。佛言。如是。又問。菩薩行深般若時。為有有想有無想不。為有色等想不。為有色等想。有色等斷想不。佛言。於一切法。皆無有想。亦無無想。當知即是順忍。即是修道。即是得果。當

~p 1016-1017

知無性即菩薩道。無性即菩薩現觀。又問。若一切法皆以無性為自性者。云何如來現等覺已。於一切法及諸境界。皆得自在。佛言。我本修學菩薩道時。無倒修行六度。入四靜慮。於諸靜慮。及靜慮支。雖善取相。而無所執。都無味著。都無所得。無所分別。具足安住。善淳熟已。發起五通。亦無所執。乃至無所分別。以一剎那相應妙慧。證得無上菩提。謂現等覺四諦。都無所有。成就十力等無邊功德。安立三聚有情。令獲利樂。又問。云何如來能起無性為自性四靜慮。能發無性為自性五神通。能證無性為自性菩提。能立無性為自性有情。作三聚已。令獲利樂。佛言。若諸欲惡不善法等。有少自性。或復他性為自性者。我不應通達彼無性為自性已。能入靜慮。以彼無自他性。但以無性為自性故。我通達已。能入靜慮。廣說五通。乃至有情。亦復如是。又問。云何於無性為自性法中。有漸次業。漸次學。漸次行。由此證得菩提。佛言。菩薩聞一切有情一切行。一切法。皆以無性為自性。思惟勝解。發趣菩提。為度有情。作漸次業。修漸次學。行漸次行。如諸過去菩薩。次第修行六度。六念。二十空等。如是學一切法。皆以

~p 1018-1019

無性為其自性。於中尚無少念可得。況有念色等。又問。則應無色等。乃至一切法。皆應是無。佛言。於一切法皆以無性為自性中。有性無性為可得不。答言。不也。佛言。若有性無性俱不可得。云何可為是問。則應無色等。善現白佛。我於是法。無惑無疑。然當來世。有苾等求三乘者。彼作是說。佛說一切法。皆以無性為其自性。誰染誰淨。誰縛誰解。彼於染淨縛解不了知故。破戒。破見。破威儀。破淨命。當墮三塗。受諸劇苦。輪迴生死。難得解脫。我觀未來有是可怖畏事。故問如來如是深義。佛言。善哉。如汝所說。有性無性俱不可得。不應於此執有無性。 無相無得品第六十六。善現白佛。若一切法。皆以無性為自性者。菩薩見何等義。為利有情。求趣菩提。佛言。以一切法皆以無性為自性故。菩薩為利有情。求趣菩提。何以故。有情具斷常見。住有所得。難可調伏。愚癡顛倒。難可解脫。由有所得想。無得。無現觀。亦無菩提。若無所得。即是得。即是現觀。即是菩提。以不壞法界故。若有於是無所得中。欲有所得。欲得現觀。欲得菩提。當知彼為欲壞法界。又問。云何得有極喜地等。佛言。

~p 1020-1021

以一切法無所得故。得有極喜地等。又問。六度有何差別。佛言。無所得者。皆無差別。為欲令彼有所得者離染著故。方便宣說有差別相。又問。何故無所得者。皆無差別。佛言。不得佈施。不得施者。不得受者。不得所施。而行佈施。乃至不得一切佛法而得無上菩提。菩薩行是無所得般若。魔及眷屬所不能壞。又問。云何一心具攝一切佛法。佛言。所行佈施等。所住內空等。不離般若。皆為般若之所攝受。如是一剎那心。則能具攝一切諸法。又問。云何諸有所作。不離般若。般若所攝受故。一剎那心則能具攝施等。佛言。菩薩所行佈施等。所住內空等。皆為般若所攝受故。遠離二想。又問。云何雖行施等。而無二想。佛言。為欲圓滿施度故。即於施度中攝受一切佛法而行佈施。由是因緣而無二想。廣說乃至修八十好。亦如是。復次。行施等時。住無漏心而行施等。故無二想。又問。云何住無漏心而行施等。佛言。以離相心。修行施等。又問。於一切無相無覺無得無影無作法中。云何能圓滿施等。佛言。以離相無漏之心而行施等。一一廣明行相。 無雜法義品第六十七。善現白佛。

~p 1022-1023

云何於一切無雜無相自相空法中。能圓滿修六度。云何於一切無漏無差別法中。施設如是諸法差別。及可了知。云何於般若中。攝受一切世出世法。云何於一切異相法中。施設一相。所謂無相。及於一相無相法中。施設種種差別法相。佛言。安住如夢如響乃至如變化事五取蘊中。修行六度。如實了知如夢等。五取蘊皆無相。所以者何。諸夢響等。皆無自性。無性則無相。無相則一相。由此因緣。佈施無相。施者無相。受者無相。施物無相。若如是知而行佈施。則能圓滿施度。則不遠離六度。則能圓滿一切佛法。廣說乃至般若亦爾。 諸功德相品第六十八。善現白佛。云何如夢響等。而可安立是善是非善。乃至是菩提。是能證耶。佛言。愚夫異生。得夢。得見夢者。乃至得變化事。得見變化事者。得已。顛倒執著。造身口意業。福。非福。不動行。往來生死。流轉無窮。菩薩行深般若。觀察畢竟無際二空。安住畢竟無際二空。為彼有情宣正法言。色等是空。無我我所。色等如夢等。都無自性。當知此中無色等。無夢等。亦無見夢者等。一切法皆無實事。皆以無性而為自性。汝等虛妄分別力故。無色中見有色。乃至無無為法中見有無為法

~p 1024-1025

。當知蘊處界等一切法性。皆從眾緣和合建立顛倒所起。諸業異熟之所攝受。汝等何為於是虛妄無實事法。起實事想。是時菩薩修行般若。方便善巧。拔濟有情。令修施等一切佛法。若諸有情。耽著有為施等及果。以諸方便安慰拔濟。令住三乘。如是菩薩觀察安住畢竟無際二空。雖知諸法如夢響等。而能安立是善是非善等。皆無雜亂。甚奇稀有。次更分別菩薩甚奇稀有之法。謂住異熟生佈施等法。及四攝等。善現白佛。若一切法。一切有情。自性畢竟皆不可得。云何菩薩修行佈施等。安住內空等。乃至住異熟生六神通已。為諸有情說法。世尊。不可得中。無有情。無有情施設。無色等。無色等施設。一切有情法及施設。既不可得。云何菩薩為諸有情說法。何以故。菩薩行深般若時。尚不得菩提。況有菩提分法可得。尚不得菩薩。況有菩薩法可得。佛言。如是。一切有情。有情施設。一切法。法施設。皆不可得。無所有故。當知內空。乃至無性自性空。真如空。乃至不思議界空。苦聖諦空。集滅道聖諦空。色空。乃至八十隨好空。見一切法皆悉空已。為諸有情

~p 1026-1027

說法。令離顛倒。而於有情及法。都無所得。於諸空相。不增不減。無取無捨。由是雖說諸法。而無所說。於一切法。得無障智。不壞諸法。無二分別。如化如來。教所化眾。雖不分別破壞法相。而能如實安立有情。住所應住。雖於有情及法。都無所得。而令有情解脫妄想顛倒執著。所以者何。色等本性無縛無脫。則非色等。畢竟淨故。復次。以無所住為方便故。住色空等。色等無所住。色空等無所住。色等無自性不可得。色空等無自性不可得。非無自性不可得法有所住故。非無性法住無性法。非有性法住有性法。非無性法住有性法。非有性法住無性法。非自性法住自性法。非他性法住他性法。非自性法住他性法。非他性法住自性法。何以故。是一切法皆不可得。不可得法。當何所住。菩薩以是諸空修遣諸法。亦能如實說示有情。善現白佛。若真法界真如實際無轉越者。色等與法界真如實際為有異不。佛言。不異。又問。若不異者。云何世尊安立黑法感黑異熟。白法感白異熟。非黑非白法感非黑非白異熟。佛言。依世俗諦安立。不依勝義。勝義諦中

~p 1028-1029

。不可說有因果差別。色等無生無滅。無染無淨。以畢竟空無際空故。又問。若依世俗安立因果。不依勝義者。則愚夫異生皆應有三乘果。佛言。愚夫異生不如實知世俗諦。及勝義諦。無聖道。無修聖道。云何有聖果。唯諸聖者。如實知二諦。有聖道。有修聖道。得有聖果差別。又菩薩自於諸法無所執著。亦能教他於法無所執著。無執著故。於一切處皆得無礙。如佛所變化者。雖行施等。而於彼果不受不著。唯為有情般涅槃故。 諸法平等品第六十九。善現白佛。云何於一切法。善達實相。佛言。如佛所變化者。不行於貪等。乃至不行於道果。於一切法都無所行。是為善達諸法實相。謂於法性都無分別。又問。一切色等皆如化不。佛言。如是。一切法皆如化。又問。諸所變化。皆無實色等。云何菩薩於諸有情。有勝士用。佛言。菩薩頗見有情可脫三界不。答言。不也。佛言。菩薩於一切法。知見通達。皆如幻化。又問。為何事故修行施等。佛言。若諸有情。能知皆如幻化。則菩薩不應無數劫為有情行道。以有情自不能知。皆如幻化。是故菩薩為諸有情行道。復次。若菩薩不如實知皆如幻化。則不應無數劫修菩薩行。嚴淨佛土。成熟有情。以如實知皆如幻化。故無數劫修菩薩行。

~p 1030-1031

又問。若一切法加夢幻等。所化有情。住在何處。拔濟令出。佛言。住在名相虛妄分別。拔濟令出。名皆是客。皆是假立。皆屬施設。謂此名色等。愚夫妄執。菩薩教令遠離。說離名法相有二種。一色相。二無色相。愚夫執著。取相分別。生諸煩惱。菩薩教令遠離二相。雖教安住無相界中。而不令其墮二邊執。謂此是相。此是無相。又問。若一切法但有名相。皆是假立。分別所起。非實有性。云何於諸善法能自增進。亦能令他增進。佛言。若諸法中少有實事。非但假立有名相者。則應於善法不自增進。不令他進。以諸法中無少實事。是故以無相為方便。能圓滿般若等諸善法。亦令他滿。復次。若諸法中。有毛端量實法相者。則菩薩於一切法不應覺知無相無念亦無作意無漏性已。證得菩提。安立有情於無漏法。何以故。諸無漏法。皆無相無念無作意故。安立有情於無漏法。乃名真實饒益他事。復次。菩薩學三脫門。則能學五蘊等無量無邊佛法。次廣答學五蘊等。又問。若行般若時。如實了知五蘊等法展轉差別。豈不以色等壞法界耶。法界無二。無

~p 1032-1033

差別故。佛言。若離法界。餘法可得。可言彼法能壞法界。然離法界無法可得。故無餘法能壞法界。菩薩應學法界無二無別不可壞相。又問。欲學法界。當於何學。佛言。當於一切法學。以一切法。皆入法界故。不由佛說。若學一切法。即學法界。又問。若一切法。皆入法界。無二無別。云何菩薩當學般若。亦學靜慮等。非法界中有如是等種種分別。將無由此分別。行於顛倒。無戲論中。起諸戲論。世尊。法界非色等。亦不離色等。法界即色等。色等即法界。佛言。如是。色等非法界。亦不離色等別有法界。色等即法界。法界即色等。菩薩知一切法即法界。以方便善巧無名相法。為諸有情寄名相說。謂此是色等。如幻師幻作種種。無有實事可得。

閱藏知津卷第二十

~p 1035

閱藏知津卷第二十一

            北天目沙門釋智旭  彙輯

【大乘經藏 般若部第三之六】

  不可動品第七十。善現白佛︰若有情及有情施設畢竟不可得。菩薩為誰修行般若。佛言︰以實際為量故。修行般若。以有情際。不異實際。以不壞實際法。安立有情於實際中。問言︰若有情際即是實際。則為安立實際於實際。則為安立自性於自性。佛言︰不可安立實際於實際。亦不可安立自性於自性。然般若方便善巧。能安立有情於實際中。而有情際不異實際。如是有情際。與實際。無

~p 1036-1037

二無二分。又問︰何等名為方便善巧。佛為廣說。又問︰本性空中。有情及法俱不可得。亦無非法。云何菩薩為諸有情求證菩提。常作饒益。佛言︰以一切法皆本性不空。是故菩薩住一切法本性空理。修證菩提。為饒益有情。說本性空法。復次。本性空中。我等不可得。色等不可得。雖為有情說本性空。而諸有情實不可得。哀愍彼墮顛倒法故。拔濟令住無顛倒法。謂無分別。此無所有。即本性空。菩薩安住此中。見諸有情墮顛倒想。方便善巧。令得解脫無我我想。乃至亦令解脫無菩提菩提想。當知此中無我可得。乃至亦無菩提可得。菩薩唯為諸法本性空故。求趣菩提。是本性空。前後中際。常本性空。未曾不空。即本性空。名為佛眼。善現白佛︰菩薩甚為稀有。行本性空。而於本性空。曾無失壞。謂不執色等異本性空。世尊。色等即是本性空。本性空即是色等。佛印述之。復次。若色等異本性空。本性空異色等。色等非本性空。本性空非色等。則菩薩不應觀一切法皆本性空。證得菩提。以色等不異本性空(云云)。是故觀一切法皆本性空。證得菩提。以離本性空。無有一法是實是常。可壞可斷。本性空中。亦無一法是實是常。可

~p 1038-1039

壞可斷。唯諸愚夫。迷謬顛倒。起別異想。謂執色等。異本性空。不如實知色等。便執著色等。計我我所。著內外物。受後色等。菩薩住本性空。修行般若。不執受色等。亦不壞色等若空若不空。所以者何。色等不壞空。空不壞色等。謂此是色等。此是空。譬如虛空不壞虛空。如是諸法。俱無自性。不可相壞。謂此是空。此是不空。善現白佛︰本性空中。都無差別。菩薩為何所住。發無上心。無上菩提。無二行相。非二行相。能證菩提。佛言︰如是菩提無二。亦無分別。若行二相有分別者。必不能證。菩薩不於菩提。行於二相。亦不分別。都無所住。發無上心。於一切法。不行二相。亦不分別。都無所行。則能趣證菩提。謂不於色等行。不緣名聲執我我所。不作是念。我行於色等。復次。菩薩所有菩提。非取故行。非捨故行。如佛化身。如羅漢夢。都無行處。本性空故。又問︰若都無行處。豈不行佈施等。佛言︰菩薩所有菩提。雖無行處。而要行施等。乃得菩提。又問︰若無行處。將無不住施等久修令滿。佛言︰雖無行處。而要住施等久修令滿。乃得菩提。復次。菩薩欲得菩提。應住色等本性空。應住一切法一切有情本性

~p 1040-1041

空。修諸功德。令圓滿已。便證菩提。是本性空。最極寂靜。無有少法能增能減。能生能滅。能斷能常。能染能淨。能得果。能現觀。依世俗言說施設法故。說修般若。如實了知本性空已。證得菩提。非真勝義。真勝義中。無色等可得。菩薩修行般若。從初發心。雖極猛利。為諸有情行菩提行。而於此心。於諸有情。於大菩提。於佛菩薩。都無所得。善現白佛︰云何行菩提行。云何能得菩提。佛言︰汝得果時。頗見有情若心若道若諸道果有可得不。答言︰不也。佛言︰云何言得阿羅漢果。答言︰依世俗說。不依勝義。佛言︰菩薩亦復如是。 成熟有情品第七十一。善現白佛︰若菩薩修行佈施等。安住內空等。若未圓滿不能證得菩提。云何修菩薩道。令得圓滿。佛言︰菩薩方便善巧。修行佈施等。不得佈施等。不得能修。不得所修。不得所為。亦不遠離如是諸法。而行佈施等。則能圓滿修菩薩道。能證菩提。舍利子問︰云何勇猛正勤。修菩薩道。佛言︰方便善巧。不和合色等。不離散色等。以如是諸法皆無自性可合離故。又問︰若一切法都無自性可合離者。云何引發般若於中修學。能得菩提。佛言

~p 1042-1043

︰如是。要學般若。乃證菩提。非無方便善巧而可證得。菩薩行般若時。不見有法自性可得。當何所取。如實了知一切法性皆不可取。是不可取波羅密多。即是無障波羅密多。即是般若波羅密多。應於中學。又問︰若一切法。都非實有。依何等事而可了知此是異生。此是異生法。乃至此是如來。此是如來法。佛言︰為實有色等。如諸愚夫異生執不。一一答言︰不也。但由顛倒愚夫異生有如是執。佛言︰菩薩修行般若方便善巧。雖觀諸法都非實有。而依世俗發趣菩提。為有情說。令得正解。又問︰云何方便善巧。雖觀諸法皆無自性。而依世俗發趣菩提。為有情說。令離顛倒。佛言︰方便善巧者。謂都不見有少實法可於中住。而有罣礙。有退沒。心劣弱。生懈怠。唯有愚夫。迷謬顛倒執著色等。菩薩觀一切法本性空寂。自性空寂。修行般若。為有情說法。令得三乘。於諸有情。非有所得。唯有世俗。假說有情。菩薩安住二諦。為有情說法。雖二諦中。有情不可得。有情施設亦不可得。而方便善巧。為有情說法。有情聞已。於現法中尚不得我。何況當得所求果證。舍利子。若有情類。諸趣生死。先有後無。菩薩如來。應有過失

~p 1044-1045

。先無後有。理亦不然。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法相常住。終無改轉。尚無我等。況有色等。既無諸法。何有諸趣生死。生死既不可得。云何令得解脫。唯依世俗。假說為有。以如是法自性皆空。菩薩從過去佛如實聞已。為脫有情。顛倒執著。發趣菩提。於發趣時。不作是念。我於此法。已得當得。令彼有情。已度當度。是菩薩常於菩提不起猶豫。雖脫有情迷謬顛倒諸趣生死,而無所得。但如幻事。善現白佛︰云何修行佈施方便善巧。成熟有情。佛廣答之。又問淨戒及餘大菩提道。佛略答之。 嚴淨佛土品第七十二。善現念言。何法名菩薩道。佛言。六度。三十七品。二十空等。總一切法。皆菩薩道。若菩薩不學一切法。終不能得一切智智。善現問言︰若一切法自性皆空。云何學一切法。佛言︰以一切法自性皆空。是故菩薩能得菩提。若諸有情。知一切法皆自性空。則菩薩不應學一切法。證得菩提。為有情說。菩薩初修學時。應審觀察諸法自性。都不可得。唯有執著和合所作。我當審察皆畢竟空。不應執著色等。雖無執著。而於諸法常學無倦。觀察了知有情

~p 1046-1047

心行。但行虛妄所執。方便善巧。教授教誡。令修施等。令勿恃此而生憍逸。此中都無堅實事故。如是以無所住而為方便。雖行施等。而無所住。以如是自性。行者。行相,一切空故。善現白佛︰若一切法皆不生者。云何菩薩起菩提道。佛言︰諸無所作無所趣者。知一切法皆不生故。然諸有情。不了諸法。法界。法爾常住。菩薩為饒益故。起菩提道。又不用道得菩提。亦不用非道得菩提。菩提即是道。道即是菩提。菩薩若已圓滿施等妙法。以一剎那金剛喻定相應妙慧。永斷二障麤重習氣相續。證無上覺。乃名如來。於一切法。得大自在。盡未來際。利樂有情。又問︰云何嚴淨佛土。佛言︰從初發心。乃至究竟。常清淨自他三業麤重。則能嚴淨佛土。十惡是麤重。五分不清淨。六蔽。離三十七品等一切善法。貪二乘果證。起色等想皆名麤重。遠離是已。自行施等。教他亦爾。持此善根。與諸有情平等共有。迴向所求嚴淨佛土。令速圓滿。利樂有情。又以通願力。施妙七寶。妙音樂。妙香華。妙飲食塗香衣服。妙五塵境。供三寶等。又自住內空等。修四念住等。亦勸他住等。一一發願迴向。由此便能嚴淨佛土。自他成就善法。莊嚴相好

~p 1048-1049

。又成正覺時。所化有情。咸生彼土。土中不聞有三惡趣等聲。但聞空無相無願等聲。十方如來。皆稱讚彼名。及自說法。有情不疑。又於所化眾生。不具善根。墮惡趣者。以神通方便教化。令離惡趣。修習勝行。定得無上正等菩提。 淨土方便品第七十三。善現白佛︰菩薩住何等聚。佛言︰正定聚。又問︰何乘正定聚。佛言︰佛乘。又問︰何時安住。佛言︰初心。不退。最後身。皆悉安住。又問︰為墮惡趣不。佛言︰由菩薩初發心時修諸勝行。伏斷一切惡不善法。不墮八難。善現白佛︰何故世尊說自本生。亦生惡趣。爾時善根。為何所在。佛言︰非由不淨業。受惡趣身。但為利樂有情。由故思願而受彼身。不為傍生過失所染。菩薩為得菩提。一切善法。皆應圓滿。若一切善法未能圓滿而得菩提。無有是處。受傍生身。如佛化作。如羅漢化。亦如幻作。安住般若。能作如是善巧方便。又問︰云何引發神通。能往十方供佛聞法。種諸善根。佛言︰由徧觀空方便善巧。能引發殊勝神通自在。成熟有情。嚴淨佛土。證得菩提。若遠離神通。如鳥無翅不能飛翔。菩提資糧未具。不得菩提。一切善法。皆是

~p 1050-1051

菩提資糧。 無性自性品第七十四。佛答善現︰如是法即菩薩法。亦即佛法。雖位有異。而法無別。善現又問︰自相空中。云何得有種種差別。佛言︰有情於一切法自相空理。不能盡知。造作諸業。罪業墮三塗。福業生人天。不動業生上二界。無漏業得二乘果。若知諸法自相皆空。或入菩薩地。或證佛菩提。由此因緣。諸菩薩修行佈施等。安住內空等。令圓滿已。證得菩提。說名如來。利樂有情。諸有所為。常無失壞。不墮輪迴。又問︰佛證菩提。為得諸趣生死法不。為得黑業白業黑白業非黑白業不。佛皆言不也。又問︰云何施設此是地獄。乃至此是如來。佛言。以諸有情不知諸法自相空故。流轉受苦。菩薩聞一切法自相空已。求證菩提。設教拔諸有情生死。又問︰為由四諦得涅槃。為由四諦智得涅槃。佛言︰非由四諦四諦智得涅槃。我說四諦平等性。即是涅槃。但由般若證平等性。名得涅槃。菩薩修行般若時。無有少法不如實見。於一切法如實見時。都無所得。則如實見一切法空。能入菩薩正性離生。即住菩薩種性地中。不從頂墮。安住奢摩他地。能決擇一切法。及隨覺四聖諦。起隨順趣向臨入菩提之心。於

~p 1052-1053

一切法觀察實相。次更為廣說夢喻。像喻。響喻。陽燄喻。光影喻。幻事喻。變化喻。尋香城喻。 勝義瑜伽品第七十五。善現白佛︰諸見實者。無染無淨。不見實者。亦無染無淨。乃至無自性有自性法。亦無染無淨。何故有時佛說有清淨法耶。佛言︰我說一切法平等性。為清淨法。依世俗說。不依勝義。勝義諦中。無分別。無戲論。一切音聲名字路絕。又問︰若一切法如夢像等。云何菩薩依止如是非真實法。發菩提願。佛言︰汝所說法。豈不亦如夢像等耶。答言︰如是。云何菩薩行般若時。發誠諦言。我當圓滿一切功德。利樂有情。非夢所見物等能行佈施等法。況能圓滿。佛言︰如是。如汝所說。非實有法。尚不能行施等。況能圓滿。復次。施等非實有故。不能證得菩提。如是諸法。一切皆是思惟所造作法。皆不能得一切智智。如是諸法。於菩提道雖能引發。而於其果無資助能。由是諸法無生無起無實相故。菩薩從初發心。雖起種種身語意善。而知一切如夢像等。復次。如是諸法雖非實有。若不圓滿。決定不能成熟有情。嚴淨佛土。證得菩提。復次。菩薩隨所修行一切善法。皆如實知如夢像等。復次。菩薩於一切法不取

~p 1054-1055

為有。不取為無。何以故。施等不可取故。乃至無為法亦不可取故。知一切法不可取已。求趣菩提。所以者何。以一切法皆如夢等。然諸有情不知不見。為度彼故。求取菩提。復次。菩薩從初發心。為有情故。修行施等。不為己身。非為餘事。復次。菩薩見諸愚夫於非我中而住我想。乃至非使見者而住使見者想。深生憐愍。方便教他。令離顛倒妄想執著。安置無相甘露界中。由此方便。自於諸法無所執著。亦能教他無所執著。此依世俗。不依勝義。佛證菩提所得佛法。亦依世俗故說。若依勝義。能得所得。俱不可得。若謂此人得如是法。便執有二。執有二者。不能得果。亦無現觀。執無二者。亦復如是。若無二無不二。即名得果。亦名現觀。善現復問︰何謂法平等性。佛言︰若於是處都無有性。亦無無性。亦不可說為平等性。如是乃名法平等性。既不可說。亦不可知。除平等性無法可得。離一切法無平等性。異生。聖者。俱不能行。非彼境故。又問︰如來於一切法。皆得自在。云何可言法平等性。亦非所行境耶。佛言︰如來於一切法。雖得自在。若平等性與佛有異。可言是所行境。然平等性與佛無異。云何可說佛行彼境。又問

~p 1056-1057

︰平等性中。異生聖者法及有情俱無差別。云何三寶出現世間。佛言︰佛法僧寶。與平等性。各有異耶。答言︰皆無有異,然佛於無相中。方便善巧建立差別。佛言︰如是。若佛不證菩提。設證菩提。不為有情施設諸法差別之相。有情能自知此是地獄。乃至此是如來等不。答言︰不也。佛言:是故佛於無相法。方便善巧。雖為有情施設差別之相。而於平等法性。都無所動。又問︰一切異生等。亦於平等法性無所動不。佛言︰如是。又問。若一切法平等性。令一切法及諸有情相各異故。性亦應異。是則法性亦應各異。云何於諸異相法等。可得安立法性一相。云何菩薩修行般若。不分別法及諸有情有種種相。若不分別。則應不能修行般若。不能從一地至一地。不能趣入正性離生。超二乘地。不能圓滿神通。乃至不能證得菩提。佛言。諸色等法性。是空性不。答言。如是。佛言。於空性中。色等異相為可得不。答言。不也。佛言。由此當知平等法性。非色等。不離色等。又問。平等法性是有為。是無為。佛言:非是有為。非是無為。然離有為法。無為法。不可得。離無為法。有為法亦不可

~p 1058-1059

得。即有為無為平等法性。說名勝義。修般若時。不動勝義。而行菩薩行。 無動法性品第七十六。善現白佛︰平等法性。皆本性空。於有無法。非能所作。云何不動勝義,而作菩薩所應作事。佛言︰若諸有情。自知諸法皆本性空。則佛菩薩不現神通作稀有事。謂於諸法本性空中。雖無所動,而令有情遠離妄想顛倒安住無為界。解脫生死苦。無為界者。即諸法空。依世俗說。名無為界。又問︰由何空故。說諸法空。佛言︰由想空故。復次。無一法非化。是諸化者。無不皆空。依如是法。施設異生。乃至如來。又問︰世界蘊處界等。可皆是化。出世波羅密多等。豈亦是化。佛言︰無非是化。然有是聲聞所化。有是獨覺所化。有是菩薩所化。有是如來所化。有是煩惱所化。有是善法所化。由此說一切法。皆如變化。若法不與生滅相合。是法非化。即是涅槃。又問︰佛說無有少法非自性空。云何涅槃可言非化。佛言︰此自性空。非佛等所作。其性常空。此即涅槃。非實有法名為涅槃。可說無生無滅非化。 常啼菩薩品第七十七。善現白佛︰云何教授教誡初業菩薩,令其信解諸法自性畢竟皆空。佛言︰豈一切法先有後無。然

~p 1060-1061

一切法非有非無。無自性。無他性。先既非有。後亦非無。自性常空。無所怖畏。應如是教初業菩薩。令其信解。復次。欲求般若。應如常啼菩薩。今在大雲雷音佛所。修行梵行。本求般若時。不惜身命。不顧珍財。不徇名譽。不希恭敬。居阿蘭若。聞空中聲。從是東行。復作是念。我寧不問至何城邑。復從誰聞。悲泣歎恨,有佛像現。為說過五百踰繕那。妙香城中。法湧菩薩。常啼聞已。於一切法中。起無障智見。即入五十四三摩地。見十方佛宣說般若。咸共慶讚。令歡喜已。忽然不現。常啼從三昧起。作是思惟。佛從何來。今往何所。我當疾詣法湧菩薩。彼能為我斷如是疑。漸次至一大城。高唱賣身。魔隱蔽其聲。不令人聞。唯長者女宿善根力。魔不能蔽。帝釋化作少婆羅門試之。買血髓心。常啼出血。出髓。將欲剖心。長者女止之。帝釋愧謝。長者女白父母同往。至妙香城。以供養具。分作二分。先持一分。詣寶臺所。供養般若。復持一分。供養法湧菩薩。菩薩威神。令所散華。合作一妙華臺。香成一妙香蓋。衣成一妙寶帳。長者女。並諸眷屬。皆發無上心願。常啼自述始末。並問佛從何來。今往何所。 法湧菩薩品第七十八。法湧告常啼言

~p 1062-1063

。法身無所從來。亦無所去。諸法實性。皆不動故。兼說陽燄。幻事。鏡像。谷響。光影。尋香城。變化事。夢所見等喻。若執如來身是名是色。有來有去。迷法性故。愚癡流轉。遠離般若。若於甚深法義。能如實知。不執佛身是名是色。亦不謂佛有來有去。由不執故。能行般若。勤修佛法。鄰近菩提。復次。如海中寶。非十方來。非有情作。亦非無因緣生。有情善根力故。海有寶生。善根力盡。令彼滅沒。諸有為法。緣合故生。緣離故滅。都無生者滅者。是故諸法。無來無去。佛身亦然。依本修淨行圓滿為因緣故。及依有情先修見佛業成熟故。有如來身出現於世。因緣和合力盡。即便滅沒。是故諸佛無來無去。又如箜篌。種種因緣和合。而有聲生。是聲生位。無所從來。於息滅時。無所至去。佛身亦爾。說是法時。大千六種變動。八千眾生。證無生忍。八十那庾多眾生。發無上心。八萬四千眾生。生淨法眼。常啼上昇虛空七多羅樹。帝釋化作無量香華助之。奉散供養。下禮雙足。以身奉充給使。時長者女。及諸眷屬。亦以身奉常啼。常啼以奉法湧。法湧受已。還施

~p 1064

常啼。日將欲沒。法湧還宮。常啼於七歲中。不坐不臥。唯行唯立。長者女等亦爾過七歲中。空中聲言。卻後七日。法湧當從定出。宣說正法。常啼敷師子座。求水灑地。魔隱蔽水。常啼刺身出血。長者女等亦爾。帝釋變血。成栴檀水。化作妙華。奉施常啼。常啼受已。分作二分。一分嚴布其地。一分擬奉大師。法湧過七日已。昇座宣說般若。常啼聞已。得六十億三摩地門。現見十方各恆沙佛。聞說如是般若。 結勸品第七十九。先向善現結勸。次囑阿難受持(已上共四百卷)。

閱藏知津卷第二十一

~p 1065

閱藏知津卷第二十二

            北天目沙門釋智旭 彙輯

【大乘經藏  般若部第三之七】

   ○第二分緣起品第一。佛住鷲峰山。與五千苾。五百苾尼等俱。並如初分中說。 歡喜品第二。佛知有緣眾。一切來集。告舍利子言。菩薩欲於一切法。等覺一切相。當學般若。舍利子歡喜禮問。佛言。應以無住而為方便。安住般若。所住能住。不可得故。復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修習四念住。乃至無量無邊佛法。如是諸法。不可得故。復次欲疾證一切智智。乃至成就無量功德。當學般若。若

~p 1066-1067

修行般若。天人歡喜。舍利子問。菩薩決有父母妻子等耶。佛言。或有。或無。或示受五欲。厭捨出家。 觀照品第三。舍利子問。云何修行般若。佛言。應如是觀。不見有菩薩。不見菩薩名。不見般若。不見般若名。不見行。不見不行。何以故。菩薩自性空。菩薩名空。色等自性空。不由空故。色等空。非色等。色等不離空。空不離色等。色等即是空。空即是色等。如是自性。無生無滅。無染無淨。不見生滅染淨故。不生執著。觀一切法。但有名。實不可得。如是修行般若。除諸佛慧。二乘等慧所不能及。以不可得空故。舍利子問。三乘般若差別。既不可得。云何說菩薩所修般若。二乘所不能及。佛言。菩薩皆作是念。我當修行六度。成熟有情。嚴淨佛土。滿佛十力等法。度無量眾。譬如日光。照無不徧。二乘如螢。無如是念。依菩薩故。一切善法出現世間。便有人天三乘。又問。與何法相應故。言與般若相應。佛言。與色等空相應故。不見色等若相應若不相應。若生若滅。若染若淨。無有少法與法合者。以本性空故。復次。入一切法自相空已。不觀一切法若合若散。復次。不著色等有性無性。常無常。乃至無願

~p 1068-1069

有願。不作是念。我行般若。不行般若。亦行亦不行般若。非行非不行般若。不為佈施。乃至不為平等性故。修行般若。以不見諸法性差別故。如是與般若相應。則能安立無量有情於涅槃界。魔不得便。佛菩薩皆護念。諸天擁護。苦報轉輕。常不離佛。是菩薩不見諸法與空相應。亦不見空與諸法相應。是為第一與空相應。普能引發十力等佛法。畢竟不起慳貪犯戒等心。舍利子問。與般若相應菩薩。從何處來生。從此生何處。佛言。有從餘佛土來。有從睹史天來。有從人中來。從此間沒。生餘佛土。常得值佛。次廣分別無方便善巧。有方便善巧。種種差別之相。乃至淨五眼。發六通。不自高舉。於著不著。俱無所著。說此修行般若獲勝利時。三百苾。以衣奉佛。發無上心。佛授其記。一萬有情。各隨願力生萬佛土。 無等等品第四。舍利子。大目連。善現。大飲光。滿慈子等。同讚菩薩般若。佛印成之。 舌根相品第五。世尊現舌根相。量等大千。出無數光。照十方界。十方無量菩薩。皆來供養。諸天亦來供養。佛令供具。合成臺蓋。量等大千。百千俱胝那庾多眾。悟無生忍。佛授其記。 善現品第六。佛告善現。汝以辯才。為菩薩宣說般

~p 1070-1071

若。善現白佛。我都不見有一法可名菩薩。可名般若。云何令我為菩薩宣說般若。佛言。菩薩唯有名。般若唯有名。如是二名。亦唯有名。不生不滅。唯假施設。不在內外兩間。不可得故。如世間我等。色等。唯有假名。如是假名。不生不滅。唯假施設謂唯我等。菩薩於一切法。名假。法假。方便假。應正修學。不應觀色名若常無常。樂苦。我無我。淨不淨。空不空。有相無相。有願無願。寂靜不寂靜。遠離不遠離。雜染。清淨。生滅。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名亦如是。若菩薩。若菩薩名。若般若。若般若名。皆不見在有為界中。亦不見在無為界中。於一切法。不作分別。能修佈施等。能住內空等。善達實相。於名法假如實覺已。不執著一切法。增益六度。趣入正性離生。見佛聞法。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皆得自在。復次。即色等是菩薩不。離色等有菩薩不。善現一一答言。不也。佛言。善哉。若菩提。若薩埵。若色等法。不可得故。菩薩及所行般若。亦不可得。菩薩應如是學。復次。即色等真如是菩薩不。離色等真如有菩薩不。善現一一答言。不也。佛言。善哉。色等法不可得故。色等真如亦不可得。菩薩及般若亦

~p 1072-1073

不可得。應如是學。復次。色等增語。色等常無常等增語。是菩薩不。善現一一答言。不也。佛言。善哉。色等法及常無常等不可得故。增語亦不可得。菩薩及般若亦不可得。應如是學。復次。諸法不見諸法。諸法不見法界。法界不見諸法。法界不見法界。有為界不見無為界。無為界不見有為界。非離有為施設無為。非離無為施設有為。菩薩於一切法都無所見。其心不驚。恐怖。沈沒。憂悔。應如是教誡教授諸菩薩。令於般若皆得成辦。 入離生品第七。善現白佛。菩薩欲圓滿六度。欲徧知一切法。欲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得一切佛法。滿一切有情心願等。當學般若。舍利子問。何名頂墮。善現答言。無方便善巧而行六度。住三脫門。退墮二乘地。是名頂墮。若不見空。依空觀空。如實知色等不應執。知心本性清淨。無變異。無分別。一切法亦無變異。無分別。能如是學。住不退地。則為徧學三乘諸法。 勝軍品第八。善現白佛。我於菩薩及般若。皆不知不得。云何令我以般若相應法。教菩薩。我於色等一切法。若增若減。不知不得。如何可言此是

~p 1074-1075

色等。是色等名。皆無所住。亦非不住。是色等義。無所有故。我於菩薩及般若若義。若名。不知不得。若以是法教諸菩薩。我當有悔。若菩薩聞如是說。心不沈沒憂悔。不驚恐怖。決定已住不退。以無所住方便而住。若無方便善巧。我我所執所纏擾故。心住色等。於色等作加行。不能攝受修學圓滿般若。不能成辦一切智智。何以故。色等不應攝受。便非色等。本性空故。乃至其所攝受修學圓滿甚深般若。亦不應攝受。便非般若。本性空故。以本性空。觀一切法。心無行處。是名無所攝受三摩地。不共二乘。其所成辦一切智智。亦不應攝受。便非一切智。以內空故。乃至無性自性空故。非取相修得。諸取相皆是煩惱。若取相修得一切智智者。勝軍梵志於一切智智不應信解。彼生淨信。由勝解力。思察一切智智。不以相為方便。亦不以非相為方便。以相與非相俱不可取故。雖名隨信行。而能以本性空悟入一切智智。不取諸相。乃至涅槃。亦不取著。菩薩雖於一切皆無所取。而以本願所行未滿。所證未辦。終不涅槃。雖能圓滿所行。成辦所證。而不見四念住。乃至十八不共法。以四念住。即非四念住。乃至十八不共法。即非十八不共法。以一切法。非

~p 1076-1077

法非非法故。是菩薩雖不取著一切法。而能成辦一切事業。 行相品第九。善現白佛。菩薩無方便善巧。若行色等。是行其相。若行常無常等。是行其相。非行般若。又謂舍利子言。若於色等住想勝解。則作加行。不能解脫。尚不能證二乘。況證菩提。此名無方便善巧者。若不行色等。不行色等相。不行常無常等。不行常無常等相。有方便善巧故。能證菩提。是菩薩不取行。不取不行。不取亦行亦不行。不取非行非不行。於不取亦不取。由般若以無性為自性故。是名無所取著三摩地。不共二乘。若菩薩於是勝三摩地。恆住不捨。速證菩提。復有健行三摩地等。略舉一百十五名。及餘無量無數三摩地門。陀羅尼門。若能恆善修學。亦令速證菩提。菩薩雖依一切法平等性。證入如是等持。而於平等性及諸等持。不作想解。以無所有中。分別想解無容起故。佛讚印云。菩薩應如是學於一切法。都無所學。舍利子問。若爾。諸法如何而有。佛言。諸法如無所有。如是而有。若於如是無所有法。不能了達。說名無明。由無明及愛勢力。分別執著斷常二邊。於

~p 1078-1079

諸法不知不見。不能出離三界。於三乘法。不能成辦。若以無所得為方便。速能成辦一切智智。 幻喻品第十。善現白佛。設有問言。幻士能學般若等。能成辦一切智智不。當云何答。佛言。色等與幻有異不。答言。色等不異幻。幻不異色等。色等即是幻。幻即是色等。佛言。幻有染淨生滅不。答言。不也。佛言。無染淨生滅法。能學般若成辦一切智智不。答言。不也。佛言。於五蘊中起想等想。施設言說。假名菩薩不。答言。如是。佛言。假建立者。有生滅染淨不。答言。不也。佛言。無想。無等想。無施設。無言說。無假名。無身身業。語語業。意意業。無染淨生滅法。能學般若。成辦一切智智不。答言。不也。佛言。菩薩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修學如是甚深般若。速成一切智智。乃至若無方便善巧。不為善友所攝受者。聞說是法。心驚恐怖。有方便善巧者。其心不驚恐怖。次更分別善友惡友之相。 譬喻品第十一。佛答善現。無句義是菩薩句義。如空中鳥跡等。次釋善不善法等。次釋摩訶薩義。 斷諸見品第十二。舍利子亦說摩詞薩義。以能說法。令斷諸見故。善現亦說摩訶薩義。發菩提心。不取著故。 六到彼岸品第十三。滿慈子亦說摩訶薩義。普為利樂一切有情

~p 1080-1081

。修行六度。於一一度。皆修六度。令得圓滿。是名被大功德鎧故。 乘大乘品第十四。舍利子問。云何菩薩乘於大乘。滿慈子答。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雖行六度等。而不得六度等。如實觀察一切。但有假名。施設言說不可得故。 無縛解品第十五。善現白佛。云何菩薩被大乘鎧。佛言。六度三十七品等。雖有所為。而無其實。諸法性相。皆如幻故。善現言。不被功德鎧。當知是為被大乘鎧。以一切法自相空故。佛言。一切智智無造無作。一切有情亦無造無作。菩薩為此事故。被大乘鎧。由諸作者。不可得故。善現言。色等無縛無解。滿慈子問。何等色無縳無解。答言。如夢如響等色。去來現在善不善無記等色。一切無縛無解。以一切法無所有故。遠離故。寂靜故。無生滅染淨故。 三摩地品第十六。善現白佛。何等是大乘相。齊何當知發趣大乘。從何處出。至何處住。為何所住。誰乘而出。佛言。六度是大乘相。二十空。百千三摩地。是大乘相。 念住等品第十七。復次。四念住等。三十七品(於中身念住觀最詳)。三解脫門。十一智。三無漏根。三三摩地。十隨念。四

~p 1082-1083

靜慮等。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十八不共法。入諸字門。得二十種功德。是大乘相。 修治地品第十八。答齊何當知發趣大乘之問。明初地修治十勝業等。 出住品第十九。答從何處出。至何處住之問。謂從三界中出。至一切智智中住。然以無二為方便故。無出無住。又答誰乘而出之問。都無乘是大乘出者。以若所。若能。若時。若處。皆不可得故。菩薩修行般若。雖觀諸法皆無所有。畢竟淨故。無乘大乘而出住者。然無所得而為方便。乘於大乘。從生死中出。至一切智智中住。盡未來際。利樂有情。 超勝品第二十。善現讚大乘超勝。佛廣明之。 無所有品第二十一。廣明大乘與虛空等。普能容受。無來無去。無住可見。前中後際。皆不可得。三世平等。超出三世。故名大乘。菩薩修行般若時。住此三際平等性中。精勤修學一切相智。無取著故。速得圓滿。 隨順品第二十二。滿慈子問。如來令善現說般若。今何故說大乘。佛言。般若大乘二名。義無異故。 無邊際品第二十三。善現明三際菩薩皆不可得。一切法無邊際故。菩薩亦無邊際。即一切法。離一切法。

~p 1084-1085

菩薩不可得。諸法畢竟不生。但有假名。都無自性。舍利子一一重問。善現廣答。次白佛言。菩薩修行般若。觀察諸法無受。無取。無住。無著。亦不施設為我。以不見一切法故。以一切法性空。無生滅故。一切法不生不滅。即非一切法。以一切法與不生不滅。無二無處。不生不滅法。非一非二。非多非別故。一切法入無二法數。 遠離品第二十四。舍利子問。云何菩薩。云何般若。云何觀察諸法。善現對曰。勤求菩提。利樂有情。名菩薩。具如實覺。徧知一切法相而無所執。名摩訶薩。有勝妙慧。遠有所離。遠有所到。名般若。觀一切法。非常無常等。名觀察諸法。次白佛言。菩薩見一切法無生。畢竟淨故。舍利子言。六趣應無差別。三乘不應得果。善現對曰。非勝義中。有三乘六趣等。次明諸法不生。都無所依。次明應淨菩提道。有世出世二種六度。次明大功德聚。皆由般若所辦。般若為善法母。三乘從此生故。舍利子言。若菩薩住如是住。恆不捨離成就大悲相應作意者。則一切有情。亦應成就菩薩。以一切有情。亦於此住。及此作意。常不捨離。則菩薩與有情。應無差別。善現報言。善哉。能如實知我所說意。雖

~p 1086-1087

似難我。而成我意。何以故。有情非有故。無實故。無性故。遠離故。寂靜故。無覺知故。當知如是住及作意。亦非有。乃至無覺知。歷一切法。廣說亦爾。由此因緣。菩薩於如是住及此作意。常不捨離。與諸有情。亦無差別。以一切法無差別故。佛讚印之。大千震動。佛笑顯益。

 帝釋品第二十五。諸天來集。佛光赫奕。帝釋重問。何謂般若。云何應住。應學。善現先勸諸天發心。次示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思惟世間法皆無常苦等。佛讚印之。善現白言。為報恩故。又為帝釋說如所應住。不應住相。舍利子念言。若一切法不應住。云何應住般若。善現謂言。同諸如來。於一切法都無所住。亦非不住。以色等法。無二相故。天子作念。咒句猶可了知。般若竟不能解。善現告言。我曾不說一字。汝亦不聞。當何所解。如化。如夢。谷響。幻事。說聽及解。都不可得。天子復念。轉深轉妙。善現告言。色等非深非妙。色等自性非深非妙。天子復念。善現所說不施設色等。善現告言。從初發心。應住無說。無聽。無解。甚深般若。 信受品第二十六。天子作念。善現欲為何等有情。樂說何法。善現告言。欲為如幻化夢有情。樂說如幻化夢之法。諸聲聞及菩薩同問。誰能信受。阿難答以有

~p 1088-1089

能信受。善現告諸天子。其中實無能信受者。舍利子問。豈不於中說三乘法。乃至令得最勝妙辯。善現答言。誠如所說。此般若中。以無所得而為方便。說三乘法等。由內空等故。 散華品第二十七。諸天化華散供。佛令合成華臺。善現念為從心化出。帝釋言。但變現耳。善現言。既非生法。則不名華。乃至一切法亦如是。佛答帝釋。善現不違色等假名。而說法性。善現謂言。菩薩知一切法但假名已。應學般若。不於色等學。不見色等可於中學故。舍利子問。何故不為攝受色等。亦不為壞滅色等故學。善現對曰。不見有色等可攝受。可壞滅。亦不見有能攝受及壞滅者。若能。若所。內外空故。以無所學無所成辦為方便故。而學般若。則能成辦一切智智。次明諸法皆無依持。隨順世俗。說依佛力。次答菩薩所學般若。不應於色等求。不應離色等求。帝釋歎般若大。無量無邊。善現印之。 授記品第二十八。天仙三返唱善。佛述見然燈佛得授記事。預命帝釋。勤加守謢。 攝受品第二十九。佛為帝釋說現法當來功德勝利。 窣堵波品第三十。佛明修

~p 1090-1091

般若者。能降自他貪等刀仗。是大明咒等。書經功德。勝於供設利羅。福生品第三十一。佛印帝釋歎經功德。 功德品第三十二。諸天及佛。皆勸帝釋受持般若。 外道品第三十三。外道來求佛過。帝釋念般若退之。魔軍亦爾。 天來品第三十四。慶喜白佛。何緣但讚般若。佛言。般若為尊為導故。帝釋更說功德。佛又廣說功德。並明諸天龍神來禮般若之相。是故經典隨所在處。應周匝除穢。掃拭塗治。香水散灑。寶座安措。香華珍寶莊嚴供養。 設利羅品第三十五。帝釋答佛。於設利羅寧取般若。以諸佛身。皆因般若生故。 經文品第三十六。佛為帝釋展轉較顯書經功德。帝釋白佛。應以種種巧妙文義。為他演說。佛又較顯功德。並明說相似法。真正法。不同之義。 隨喜回向品第三十七。慈氏菩薩。與善現酬唱隨喜迴向之法。諸天讚美。 大師品第三十八。舍利子向佛廣讚般若。佛言。般若即是大師。善現亦歎般若是大波羅密多。   地獄品第三十九。舍利子問。能信解者。從何處來。乃至修習。為已久如。佛言。從十方法會來。乃至信解甚久。又為善現分別修學久近之相。並說謗般若者。墮三塗相。 清淨品第四十。佛與舍利子明一切法。畢竟淨故。是法清淨。最為甚深。善現答帝釋問所起執著。佛又為說微細執著。 無標幟品第四十一。善現問。云何應行般若。佛言。不行色等若常若無常等。善現白佛。菩薩如為虛空擐功德鎧。會中有一苾作念。般若微妙難測。雖非有法。而亦非無。佛讚印之。善現答天帝釋。若欲守護修般若者。不異守護虛空幻夢化等。諸天以佛神力。見十方各有千佛同說般若。佛告善現。慈氏證菩提時。亦於此處宣說般若。乃至諸天慶慰唱言。今見第二轉妙法輪。佛告善現。如是法輪。非第一轉。亦非第二。於一切法。不為轉故。還故。出現世間。但以無性自性空故。標幟名言。皆不可得。是故名大波羅密多。 不可得品第四十二。善現廣歎。佛為釋成。 東北方品第四十三。帝釋念聞經善根。舍利子讚信解功德。佛答帝釋云何住習之問。又印舍利子甚深等讚。舍利子又說王都前相等喻。佛讚印之。又印善現甚深等讚。次為舍利子說此經從東南方。乃至最後於東北方興盛。 魔事品第四十四。佛為善現說修行時留

~p 1094-1095

難魔事。 不和合品第四十五。次說學法與持法者。種種兩不和合。皆為魔事。及說惡魔所化作事。 佛母品第四十六。佛告善現。佛觀般若。如子護母。 示相品第四十七。諸天問。般若以何為相。佛言。以空。無相。無願等為相。依世俗說。不依勝義。當知般若遠離眾相。不應問言以何為相。乃至一切法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般若不見色等故。名示色等相。能為如來顯色等世間空。示色等世間遠離寂靜等。由是能示世間實相。名如來母。能生如來。又色等皆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數量。無等等。以不可得故。於是四眾得益。菩薩得記。 成辦品第四十八。佛答善現。般若能辦六度十八空等。信解般若菩薩。從人中來。或從他方佛處來。或從睹史多天來。 船等喻品第四十九。佛為善現說海船破喻。不取所依。則溺死。能取所依。則至岸。菩薩亦爾。不依般若。則退入二乘。能依般若。則定證菩提。及說度曠野等諸喻。 初業品第五十。佛答善現。初業菩薩。應親近真淨善友。 調伏貪等品第五十一。善現白佛。誰於般若。能生淨信勝解。若生信解心。何性何相。何狀何貌。佛言。心心調伏貪瞋癡等。為性相狀貌。 真如品第五十二。諸天散華禮

~p 1096-1097

讚。佛印述之。又讚善現隨如來生。善現答之。大千震動。天又散華。善現復說真如相義。眾生獲益。六千菩薩。成阿羅漢。佛告舍利子。此由不攝受般若。遠離方便善巧。如大鳥無翅故。次諸天謂菩提極難信解證得。善現謂極易信解證得。舍利子謂若易信解證得。不應有退屈者。善現問。色等有退屈不。色等真如有退屈不。離色等及色等真如有法有退屈不。舍利子一一答言。不也。然佛何故說三種乘。滿慈子令問。為許有一菩薩乘不。善現以真如義反徵辯竟。結云。若菩薩聞說諸法真如不可得相。心不驚恐怖等。速證菩提。定無退屈。佛讚印之。善現請問。菩薩欲疾成辦菩提。當於何住。應云何住。佛廣答之。二千菩薩。得無生忍。 不退轉品第五十三。佛為善現說不退轉菩薩諸行狀相。乃至常得身語意淨。魔不能惑。 轉不轉品第五十四。佛答善現。不退轉菩薩。既名不退轉。亦得名退轉。於色等想有退轉故。復次。不退轉菩薩。當作上士。不作下士。常不遠離念佛作意。聞法作意。生生之處。常不離佛。恆聞正法。 甚深義品第五十五。善現白佛。

~p 1098-1099

惟願復為菩薩說甚深義。今住其中。能修施等。令速圓滿。佛言。種種增語。皆顯涅槃為甚深義。乃至色等亦名甚深。色等真如甚深故。色等真如。非即色等。非離色等。是故甚深。次較顯如教住。如說學之功德。又較顯隨喜迴向功德。又答無數無量無邊之義。又明依止無增減無所有為方便。修行般若。由此為門。集諸功德。便證菩提。如焰燋炷。非初非後。不離初後。 夢行品第五十六。舍利子問。夢中行此三三摩地。於深般若有增益不。善現答言。晝行有增益者。夢行亦有增益。次與彌勒菩薩問答。 願行品第五十七。佛告善現。菩薩修行施等。為諸有情發大願行。 殑伽天品第五十八。授天女記。 習近品第五十九。佛答善現。觀色等空。不令心亂。則不見法。不作證。未入定位。繫心於所緣。已入定時。不繫心於境。不退施等。不證漏盡。如壯士過曠野。如堅翅翔虛空等。 增上慢品第六十。佛為善現說菩薩不退轉相。及說增上慢相。次明菩薩欲證菩提。應常親近真善知識。次說般若妙相。次較說經功德。 同學品第六十一。帝釋歎持說者。非少善根所能。佛為

~p 1100-1101

較顯勝德。帝釋復為一苾廣明勝德。兼為慶喜明仗佛力。佛又為慶喜分別有惱亂不惱亂之所由。次明菩薩與菩薩共住。相視應如大師。 同性品第六十二。佛答善現。內空等是菩薩同性。住此中學。名為同學。又問。若一切法本性清淨。菩薩云何復於妙法而得清淨。佛言。於性淨中。精勤修學甚深般若。如實通達。遠離煩惱染著。故說復得清淨。復次。方便善巧威德力故。攝持增長。導引一切波羅密多。如薩迦耶見。如命根。 無分別品第六十三。帝釋散華發願。問隨喜福。佛為較顯。善現問如幻心。云何能證菩提。佛為徵釋。並歎菩薩能為難事。善現復言。不應說彼能為難事。以所證。能證。證法。證者。證處。證時。都不可得。如幻。如影。乃至如化。如機關等。無分別故。舍利子言。若一切法皆無分別。云何分別五趣三乘。善現答言。有情顛倒惑業因緣。施設五趣差別。無分別故。施設三乘聖者。三世如來。皆由分別斷故。可施設有種種差別。菩薩應行無所分別甚深般若。便能證得無所分別微妙菩提。覺一切法。無分別性。盡未來際。利樂有情。 堅非堅品第六十四。善現答舍利子。菩薩修行般若。行非堅法。不行堅法。

~p 1102-1103

又為諸天明稀有事。如欲調伏虛空。當知色等離故。即施等離。又答佛不沈不沒之問。次問何等菩薩。為佛讚歎。佛言。住不退轉位者。又隨不動佛為菩薩時所行而學者。又隨寶幢頂髻二菩薩所行而學者。 實語品第六十五。佛為帝釋歎善現住於勝住。然猶不及菩薩所住甚深行住。六百苾。發菩提願。佛授其記。次以般若付囑慶喜。並現不動佛國。令大眾見。又出舌相。再囑慶喜。 無盡品第六十六。佛答善現。般若菩提。皆如虛空。不可盡故。應觀色等無盡故。引發般若。乃至魔皆愁苦。 相攝品第六十七。佛答善現。六度互相攝取之相。 巧便品第六十八。佛答善現。菩薩成就巧方便者。發心甚久。乃至善根甚多。又般若雖於五度最為前導。而無分別作用真實自體。菩薩為有情故。勤行六度。前五攝在般若。性無差別。為度有情。假說差別。又般若於一切法。都無所捨。若不思惟色等。便能增長善根。圓滿六度。證得菩提。乃至著無所有不可取法。則離般若。般若如轉輪王。一切善法。隨行隨至。又能示現道非道相。又如實觀色等非相應非不相應。是能與六度常共相應

~p 1104-1105

。不相捨離。又般若是諸善法所趣向門。如水趣海。又應於諸法如實了知略廣之相。又應觀色等彫落故。破壞故。乃至性虛偽故。行深般若。如引虛空。引深般若。破壞諸法。修深般若。從初發心。至菩提座。應行。應引。應修。無容橫起諸餘作意。又應學一切法皆不可施設而趣菩提。都無所行。是行般若。從初發心。常學無所得而為方便。應修佈施等。應住內空等。諸有二者。名有所得。諸無二者。名無所得。雖於諸法常樂決擇。而不得色等。以無為無作而為方便。行深般若。佛以淨五眼。求色等不可得。雖證一切智智。不住有為界。亦不住無為界。如變化者。度化有情。如來與變化佛。俱為真淨福田。諸法法性為定量故。又一切法。但有名相。唯假施設。名相性空。有情執著。沈淪生死。菩薩悲愍。發心行行。證得一切智智。拔濟令出。然諸名相。無生無滅。亦無住異施設可得。又前際後際。俱不可得。達一切法自相空已。應行般若。無所執著。次釋般若不與諸法為義非義。 樹喻品第六十九。善現以空中種樹。喻菩薩能為難事。佛以良田種樹之喻答之。次釋菩薩當知如佛。並較發心不退。乃至如來功德。展轉增勝。又答初發心菩薩。恆正思惟

~p 1106-1107

一切智智。信解一切法。皆無性為性。 菩薩行品第七十。佛答善現。當於色等空。行菩薩行。不以二故。攝受修行六度。乃至證得一切智智。恆時增長一切善法。 親近品第七十一。佛答善現。若不親近諸佛。圓滿善根。承事善友。尚不名菩薩。豈能證一切智智。 徧學品第七十二。佛答善現。菩薩成就最勝覺慧。雖能受行清淨深法。而不攝受殊勝果報。於法自性。能不動故。次明離四句。而有得有現觀。以一切法常無常等為戲論。應離諸戲論。行深般若。徧學諸道。由菩薩道。得入正性離生。於聖法毗柰耶中。應如是學甚深般若。修除遣一切法。若一切有二想者。定無佈施等。下至順忍。彼尚非有。況能徧知一切法。況能得一切智智。 漸次品第七十三。佛答善現。住無想者。亦無順忍。菩薩於一切法。皆無有想。亦無無想。以無性為聖道。以無性為現觀。若一切法有少自性。或復他性為自性者。佛不應通達一切法無性為性已。入四禪。起五通。證菩提。度有情。菩薩初發心位。聞一切法。及諸有情。皆以無性為性。證得此故。說名為佛。乃至預流深信此故。名賢善士。

~p 1108-1109

故我定應發趣菩提。普為有情得涅槃故。作漸次業。修漸次學。行漸次行。所謂六度。六念。乃至一切相智。 無相品第七十四。佛答善現。以一切法。皆以無性為性。諸有情類。具斷常見。住有所得。難可解脫。若無所得。即是得。即是現觀。即是菩提。以不壞法界相故。由此故得有初地。乃至十地。得有異熟神通六度等法。由離諸相無漏心力。能於無相無作法中。圓滿一切功德。 無雜品第七十五。佛答善現。安住如夢等五取蘊中。為諸有情佈施。持戒。安忍。精進。修定。學慧。如實了知如夢等五蘊。皆同一相。所謂無相。若如是知而行施等。則能圓滿一切善法。 眾德相品第七十六。佛答善現。愚夫異生。於夢得夢。得見夢者。乃至於化得化。得見化者。顛倒執著。造三業行。往來生死。菩薩以二種空。觀察諸法。一畢竟空。二無際空。安住二空。為說正法。色等是空。離我我所。如夢。如化。都無自性。又以方便神力。拔濟令出。得三乘果。次明菩薩甚奇稀有之法。安住異熟六度五通等。隨應攝受有情。佈施。愛語。利行。同事。財施。法施。說三十七品。乃至相好等法。四十二字母等。不壞諸法。無二分別。為諸有情。如實宣說。令離妄想

~p 1110-1111

顛倒執著。趣三乘果。譬如化佛。教所化眾。又一切法。不異真法界等。而依世俗施設因果差別。菩薩於諸法中。自無執著。教他無執。善達諸法如實相故。 善達品第七十七。佛答善現。如所變化。於一切法都無所行。是為善達諸法實相。以諸法但有假立名相。是故菩薩於諸善法。能自增進。亦能令他增進。又如實知色等相。色等生滅。色等真如。是為能學三解脫門。則能學一切法。又欲學法界。當於一切法學。知一切法。即真法界。初中後際。常無差別。 實際品第七十八。佛答善現。菩薩但以實際為量。行深般若。由方便善巧力故。安立有情。令住施等。而不執著。觀本性空。都無所得。為度執有情想及法想故。行道相智。得三乘道。趣證無上菩提。佛眼常無斷壞。 無闕品第七十九。佛答善現。菩薩具足殊勝方便善巧。修行施等。不得施等。亦不遠離施等。修菩提道。次答舍利子。不和合一切法。不離散一切法。諸法皆無自性可合離故。如實了知一切法性。皆不可取。於一切法。得無障礙。安住二諦。宣說正法。如化食施化眾等。又答善現。修行施等。及餘大菩提

~p 1112-1113

道。皆能成熟有情。 道士品第八十。佛告善現。總一切法。皆菩薩道。不學一切法。定不能得一切智智。審察諸法。皆畢竟空。不應執著。而於諸法。學無厭倦。觀諸有情心行差別。如實了知。但行虛妄所執。方便善巧教令遠離所執。修諸善行。然勿恃此而生憍逸。次明清淨自他三種麤重。能淨佛土。 正定品第八十一。佛答善現。是菩薩從初發心。至最後有。皆住菩薩正性定聚。次釋如來本生之疑。次明一切善法。皆是菩提資糧。 佛法品第八十二。佛答善現。即菩薩法。亦是佛法。由位有異。法性非異。 無事品第八十三。佛答善現。無性法中。無業無果。亦無作用。愚夫不了。顛倒發業。受三界身。為拔濟故。施設聖法。及毗柰耶分位差別。廣說夢。像。響。燄。影。幻。變化。尋香城喻。 實說品第八十四。佛答善現。我說一切法平等性為清淨法。菩薩知一切法不可取已。為饒益彼諸有情故。求趣菩提。不為己身。非為餘事。乃至依世俗故。說得菩提。若執有二。不能得果。亦無現觀。執無二者。亦復如是。法平等性。非佛所行。以與佛無別故。又復法平等性。非即一切。非離一切。說名勝義。菩薩行深般若。不動勝義而行菩薩行。成熟有情。嚴

~p 1114

淨佛土。證得菩提。說法度眾。 空性品第八十五。佛答善現。若有情自知諸法皆本性空。則佛菩薩不現神通作稀有事。又一切世出世法。無非是化。然有聲聞化。有獨覺化。有菩薩化。有如來化。有煩惱化。有諸業化。乃至非實有法。名為涅槃。是故可說涅槃非化。又一切法。先既非有。後亦非無。自性常空。不應驚怖。(已上共七十八卷。與初分品有開合。文略義同。但無常啼法湧二品)

閱藏知津卷第二十二

~p 1115

閱藏知津卷第二十三

            北天目沙門釋智旭 彙輯

【大乘經藏 般若部第三之八】

     ○第三分。 緣起品第一。佛住鷲峰。與五億苾等俱。餘並同初二分。而九方文略。 舍利子品第二。與初分學現品。至現舌相品同。而文較第二分又稍略。 善現品第三。與初分教誡教授品。至淨道品同。 天帝品第四。與初分天帝品。至歎眾德品同。 現窣堵波品第五。與初分攝受品同。稱揚功德品第六。佛設利羅品第七。福

~p 1116-1117

聚品第八。隨喜迴向品第九。地獄品第十。歎淨品第十一。讚德品第十二。陀羅尼品第十三。魔事品第十四。現世間品第十五。與初分佛母品同。不思議等品第十六。譬喻品第十七。與初分辦事品等同。善友品第十八。真如品第十九。不退相品第二十。空相品第二十一。殑伽天品第二十二。巧便品第二十三。學時品第二十四。見不動品第二十五。即初分願喻品等。 方便善巧品第二十六。即初分無盡品等。 慧到彼岸品第二十七。妙相品第二十八。施等品第二十九。佛國品第三十。宣化品第三十一(共五十九卷。與第二分。開合不同。亦無常啼法湧二品。)

     ○第四分。妙行品第一。即善現教誡品等。帝釋品第二。供養窣堵波品第三。稱揚功德品第四。福門品第五。隨喜迴向品第六。地獄品第七。清淨品第八。讚歎品第九。總持品第十。魔事品第十一。現世間品第十二。不思議等品第十三。譬喻品第十四。天讚品第十五。真如品第十六。不退相品第十七。空相品第十八。深功德品第十九。談夢覺義。較前三分更明暢。殑伽天品第二十。覺魔事品第二十一。

~p 1118-1119

善友品第二十二。天主品第二十三。無雜無異品第二十四。迅速品第二十五。幻喻品第二十六。堅固品第二十七。散華品第二十八。隨順品第二十九(共一十八卷。隨順品中文。與初二三分不同。)

     ○第五分。善現品第一。天帝品第二。窣堵波品第三。神咒品第四。設利羅品第五。經典品第六。迴向品第七。地獄品第八。清淨品第九。不思議品第十。魔事品第十一。真如品第十二。甚深品第十三。船等喻品第十四。如來品第十五。不退品第十六。貪行品第十七。姊妹品第十八。夢行品第十九。勝意樂品第二十。修學品第二十一。根栽品第二十二。付囑品第二十三。見不動佛品第二十四(共十卷。較第四分更略。)

     ◎第六分。 緣起品第一。佛住鷲峰。與四萬二千苾芻。七萬二千菩薩。及天龍鬼神眾俱。面門出光。照無邊界。還歸面門。東方普光佛所。離障菩薩。南方日光佛所。日藏菩薩。西方功德光明佛所。功德藏菩薩。北方自在王佛所。廣聞菩薩。東南方甘露王佛所。不退轉菩薩。西南方智炬佛所。大慧菩薩。西北方妙音王佛所

~p 1120-1121

。功德聚菩薩。東北方智上佛所。常喜菩薩。上方金剛相佛所。寶幢菩薩。下方金剛寶莊嚴王佛所。寶信菩薩。皆來集會。 通達品第二。最勝天王請問。云何菩薩修學一法。能通達一切法。佛答以修學般若。能通達十波羅密。 顯相品第三。佛答最勝。如地水火風空等相。甚深般若。亦復如是。 法界品第四。佛答最勝。菩薩學深般若。有妙慧故。通達法界。即是不虛妄性。不變異性。諸法真如。但可智知。非言能說。於是大千變動。菩薩脫衣敷座。諸天散華奏樂。龍澍香雨。十方佛放眉光。徧照此土。還歸佛頂。眾會獲益。最勝復問。甚深般若。既絕語言。離諸文字。云何菩薩為諸有情說法。隨順甚深法相。不違世俗。佛言。具大方便善巧力故。謂大慈悲喜捨。又問。云何為度有情。示現諸相。佛言。相不可得。但由方便善巧威力。示現入胎。乃至涅槃種種化相。 念住品第五。佛答最勝。菩薩行深般若。心正無亂。善修身受心法念住。及說如來功德大威神相。 法性品第六。佛答最勝。如來法性不可思議。如無價珠。墮在淤泥。不為所染。依此法性

~p 1122-1123

修習善根。具足方便大悲願力。不捨有情。遠離一切虛妄分別。心得清淨。深如大海。一一行中。具眾行故。生淨佛土。不為胎汙。於是舊住天神。空中讚歎。並為光德天子現淨土相。 平等品第七。佛答最勝法性平等之義。並為授記。 現相品第八。舍利子問先現苦行等事。最勝答之。 無所得品第九。善思菩薩問最勝得受記耶。答言。我雖受記。而猶夢等。乃至重重問答。令眾獲益。最勝問佛。云何末發心者。即能發心。皆悉成就。得不退轉。佛言。以純淨意。發菩提心。親近賢聖。樂聞正法。遠離慳嫉。正信業果。設為身命。終不作惡。乃至佛為破四見故。說無常。苦。無我。涅槃。寂靜四法。次說神咒。 證勸品第十。佛為最勝說過去功德寶王佛時。治世輪王。問深正法。成然燈佛。彼時千子。即是賢劫千佛。最勝又問。云何修行。速成大道。佛言。一切善法。無不修滿。又問。現何色像。佛言﹕如鏡隨現。又般若猶如虛空。無有一法可為譬喻。 顯功德品第十一。佛答曼殊室利。過去多聞佛時。精進力菩薩。即今最勝天王。又答云何護持正法。云何能調伏心等問。 現化品第十二。最勝答善思問。佛所化身。更能化作無量化佛。往昔願力清

~p 1124-1125

淨故。及答護正法問。又有賢德天子。相與問答。 陀羅尼品第十三。曼殊室利及寂靜慧菩薩。共說眾法不入陀羅尼功德。大千振動。天雨妙華。佛說過去寶月佛時。寶功德菩薩。有大辯才。即今寂靜慧是。 勸誡品第十四。佛答曼殊室利。具明信受福聚。毀謗罪過。 二行品第十五。佛為曼殊室利說化他自行二種般若。及說五事不可思議。三十二相。八十隨好。 讚歎品第十六。曼殊室利。妙色天子。善名天子。大梵天王。各以頌讚。佛印成之。 付囑品第十七。佛以十法付囑阿難。一書寫。二供養。三施他。四諦聽。五披讀。六受持。七廣說。八諷誦。九思惟。十修習。及為持髻梵天。說佛讚三事。最為無上。一發菩提心。二謢持正法。三如教修行。(八卷)

     ◎第七曼殊室利分。佛在給孤獨園。與百千苾芻。十千菩薩眾俱。曼殊室利明相現時。詣如來所。在外而立。舍利子等亦然。佛出敷坐跏趺。曼殊答佛。為欲利樂有情。以真如相觀於如來。次與舍利子互相酬唱。復答佛發明甚深般若。觀一切法。皆是佛法。於是舍利子。慈氏菩薩。曼殊室利。無緣慮女。皆歎聞說不沈沒驚

~p 1126-1127

怖者。已住不退轉地。佛印成之。又與舍利子互相問答。顯真法界性平等義。又與佛互相問答。明福田相不可思議。大地變動。眾會得益。次明初學不思議定。如初學射。久習成就。不復作意。大迦葉問當來誰能信解修學。佛具答之。次為曼殊說一相莊嚴三摩地。謂不動法界。念一如來。即為普觀三世諸佛。乃至佛現神力。護持般若久住世間。饒益有情。(二卷。與大寶積經第四十六會同。)

     ○第八那伽室利分。佛在給孤獨園。妙吉祥菩薩。於日初分。著衣持鉢。漸將入城。龍吉祥菩薩見已問答。無能勝菩薩來讚。妙吉祥菩薩。答以一切非實。皆如谷響。龍吉祥復相問答。既承教誡。入海喻定。善思菩薩。變動大千。不能令出。後從定起。雨諸香花。向佛歸命。妙吉祥又為說無上法食。善現來問。何所談論。妙吉祥詰以何法名為大士。如響。豈能有所談論。善現入無所得三摩地門。出定。向佛皈命。妙吉祥又說諸法如幻夢等。善現又入滅定。舍利子來問答。善現出定。妙吉祥為說稀有妙食。善現及舍利子。俱入滅定。次從定起。各各入城。善現化一女人。妙吉祥與諸菩薩聲聞等眾。各飯食已俱詣佛所。以如上事。具白世尊。佛讚

~p 1128-1129

印之。妙吉祥曰。彼女所斷我見。即非我見。是故如來說名我見。乃至夫法想者。即非法想。是故如來說名法想。次歎持四句頌。福聚甚多。世尊說頌。如星。翳。燈。幻。露。泡。夢。電。雲。於一切有為。應作如是觀。(一卷)

     ○第九能斷金剛分。與流通金剛般若同本。頌曰。諸和合所為。如星翳燈幻。露泡夢電雲。應作如是觀。(一卷)

   ◎第十般若理趣分。佛住他化自在天王宮。與八百萬大菩薩俱。為諸菩薩。說一切德甚深微妙般若理趣清淨法門。此門即是菩薩句義。理極妙樂清淨句義。諸見永寂清淨句義。乃至一切有記無記法。有漏無漏法。有為無為法。世間出世間法。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復依徧照如來之相。說寂靜法性般若理趣現等覺門。復依調伏一切惡法釋迦牟尼如來之相。說調伏眾惡般若理趣普勝法。復依性靜如來之相。說平等智印般若理趣清淨法。復依一切三界勝主如來之相。說灌頂法門般若理趣智藏法。復依一切如來智印持一切佛祕密法門如來之相。說如來智印般若理趣

~p 1130-1131

金剛法。復依一切無戲論法如來之相。說離戲論般若理趣輪字法。復依一切如來輪攝如來之相。說入廣大輪般若理趣平等性。復依一切廣受供養真淨器田如來之相。說真淨供養甚深理趣無上法。復依一切能善調伏如來之相。說能善調伏甚深理趣智藏法。復依一切能善建立性平等法如來之相。說性平等性甚深理趣最勝法。復依一切住持藏法如來之相。說有情住持甚深理趣勝藏法。復依究竟無邊際如來之相。說無邊無際究竟理趣金剛法。復依徧照如來之相。說三神咒。一一告金剛手受持功德。(一卷。與密部實相般若同。而咒不同。)

     ◎第十一佈施波羅密多分。佛在給孤獨園。與千二百苾芻俱。再三命勸舍利子。為諸菩薩宣說佈施波羅密多。舍利子言。應緣一切智智。以大悲為上首。修行佈施。則能攝受一切智智。疾證無上菩提。寧以無記心行施。或不行施。終不以迴向二乘地心行施。次答滿慈子問。喻說菩薩聲聞行施勝劣意願。滿慈子亦說二施譬喻。舍利子廣說有巧方便所行佈施。及隨喜迴向所引善根。如月。如日。如吠琉璃寶。如馬寶。又常於有情。作大饒益。如真金。如日月。如商主。如善士。如王

~p 1132-1133

種。次更廣說應起決定施心。應學無染佈施。又觀諸法。若順若違。皆能助引一切智智。又明二乘於一切智。亦有助力。然諸二乘作意。於一切智及此貲糧。俱無助力。故制菩薩定不應起二乘相應作意。次明能捨眾相迴向菩提。欲為有情作大饒益。乃名能得無上善利。方便善巧。不取法相。得入居頂諸菩薩數。次明說如是法。皆如來力。佛囑阿難受持。滿慈子問。若一切法。皆非實有。行佈施。何所捨。成正覺。何所得。佛言。無所捨。無所得。無所損。無所益。如二幻師。戲為變易。以幻價直。另化美團等。又舍利子答滿慈子。菩薩先應思惟一切法性。畢竟空寂。次應思惟一切智智。具勝功德。後應愍念一切有情貧乏珍財。受諸苦惱。作是念已。便捨一切珍財。施諸有情。心無所著。亦以正法施諸有情。亦以無邊上妙供具。恭敬供養佛法僧寶。如是佈施。隨順菩提。疾能證得一切智智。與諸有情。作大饒益。於是佛以神力。令諸大眾。見十方各各無數殑伽沙數世界。各有無量菩薩。行施精勤。乃結勸云。菩薩欲疾證得一切智智。窮未來際。利樂有情。應觀法空。緣一切智。具勝功德。愍念有情。受貧匱苦。應行佈施波羅密多。持此善

~p 1134-1135

根。普施一切。令脫惡趣生死眾苦。作是願言。十方世界諸有情類。由我善根功德威力。未發無上心者。令速發心。已發心者。令永不退。已不退者。今速圓滿一切智智。舍利子問。最初發心。第二發心。住不退地。坐菩提座差別。佛答示之。並以神力。令見十方各無數界。無數菩薩。行菩薩行種種差別。無數如來。種種方便。饒益有情。乃結勸云。若定發心求一切智。彼必當作世間第一真淨福田。及作大千最大法師。亦作如來。利樂一切有情。次答舍利子問。廣明菩薩初心。勝於二乘後心。及明菩薩不退心力。於餘神力。最為無上。次滿慈子與舍利子互相問答。明退心者。非真菩薩。是增上慢。欲證菩提。應正發起一切智智相應作意。乃至佛囑阿難受持。(五卷)

     ◎第十二淨戒波羅密多分。佛在給孤獨園。與千二百五十苾芻俱。命舍利子。宣說戒度。滿慈子問。云何應知菩薩持戒犯戒。舍利子答。若住二乘作意。是名非所行處。是名菩薩犯戒。又問。若求一切智智而修佈施。豈不執著一切智智。成戒禁取。云何名為持菩薩戒。答言。一切智智。遠離眾相。非方處攝

~p 1136-1137

。既非有法。亦非無法。由此因緣。不可執取。是故菩薩行施。持戒。迴向菩提。雖求證得一切智智。而不名為戒禁取攝。若迴向二乘地。執取淨戒。是失菩薩戒。名犯戒菩薩。若未見聖諦。未證實際。或有因緣。易可還淨。若見聖諦。證實際已。異見深重。難可還淨。又雖經沙數大劫修行淨戒令滿。而不迴向菩提。饒益有情。不能攝受菩薩戒度。雖經沙數大劫居家受妙五欲。而不發趣二乘地心。求一切智。增上意樂無退壞故。不名犯菩薩戒。又若見有少法名為作者。名為犯戒菩薩。若隨所修六度。皆用大悲為首。發起隨順迴向一切智智相應之心。是名具戒菩薩。次廣歎初心一菩薩戒。遠勝世出世間一切淨戒。以其心無分限。普度有情。求大菩提。引發淨戒。是故除佛所有淨戒。於餘淨戒。最為第一。又寧遲證菩提。不為速求墮二乘地。又菩薩不應欲勝菩薩。不應輕慢菩薩。不應降伏菩薩。於餘菩薩。供養恭敬。應如如來。乃至應普恭敬一切有情。又一切法。無少有實。皆如幻事。故諸菩薩迴向趣求一切智智。皆由了達諸法非實。如幻。如化。有所堪能。又菩薩於

~p 1138-1139

六度二十空等。乃至一切相智。雖應精勇修習。如救頭然。不應味著。又明菩薩於二乘地。但應遠離。不應讚毀。佛讚印之。並為廣說方便善巧。又明如來皆深愍念一切有情。心無差別。不隨欲行。然於菩薩。最不棄捨。(五卷)

     ◎第十三安忍波羅密多分。佛在給孤獨園。與千二百五十苾芻眾俱。命滿慈子宣說忍度。舍利子問。菩薩忍。聲聞忍。有何差別。滿慈子答。聲聞唯為捨棄自身煩惱。名為少分安忍。菩薩欲度無量有情。名為具分安忍。於檀塗火燒。起平等心。俱欲畢竟利樂。又聲聞唯觀蘊等無我有情之所引發。菩薩亦觀蘊等無性無生之所引發。菩薩欲證菩提。應修其心。令與地水火風空等。寧受無邊大苦。而不愛著二乘自利眾善。又若住二乘地。起二乘作意。乃至樂觀蘊等常無常等。是為行他行處。若修六度一切智智相應作意。是為行自行處。一切惡魔。不能得便。

(一卷)

     ◎第十四精進波羅密多分。佛在給孤獨園。與千二百五十苾芻眾俱。滿慈子問菩薩精進。佛言。初發心時。若身。若心。先應為他作饒益事。如僕任主。不應

~p 1140-1141

自在。諸有所為。皆隨主欲。亦如馬寶。盤迴去住。遲速任人。又常勤修六度二十空等。能為難事。(一卷)

     ◎第十五靜慮波羅密多分。佛住鷲峰。與千二百五十苾芻眾俱。舍利子問。菩薩云何方便。安住靜慮。佛言。漸次入四靜慮。引發五通。降魔成覺。又雖現入四禪四定。而不味著。亦不離染。雖觀一切法都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滿慈子問。何緣如來許諸菩薩入四禪四定。不許久住其中。心生染著。舍利子答。若生欲界。速能圓滿一切智智。生色無色。無斯用故。滿慈子問。云何安住靜慮。攝受般若精進忍戒施等。佛一一答。又明若住二乘相應作意。名為散亂。若隨所集一切善根。迴向趣求一切智智。名為心定。舍利子問。菩薩安住靜慮。云何方便。還從定起。佛言。於色無色靜慮等至。順逆次第。超越串習。極善純熟。遊戲自在。復入欲界非等引心。由起此心。還生欲界。親近供養諸佛。引發菩提分法。生色無色。無如是能。上二界生。身心鈍故。(二卷)

     ◎第十六般若波羅密多分。佛住竹林白鷺池側。與千二百五十苾芻。無量無數一生所繫菩薩眾俱。有善勇猛菩薩。請問何謂般若。云何修行。云何令速圓滿。云

~p 1142-1143

何惡魔不能得便。能覺魔事。云何安住。速能圓滿一切智法。佛言。實無少法。可名般若。謂如實知一切法性。無實無生。亦無虛妄。雖不見有菩提心性。而能發起大菩提心。彼雖如是發菩提心。而於菩提無所引發。若能遠達諸法實性。是謂般若微妙甚深。實不可說。今隨世俗文句。方便演說。即蘊等。非般若。離蘊等。非般若。般若於一切法。都無所依。不在蘊等內。不在蘊等外。不在兩間。遠離而住。與蘊等非相應。非不相應。蘊等真如。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如所有性。是謂般若。復次一切法無自性。是謂般若。一切法非一切法所行故。無知無見。是謂般若。一切法不捨自性。如是徧知。是謂般若。一切法與一切法非合非離。是謂般若。一切法非增非減。是謂般若。一切法非染非淨。是謂般若。一切法非有淨法。非有不淨法。是謂般若。一切法非移轉。非趣入。是謂般若。一切法非繫非離繫。非死非生。非生非死。非流轉非有流轉法。非盡非有盡法。非有集法。非有滅法。非有起法。非有盡法。非有變壞法。非無變壞法。非常非無常等。非有貪瞋癡法。非離貪瞋癡法。非作者非使作者等。非斷非常。非有邊非無邊。非見趣非見趣斷。非愛

~p 1144-1145

非愛斷。非善非非善。是謂般若。如是般若。非一切法攝。亦非遠離如是等法。別有般若。如夢。如幻。如燄。如影。如響。如沬。如泡。如芭蕉。如虛空。如影光。如寶光。如燈光。非圓成實。於是舍利子廣歎難見難覺。乃至無邊際等。佛一一印述之。舍利子問。云何菩薩依如是法。行諸境相。佛言。尚不得法。何況非法。尚不得道。何況非道。知一切境。皆無境性。於一切境。皆無住著。以無邊法為所行境。如空。如風。無有少相而可得者。又此甚深法要。非但耳聞。即名為果。要不放逸。精進修行。如實了知。遠離眾惡。自他俱利。乃名為果。若於正法起異解行。不名聞法。若於法義起顛倒解。不正修行。定無順忍。不應深信微少善根。謂彼即能脫諸惡趣。若得順忍。能不復造感惡趣業。不復懈怠起順退分。時舍利子告善現言。云何具壽默然不說般若。善現答言。我於諸法都無所見。故無所說。乃至甚深般若不可說示。佛告善勇猛言。菩薩修行般若。於一切法。都無所行。以一切法。皆是顛倒之所等起。非實。非有。邪偽虛妄。若能行無所行。為行般若。徧知一切所緣而行。除遣一切所緣而行。善勇猛言。菩薩修

~p 1146-1147

行甚深般若。不可思議。佛言。如是一切法皆不可思議故。菩薩修行般若亦不可思議。善勇猛言。如是行深般若。是無上行。清淨行。明白行。無生行。無滅行。超出行。難伏行。佛印成之。又明一切法皆以無性為性。不可修。亦不可遣。菩薩於一切法。無取無執。無住無著。成就功德智慧大威神力。能降伏魔。乃至付囑賢守導師等五百上首菩薩。及善勇猛菩薩。又復微笑放光。令大千界處處有情。互得相見。天龍鬼神。花香供養。讚詠神力。無數菩薩。得無生忍。無邊有情。發無上心。(八卷)

△放光般若波羅密多經(三十卷)菜重芥

            西晉于闐國沙門無羅叉共竺叔蘭譯

共九十品。與大般若第二分同本。而有常啼法上二品。

○摩訶般若波羅密經(三十卷)薑海鹹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共僧叡譯

共九十品。亦同放光般若而文較順暢。

光讚般若波羅密經(十卷)河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p 1148-1149

共二十一品。亦同上經。而文來未盡。

道行般若波羅密經(十卷 有道安序)淡

            後漢月支國沙門支婁迦讖譯

共三十品。與大般若第四分同。而有常啼曇無竭二菩薩事。

小品般若波羅密經(十卷 有僧叡序)鱗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共二十九品。與道行同。

○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密多經 (二十五卷北作十四卷 南似蘭北履薄)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共三十二品。亦同道行。而文暢順。

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密經(三卷今作二卷 南履北臨)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即佛母般若三十二品之攝頌也

大明度無極經(六卷)潛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共三十品。亦同道行。

摩訶般若波羅密鈔經(五卷)潛

            苻秦天竺沙門曇摩蜱共竺佛念譯

~p 1150-1151

共十三品。亦同道行。而文來未盡。

◎勝天王般若波羅密經(七卷)羽

            陳優禪尼國王子月婆首那譯

與大般若第六分同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密經(一卷)翔

            蕭梁扶南國沙門曼陀羅仙譯

與大般若第七會同。又收入寶積第四十六會。

☉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密經(一卷)翔

            蕭梁扶南國沙門僧伽婆羅譯

亦與大般若第七會同

佛說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二卷 一名決了諸法如幻三昧)翔

            劉宋沙門釋翔公譯

與大般若第八會同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一卷)羽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與大般若第九會同。而舉世流通。智者大師有疏。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一卷)羽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p 1152-1153

亦同第九會。而分作十二分。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一卷有跋)羽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金剛能斷般若波羅密經(一卷)翔

            隋南天竺沙門達摩笈多譯

文拙甚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一卷)翔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已上並是同本異譯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一卷)翔

            唐玉華寺沙門釋玄奘譯(即第九會抄出別行)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多經(二卷 有代宗序 南流北溫)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序品第一。佛在鷲峰。初年月八日。入大寂靜妙三摩地。放毛孔光。普照十方。菩薩來集。觀如來品第二。說護佛果護十地行。波斯匿王言。觀身實相。觀佛亦然。佛印之。菩薩行品第三。二諦品第四。護國品第五。不思議品第六。奉持品第七。有金剛手菩薩所說咒。囑累品第八。

文更順暢最宜流通。

~p 1154-1155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經(二卷)翔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與上經同。有智者大師疏。

佛說了義般若波羅密多經(二紙餘 南淵北斯)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佛告舍利子。般若波羅密相應行者。當於諸法如實了知。諸有所作。離一切相即能圓滿六度。又當斷除十種疑惑。

佛說五十頌聖般若波羅密經(二紙欠 南履北臨)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佛在鷲峰。告須菩提。般若波羅密經。於三乘法。聚集攝受。平等如一。

佛說帝釋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三紙餘 南履北臨)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佛在鷲峰。為帝釋說般若義無邊。及說頌。說咒。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十六行半)翔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舉世流通。文約義富。

摩訶般若波羅密大明咒經(一紙欠)翔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p 1156

☉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密多經(一紙半 南凊北薄)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二經俱與上同本。而後譯有序及流通。佛在鷲峰入定。舍利子問觀世音。觀世音說竟。佛出定讚之。

閱藏知津卷第二十三

~p 1157

閱藏知津卷第二十四

            北天目沙門釋智旭  彙輯

【大乘經藏 法華部第四】

   述曰。凡是開權顯實。授聲聞成佛記。發跡顯本。明成佛甚久遠。及但明一乘修證之法。無二無三者。皆此部收。

無量義經(一卷  前有劉虬序)草

            蕭齊中天竺沙門曇摩伽陀耶舍譯

   德行品第一。大莊嚴菩薩讚佛。說法品第二。大莊嚴問。何法速成菩提。佛答﹕

~p 1158-1159

有一法門。能令速成菩提。謂無量義。從一法生。一法者。名為實相。十功德品第三。

此說法華之前茅也。故收入法華部中。

妙法蓮華經(七卷)草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序品第一。佛在耆闍崛山。先說無量義經。次入無量義定。眉光東照萬八千土。彌勒疑問。文殊述往事以釋之。 方便品第二。世尊出定。告舍利弗。諸佛方便不可思議。唯佛與佛。乃能知之。即止不說。舍利弗三請。五千增上慢者退席。乃唱唯一大事。所謂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一切皆當作佛。實無三乘。 譬喻品第三。授舍利弗記。說火宅喻。 信解品第四。須菩提。迦旃延。大迦葉。目犍連。領解佛旨。說窮子喻。 藥草喻品第五。佛印四人所說。而推廣之。 授記品第六。授大迦葉等四人記。 化城喻品第七。先說大通智勝佛時。十六王子覆講結緣事。次說化城喻。 五百弟子授記品第八。富樓那為上首。五百弟子皆得受記。說繫珠喻。 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阿難。羅睺羅為上首。 法師品第十。佛因藥王菩薩。告八萬大士。持此經

~p 1160-1161

。速得佛。並說鑿井喻。 見寶塔品第十一。多寶佛塔從地湧出。大聲讚善。釋迦如來以神力。三變淨土。分身諸佛咸集。與欲開塔。多寶如來。分半座與釋迦同坐。釋迦大聲唱告勸持。 提婆達多品第十二。說如來往昔求法。事阿私仙得聞妙法。今授提婆達多大菩提記。文殊入海弘經。龍女獻珠成佛。 持品第十三。藥王大樂說等。各各發願持經。佛授大愛道及耶輸記。又視八十萬億那由他諸菩薩。諸菩薩亦發願持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文殊請問末世持經方法。佛以身口意誓願四安樂行答之。兼說輪王髻珠喻。 從地湧出品第十五。六萬恆沙菩薩。各將眷屬。從地湧出。大眾懷疑。彌勒興問。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佛自明成道已來甚久。以釋眾疑。說醫王喻。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明在會聞法獲益之多。及明五品弟子功德。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明法師得六根清淨。 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明往古比丘。以隨喜行。得淨六根。速成佛道。 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出廣長舌。放毛孔光。謦欬彈指。聲徧十方。 囑累品第二十二。三摩眾菩薩頂而囑付之。 藥王菩薩本事

~p 1162-1163

品第二十三。宿王華菩薩請問。佛為說一切眾生喜見菩薩然身然臂事。

妙音菩薩品第二十四。佛放眉間光。照東方世界。召此菩薩來作佛事。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無盡意菩薩請問。佛為說十四無畏。三十二應。種種功德。 陀羅尼品第二十六。菩薩及天神等各各說咒。護法。 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明往古淨德夫人。淨藏淨眼二子。同化父王見佛。 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佛為普賢重示四法。普賢說咒謢持。

   此一部經。乃如來究竟極談。具明施設一代時教所以然之線索。如家業之有總帳簿。如天子之有九鼎也。非精研智者大師玄義文句。不盡此經之奧。仍須荊谿尊者釋籤妙樂輔之。

正法華經(十卷)木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與上經同。但藥草品中。有迦葉問答。及生盲喻。五百弟子授記品初。有入海取寶喻。法師品名為藥王如來品。有寶蓋王及千子與善蓋太子法供養事。一切咒皆翻梵成華。囑累品在最後。

~p 1164-1165

妙法蓮華經(八卷  前有序 南蓋北賴)

            隋北天竺沙門闍那崛多共達摩笈多譯

多用什師譯文。但添藥草品後生盲一喻耳。

   陀羅尼品在第二十一。囑累品在最後。提婆達多品。合入見寶塔品。故止有二七品。

薩曇芬陀利經(半卷)草

            附西晉錄

即寶塔品提婆達多品別出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一卷  南缺北草)

            鳩摩羅什譯文闍那笈多譯頌

   按藏中法華經普門品。無重頌。今既補入全經。刞此品便為重出。然舉世流通功驗最多。智者大師有別行玄疏。四明尊者復有記解。最精最妙。不可不閱。

法華三昧經(半卷)草

            劉宋枳園寺沙門釋智嚴譯

   眾會欲問佛。佛放口光徧十方。即不見佛身相。大眾各入三昧。觀察不可得。羅閱王辯通。及女利行等來。佛從地湧。坐蓮華上。利行問佛。乃至得道。與眾問答

~p 1166-1167

。諸女發心皆出家。王亦出家。得授記。

廣博嚴淨不退轉法輪經(四卷)髮

            劉宋枳園寺沙門釋智嚴共寶雲譯

   文殊師利以神通力。同舍利弗到十方世界供佛。集一切菩薩同到祇園。請轉不退法輪。說堅信堅法八人四果聲聞支佛密義。令諸眾會。捨離諸想。其諸羅漢。復作成就五逆。滿足五欲。遠離正見等密語。眾會驚疑。文殊釋之。佛現舌相。普授聞經不退轉記。波旬入會。佛復以密語遣之。大眾騰疑。佛為解釋。次有三菩薩來。一自稱是如來。一自稱是世尊。一自稱是佛。眾又騰疑。佛為解釋。於是眾菩薩各以偈讚。阿難請問較量功德。師子童女。及比丘尼。居士婦。發心受持。捨離女身。乃至明不信罪報。大眾悔過。請佛守護流通。

不退轉法輪輕(四卷)髮

            安公涼土譯經在北涼錄

阿惟越致遮經(四卷  南此北蓋)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二經並與上同

大薩遮尼犍子授記經(十卷)豈

~p 1168-1169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序品第一。佛住鬱闍延城。嚴熾王園。於大眾中。現殊勝身相。 問疑品第二。文殊偈讚請問。佛止之。文殊復問。 一乘品第三。明二種十二法。能發菩提。又佈施乃至方便。各十二種妙行。又如來有十二勝妙功德。淨佛國土。為利眾生。示十二濁。實唯一乘。分別說三。 詣嚴熾王品第四。大薩遮詣王所也。 王論品第五。薩遮為嚴熾說聖王法。及小王法。 請食品第六。王請薩遮。 問罪過品第七。王問智人亦有罪否。薩遮次第舉諸人過。並王過。及自過。 如來無過功德品第八。薩遮為王備演如來所有功德。所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大慈大悲。三念處。三不護。一切種智。十自在。三十七品。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及常無盡法身。 詣如來品第九。薩遮與王。同來見佛。 說法品第十。舍利弗與薩遮論見佛聞法事。佛為薩遮發跡。 授記品第十一。授薩遮大菩提記。 信功德品第十二。

此經文義俱暢。宣說世出世法。曲盡其妙。急宜流通。

~p 1170-1171

△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三卷)養

            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陀羅譯

與上經同。缺王論品。而於如來功德。亦有缺略。

金剛三昧經(二卷 南賢北難)

            出北涼錄

   序品第一。佛於靈山。先說大乘一味真實法。即入金剛三昧。阿伽陀比丘說偈讚歎。 無相法品第二。佛從三昧起。更宣一味法。解脫菩薩。更請為末世眾生。宣說入一味法。 無生行品第三。心王菩薩問得無生忍義。 本覺利品第四。無住菩薩問轉入晻摩羅義。 入實際品第五。大力菩薩問答。 真性空品第六。舍利弗問答。 如來藏品第七。梵行長者問答。 總持品第八。地藏菩藏問答。並囑阿難受持。

大法鼓經(二卷)染

            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陀羅譯

   佛在祇洹。海眾雲集。說有非有法門。波斯匿王。擊鼓吹貝而來。佛言。我今當說大法鼓經。先命迦葉觀察眾會。堪聞與否。乃有百幹萬億阿僧祇分聲聞緣覺。初業菩薩。皆從座去。餘一切住。然後廣讚迦葉。命於此法少問其義。所謂如來常樂

~p 1172-1173

我淨。不般涅槃。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無有三乘。實唯一乘。一切空經。是有餘說。惟有此經。是無上說。亦說化城窮子等喻。次囑迦葉。於末世中。護持此法。迦葉辭謝不堪。佛言。迦葉於我滅後。護持此法。有四十年。若至正法餘八十年時。惟一切世間樂見童子能持。

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一卷 一名觀普賢觀經一名出深功德經 南罔北短)

            劉宋罽賓國沙門曇摩蜜多譯

   阿難。迦葉。彌勒。同問如來滅後修行大乘法要。佛為說普賢觀門。及懺悔六根罪法。此與法華普賢勸發品。相為表堙C故智者大師法華懺儀。全宗此經。

閱藏知津卷第二十四

~p 1175

閱藏知津卷第二十五

            北天目沙門釋智旭 彙輯

【大乘經藏  涅槃部第五】

   述曰。大涅槃部。別在一日一夜。通該一代。凡是扶律談常。顯佛實不滅度者。皆此部收。又如遺教等經。雖在此時。以是小機所見。仍歸阿含。

大般涅槃經(四十卷 南率賓歸王北賓歸王鳴)

            北涼中天竺沙門曇無讖譯

    壽命品第一。佛在拘尸那城。力士生地。阿利羅跋提河邊。娑雙樹間。二月十五日。臨涅槃時。大聲普告眾生。若有所疑。今悉可問。為最後問。面門放光。徧

~p 1176-1177

照十方。爾時八十百千諸比丘。六十億比丘尼。一恆河沙菩薩。二恆河沙優婆塞。三恆河沙優婆夷。四恆河沙諸離車等男女大小。五恆河沙大臣長者。六恆河沙諸王眷屬。七恆河沙諸王夫人。八恆河沙諸天女等。九恆河沙諸龍王等。十恆河沙諸鬼神王。二十恆河沙金翅鳥王。三十恆河沙乾闥婆王。四十恆河沙緊那羅王。五十恆河沙摩睺羅伽王。六十恆河沙阿脩羅王。七十恆河沙陀那婆王。八十恆河沙羅剎王。九十恆河沙樹林神王。千恆河沙持咒王。億恆河沙貪色鬼魅。百億恆河沙天諸釆女。千億恆河沙地諸鬼王。千萬億恆河沙諸天子。十萬億恆河沙四方風神。十萬億恆河沙主雲雨神。二十恆河沙大香象王。二十恆河沙師子獸王。二十恆河沙諸飛鳥王。二十恆河沙水牛牛羊。二十恆河沙諸神仙人。一切蜂王。一切山神。海神。河神。皆悉集會。樹林變白。猶如白鶴。四天王。三十三天。乃至第六天。大梵天王。阿脩羅王。所設供養。倍倍勝前。佛皆不受。魔王獻供。並護法咒。佛受其咒。不受其供。大自在天王。設供倍前。東方虛空等佛。遣無邊身菩薩來獻香飯。大地

~p 1178-1179

震動。南西北方諸佛世界。亦有無量無邊身菩薩。所持供養。倍勝於前。乃至毐蛇。及惡業者。一切來集。唯除摩訶迦葉阿難二眾。阿闍世王及其眷屬。佛面所出光明。燿覆大眾。所應作已。還從口入。純陀與同類十五人俱。願設最後供養。佛即許之。為說二施果報無別。一者受已得菩提。二者受已入涅槃。純陀因大眾勸。說偈請佛住世。佛以偈答。純陀次答文殊。不應以如來法同於諸行。乃至既去辦供。地大震動。眾會哀請。佛慰諭之。令問所疑。並示祕密之藏。猶如字。略斥無常苦無我三修。無有實義。為說勝三修法。又我所有無上正法。悉以付囑摩訶迦葉。當為汝等作大依止。並說明醫禁乳用乳之喻。次勸問戒律所疑。比丘再辭不堪。於是迦葉菩薩承佛神力。說偈問法。佛讚之曰。我初成道。有諸菩薩曾問是義。如是問者。則能利益無量眾生。次為說菩提因業。得壽命長。佛視眾生。同於子想。愛念成就。諸毀禁者。囑令苦治。無有惡心。如來長壽。最為第一。如彼醍醐。賊不能得。法性無減。三歸無異。 金剛身品第二。佛為迦葉菩薩說如來身常住不壞。由

~p 1180-1181

於往昔護法因緣。今得成就是金剛身。名字功德品第三。釋大般涅槃名義。 如來性品第四。分別開示四義。一自正。二正他。三能隨問答。四善解因緣義。迦葉菩薩言。世尊唯有密語。無有密藏。咸令眾生悉得知見。佛讚印之。次說百句解脫之義。次說四人為世間依。次明魔說佛說經律。種種差別之相。次明知常住者。知四聖諦。次明四顛倒相。次說貧女金藏喻。塗乳洗乳喻。力士額珠喻。雪山樂味藥喻。次明方等經者。猶如甘露。亦如毒藥。消則為藥。不消為毐。次明大乘無有三歸分別之相。次明無二之性。即是實性。次說金鎞抉膜。示二三指之喻。又廣說十住菩薩見性少分之喻。又說夢語刀刀之喻。次明十四音。名曰字本。應離半字。善解滿字。次明二鳥雙遊之喻。次說月無出沒半滿之喻。日出三時長短之喻。次廣說喻。明大涅槃經利益一切。唯不能益一闡提人。次說先陀婆一名四實之喻。以喻如來密語難解。次明自知有佛性者。名丈夫相。次為文殊釋本無今有偈義。 一切大眾所問品第五。佛面放光照純陀身。受其供養。又化佛及僧。受諸大眾供養。說偈慰

~p 1182-1183

喻。次廣明一切契經有餘無餘之義。為欲調伏諸眾生故。現身有疾。右脅而臥。如彼病人。 現病品第六。迦葉菩薩勸佛起坐。放光徧照。利益一切。廣為迦葉說祕密教。及說五人有病行處。所謂四果辟支。非如來也。 聖行品第七。為迦葉菩薩說五種行。一聖行。二梵行。三天行。四嬰兒行。五病行。復有一行是如來行。所謂大乘大涅槃經。次即廣明聖行。護戒如護浮囊。得四念處。住堪忍地。觀四聖諦。乃至住無畏地。得二十五三昧。壞二十五有。次答住無垢藏王菩薩。說從牛出乳喻。並說往昔捨身求半偈事。 梵行品第八。為迦葉菩薩說住七善法。得具梵行。一知法。謂知十二部經。二知義。三知時。四知足。五知自。六知眾。七知尊卑。復有梵行。謂慈悲喜捨。因即廣明如來慈善根力。令諸眾生見種種事。又為重釋本有今無偈義。又釋一切世間不知見覺。菩薩悉能知見覺義。於中廣明六念法門。次敘阿闍世王見佛之事。次結示天行品者。如雜華說。 嬰兒行品第九。不能起住來去語言。是名嬰兒。如來亦爾。 光明徧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佛告德王。修行大涅槃經。得十事功德。一者有五。(一。所不聞者而能得聞。二。聞已能為利益。三。能斷疑惑之心。四。慧心正直無曲。五。能知如來祕藏。)二。 (昔所不得而今得之。昔所不見而今見之。昔所不聞而今聞之。昔所不到而今得到。昔所不知而今知之。)三。捨世諦慈。得第一義慈。四。有十事。(一。根深難可傾拔。二。於自身生決定想。三。不觀福田及非福田。四。修佛淨土。五。滅除有餘。六。斷除業緣。七。修清淨身。八。了知諸緣。九。離諸怨敵。十。斷除二邊。)五。有五事。(一。諸根完具。二。不生邊地。三。諸天愛念。四。常為天魔沙門剎利婆羅門等之所恭敬。五。得宿命智。)六。得金剛三昧。七。知四法。為大涅槃近因。(一。親近善友。二。專心聽法。三。繫念思惟。四。如法修行。)八。除斷五事。(五陰)遠離五事。(五見)成就六事。(六念)修集五事。(知定。寂定。身心受快樂定。無樂定。首楞嚴定。)守護一事。(菩提心)親近四事。(大慈。大悲。大喜。大捨。)信順一實。(一道大乘)心善解脫。(貪恚癡心永斷滅)慧善解脫。(於一切法。知無障礙)九。初發五事。悉得成就。(一信心。二直心。三戒。四親近善友。五多聞。)十。修集三十七品。入大涅槃常樂我凈。為諸眾生分別解說大涅槃經。顯示佛性。若四果辟支菩薩信是語者。悉得入大涅槃。若不信者。輪迴生死。 師子吼品第十一。佛告大眾。恣汝所問。吾當解說。師於吼菩薩請問。以何義故。名為佛性。何故復名常樂我淨。若一切眾生有佛性者。何故不見。十住菩薩住何等法。不了了見。佛住何等法。而了了見。佛讚其具二莊嚴。並細答釋。於中具明觀十二緣智。凡有四種。下者得聲聞道。中者得緣覺道。上者住十住地

~p 1186-1187

。上上者得無上菩提。是故十二因緣。名為佛性。即第一義空。名為中道。即名為佛。名為涅槃。又凡有心者。定當得成菩提。故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又不可以有退心故。言無佛性。若有修集三十二相業因緣者。得名不退菩薩。次明真修戒定慧相。次答拘尸那城入般涅槃之因。次答何等比丘莊嚴雙樹之問。次答涅槃無十相故。名為無相。(色。聲。香。味。觸。生。住。壞。男。女。)時時修習定慧捨相。能斷十相。次答成就十法。能見涅槃無相。一者信心具足。二者淨戒具足。三者親近善知識。四者樂於寂靜。五者精進。六者念具足。七者軟語。八者護法。九者供給同學。十者具足智慧。次明能修身戒心慧。是名智者。能令重業輕受。不修身戒心慧。名為愚癡。能令輕業重受。次說恆河七種人喻。眾盲觸象喻。次明菩薩當以苦行自試其心。次明大海有八不可思議。大涅槃經亦復如是。次答如來示同胎生之故。師子吼說偈讚佛。 迦葉菩薩品第十二。問善星比丘事。佛為答之。問未來種種異說事。佛具釋之。又明如是諍訟。是佛境界。非諸二乘所知。若人於是生疑心者。猶能摧壞無量煩惱。若於是中生決定者。是名執著。次明斷善根者。非是下劣

~p 1188-1189

愚鈍之人。亦非天中。及三惡道。次明佛性非有非無。亦有亦無。次明十二部經。或隨自意說。或隨他意說。或隨自他意說。次說恆河七眾生喻。次說佛性常故。非三世攝。虛空無故。非三世攝。次明修無常等十想者。能得涅槃。迦葉菩薩以偈讚佛。 憍陳如品第十三。世尊告憍陳如。色是無常。因滅是色。獲得常住解脫之色。受想行識亦爾。苦空無我不淨亦爾。若離佛法。無有沙門及婆羅門。亦無沙門婆羅門法。爾時外道聞已瞋恚。共往阿闍世所。求與瞿曇論議。王與外道。同來佛所。先答闍提首那婆羅門問。度令出家證果。次答婆私吒梵志問。亦令證果。即入涅槃。次答先尼梵志問。善來得果。次答迦葉梵志問。出家五日而證四果。次答富那梵志問。善來得果。次答清淨梵志問。出家十五日後。得阿羅漢。次答犢子梵志問。出家十五日後。得於初果。復來問法。佛為說奢摩他毗婆舍那。聞已修習。得阿羅漢。寄謝於佛。入般涅槃。次答納衣梵志問。善來得果。次答弘廣婆羅門問。並因憍陳如答。發廣大心。佛為發跡顯本。次明阿難具足八種不可思議。勅文殊師利以

~p 1190-1191

咒攝歸。命其往語須跋陀梵志。尋來見佛。問答實相深義。大眾獲益無量。須跋得證四果。

☉南本大般涅槃經(三十六卷 南鳴至竹北鳳至白)

            北涼中天竺沙門曇無纖譯

            劉宋沙門釋慧觀同謝靈運再治

   序品第一。純陀品第二。哀歎品第三。長壽品第四(從壽命品分出為四)。金剛身品第五。名字功德品第六。四相品第七。四依品第八。邪正品第九。四諦品第十。四倒品第十一。如來性起品第十二。文字品第十三。鳥喻品第十四。月喻品第十五。菩薩品第十六(於如來性品分出為十)。一切大眾所問品第十七。現病品第十八。聖行品第十九。梵行品第二十。嬰兒行品第二十一。光明偏照高貴德王品第二十二。師子吼品第二十三。迦葉品第二十四。憍陳如品第二十五(此文更精練。章安尊者依此作疏。但世罕流通。而舊本則久行世間矣。)

大般泥洹經(六卷 南白北食)

            東晉平陽沙門釋法顯共覺賢譯

~p 1192-1193

   共十八品。齊至如來現病而止。聖行以下。皆未有。生公明闡提皆有佛性。而見擯斥。想依此經。

大般涅槃經後分(二卷)白

            唐南海沙門若那跋陀羅與會寧等譯

    憍陳如品之末。敘須跋陀羅焚屍現神變事。 遺教品第一。佛囑阿難大眾。護持大涅槃法。阿泥樓豆令阿難請問四事。佛答。以十二因緣正觀。教示車匿。尸波羅戒。是汝大師。依四念處。嚴心而住。一切經初。當安如是我聞等語。次答滅後供物。不得餘用。次答深心供養舍利如芥子許。與現在供佛無異。次答荼毗方法。當依轉輪聖王。及答荼毗處所。起塔處所。並示辟支四果輪王塔式。止許帝釋一牙舍利。卻衣顯示金身。放光三告。二十四反上昇虛空。殷勤勸諭。 應盡還源品第二。世尊三返從超入諸禪定。普為大眾三返說法。於其中夜。入第四禪。寂然無聲。便般涅槃。八樹變白。十方大暗。尸棄大梵。釋提桓因。樓豆。阿難。各以偈歎。 機感荼毗品第三。金棺自舉。遶拘尸城。待迦葉來。棺開身顯。灌洗纏已。棺門即閉。復現雙足。心胸火踴。七日火盡。 聖軀廓潤品第四。七國興兵。圍拘尸城。煙婆羅門唱分八分。各各起塔。

~p 1194-1195

佛說方等般泥洹經(二卷 南駒北白)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哀泣品第一。阿難述夢。那律偈歎。大眾哀泣。 四童子現生品第二。東方善思義菩薩。示生作阿闍世王子。南方喜信淨菩薩。示生作師子長者子。西方空無菩薩。示生作須福長者子。北方神通華菩薩。示生作師子王兵臣子。皆生即跏趺說偈。導一切眾見佛。 四重子品第三。佛為阿難宣唱四童子德。 囑累品第四。四菩薩說偈慰阿難。佛以阿難。羅云。囑十萬比丘。又囑北方五百佛。 度地獄品第五。佛身放無數光。光中現化佛說法。又放光度三類地獄。一令生忉利。證初果。二令生兜率。證三果。三令生梵世。入泥洹。 現諸佛品第六。佛放光照十方同名諸佛。同入泥洹者不可勝數。令此會皆得見。亦聞所說經。 佛國淨品第七。現此界清淨莊嚴。不異安樂等剎。 天菩薩品第八。諸天來會。阿那律說偈哀歎。十方菩薩同來。興大供養。 如來化說法品第九。阿難偈讚佛。佛先入三昧。現無量化佛說法。後復說佛種種三昧勝用。

~p 1196-1197

四童子三昧經(三卷 南駒北白)

            隋北天竺沙門闍那崛多譯

與上經同。但至第六品而止。

大悲經(五卷)駒

            高齊烏萇國沙門那連提黎耶舍共法智譯

   梵天品第一。佛命阿難敷床。右脅而臥。光掩大千。致大梵王問法生信。佛以大千界囑付之。 商主品第二。魔子商主請佛住世。佛為授辟支記。 帝釋品第三。佛教帝釋加被之法。並化脩羅。使離鬥諍。 羅睺羅品第四。羅睺不忍見佛涅槃。往至東北方難勝佛處。佛慰喻之。復往上方商主佛處。佛更慰諭令還此土。釋迦為說見實諦品。大眾獲三乘益。 迦葉品第五。阿難悲泣。佛以迦葉能弘傳法化事慰之。 持正法品第六。明佛滅後。有多弘法人。一毗提奢比丘。二提知迦比丘。三優波毱多。四阿輸娑毱多。五鬱多羅。六設陀沙荼上座。七毗頭羅及刪闍耶二人。八大精進。九末田提。十迦葉。十一闍知迦長者。十二法增優婆塞。十三祁婆迦比丘。十四大施國王。 舍利品第七。極明供養舍利。乃至散一華一念佛之功德。必得涅槃大果

~p 1198-1199

。 禮拜品第八。摩竭大魚聞商人稱南無佛聲。命終生人道中。出家證四果。何況種深善根。 善根品第九。先說寄滴水喻。次明於佛所種善根。決不失減。 佈施福德品第十。施佛福田。設求不涅槃。亦決當涅槃。因現五華供燃燈佛之妙報。 植善根品第十一。明佛從燃燈佛後供養諸佛事。 以諸譬喻付囑正法品第十二。佛親執阿難手。囑令流通正法寶藏。 問教品第十三。預示結集法。並囑莫放逸。

大乘方廣總持經(一卷 南五北才)

            隋北天竺沙門毗尼多流支譯

   佛將涅槃。入如法三昧。令大千界普徧莊嚴。大眾雲集。佛出舌相。徧覆大千。勅彌勒問法決疑。於是淨居天等。請佛說大乘方廣總持法門。佛告彌勒。一切法皆是佛說。不應橫生分別去取。執小廢大。執大廢小。若謗法者。罪則無量。因說彌陀。及自往因。致有佛國淨穢之別。又菩薩必具行六度。不可但言宜修般若。又菩薩不得謗他菩薩。其罪極重。

佛說濟諸方等學經。(一卷 南五北才)

~p 1200-1201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與前經同

集一切福德三昧經(三卷 南大北化)

            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

   佛三月後。當入涅槃。千世界主那羅延菩薩請問護菩薩法。佛為說三昧名。時有淨威力士懷慢而來。佛以父母生力示之。發菩提心。那羅延重請三昧之義。佛以發無上心答之。次明修此三昧應成佈施。持戒。多聞。三種莊嚴。次明成就種種四法。能證無生。次為力士授菩提記。及諸大菩薩。各說菩薩所行法門。(此切菩薩所宜急急受持。令三寶種。永不斷絕。)

等集眾德三昧經(三卷 南四北化)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與上經同

摩訶摩耶經(二卷 一名佛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 南忘北彼)

            蕭齊沙門釋曇景譯

   佛於忉利天。放光現化。並勅文殊請母相見。令證初果。為說神咒。後從天下。漸次化度。受魔王請。乃入涅槃。摩耶來赴棺所。佛復開棺。現千化佛。母子相見。以彰孝道。

~p 1202-1203

大方等大雲經(四卷 南毀北男)

            北涼中天竺沙門曇無讖譯

    大雲初分大眾犍度第一。一切大眾從禪定起。俱集靈山。大雲密藏菩薩云興諸問。如來讚許。當說常樂我淨之法。所謂大雲經。總持大海。三昧大海。如來法師。諸佛法城。法界甚深。常住不變。不可思議。常樂我淨。此經中有四百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及無量法門。亦說妙咒。令降甘雨。震動世界。致諸妙供。三昧犍度第二。陀羅尼犍度第三。密語犍度第四。轉生有藏犍度第五。得轉生死業煩惱犍度第六。智狂入犍度第七。解脫轉福德藏法門犍度第八。解脫有德轉藏犍度第九。轉功德行犍度第十。大雲虛空生犍度第十一。電光轉犍度第十二。電轉犍度第十三。神通犍度第十四。寶泡犍度第十五。金剛智犍度第十六。無盡犍度第十七。正行犍度第十八。師子吼犍度第十九。師子吼神通犍度第二十。善方便犍度第二十一。神通犍度第二十二。金翅鳥犍度第二十三。大捨犍度第二十四。無畏犍度第二十五。入

~p 1204-1205

行犍度第二十六。至心犍度第二十七。勇力犍度第二十八。善犍度第二十九。神通犍度第三十。智犍度第三十一。智寶藏犍度第三十二。施犍度第三十三。福田犍度第三十四。正法犍度第三十五。已上即是釋初品中法門。各出其差別名字也。每一犍度。各有一天女天子等供養偈讚。如來涅槃犍度第三十六。健行梵王問法。無盡意天子答之。大雲密藏請說四百三昧義。佛讚許之。先說祈雨神咒。次釋甚深淨水大海三昧等名義。及其勝用。次有善德婆羅門。疑問提婆達及六群事大雲密藏答之。善德思求如來舍利供養。一切眾生樂見童子答之。善德開解。淨光天女問此二人來處。佛為說其往因。並為授記。增長犍度第三十七。南方諸天子來問經名。佛答以三名。一大雲。二大般涅槃。三無想。並授記末法中事。乃至安樂世界無量壽佛。遣無邊光菩薩。來此法會。佛即授淨光天女大菩提記。

此經分分皆有大雲初分四字。當知經來未盡。

菩薩處胎經(五卷)悲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p 1206-1207

     天宮品第一。二月八日夜半。佛臥金棺。以神足力。示處母胎宮殿。集十方菩薩。為文殊說法。 遊步品第二。與彌勒及分別身觀菩薩說法。 聖諦品第三。為大眾說十住四禪。 佛樹品第四。化現寶樹。說稀有法。 三世等品第五。答喜見菩薩問。答彌勒菩薩問。 想無想品第六。為彌勒菩薩說。並答迦葉問。有盲人摸象喻。 住不住品第七。答無住菩薩問。 八種身品第八。說八方佛剎事。並說西方有懈慢世界。執心不牢固者生之。 全身舍利品第九。說諸佛舍利住在下方者。 常無常品第十。答觀見無常菩薩問。 隨喜品第十一。答東方頂王菩薩問。 五道尋識品第十二。現無量骨瑣。今彌勒敲。至佛舍利。則不能尋究其識。 諸佛行齊無差別品第十三。變一切菩薩。盡作佛身。同音說法。度無量眾。次答無盡意菩薩問。明往古諸天發心。即成正覺之事。 行定不定品第十四。答常笑菩薩問。令大眾不復願樂在家俗業。 入六道眾生品第十五。答自在菩薩問。令眾生知六道苦。 轉法輪品第十六。放光感上方東南方菩薩來。次說有盡無盡法。 五神通品第十七。答妙勝菩薩問。令諸眾生捨~p 1208-1209

俗五通。得六通慧。 識住品第十八。答普光菩薩問。明識與身非有先後。 善權品第十九。答舉手菩薩問。明苦薩權變適化。 無明品第二十。答智清淨菩薩問。明黑業受黑報。白業受白報。又明補處菩薩生卑賤家。化度父母事。 苦行品第二十一。明六年苦行無益。思惟正道。乃得佛。 四道和合品第二十二。答徧光菩薩問。明不二入。 意品第二十三。答根蓮華菩薩問。明意在去來今。去來今無意。 定意品第二十四。答持空菩薩問。明真實四不思議。 光影品第二十五。佛現光影。令諸會者皆同一色。次答賢光菩薩問。明佛光神德。 破邪見品第二十六。說光明佛時授記事。 文殊身變化品第二十七。顯發文殊過去舍利。現在他方作佛。 八賢聖齋品第二十八。答智積菩薩問。明過去化生龍受八戒齋。化金翅鳥王。亦受八齋。 五樂品第二十九。明往古帝釋憶佛功德。降阿脩羅。 緊陀羅品第三十。信解脫菩薩過去本事。 香音神品第三十一。世尊過去本生事。 地神品第三十二。答善業菩薩問。明六大以識為王。 人品第三十三。答法印菩薩問。明人種法。 行品第三十四。答造行菩薩問。明

~p 1210-1211

如來不免九惱。 法住品第三十五。囑彌勒菩薩傳布此經。 復本形品第三十六。世尊還在金棺。寂然無聲。迦葉趨到。說偈哀歎。 起塔品第三十七。分舍利。各起塔供養。 出經品第三十八。大迦葉。與優波離。阿難。五百羅漢。並集他方羅漢。八億四千眾。同結法藏。一胎化藏。二中陰藏。三方等藏。四戒律藏。五十住菩薩藏。六雜藏。七金剛藏。八佛藏。

中陰經(二卷 南絲北景)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如來五弘誓入中陰教化品第一。佛示涅槃。碎身舍利入火燄三昧。離舍利七仞。坐寶蓮華。令大眾見。放光普照。集一切中陰。與彌勒論中陰法。次捨釋迦牟尼名。轉名妙覺如來。放舌相光。集十方菩薩而為說法。 妙覺如來將諸菩薩入中陰教化品第二。 妙覺如來入中陰分身品第三。賢護菩薩問事品第四。道樹品第五。神足品第六。破愛網品第七。三世平等品第八。無生滅品第九。空無形教品第十。如來捨

~p 1212

中陰身。入虛空藏三昧。但以聲教。不睹其形。 有色無色品第十一。歡喜品第十二。佛見所度已畢。將遊他方。歡喜說偈。

佛說蓮華面經(上下仝卷  南詩北景)

            隋烏萇國沙門那連提黎耶舍譯

   佛將入涅槃。勅阿難諦觀金身。為說舍利弗所作佛事。又為現將來壞法惡事。令生厭離。次至菩提樹下。諸天哀歎。佛為懸記蓮華面破佛鉢。及破鉢所作佛事。

閱藏知津卷第二十五

~p 1213

閱藏知津卷第二十六

            北天目沙門釋智旭 彙輯

【小乘經藏之一(即阿含部)】

     述曰。阿含。亦云阿笈多。此翻教。又翻無比法。又翻法歸。蓋是萬法之淵府。總持之林苑。是故通則大小二教。皆號阿含。別則小開四部。謂增一。明人天因果。長。破邪見。中。明深義。雜。明禪法。又復約別。雖云在第二時。實則通該一代。良由一類眾生。始終見小。直至示入涅槃。不聞大教。凡是三印所印。悉宜收入此部。

~p 1214-1215

增壹阿含經(五十卷 前有釋道安序)形端表正空

            苻秦兜佉勒國沙門曇摩難提譯

    序品第一。先偈讚述意。次彌勒菩薩告賢劫大士。及諸天。共流布法。阿難以此法。囑累優多羅尊者。大迦葉隨問。何以獨囑此增壹阿含。何以獨囑優多羅。阿難答曰。增一即是一切法。優多羅曾受持七佛之法故也。 十念品第二。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非常。念死。 廣演品第三。廣說十念法門。 弟子品第四。佛說百比丘各有第一法。 比丘尼品第五。說五十尼功德。 清信士品第六。說四十優婆塞功德。 清信女品第七。說三十優婆斯功德。 阿須倫品第八。說阿須倫欲犯日而不能。喻波旬不能得如法比丘六根之便。次說如來一人出世。饒益多人。令人入道。有智慧光。消滅無明。現助道法。如來若沒。人民失蔭。若復出世。人民光澤。三惡減少。無能及者。 一子品第九。說一子一女喻。誡比丘善念專心。求於果證。次說不見一法疾於心者。次說不見一法眩惑於人。如女色者。次說亂想過失。不淨想力用。 護心品第十。謂無放逸修善法。及說

~p 1216-1217

施主果報。亦勸比丘修福修信。 不還品第十一。說滅一法。成阿那含。謂欲也。恚也。癡也。慳也。次說心難降伏。則受苦。心易降伏。則受樂。次說財利為害最重。提婆達因利養入泥犁。 一入道品第十二。說一入道。能證泥洹。謂滅五蓋。思惟四意止。次勸修慈三業。說佛為世尊。說瞻病功德。阿練若頭陀功德。讚迦葉年老不捨頭陀行。能令佛法久住於世。成就三乘道果。次說提婆達因利養障無上道。次明提婆達愚人。不知善惡報。故作是說。何處有惡。惡從誰生。誰作此惡。而受其報。次更二番訶利養過。 利養品第十三。說脩羅陀因利養退道。佛滅味欲而證道。摩夫人說愛別離苦。以悟王心。佛。及舍利弗。為長者說身心有患無患法。佛為婆羅門說二十一結。必墮惡趣。一瞋。二害。三眠。四調。五疑。六怒。七忌。八惱。九嫉。十憎。十一無慚。十二無愧。十三幻。十四姦。十五偽。十六諍。十七憍。十八慢。十九妒。二十增上慢。二十一貪。息此二十一結。修慈悲喜護。便證三明。佛以偈答帝釋。釋問須菩提病。 五戒品第十四。說殺等。墮三塗。不殺等。人天得道。 有無品第十五(二法初)。說有無二見過患。分別二施。二業。二

~p 1218-1219

恩。智愚二像貌。思惟二法。禮如來。禮法塔寺。二因緣起正見。謂受彼教誨。內思止觀。 火滅品第十六。難陀成道。魔擾之而不動。為波斯匿王說法。佛為比丘說二涅槃。烏豬二喻。驢牛二喻。善不善二行。邪正二法。燭明之法。忍思惟二力。阿那律為梵志說法。佛記羅云漸當得道。 安般品第十七。佛為羅云說安般法。令證果位。說如來輪王出世甚難。支佛羅漢亦難。二法甚為煩惱。邪見一切不可貴。正見一切可貴。欲無厭足。如頂生王。善惡知識。如黑白月。貢高為惡知識。不貢高為善知識。周利槃特。及舍利弗。化世典婆羅門。提婆達勸太子弒父。佛為比丘說當捨非法。行正法。 慚愧品第十八。讚慚愧二法。分別二無厭足。當習法施。勿習食施。佛令迦葉受梵志婦食。俾其夫婦證果。降伏醉象。令大眾獲益。執難陀見天堂地獄。而令證果。為大愛道說禮佛法。說二人謗佛。謂法說非法。非法說法。二人獲福。謂稱譽應稱譽者。不稱不應稱者。 勸請品第十九。佛初成道。梵王請轉法輪。為五比丘說捨苦樂二事。行八正中道。為天帝說斷欲法。目連重往驗之。佛說二人無恐怖。師王。及羅漢。二法無智慧。不問。不精進。二法常貧賤。阻施。及

~p 1220-1221

不施。二法生貧家。不孝。不事勝。佛涅槃後。須深女。問大拘絺羅優蹋藍弗等二人。何時盡苦際。迦遮延為婆羅門說老地壯地法。佛說二人難得。一說法。二聞法奉行。為諸童子說應念返復。不忘小恩。 善知識品第二十。歎善知識功德。為五百比丘訶惡知識過。受其懺悔而證道果。因曇摩留支。說錠光佛時之事。為比丘說師子似羊法。讚知返復人。訶懈怠法。勸修止觀。勸修恭敬精進。說無信及慳貪人。難與說法。供養父母。及一生補處菩薩。得大果報。勸供養父母。教朱利槃特誦掃篲。悟除垢義。教比丘除愛。則離愛怨二苦。 三寶品第二十一(三法初)。首明三自歸之德。次明三福業。一施。二平等四無量心。三思惟七覺支。次明三緣受胎。應方便求斷。次明欲起慈心。應緣三寶。次因瞿波離謗二尊者。墮大地獄。而勸修三善行。次明三法盡漏。謂諸根寂靜。飲食知節。不失經行。次明風痰冷三患。酥蜜油為良藥。貪瞋癡三患。不淨慈心因緣為良藥。次明三惡應捨。三善應修。次明欲。色。痛。各有味。有過。有捨離法。次明應於三不牢要。求成牢要。謂身。命

~p 1222-1223

。財。 三供養品第二十二。如來。羅漢。輪王。應供養。於三寶所。種善根不可盡。當以四念處滅三痛。三事宜覆。女人。咒術。邪見。三事宜露。日。月。佛法。應觀三有為相。愚有三相三法。智有三相三法。即三業也。戒定慧三法不可覺知。覺則成道。三法可愛而不可保。謂少壯。無病。長壽。三事速入惡趣。謂貪欲。睡眠。掉戲。三法無厭足。謂貪欲。飲酒。睡眠。 地主品第二十三。佛為波斯匿王說作福無厭。宜如昔王。帝釋試婆拘盧能說法。佛以琴喻。化二十億耳比丘。佛為波斯匿王說婆提長者因緣。勸行廣施。佛為阿難說戒。聞。施。三妙香。佛因提婆達。為比丘說不著利養。能獲戒定慧法。說三不善根墮三惡。三善根生人天。分別三聚。謂邪。正。不定。分別三惡觀三善觀果報。 高幢品第二十四。念三寶得無畏。猶諸天念三幢勝脩羅。為毗沙鬼說法。救那優羅小兒。為釋種說法王勝於輪王。為比丘說無常。為五比丘說法。乃至度三迦葉。度釋種。為比丘說三齋日。天王使者。太子。及自身。觀察世間。應受八齋法。為比丘說三事現在前。獲福無量。一信。二財。三持梵行者。為鬥諍比丘說長壽王事。為大將讚阿那律等三人。為比丘說三結使過患。一身邪。二戒盜。三疑。為比丘說三三昧。 四諦品第二十五(四法初

~p 1224-1225

)。說知四諦者出苦。不知者墮五道中。說四法饒益。一親近善知識。二聞法。三知法。四法法相明。說如來出世。便成四未曾有法。說擔。持擔。擔因緣。捨擔。說四生應捨離。舍利弗說四人。謂有結無結。各論知與不知。佛說生熟四果。似四種人。說鳥聲形四料簡。說雲雷雨四料簡。皆喻比丘。 四意斷品第二十六。說無放逸。修行四意斷。如地。如輪王。如月。如婆斯華。為匿王說先闇後明等四人。為比丘說老。病。死。愛別離。四不可喜。應覺四法。謂戒。定。慧。解脫。為匿王說老。病。死。無常。猶四山來合。說諸行無常。苦。無我。涅槃。休息。舍利弗為眾說四辯。佛為舍利弗說四不可思議事。謂世界。眾生。龍。及佛土。因舍利弗目連滅度。佛為阿難說四人應起塔。謂輪王。聲聞。支佛。如來。說婆迦梨比丘得四諦。魔欲覓其生處不可得。 等趣四諦品第二十七。佛勅人親近舍利弗目連。聞其廣演四諦義。佛說外道不能分別四受。謂欲受。見受。戒受。我受。佛為長者說至心佈施。及作房。三歸。五戒。慈心。厭離。功德轉勝。佛為比丘說日出喻。為彌

~p 1226-1227

勒說四法具足六度。為比丘說四無畏。說四眾多聞。博古通今。為第一。說四金翅鳥食四龍。而不能食事佛者。以如來行四等心故。說惠施有四功德不可稱量。謂知時。自手。淨潔。極妙。說四人可敬。謂持信。奉法。身證。見到。 聲聞品第二十八。目連。迦葉。阿那律。共化跋提長者。賓頭盧化老母難陀。佛因長者。為比丘說授三歸五戒法。許分分受。佛說日月四翳。喻欲。恚。癡。利養。四結。佛為童子說四種座。卑座。天座。梵座。佛座。佛令鹿頭梵志擊骨。辨男女病原。及所生處。惟不能辨阿羅漢骨。梵志因出家成道。說四界八界義。佛為比丘說四大廣演之義。謂契經。律。阿毗曇戒。或非經本。或是義說。或戒行與味相應。或真是佛說。佛為匿王說世間四事。先苦後樂。亦為比丘說四事先苦後樂。謂梵行。誦習。坐禪。數息。能得四禪四果之樂。佛說四果。一如黃藍花。一如芬陀利。一似柔軟。一柔軟中柔軟。 苦樂品第二十九。說先苦後樂等四人。說身樂心不樂等四人。說四梵福。一起塔。二治故寺。三和合聖眾。四請轉法輪。說四食宜捨離。說四辯宜求

~p 1228-1229

成就。說四事不可思議。當思四諦。說四神足當修行。說四起愛法莫貪著。謂四事供養。說四姓出家。同名釋子。如四河入海。說四等心。名為梵堂。 須陀品第三十。須陀沙彌隨佛問隨答。佛讚印之。許其即為比丘。老比丘舒腳眠。小沙彌正身坐。佛說眠者當生龍中。坐者當見四諦。阿那邠邸長者女修摩提。嫁滿財長者子。令其家供佛僧。同悟道。 增上品第三十一。為生漏梵志說閒居處修成道法。為比丘說善知識應以四事教諸父母知親。謂恭敬三寶。受持戒律。為比丘說四事行跡。謂苦樂各有愚惑速疾。應奉行苦速疾行跡。為四梵志不兔無常。說四法本。所謂無常。苦。無我。滅盡為涅槃。說諸天四園四池。比丘亦四園四池。四等為園。四三昧為池。說四蛇。五持刀。六怨家喻。說身。口。意。命。善生善處。惡生惡處。修四禪得盡漏。說初苦行不得道。依戒。定。慧。解脫。四賢聖道而成佛。為天人說四流。四樂。四諦法。說比丘當修無常想。為二弟子訶勝負心。 善聚品第三十二(五法初)。說信等五根為善聚。貪等五蓋為不善聚。說禮佛五功德。說佛以天眼。見閻羅王將五天使。詰責罪人。及說地獄眾苦。誡諸比丘當滅五結。修行五根。說自

~p 1230-1231

恣時。眾僧清淨。印讚多耆奢造偈第一。說天子五衰相現。歸佛得免惡道。為長者子。出家證道。尊者那羅陀為文茶王說除憂經。謂除去五愁憂刺。佛說病人五法難差。五法易差。又說瞻病人五法難差。五法易差。佛為師子大將說惠施五德。又為比丘說惠施五功德。又說應時施有五事。 五王品第三十三。五國王各論一塵偏妙。佛言。平等論之。隨所好則各妙。然各有過失。各有出要。佛為月光長者。記其子尸婆羅當出家。後果同五百童子出家。福德第一。並說其往因。佛兩番說五戰鬥人。皆喻比丘。佛說掃地五事。掃塔五事。說長遊五難。不多遊五功德。說恆一處止。五非法。又說不一處住。五功德。佛因大火燒樹。說破戒受供。倍於猛火。 等見品第三十四。舍利弗說戒成就人。乃至阿那含人。皆當思惟五陰苦惱。敘流離王滅釋因果本末。佛說諸天有五衰相。說出家有五毀辱法。一髮長。二爪長。三衣垢。四不知時宜。五多有所論。雞頭梵志以二金錢營供。諸天助之。乃至出家成道。佛說世間五事最不可得。謂不喪。不盡。不老。不病。不死。說五人不可療治。一諛

~p 1232-1233

諂。二姦邪。三惡口。四嫉妒。五無反復。說脩羅謂諸天非法。則被天縛。比丘興結使。則被魔縛。為阿難說五陰名盡法。為生漏梵志說使民減少因緣。 邪聚品第三十五。說五事知是邪聚。應笑不笑。應喜不喜。應慈不慈。作惡不恥。聞善不著意。反是為正聚相。說如來出現。必為五事。一轉法輪。二度父母。三無信令信。四使發心。五授佛決。說五施無福。一刀。二毒。三野牛。四婬女。五神祠。五施福大。一園觀。二林樹。三橋梁。四大船。五住處。說女人以五力輕夫。夫以富貴力蔽之。魔以五塵力縛人。人以無放逸力勝之。說女人有五想。比丘亦應有五想。謂戒。聞。定。慧。解脫。說五時不應向人禮。塔中。眾中。道路。病臥。飲食。因度毗舍羅長者。而說湯施之德。為欲捨戒比丘。說女人五難。多耆奢比丘。觀五陰而斷欲證果。僧伽摩比丘。七返降魔。 聽法品第三十六。說隨時聽法五功德。說作浴室五功德。說施楊枝五功德。說屠牛等人無善根。目連降二龍。佛往忉利為母說法。優填王造栴檀像。波斯匿王造金像。佛從天下。五王起大神寺。 六重品第三十七(六法初)。說六重法。謂身。口。意。三業慈。同利。同戒。同見。說舍利弗

~p 1234-1235

所入三昧。目連不知名字。然目連其實神足第一。舍利弗等。各說牛師子園快樂之法。佛咸印之。佛說咒願六德。施主成就信。戒。聞。彼物成就色。味。香。佛說比丘欲求佛教。欲得四事。欲求知足。欲多知識。欲求四禪。欲求八解。欲求天耳。欲求心通。欲得神足。欲知宿命。欲求天眼。欲求漏盡。皆當念戒德具足。舍利弗為比丘說六法入地獄。六法生天。六法至涅槃。佛為比丘說第一空法。謂觀六入因緣生滅。佛為生漏梵志。說剎利乃至比丘。所欲。所行。所著。所究竟。各各不同。又為梵志說不修梵行事。薩遮尼犍子受佛化。命終生天。 力品第三十八。說凡常六力。小兒啼。女人恚。沙門梵志忍。國王慢。羅漢專精。佛大慈悲。應學大慈悲力。說應修無常想。不修者生三惡道。修者生人天。得涅槃。佛為梵志說內外六塵六入法。佛說未成道時。思惟十二因緣。如見古昔王城。佛訶阿那律睡眠。阿那律不眠失目。證天眼。當補衣時。佛為貫鍼。因說六法無有厭足。一施。二教戒。三忍。四法說義說。五將護眾生。六求無上道。佛降央掘魔。令寤如來滅六見法。出家證果。以至誠言而救產難。忍打罵辱。並為比丘說其往因。佛說諸山前後各有

~p 1236-1237

異名。唯仙人山更無異名。佛勅比丘專念修已。謂觀六情。佛勸修無常想。述古時女人因辟支說法。思惟六情無主。得生梵天。佛為波斯匿王。說正法治化。增六事功德。王亦讚佛。以六事應受禮拜。佛為毗舍離除疫病苦。說二千五百寶蓋夙因所致。輸盧比丘尼降伏六師。佛說六情染著則流轉。思惟不淨。即成道跡。 等法品第三十九(七法初)。明七法得樂。得果。謂知法。知義。知時。自知。知足。知入眾。觀察眾人。法者。十二部經。義者。如來機趣。時者。止觀語默等。自者。善能修己。足者。行住進止之宜。皆知止足。眾者。剎利。梵志。長者。沙門等。語默法則。觀察眾人者。知其根原勝劣。說晝度樹七喻。喻賢聖弟子發心。出家。遊四禪。成無漏。說七事水喻。喻無善。退善。不進。及四果證。說王治七法。喻淨戒。護根。多聞。方便。四增上心。四神足。分別陰界入緣起。說七神識住處。勅病比丘均頭。說七覺意而病癒。說輪王七寶。法王七覺。有比丘慕輪王快樂。佛令修梵行證果。有天語童真迦葉。此舍七喻。迦葉問佛知義而證果。滿願子為舍利弗

~p 1238-1239

說七車喻。 七日品第四十。說七日出時。世界無常。及說成劫。漸有四姓。說跋祇人修七法。不為外寇所壞。比丘亦有七不退轉法。魔不得便。說貪欲。瞋恚。憍慢。癡。疑。見。欲。七使。七覺治之。說七人可事可敬。一慈。二悲。三喜。四護。五空。六無相。七無願。說毗羅先長者。七日應命終墮落。阿難度令出家。一日修十念。生天上。說淨諸漏法。或緣見。或恭敬。或親近。或遠離。或娛樂。或威儀。或思惟。說七事增益功德。起僧藍。施床座。施食。施雨衣。施藥。作井。作近道舍。說思惟死想。宜於出入息中。為波斯匿王說七倮形等。非是梵行人。迦旃延廣演佛所說不著世。不住世義。 莫畏品第四十一。說斷三結。名不退轉義。勅摩訶男莫生怖畏。那伽波羅。度長老梵志成道。佛勅比丘觀七處善。又察四法。謂慈。悲。喜。護。空。無相。願。及四念處。舍利弗為北遊比丘說八道七覺法。迦葉不捨頭陀行。佛以法寶付囑之。並付阿難。 八難品第四十二(八法初)。說地獄。畜生。餓鬼。長壽天。邊地。根缺。邪見。無佛世。為八難。說八大地獄因果。應修八正道離之。佛以父母力起石。令力士降伏。次說神力智慧。遠勝目連舍利。又

~p 1240-1241

度君荼羅比丘尼。又讚阿難有四未曾有法。又為阿難說待女人法。罰車匿法。又度五百摩羅。及摩須跋。佛因阿須倫說八法如海。佛說八緣。天地大動。佛為阿那律說戒勝於聞。及說八大人念。一少欲。二知足。三閒居。四戒。五三昧。六智慧解脫。七多聞。八精進。佛說八部眾。一剎利。二婆羅門。三長者。四沙門。五四王。六三十三天。七魔。八梵。佛以八法勝之。阿那邠邸長者八處惠施。佛讚歎之。並為說福田勝劣。佛說惠施八德。一隨時。二鮮潔。三親手。四誓願。五不望報。六求滅度。七施良田。八迴向眾生。佛說八邪趨泥犁。八正向涅槃。 馬血天子品第四十三。佛為馬血天子說惟八正道。得盡世界邊際。佛說八關齋法。及發願功德。引古本生事為證。佛因水漂木。說無八事。便漸至海。喻人得至涅槃。收牛難陀因發心出家。並問其義。佛言。此岸是身邪。彼岸身邪滅。中沒者欲愛。岸上者五欲。人捉求王福。非人捉求天。迴轉是邪疑。腐敗是八邪。佛因提婆達說利養能害八正道。佛為比丘說筏喻。敘昔降魔之事。佛說牧牛度水愚黠喻。佛度阿闍世王得無根信。佛說比丘應除世八法。說佛不著八法。說八人不住生死。謂四果四向。 九

~p 1242-1243

眾生居品第四十四(九法初)。說九眾生居。說嚫願九德。施主三法。信。願。不殺。物三法。色。香。味。受者三法。戒。慧。定。說惡比丘成九法不成道。一強顏。二耐辱。三貪心。四慳著。五健忘。六邪思。七隱匿。八無返復。九念不捨離。說孔雀九法。喻比丘九善法。一端正。二清徹。三庠序。四知時。五知節。六知足。七念不分散。八少睡。九少欲知返復。說女人九法繫縛男子。當念捨之。佛為比丘說諸法之本。謂不著地等。乃至涅槃。佛躬看病比丘。勅比丘看病。佛說九人可教。謂四果。四向。及種性人。佛為滿呼王子。顯朱利槃特之德。佛為阿難說善知識是全梵行。佛為天帝說眾生性行不同。 馬王品第四十五。婆羅門獻女於佛。佛不受之。有一比丘欲受。佛為說女人九惡。並說往昔商人墮羅剎國。乘馬王度難因緣。佛為舍利弗。目犍連。說九法不得長大。九法有所成辦。佛說比丘應念少欲知足。佛為惡魔說拘留孫佛時事。明世間四食。段。觸。思。識。出世五食。禪。願。念。解脫。喜。佛勸比丘應修慈心。如食金剛。佛為舍利弗讚空三昧。佛應尸利掘長者火坑毒食之請。令其見諦。 結禁品第四十六(十法初)。說十事功德結戒。

~p 1244-1245

說聖賢所居之處。有十事。說如來成就十力。知五陰四諦因緣生滅。說如來十力。四無所畏。說十念法。謂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止觀。念安般。念身。念死。說比丘親近國家。有十非法。說國王十非法十法。比丘亦十非法十法。十法者。一持戒。二敬佛。三敬法。四敬僧。五少欲知足。六隨戒。七坐禪。八閒靜。九與善知識從事。十多聞。佛為比丘說十論十義十演。一依食。二名色。三受。四諦。五根。六重。七神止處。八世法。九眾生居。十念。佛勸比丘修十想。一白骨。二青瘀。三肨脹。四食不消。五血。六瞰。七無常。八貪食。九死。十不可樂。佛為比丘訶欲想。令重修十想證果。 善惡品第四十七。說十惡墮落。十善生天。十念滅度。說十惡果報。說知善惡罪福。名知幻者。警世論比丘當論十功德論。亦警求四事者。亦警分別國主善惡者。亦警評論波斯匿王者。為羅云施主說平等施法。為均頭說十善。除滅邪見。論壽命長短事。 十不善品第四十八。廣說十不善果報。說七佛略廣二戒因緣。說彌勒佛時事。說七佛事。為師子長者說供僧福多。及讚平等行施。說金剛三昧力。鬼不能害。火不能燒。 牧牛品第四十九(第四分別誦)。佛說牧牛得失。各十一法。比丘得失。亦各十一法。一知色。二知相。三知摩刷。謂離惡念。四知謢瘡。謂護根。五知起煙。謂多聞說法。六知良田茂草。謂八正道。七知所愛。謂愛法寶。八知擇道行。謂行十二部經。九知渡處。謂四意止。十知止足。謂不貪食。十一恭奉長老比丘。佛說比丘應成就十一法。戒。定。慧。解脫。解脫見慧。根寂。知足。修法。知方便。分別義。不著利。並讚十一苦行迦葉比丘。佛因十大弟子。並提婆達。各將徒眾遊行。因說善惡各各以類相從。象舍利弗還俗。重出家證果。為諸人民說十一法。阿羅漢所不習。一捨戒。二不淨。三殺生。四盜。五殘食。六妄語。七群黨。八惡言。九狐疑。十恐懼。十一受餘師及受胞胎。又分別五通六通不同。佛為比丘釋十二因緣法。並為阿難說其甚深。翅甯梵志聞法請佛。施羅梵志出家證果。佛讚一坐食法。佛說有習行沙門。有誓願沙門。及說沙門法行。婆羅門法行。敘提婆達出家得神足。造逆墮地獄。悔心蒙授記。及目連往訊始末。佛說慈心十一果報。臥安。覺安。無惡夢。天護。人愛。不毒。不兵。水火盜賊俱不侵。得生梵天。 禮三寶品第五十。說禮佛寺十一法。禮法

~p 1248-1249

十一法。禮僧十一法。說過去轉輪王以法相繼事。勅阿難莫增減所受持法。說四人泥犁罪報相。說佛明知五趣。及涅槃因果。說雪山樹五事長大。人亦如是。當求信。戒。聞。施。慧。說婬欲決定障道。及說受持十二部經。須善知義。不知義者。如捉蛇尾。反被其害。知義者。如捉蛇頸。佛為生漏梵志。說三世劫數無量。佛為異比丘說辟支佛出名小劫。佛出名大劫。 非常品第五十一。說生死中。墮淚多於恆水。流血亦多於恆水。勸修無常想。說音響王求得子成辟支。起塔供養事以證之。說比丘及尼。應除心五弊。斷心五結。五弊者。疑佛。法。僧。犯戒不悔。為生天而修行。五結者。懈怠。眠寐。心亂。根不定。喜在鬧。佛說比丘應精進持戒。勝犯戒眾。如王治國。佛說寧常睡眠。不於覺寤。亂想造業。佛說長者以金誘四子歸依三寶。得無量福報。舍利弗為阿那邠邸長者說法。令其生天。佛說四種婦人法。令長者兒婦改過見道。佛為舍利弗說生死苦。亦說生者宜在豪貴。 大愛道般涅槃品第五十二。大愛道等五百比丘尼。及二沙彌尼滅度。佛自供養大愛道。以報養育之

~p 1250-1251

恩。婆陀比丘尼憶宿命而笑。因為眾尼說之。佛為比丘說生死劫長。應生厭患。一作大城芥子喻。一作天衣拂石喻。佛說隨時聞法五功德。佛為師子大將說施主五功德。為波斯匿王說福田有勝劣。施心宜平等。因波斯匿王殺庶母百子而悔過。為說四苦難免。十惡報劇。應正法治化。莫以非法。佛為王釋十夢。而王歸信。

佛說阿羅漢具德經(八紙半 南夙北臨)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佛在祇園。說百弟子之德。及說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之德。此與增壹阿含弟子丘尼等品同本。

△佛說因人出現世間經(三紙欠 南福北緣)

            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陀羅譯

為波斯匿王。說先後醜妙四人不同。出增壹阿含四意斷品。

佛說波斯匿王太后崩塵土坌身經(二紙半 南緣北善)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說四恐畏。如四山合逼。無能避者。亦名除憂患經。亦出四意斷品。

~p 1252-1253

◎須摩提女經(一卷 南緣北敬)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佛說三摩竭經(九紙 南尺北敬)

            吳天竺沙門竺炎律譯

○佛說給孤長者女得度因緣經(三卷南作二北作一 南蘭北薄)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三經俱出增壹阿含須陀品

佛說婆羅門避死經(一紙欠 南緣北善)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出增壹阿含增上品

○食施獲五福報經(一紙餘 亦名佛說施色力經 南緣北善)

            東晉錄

謂命。色。力。安。辯也。出增壹阿含善聚品。

頻婆娑羅王詣佛供養經(四紙半 南緣北善)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出增壹阿含等見品

佛說長者子六過出家經(二紙欠 南緣北善)

            劉宋沙門釋慧簡譯

出增壹阿含邪聚品

~p 1254-1255

佛說央崛魔經(五紙 南緣北善)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出增壹阿含力品

佛說央崛髻經(五紙 南緣北善)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與上經同

佛說力士移山經(四紙半 南緣北善)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出增壹阿含八難品

佛說四未曾有法經(一紙餘 南緣北善)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說阿難同輪王四法。亦出八難品。

佛說舍利弗目犍連遊四衢經(二紙餘 南緣北善)

            後漢康居國沙門康孟詳譯

眾聲喧鬧。佛不許見。因諸天請。佛召見之。出增壹阿含馬王品。

七佛父母姓字經(三紙 南緣北善)

            曹魏失譯人名

出增壹阿含十不善品

△佛說放牛經(三紙餘 南緣北善)

~p 1256-1257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出增壹阿含放牛品。以放牛十一法。喻比丘十一法也。

緣起經(二紙欠 南緣北善)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亦出放牛品。釋十二緣起義。

佛說十一想思念如來經(一紙 南緣北善)

            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陀羅譯

共二經。初明十一想。次明十一果報。出增壹阿含禮三寶品。

佛說四泥犁經(一紙半 南緣北善)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說提舍瞿波離等四人苦果。及出其因。亦出禮三寶品。

阿那邠邸化七子經(三紙餘 南緣北慶)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出增壹阿含非常品

玉耶女經(三紙欠)慶

            西晉錄失譯人名

    給孤長者兒婦。不行婦禮。長者請佛。為說女人十惡。又說五善三惡之法。分

~p 1258-1259

別七種婦之差別。乃悔過。求受十戒。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婬泆。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惡罵。七不綺語。八不嫉妒。九不瞋恚。十者信善得善。此優婆夷所行戒。亦出增壹阿含非常品。

○玉耶經(四紙欠)慶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阿遫達經(一紙半)慶

            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陀羅譯

二經並同上。而宋譯先更說子報父母恩法。

佛說大愛道般涅槃經(六紙餘 南緣北慶)

            西晉河內沙門白法祖譯

佛母般泥洹經(三紙餘 南緣北慶)

            劉宋沙門釋慧簡譯

後附佛般泥洹後變記半紙。次第說十百年事。

舍衛國王夢見十事經(三紙半 南緣北善)

            失譯人名附西晉錄

佛說國王不黎先尼十夢經(四紙欠 南緣北善)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四經俱出大愛道般涅槃品。

閱藏知津卷第二十六

~p 1261

閱藏知津卷第二十七

            北天目沙門釋智旭 彙輯

【小乘經藏之二】

中阿含經(六十卷)作聖德建名立

            東晉罽賓國沙門瞿曇僧伽提婆譯

    ○七法品第一。 一善法經。謂知法。知義。知時。知節。知己。知眾。知人勝如。 二晝度樹經。以天樹從葉萎至華敷。喻比丘從捨家至證四果。 三城喻經。以王舍城七事具足。四食豐饒。喻比丘七財具足。四禪成就(七財。謂信。慚。愧。進。聞。念。慧)。 四水喻經。以常臥水中。乃至住岸等七人。喻常作惡。乃至成四

~p 1262-1263

果者。 五木積喻經。寧抱火木。不抱女人。寧斷骨髓。不以破戒身受按摩。寧截髀。不以破戒身受禮敬。寧鍱絡身。不以破戒身受衣服。寧吞鐵丸。不以破戒食人信施。寧臥鐵床。不以破戒身受臥具。寧倒入釜中。不以破戒入溫室等。 六善人往來經。七種那含喻。 七世間福經。施房床座衣等。為世間七種福。聞佛名及弟子。極喜。乃至受戒。為出世七種福。 八七日經。以劫盡七日並出。而觀無常。 九七車經。滿慈子為舍梨子說波斯匿七車速行之喻。喻戒淨。心淨。見淨。疑蓋淨。道非道知見淨。道跡知見淨。道跡斷智淨。展轉施設無餘涅槃。 十漏盡經。謂有漏。或從見斷。或從護斷。或從離斷。或從用斷。或從忍斷。或從除斷。或從思惟斷。

     ○業相應品第二。 一鹽喻經。不修身戒心智者。作不善業。必招地獄之報。能修身戒心智者。設有不善業。受現輕報。如一兩鹽投少水中。則不可飲。投恆水中。則不覺鹽。又作奪羊負債二喻。 二和破經。佛為和破外道。說無明盡者不受後有。及說六善住處。謂眼見色不喜不憂等。 三度經。破外道宿命。尊祐。無因緣。三

~p 1264-1265

種論。顯正教六處法。六界法。 四羅云經。傾水覆器。誡羅云莫妄語。又說象謢鼻喻。人照鏡喻。 五思經。說故作十惡。必受惡報。若不故作。則不定受。及勸修四無量心。 六伽藍經。為伽藍國眾人說戒十惡。修慈悲喜捨。得四安隱住處。 七伽彌尼經。為伽彌尼天子。說黑白果報。如石如油。一沈一浮。 八師子經。為師子大臣。說宗本不可作可作等義。 九尼犍經。為比丘說破尼犍義。說尼犍五可憎惡。如來得五稱譽。 十波羅牢經。為波羅牢說知幻非即幻。及說現法不定受報。並示四無量心遠離法。定能斷疑惑。

     ○舍梨子相應品第三。 一等心經。舍梨子為諸比丘分別內結外結。等心天以此白佛。佛於眾中讚之。 二成就戒經。舍梨子說成就戒定慧者。現法證滅定。設不究竟。生意生天中。必知滅定。烏陀夷非之。如是至三。次於佛前亦三說三非。佛乃訶烏陀夷。並訶阿難。次因白淨尊者說五法可愛敬尊。重勅諸比丘尊重舍梨子。 三智經。舍梨子答黑齒比丘之問。黑齒白佛。佛設種種問。舍梨子一一善答。佛讚許之。 四師子吼經。有一梵行。於佛前誣舍梨子輕慢之。佛召舍梨子。故問虛實。舍

~p 1266-1267

梨子說截角牛。截手旃陀羅。地。水。火。風。掃篲。晡旃尼。破膏瓶。死屍繫。等喻。明無此事。彼比丘乃求悔過。佛勅舍梨子受之。 五水喻經。舍梨子說五除惱法。謂於身口意淨不淨等。皆莫生惱。四喻於水。一喻曠野病人。 六瞿尼師經。瞿尼師比丘。在無事室。調笑憍擾。舍梨子乃於眾中說無事比丘。當學敬重。不調笑。不畜生論。不憍傲。護根。食知止足。精進。正念智。知時。知善坐。論律阿毗曇。論息解脫。論漏盡智通。人間比丘亦爾。 七梵志陀然經。舍梨子為知友陀然說法。令信佛。次又為其病時。說四無量心。 八教化病經。舍梨子為給孤長者說法。令病得愈。長者自說造園因緣。 九大拘絺那經。舍梨子問比丘成就見得正見。入正法事。於拘絺那。拘絺那答之。知不善不善根。知善善根。知食集滅道。知漏集滅道。知苦集滅道。乃至從老死一一說至無明。若無明已盡。明已生。無所復作。 十象跡喻經。一切善法。皆四聖諦所攝。如諸跡中。象跡第一。因廣說內外四大觀。 十一分別聖諦經。佛讚舍梨子善能說法已。入於靜室。舍梨子即為大眾廣釋四諦義。

~p 1268-1269

   ○未曾有法品第四。 一未曾有經。阿難述佛種種未曾有事。佛教令更受持如來知生住滅智。 二侍者經。目連勸阿難侍佛。阿難乞三願。佛讚其種種未曾有法。 三薄拘羅經。因一異學問薄拘羅。八十年來行欲事否。薄拘羅為說種種未曾有知足之行。 四阿脩羅經。阿脩羅說大海八未曾有法。佛亦為說佛法中八未曾有法。 五地動經。說三因緣地動。及說如來於天人中說法。不可思議。 六瞻波經。目連牽犯戒比丘去。佛為目連重說八種海喻。七郁伽長者經上。郁伽大醉。見佛得醒。聞法證果。以妻施人。佛讚其八未曾有法。八郁伽長者經下。長者恆設大施。海中沒失大船。眾比丘令阿難辭其施會。郁伽但願如轉輪王。希求出家。九手長者經上。以四攝攝眾。修四無量心。天讚之而不喜。佛歎其七未曾有法。十手長者經下。佛又讚其八未曾有法(少欲。信。慚。愧。進。念。定。慧。)。

   ○習相應品第五。 一何義經。阿難問持戒為何義。 佛言。令不悔義。如是展轉問不悔。歡悅。得喜。得止。得樂。得定。見知如實。得厭。無欲。即得解脫婬怒

~p 1270-1271

癡。 二不思經。明持戒便得不悔不須思量等。 三念經。謂多忘無正智。便害正念正智。害護諸根護戒。乃至害涅槃。 四慚愧經上。明有慚愧。便習愛恭敬。便有信有正思惟正念正智。謢根護戒。乃至涅槃。 五慚愧經下。舍梨子復說壞樹皮喻。 六戒經上。明犯戒。便害不悔等。 七戒經下。舍梨子復說害樹根喻。 八恭敬經上。明恭敬能具威儀。具學法。具戒身定慧等。乃至涅槃。 九恭敬經下。明恭敬能展轉護根。乃至無欲涅槃。 十本際經。謂無明為愛習。五蓋為無明習。三惡行為五蓋習。不護根為惡行習。不正念智為不護根習。不正思惟為不正念智習。不信為不正思惟習。聞惡法為不信習。近惡知識為聞惡法習。惡人為近惡知識習。七覺為明脫習。四念處為七覺習。三妙行為念處習。護根為妙行習。乃至正念智。正思惟。正信。聞法。近善知識。善人。展轉為習。 十一食經上。食與習同。而說大海以大河為食。乃至雨為食喻。 十二食經下。法同。喻稍略。 十三盡智經。謂盡智以解脫為習。乃至不悔以護戒為習。護戒又以護根為習。如是正念智。正思惟。正信。觀法忍。玩

~p 1272-1273

誦法。受持法。觀法義。耳界聞善法。往詣奉事善知識。展轉為習。 十四涅槃經。明涅槃以解脫為習。乃至正信以苦為習。苦以無明為習。徧觀十二因緣而得涅槃。 十五彌醯經。彌醯侍佛。辭佛往靜處學斷。反起欲。恚害。三惡念。乃歸佛所。佛為說心解脫未熟。欲令熟者。有五習法。一與善知識俱。二護戒威儀。三說聖法。四精進斷惡修善。五觀興衰法。又修四法。惡露斷欲。慈斷恚。出入息斷亂。無常斷慢。而皆以與善知識俱。乃得成後四事。及四法。 十六即為比丘說經。重說上義也。

     ○王相應品第六。 一七寶經。佛法有七覺。如輪王七寶。 二三十二相經。 三四洲經。說頂生王不知足而死之事。 四牛糞喻經。佛以手爪抄少牛糞而告比丘。不見有少色常住不變。而一向樂也。覺想行識。亦復如是。 五頻鞞娑羅王迎佛經。為說無常等法。令證果。 六鞞婆麗陵耆經。說迦葉佛時。難提波羅陶師。勸優多羅童子見佛出家事。 七天使經。說閻王以生。老。病。死。治罪。五種事詰責罪人。名為五天使者。及說地獄眾苦(初一日誦竟)。 八烏鳥喻經。說比丘莫如獺。究暮。鷲。食吐鳥。豺。烏。當如猩猩。 九說本經。阿那律說過去因。佛更為說未來彌勒佛

~p 1274-1275

事。 十大天捺林經。說往古大天輪王。髮白出家。教子孫亦如是出家。凡八萬四千世。最後王名尼彌。廣行戒善。帝釋請到天上事。並囑阿難轉相繼法。莫令佛種斷。 十一大善見王經。說往古王於拘尸城修四無量。六返捨身。今如來入滅為第七。 十二三十喻經。戒德為嚴飾具。乃至心解脫為珠寶。自觀己心。為身極淨。 十三轉輪王經。說增減劫。由善惡業。誡諸比丘應如螺轉輪王。謂念處為自境界。如意足為壽。戒為色。禪為樂。無漏為力。能降伏魔。 十四蜱肆經。鳩摩羅迦葉以種種喻。斷蜱肆王無後世見。又以種種喻。令捨見。捨欲恚怖癡。乃受三歸。行佈施。但不至心。僅生叢樹林空宮殿中。反不如監佈施人。得生四王天。

   ○長壽王品第七。 一長壽王本起經。為鬥諍比丘。說長壽王。及長生太子事。比丘不改過。佛以神足。至阿那律等三人住處。見其習行無事而讚之。並為說修天眼法。 二天品經。佛為比丘說自己修行得光明事。凡八行。謂見形色。乃至知曾生此天等。 三八念經。阿那律陀作是七念。道從無欲。非有欲得。及知足。遠離。精

~p 1276-1277

勤。正念。定意。智慧。一一對明。佛知其所念。便往讚之。並為說道。從不戲。樂不戲行不戲得。非從戲。樂戲行戲得。是名八大人念。 四淨不動道經。說三種淨不動道。三種淨無所有處道。一淨無想道。及說涅槃。聖解脫。 五郁伽支羅經。為一比丘略說法要。謂四念處。應與三定。四共俱禪。並修。亦修四無量心。必得果證。 六娑雞帝三族姓子經。為阿那律等三年少說離欲法。乃至說授四輩生處記義。 七梵天請佛經。佛知梵天邪見。無常計常。往為說法。並訶魔說。令梵天得正見。 八有勝天經。仙餘財主。請阿那律飯。問大心無量心義。阿那律為分別之。並說光天。淨光。徧淨光。差別因果。 九迦絺那經。八百比丘。並世尊。共為阿那律作衣。佛勅阿那律為眾說法。從信心出家。持戒。護根。棄蓋。得禪。乃至證六通三明。是名迦絺那法。 十念身經。為諸比丘廣說念身法。成就十八功德。 十一支離彌梨經。拘絺羅訶質多羅象子比丘。不恭敬。不善觀。並為其親友比丘說種種退失法喻。於後象子。果捨戒還俗。 十二長老上尊睡眠經。因目連晝眠。佛為說除睡法。並說

~p 1278-1279

究竟梵行法。 十三無刺經。因諸比丘知聲為定刺。佛為更說犯為戒刺。嚴飾為護根刺。乃至欲恚癡三刺。惟阿羅訶離之。 十四真人經。佛為比丘說恃善法者。為不真人法。不自貴賤他。為真人法。 十五說處經。為阿難說教訶。訓誨。年少比丘說處。謂應說五盛陰。內六處。外六處。六識身。更樂覺想思愛。六界。緣起。念處。正斷。如意。四禪。四諦。四想。四無量。四無色。四聖種。四果。五熟解脫想。五解脫處。五根。五力。五出要界。七財。七力。七覺。八正。又說頂法。及頂退法。

     ○穢品第八。 一穢經。舍梨子分別內有穢。內無穢。各有二種。不知如真者。皆最下賤。知如真者。皆最勝。為說買銅盤喻。又說盛糞盛食喻。 二求法經。佛說比丘宜求法。莫求飲食。又說上中下弟子隨師不隨師功過。舍梨子因即廣明三可毀。三可稱法。及說中道斷欲斷貪等。又有中道謂八聖道。 三比丘請經。目連說比丘應請諸尊教我。訶我。莫難於我。及說成就戾語法。與善語法者。過失功德。並說照鏡之喻。 四知法經。周那說比丘知法不

~p 1280-1281

知法者。猶貧稱富。及富稱貧。 五周那問見經。佛為周那說漸損法。發心法。對法。昇上法。涅槃法。 六青白蓮華喻經。佛說有法從身滅。有法從口滅。有法但從慧見滅。謂能修身戒心智。如蓮水生水長。而不著水。 七水淨梵志經。佛因水淨梵志。告諸比丘。有二十一穢汙於心者。必至地獄。謂邪見。非法欲。惡貪。邪法。貪。恚。睡眠。掉悔。疑惑。瞋纏。不語結。慳。嫉。欺誑。諛諂。無慚。無愧。慢。大慢。憍傲。放逸。若不汙心。必至善處。兼為梵志說淨洗以善法偈。令梵志悟。 八黑比丘經。因黑比丘喜鬥諍。佛為說不可愛及可愛法。亦說惡馬良馬喻。 九住法經。佛說比丘。於善法有退有住有增。須自觀知善不善法。求斷求增。如救頭然。 十無經。舍梨子說淨法衰退。及轉增之由。又述斷惡修善。如救頭然之喻。

     ○因品第九。 一大因經。佛為阿難廣明緣起甚深。又明七識住。及二處。於此知如真者。名慧解脫。兼修八解脫者。名俱解脫。 二念處經。說三世諸佛。皆斷五蓋。住四念處。修七覺支。而證道。因廣明四念處觀。 三苦陰經上。因異學亦言知斷欲斷色斷覺。比丘以此白佛。佛為分別欲味。欲患。欲出要。色覺亦爾。 四苦陰

~p 1282-1283

經下。釋摩訶男生染。恚。癡。法。佛為說欲味。欲患。若知如真。不為所覆。便得無上息。 五增上心經。比丘欲得增上心者。當數數念於五相。一念相善相應。二觀念惡患。三不念念。四以思行漸減念。五以心修心。受持降伏。 六念經。分別諸念作二分。欲恚害念作一分。無欲恚害念作一分。若生欲恚害念。須不受斷除吐。若生無欲恚害念。須速修習廣布。次應治內心。常住在內。止息一意得定。向法。次法。乃至證四禪。斷諸漏。 七師子吼經。謂斷一切受。知欲受。戒受。見受。我受。以無明為本。無明盡者。不復更受此四受。尊信此師。信此法。具戒德。敬同學。乃堪師子吼曰。此有第一第二三四沙門。此外更無沙門梵志。 八優曇婆羅經。實意居士詣異學園。異學欲以一論滅瞿曇。如弄空瓶。佛至其園。為說苦行穢不穢法。總名不了。亦說正解脫法。異學屈服。但以魔力所持。而不發心。 九願經。因一比丘心願佛與慰勞。共語。說法。得具足戒而不廢禪。成就觀行於空靜處。佛乃廣說比丘所應願事。 十想經。謂若計地是神。便不知地。不計地即是神。彼便知地。乃至一切悉皆如是。

~p 1284-1285

   ○林品第十。 一林經上。料簡四種所住林。或不得正念等。雖有四事。不應住。或可得正念等。雖乏四事。不應去。或二俱不得。應夜半而去。莫與彼別。或二俱得。應盡命住。 二林經下。四料簡與上同。此約得沙門義說。 三自觀心經上。料簡止觀得不得有四句。不得者方便令得。得者當求漏盡。 四自觀心經下。觀增伺瞋恚。乃至惡慧等多少有無。有惡須斷。有善須求漏盡。 五達梵行經。知漏。知漏因。知報。知勝如。知盡。知滅道。如是覺。想。欲。業。苦。一一知因。乃至知道是謂達梵行。能盡一切苦。 六阿奴波經。記提和達多入地獄。並為阿難說大人根智。善知六種人。 七諸法本經。欲為諸法本。更樂為和。覺為來。思想為有。念為上主。定為前。慧為上。解脫為真。涅槃為諸法訖。 八優陀羅經。說優陀羅不知癰本。雖生非非想處。還墮狸中。比丘應知身為癰。愛為癰本。六更觸處為一切漏。 九蜜丸喻經。先為執杖釋說宗本法。執杖不是不非而去。次為比丘略說。即入室坐。諸比丘轉問大迦旃延。然後白佛印可。 十瞿曇彌經。大愛道三求出家。佛三止之。因阿難為請。乃制八尊師法。後又請求少年比丘禮敬老尼。佛為說減正法事(第二小土城誦訖)。

~p 1286-1287

     ○大品第十一。 一柔軟經。佛說在家時受用。但為老病死而出家。 二龍象經。佛說惟佛為大龍。烏陀夷因作頌讚。 三說處經。比丘有三說處。謂三世有。又以二種四處觀人。知可共說。不可共說。 四說無常經。謂觀五陰無常。得證果。 五請請經。佛因說戒時。唱言。我是後邊身。汝等真法子。身口意清淨。無枝亦無葉。舍梨子因作頌讚。 六瞻波經。說戒時。有犯戒者佛默不說。目連牽犯戒者出。佛種種訶犯戒之罪。 七沙門二十億經。二十億比丘精進而不證果。心生退悔。佛為說彈琴喻。遂盡諸漏。向佛善說所證之義。 八八難經。謂學道有八難。惟有一不難。 九貧窮經。以無善法財。喻貧窮。以惡行。喻舉貸。以覆藏。喻長息。以梵行所知。為責索。以頻生三惡念。為數往求索。以墮惡道。喻被收縛。 十行欲經。為給孤居士說十種行欲人。非法三。法非法三。如法四。 十一福田經。為給孤居士。說二種福

~p 1288-1289

田。謂十八學人。九無學人。 十二優婆塞經。佛說優婆塞善護五戒。及念佛法僧戒。必得證果。 十三怨家經。謂瞋恚是怨家。妨人七事。一妨好色。二妨安眠。三妨得利。四妨友朋。五妨名稱。六妨大富。七妨生善處。 十四教曇彌經。曇彌罵責比丘。比丘皆去。諸優婆塞乃逐曇彌。佛為曇彌說樹神喻。令彼住沙門法。 十五降魔經。魔入目連腹中。目連喚出。為說昔日波旬擾佛弟子。招大苦報。汝即我甥事。魔乃怖而降伏。 十六賴吒和羅經。賴吒和羅居士子。聞佛說法。發心出家。父母不許。臥地不食。許已。方起。出家證果。後還父家。不被財色所動。為父母說法。次為拘牢婆王。說信如來所說四事故出家。一此世無可依恃。二必趨老。三必無常。四無厭足。 十七優婆離經。苦行尼犍與佛論議。立身罰最重。佛立意業最重。優婆離居土。從尼犍處欲來難佛。反受佛化。證果斷邪。不聽尼犍入門。 十八釋問經。天王先遣五結樂子。以琴歌見佛。次來問法。佛為說因思有念。因念有欲。因欲有愛不愛。因愛不愛有慳嫉結。生大苦陰。及說八正道。護六根等。天王證初果。發願來生出家。 十九善生經。善生居士奉父遺命。敬禮六方。佛為說離四惡業。四

~p 1290-1291

惡行。六非道。四似親。應知四善親。及內法六方。謂東為父母。南為師尊。西為妻子。北為婢使。下為友臣。上為沙門梵志。 二十商人求財經。先說往古商人入海墮羅剎國。乃至乘天馬時。若稍念男女情愛。即便墮落。次正說比丘若計根塵陰界是我者。必皆被害。 二十一世間經。明如來知苦斷集。證滅修道。自覺覺他。從成道至涅槃。所說皆實。 二十二福經。明往昔七年行慈福報。勸人修福。 二十三息止道經。謂初學比丘。常應念骨相。青相。腐相。食相。骨鎖相。除欲恚病。 二十四至邊經。謂欲盡苦。甘行乞食。而復不修沙門法行。如墨浣墨。如血除血。從冥入冥。 二十五喻經。謂無量善法。以不放逸為本。如地。如沈水。栴檀青蓮。須摩。象跡。師王。乃至如如來等。

     ○梵志品第十二。 一雨勢經。未生怨遣雨勢大臣。問佛跋耆國事。佛為說彼國行七不衰法。必當得勝。大臣去後。因為比丘說七種七不衰法。及說六慰勞法。 二傷歌羅經。此摩納始謂作齋行。無量福跡。學道行一福跡。阿難三問而屈服之。佛

~p 1292-1293

為說三輪示現法。摩納歸信。 三算數目犍連經。此梵志以堂及演算法為喻。問佛法中次第。佛為分別說之。次問何緣有得究竟。不得究竟者。佛為說問路之喻。 四瞿默目犍連經。佛涅槃後。阿難往此田作人所。彼問可有比丘與佛等者。適遇雨勢大臣來到。重復問之。阿難答以無有此人。次說有法可依。及有十德可敬。又說訶貪等四伺。讚四禪四伺。雨勢去後。又答三種解脫。無有勝如。 五象跡喻經。異學卑盧。為生聞梵志。說象跡喻。以讚於佛。生聞見佛。佛為具足說此法喻。謂從出家。護根。除蓋。成四禪。證無漏。方為極大象跡。 六聞德經。為生聞說博聞誦習差別功德。謂從捨家。乃至證滅。 七何苦經。答生聞所問在家出家苦樂之事。及答饒益天人法。觀善惡知識。如黑白月。 八何欲經。生聞梵志。問剎利。居士。婦人。偷劫。梵志。沙門。各何欲。何行。何立。何依。何訖。佛一一答之。 九鬱瘦歌羅經。此梵志。向佛說四種奉事。及四種自有財物。佛展轉破之。謂如強與他肉而取其直。次正作虛空。慈心。洗浴。取火。等喻。明四姓平等。 十阿攝和經。諸梵志自恃其種獨淨。遣阿攝和與佛辯之。佛亦為說虛空。乃至取火等喻。又說父母驢馬等

~p 1294-1295

喻以屈之(第三念誦訖)。 十一鸚鵡經。佛為此摩納分別在家。出家事。摩納述梵志所施設五法功德。佛詰以現知現覺義。彼則瞋恚。佛為說五法障礙。謂欲。恚。身見。戒取。疑。及說法從心起。 十二鬚閒提經。此異學見佛臥室而起敬。聞佛名而毀訾。見佛說離欲法喻。而出家證果。所謂喻者。癩人炙火。盲著垢衣也。 十三婆羅婆堂經。婆私吒及婆羅婆二人。皆梵志種出家。被諸梵志訶責。佛為說劫初漸立四姓事。及說善惡業報無差別。 十四須達多經。為此居士說施心差別。非關麤妙之物。次較勝田。從凡人。四果。支佛。如來。不若作四方僧房。又不若受歸戒。修慈心。及作無常觀。 十五梵波羅延經。佛答今之梵志。久已越梵志法。無復學者。 十六黃蘆園經。佛在園中。有百二十歲老梵志。來責佛不敬一切。佛言。若如來起迎請坐者。彼人必當頭破七分。梵志又訶佛無味。無怖。不入胎。佛言。於五欲無味無怖。證四禪三明。故不入胎。梵志乃終身自歸。 十七頭那經。為頭那說五種梵志法。一如梵。二如天。三不越界。四越界。五旃陀羅。 十八阿伽羅訶經。此梵

~p 1296

志問梵志經典。何所依住。佛言。依於人住。展轉問人。稻麥。地。水。風。空。日月。四王。乃至大梵。依忍辱溫良。忍辱溫良。又依涅槃。涅槃無依。 十九阿蘭那經。諸比丘共論人命極少。宜力行善。佛讚印之。並說昔時阿蘭那梵志出家。說無常法。利益無量。即佛往因也。 二十梵摩經。梵志梵摩。先遣摩納優多羅。觀佛三十二相。及觀威儀。優多羅發心出家。次後梵摩自來見佛。諦觀諸相。信心歸依。證那含果。

閱藏知津卷第二十七

~p 1297

閱藏知津卷第二十八

            北天目沙門釋智旭 彙輯

【小乘經藏之三】

     ○根本分別品第十三。 一分別六界經。佛於陶師屋中。為弗迦羅娑利比丘。說六界聚。六觸處。十八意行。四住處法。 二分別六處經。為比丘說六處。六更樂。十八意行。三十六刀。斷彼成就是。無量說法。內三意止。調御士趣一切方法。 三分別觀法經。佛略說如是觀。心灑散。不住內。不受而恐怖。如是觀。心不灑散。住內。不受不恐怖。說已入室。眾比丘請大迦旃延廣說之。謂根著塵。則心灑散。

~p 1298-1299

著四襌八定。則不住內。不離五陰。則恐怖。反是。便不灑散等。 四溫泉林天經。天勸三彌提尊者。受持跋地羅帝偈。尊者問佛。佛說偈曰。慎莫念過去。亦勿願未來。過去事已滅。未來復未至。現在所有法。彼亦當為思。念無有堅強。慧者覺如是。若作聖人行。孰知愁於死。我要不會彼。大苦災患終。如是行精勤。晝夜無懈怠。是故常當說。跋地羅帝偈。說已。入室。比丘請大迦旃延廣釋。迦旃延約根塵釋之。 五釋中禪室尊經。又一天問盧夷強耆尊者偈。並義。尊者問佛。佛為說偈。並約五陰釋義。 六阿難說經。阿難以偈及義。為比丘說。佛讚印之。 七意行經。佛為比丘說八定。及八天處。二俱等等。及說滅定為最勝。 八拘樓瘦無諍經。佛為比丘分別諍無諍法。 九鸚鵡經。鸚鵡摩納父。轉生為白狗。見佛而吠。佛言。汝不應爾。謂汝從護至吠。狗瞋極臥地。鸚鵡怒而見佛。佛為說其成驗。再來見佛。佛為說業報差別之法。 十分別大業經。異學與三彌提論三業義。周那與阿難。以此問佛。佛訶其不善分別。次正說三報受時差別。及臨終善惡念不同。雖天眼所見。不宜執一非餘。惟佛知其所以然耳。兼說柰果生熟四料簡。以喻於人。

~p 1300-1301

     ○心品第十四。 一心經。有一比丘問。誰將世間去。誰為染著。誰起自在。佛言。一切唯心。多聞聖弟子不隨心。而心隨多聞。次又問多聞義。智慧義。黠慧廣慧義。佛言。順梵行為多聞。知四諦為智慧。能利人為廣慧。 二浮彌經。浮彌為王子說梵行得果。或願。或無願。或願無願。或非有願非無願義。佛為浮彌說四喻。〔穀-禾+牛〕(音夠)角及乳。抨水又酪。壓沙及麻。取火毋溼及乾。喻邪梵行正梵行。得果不得。 三受法經上。現在未來苦樂四料簡也。婬欲。現樂後苦。強制煩惱。現苦後樂。外道苦行。現苦後苦。歡喜修行。證三果。現樂後樂。 四受法經下。亦四料簡。而約苦樂心。修十善行十惡論。 五行禪經。料簡四種行禪。一熾盛而謂衰退。二衰退而謂熾盛。三知衰退。四知熾盛。八定皆爾。 六說經。分別八定中。皆有退。住。進。及漏盡義。修者應知。 七獵師經。以四種鹿群。喻沙門梵志。三不脫魔境。一能脫之。謂修四禪。四無量。四空。斷漏者。 八五支物主經。此物主先詣異學文祁子處。文祁子立四事為第一義。謂身不作惡。口不惡言。不行邪命。不念惡念。

~p 1302-1303

物主以此白佛。佛言。此則嬰孩皆第一義。若多聞聖弟子。當知善戒不善戒。善念不善念。何由生。何由滅。知已。具足八正道。乃至正解脫正智。是名第一義。質直沙門。 九瞿曇彌經。大愛道以金縷衣供佛。佛令施比丘眾。三勸不從。佛為阿難說七施眾。十四私施。皆得大福報。乃料簡施受淨不淨四句。 十多界經。阿難作是思惟。一切恐怖。及災患等。皆從愚癡生。不從智慧。佛為廣申明之。次問云何名愚癡。云何名智慧。佛言。不知界。處。因緣。是處非處者。為愚癡。知者。為智慧。界者。眼等十八。地等六。欲無欲等六。樂。苦。憂。喜。捨。無明。亦為六。覺。想。行。識。為四。欲。色。無色。三。色。無色。滅。三。過。現。未。三。妙。不妙。中。三。善。不善。無記。三。學。無學。俱非。三。漏。無漏。二。為。無為。二。共名六十二界。處者。十二處。因緣者。十二緣生。是處非處者。若因若果。

     ○雙品第十五。 一馬邑經上。說沙門法。須身行清淨。口行清淨。意行清淨。命行清淨。守護諸根。正知出入。斷除五蓋。成就四禪。趨向漏盡。 二馬邑經下。謂應息貪伺。恚伺。乃至邪見。成就四無量心。乃至漏盡。 三牛角娑羅林經上。舍

~p 1304-1305

梨子與阿難等。各說發起此林之法。佛皆讚之。並說不解趺坐。乃至漏盡。是名發起此林。 四牛角娑羅林經下。阿那律等三人。在此林中。佛往問之。各言安隱。並說上人之法。佛讚歎之。長鬼天等展轉讚歎。乃達梵天。 五求解經。佛說求解於如來。正知如來法(第四分別誦訖)。 六說智經。為比丘說與梵行成立人問答法。 七阿夷那經。因異學阿夷那。為比丘略說知法非法。義非義。令學如法如義。諸比丘請阿難廣釋。謂邪見乃至邪智為非法。因此生不善惡法為非義。正見等為法。所生善法為義。 八聖道經。正定為一道。有習。有助。有具。共七支。正見最在前。一一釋已。並正解脫。正智。為十支。約邪。正。斷。修。成四十大法品。 九小空經。從不念人想。不念村想。不念無事想。次第至不住無想心定。 十大空經。因眾比丘集加羅差摩精舍。佛為阿難說遠離法。及說修內空。外空。內外空。不移動法。又說正知法。讚不放逸法。分別煩師。煩弟子。煩梵行法。又誡弟子不恭敬順行者。名於師行怨事。能恭敬順行者。名於師行慈事。

~p 1306-1307

     ○後大品第十六。 一迦樓烏陀夷經。烏陀夷念世尊恩深。讚斷過中食。佛印可之。深訶不順此戒。謂為小事者。如彼癡蠅。 二牟梨破群那經。此比丘與比丘尼數共集會。護過瞋諍。佛呼而誨之。謂以信捨家。應修無欲。如調馬。治林。於時非時等五言道。皆習慈心。悲喜捨心。如大地不可壞。如恆河不可沸。如虛空不可畫。如治皮無瓦聲。乃至應數數念利鋸刀喻。則所遊皆安。堪證學無學道。 三跋陀和利經。佛讚歎一坐食法。跋陀和利固辭不堪。夏三月竟。復來見佛。佛種種訶之。為說出要。又答其苦治不苦治之問。次說清淨馬喻法。 四阿濕具經。此比丘與弗那婆修二人。不遵佛戒。過中暮食。佛呼而責之。為說樂覺。苦覺。修不修義。及說修行不放逸義。 五周那經。周那述尼犍諍事於阿難。阿難問佛。佛為說六諍本。七滅法。六慰勞法。 六優波離經。問答七滅諍等如法不如法事。 七調御地經。王童子不信阿夷那和提所說法。阿夷那和提白佛。佛為說山下不見園林喻。及說調野象喻。 八癡慧地經。說癡慧各三相。謂思。說。作也。各受現法三苦樂。謂惡名。治罰。惡死。為三苦。善名。無罪。善死。為三樂。又有地獄天宮苦樂果報。 九阿梨吒

~p 1308-1309

經。阿梨吒說欲不障道。諸比丘諫而不捨。佛呼而責之。謂比丘於法尚應知如筏喻。況執非法。 十嗏帝經。嗏帝執此識往生不更異。諸比丘諫而不捨。佛呼責之。為比丘細明十二因緣生滅。

     ○脯利多品第十七。 一持齋經。為毗舍佉說放牛尼犍齋無福。應持聖八支齋。更修五念。念佛如沐首。念法如浴身。念僧如浣衣。念戒如磨鏡。念天如煉金。 二脯利多經。為此居士說八支斷俗事。一離殺。二離盜。三離婬。四離妄。五離貪。六離恚。七離嫉惱。八離增上慢。更有八支。謂欲如骨。如小肉。如手把炬。如火坑。如毒蛇。如夢。如假借。如果樹。離欲得禪。盡漏作證。居土悟道。 三羅摩經。於此梵志家。為諸比丘說聖求。非聖求。隨說未成道時。先學二定。次坐菩提樹。求得正覺。度五比丘事。 四五下分結經。說依道依跡斷結。猶如入林求實。亦如度河。度山水。 五心穢經。說比丘須拔心中五穢。謂疑佛。疑法。疑戒。疑教。疑梵行者。又須解心中五縛。謂身縛。欲縛。說縛。聚會縛。昇進縛。次應修五法。謂四如意足。及堪任。 六箭毛經上。此異學說瞿曇有五法。令諸弟子恭敬不離。

~p 1310-1311

謂麤衣。麤食。少食。麤臥具。晏坐。佛言。不以此五法。更有五法。謂無上戒。無上慧。無上知見。說四諦。宿命漏盡通。 七箭毛經下。為此異學說天眼宿命通事。彼述邪師所說上色。佛展轉以螢。火。星。月。日。天光等。破之。及為說四禪道跡。 八鞞摩那修經。亦為此異學破上色邪見。又為說置前世後世。但令質直無諂誑。隨教化。必得知正法。如火不益油。柴不益薪。必期於滅。異學悟道出家。 九法樂比丘尼經。毗舍佉問。此比丘尼答。問答已。尼往白佛。佛印可之。十大拘絺羅經。舍利弗問。此尊者答。

     ○例品第十八。 一一切智經。佛為波斯匿王說四姓勝如義。阿難與大將論遣退天義。年少與大將互推謬說義。王因多事。讚佛而去。 二法莊嚴經。波斯匿信佛種種法靖。而稱述之。王去之後。佛令比丘受持此說。 三鞞訶提經。波斯匿以佛身行問於阿難。阿難具答行不行義。王喜。以衣佈施。阿難白佛。佛印可之。 四第一得經。佛言一切變易有異法。從人王乃至十一切處。多聞聖弟子總不欲之。況下賤法。惟應廣布八正道耳。 五愛生經。

~p 1312-1313

梵志兒死。愁憂見佛。佛言。愛生便生愁苦。梵志不悟。波斯匿王聞之。以告末夫人。夫人所說同佛。王遣人問佛。佛為廣說。人還白王。夫人更為王詳說。王乃信佛自歸。 六八城經。阿難為此居士說十二禪。居士信心施食及房。 七阿那律陀經上。尊者為諸比丘說四禪及漏盡。為賢死賢命終。 八阿那律陀經下。又說見質直。得聖戒。修念處。四無量。四空定。得漏盡。為不煩熱死。不煩熱命終。 九見經。阿難為異學說如來不一向說有常無常等。 十箭喻經。鬘童子欲如來一向說世有常等。佛訶責之。為諸比丘說拔毒箭喻。 十一例經。佛說欲斷無明。別知無明。乃至老死者。應修念處。正勤。如意。四禪。根。力。覺。道。十一切處。十無學法(第五後誦訖)。

佛說七知經(二紙 南積北緣)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即知法知義等。中阿含善法經同本。

佛說園生樹經(一紙半 南淵北斯)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中阿含晝度樹經同本

~p 1314-1315

佛說鹹水喻經(一紙半 南積北緣)

            失譯人名附西晉錄

即中阿含七水喻經

△佛說薩鉢多酥哩踰捺野經(三紙餘 南履北臨)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說劫盡七日出時相狀。警人精進。早求解脫。中阿含七日經同本。

佛說一切流攝守因經(四紙欠 南積北緣)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說智者。見者。得流盡。不智者。不見者。流不盡。及說七種斷流。中阿含漏盡經同本。

佛說四諦經(七紙半 南積北善)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中阿含分別聖諦經同本

佛說恆水經(三紙欠 南積北善)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中阿含瞻波經同本

佛說本相倚致經(二紙欠 南積北善)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佛說緣本致經(一紙餘 南福北善)

~P 1316-1317

            失譯人名附東晉錄

二經皆即中阿含本際經

佛說輪王七寶經(三紙半 南淵北斯)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中阿含七寶經同本

佛說頂生王故事經(五紙半 南福北善)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佛說文竭陀王經(三紙欠 南福北善)

            北涼中天竺沙門曇無讖譯

二經皆即中阿含四洲經同本

佛說頻婆娑羅王經(五紙 南興北臨)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王來見佛。及佛令優樓頻螺迦葉釋眾疑事。即中阿含頻婆娑羅王迎佛經。

佛說鐵城泥犁經(四紙餘 南福北緣)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說五使。並地獄苦狀。

△佛說閻羅王五天使者經(二紙餘 南福北緣)

            劉宋沙門釋慧簡譯

二經皆即中阿含天使經

 ~p 1318-1319

佛說古來世時經(四紙餘 南福北緣)

            失譯人名附東晉錄

   阿那律說往昔施支佛飯福報。佛讚歎之。並為比丘說未來輪王及彌勒事。以衣施彌勒。令轉施眾僧。即中阿含說本經。

△大正句王經(上下合卷 南興北深)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即中阿含蜱肆王經

佛說阿那律八念經(三紙餘 南福北緣)

            後漢西域沙門支曜譯

即中阿含八念經

佛說離睡經(二紙餘 南福北緣)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佛為目連說離睡法。即中阿含長老上尊睡眠經。

佛說是法非法經(二紙半 南福北緣)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說恃善生慢為非法。不慢為是法。即中阿含真人經。

佛說求欲經(九紙餘 南福北緣)

~p 1320-1321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即中阿含穢經

佛說受歲經(三紙餘 南福北緣)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即中阿含比丘請經

佛說梵志計水淨經(一紙半 南福北緣)

            失譯人各附東晉錄

即中阿含水淨梵志經

☉佛說大生義經(六紙半 南凊北薄)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阿難思念緣生法義甚深。問佛。佛為廣說逆從老死。推至識支。即中阿含大因經。

佛說苦陰經(四紙餘 南福北緣)

            失譯人名在後漢錄

即中阿含苦陰經上

佛說苦陰因事經(四紙半 南福北緣)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即中阿含苦陰經下

佛說釋摩男本經(三紙餘 南福北緣)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p 1322-1323

亦即苦陰經下

佛說樂想經(一紙欠 南福北緣)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說外道計一切為樂。佛不計不樂。即中阿含想經。

佛說漏分佈經(五紙餘 南福北緣)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說五陰苦集。乃至八正道法。即中阿含達梵行經。

佛說阿耨經(五紙 南福北緣)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說提婆達斷善根。墮地獄。及說如來大人根相。謂善知諸根。即中阿含阿奴波經。

佛說諸法本經(一紙欠 南福北緣)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說欲為諸法本。即中阿含諸法本經。

佛說瞿曇彌記果經(六紙欠 南福北緣)

            劉宋沙門釋慧簡譯

即中阿含瞿曇彌經

佛說瞻婆比丘經(二紙半餘 南福北善)

~p 1324-1325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即中阿含大品瞻波經

佛說伏婬經(二紙餘 南福北緣)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即中阿含大品行欲經。為阿那邠祇居士。分別求財。及受用勝劣不同。(非法求財。蕩然無禮之謂婬。)

佛說魔嬈亂經(七紙欠 南福北緣)

            失譯人名附後漢錄

佛說弊魔試目連經(五紙欠 南福北緣)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二經皆即中阿含降魔經

佛說賴吒和羅經(九紙餘 南福北善)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即中阿含賴吒和羅經

△佛說護國經(半卷 南溫北薄)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佛從俱盧城。至睹盧聚落。護國長者子。願樂出家。父母不許。絕食苦求。既出家已。十夏依佛。乃還本處。住樹下。為俱盧大王說法。令歸依三寶。亦即賴吒和羅經。

~p 1326-1327

○佛說帝釋所問經(十一餘紙 南溫北深)

            宋中印土沙門釋法賢譯

即中阿含釋問經

佛說善生子經(六紙半 南福北善)

            西晉沙門支法度譯

即中阿含長阿含善生經

佛說數經(四紙餘 南福北善)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即中阿含算數目連經

佛說梵志頞波羅延問種尊經(六紙 南福北善)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即中阿含阿攝和經

佛說須達經(三紙欠 南緣北善)

            蕭齊中天竺沙門求那毗地譯

即中阿含須達多經

△佛說長者施報經(六紙餘 南臨北盡)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佛為給孤獨說過去長者明彌羅摩行大施會。因展轉較量功德。不如歸戒慈心。亦即須達多經。

~p 1328-1329

○三歸五戒慈心厭離功德經(一紙欠 南緣北善)

            附東晉錄

亦即須達多經少分

佛為黃竹園老婆羅門說學經(三紙餘 南緣北善)

            失譯人名今附宋錄

即中阿含黃蘆園經

佛說梵摩喻經(八紙欠 南緣北善)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即中阿含梵摩經

佛說尊上經(三紙欠 南緣北善)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即中阿含釋中禪室尊經

佛說兜調經(三紙餘 南緣北善)

            失譯人名附西晉錄

佛說鸚鵡經(八紙欠 南緣北善)

            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陀羅譯

☉分別善惡報應經(上下合卷 南力北竭)

            宋中印土沙門天息災譯

三經皆即中阿含鸚鵡經

佛說意經(二紙餘 南緣北善)

~p 1330-1331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即中阿含心經

佛說應法經(三紙餘 南緣北善)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即中阿含受法經下

☉佛說分別佈施經(三紙欠 南凊北薄)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即中阿含瞿曇彌經

佛說息諍因緣經(半卷 南斯北夙)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即中阿含周那經

佛說泥犁經(十一紙欠 南福北緣)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說惡人墮泥犁之苦。亦說五天使者問辭。即中阿含癡慧地經。

◎佛說齋經(四紙 南福北緣)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即中阿含持齋經

佛說優婆夷墮舍迦經(三紙欠 南福北緣)

            附宋錄

~p 1332-1333-1334

亦即上經。而五念法稍異。

八關齋經(一紙餘)敬

            劉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說前五戒皆盡壽。第六齋去。乃一日一夜。與前經大同小異。但無五念法門。

佛說八種長養功德經(一紙 南馨北凊)

            宋中印土沙門法護譯

略明發心受齋戒法。疑附齋法中行。

佛說鞞摩肅經(四紙半)緣

            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陀羅譯

即中阿含鞞摩那修經

佛說婆羅門子命終愛念不離經(三紙餘)緣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即中阿含愛生經

佛說十居士八城人經(二紙餘)緣

即中阿含八城經

佛說邪見經(一紙)緣

            失譯人名今附宋錄

即中阿含見經

佛說箭喻經(三紙餘)緣

            附東晉錄失譯人名

即中阿含箭喻經

閱藏知津卷第二十八

~p 1335

閱藏知津卷第二十九

            北天目沙門釋智旭 彙輯

【小乘經藏之四】

佛說長阿含經(二十二卷  前有僧肇序  南克念北習聽)

   姚秦罽賓國沙門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第一分初大本緣經第一。說七佛事。 遊行經第二。因阿闍世王問伐鄰國事。廣為比丘說七法六法。乃至歷敘入涅槃分舍利事。 典尊經第三。般遮翌子。述梵童為忉利天說過去大典尊臣事。以之問佛。佛為說究竟梵行法。 闍尼沙經第四。此云

~p 1336-1337

勝結使。乃摩竭國王。命終生四王天。為毗沙門作子。述梵童為諸天所說法。佛即以之酬阿難請。

   ○第二分四姓經第一。為二出家婆羅門說。四姓平等。作惡墮落。作善超昇。見諦證道。 轉輪聖王修行經第二。誡勅比丘當自熾然。當自歸依。謂修四念處觀。並說古先聖王治世。末後出家。至第七王。不如法治。漸生惡法。致成減劫。刀兵劫後。漸次修善。倍倍壽增。至八萬歲時。慈氏出世。是故比丘當修善法。則壽命延長。謂四神足。顏色增益。謂具戒品。安隱快樂。謂成四禪。財寶豊饒。謂行四等。威力具足。謂見四諦。力能降魔。 弊宿經第三。童女迦葉。為弊宿婆羅門種種說法。破其斷見。皈依設會。死得生天。 散陀那經第四。此居士往梵志尼俱陀處。梵志毀佛。佛至其處。為說苦行淨不淨法。折伏梵志。 眾集經第五。佛勅舍利弗說法。因說種種增一之法。 十上經第六。佛勅舍利弗說法。因說十上法。謂多成法。修法。覺法。滅法。退法。增法。難解法。生法。知法。證法。各各增一至十。共五百五十法。 增一經第七。佛為比丘說多成法。修法。覺法。滅法。證法。皆增一至十。 三聚經第八。佛為比丘說三法聚。謂趨惡趣。趨善趣。趨涅槃法。各增一至

~p 1338-1339

十。 大緣方便經第九。為阿難廣說十二因緣甚深義。 釋提桓因問經第十。為帝釋說因調有想。因想有欲。有愛憎。有貪嫉。乃至共相傷害。

 阿[少/兔]夷經第十一。為房伽婆梵志說善宿比丘事。及說破世見事。

 善生經第十二。為善生長者子。說離四惡行。禮敬六方法。 清淨經第十三。因周那沙彌。述外道徒眾鬥諍事。佛為說無諍正法。 自歡喜經第十四。舍利弗向佛師子吼。稱說如來難及之法。 大會經第十五。諸天集會。佛為結咒。

   第三分阿摩晝經第一。沸伽羅娑羅。遣其弟子阿摩晝。觀佛相好。阿摩晝輕慢釋種。佛出其種姓之因。並為說妙法。如大小持戒犍度所明。次令得見相好。還白厥師。師來見佛。睹相設供。為阿摩晝悔過。除白癩病。自復悟道。生不還天。 梵動經第二。佛誡比丘。於毀三寶者。不得懷忿。於稱讚者。亦勿歡喜。凡夫寡聞。直讚小緣威儀戒行。唯賢聖弟子。能以甚微妙大法光明讚佛。謂佛善知六十二見本末因緣。知已不著。而得解脫。 種德經第三。種德婆羅門見佛。佛問以婆羅門法。於五法中。以次揀去生。誦。端正。惟持戒。智慧。缺一不可。佛讚印之。並為說

~p 1340-1341

比丘戒慧。彼即受三歸五戒。 究羅檀頭經第四。佛為此婆羅門說大祀法。及說歸戒。慈心。出家。功德。此婆羅門即放牛羊等物。受歸戒。供佛證果。生不還天。 堅固經第五。堅固長者子。三請佛勅弟子現神足。佛言。我但教弟子於空閒處。靜默思道。覆德。露過。以現神足。能起謗故。倮形梵志經第六。為此梵志說苦行亦有善惡二趣。不皆訶責。但非出要。惟如來大師子吼。能令人出家成道。此梵志即出家證果。 三明經第七。為二梵志弟子。破三明所說梵道虛妄。及為正說梵道。 沙門果經第八。為阿闍世說沙門現在得果。並受其懺。 布吒婆樓經第九。破梵志相違論。為說有因緣想生。有因緣想滅。 露遮經第十。此婆羅門見佛。請佛。尋起惡見。謂不應為人說法。佛受供時破之。

   第四分世記經第十一。閻浮提洲品第一。鬱單越品第二。轉輪聖王品第三。地獄品第四。龍鳥品第五。阿須倫品第六。四天王品第七。忉利天品第八。三災品第九。戰鬥品第十。三中劫品第十一。世本緣品第十二。

~p 1342-1343

△佛說七佛經(一卷 南深北命)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佛在祇園。為比丘說七佛氏族名字。及大弟子等。又廣說毗婆尸佛降生瑞應。長阿含初大本緣經前分同本。

△毗婆尸佛經(上下合卷 南臨北盡)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佛為苾說過去毗婆尸佛。遊觀四門。出家轉法輪事。長阿含初大本緣經後分同本。

佛般泥洹經(二卷 南禍北福)

            西晉河內沙門白法祖譯

   因阿闍世王遣雨舍大臣。問伐越祇國事。佛為說七不衰法。大臣去後。為比丘說七七之法。次說四痛八戒之法。乃至受奈女供。展轉遊行。至雙樹間入滅。焚身起塔。結集經典。

大般涅槃經(三卷 南禍北駒)

            東晉平陽沙門釋法顯譯

   佛三語阿難。設得四神足者。欲住壽一劫。皆得隨意。阿難不解勸請。魔來請佛涅槃。佛遂許之。周歷諸處。詔告四眾。於雙樹間。入滅荼毗。二經皆長阿含遊行經同本。

~p 1344-1345

佛說方等泥洹經(二卷 南禍北駒)

            附東晉錄

與前經大同小異

佛說大堅固婆羅門緣起經(上下同卷 南淵北斯)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長阿含典尊經同本

佛說人仙經(六紙半餘 南興北臨)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頻婆娑羅王命終。作毗沙門天王太子。名曰人仙。來述忉利天梵王說法事。長阿含闍尼沙經同本。

佛說白衣金幢二婆羅門緣起經(上中下合卷 南馨北夙)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二婆羅門近佛。而恆見佛問法。佛為說世界四姓起因。即出家證果。長阿含初四姓經同本。

佛說尼拘陀梵志經(上下合卷 南馨北夙)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和合長者至拘尼陀梵志所。彼方止其世論。長者問之。反言瞿曇慧何能轉。佛往問之。彼則默不能答。長阿含散陀那經同本。

~p 1346-1347

△佛說大集法門經(二卷 南斯北薄)

            宋北印土沙門施謢譯

   佛遊末利城。有末利優婆塞。新造一舍。請佛及僧安止。佛示安臥。舍利子說增一至十法。長阿含眾集經同本。

長阿含十報法經(二卷今作一卷 南聽北因)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即十上經。五百五十法。

佛說人本欲生經(一卷 南禍北福)

長阿含大緣方便經同本

佛說尸迦羅越六方禮經(五紙 南禍北福)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長阿含善生經同本

△佛說信佛功德經(八紙 南興北深)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佛在菴羅園中。舍利弗歎佛種種最勝功德。長阿含自歡喜經同本。

△佛說大三摩惹經(四紙半 南臨北盡)

~p 1348-1349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佛在迦毗羅林。四梵王各以頌讚。大眾雲集。有大黑神祖蹲那作惡。佛說聲聞法調伏之。長阿含大會經同本。

◎佛說梵志阿颰經(一卷 南禍北善)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長阿含阿摩晝經同本

佛說梵網六十二見經(一卷 南禍北福)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長阿含梵動經同本

佛說寂志果經(一卷 南禍北善)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長阿含沙門果經同本

佛說樓炭經(六卷 南積北福)

            西晉沙門釋法炬共法立譯

即長阿含世記經。品稍不同。文亦簡拙。

○起世經(十卷 南因北積)

            隋北天竺沙門闍那崛多譯

亦即世記經。而品次稍異。文義俱暢。

△起世因本經(十卷)惡

~p 1350-1351

            隋北天竺沙門達摩笈多等譯

與上經同

雜阿含經(五十卷)谷傳聲虛堂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第一品不出名。然多就五陰。廣破愛見。誦六入處品第二。皆就內六入。外六塵。及六識。六觸。六受。六想。六思。六愛等。廣明無常苦空。破於愛見。雜因誦品第三。弟子所說誦品第四。第五誦道品第一(品名多缺略)

大約有小半與中阿含增一阿含相同。而文順暢。

△別譯雜阿含經(二十卷今作十六卷 南習聽北禍因)

            附秦錄

。雜阿含經(一卷 南聽北因)

            附吳魏二錄

右二經。皆於大部中撮要。譯出別行。

佛說七處三觀經(上下仝卷 南緣北慶)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出雜阿含第二卷。及三十四卷

五蘊皆空經(半紙餘 南緣北善)

~p 1352-1353

            唐大薦福寺沙門義淨譯

初為五比丘說苦空無常義。亦出雜阿含第二卷。

○佛說聖法印經(一紙餘 南緣北慶)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說空無欲無我無常清淨之業。出雜阿含第三卷。

△佛說法印經(一紙餘 南凊北薄)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說三解脫門為聖法印。出雜阿含第三卷。

△五陰譬喻經(二紙欠 南善北慶)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沫。泡。燄。蕉。幻。五喻也。出雜阿含第十卷。

佛說水沫所漂經(二紙欠 南善北慶)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與上經同

佛說不自守意經(一紙欠 南善北慶)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說自守不自守法。出雜阿含第十一卷。

△佛說滿願子經(二紙欠 南善北慶)

~p 1354-1355

            附東晉錄

請略說法。而往化惡國。出雜阿含第十三卷。

轉法輪經(一紙半 南善北慶)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於鹿野樹下。手撫飛輪。三轉四諦行法。

佛說三轉法輪經(二紙半 南善北慶)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即最初為五比丘說法。二經出雜阿含第十五卷

佛說八正道經(一紙半 南善北慶)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出雜阿含第二十八卷

難提釋經(三紙半 南善北慶)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為此釋說五法六念。出雜阿含第三十卷。

佛說馬有三相經(一紙欠 南善北慶)

            後漢西域沙門支曜譯

說官馬三善相

佛說馬有八態譬人經(一紙 南善北慶)

            後漢西域沙門支曜譯

~p 1356-1357

說惡馬八態。喻惡比丘。二經出雜阿含第三十三卷。

佛說戒德香經 (一紙餘 南福北緣)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說戒香順逆普聞。勝世間諸香。出雜阿含三十八卷。

○佛說戒香經(一紙 南興北深)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與上經同

佛說相應相可經(一紙欠 南善北慶)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說善惡人各以類相聚。出單卷雜阿含中。

本事經(七卷 南與北孝)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一法品第一。無明蓋。貪愛結。一劫身骨。心意染汙。墮惡趣。心意清淨。昇善趣。皆由自業。意為前導(惡善)。破僧。僧和。一結斷時餘亦斷。所謂我慢。不放逸。捨貪。捨欲。捨瞋。捨恚。捨癡。捨覆。捨惱。捨忿。捨恨。捨嫉。捨慳。捨嗜。捨慢。捨害。念佛。念法。念眾。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

~p 1358-1359

念身。念死。知貪。知瞋。知癡。知覆。知惱。知忿。知恨。知嫉。知慳。知耽。知慢。知害。知一切。修慈。外強緣。無如善知識。內強緣。無如正作意。惠施果報。犯戒報。持戒報。妄語。無慚愧。有慚愧。最勝有情八。邪見過。正見益。心速疾迴轉。

     二法品第二。根門不守護。飲食不知量。守護根門。飲食知量。惟作罪。不修福。惟修福。不作罪。樂苦二速行。二遲行。惡戒。惡見。善戒。善見。作。不作各二。法智。類智。世間智。出世智。不真出家。真出家(三番)。於惡應了知應厭背。不淨斷貪。慈悲斷瞋。有餘涅槃。無餘涅槃。有見。無有見。二纏。隨證有餘。或不還果(二番)。有慚。有愧。靜慮。聽法。聖尋求。非聖尋求。慚。愧。不害尋思。永斷尋思。力。法。二輪。奢摩他。毗鉢舍那。慧。及解脫。無明。慧明。為惡善上首。斷無明愛。轉於法輪。剃髮。乞求。二苦。二有情墮地獄。一破戒。二謗他。父母恩難報。業智無欺誑。父母應供養。財施。法施。財祠祀。法祠祀。法言。宴默。言說。宴默。各有善惡。思擇力。修習力。業。壽。相隨。短

~p 1360-1361

壽。長壽行。所緣行相。作意行相。生死相乖無間。不調伏死。調伏死。雜染法。清淨法。有見。無有見。互為怨害。世間正見。出世正見。

   三法品第三。劣勝解妙勝解有情。三世各相親近。三因三緣。能感後有。無明。愛業。貪欲。耽著。受用。不見過患。三因緣。生多過患。三欲天。不出生死。三似驢鳴。增上三學(四番)。調善戒。法。慧。無學戒。定。慧。三種樂事。應持淨戒。三種香。不如戒香。等子。勝子。劣子。應修三善根。四念處等。三尋思能令退失。一親堙C二利養。三妒勝。又一事業。二談話。三睡眠。淨信。施物。福田。三法和合現前。生無量福。三不堅。易三堅。身。命。財。三無漏根。三有情應親近。一劣(三學)。二等。三勝。身。不淨觀。息。隨念。行。無常。苦。無我。老。病。死。三怨賊。施。戒。修。三福業。佛。法。僧。最勝。三大師佛。二無學。三有學。三時諸天集會歡喜。一發心出家。二如法持戒。三依法證果。三事天勝於人。長壽。端嚴。快樂。然亦無常。

佛本行集經(六十卷 南父事君日嚴北父事君日嚴與)

~p 1362-1363

            隋北天竺沙門闍那崛多譯

   發心供養品第一。受決定記品第二。賢劫王種品第三。託兜率品第四。俯降王宮品第五。樹下誕生品第六。從園還城品第七。相師占看品第八。私陀問瑞品第九。姨母養育品第十。習學技藝品第十一。遊戲觀矚品第十二。捔術爭婚品第十三。常飾納妃品第十四。空聲勸厭品第十五。出逢老人品第十六。淨飯王夢品第十七。見病人品第十八。路逢死尸品第十九。耶輸陀羅夢品第二十。捨宮出家品第二十一。剃髮染衣品第二十二。車匿等還品第二十三。觀諸異道品第二十四。王使往還品第二十五。問阿羅邏品第二十六。答羅摩子品第二十七。勸受世利品第二十八。精進苦行品第二十九。向菩提樹品第三十。魔怖菩薩品第三十一。菩薩降魔品第三十二。成無上道品第三十三。昔與魔競品第三十四。二商奉食品第三十五。梵天勸請品第三十六。轉妙法輪品第三十七。耶輸陀因緣品第三十八(耶輸陀。即耶舍。此

~p 1364-1365

雲上傘)。耶輸陀宿緣品第三十九。富樓那出家品第四十(即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此云滿慈子。亦云滿願子)。那羅陀出家品第四十一(即迦旃延也)。娑毗耶出家品第四十二。教化兵將品第四十三。先明三歸得戒。次化提婆大婆羅門夫婦證初果。迦葉三兄弟品第四十四。優波斯那品第四十五(即三迦葉波之甥。亦有二百五十人。同出家證果)。佈施竹園品第四十六。大迦葉因緣品第四十七。跋陀羅夫婦因緣品第四十八(即紫金光比丘尼也)。舍利目連因緣品第四十九。五百比丘因緣品第五十。斷不信人行品第五十一。說法儀式品第五十二。尸棄佛本生地品第五十三。優陀夷品第五十四。優波離品第五十五。羅睺羅因緣品第五十六。難陀出家因緣品第五十七。婆提唎迦等因緣品第五十八。摩尼婁陀品第五十九。阿難因緣品第六十。

   摩訶僧祇師。名為大事。薩婆多師。名此經為大莊嚴。迦葉維師。名為佛往因緣。曇無德師。名為釋迦牟尼佛本行。尼沙塞師。名為毗尼藏根本。

○佛說諸佛經(三紙 南履北臨)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p 1366-1367

佛本行集經初品同本

過去現在因果經(四卷 南慶北尺)

            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陀羅譯

   說佛於過去普光佛所。得授記已。生生行菩薩道。乃至生兜率。示入胎。出胎。出家。降魔。成道。轉法輪。度五比丘。三迦葉。舍利弗。目犍連。大迦葉等事。一一結示往因。中有與仙人論破冥諦非想事。

修行本起經(二卷 南善北尺)

            後漢西域沙門竺大力共康孟詳譯 

過去現在因果經同本

太子瑞應本起經(二卷 南慶北尺)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異出菩薩本起經(十一紙)維

            西晉清信士聶道真譯

二經並同上

中本起經(二卷 次名四部僧始起出長阿含 南積北緣)

            後漢西域沙門曇果共康孟詳譯

   轉法輪品第一。現變品第二。化迦葉品第三。度萍沙王品第四。舍利弗大目連來學品第五。還本國品第六。須達品第七。本起該容齋品第八。瞿曇彌來作比丘尼

~p 1368-1369

品第九。無常品第十。自愛品第十一。大迦葉始來學品第十二。度奈女品第十三。尼犍問疑品第十四。佛食馬麥品第十五(略敘如來行跡。文筆古雅)。

佛說初分說經(上下合卷 南馨北夙)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即是度三迦葉。及舍利弗。目連事。與他經大同小異。

佛說興起行經(三卷北作二卷 一名嚴威宿緣經 南與北當)

            後漢康居國沙門康孟詳譯

   佛在阿耨達池。為舍利弗說夙緣十品。孫陀利。奢彌跋。頭痛。骨節煩疼。背痛。木槍刺腳。地婆達兜擲石。婆羅門女旃沙謗。食馬麥。苦行。

佛說眾許摩訶帝經(十三卷南作九卷北作七卷 南深北命)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佛在迦毗羅國。釋眾欲聞過去種族之事。佛勅目連說之。次敘摩耶及摩賀摩耶生緣。次敘降神因緣。阿私陀占相因緣。童子時學書學射等緣。耶輸陀羅等三夫人緣。出家因緣。成道因緣。初受商主布薩婆梨迦食石鉢因緣。度五比丘因緣。度耶

~p 1370-1371

舍因緣。度彼四友因緣。度五十人因緣。度六十賢眾作優婆塞因緣。度難那及長女作近事因緣。度三迦葉波因緣。受民彌娑囉王請因緣。給孤長者請佛因緣。舍利弗議論降伏外道因緣。立祇園名因緣。化迦羅城因緣。烏波梨出家為上座。眾釋禮足。並說其往昔因緣。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五紙餘 亦名佛遺教經 南行北食)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囑諸比丘。以戒為師。離諸惡法。對治諸苦。及諸煩惱。勤修出世大人功德。所謂無求。知足。遠離。精進。不忘。禪定。智慧。及不戲論。蓋是最後丁寧。不啻一字一血。宜深玩而力行之。

佛臨涅槃記法住經(四紙欠 南賢北食)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說從初百年。乃至第十百年事。

佛說當來變經(二紙 南賢北景)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說當來壞法事。增一至五。並示修持要法。

佛說法滅盡經(二紙欠 南賢北景)

~p 1372-1373

            僧祐附劉宋錄

   佛在拘夷那竭國。當般涅槃。默無所說。光明不現。阿難三問。佛為說末世眾魔比丘不如法事。乃至袈裟變白。

般涅槃後灌臘經(一紙餘 南賢北食)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預問四月八日。七月十五日。浴佛陳供之法。佛誡不得口許而負其物。此物眾僧應分。或施貧窮孤老。

佛滅度後棺斂葬送經(二紙半 南當北食)

            附西晉錄

阿難請問荼毗之法。佛言。應如轉輪聖王。又懸記千年後鉢顯神變事。

迦葉赴佛般涅槃經(二紙欠 南宜北既)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迦葉趨赴涅槃。悲哀說偈。

佛入涅槃密跡金剛力士哀戀經(五紙餘 南宜北既)

            失譯人名

力士哀戀。帝釋慰止。

閱藏知津卷第二十九

~p 1375

閱藏知津卷第三十

            北天目沙門釋智旭 彙輯

【小乘經藏之五】

正法念處經(七十卷)非寶寸陰是競資

            元魏中天竺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十善業道品第一。因外道說佛法與彼無別。新學比丘不能答。告舍利弗。舍利弗令問佛。佛為具說十不善果報差別。及說十善世出世果。 生死品第二。說比丘應觀察生死過患。次第修十地行等。 地獄品第三。說十惡因。感得種種地獄苦報差別

~p 1376-1377

。善能親察。乃至得十三地。 餓鬼品第四。說三十六種餓鬼因果差別。觀察得十五地。 畜生品第五。說畜生品類差別最多。及說脩羅與天鬥戰事。觀察得十七地。 觀天品第六。觀察四王。及三十三天。得十八地。又觀夜摩天有三十二處。隨業受果。樂盡苦生。有夜摩天王。及鵝王。孔雀王。諸天鳥等說種種訶放逸法。 身念處品第七。說內身觀。四大調與不調。戶蟲行業。諸風作用等。作外身觀。四洲眾生苦樂因果。生死不斷。觀已厭離。

◎妙法聖念處經(八卷今作四卷)忠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說十善法。及厭離行等。訶酒過失。及十惡等。讚歎護戒。及說天上諸偈。大意與正法念處經同。

佛說生經(五卷)璧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一那賴經。說佛昔為仙人名那賴。此云無樂。說法令方跡王斷愛。今復說法斷比丘欲想。令證果。 二分衛比丘經。說此比丘昔為鱉時。亦曾係意獼猴。而不遂所願。 三和難經。說和難釋子輒度人。昔時亦曾受博掩子所欺。 四邪業自活經。亦說

~p 1378-1379

和難釋子往事。 五是我所經。說慳鄙長者曾為鳥。名我所。 六野雞經。說野貓巧誘野雞因緣。貓即旃遮比丘。雞即佛是。 七前世諍女經。說調達最初結怨之由。 八墮珠著海中經。說佛昔時抒海事。 九旃闍摩暴志謗佛經。說尼謗佛夙緣。 十鱉獮猴經。亦說暴志昔為鱉婦。調達為鱉。佛為獼猴。 十一五仙人經。說一仙人侍四仙人事。四仙人。即前後四佛。梵志。即調達。 十二舅甥經。亦佛及舍利弗調達往事。 十三閒居經。為梵志說出家閒居行。 十四舍利弗般涅槃經。說尊者雖入滅。五分法身不滅。人宜自求歸依。處於法地。歸命於法。不處他地。不歸餘人。 十五子命過經。為喪子墮憂者說法。令悟無常。 十六比丘各言志經。與中阿含牛角娑羅林經上同。 十七迦旃延說無常經。 十八和利長者問事經。佛問長者四大諸法。長者一一能答。 十九心總持經。說大乘法。而有咒。 二十護諸比丘咒經。 二十一吉祥咒經。 二十二總持經。大似華嚴經中略出少許。 二十三所欣釋經。說所欣釋今昔麤獷事。 二十四國王五人經。說舍利弗。阿那律。阿難。輸輪。及佛往因。與今事同。 二十五蠱

~p 1380-1381

狐烏經。說調達與拘迦利。昔為狐烏。互相謬歎。今亦復然。 二十六比丘疾病經。即佛躬看病比丘事。 二十七審裸形子經。外道遣人覓佛短。反受佛化。得見道跡。因說夙事。 二十八腹使經。阿難勸匿王於饑世供佛及僧。佛說其往因。曾以腹使之語。利益眾人。 二十九弟子命過經。有弟子命過生天。見佛得道。其師憶之。佛為安慰說法。並說昔時仙人愛小象緣。 三十水牛經。說昔時水牛王忍獼猴辱。而梵志殺此獼猴。今外道亦然。 三十一兔王經。說兔王捨身奉仙人事。仙人。即錠光佛。免王。即釋迦也。 三十二無懼經。說昔人行道。死時無懼。得生內院。 三十三五百幼童經。童子行善遇水厄。生內院。 三十四毐草經。說大林毒草喻。警人勤去三毒。 三十五鱉喻經。喻三界無安。 三十六菩薩曾為鱉王經。說鱉王忍苦。不害商人事。 三十七毒喻經。說子息不肯行毒以為喻。喻人不宜行毒。宜去三毒。行六度等行。 三十八誨子經。說母善誨子事。歎後世人子。有從不從。 三十九負為牛者經。說佛救牛因緣。 四十光華梵志經。說維衛佛時梵志。即是今佛。眾眷屬。即今眾會。 四

~p 1382-1383

十一變悔喻經。居士出家。後又變悔。樹神現尼身以覺悟之。乃得證道。四十二馬喻經。馬能調良。則受快樂。佛調眾生。亦復如是。 四十三比丘尼現變經。二尼現變。化度惡人。 四十四孤獨經。說昔時孤獨人能作福。有子反受其累。以喻迷心而生五陰六衰之患。 四十五梵志經。佛為梵志一家說法。令各得益。因說昔事亦爾。 四十六君臣經。說調達昔為大猶王。佛為密善財大臣。 四十七拘薩國烏王經。說四將昔為四烏事。 四十八蜜具經。授梵志施蜜者緣覺記。並說其往因。 四十九雜讚經。有比丘尼子出家。不順道法。母誨不從。父勅不順。後遇大苦。佛因說其曾為烏時。亦遭此苦。 五十草驢馳經。比丘妄授客比丘籌。後取衣鉢辱主乃去。佛說草驢馳梵志往因。 五十一孔雀經。說往時孔雀。令烏無光。今佛令外道失彩。 五十二仙人撥劫經。即往古仙人觸女失通事。 五十三清信士阿夷扇持父子經。父不喜其子。子他出後。方思之。喚不肯歸。佛因說昔時獼猴師事。 五十四夫婦經。夫不喜其妻。妻出家證果。後方喚之。佛因說其夙緣。 五十五譬喻經。一說昔時比丘化油供佛

~p 1384-1385

緣。比丘。即然燈佛。老母施油者。即釋迦佛也。二說大魚救荒結緣事。三說首達謗惟先墮獄事。首達。即釋迦。惟先。即阿彌陀佛。四說梵志儒童爭座成怨事。梵志。即調達。儒童。即釋迦。梵志發惡願已。大修功德。乃得世世與佛相值。五說驢隨馬。則與馬相似。隨驢。則仍似驢。誡人宜隨善知識。六說盜天像金頭。稱南無佛。即得取去。人方知天不如佛。七說狗伏床下聽經。得為比丘尼證果。八說貧人乞得天帝瓶。墮地破之。便無所堪。喻人初聞佛法。能行精進。所願必得。後小懈怠。忘失經戒。譬如瓶破也。

雜有大乘法

佛說義足經(二卷)璧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桀貪第一。優填王第二。須陀利第三。殺女謗佛事。摩竭梵第四。鏡面王第五。盲人摸象喻。老少俱死第六。彌勒難第七。勇辭梵志第八。摩因提女第九。異學捔飛第十。猛觀梵志第十一。法親梵志第十二。兜勒梵志第十三。蓮華色比丘尼第

~p 1386-1387

十四。佛從忉利天來事。子父共會第十五。佛與父王相見。令證果事。惟樓勒太子第十六。即琉璃王害釋種事。

     十六經各有義足偈。故總名義足經。而譯文甚為難曉。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二卷 有康僧會序)敬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佛在越祇國舍羇瘦國說。大似論體。(六行。四諦。十黠。法門。)

禪祕要法經(三卷 南尺北竭)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一為迦絺那。難陀。說繫念觀左腳大指法。次為大眾說第一繫念額上。第二觀白骨。第三津膩慚愧觀。第四肨脹膿血。及易想觀。第五觀薄皮。第六厚皮蟲聚觀。第七極赤淤泥濁水洗皮雜想。第八新死想。第九具身想。第十節節解觀。第十一白骨流光觀。第十二四大觀。亦名八十八使境界。第十三結使根本觀。第十四易觀法。及地大觀。又觀外四大。亦名漸解學觀空。第十五四大觀。第十六四大觀。第十七身念處觀。第十八一門觀。具見七佛等。第十九觀佛三昧。亦名灌頂法。第二十數息觀。為禪難提比丘說。第二十一煖法觀。為槃直迦說。第二十二觀頂法。第

~p 1388-1389

二十三觀助頂法方便。第二十四火大觀。第二十五火滅觀。第二十六正觀。得須陀洹道。第二十七真無我觀。滅水大想。向斯陀含。第二十九水大觀。得斯陀含。第三十風大觀。成阿那含。次為阿祇達說往昔因緣。教修慈心。及說賢聖空相應心境界。分別十一切入相。阿難請問經名。並示四法。及囑修者。慎勿輕與人知。

治禪病祕要經(二卷 南善北慶)

            北涼安陽侯沮渠京聲譯

    治阿練若亂心病七十二種法(尊者舍利弗所問。出雜阿含阿練若雜事中)。治噎法。治行者貪婬患法。治利養瘡法。治犯戒法。念七佛。念三十五佛。念諸菩薩。念大乘心。觀於空法。想佛捉水灌頂。復想墮獄。稱三寶名。蒙光救拔。然後八百日苦役。七日觀白毫相。又教作毐蛇觀。更作苦役。更觀一佛。更修不淨觀成。又誦戒經八百徧。然後復淨。治樂音樂法。治好歌唄偈讚法。治水大猛盛。因是得下法。治因火大頭痛。眼痛。耳聾。法。治入地三昧。見不祥事。驚怖失心法。治風大法。初學坐者鬼魅所著。種種不安。不能得定。治之之法(尊者阿難所問)。

~p 1390-1391

此經雖云出阿含部。而多有大乘法要。

陰持入經(二卷 南孝北竭)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說五陰六入等法相。及說三十七品等。

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一卷)孝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前二十九品。諸弟子各說本因。第三十品。佛說九惱本因。(似未完)

佛說光明童子因緣經(四卷今作二卷 南斯北夙)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王舍城善賢長者妻懷妊。長者問佛。佛記其生男。受天福。出家證果。長者誤信外道語。以毒藥摩妻腹。妻死。焚之。佛與大眾往視。子從火中坐蓮華生。佛命頻婆娑羅王。取以為子。後仍歸長者家。能辨白〔曡*毛〕新舊。受天福樂。畏阿闍世。遂求出家證果。佛為比丘說其夙因。

摩登伽經(二卷 南善北慶)

            吳天竺沙門竺律炎共支謙譯

    度性女品第一。說一咒護阿難。又說六句神咒。 明往緣品第二。帝勝伽欲聘蓮

~p 1392-1393

華實女為息。 示真實品第三。破五祠邪。示真菩提法。 眾相問品第四。帝勝伽說三章二十一句咒。三章八句咒。 說星圖品第五。說二十八宿事。 觀災祥品第六之一。說人生所逢星紀善惡之相。六之二。說月在眾星所應為事。及地動等吉凶。 明時分別品第七。說四時晝夜長短等法。及出古今夙習因緣。

舍頭諫經(一卷 南善北慶)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此云虎直。阿難昔名也。即摩登伽經異出。

摩鄧女經(二紙餘)慶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為此女說眼鼻口耳聲步不淨而證果

摩鄧女解形中六事經(二紙餘)慶

            附東晉錄

同上。二經皆摩登伽經第一品異出

佛說柰女耆域因緣經(一卷 南慶北尺)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說柰女生奈樹上。後與萍沙王生耆域。為世名醫。治種種奇病。並出往因。

~p 1394-1395

佛說奈女耆婆經(一卷 南慶北尺)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與上經同。而文稍略

佛說福力太子因緣經(上中下合卷 南馨北夙)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阿難。聞二百億。阿尼樓陀。舍利子。各言色相。精進。工巧。智慧。行業。多獲義利。以問世尊。佛言。智慧為最勝。而修福因。又為極勝。即說往時眼力王四子。及最後一子事。

佛說業報差別經(一卷 南與北當)

            隋洋川郡守瞿曇法智譯

  佛在舍衛國祇園。為力提耶子。首迦長者。說一切眾生繫屬於業。依止於業。隨自業轉。因廣明一切業。各有十種。最為詳明。

佛說輪轉五道罪福報應經(四紙欠 南孝北當)

            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陀羅譯

佛在迦維羅大樹下。說罪福報應。慈悲懺法中廣引之。

佛說十八泥犁經(五紙欠)敬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p 1396-1397

說十八地獄受苦。及壽命長遠。

雜藏經(八紙餘 南善北璧)

            東晉平陽沙門釋法顯譯

    前半皆鬼問。目連答。後半更有多種因果。又有現在國王出家等種種緣。又一華獻佛。羅漢及彌勒。亦不知其果報邊際。俟成佛乃知之。

鬼問目連經(三紙欠 南善北璧)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出雜藏經

△餓鬼報應經(六紙欠 南善北璧)

            失譯人名附東晉錄

與上經同。而多幾則。

佛說十二品生死經(半紙餘 南孝北當)

            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陀羅譯

從聖至凡。生死有十二品不同。以勸誡人。

佛說淨意優婆塞所問經(四紙半 南斯北夙)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佛在祇園。淨意來問長壽短壽。乃至愚癡。智慧八種因緣。佛具答之。

無垢優婆夷問經(二紙餘)當

~p 1398-1399

            元魏中天竺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答掃佛塔地。乃至襌四梵行。歸戒。功德差別。並現舌相。以決其疑。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五紙餘 南善北慶)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佛答以持戒敬信。則得吉。毀犯輕慢。則得凶。復問答殺生。及惡意向師向善人二種惡報。復問答末世俗弟子理生之事。阿難重頌。請佛住世。

慢法經(一紙 南善北慶)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阿難分別經(四紙半 南善北慶)

            乞伏秦沙門釋聖堅譯

皆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同本

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一卷)敬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明十善十惡所有果報。中明飲酒三十六失。後有偈。頌善惡二報。

佛說較量壽命經(八紙餘 南力北則)

            宋中印土沙門天息災譯

說娑婆一切壽命長短之數

~p 1400-1401

十二緣生祥瑞經(上下合卷 南盡北則)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十二月一日。各從一有支算起。斷種種吉凶事。後說十二生肖。

佛說處處經(一卷)敬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似律中雜雜因緣

天請問經(二紙餘)當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說福非火所燒。少欲最安樂等。共九問九答。皆切於開示眾生者。

佛說分別緣生經(一紙餘 南凊北薄)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佛初成道。思念世間苦樂諸法。無有能了知者。梵王便來證成。佛更為梵王說十二緣生之法。

嗟韈曩法天子受三歸依獲免惡道經(三紙餘 南力北則)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天子應墮豬身。帝釋教以三歸。乃生兜率陀天。

佛說出家功德經(四紙餘)當

            失譯人名附三秦錄

~p 1402-1403

   佛聞鞞羅羨那王子樂音。記彼七日命終。阿難勸令一日一夜出家。命終之後。七返生六欲天。當得辟支佛道。阿難因問放人出家之福。障人出家之罪。佛具答之。

佛說大迦葉本經(四紙餘 南孝北當)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佛為大迦葉說制心法

佛說龍王兄弟經(二紙欠 南尺北敬)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即目連降伏二龍事

佛說羅云忍辱經(二紙半 南孝北當)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因羅云受打。佛乃廣讚忍辱之道。

佛說梵摩難國王經(一紙餘)當

            失譯人名附西晉錄

   王子均鄰儒出家證果。為父說法。亦證初果。佛因勅眾僧臨飯時。說僧跋。僧跋者。眾僧飯皆悉平等。

佛說普達王經(三紙欠)當

            失譯人名附西晉錄

   夫延國王禮沙門足。諸臣諫之。王命覓一切頭賣之。惟人頭不可賣。乃至丐者亦不肯受。因勸人生信心。遙請佛來國說法。佛並說其夙緣。

~p 1404-1405

佛說末羅王經(一紙餘 南孝北當)

            劉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為移石人說四力。一精進力。二忍辱力。三佈施力。四父母力。又生。老。病。死。為四力。

佛說摩達國王經(一紙 南孝北當)

            劉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羅漢比丘以宿業。為王養視官馬。七日後現神通。化王歸佛。證初果。

佛說旃陀越國王經(二紙半餘 南孝北當)

            劉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王小夫人懷孕。大夫人以金賂婆羅門。譖殺埋之。兒於塚中得產。其母半身不朽。飲乳三年。至六歲時。佛度出家。證阿羅漢。乃以神通。化其父王令歸三寶。佛因具說夙緣。無數人聞之得道。

萍沙王五願經(六紙)璧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先敘萍沙王五願。後敘弗迦沙王出家。宿窯家。佛夜為說法。證三果。次日命終。

~p 1406-1407

佛說五王經(四紙餘)當

            失譯人名附東晉錄

   五王共相友善。四王各說世樂。惟普安王說出世樂。因引四王見佛。佛為說世間八苦。遂同出家修道。

犍陀國王經(一紙餘)敬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婆羅門譖殺毀樹者。牛不害折角者。王乃從此信佛。佛因說其往因。

未生怨經(三紙欠)敬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說瓶沙王受害事。與律中大同小異。

琉璃王經(六紙)璧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說滅釋種。墮地獄。始末。

阿闍世王問五逆經(四紙餘 南尺北敬)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預記王當一墮獄。即出。二十劫不墮三惡道。最後成辟支佛。名無穢。

閱藏知津卷第三十

~p 1409

閱藏知津卷第三十一

            北天目沙門釋智旭 彙輯

【小乘經藏之六】

佛說解憂經(三紙欠 南深北命)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先有偈讚。偈述。次長行。乃佛在祇園。為諸比丘說一切無常。應求解脫。

佛說無上處經(半紙餘)當

            失譯人名附東晉錄

即指三寶。為三無上處。

~p 1410-1411

佛說無常經(三紙欠 南當北孝)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說老。病。死。三法不可愛。經前有偈讚。偈述。絕妙。經後有五言偈頌。七言咒願頌。並臨終方訣二紙。

佛說信解智力經(五紙 南興北臨)

            宋中印土沙門釋法賢譯

說佛五力。十力。

佛說四無所畏經(二紙欠 南履北臨)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佛在祇園。說四無畏。及八大眾中無畏。

佛說四品法門經(四紙 南思北斯)

            宋中印土沙門釋法賢譯

   佛在祇園。阿難請問世間所有驚怖等事。愚人所有。智者即無。佛言。愚人不了界法。不了處法。不了緣起法。不了處非處法。智人善了此四品法。

佛說法乘義決定經(上中下合卷 南言北之)

            宋西夏沙門金總持等譯

  佛在祇園。有一比丘名甚深勇猛。請問鹿野苑中所說法乘決定之義。佛為廣說五蘊。五取。十二處。十八界。十二緣生。四聖諦。二十二根。五三摩地。四禪。

~p 1412-1413

四無色定。四無量心。四三摩地。四念處。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十六心念。四果。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辯。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及行所感八十種好。

佛說決定義經(九紙半 南溫北薄)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佛在祇園。為諸苾說五蘊。五取蘊。十八界。十二處。十二緣生。四聖諦。二十二根。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四禪定。四無色定。四無量行。四無礙智。四三摩地想。三十七品。

佛說廣義法門經(八紙欠 出中阿含一品 南福北緣)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舍利弗為比丘說十二離難隨順道時。當為如理而說。聽法之人。具十六相。心得清淨。十法成熟般若。十相應法。十四違障不淨想。六障無常苦想。十一障生光明想。三多恩德。十四於不淨觀多恩德。二十勤修障。十一於伏滅障多恩德。二十多恩德。二十二時處當觀。七相能滿。二十種行。未得道者。當為恐意。二十種行。速得依住。十一障礙法為難。十勝智。十三喜樂依止法。依四法行。令五法滿。能滅八刺。得無學十法。

~p 1414-1415

佛說普法義經(七紙餘)緣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與上經同。而文苦澀。

佛說海八德經(二紙餘 南尺北璧)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因牽犯戒者出。為眾說八法如大海。(阿含及律俱有之)

佛說法海經(二紙半 南尺北璧)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與上經同

佛說身毛喜豎經(三卷南作卷半北作一卷 南馨北夙)

            宋譯經院沙門惟淨等譯

  善星捨離佛法。以多種緣謗佛法僧。舍利子聞之。白佛。佛為廣說佛法。所謂九次第定。十力。四無畏等。及說樹下證果之相。龍護尊者請名奉持。

黑氏梵志經(二紙半)敬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閻羅王聽梵志說法。悲其七日當死。死當墮落。梵志懼而見佛證果。

長爪梵志請問經(二紙餘)當

~p 1416-1417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佛為梵志。說八支戒所獲佛身果報。梵志遂受八支齋戒。

佛說婦人遇辜經(一紙餘)孝

            乞伏秦沙門釋聖堅譯

婦人親戚一時亡絕。見佛得道。

須摩提長者經(七紙餘 一名會諸佛前亦名如來所說示現眾生) 敬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長者子死痛苦。佛說一切法無常。以開喻之。

盧至長者因緣經(一卷)當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

長者生平最慳。節會日。飲醉自歌。帝釋化作相似人以惱亂之。乃令見佛。證初果。

佛說耶祇經(一紙半餘 南孝北當)

            劉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迦奈國婆羅耶祇。捨外道歸佛。受五戒。不能持。向佛還戒。佛默不答。有五鬼神來競害之。佛放光救令得蘇。懺悔更受戒。即得初果。仍出家。證四果。

佛說貧窮老公經(二紙 南尺北敬)

            劉宋沙門釋慧簡譯

~p 1418-1419

  年百二十。而甚貧窮。欲來見佛。釋梵斷之。佛令阿難喚來。說其夙因。出家證果。

佛為阿支羅迦葉說自他作苦經(一紙半)敬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為說苦非自作。他作。共作。無因作。見諦得道。牛觸死。入滅。

佛說長者音悅經(三紙餘 南尺北敬)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長者得四吉祥。佛往歎之。令其植福。後得四不吉祥。尼犍往歎。乃得痛打。佛因說其夙緣。

佛說鬼子母經(三紙欠)當

            失譯人名附西晉錄

  鬼子母喜盜食人間兒子。佛令比丘取其多子藏之。化令見佛受法。立願保護世間。

佛說孫多耶致經(二紙欠)當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梵志自謂日三浴。噉果。飲水。行勝沙門。佛為說二十一惡行。不得受好衣食。及說洗心垢法。彼即出家得道。

佛說八師經(三紙餘 南尺北敬)

~p 1420-1421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梵志邪旬問佛何師。佛以八師答之。殺。盜。邪淫。妄語。飲酒。老。病。死。

佛說九橫經(一紙)當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一不應飯為飯。乃至九可避不避。皆招橫死。慧人當識當避。

佛說沙曷比丘功德經(二紙 南孝北當)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即莎伽陀比丘也。佛讚說其降龍功德。並非實醉。有似大乘發跡顯本之意。

佛說得道梯隥錫杖經(五紙欠 附佛說持錫杖法 南尺北敬)

            失譯人名附東晉錄

此與律制錫杖迥異。已於毗尼集要杖法中略辯之。

佛說呵鵰阿那含經(一紙半)孝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佛讚呵鵰優婆塞有八事。而不欲人知。

佛說燈指因緣經(八紙欠)孝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p 1422-1423

   說長者子燈指先富中貧。後又大富。皆由宿因。

佛說五無返復經(二紙 南孝北當)

            劉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羅閱祇梵志遊學舍衛國。見耕者子死。而父不哭。乃至舉家不哭。問佛決疑。

佛說五無返復經(二紙 南孝北當)

(此經與竺本前後異同。義理俱好。故依竺本重出。竹堂講主校訂。)

長者子懊惱三處經(二紙餘)敬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說長者子於天中。人中。龍中。一時令三處哭泣。

五母子經(一紙半 南善北慶)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沙彌憶五世令母哭事。而笑。

沙彌羅經(一紙餘)慶

            失譯人名。安公云。關中異經。

與上經同

佛說栴檀樹經(二紙)當

            失譯人名附漢錄

  窮人依栴檀樹神得活。後報王伐此樹。身死樹下。佛微笑放光。說其夙緣。

~p 1424-1425

佛說佛大僧大經(五紙半 南孝北當)

            劉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王舍國有富者。名為厲。求生二子。一名佛大。二名僧大。僧大出家。佛大貪其弟婦。弟婦不從。佛大遣賊往殺僧大。僧大臨死。截四肢。得四果。弟婦哭死。得生天。佛大遂墮地獄。

阿鳩畱經(三紙)敬

            後漢失譯人名出僧祐錄古典經

  賈客阿鳩畱不信後世。於曠野樹下得遇豪薜荔。乃深信因果。勤行佈施。後得生天。然不如施迦葉者。

佛說頞多和多耆經(一紙餘)當

            失譯人名附西晉錄

  栴檀調弗天啟請於佛。佛為諸弟子說佈施八事。及說愚人不知佈施。有十因緣。

佛說越難經(一紙半 南尺北敬)

            西晉清信士聶承遠譯

越難長者大富而慳。死作盲乞兒。乞食至其家。為子所打。佛因之說偈。

佛說摩訶迦葉度貧母經(四紙欠)孝

~p 1426-1427

            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陀羅譯

迦葉度最貧母生天。天帝釋化作貧人以供迦葉。

佛說佈施經(二紙 南臨北則)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佛在給孤獨園。說三十七種佈施感果不同並為國王說佈施及十善法。

佛說五大施經(十行 南思北之)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等譯

能持五戒。是為五種大施。

佛說四天王經(二紙欠)孝

            劉宋枳園寺沙門釋智嚴共寶雲譯

說六齋日。四王下巡人間善惡。而生喜慼。

佛說出家緣經(一紙餘)敬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為難提優婆塞說犯五戒過。前四事各十惡。飲酒三十五惡。

孝子經(二紙欠)敬

            失譯人名

明供養。不若勸親為善去惡。

佛說進學經(十七行 南尺北敬)

~p 1428-1429

            劉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一孝順。二仁慈。三惠施。四捨俗。又聖默然。及聖說法。又財法二施。法施為最。

佛說賢者五福經(一紙欠)當

            西晉河內沙門白法祖譯

明說法得五種福。一長壽。二大富。三端正。四名聞。五聰智。並出其因。

佛說解夏經(二紙餘 南溫北深)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佛向舍利弗等問三業可忍。舍利弗亦向佛求可忍。並為五百比丘求可忍。尊者嚩儗舍說伽陀讚。

佛說蟻喻經(二紙欠 南淵北斯)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佛放大光普照。告諸苾。於一時中。有諸蟻聚。夜中出煙。晝日火然。婆羅門見。乃作是言。若有執持快利刀者。必能破散其聚。次復見龜。見諸蟲等。皆作是言。乃至最後見一大龍。托一苾問我。我為彼言。蟻聚。即是五蘊。煙。即尋伺。火。即身語二業。龜。即五障染法。蟲等。即是忿。恚。慳。嫉。五欲。無明。疑。惑。我慢。龍者。即阿羅漢。婆羅門者。即是如來。快利者。即有智人。刀者。即是智慧。破散者。即發起精進勝行。

~p 1430-1431

佛說自愛經(四紙欠 南孝北當)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佛受舍衛國王四街道請。說三種自愛之法。有兩商人見之。一人心念讚佛。一人心念毀佛。毀者。隨即轢死。讚者。尋得作國王。請佛至其國內供養。佛為說最重五罪。一不忠孝。二惡心向羅漢。三謗佛。四破僧。五毀盜三寶物。

佛說罵意經(十三紙餘)敬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多似律中語。及雜說一切善惡法。

佛說堅意經(一紙餘 南尺北當)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囑比丘雖受人謗。當如水火。又囑人一心聽經。

佛說佛治身經(一紙欠 南宜北既)

            失譯人名今附西晉錄

說當學工語。不離法行。

佛說佛醫經(三紙餘 南終北明)

            吳天竺沙門竺律炎共支越譯

~p 1432-1433

    說人身中四大得病因緣。及九橫。四飯。食多五罪。財屬五家。

佛說治意經(一紙欠 南宜北既)

            失譯人名今附西晉錄

說安般守意。

佛說大魚事經(一紙餘)孝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借大魚勅小魚。以喻大比丘囑小比丘。若小比丘不守根門。如彼小魚隨線就死。

佛說法受塵經(半紙餘)敬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誡諸男勿染女。女勿染男。

佛說阿含正行經(三紙欠)敬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說五陰為賊。五根相欺。及說十二因緣。誡持五戒。修四念處。得度五道。

佛說所欲致患經(四紙半 南尺北敬)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佛為比丘代答外道之問

佛說八無暇有暇經(三紙餘 南當北孝)

~p 1434-1435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有八無暇。一地獄。二餓鬼。三畜生。四長壽天。五邊地。六聾啞。七邪見。八無佛世。惟一有暇。可修道業。誡人勿致後悔也。

佛說譬喻經(一紙)當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佛為勝光王說空井。樹根。二鼠。四蛇。毒龍。蜜滴。蜂螫。火燒之喻。

四願經(四紙欠)敬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為純陀說人間四願。皆不可保。復說思。想。識。等法門。前後文不相蒙。頗似錯簡。

佛說四自侵經(四紙欠 南孝北當)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先說夙夜不學。老不止婬。得財不施。不受佛言。為四自侵。次說一切警策之語。

佛說諸行有為經(一紙餘 南力北忠)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佛在給孤獨園說一切行遷流。乃至佛亦不免棄捨此身。

~p 1436-1437

佛說木槵經(一紙餘)當

            失譯人名附東晉錄

  波琉璃國王。遣使求佛法要。佛示以木槵百八。稱佛陀。達磨。僧伽名。並分別功德淺深。

佛說醫喻經(一紙餘 南馨北夙)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說醫王有四種。法王亦爾。說四諦法。

佛說中心經(四紙餘 與阿含正行經同本別譯)孝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先由目連神通。化彼移山梵志。令得信心。佛乃為說五賊五欺諸法。

佛說身觀經(二紙欠 南當北孝)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說身不淨。無可愛樂。後附偈頌。七言七首。五言十首。皆妙絕。

佛說禪行三十七品經(二紙 南當北孝)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明少時修三十七品。亦非愚癡食人信施。何況能多。

禪行法想經(半紙餘)敬

~p 1438-1439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一彈指間思惟死想等。不是愚癡食人信施。

佛說新歲經(四紙)當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坐夏既畢。佛集眾僧各相懺悔。諸天興供偈歎。

佛說時非時經(二紙 南孝北當)

            西晉外國沙門若羅嚴譯

分別十二月。各有時與非時。

佛說護淨經(二紙)當

            失譯人名附東晉錄

  因見大池中蟲。乃說食不淨食之報。並示護淨之法。亦明齋法。得六十萬世餘糧。

似結集家結撮語

佛說因緣僧護經(一卷 南當北竭)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

  龍變形受具戒。佛遣之歸。五百商人入海。請僧護為說法師。逮至海中。龍王乞去授四龍子四阿含經。商人還時。僧護出海同還。路中相失。見地獄中五十六事。次至五百仙人處。寄宿一夜。度令證果。還來見佛。問佛因緣。佛一一答之。

~p 1440-1441

比丘避女惡名欲自殺經(一紙欠 南當北孝)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比丘因惡名。欲往林中自殺。正住天神說偈曉之。即得道。

阿難同學經(二紙餘 南緣北善)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掘多比丘思返俗。阿難啟佛開示之。證果入滅。

佛說月喻經(二紙欠 南馨北夙)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說比丘法。及讚迦葉。

佛說灌頂王喻經(一紙欠 南馨北夙)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說王有三時受灌頂法。常所思念。苾於出家。淨法眼。盡漏三時。亦常思念。

佛說比丘聽施經(二紙餘)當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聽施比丘不樂法。佛方便為說曉道徑不曉道徑之喻。

佛說見正經(五紙半)孝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p 1442-1443

  見正比丘疑無後世。佛借大樹作喻說法。乃至為說種種譬喻。除其斷。常。二見。

佛說略教誡經(一紙)當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讚少欲。知足。訶惡比丘三種不善思惟。

佛說父母恩難報經(一紙欠)當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與孝子經大同小異。可並流通。

佛說淨飯王般涅槃經(五紙半 南尺北當)

            劉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佛及難陀。阿難。羅云。親送淨飯王喪。以彰孝道。

猘狗經(一紙半)敬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說受戒而嫉妒其師者。如獅狗還囓其主。及說不如法授戒。反入泥犁。

佛說群牛譬經(一紙餘)當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以群牛譬好比丘。以驢譬惡比丘。

佛為年少比丘說正事經(一紙半 南孝北當)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p 1444-1445

因上座比丘如法攝受年少比丘。佛讚歎之。

分別經(四紙餘)敬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有受戒而得福。有受戒而反墜。有三輩事佛之不同。及說支那國非法者多。翻在魔部等。

佛說阿難七夢經(一紙欠)孝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佛為阿難解釋七夢。皆應五濁惡世之事。

阿難四事經(三紙)敬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一慈心俯育人畜。二悲心周給窮苦。三不食肉。持五戒。四敬沙門。行此四事。如供佛無異。

佛說五苦章句經(十二紙欠 一名淨除罪蓋娛樂佛法經 南尺北當)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一說五道苦。二說八惡處。三說十二重城。三棘籬。六賊等。四說諸重擔。五說香臭二木喻。及說四生四諦等。又說五天使者等。

佛說月光菩薩經(五紙欠 南臨北盡)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佛在竹林精舍。因舍利弗。目犍連。先入滅度。為諸比丘說月光王捨頭因緣。

~p 1446-1447

未曾有因緣經(三卷 南彼北靡)

            蕭齊沙門釋曇景譯

  舍利弗為和尚。目犍連為阿闍梨。度羅睺羅作沙彌。不樂聽法。因波斯匿王為說野干墮井本緣。明聽法功大。次為王授十善法。次說四擔轝石女往因。次聽五百比丘還戒。次喻羅睺羅修學智慧。次為祇陀說五戒開遮方便。亦為波斯匿王說末夫人功德。次教令以十善道展轉教化。如一燈然無量燈。名報師恩。名報三世佛恩。

  此經雖說發菩提心。六度。四等。十善化人。無生法忍等事。而依生滅四諦說法。故屬阿含。

除恐災患經(一卷 南罔北短)

            乞伏秦沙門釋聖堅譯

  佛住王舍城。維耶離大疫。請佛往救。受才明長者家十六日供。次受奈女供。廣說佛受寶蓋往因。才明眷屬往因。奈女往因。

佛說孛經(一卷 亦云孛經抄 南忘北彼)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佛住祇園。有孫陀利女之謗。至第八日。卑先匿王察知其情。佛乃為說往昔行菩薩道時。其名曰孛。身為國師。受四臣及夫人謗。久後方明。今復如是。

~p 1448-1449

天王太子辟羅經(一紙半 南賢北景)

            安公關中異經今附秦錄

太子自說昔為國王。欲造大鼓。智臣為行施事。

佛說八大靈塔名號經(一紙餘 南夙北臨)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生處。成道處。轉法輪處。現神變處。從忉利下處。化度分別僧處。思念壽量處。入涅槃處。

佛說溫室洗浴眾僧經(三紙欠 南莫北短)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耆域請佛及僧洗浴。佛言。當用七物。除去七病。得七福報。

諸德福田經(五紙餘 南忘北彼)

            西晉沙門釋法立法炬同譯

  帝釋問良田。佛以五淨德名曰福田。即沙彌五德也。又七法廣施。名曰福田。謂興立佛圖等。於是四比丘。一比丘尼。天帝釋。及如來。各說宿行所得果報。

~p 1450-1451

佛為海龍王說法印經(半紙 南賢北景)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即無常。苦。無我。寂滅。四印也。

賓頭廬突羅闍為優陀延王說法經(七紙欠 南甚北墳)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賢愚因緣經(十三卷 南誠美北左達)

            元魏涼州沙門釋慧覺等譯

  雜譬喻品第一(梵天請法六事)。摩訶薩埵以身施虎緣品第二。二梵志受齋緣品第三。波羅奈人身貿供養緣品第四。海神難問船人緣品第五。恆伽達緣品第六。須闍提緣品第七。波斯匿王女金剛緣品第八。金財因緣品第九。華天因緣品第十。寶天因緣品第十一。羼提婆羅因緣品第十二。慈力王血施緣品第十三。降六師緣品第十四。鋸陀身施緣品第十五。大光明王始發道心緣品第十六。摩訶斯那優婆夷緣品第十七。出家功德尸利苾提緣品第十八(此云福增其年百歲)。沙彌守戒自殺緣品第十九。長者無耳目舌緣品第二十。貧人夫婦〔疉*毛〕施得現報緣品第二十一。迦旃延教老母賣貧緣品第二十二。金天緣品第二十三。重姓緣品第二十四。散檀寧緣品第

~p 1452-1453

二十五。月光王頭施緣品第二十六。快目王眼施緣品第二十七。五百盲兒往返逐佛緣品第二十八。富那奇緣品第二十九。尼提度緣品第三十。大劫賓寧緣品第三十一。微妙比丘尼緣品第三十二。梨耆彌七子緣品第三十三。設頭羅健寧緣品第三十四。阿輸迦施土緣品第三十五。七瓶金施緣品第三十六。差摩現報緣品第三十七。蓋事因緣品第三十八(往古王名也)。大施抒海緣品第三十九。阿難總持緣品第四十。優婆斯兄所殺緣品第四十一。兒誤殺父緣品第四十二。須達起精舍緣品第四十三。大光明始發無上心緣品第四十四。勒那闍耶緣品第四十五。迦毗梨百頭緣品第四十六。淨居天請洗浴緣品第四十七。摩訶令奴緣品第四十八。善求惡求緣品第四十九。善事太子入海緣品第五十。無惱指鬘緣品第五十一。檀膩奇緣品第五十二。貧女難陀緣品第五十三。師質子摩頭羅瑟質緣品第五十四。檀彌離緣品第五十五。象

~p 1454-1455

護緣品第五十六。波婆梨緣品第五十七。二鸚鵡聞四諦緣品第五十八。鳥聞比丘說法生天緣品第五十九。五百雁聞佛法生天緣品第六十。堅誓師子緣品第六十一。梵志施佛納衣得授記緣品第六十二。佛始起慈心緣品第六十三。頂生王緣品第六十四。蘇曼女十子緣品第六十五。婆世躓緣品第六十六。優婆毱提緣品第六十七。汪水中蟲緣品第六十八。沙彌均提緣品第六十九。

雜寶藏經(八卷 南業北既)

            元魏西域沙門吉迦夜共曇曜譯

  十奢王緣第一。王子以肉濟父母緣第二。等共集一百二十一緣。勸人作福持戒。出生死。成菩提。

撰集百緣經(十卷 南慎北承)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菩薩授記品第一。報應受供養品第二。授記辟支佛品第三。出生菩薩品第四。餓鬼品第五。諸天來下供養品第六。現化品第七。比丘尼品第八。聲聞品第九。諸緣品第十。每品十緣。故有百緣。

~p 1456

閱藏知津卷第三十一

~p 1457

閱藏知津卷第三十二

            北天目沙門釋智旭 彙輯

【大乘律藏】

     述曰。大乘律法。雜在方等諸經。不同聲聞別部獨行。今於經中。取其扶律義居多者。或是全部。或一品一章。別標如左。

佛說梵網經(二卷 有僧肇序 南攝北安)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菩薩心地品上。釋迦於第四禪。接眾歸蓮華藏。請問盧舍那佛。廣說三十心。十地法門。菩薩心地品下。釋迦示成佛道。十處說法之後。即於菩提樹下。結示十重四十八輕戒法。

~p 1458-1459

此經本與華嚴同部。今惟此品單行。故南北二藏皆歸於律。

菩薩瓔珞本業經(二卷 南職北篤)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集眾品第一。佛重遊道場樹下。放四十二光。集十首菩薩。從十林剎。十精進佛所來。及集一切諸天眾等。 賢聖名字品第二。說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名字。皆華梵雙舉。又說住前十心。信。念。精進。定。慧。戒。迴向。護法。捨。願。又說二十四願偈。亦說十不可悔戒。 賢聖學觀品第三。謂十住名習種性。十行名性種性。十向名道種性。十地名聖種性。次等覺性。次妙覺性。又名六堅。又名六忍。又名六慧。又名六定。又名六觀。又名六寶瓔珞。一銅寶。二銀寶。三金寶。四琉璃寶。五摩尼寶。六水精寶。並說六位所修諸行。 釋義品第四。仍釋前十信。及四十二位之義。 佛母品第五。答敬首菩薩問二諦義。並說小中大劫差別。 因果品第六。明十波羅密。各有三緣。及說七財。四攝。四辯。四依等

~p 1460-1461

為因。二種法身為果。 大眾受學品第七。佛復放光集眾。囑文殊及善財等七大菩薩。各領大眾受學。因分別三種受戒。及受戒儀式。由受戒故。次第入於住。行。向。地。等妙覺中。 集散品第八。三勸大眾發菩提心。乃至再囑須受菩薩戒已。方可為說此大法門。

     此亦仍似華嚴部攝。智者大師。依此判別圓位次。今因始終申明十重戒法。故南北皆歸律藏。

菩薩善戒經(九卷 一名菩薩地 南仕攝北辭)

            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摩等譯

  序品第一。與寶積中決定毗尼經同。善行性品第二。發菩提心品第三。利益內外品第四。真實義品第五。不可思議品第六。調伏品第七。菩提品第八。菩提力性品第九。施品第十。戒品第十一。忍品第十二。 精進品第十三。禪品第十四。慧品第十五。軟語品第十六。供養三寶品第十七。三十七助道品第十八。助菩提數法餘品第十九。功德品第二十。如法住菩薩相品第二十一。如法住禪品第二十二。如法住定心品第二十三。如法住生菩薩地品第二十四。如法住畢竟地生品第一。畢

~p 1462-1463

竟地攝取品第二。畢竟地畢竟品第三。畢竟地行品第四。畢竟地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品第五。畢竟地住品第六。明十力。四無畏等。後有優波離問結經名。

     從第二品以下。並與瑜伽師地論中菩薩地同意。彌勒菩薩宗此經成地論。而地持一經。又從地論錄出別行。故仍與此大同也。

菩薩善戒經(一卷連前經 優波離問菩薩受戒法)

     明六重。八重。及四十八輕。即上經戒品中別出。與菩薩戒本。及羯磨文。大同小異。

佛說受十善戒經(一卷 南職北篤)

            開元錄拾遺單本

  十惡業品第一。佛為舍利弗說十惡業名。並示以授十善戒法。身三。口四。意三。三番歸依而受。次授八戒齋法。 十施報品第二。頌歎不殺功德。次說殺生十報。略歎不盜功德。次說偷盜十報。讚歎不婬有五功德。次說婬有十過。頌歎不妄語等功德。次說口四過惡業。

佛說十善業道經(五紙欠  南從北初)

~p 1464-1465

            唐于闐國沙門實叉難陀譯

  佛為海龍王說一切法靡不由心。應修十善。遂廣明十善功德。及攝一切佛法。

    即方等部海龍王經中一品

△佛為娑伽羅龍王所說大乘法經(八紙半 南命北盡)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與十善業道經同

文殊師利問經(二卷)染

            蕭梁扶南國沙門僧伽婆羅譯

     序品第一。佛住耆闍崛山與比丘菩薩眾俱。菩薩戒品第二。與沙彌十戒同。不可思議品第三。明如來不入涅槃。無我品第四。涅槃品第五。般若波羅密品第六。有餘氣品第七。來去品第八。中道品第九。世間戒品第十。亦即沙彌十戒。出世間戒品第十一。明菩薩七聚。上出世間戒品第十二。觀第一義也。菩薩受戒品第十三。發菩提心也。字母品第十四。分別部品第十五。明佛滅後。僧祇上座二部。共出二十部。皆是大乘出。無是亦無非。雜問品第十六。設為外道種種邪難求佛解釋。 囑累品第十七。既囑累已。復廣明在家過患。出家功德。次明念佛三昧。得見餘世界佛。次明用供養華咒法。

~p 1466-1467

佛說菩薩內戒經(一卷 南從北言)

            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摩譯

    佛以十五日說戒時。文殊請問初發意道俗菩薩。當作何功德。佛為說十二時戒法。一歸依懺悔。誓行六度。發三願。及行十法則。二受四十七戒。三受佛法身般若。各二十因緣。四受二十因緣行之。自知宿命。五受四禪法。六受般若三昧法。七受菩薩三昧法。八受月三昧。平心行之。九六根去惡為善。以六度教化一切。十外如地。內如水。十一願一切眾生。各得其樂。十二修六妙門。不住三乘果。次說十住菩薩。各有十功德。

文多梵語。頗難解會。

佛藏經(四卷 南職北篤)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諸法實相品第一。為舍利弗說畫空等十喻。喻如來說一切法無生無滅。無相無為。令人信解。倍為稀有。 念佛品第二。明無有分別。無取無捨。是真念佛。 念法

~p 1468-1469

品第三。 念僧品第四。 淨戒品第五。明破戒比丘。成就十憂惱箭。必墮惡道。 淨法品第六。明迦葉佛預記釋迦佛法中多受供養。故法當疾滅。譬如諸盲為賊所誑。墮於深坑。 往古品第七。明大莊嚴佛滅後。眾分五部。一解正法者。即今滿慈子。四說邪法者。久墮地獄。今出為調達等。 淨見品第八。明釋迦曾於過去歷侍多佛。以有所得故。不獲受記。至錠光佛時。悟無生忍。乃得受記。 了戒品第九。明三種人不喜聞此經。一破戒。二增上慢。三不淨說法。及貪著我者。次明白毫相光一分。能供如法修道比丘。比丘不必愁慮四事。但當一心辦道。 囑累品第十。具明末世不如法事。並囑累竟。魔王憂惱啼哭。以佛預為之防。不能破正法故。佛更說偈。以結前義。

優婆塞戒經(七卷 南攝北定)

            北涼中天竺沙門曇無讖譯

  集會品第一。善生長者述外道禮六方法。佛告以六波羅密。兼示以一切法無性。發菩提心。持八重六重。名出家在家菩薩。發菩提心品第二。悲品第三。解脫品第四。三種菩提品第五。謂聲聞菩提。緣覺菩提。諸佛菩提。亦名從聞思修得。修

~p 1470-1471

三十二相業品第六。發願品第七。名義菩薩品第八。義菩薩心堅固品第九。自利利他品第十。自他莊嚴品第十一。二莊嚴品第十二。即福德。智慧。攝取品第十三。受戒品第十四。明在家六重二十八輕戒。須六月中淨四威儀。乃於二十僧中授之。淨戒品第十五。明受戒後種種法要。三法。四法等。息惡品第十六。供養三寶品第十七。六波羅密品第十八。雜品第十九。具明佈施如法不如法。清淨不清淨事。淨三歸品第二十。八戒齋品第二十一。五戒品第二十二。尸波羅密品第二十三。業品第二十四。即十善十惡。羼提波羅密品第二十五。毗離耶波羅密品第二十六。禪波羅密品第二十七。般若波羅密品第二十八。

佛說法律三昧經(七紙欠 南從北初)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佛於摩竭提國。先說十二自燒。次為阿難說雖發大意。有四事墮落。次因舍利弗自責昔非。為說大乘法要。次為勇聲菩薩。分別聲聞禪。緣覺禪。如來禪。五通仙人禪之不同。

~p 1472-1473

清淨毗尼方廣經(一卷 南從北初)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佛住耆闍崛山。寂調伏音天子思見文殊。佛放白毫藏光。從寶相佛國召來。與十千菩薩俱。文殊與天子問答第一義諦。及彼土聲聞所證大法。有四眾各五百人。及五千天子。因欲往彼土作聲聞眾。而發大心。得往生記。又問答聲聞菩薩律行不同。及種種法門。因明菩薩住五無間。成無上道。謂從初發意中間。大心。大慈悲。大捨。分證。滿證。皆悉無間。直至成佛。於是問答持此經眾義。又總約大悲。別約六度。明煩惱成菩提義。佛乃讚印。及釋迦葉疑。後文殊以神力教示彼土菩薩。於此土眾生而發大願。

△佛說文殊師利淨律經(一卷 南從北言)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與上經同。分作四品。而菩薩五無間以下諸文俱闕。天子名寂順律音。

△寂調音所問經(一卷 一名如來所說清淨調伏經 南從北定)

            劉宋沙門釋法海譯

~p 1474-1475

    亦同上經

佛說文殊悔過經(一卷 南從北定)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佛在耆闍崛山。新學菩薩狐疑所蔽。有如來齊光照燿菩薩。為之請問文殊。文殊為說懺悔。勸助。請法。興供。迴向。發願。諸法。彼等皆得無生法忍。佛遙聞而讚歎之。(勸助。即隨喜也)

三曼陀颰陀羅菩薩經(六紙 南從北初)

            西晉清信士聶道真譯

  序品第一。佛在摩竭提國。文殊問三曼陀颰陀羅菩薩。若人求菩薩道者。當作何施行。先總答之。悔過品第二。願樂品第三。即隨喜。請勸品第四。法行品第五。即迴向。譬福品第六。

菩薩藏經(九紙欠 南從北初)

            蕭梁扶南國沙門僧伽婆羅譯

    佛在祇園。舍利弗問懺悔。隨喜。勸請。迴向之法。佛具答之。初明十世界十佛。令結壇受持。後明過去大光明聚如來時。佛為竭伽陀天女。受持此經。即轉女身。若女人聞此如來名者。即不更受女身。

舍利弗悔過經(四紙 南從北初)

~p 1476-1477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大乘三聚懺悔經(一卷 南從北定)

            隋北天竺沙門闍那崛多及笈多等譯

二經皆同上。而悔過經文太略。

佛說淨業障經(一卷 南職北篤)

            開元附秦錄

    佛住毗舍離庵羅樹園。無垢光比丘入城乞食。被婬女所咒。犯根本戒。生大憂悔。見文殊師利菩薩。將至佛所。佛為說無性之法。發心得記。因廣說淨業障法。又說過去無垢光佛滅後。有勇施比丘犯根本戒。得聞深法。頓發大心。今已成佛。

佛說善恭敬經(六紙欠 南效北良)

            隋北天竺沙門闍那崛多譯

    說教他功德。及示事師軌式。

佛說正恭敬經(四紙餘 南效北良)

            元魏北天竺沙門佛陀扇多譯

與上經同。但示事師軌式。

佛說大乘戒經(一紙欠 南履北臨)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佛在祇園說。文簡義切。最宜流通。

~p 1478-1479

菩薩戒羯磨文(五紙餘 南職北篤)

            彌勒菩薩說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受戒羯磨第一。懺罪羯磨第二。得捨差別第三。(出瑜伽師地論)

菩薩戒本經(一卷 南職北篤)

            慈氏菩薩說 北涼中天竺沙門曇無讖譯

此即半月半月誦戒本也。此譯最善。

菩薩優婆塞五戒威儀經(一卷 南從北言)

            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摩譯

與上經同。而後附有禮佛。發願。受繩床等。諸法。

△菩薩戒本(一卷 有靜邁序 南職北篤)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與上經同。而中有開性罪之八條。

菩薩受齋經(二紙餘 南從北初)

            西晉清信士聶道真譯

先明三歸悔過。次明當護十念。次明有十戒。次明解齋法。迴向淨土。

菩薩五法懺悔經(一紙半 南從北初)

            開元附梁錄

五悔各作偈語。而無序及流通。蓋西土聖賢撰述也。

閱藏知津卷第三十二

~p 1481

閱藏知津卷第三十三

            北天目沙門釋智旭  彙輯

【小乘律藏】

   述曰。毗尼一藏。元不局於聲聞。但大必兼小。小不兼大。今約當分。且屬聲聞。實則大小兩家之所共學。而菩薩比丘。紹佛家業。化他為務。尤不可不精通乎此也。

四分律藏(六十卷  南訓入奉母儀諸姑北業所基籍甚無)

            姚秦罽賓國沙門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第一分比丘戒(二十一卷)

~p 1482-1483

     第二分比丘尼戒。受戒犍度。說戒犍度(共十五卷)

     第三分安居犍度。自恣犍度。皮革犍度。衣犍度。藥犍度。迦絺那衣犍度。拘睒彌犍度。瞻波犍度。訶責犍度。人犍度。覆藏犍度。遮犍度。破僧犍度。滅諍犍度。比丘尼犍度。法犍度(共十三卷)

     第四分房舍犍度。雜犍度。五百結集法。七百結集毗尼。調部毗尼。毗尼增一(共十一卷)

四分戒本(一卷 南姑北外)

            姚秦罽賓國沙門佛陀耶舍譯

四分戒本(一卷 前有序 南姑北外)

            唐西太原寺沙門釋懷素依律集出

比丘尼戒本(一卷 南叔北外)

            唐西太原寺沙門釋懷素依律集出

曇無德律部雜羯磨(一卷北作二卷 南猶北受)

            曹魏天竺沙門康僧鎧譯

羯磨(二卷 出曇無德律部 南猶北婦)

            曹魏沙門釋曇諦集

四分比丘尼羯磨法(一卷 南猶北卑)

            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摩譯

~p 1484-1485

四分僧羯磨(三卷北作五卷 南子北卑)

            唐西太原寺沙門釋懷素集

尼羯磨(三卷北作五卷 南子北榮)

            唐西太原寺沙門釋懷素集

摩訶僧祇律(四十卷北作四十六卷 南政存以甘棠北攝職從政存)

            東晉迦維羅衛國沙門佛陀跋陀羅共法顯譯

    初明四棄法(五卷)。二明十三事。三明二不定法(共三卷)。四明三十事(四卷)。五明九十二事(八卷餘)。六明四事。七明眾學事。八明滅諍法(共一卷半)。九雜誦跋渠。明受戒治罪。乃至一切僧中雜事(共十一卷)。十威儀法(二卷)。比丘尼毗尼(五卷)。

波羅提木叉僧祇戒本(一卷 南貴北外)

            東晉迦維羅衛國沙門佛陀跋陀羅譯

比丘尼僧祇律波羅提木叉戒經(一卷 南婦北隨)

            東晉平陽沙門釋法顯共覺賢譯

彌沙塞部五分律(三十卷 南隨外受傅北而益詠)

            劉宋罽賓國沙門佛陀什共竺道生譯

初分比丘律(十卷)。第二分尼律(四卷)。

第三分初受戒法。二布薩法。三安居法。四自恣法。五衣法。六皮革法。七藥法。八食法。九迦絺那衣法(共八卷)

第四分初滅諍法。二羯磨法(共二卷)。

第五分初破僧法。二臥具法。三雜法。四威儀法。五遮布薩法。六別住法。七調伏法。八毗尼法。明比丘尼受戒事。九五百集法。十七百集法(共六卷)

五分戒本(一卷 亦云彌沙塞戒本 南棠北外)

            蕭梁建初寺沙門釋明徽集

五分比丘尼戒本(一卷 南叔北外)

            蕭梁建初寺沙門釋明徽集

彌沙塞羯磨本(一卷北作二卷 南叔北隨)

            唐天水沙門釋愛同錄

十誦律 (五十八卷北作六十五卷 南去而益詠樂殊貴北誠美慎終宜令榮)

            姚秦罽賓國沙門弗若多羅共鳩摩羅什譯

   初誦六卷(四事。至三十事之前十事。)第二誦七卷(三十事之後二十事。至九十事之前四十事。)第三誦七卷(九十事之後五十事。乃至七滅諍法。)

  第四誦八卷。受具足法第一。布薩法第二。自恣法第三。安居法第四。皮革法第五。醫藥法第六。衣法第七。

~p 1488-1489

   第五誦七卷。迦絺那衣法第一。俱舍彌法第二(佛在俱舍彌時諸羯磨事)。瞻波法第三(佛在瞻波國時諸羯磨事)。苦切羯磨法第四(梵云。那般荼盧伽法。)。二篇悔法第五。順行法第六。遮法第七。臥具法第八。諍事法第九(廣明滅諍法)。

   第六雜誦五卷。第七誦尼律五卷。第八誦增一法四卷。第九誦優波離問四卷。第十善誦四卷。

十誦毗尼序(三卷 南貴北婦)

            東晉罽賓國沙門卑摩羅叉續譯

十誦比丘戒本(一卷 南傅北外)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十誦比丘尼戒本(一卷 南傅北外)

            劉宋燉煌沙門釋法穎集出

大沙門百一羯磨法(一卷 南叔北外)

            附宋錄

十誦羯磨比丘要用(一卷 南叔北受)

            劉宋吳國沙門釋僧璩依律撰出

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八卷)續(一卷 前有序 南氣北●(缺字))

            附三秦錄

~p 1490-1491

薩婆多毗尼摩得勒伽(十卷 南懷北下)

            劉宋天竺沙門僧伽跋摩譯

已上皆屬十誦。十誦雖云即薩婆多。實與薩婆多不全同也。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五十卷 南賤禮別尊卑北竟學優登仕)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尼毗奈耶(二十卷 有御製序 南上和北貴賤)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四十卷 南下睦夫唱北以甘棠去)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二十卷 南連枝北樂殊)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五卷)目得迦(五卷 南婦北睦)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十卷 南伯北和)

根本說一切有部戒經(一卷 南傳北初)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尼戒經(一卷 南傅北隨)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尼陀那目得迦攝頌雜事攝頌(一卷 南比北唱)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十四卷 南兒孔北尊卑)

            尊者勝友造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頌(三卷 南比北婦)

            尊者毗舍佉造

已上十一律。並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p 1492-1493

根本說一切有部出家授近圓羯磨儀軌(一卷 南交北夫)

習略法(一卷 南交北夫)

    二種並元帝師苾拔合思巴集

戒因緣經(十卷 南兄北上)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解脫戒本經(一卷 有僧昉序出迦葉毗部 南傅北初)

            元魏中天竺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善見毗婆沙律(十八卷 南弟同北禮別)

            蕭齊西域沙門僧伽跋陀羅譯

毗尼母經(八卷 亦名毗尼母論 南交北唱)

            附秦錄

佛阿毗曇經(二卷 南交北唱)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舍利弗問經(十三紙半 南子北隨)

            東晉錄失譯人名

優波離問經(一卷  南叔北隨)

            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摩譯

佛說目連所問經(二紙欠 南盡北則)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p 1494-1495

犯戒罪輕重經(一紙半 南比北初)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與上經同

迦葉禁戒經(二紙餘 南比北初)

            劉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律二十二明瞭論(一卷 南孔北唱)

            正量部佛陀多羅多法師造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大比丘三千威儀(二卷 南孔北別)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僧祐云。失譯人名。)

沙彌十戒法並威儀(一卷 前有序 南叔北婦)

            附東晉錄

沙彌威儀(八紙餘 南叔北受)

            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摩譯

前七十威儀同

○佛說沙彌十戒儀則經(三紙半 南忠北則)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攝頌沙彌戒品威儀。共計七十二頌

沙彌尼戒經(四紙欠 南子北隨)

            今在漢錄

~p 1496-1497

沙彌尼離戒文(三紙餘 南叔北受)

            失譯人名

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一卷 南比北初)

            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摩譯

   佛在迦維羅衛國。淨飯王請為優婆塞分別五戒可悔不可悔者。令識戒相。使無疑惑。佛言。我久欲與優婆塞分別五戒。若受持不犯。當成佛道。若犯而不悔。常在三塗。因於比丘眾中。次第說五戒輕重可悔不可悔相。

佛說戒消災經(三紙 南比北初)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持歸戒人。鬼神畏避。二人受五戒。同四百九十八人見佛。皆得證果。

佛說大愛道比丘尼經(二卷 南比北隨)

            北涼錄失譯人名

佛說苾五法經(四紙餘 南盡北則)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說五法得離依止等。及說戒七種差別。

佛說苾迦尸迦十法經(二紙半 南盡北則)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p 1498-1499

    說具足慚愧多聞等十法。得為人師。

佛說五恐怖世經(一紙)當

            劉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說末世不遵戒律。諸恐怖事。

佛說齋經(三紙 南福北緣)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說六齋日受八支五念法 亦收入阿含部

附疑似雜偽律

佛說目連問戒律中五百輕重事經(一卷 南猶北隨)

            西晉錄失譯人名

  唯首品即犯戒罪輕重。並目連所問二經。下諸品。與五部律。及諸律論。俱多矛盾。曾於毗尼集要卷首稍辨之。

閱藏知津卷第三十三

~p 1501

閱藏知津卷第三十四

            北天目沙門釋智旭 彙輯

【大乘論藏 釋經論第一之一】

十住毗婆沙論(十五卷 亦曰十生論 南志滿北規仁)

            龍樹菩薩造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序品第一。入初品第二。地相品第三。淨地品第四。釋願品第五。發菩提心品第六。分別七因緣發心。調伏心品第七。因上品說三發心必成。餘四不必成。問答廣明成不成法。有五四合為二十法。是失菩提心。轉此法修習行。世世不忘菩提心

~p 1502-1503

。阿惟越致相品第八。易行品第九。廣明念十方佛。及阿彌陀佛。過去七佛。未來彌勒佛。三世諸佛諸大菩薩等。以求阿惟越致。除越品第十。復明於諸佛所。應修懺悔。勸請隨喜。迴向。分別功德品第十一。明六時懺悔等所有功德。分別佈施品第十二。分別法施品第十三。歸命相品第十四。明歸依三寶義。五戒品第十五。知家過患品第十六。入寺品第十七。明齋日宜受八戒。及親近持淨戒者。亦不應於破戒比丘生輕恚心。但應生憐愍心。共行品第十八。謂在在出家菩薩所共行法。四法品第十九。明八種四法。應遠離。八種四法。應修習。乃至十法能淨治初地。念佛品第二十。明般舟三昧。念佛相好。四十不共法品第二十一。次明念佛功德法身。略說有四十種。四十不共法中難一切智人品第二十二。問家種種難佛非一切智。一一答釋。四十不共法中善知不定品第二十三。讚偈品第二十四。以偈讚佛四十不共法。成念佛三昧。助念佛三昧品第二十五。明二種四法。能生般舟三昧。又明在家菩薩有二十法。出家菩薩有六十法。

~p 1504-1505

又餘助法有五十。譬喻品第二十六。釋經中導師喻。喻菩薩通達地法。略行品第二十七。一不放逸。二不放逸。及智慧。三戒。心。慧。四諦。捨。滅。慧。五五根。六六度。七七正法。信。慚。愧。聞。精進。念。慧。八大人覺。少欲。知足。遠離。精進。念。定。慧。樂不戲論。九大忍。大慈。大悲。慧。念。堅心。不貪。不恚。不癡。十十善道。如是等法。菩薩應生。生已。應守護。守護已。應增長。又應遠離惡法。所謂一放逸。二貪聲聞辟支佛地。三憎諸菩薩。憎菩薩所行。憎甚深大乘經。四諂曲。急性。無慈。愍。五貪欲。瞋恚。睡眠。調戲。疑。六慳貪。破戒。瞋恚。懈怠。調戲。愚癡。七樂多事務。樂多讀誦。樂腄眠。樂語說。貪利養。常欲令人喜。迷悶於道。心隨愛行。八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九不聞無上菩提。聞已不信。若信不受。若受不誦持。若誦持不知義趣。若知不說。若說不如說行。若行不常。若常行不能善行。十即十不善道。又成就三十二法。乃名菩薩。分別二地業道品第二十八。分別聲聞辟支佛品第二十九。明十善道。令何等眾生至二乘地。大乘品第三十。明菩薩修十善。道勝於一切。護戒品第三十一。明十善

~p 1506-1507

十惡果報。及明六十五分尸羅。解頭陀品第三十二。明十二行。各有十功德利。助尸羅果品第三十三。明六種四法。能淨尸羅。又四種似尸羅而破尸羅。慎莫為之。一說有我。二不離身見。三見諸法定有。四聞諸行無生相。心則驚畏。又沙門有四。應學第四沙門。不應為三。謂一者形色相沙門。二者威儀矯異沙門。三者貪求名利沙門。四者真實行沙門。讚戒品第三十四。戒報品第三十五。謂常作轉輪聖王。

    按此論。是釋華嚴十地品之初二地也。

十地經論(十二卷 前有序 南惻造北離節)

            天親菩薩造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釋華嚴十地品。具有經文(論初論末。皆云佛成道二七日說。)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觀(六紙欠  南竟北隸)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具出經文。及梵字四十二。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七卷 南造北顛)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流支譯

~p 1508-1509

    即釋大寶積經第四十一會。法義甚詳。(先經次論)

大寶積經論(四卷 南弗北虧)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流支譯

釋寶積第四十三會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七紙欠 南次北顛)

            婆藪盤豆菩薩造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天親菩薩。明修五念門。得生安樂國土。見阿彌陀佛。一者禮拜。二者讚歎。三者作願。四者觀察。五者迴向。

寶髻經四法優波提舍(一卷 南弗北靜) 

            天親菩薩造 元魏烏萇國沙門毗目智仙等譯

    釋大方等大集經之第十分

轉法輪經優波提舍(九紙 南弗北靜)

            天親菩薩造 元魏烏萇國沙門毗目智仙等譯

  佛住耆闍崛山。告智員大海樂說辯才菩薩言。有二種住持。如來轉法輪。一者眾生住持。二者法住持。遂設十四難。然後一一解釋。

~p 1510-1511

三具足經優波提舍(一卷 南造北節)

            天親菩薩造 元魏烏萇國沙門毗目智仙等譯

  佛住毗舍離大林精舍。告無垢威德大力士言。菩薩有三具足。一者施具足。二者戒具足。三者聞具足。翻譯記云。天親菩薩。慈心開示。唯顯經義。弗釋章句。是故名為優波提舍。

佛地經論(七卷 南次北節)

            親光等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經是佛住淨土。為妙生菩薩說五種法。攝大覺地。所謂清淨法界。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論釋法相。最為詳明。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三卷 南離北弗)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有論無經。文來未盡。

文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二卷 一名伽耶山頂經論 南離北弗)

            天親菩薩造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有經有論

~p 1512-1513

略述金剛頂瑜伽分別聖位修證法門 (十二紙 南優北鍾)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說瑜伽自性三十七聖位。所謂十六菩薩。八方內外大護。及法界身。

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昧耶經般若波羅密多理趣釋(二卷 南竟北藁)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釋本經字句。理趣。種種表法義門。

般若波羅密多理趣經大安樂不空三昧真實金剛菩薩等一十七聖大曼荼羅義述(二紙半 南竟北隸)

大興善寺三藏阿目佉金剛依釋略序

    述金剛菩薩名義表法之句

瑜伽金剛頂經釋字母品(二紙欠 南取北止)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釋遏阿等五十字門義

仁王般若陀羅尼釋(六紙餘 南學北杜)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諸教決定名義論(三紙半 南壁北古)

            聖慈氏菩薩造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明一切教中諸根本字。彼如實義。所謂唵字最為上首。及吽字阿字等。即三身及金剛三業等。

~p 1514-1515

聖佛母般若波羅密多九頌精義論(七紙半 南壁北古)

            勝德赤衣菩薩造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佛母般若波羅密多圓集要義論(二紙半 南書北星)

            大域龍菩薩造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六紙餘 亦名瑜伽總持教門說菩提心觀行修持儀 南壁北通)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阿闍梨譯

似即自述事師法五十頌(二紙餘 南優北言)

            宋西夏沙門日稱等譯

馬鳴菩薩。依祕密教略出。

大智度論(一百卷有僧叡序  南友投分切磨箴規仁慈隱北傅訓入奉母儀諸姑伯叔)

            龍樹菩薩造 姚秦北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緣起論(半卷)。釋初品(盡三十四卷)。釋摩訶般若波羅密經九十品。惟初品具譯全釋。故有三十四卷。餘皆什師十倍略之。取其足以開釋文意而已。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論(三卷 亦名金剛能斷般若 南次北受)

            無著菩薩造 隋南天竺沙門達磨笈多譯

  成立七種義句。一種性不斷。謂護念付囑。二發起行相。謂問答住降。三行所

~p 1516-1517

住處。有十八種。略為八種。四對治。謂十八住中各有二種對治。五不失。謂離增益損減二邊。如經中處處云即非是名等。六地。謂十六處。顯示信行地。證道住處。是淨心地。後上求佛地七立名。謂金剛能斷義。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論頌(七十七偈 南次北顛)

            無著菩薩造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論(三卷 南弗北受)

天親菩薩造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釋經。及無著頌斷二十七疑。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論釋(三卷 南弗北虧)

            無著菩薩造頌。世親菩薩造釋。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與上同本。而不列經文。後附略明般若末後一頌讚述。即義淨作。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二卷 南離北弗)

            功德施菩薩造  唐中印度沙門地婆訶羅譯

妙法蓮華經優波提舍(二卷 南離北虧)

~p 1518-1519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共曇林等譯

    婆藪盤豆菩薩(此云天親)。廣釋序品。及方便品。略釋七喻等。

○妙法蓮華經論優波提舍(二卷 南離北虧)

            元魏中天竺沙門勒那摩提共僧朗等譯

    與上論同

大般涅槃經論(九紙餘 南弗北顛)

            元魏沙門達磨菩提譯

    婆藪盤豆菩薩。釋迦葉菩薩所問偈。

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與上仝卷 南弗北顛)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天親菩薩造。兼釋諸行無常偈。

遺教經論(一卷 南離北顛)

            天親菩薩造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述曰。此經本是小機所見。屬阿含部。而天親以七分解釋。建立菩薩所修行法。則是開小成大。

閱藏知津卷第三十四

~p 1520-1521

閱藏知津卷第三十五

            北天目沙門釋智旭  彙輯

【大乘論藏 釋經論第一之二】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四十卷北作六十卷 南頗牧用軍最北用軍最精宣威)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述

  將釋經義。總啟十門。第一起教因緣。謂因緣各開十義。第二藏教所攝。謂三藏中。正經藏攝。亦攝餘二。於二藏中。菩薩藏攝。又權不攝此。此兼攝權。於五教中。唯圓教攝。此亦攝餘。第三義理分齊。略顯四門。一所依體事。二攝歸真實。三彰

~p 1522-1523

其無礙。四周徧含容。又各十門。以顯無盡。第四教所被機。前五揀非器。後五彰所為。五揀非器者。一無信非器。二違真非器。三乖實非器。四陿劣非器。五守權非器。五顯所為者。一正為一乘圓機。二兼為信向成種。三引為權教菩薩。四權為二乘。五遠為凡夫外道闡提。第五教體淺深。略明十體。一音聲。二名句文。三通取四法。四通攝所詮。五諸法顯義。六攝境唯心。七會緣入實。八理事無礙。九事事無礙。十海印炳現。後二正是經宗。融取前八。無所遺矣。第六宗趣通別。總為十宗。一我法俱有。二法有我無。三法無去來。四現通假實。五俗妄真實。六諸法但名。七三性空有。八真空絕相。九空有無礙。十圓融具德。今經以因果緣起理實法界不思議為宗。第七部類品會。一彰本部。二顯品會。三明支類。四辨論釋。第八傳譯感通。第九總釋經題。初解經題。二明品稱。解經題中十門分別。一通顯得名。二對辨開合。三具彰義類。四別釋得名。五展演無窮。六卷攝相盡。七展卷無礙。八以義圓收。九攝歸一心。十泯同平等。第十別解文義。亦有十例。一本部三分科。二問答相屬科。三以文從義科。四前後襵曡(同疊字)科。五前後鉤鎖科。六隨品長分科。七隨其本會科。八本末大位科。九本末徧收科。十主伴無盡科。此後乃隨文科釋。

~p 1524-1525

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六十卷北作九十卷 南精至丹北沙至禹)

    即清涼山澄觀自釋前疏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三十卷) 稷稅熟

    即前疏中懸談合鈔別行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三卷北作四卷 南丹北跡)

            唐京大薦福寺沙門法藏述

  開釋如來海印三昧一乘教義。略作十門建立。一乘第一。教義攝益第二。古今立教第三。分教開宗第四。乘教開合第五。起教前後第六。決擇其意第七。施設異相第八。所詮差別第九。義理分齊第十。

華嚴經指歸(一卷 南青北跡)

            唐京大薦福寺沙門法藏述

  一說經處。二說經時。三說經佛。四說經眾。五說經儀。六辨經教。七顯經義。八釋經意。九明經益。十示經圓。於十門中。各明十意。

華嚴經明法品內立三寶章(二卷 南青北跡)

            唐京大薦福寺沙門法藏述

~p 1526-1527

  一三寶章。略作八門。二流轉章。略作十門。三法界緣起。略陳四門。四圓音章。略作四門。五法身章。四門分別。六十世章。義作二門。七玄義章。又分十門。

大方廣圓覺脩多羅了義經略疏之鈔(三十卷  前有宗密經序) 

治本於

            唐終南山草堂寺沙門宗密述

  將釋此經。十門分別。一教起因緣。二藏乘分攝。三 權實對辨。四分齊幽深。五所被機宜。六能詮體性。七宗趣通別。八修證階差。九通釋名題。十別解文義。

大方廣圓覺脩多羅了義經疏(四卷 南石北缺)

            唐終南山草堂寺沙門宗密述

佛說阿彌陀經疏(七紙 南青北百)

            唐新羅國沙門元曉述

  三門分別。初述大意。二釋經宗致。三入文釋。(正宗分中。以發菩提心。釋多善根福德因緣。名為正行。一日乃至七日持名。名為助行。)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一卷 南法北約)

            陳隋天臺智者大師說

  此經以心觀為宗。實相為體。所言佛說觀無量壽佛者。佛是所觀勝境。舉正報

~p 1528-1529

以收依果。述化主以包徒眾。觀雖十六。言佛便周也。從能說。所說人以立名。以心觀淨。則佛土淨。為經宗致。生善滅惡。為經力用。大乘方等而為教相。二藏明義。菩薩藏收。漸頓悟入。此即頓教。從如是。訖清淨業處。為序分。從爾時世尊放眉間光。訖諸天發無上道心。為正說分。爾時阿難白佛下。訖經。為流通分。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註解(四卷今作八卷 北主南(缺))

            明天界善世禪寺住持僧宗泐

演福講寺住持僧如玘奉 詔同註

維摩詰所說經註(六卷北作十卷 前有僧肇序) 務

            姚秦鳩摩羅什並僧肇等註

維摩詰所說經疏(十卷 元朝藏中謙字號南北二藏並缺)

            隋天臺智者大師說

維摩詰所說經疏記(六卷 元朝藏中謹字號南北二藏並缺)

            隋天臺智者大師說

四教義(六卷) 弊

            天臺山修禪寺沙門智顗撰

  第一釋四教名。為五。一正釋。二覈定。三引證。四料簡。五明經論用教多少不同。第二辨所詮。為四。一約四諦理。二約三諦理。三約二諦理。四約一諦理。第

~p 1530-1531

三明四門入理。為五。一略辨四門相。二正明四門入理。三悉檀起四門教。四約十法成門義。五信法兩行四行不同。第四明判位不同。為六。一約三藏教位。明淨無垢稱義。二約通教位。明淨無垢稱義。三約別教位。明淨無垢稱義。四約圓教位。明淨無垢稱義。五約五味以結成。六明經論教多少。第五明權實。第六約觀心。第七通諸經論。此三科未說。蓋是維摩詰經玄義少分也。

金光明經玄義(二卷 南遵北會)

            天臺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錄

  總釋五章。為二。初生起。二簡別。別釋五章。為五。初釋名。又五。一通別。二翻譯。三譬喻。四附文釋。五當體釋。後更約觀心釋。就第三譬喻中。先破舊解。次為三意。一標十數。二釋十相。三簡十法。十數者。謂三德。三寶。三涅槃。三身。三大乘。三般若。三菩提。三佛性。三識。三道也。釋之與簡。具在本文。四附文釋者。即指所詮事理名金光明。不約譬也。五當體釋者。俗本無名。隨真立名。法性之法。可尊可貴。名為金。此法性寂而常照。名為光。此法性大悲。能多利益。名為明。即是金光明之法門也。後更約觀心釋者。諸佛解脫。當於眾生心行中求也。還約十種

~P 1532-1533

三法。始於三道。終於三德。一一不離現前一念之心。具顯金光明法性。明六即位也。第二辨體。為三。一釋名。二引證。三料簡。釋名者。法身法性。是經體質。餘二在本文。第三明宗者。但用佛果為宗。何者。法性常體。甚深微妙。若欲顯之。非果不克。當知果是顯體之樞要也。第四明用。滅惡生善為經力用。懺品滅惡。非不生善。讚品生善。非不滅惡。互說一邊爾。空品雙導。懺不得空。惡不除滅。讚不得空。善不清淨。四王品已下。護經使宣流通。還是生善。攘災令去。還是滅惡也。第五判教相者。方等滿字。通別通圓。約五味。則生酥攝。約四藏。則雜藏攝。(四藏。謂聲聞藏。菩薩藏。佛藏。雜藏也)

金光明經文句(六卷 南約北盟)

            天臺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錄

  判三分云。夫三段者。不可杜斷隔絕。序本序於正通。序則有三義。正本正於序通。正亦三義。通本通於正序。通亦三義。上中下語皆善故。又眾生得道。根性不同。何容序無滋味。流通歇末耶!今從如是我聞。入壽量品。訖天龍集信相菩薩室。為序

~p 1534-1535

段。從爾時四佛下訖空品。正說段。從四王品下訖經。流通段。序有三義。一次緒。謂如是我聞等。二敘述。謂是時如來等。三發起。謂其室自然廣博等。正宗中。壽量明常果為宗。常果契性。性即是體。二義宛然。懺悔品滅惡。讚歎品生善。空品導成。即是經用也。流通品凡為七意。四天王至散脂五品。明天王發誓。勸獎人王。弘宣此經(一)。正論善集二品。明人王弘經。天王祐助。亦是示往日弘經方軌(二)。鬼神品。明聽經功德(三)。授記品。證聽經功德不虛(四)。除病流水二品。引昔聽經之功德。證今護持之非謬(五)。捨身品。引昔行經不惜軀命。戒勸師弟勿吝法財(六)。讚佛品。明諸菩薩稱揚佛法。能宣所宣。利益深重(七)。

盂蘭盆經疏(一卷 南青北百)

            唐充國沙門宗密述

  一教起所因。二藏乘所攝。三辨定宗旨。四正解經文。然以大乘法門。判作人天乘攝。可謂深經淺解。未免墮依文解義之咎矣。

首楞嚴經義海(三十卷 前有曾懷咸輝二序 南九州禹北翦頗牧)

            宋長水沙門子璿集義疏注經並科 泐潭

~p 1536-1537

            沙門曉月標指要義  吳興沙門仁岳集解  福唐沙門咸輝排經入注

    十門分別。一教起因緣。二藏乘分攝。三教義分齊。四所被機宜。五能詮體性。六所詮宗趣。七教跡前後。八傳譯時年。九通釋名題。十別解文義。

大佛頂首楞嚴經會解(二十卷) 緜邈

師子林沙門惟則。集九家解。並為補註。一興福愨。二資中沇。三真際節。四檇李敏。五長水璿。六孤山圓。七吳興岳。八泐潭月。九溫陵環。

請觀音經疏(一卷 南煩北法)

            天臺智者大師說 弟子頂法師記

  從人法以為名。靈知寂照法身為體。感應為宗。救危拔苦為用。大乘為教相。從如是。至令得無患。是序分。從爾時佛告。至生諸佛前。名正宗分。從佛說是已。訖文。名流通分。

閱藏知津卷第三十五

~p 1538-1539

閱藏知津卷第三十六

            北天目沙門釋智旭  彙輯

【大乘論藏 釋經論第一之三】

金剛般若經疏(一卷 南法北會)

            天臺智者大師說

  法譬標名。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是經正體。約實相慧。行無相檀。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是因。諸相非相。是果。此之因果。同約實相為宗。破諸相惑。顯出功能。亦自無滯。即力用也。教相可知。三分亦易可知。

~p 1540-1541

金剛經疏論纂要(三卷) 農

            唐大興福寺沙門宗密述 宋長水沙門子璿重治

  科經約天親。釋義兼無著。傍及餘論疏。但可云纂。亦自云要。

釋金剛經刊定記(七卷) 農

            宋長水沙門子璿錄

  石壁於纂要。別為廣錄。今師病其繁長。更為刊定。

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註解(一卷 前有洪武御製序 南缺北主)

            明天界善世禪寺住持僧宗泐

            演福講寺住持僧如玘奉 詔同註

仁王護國般若經疏(五卷 前有晁說之序) 韓

            天臺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記

  人法為名。實相為體。自行因果為宗。權實二智為用。大乘熟酥為教相。序品為序分。觀空下六品為正說分。囑累品為流通分。若望經文。受持品末。佛告月光下。即是流通。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略疏(九紙 南青北百)

            沙門法藏述

  五門分別。一教興。二藏攝。三宗趣。四釋題。五解文。

~p 1542-1543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集註(一卷 前有御製序 南石北缺)

            明天界寺僧宗泐演福寺僧如玘同集

    共集賢首。孤山。古云。佛海。四家註疏。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註解(三紙 前有洪武御製序 南缺北主)

            明天界善世禪寺住持僧宗泐

            演福講寺住持僧如玘奉 詔同註

妙法蓮華經玄義(二十卷 前有私記緣起 南實寍北密勿)

            天臺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錄

  序曰。妙者。妙名不可思議也。法者。十界十如權實之法也。蓮華者。譬權實法也。良以妙法難解。假喻易彰。況意多端。略擬前後。合成六也。一為蓮故華。譬為實施權。二華敷。譬開權。蓮現。譬顯實。三華落。譬廢權。蓮成。譬立實。又蓮譬於本。華譬於跡。從本垂跡。跡依於本。二華敷。譬開跡。蓮現。譬顯本。三華落。譬廢跡。蓮成。譬立本。是以先標妙法。次喻蓮華。蕩化城之執教。廢草庵之滯情。開方便之權門。示真實之妙理。會眾善之小行。歸廣大之一乘。上中下根皆與記莂。又發眾聖之權巧。顯本地之幽微。故增道損生。位鄰大覺。一期化導。事理俱圓。蓮華之譬。意在斯矣。

~p 1544-1545

  釋名第一。辨體第二。明宗第三。論用第四。判教第五。釋此五章。有通有別。通則七番共解。別則五重各說。○通七番者。一標章。二引證。三生起。四開合。五料簡。六觀心。七會異。標章令易憶持。起念心故。引證據佛語。起信心故。生起使不雜亂。起定心故。開合料簡會異等。起慧心故。觀心即聞即行。起精進心故。五心立。成五根。排五障。成五力。乃至入三脫門。略說七重共意如此。廣解五章者。一一廣起五心。五根。令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耳。標章。乃至料簡。具如全文。六觀心者。從標章至料簡。悉名觀心。心如幻燄。但有名字。名之為心。適言其有。不見色質。適言其無。復起慮想。不可以有無思度。故名心為妙。妙心可軌。稱之為法。心法非因非果。能如理觀。即辦因果。是名蓮華。由一心成觀。亦轉教餘心。名之為經。釋名竟。心本無名。亦無無名。心名不生。亦復不滅。心即實相。初觀為因。觀成為果。以觀心故惡覺不起。心數塵勞。若同若異。皆被化而轉。是為觀心標五章竟。觀心引證等。具如全文。七會異者。會四悉檀也。解四悉檀為十重。一釋名。二辨相。三釋成。四對諦。五起教觀。六說默。七用不用。八權實。九開顯。十通經。具如全文尋

~p 1546-1547

之。○別解五章者。釋名為四。一判通別。妙法蓮華為別名。經之一字為通名。教行理三。皆論通別。(不同他解。以上四字。唯目所詮。經之一字。獨指能詮也。)二定前後。文則先妙後法。解須先明法。次明妙也。三出舊不錄。四正解。先明法者。謂眾生法。佛法。心法。經云。為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若眾生無佛知見。何所論開。當知佛之知見。蘊在眾生。故眾生法妙也。佛法妙可知。心法妙者。如安樂行中。修攝其心。觀一切法。不動不退。又一念隨喜等。普賢觀云。我心自空。罪福無主。觀心無心。法不住法。淨名云。諸佛解脫。當於眾生心行中求。華嚴經云。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破心微塵。出大千經卷。是名心法妙也。次更約十界十如釋法。具如全本。二明妙者。一通釋。二別釋。一通釋者。謂相待妙。絕待妙。唯論二妙。更無非絕非待之文。若更作者。絕何惑。顯何理。故不更論也。眾生之法。亦具二妙。稱之為妙。佛法。心法。亦具二妙。稱之為妙。二別釋者。有跡中十妙。本中十妙。觀心十妙。跡中十妙者。一境妙。二智妙。三行妙。四位妙。五三法妙。六感應妙。七神通妙。八說法妙。九眷屬妙。十功德利益妙。釋此為五。一標章。二引證。三生

~p 1548-1549

起。四廣解。五起權實。廣解中。第一境妙為二。一釋諸境。二論諸境同異。釋境為六。一十如境。謂十界十如。二因緣境。謂四種十二因緣。三四諦境。謂四種四諦。四二諦境。謂七種二諦。五三諦境。謂五種三諦。六一諦境。謂四種一諦。及與無諦。第二智妙為二。初總論諸智。二對境論智。初為六。一數。謂一世智。乃至二十圓妙覺智。二類。謂世智無道。邪計妄執。心行理外。不信不入。故為一。五停心。四念處。已入初賢佛法氣分。俱是外凡。故為一。四善根。同是內凡。故為一。四果同見真。故為一。支佛別相觀能侵習。故為一。六度緣理智弱。緣事智強。故為一。通教方便聲聞。體法智勝。故為一。支佛又小勝。故為一。通教菩薩入真方便智。四門徧學。故為一。出假智正緣俗。故為一。別教十信智。先知中道。勝前劣後。故為一。三十心。俱是內凡。故為一。十地同是聖智。故為一。三藏佛是師位。名勝三乘弟子。故為一。通教佛智。斷惑照機勝。故為一。別教佛智又勝。故為一。圓教五品弟子。具煩惱性。能知如來祕密之藏。故為一。六根清淨智鄰真。故為一。初住至等覺。同破無明。故為一。妙覺佛智。無上最尊。故為一。三辨相。四明智照境。五明麤妙。

~p 1550-1551

六明開麤顯妙。具如全本。二對境明智。亦如全本。第三行妙為二。一通途增數行。二約教增數行。後更約五數明行妙。先明別五行。次明圓五行。謂聖行。梵行。天行。嬰兒行。病行。有次第一心之不同。第四位妙者。約藥草喻品。但明六位。一人天位。是小藥草。二聲聞緣覺位。是中藥草。三六度菩薩位。是上藥草。四通菩薩位。是小樹。五別菩薩位。是大樹。六圓教位。是最實事。如一地一雨。於中又為十意。一簡名義。二明位數。三明斷伏。四明功用。五通諸位明麤妙。六明位興。七明位廢。八開麤顯妙。九引經。十妙位始終。具如全本。第五三法妙者。妙位所住之法。即三軌也。此即七意。一總明三軌。一真性軌。二觀照軌。三資成軌。名雖有三。祇是一大乘法也。二歷別明三軌。歷四教各論三法也。三判麤妙。四開麤顯妙。具如全本。五明始終。取凡地一念之心。具十法界十種性相。為三法之始。若有無明煩惱性相。即是智慧觀照性相。以迷明故。起無明。若解無明。即是於明。如冰是水。如水是冰。悉有惡業性相。即善性相。由惡有善。離惡無善。翻於諸惡。即善資成。如竹有火。

~p 1552-1553

火出還燒竹。皆有苦道性相。迷此苦道。生死浩然。此是迷法身為苦道。不離苦道別有法身。如迷南為北。無別南也。夫有心者。皆有三道性相。即是三軌性相。若言如是力如是作者。菩提心發也。即是真性等萌動。如是因者。即觀照萌動。如是緣者。即資成萌動。如是果者。觀照萌動成習因。感得般若習果滿。如是報者。資成萌動為緣因。感得解脫報果滿。是為三德究竟滿。名祕密藏。本末等者。性德三軌冥伏。不縱不橫。修德三軌彰顯。不縱不橫。冥伏彰顯。皆如等。數等。妙等。故言等也。亦是空等。假等。中等。亦類通三法。謂三道。三識。三佛性。三般若。三菩提。三大乘。三身。三涅槃。三寶。三德。諸三法無量。舉其大要。明始終耳。七悉檀料簡如全本。此五番明妙。從因至果。以辨自行妙。半如意珠竟。第六感應妙者。上四妙名圓因。三法妙名圓果。果智寂照。有感必彰。故名感應妙也。感屬機。應屬聖。略言為四。一冥機冥應。二冥機顯應。三顯機顯應。四顯機冥應。若具足辨者。用四機為根本。所謂冥機。是過去。顯機。是現在。亦冥亦顯機。是過現。非冥非顯機。是未來。於一機中。各召四應。即成十六句也。餘如全本。第七神通妙者。正論化用益他。

~p 1554-1555

即是三輪不思議化也。第八說法妙。為六意。一釋法名。謂十二分教。二分大小。三對緣同異。四判所詮。五明麤妙。六明觀心。皆如全本。第九眷屬妙者。一理性眷屬。一切眾生。皆是吾子也。二業生眷屬。為親。為中。為怨。三類受道。得出生死也。三願生眷屬。先世結緣。雖未斷苦。願生內眷屬中。或怨家等。因之得道。四神通眷屬。若先世值佛。發真見諦。生猶未盡。或在上界。或在他方。以身通力。分形來此。五應生眷屬。已得法身之本。能起應入生死也。又法門眷屬。如方便為父。智度為母等。第十功德利益妙者。為四。一來意。二正說中利益。三流通中利益。四觀心中利益。略說七益。廣開十益。具如全本。五結成權實。亦如全本。跡中十妙竟。本中十妙者。先釋本跡。二明十妙。釋本跡為六。一理為本。事為跡。二理事皆為本。說教為跡。三教為本。行為跡。四行能證體為本。起用為跡。五實得體用為本。權施體用為跡。六今經所顯成佛已久為本。先來所說為跡也。明十妙者。一本因妙。二本果妙。三本國土妙。四本感應妙。五本神通妙。六本說法妙。七本眷屬妙。八本涅槃妙。九

~p 1556-1557

本壽命妙。十本利益妙。觀心者。本跡長遠。亦不離心。佛如眾生如。一如無二如。佛既觀心。得此本妙。跡用廣大。不可稱說。我如如佛如。亦當觀心出此大利也。次釋蓮華者。權實難顯。僅譬蓮華。又七喻文多。故以譬標題。又蓮華非譬。即是法華三昧當體之名。利根即名解理。不假譬喻。中下未悟。須譬乃知。以易解之蓮華。喻難解之蓮華。故有三周說法。逗上中下根。蓋依正因果。悉是蓮華之法。何須譬顯。為鈍根人。不解法性蓮華。故舉世華為譬。亦應何妨。二門六譬。略如序說。又以徧譬十如。十二因緣。四諦。二諦。三諦。一諦。無諦。境妙。又譬智妙。行妙。乃至功德利益妙。乃至本妙。具如全本。次釋經為五。一明無翻。二明有翻。三和融有無。四歷法明經。五觀心明經。亦具如全本。 二顯體者。一部之旨歸。眾義之都會也。略開七條。一正顯體。二廣簡偽。三一法異名。四入體之門。五徧為眾經體。六徧為諸行體。七徧為一切法體。一正顯體者。即一實相印也。二廣簡偽者。凡外乃至別教教道。皆未達此實相印也。三一法異名者。法界。真如。佛性。種智。乃至大般涅槃等

~p 1558-1559

也。四明入體門者。謂以教行為門。略為四意。一略示門相。謂四四一十六門。二示入門觀。謂門門各具十法成乘。一識所觀境。二真正發心。三遵修定慧。四能破法徧。五善知通塞。六善用道品。七善用對治。八善知位次。九善能安忍。十法愛不生。具在全帙。須細尋之。三示麤妙。四示開顯。俱在全本。五六七三意。亦如全本。 三明宗者。修行之喉襟。顯體之要蹊。如樑柱持屋。結網提綱。釋宗為五。一簡宗體。謂不異而異。約非因非果而論因果。故有宗體之別也。二正明宗。從序品。訖安樂行品。破廢方便。開顯真實佛之知見。亦明弟子實因實果。亦明師門權因權果。文義雖廣。其要為成弟子實因。因正果傍。故於前段明跡因跡果也。從湧出品。訖勸發品。發跡顯本。廢方便之近壽。明長遠之實果。亦明弟子實因實果。亦明師門權因權果。而顯師之實果。果正因傍。故於後段明本因本果。合前因果。共為經宗也。三眾經同異者。今經跡中師弟因果。與眾經有同有異。本中師弟因果。眾經所無。正以此之因果為經妙宗也。四麤妙開顯。如全帙。五結成者。經說因果。正謂通益生法行人。若開權顯

~p 1560-1561

實。正令七種方便生身未入者入。傍令生法二身已入者進。若說壽長遠。傍令生身未入者入。正令生法已入者進。從七種方便。入圓初住。見真為因。乃至得妙覺為果。住前相似。非是真因。若取性德為初因者。彈指散華。為緣因種。隨聞一句。為了因種。凡有心者。是正因種。此乃遠示性德三因種子。非是真實開發。故不取為因也。 四明用者。此經以斷疑生信為用。用佛菩提二智。斷七種方便最大無明。同入圓因。破執近跡之情。生本地深信。乃至等覺。亦令斷疑生信。如是勝用。豈同眾經耶! 五教相者。諸經皆是逗會他意。令他得益。不譚佛意。今經但論如來布教之原始。中間取與。漸頓適時。大事因緣。究竟終訖。當知此經。唯論設教大綱。不委微細網目。記者私錄云。諸大乘經。旨歸不殊。但隨宜為異。如華嚴。無量義。法華。皆三昧名。般若是大智慧。維摩說不思議解脫。大涅槃是究竟滅。文殊問菩提是滿足道。悉是佛法。法無優劣。於中明果。皆是佛果。明因。皆是地因。明理。皆是法性。所為。皆是菩薩。旨歸不當有異。人何為強作優劣。

~p 1562-1563

妙法蓮華經文句(二十卷 南更霸北實寍)

            天臺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記

  章安尊者敘云。佛出世難。佛說是難。傳譯此難。自開悟難。聞師講難。一徧記難。余二十七。於金陵聽受。六十九。於丹丘添削。留贈後賢。共期佛慧。

  初品為序。方便品訖分別功德十九行偈。凡十五品半。名正。從偈後盡經凡十一品半。名流通。又一時分為二。從序至安樂行十四品。約跡開權顯實。從湧出訖經十四品。約本開權顯實。本跡各序正流通。

  消文為四。一因緣。二約教。三本跡。四觀心。始從如是。終於而退。皆以四意消文。而今略書。或三二一。貴在得意。不煩筆墨。因緣亦名感應。眾生無機。雖近不見。慈善根力。遠而自通。感應道交。故用因緣釋也。夫眾生求脫。此機眾矣。聖人起應。應亦眾矣。 今論娑婆國土。音聲佛事。則甘露門開。故用約教釋也。若應機說教。教有權實淺深不同。須置指存月。亡跡存本。故用本跡釋也。若尋跡跡廣。徒自疲勞。若尋本本高。高不可極。日夜數他寶。身無半錢分。但觀己心之

~p 1564-1565

高廣。扣無窮之聖應。機成致感。逮得己利。故用觀心釋也。 初序品者。如是等五事。冠於經首。次序也。放光六瑞。發起之端。由序也。問答釋疑。正說弄引。敘述也。 二從方便品。訖授學無學人記品。是跡門正說。更為兩。一從此下。是略開三顯一。二從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請。是廣開三顯一。凡七品半。文為三。一從此至譬喻品盡迴向佛道。是為上根人法說。二從爾時舍利弗白佛下至授記品。是為中根人譬說。三化城喻下三品。是為下根人因緣說。 三法師下五品。是跡門流通。 從地湧出品第十五。是本門發起序。 壽量品第十六。是正開近跡顯遠本。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於中佛說長行。為總授法身記。彌勒說偈。為總申領解。正宗分竟。 此後並下三品。為勸持流通。神力品第二十一。乃至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為付囑流通。

觀音玄義(二卷 南何北遵)

            天臺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記

  此別釋法華經中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也。釋名十義。一人法。二慈悲。三福慧。

四真應。五藥珠。六冥顯。七權實。八本跡。九緣了。十智斷。又境智因緣名觀世

~p 1566-1567

音。世者。即五陰世間。眾生世間。國土世間。十種法界。三十種世間。即所觀之境也。音者。即十法界口業之機也。觀者。一切種智中道正觀也。普門者。一慈悲普。二弘誓普。三修行普。四斷惑普。五入法門普。六神通普。七方便普。八說法普。九供養諸佛普。十成就眾生普也。以靈智合法身為體。感應為宗。慈悲利物為用。流通醍醐味為教相。

觀音義疏(二卷 南何北遵)

            天臺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記

  有時亦作序。正。流通。三段。有時不作三段名。但分為三章。一無盡意問。二佛答。三持地歎。或為四章。三如前。四者聞品得益。或作二段。謂前後兩問答也。多種分章。隨人意用。文中亦作因緣。乃至觀心等釋。

妙法蓮華經要解(並科二十卷 前有弘傳序註並釋及南序) 曠遠

            宋溫陵開元蓮寺沙門戒環解

    科此經二十八品。序分一品。正宗分十九品。流通分八品。

大般涅槃經玄義(二卷 南踐北滅)

~p 1568-1569

            隋天臺沙門灌頂撰

  此經若依梵本。具云摩訶般涅槃那脩多羅。摩訶言大。般涅槃那。此翻滅度。釋此三字。具依兩義。一別。二通。別釋者。大即法身。故此經云。所言大者。其性廣博。猶若虛空。其性即法性。法性即法身也。滅者。即是解脫。解脫二種煩惱。生死永滅。免斯因果患累。即解脫義也。所言度者。即是摩訶般若。故大論云。信為能入。智為能度。當知別以三字標今經之目。即是三德之異名也。通釋大者。謂大法身。大般若。大解脫也。滅者。即是三德皆寂滅也。度者。即是三德皆究竟圓滿也。故通以三字標名。表三德皆大寂滅究竟也。別通之義雖殊。然並是用非果之果。無上祕密之極果。以標一教之首也。復云大若虛空。不因小相。又其性廣博。多所容受。又名不可思議諸佛之法界。是為三義釋大也。滅者。滅二十五有。及虛偽物。又得二十五王三昧。種種示現。又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是為三義釋滅也。度者。度於不度。又度於度。又度此彼之彼岸。亦度非此非彼之彼岸。譬如神龜。水陸俱度。是為三義釋度也。總攬三法。三目。三點。名大般涅槃。金剛寶藏。滿

~p 1570-1571

足無缺。不縱不橫。不並不別。微妙祕密。以當其體。常住不變。恆安清涼。不老不死。以當其宗。置毒佛性。徧五味中。味味殺人。震大毒鼓。雖無心欲聞。聞之皆死。八大自在我。以當其用。常住二字。無上醍醐。與諸典別。決定之吼。以當其教。名含。體攝。常宗。毒用。極教之相也。

大般涅槃經疏(古十八卷南作二十六卷北作三十三卷 南土會盟北滅虢踐)

            隋天臺沙門灌頂撰 唐天臺沙門湛然再治

  分文為五。一召請涅槃眾。從初如是訖流血灑地。二開演涅槃施。從純陀訖大眾問。三示涅槃行。從現病訖德王。四問答涅槃義。從師子吼訖品。五折攝涅槃用。從迦葉訖經。

佛遺教經論疏節要(一卷 南丹北跡)

            宋晉水高麗國沙門淨源述

    大意宗天親論。而訛謂是馬鳴論。可見考訂之疏矣。

菩薩戒義疏(二卷 南遵北何)

            陳隋天臺智者大師說

  三重玄義。第一釋名。初明人名。次辨法號。後明階位。第二出體。初明無作

~p 1572

。二明止行二善。第三料簡。一須信心。二無三障。三人法為緣。就文為三。從初偈長行訖清淨者為序。次十重訖現在菩薩今誦為正說。餘盡卷為勸說流通。

閱藏知津卷第三十六

~p 1573

閱藏知津卷第三十七

            北天目沙門釋智旭 彙輯

【大乘論藏 宗經論第二之一】

瑜伽師地論(百卷 許敬宗序 南節至靜北猶至氣)

            彌勒菩薩說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本地分第一。一者五識身相應地。二者意地。三者有尋有伺地。四者無尋惟伺地。五者無尋無伺地。六者三摩呬多地。七者非三摩呬多地。八者有心地。九者無心地。十者聞所成地。十一者思所成地。十二者修所成地。十三者聲聞地。十四者獨覺地。十五者菩薩地。十六者有餘依地。十七者無餘依地。如是略說十七。名為瑜伽師地。

~p 1574-1575

  五識身相應地第一。謂五識身自性。所依。所緣。助伴。作業。自性。謂了別五塵。所依。謂五淨色根。及前滅意。種子。阿賴耶識。所緣。謂五塵境。助伴。謂相應心所。作業。謂了別自境。自相。現在。一剎那。又隨意識轉。隨善染轉。隨發業轉。又復能取愛非愛果。復次要眼不壞。色現在前。能生作意。正復現起。所生眼識。方乃得生。餘四亦爾。應觀所依如所乘。所緣如所為事。助伴如同侶。業如自功能。又所依如家。所緣如自受用。助伴如僕使。業如作用。

  意地第二。意自性。謂心意識。彼所依。謂等無間依。種子依。彼所緣。謂一切法如其所應。彼助伴。謂五十一心所有法。彼作業。謂望餘識身有勝作業。有七種分別所緣。(一有相分別。善名言者所起分別。二無相分別。不善名言者所有分別。三任運分別。隨境勢力任運而轉。四尋求分別。五伺察分別。六染汙分別。顧戀過去。希樂未來。執著現在。若欲恚害等。隨一煩惱隨煩惱相應。七不染汙分別。若善。若無記。謂出離分別。無恚分別。無害分別。或隨與一信等善法相應。或威儀路。工巧處。及諸變化。所有分別。如是等類。名分別所緣。)

有三種審慮所緣。(一如理所引。二不如理所引。三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若醉。若狂。若夢。若覺。若悶。若醒。若能發身語業。若能離欲。若離欲退。若斷善根。若續善根。若死。若生等。

~p 1576-1577

  種子。若煩惱品所攝。名為麤重。亦名隨眠。若異熟所攝。及餘無記品所攝。唯名麤重。不名隨眠。若信等善法品所攝種子。不名麤重。亦非隨眠。法差別分別。有六百六十。

  有尋有伺等三地。略以五門施設建立。一界。二相。三如理作意。四不如理作意。五雜染等起。界建立有八相。一數。二處。三有情量。四有情壽。五有情受用。六生。七自體。八因緣果。數者。三界。處所者。欲界三十六處(八大地獄。八寒地獄。餓鬼處。非天處。四大洲。八中洲。六欲天。魔宮。即他化攝。而高勝)。色界十八處(無想。即廣果攝。復有超過淨居大自在住處。十地菩薩得生其中)。無色界四處所。或無處所。相施設建立有七種。一體性。二所緣。三行相。四等起。五差別。六決擇。七流轉。如理作意建立有八種。一依處。二事。三求。四受用。五正行。六聲聞乘資糧方便。七獨覺乘資糧方便。八波羅密引發方便。不如理作意十六種。一因中有果論。二從緣顯了論。三去來實有論。四計我論。五計常論。六宿作因論。七計自在為作者論。八害為正法論。九有邊無邊論。十不死矯亂論。十一無因見論。十二斷見論。十三空見論。十四妄計最勝論。十五妄計清淨論。十六妄計吉祥論。雜染施設建立三種。一煩惱。二業。三生。

~p 1578-1579

  三摩呬多地第六。總標故。安立故。作意差別故。相差別故。略攝諸經宗要等故。總標有四。一者靜慮。謂四靜慮。二者解脫。謂八解脫。三者等持。謂空無願無相三。又有尋有伺等三。又小大無量三。又一分修具分修二。又喜俱行樂俱行捨俱行三。又四修定。又五聖智。又聖五支。又有因。有具。聖。正。三摩地。金剛喻三摩地。有學無學非學非無學等三摩地。四者等至。謂五現見三摩鉢底。已見諦者。修此等至。是故名為現見等至。八勝處。十徧處。四無色。無想。滅盡定。安立者。謂唯此等。名等引地。非於欲界心一境性。由此定等無悔歡喜安樂所引。欲界不爾。非欲界中。於法全無審正觀察。作意差別者。謂七種根本作意。及餘四十作意。所緣差別者。略有四相。一所緣相。二因緣相。三應遠離相。四應修習相。由四因緣。入初靜慮。乃至有頂。謂因力。方便力。說力。教授力。

  非三摩呬多地第七。略有十二種相。

  有心無心二地第八。第九。一地施設建立門。二心亂不亂建立門(諸倒亂心。名無心地)。三生不生建立門(八因緣故。心或生或不生。名無心地)。四分位建立門(六位無心)。五第一義建立門(唯無餘依涅槃界。名無心地)。

~p 1580-1581

  聞所成地第十。謂於五明處。名句文身義中。無倒解了。一內明處(一由事施設建立相。二由想差別施設建立相。三由攝聖教義相。四由佛教所應知處相)。二醫方明處(一於病相善巧。二於病因善巧。三於已生病斷滅善巧。四於已斷病後更不生方便善巧)。三因明處(一論體性。二論處所。三論所依。四論莊嚴。五論負墮。六論出離。七論多所作法。體性有六種。一言論。二尚論。三諍論。四毀謗論。五順正論。六教導論。處所亦六種。所依有十種。所成立義有二。一自性。二差別。能成立法有八。一立宗。二辯因。三引喻。四同類。五異類。六現量。七比量。八正教。又同類者復五種。一相狀相似。二自體相似。三業用相似。四法門相似。五因果相似。異類翻此。現量有三種。一非不現見。二非已思應思。三非錯亂境界。又一色根現量。二意受現量。三世間現量。四清淨現量。比量有五種。一相比量。二體比量。三業比量。四法比量。五因果比量。正教量者。一不違聖言。二能治雜染。三不違法相。莊嚴有五種。一善自他宗。二言具圓滿。三無畏。四敦肅。五應供。負墮有三。一捨言。二言屈。三言過。出離者。一觀察得失。二觀察時眾。三觀察善巧及不善巧。多所作者。一善自他宗故。於一切法能起談論。二勇猛無畏故。處一切眾能起談論。三辯才無竭故。隨所問難能善酬答)。四聲明處(一法施設建立相。二義施設建立相。三補特伽羅施設建立相。四時施設建立相。五數施設建立相。六處所根栽施設建立相)。五工業明處(營農。乃至音樂十二工業)。

  思所成地第十一。一由自性清淨故。二由思擇所知故。三由思擇諸法故。

~p 1582-1583

  修所成地第十二。一者修處所。二者修因緣。三者修瑜伽。四者修果。如是四處。七支所攝。一生圓滿(依內有五。依外有五)。二聞正法圓滿(若正說法。若正聞法)。三涅槃為上首。四能熟解脫慧之成熟(毗婆舍那支成熟。奢摩他支成熟)。五修習對治。六世間一切種清淨。(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圓滿。三三摩地自在)。七出世間一切種清淨(一入聖諦現觀。二離諸障礙。三為欲證得速疾通慧。作意思惟諸歡喜事。四修習如所得道。五證得極清淨道。及果功德)。

  聲聞地第十三。初瑜伽處種性地品第一(種性自性。種性安立。住種性者所有諸相。住種性補特伽羅)。趣入地品第二(自性。安立。諸相。已趣入補特伽羅)。出離品第三(由世間道而趣離欲。由出世道而趣離欲。若此二道所有資糧)。第二瑜伽處(補特伽羅品類差別二十八種。由十一差別道理。建立補特伽羅。有四種所緣境事。有四教授。有三勝學。有十種隨順學法。對治十種違逆學法。有四種瑜伽壞。有四瑜伽。一信。二欲。三精進。四方便。有四作意。有四種瑜伽所作。有三種瑜伽師。有二種修。一想修。二菩提分修。有四修果即預流等。有六種補特伽羅異門。略有八種補特伽羅。略有四種建立因緣。略有四魔。有無量種魔所作事。由三因緣發趣。空無有果。一由諸根未積集故。二由教授不隨順故。三由等持力微劣故)。第三瑜伽處(安住正念。往詣師所。師既慶慰。四種審問。四種處所。四種尋求。五處安立。一護養定資糧處。二遠離處。三心一境性處。四障清淨處。五修作意處)。第四瑜伽處(由七作意。離欲界欲。由七作意。證出世果)。

  獨覺地第十四。一種性。二道。三習。四住。五行。

~p 1584-1585

    菩薩地十五。初持瑜伽處種性品第一(一持。二相。三分。四增上意樂。五住。六生。七攝受。八地。九行。十建立)。發心品第二(一自性。二行相。三所緣。四功德。五最勝)。自他利品第三(一自利處。二利他處。三真實義處。四威力處。五成熟有情處。六成熟自佛法處。七無上正等菩提處)。真實義品第四(一者依如所有性諸法真實性。二者依盡所有性諸法真實性。復有四種。一世間極成真實。二道理極成真實。三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四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威力品第五(一聖威力。二法威力。三俱生威力)。成熟品第六(一成熟自性。二所成熟補特伽羅。三成熟差別。四成熟方便。五能成熟補特伽羅。六已成熟補特伽羅)。菩提品第七(一煩惱障斷故。畢竟離垢。一切煩惱不隨縛智。二所知障斷故。於一切所知無障無礙智)。力種性品第八(具多勝解。求五明處。求聞正法。法隨法行。於法正修止觀。八種教授。四攝法)。施品第九(一自性施。二一切施。三難行施。四一切門施。五善士施。六一切種施。七遂求施。八此世他世樂施。九清淨施)。戒品第十(一自性戒。至九清淨戒)。忍品第十一(九忍如上)。精進品第十二(九精進如上)。靜慮品第十三(九靜慮如上)。慧品第十四(九慧如上)。攝事品第十五(四攝事亦各九種。如上)。供養親近無量品第十六(一設利羅供養。二制多供養。三現前供養。四不現前供養。五自作供養。六教他供養。七財敬供養。八廣大供養。九無染供養。十正行供養)。成就八支。能為善友。眾相圓滿。具五種相。能為善友。所作不虛。成就五相。令善友性。作信依處。由五種相。於所化生。為善友事。由四種相。方得圓滿親近善友。作五種想。應從善友。聽聞正法。

~p 1586-1587

於說法師。由五種處。不作異意。略有三種修四無量。一有情緣無量。二法緣無量。三無緣無量。菩提分品第十七。二種慚愧。二種堅力持性。五因緣故。心無厭倦。善知五明處論。善知世間。修正四依。修四無礙。二種菩提資糧。大乘三十七品。四行名止。四行名觀。十二種善巧方便。四種妙陀羅尼。五種正願。三三摩地。四種法嗢陀南(無常。苦。無我。涅槃寂靜)。菩薩功德品第十八。五希奇法。五不希奇法。而名成就甚希奇法。五種其心平等。五種非饒益事。五種常當欣讚。五加行。五順退分。五順勝法。五種相似相功德。實是過失。五種真實功德。十處無倒調伏有情。六位記別。三種決定。五處定所應作。五處常所應作。十最殊勝。四種施設建立。四種如實徧智。五無量能起善巧作用。說法有五大果勝利。七大性共相應。名為大乘。八法具攝大乘。十種菩薩。第二持隨法瑜伽處菩薩相品第一。有五真實菩薩相。分品第二。一善修事業(六波羅密)。二方便善巧有十種。三饒益於他(依四攝事)。四無倒迴向(以前三門。迴向菩提)。增上意樂品第三。發起七相憐愍。有十五種增上意樂。能作十事。住品第四。一種性住。二勝解行住。三

~p 1588-1589

極歡喜住。四增上戒住。五增上心住。六覺分相應增上慧住。七諸諦相應增上慧住。八緣起流轉止息相應增上慧住。九有加行有功用無間缺道運轉無相住。十無加行無功用無間缺道運轉無相住。十一無礙解住。十二最上成滿菩薩住。由能攝持菩薩義故。說名為地。能為受用居處義故。說名為住。第三持究竟瑜伽處生品第一。略有五種。攝一切生。一除災生。二隨類生。三大勢生。四增上生。五最後生。攝受品第二。略有六種。於諸有情無倒攝受。一頓普攝受。二增上攝受。三攝取攝受。四長時攝受。五短時攝受。六最後攝受。地品第三。一種性地。二勝解行地。三淨勝意樂地。四行正行地。五決定地。六決定行地。七到究竟地。行品第四。一波羅密多行。二菩提分法行。三神通行。四成熟有情行。建立品第五。諸佛有百四十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隨好。四一切種清淨。十力。四無所畏。三念住。三不護。大悲。無忘失法。永害習氣。一切種妙智)。第四持次第瑜伽處發正等菩提心品。有餘依地第十六。一地施設安立。二寂靜施設安立。三依施設安立。 無餘依地第十七。一地施設安立。二寂滅施設安立。三寂滅異門安立。

~p 1590-1591

  攝決擇分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由八種相。證阿賴耶決定是有。謂若離阿賴耶。則依止執受。最初生起。有明瞭性。有種子性。業用差別。身受差別。處無心定。命終時識。皆不應理。略說阿賴耶識。由四種相建立流轉。由一種相建立還滅。一建立所緣轉相(了別內執受故。了別外無分別器相故)。二建立相應轉相(與五徧行心法。恆共相應)。三建立互為緣性轉相(阿賴耶識。一為轉識種子。二為轉識所依。又諸轉識。一於現法中能長養阿賴耶種子故。二於後法中。為阿賴耶得生。攝植彼種子故)。四建立識等俱轉轉相(或一俱轉。乃至或七俱轉)。是謂由四種相建立流轉。阿賴耶識。是一切雜染根本。由趣入通達修習作意。建立轉依。是謂由一種相建立還滅。廣明蘊善巧。界善巧。處善巧。緣起善巧。處非處善巧。根善巧。有尋有伺等三地燄摩。名為法王。由能饒益諸眾生故。煩惱由五種相建立差別。一自性故。二自性差別故。三染淨差別故。四迷斷差別故。五對治差別故。業由五相建立差別。一事。二想。三欲樂。四煩惱。五方便究竟。生雜染義略有十一。一。一向樂生(一分諸天)。二。一向苦生(諸那落迦)。

~p 1592-1593

三。苦樂雜生(一分諸天人鬼傍生)。四。不苦不樂生(一分諸天)。五。一向不清淨生(欲界異生)。六。一向清淨生(已得自在菩薩)。七。清淨不清淨生(色無色界異生)。八。不清淨清淨處生(欲界般涅槃法。有暇處生)。九。清淨不清淨處生(色無色界異生)。十。不清淨不清淨處生(欲界異生。不般涅槃法。設般涅槃法。無暇處生)。十一。清凈清淨處生(色無色界諸有學者)。王過失有十。王功德有十。王衰損門有五。王方便門有五。王可愛法有五。能引王可愛法有五。八苦各由五相。下中上三士差別。三摩呬多地。多隨煩惱染汙相續。不能正證心一境性(一有諂。二有誑。三有詐。四無慚愧。五不信。六懈怠。七忘念。八不定。九惡慧。十慢緩。十一猥雜。十二趣向前行。十三捨遠離軛。十四於諸學處不甚恭敬。十五不顧沙門。十六唯希活命。不為涅槃而求出家)。釋隨身念經。釋二解脫。釋法因緣經。釋眠纏。五種定相違法。一犯戒。二無無間加行。三無殷重加行。四有沈沒。五他所擾惱。有三種遠離。一住處遠離。二見遠離。三聞遠離。有五厚重過失。能為定障。一忿。二慢。三欲貪。四薩迦耶見。五不能堪忍。四靜慮。各有五種所治。初五支。二四支。三五支。四四支。非三摩呬多地。有心地諸心差別而轉。略由五相。一由世俗道理建立故。二由勝義道理建立故。三由所依能依

~p 1594-1595

建立故。四由俱有建立故。五由染淨建立故。無心地心不生因。略有七種。一緣闕故。二作意闕故。三未得故。四相違故。五斷故。六滅故。七已生故。聞所成慧地由五處觀察所歸。乃可歸依。一由身業清淨故。二由語業清淨故。三由意業清淨故。四由於諸有情起大悲故。五由成就無上法故。欲造論者。要具六因。一欲令法義當廣流布。二欲令種種信解有情。由此因緣。隨一當能入正法故。三為令失沒種種義門重開顯故。四為欲略攝廣散義故。五為欲顯發甚深義故。六欲以種種美妙言辭莊嚴法義。生淨信故。思所成慧地。略說有四種思議。一事思議。二有非有思議。三因果思議。四乘思議。修所成慧地。略有十六種修。謂聲聞乘相應作意修。大乘相應作意修。影像修。事邊際修。所作成辦修。得修。習修。除去修。對治修。小分修。徧行修。動轉修。有加行修。已成辦修。非修所成法修。修所成法修。聲聞地。略有十種聲聞。謂清淨界聲聞。已遇緣聲聞。雜染界生聲聞。清淨界生聲聞。末法時生聲聞。賢善時生聲聞。未得眼聲聞。已得眼聲聞。清淨眼聲聞。極清淨眼聲聞。略有七處攝毗奈耶及

~p 1596-1597

別解脫。一教勅。二開聽。三制止。四犯處。五有犯。六無犯。七出罪。菩薩地有十發心。謂世俗受發心。得法性發心。不決定發心。決定發心。不清淨發心。清淨發心。羸劣發心。強盛發心。未成果發心。已成果發心。有餘依及無餘依二地。攝釋分。文是所依。義是能依。文有六種。一名身。二句身。三字身。四語。五行相。六機請。義有十種。一地義。二相義。三作意等義。四依處義。五過患義。六勝利義。七所治義。八能治義。九略義。十廣義。釋略有五。一法。二等起。三義。四釋難。五次第。

  攝異門分。言瑜伽者。受持。讀誦。問難。決擇。正修。加行。

  攝事分中契經事行擇攝第一。處擇攝第二。緣起食諦界擇攝第三。菩提分法擇攝第四。調伏事總擇攝。本母事序辯攝。

菩薩地持經(八卷 南登北安)

            北涼中天竺沙門曇無讖譯

  即瑜伽本地分中。第十五菩薩地異譯。缺第四持。舊在大乘律藏。

決定藏論(三卷 南好北性)

~p 1598-1599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瑜伽決擇分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異譯。

☉王法正理論(一卷 南心北退)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瑜伽決擇分中。尋伺地別出。

顯揚聖教論(此論一部。總二十卷。乃瑜伽師地論之樞要也。 南情逸北分切)

            無著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攝事品第一。攝淨義品第二。成善巧品第三(蘊。界。處。緣起。處非處。根。諦)。成無常品第四。成苦品第五。成空品第六。成無性品第七。成現觀品第八。成瑜伽品第九。成不思議品第十。攝勝決擇品第十一。

顯揚聖教論頌(一卷 南心北退)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即無著菩薩前論中攝頌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七卷 南心北退)

            無著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本事分中三法品第一。蘊。界。處。 攝品第二。有十一種。(相。界。種類。分位。伴。方時。一分。具分。更互。勝義)。相應品第三。有六種。(不相離。和合。聚集。俱有。作事。同行)。成就品第四。有三種。(種子。自在。現行)。決

~p 1600-1601

擇分中諦品第一(四聖諦)。法品第二(十二分聖教)。得品第三(一建立補特伽羅有七種。二建立現觀有十種)。論議品第四。有七種。(義。釋。分別顯示。等論。攝。論軌。秘密)。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十六卷 南動神北磨箴)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安慧菩薩。糅前集論。

辯中邊論頌(五紙半 南爵北靜)

            彌勒菩薩說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辯相品第一。辯障品第二。辯真實品第三。辯修對治品第四。辯修分位品第五。辯得果品第六。辯無上乘品第七。

辯中邊論(三卷 南爵北靜)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天親菩薩造論。釋前頌。

▲中邊分別論(三卷 南移北情)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與前本同

攝大乘論本(三卷 南移北情)

            無著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p 1602-1603

    總標綱要分第一。標十相殊勝殊勝語。所知依分第二。明阿賴耶識。及意。所知相分第三。明三性相。一依他起相。二徧計所執相。三圓成實相。入所知相分第四。明三種練磨其心。及四尋思。四如實徧智。彼入因果分第五。明六種波羅密多。彼修差別分第六。明菩薩歡喜等十地。增上戒學分第七。明三聚戒。增上心學分第八。明六種差別。一所緣。二種種。三對治。四堪能。五引發。六作業。增上慧學分第九。明無分別智離五種相。果斷分第十。明轉依有六種。彼果智分第十一。明佛三身。

攝大乘論(二卷 南物北隱)

            元魏北天竺沙門佛陀扇多譯

    與上同。而不分品。

攝大乘論(三卷 有慧愷序 南物北隱)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亦與上同。分作十品。

楞伽經唯識論(十九紙。有序一名破色心論 南都北靜)

            天親菩薩造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p 1604-1605

  一立義。二引證。三譬喻。及釋種種外難。成立唯識道理。

大乘唯識論(十紙 南都北靜)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唯識二十論(八紙 南都北靜)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並同前本

唯識三十論(三紙餘 南自北沛)

            世親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即成唯識論本頌也

大乘成業論(一卷 南爵北匪)

            世親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明身語意三業。及有表無表業。是假非實。唯依思立。及由異熟識受熏持種而得成就。

業成就論(一卷 南爵北匪)

            元魏烏萇國沙門毗目智仙譯

    與上同本

大乘五蘊論(七紙 南都北投)

            世親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明五蘊攝九十四法。及十二處十八界總攝百法。

~p 1606-1607

對治三種我執。謂一性我執。受者我執。作者我執。如其次第。以蘊。處。界。治之。

因明正理門論本(一卷 南爵北匪)

            大域龍樹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為欲簡持能立能破義中真實。故造斯論。

△因明正理門論(一卷 南爵北匪)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與上同本

因明入正理論(五紙後序一紙 南自北沛)

            商羯羅主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明真能立。真能破。真現量。真比量。及似能立等。共八門。以辯悟他自悟二益。

大乘百法明門論(一紙餘 南華北沛)

            天親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瑜伽本事分中。略錄名數。

觀所緣緣論(二紙餘 南華北投)

            陳那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立量破斥外所緣緣非有。次明內所緣緣不無。

~p 1608-1609

無相思塵論(二紙半 南華北投)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與上本同

三無相論(二卷 出無性論 南邑北沛)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為顯法空故。說諸法無自性品。謂依三性。說三無性。

顯識論顯識品(十一紙餘 從無相論出 南自北沛)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明三界但有二種識。一者顯識。即是本識。二者分別識。即是意識。顯識起分別。分別起熏習。熏習起顯識。故生死流轉。又云。一執著分別性熏習。增長阿梨耶識。二觀習真實性熏習。能除執著損壞阿梨耶識(此內以第七名陀那識。執梨耶識作我境故)。

轉識論(六紙 南都北沛)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明識轉有二種。一轉為眾生。二轉為法。此二實無。但是識轉。作二相貌。次明能緣有三種。一果報識。即阿梨耶。二執識。即阿陀那。三塵識。即六識。及明相應心所等。

~p 1610-1611

大乘起信論(二卷 南邑北情)

            馬鳴菩薩造 唐于闐國沙門實叉難陀譯

  一作因分。明造論因緣有八種。二立義分有二。一有法。謂一切眾生心。二法。謂體。相。用三大。三解釋分又三。一顯示實義。依於一心有真如生滅二門。二對治邪執。治人法二種我見。三分別修行正道相。一信成就發心。二解行發心。三證發心。四修信分。謂有四種信。真如及三寶。修五門行。能成此信。一施。二戒。三忍。四精進。五止觀。又明求生淨土。得不退轉。五利益分。

    此本比梁譯。文更顯順。余於佛前鬮得。述裂網疏。以正膚謬。

△大乘起信論(二卷  有智愷序  南邑北情)

            蕭梁優襌尼國沙門真諦譯

    與上論同

閱藏知津卷第三十七

~p 1612-1613

閱藏知津卷第三十八

            北天目沙門釋智旭 彙輯

【大乘論藏 宗經論第二之二】

大宗地玄文本論(八卷今作四卷 南羅北疑)

            馬鳴菩薩造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歸依德處無邊大決擇分第一。歸依德處因緣大決擇分第二。此二是序分也。一種金剛道路大決擇分第三。明五種本位。一者無超次第漸轉位。謂五十一位。如次無超轉。一中具一切。名為漸轉位。二者無餘究竟總持位。五十一位中。隨其先得

~p 1614-1615

入。攝一切一切。名無餘究竟。迴向則信心。信心則佛地。佛地則十地。究竟有何次。三者周徧圓滿廣大位。五十一種位。無前後一時。俱轉俱行故。名周徧圓滿。四者一切諸法俱非位。諸無量無邊。一切種種位。皆悉非建立。名俱非位地。五者一切諸法俱是位。一切種種法。無非金剛身。以一身義故。名為俱是位。金剛寶輪山王大決擇分第四。乃至大不可思議。重重不可稱量。阿說本王大決擇分第三十六。已上三十四分。正名玄文本論。校量功德讚歎信行現示利益大決擇分第三十七。校量過患呵責誹謗現示罪業大決擇分第三十八。現示本因決定證成除疑生信大決擇分第三十九。勸持流通發大願海大決擇分第四十。已上四分是流通。

十二門論(一卷 有僧叡序 南守北造)

            龍樹菩薩造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觀因緣門第一。觀有果無果門第二。觀緣門第三。觀相門第四。觀有相無相門第五。觀一異門第六。觀有無門第七。觀性門第八。觀因果門第九。觀作者門第十

。觀三時門第十一。觀生門第十二。以十二門。入於空義。

~p 1616-1617

菩提心離相論(七紙 南書北星)

            龍樹菩薩造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由大悲為體。達蘊處界等諸相唯心所現。成就第一空義。則能以眾生為所緣境。現種種相。說種種法。皆真實義。

菩提資糧論(六卷 南滿北仁)

            聖者龍樹本 比丘自在釋 隋南天竺沙門達摩笈多譯

  明般若波羅密為菩提初資糧。佈施波羅密為第二資糧。次明持戒。忍辱。精進。禪那。方便。願。力。及智。次明慈。悲。喜。捨。及五悔勝行。勿於他菩薩起瞋心。勿謗所未解甚深經。善修三解脫門。應勤精進。持戒。習定。修三十七菩提分法。種三十二大人相業。及諸種種菩薩行等。

發菩提心論(二卷 南邑北沛)

            天親菩薩造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勸發品第一。發心品第二。願誓品第三。檀那波羅密品第四。尸羅波羅密品第五。羼提波羅密品第六。毗梨耶波羅密品第七。禪波羅密品第八。般若波羅密品第九。如實法門品第十。空無相品第十一。功德持品第十二。

~p 1618-1619

廣釋菩提心論(一二仝卷 南壁北疑)

            蓮華戒菩薩造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引諸經以明大悲為本。慧及方便。一切時常行。及明聞思修三慧。

菩提心觀釋(二紙餘 南履北臨)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略釋菩提心非性非相。無生無滅。非覺非無覺等。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六紙 南華北逸)

            堅慧菩薩造 唐于闐國沙門提雲般若譯

  明菩提心。略說有十二種義。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六紙欠 一名如來藏論 南壁北通)

            堅慧菩薩造 唐于闐國沙門提雲般若譯

即上論重出。

壹輸盧迦論(三紙欠 南華北沛)

            龍樹菩薩造 元魏中天竺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明一切法無常自體空。自體空不離無常。非離諸行而有無常。

~p 1620-1621

六十頌如理論(三紙餘 南書北星)

            龍樹菩薩造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明諸法離有無二邊。不可說有性。不可說無性等。

大乘二十頌論(一紙餘 南書北星)

            龍樹菩薩造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略明第一義無生。隨轉而無性義。

大乘破有論(一紙餘 南書北星)

            龍樹菩薩造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略說諸法無生。從分別起。

方便心論(一卷 南邑北逸)

            龍樹菩薩造 後魏西域沙門吉迦夜與曇曜譯

  明造論品第一。此論分別有八種義。一譬喻。二隨所執。三語善。四言失。五知因。六應時語。七似因非因。八隨語難。明負處品第二。辯正論品第三。相應品第四。問答相應有二十種。

迴諍論(一卷 南華北逸)

            後魏烏萇國沙門毗目智仙等譯

  先述外人難一切法無體。則語言亦無體。如何能遮一切法。次申正義。一切法因緣生。語言亦因緣生。同皆無體。如以幻人。還遮幻人。若人信於空。彼人信一切。若人不信空。彼不信一切。

~p 1622-1623

中論(四卷 有僧叡序 南神北箴)

            龍樹菩薩造 青目菩薩釋五百偈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破因緣品第一。破去來品第二。破六情品第三。破五陰品第四。破六種品第五。破染染者品第六。觀三相品第七。破作作者品第八。破本住品第九。破燃可燃品第十。破本際品第十一。破苦品第十二。破行品第十三。破合品第十四。觀有無品第十五。觀縛解品第十六。觀業品第十七。觀法品第十八。觀時品第十九。觀因果品第二十。觀成壞品第二十一。觀如來品第二十二。觀顛倒品第二十三。觀四諦品第二十四。觀涅槃品第二十五。觀十二因緣品第二十六。觀邪見品第二十七。

般若燈論(十五卷有序 南疲守北惻造)

            唐中天竺沙門波羅頗迦羅密多羅譯

    分別明菩薩。釋龍樹五百偈。較青目者為詳。

~p 1624-1625

大乘中觀釋論(九卷今作四卷 南壁北通)

            安慧菩薩造 宋譯經院沙門惟淨等譯

    僅釋十三品而止

順中論(二卷 南移北情)

            龍勝菩薩造 阿僧佉(此翻無著)解未解處別為此部 元魏中天竺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論義入大般若波羅密經初品法門

百字論(七紙欠 南華北逸)

            提婆菩薩造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流支譯

    破我見等一切諸法。各有自相。

百論(二卷 有僧肇序 南守北造)

            提婆菩薩造。婆藪開士釋。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捨罪福品第一。破神品第二。破一品第三。破異品第四。破情品第五。破塵品第六。破因中有果品第七。破因中無果品第八。破常品第九。破空品第十。

廣百論本(一卷僅十紙 南守北造)

~p 1626-1627

            聖天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破常品第一。破我品第二。破時品第三。破見品第四。破根境品第五。破邊執品第六。破有為相品第七。教誡弟子品第八。皆五言偈。

十八空論(一卷 亦十六。亦十八。亦十四。  南守北造)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為顯人法二無我。是一切法通相。今約諸法種類不同。開為十八。

取因假設論(七紙半 南華北匪)

            陳那菩薩造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論佛化眾生。但依假施設事而宣法要。

觀總相論頌(十一偈 南華北匪)

            陳那菩薩造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掌中論(二紙 南華北逸)

            陳那菩薩造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論三界但有假名。實無外境。如繩作蛇想。見繩知境無。若了彼分時。知如蛇解謬。

解拳論(二紙欠 南華北逸)

            陳那菩薩造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p 1628-1629

入大乘論(二卷 南都北靜)

            堅意菩薩造 北涼沙門釋道泰譯

  義品第一。明大乘方為具足三藏。得成大果。譏論空品第二。明十地成就福果。智果。及明佛生羅睺羅。是化非實。順修諸行品第三。明佛法身在淨居受職成道。非閻浮提成佛。及明應禮初發心菩薩。

佛性論(四卷 南爵北匪)

            天親菩薩造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第一緣起分。如來為除五種過失。生五功德。故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第二破執分(破小乘品第一。破外道品第二。破大乘見品第三)。第三顯體分(三因如品第一。三性品第二。如來藏品第三)。第四辯相分(自體相品第一。明因品第二。顯果品第三。事能品第四。總攝品第五。分別品第六。階位品第七。徧滿品第八。無變異品第九。無差別品第十)。

究竟一乘寶性論(五卷 南自北性)

            元魏中天竺沙門勒那摩提譯

  教化品第一。佛寶品第二。法寶品第三。僧寶品第四。一切眾生有如來藏品第五。無量煩惱所纏品第六。為何義說法品第七。身轉清淨成菩提品第八。如來功德

品第九。自然不休息佛業品第十。較量信功德品第十一。

    初一卷。是論本偈經。次四卷。如次論釋。

大乘寶要義論(十卷今作五卷 南書北星)

            不出撰者名字 宋中印土沙門法護等譯

    集諸經論菩薩發心修行功德

大乘集菩薩學論(二十五卷今作十一卷 南府北轉疑)

            法稱菩薩造 宋中印土沙門法護等譯

  集佈施學品第一。護持正法戒品第二。護法師品第三。空品第四。集離難戒學品第五。護身品第六。護受用福品第七。清淨品第八。忍辱品第九。精進波羅密品第十。說阿蘭若品第十一。治心品第十二(襌定波羅密多附)。念處品第十三。 自性清淨品第十四。正命受用品第十五。增長勝力品第十六。恭敬作禮品第十七。念三寶品第十八。

集大乘相論(上下共十四紙 南書北星)

            覺吉祥智菩薩造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釋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十二緣生。十波羅密。十地。十八空。三十七菩提

分。四聖諦。四靜慮。四無量。四等至。八解脫。三摩鉢底先行。三解脫門。六神

~p1632-1633

通。陀羅尼。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十八不共法。四聲聞果。了知一切相。真如實際。無相法界。

集諸法寶最上義論(上下合卷 南書北星)

            善寂菩薩造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初明諸法皆從緣生。不離於識。廣引經證。次釋菩提無所得義。謂剎那王所諸法。即菩提相等。乃至菩提法中無所安立。若執無因。不集諸福。起染著心。感惡趣果。智者如實信解尊重恭敬。即得最上福聚。

六門教授習定論(一卷 南華北匪)

            無著菩薩本  世親菩薩釋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明修定者。須師資圓滿。所緣圓滿。作意圓滿。依有尋有伺等三定。能獲世福及出世果。

大乘莊嚴經論(十三卷 有李百藥序 南意移北次弗)

            無著菩薩造 唐中天竺沙門波羅頗迦羅密多羅譯

  緣起品第一。成宗品第二。以八因成立大乘真是佛說。歸依品第三。明大乘歸依。有四種大義。一者一切徧義。二者勇猛義。三者得果義。四者不及義。種性品

~p 1634-1635

第四。明種性有九種差別。一有體。二最勝。三自性。四相貌。五品類。六過惡。七功德。八金譬。九寶譬。九義各有四種差別。發心品第五。明發心有四種大。一勇猛大。二方便大。三利益大。四出離大。有四種差別。一信行發心。二淨依發心。三報得發心。四無障發心。以大悲為根。以利物為依止。以大乘法為所信。以種智為所緣。為求彼故。以勝欲為所乘。欲無上乘故。以大護為所住。住菩薩戒故。以受障為難。起異乘心故。以增善為功德。以福智為自性。以習諸度為出離。以地滿為究竟。二利品第六。真實品第七。明第一義相。神通品第八。成熟品第九。菩提品第十。明得一切種智。明信品第十一。明信相差別。有十三種。述求品第十二。弘法品第十三。隨修品第十四。教授品第十五。業伴品第十六。明菩薩起業。以方便為伴。度攝品第十七。明六波羅密十義。一制數。二顯相。三次第。四釋名。五修習。六差別。七攝行。八治障。九功德。十互顯。及明四攝行。供養品第十八。親近品第十九。梵住品第二十。明慈。悲。喜。捨。覺分品第二十一。功德品第二十二。行住品第二十三。敬佛品第二十四。

~p 1636-1637

大莊嚴經論(十五卷 南逐物北慈隱)

            馬鳴菩薩造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廣集種種善惡因緣。令人返邪歸正。

菩薩本生鬘論(十六卷今作十卷 南經北右)

            宋譯經院沙門慧絢紹德等譯

  前四卷。聖勇護國尊者。集釋迦飼虎。救鴿。分衛。神化。不為毒害。兔王。龍王。慈力王。八種緣起。又商主入海獲安。老母畢竟得度。為病比丘灌頂獲安。稱念三寶功德。造塔勝報。出家功德。六種緣起。凡十四事。文並明暢。後十二卷。是寂變勝天。論菩薩施行莊嚴。尊者護國本生之義。共有三十四段。文無起止。殊難解釋。

大丈夫論(二卷 南都北靜)

            提婆羅菩薩造 北涼沙門釋道泰譯

    共有二十九品。廣說悲心行施相貌功德。

提婆菩薩破楞伽經中外道小乘四宗論(五紙 南華北逸)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先列僧佉計一。毗世計異。尼犍子計俱。若提子計不俱。次一一破之。

~p 1638-1639

提婆菩薩釋楞伽經中外道小乘涅槃論(四紙半 南華北逸)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先明所計涅槃。有二十種。如來為遮是等邪見。故說涅槃因果正義。次列其名。一一問答示相。

大乘掌珍論(二卷 南都北性)

            清辯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廣釋真性有為空四句義。破諸異執。顯真勝義。

如實論(一卷 南華北逸)

            天親菩薩造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反質難中無道理難品第一。道理難品第二。墮負處品第三。明墮負處。有二十二種。

手杖論(六紙欠 南華北匪)

            尊者釋迦稱造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破世異執有新生有情

寶行王正論(一卷 南邑北逸)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安樂解脫品第一。謂十善名安樂。惑盡名解脫。雜品第二。明十惡過患。廣

~p 1640-1641

訶女身不淨。歎佛三十二相。菩提資糧品第三。明相好六通等因。正教王品第四。出家正行品第五。說出家者。應捨麤惑。修七聖財。及說十地大意。並教發願方法

    皆五言偈。

佛說法集名數經(六紙欠 南忠北則)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集佛所說出世間及世間法名數

惟日雜難經(十三紙半 南終北明)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大意說如來二乘功德差別。文甚古拙難讀。

五門禪經要用法(一卷 南令北英)

            大禪師佛陀密多所撰 劉宋罽賓國沙門曇摩密多譯

  標云。一安般。二不淨。三慈心。四觀緣。五念佛。釋不次第。

坐禪三昧法門經(二卷 南令北墳)

            僧伽羅剎造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第一治婬欲法門。第二治瞋恚法門。第三治愚癡法門。第四治思覺法門。第五治等分行。及重罪人法門。次明四禪四空四等五通法。次明四念止法。次明大乘念佛等法。

~p 1642-1643

禪法要解經(二卷 南榮北集)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初明不淨觀。次明淨觀。次明除五蓋。修初禪。二三四禪。次明修四無量心。次明修四空定。次明修四諦觀。初習其門。則有十事。一者心專正。二者質直。三者慚愧。四者不放逸。五者遠離。六者少欲。七者知足。八者心不繫著。九者不樂世樂。十者忍辱。次明修四如意足。次明修五神通法。

思惟要略法(八紙半 南終北英)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先明形疾輕微。心病深重。次明四無量觀法。白骨觀法。觀佛三昧法。法身觀法。十方諸佛觀法。觀無量壽佛法。諸法實相觀法。法華三昧觀法。

菩薩訶色欲法(一紙欠 南宜北藁)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謂是世間枷鎖重患衰禍。捨之復念。如出獄思入等。凡夫為色僕。棄之如破枷脫鎖等。女人言蜜心毒。如龍淵師窟。不可近。敗國亂家。滅人慧明。如高羅密網等。智者知而遠。惡而穢之。

~p 1644-1645

禪要訶欲經(三紙餘 南令北聚)

            失譯師名

    即前不淨觀一章重出

小道地經(三紙餘 南藉北既)

            後漢西域沙門支曜譯

    說道人求息。及求向佛道法

修行道地經(八卷 前有序 南終北明)

            天竺沙門眾護撰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集散品第一。五陰本品第二。五陰相品第三。分別五陰品第四。五陰成敗品第五。慈品第六。除恐怖品第七。分別行相品第八。勸意品第九。離顛倒品第十。曉了食品第十一。伏勝諸根品第十二。忍辱品第十三。棄加惡品第十四。天眼見終始品第十五。天耳品第十六。念往世品第十七。知人心念品第十八。地獄品第十九。勸悅品第二十。行空品第二十一。神足品第二十二。數息品第二十三。觀品第二十四。學地品第二十五。無學地品第二十六。無學品第二十七。弟子三品修行品第二十八。緣覺品第二十九。菩薩品第三十。後三品。並用法華意旨。

~p 1646-1647

道地經(一卷 南慎北明)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前本略出。文不可句。

眾經撰雜譬喻(二卷 南所北群)

            比丘道略集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舊雜譬喻經(二卷 南所北聚)

            西土賢聖集 吳天竺沙門康僧會譯

雜譬喻經(二卷北作一卷 南所北群)

            失譯人名出後漢錄

雜譬喻經(二卷 南所北英)

            後漢月支國沙門支婁迦讖譯

菩提行經(四卷今作二卷 南甚北亦)

            宋中印土沙門天息災譯

讚法界頌(六紙 南力北言)

            聖龍樹菩薩造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廣發大願頌(一紙餘 南甚北英)

            龍樹菩薩造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等譯

~p 1648-1649

佛三身讚(八行偈 南興北言)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法。報。化。各二行偈。回向一偈。

佛一百八名讚(二紙餘 南臨北言)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集釋迦佛一百八名

一百五十讚佛頌(七紙餘 南藉北隸)

            尊者摩咥利制吒造 唐沙門義淨譯

佛吉祥德讚(上中下仝卷 南無北漆)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聖觀自在菩薩功德讚(七言四十六偈 南竟北言)

            西方賢聖集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讚觀世音菩薩頌(三紙欠 南籍北言)

            唐佛授記寺翻經沙門釋慧智譯

聖者文殊師利發菩提心願文(十三行 南思北澄)

            巴看落目瓦傳 元甘泉馬蹄山沙門釋智慧譯

大聖文殊師利菩薩讚佛法身禮(三紙餘四十偈 南竟北隸)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此出大乘一切境界智光明莊嚴經

~p 1650

百千頌大集經地藏菩薩請問法身讚(六紙欠 南無北隸)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讚法身。法界。菩提。涅槃。十地。等。妙。功德。

閱藏知津卷第三十八

~p 1651

閱藏知津卷第三十九

            北天目沙門釋智旭 彙輯

【大乘論藏 宗經論第二之三】

肇論(三卷 前有慧達序 二藏俱缺)

            姚秦長安沙門釋僧肇著

  宗本義。物不遷論第一。不真空論第二。般若無知論第三(附劉遺民問答書)。涅槃無名論第四(奏秦王表。九折。十演)。

寶藏論(一卷) 敦

            晉僧肇法師著

~p 1652-1653

    廣照空有品第一。離微體淨品第二。本際虛無品第三。

大乘止觀法門(四卷 前有朱頃序 南踐北途)

            陳南嶽思大禪師曲授心要

  先總示大乘止觀。次廣作五番建立。第一明止觀依止。又三。一明何所依止。謂自性清淨心。二明何故依止。以此心是一切法根本故。三明以何依止。先明以意識依止此心。修行止觀。次破小乘人執。後破大乘人執。第二明止觀境界。謂三自性法。各論清淨染濁。第三明止觀體狀。先就染濁三性以明。次就清淨三性以明(正是修行方法)。第四明止觀斷得。謂約三性修止觀。各明所除障。所得益也。第五明止觀作用。謂證體起用也。後更示禮佛止觀。食時止觀。大小便利時止觀。後有遵式序

法華經安樂行義(一卷 南煩北土)

            陳南嶽思大禪師撰

  明一切新學菩薩。欲求大乘。超過一切諸菩薩。疾成佛道。須持戒。忍辱。精進。勤修禪定。專心勤修法華三昧。觀一切眾生皆如佛想。偈云。菩薩學法華。具足二種行。一者無相行。二者有相行。無相四安樂。甚深妙禪定。觀察六情根。諸

~p 1654-1655

法本來淨。眾生性無垢。無本亦無淨。不修對治行。自然超眾聖。無師自然覺。不由次第行。釋云。無相行者。一切諸法中。心相寂滅。畢竟不生。行住坐臥。飲食語言。一切威儀。心常定故。諸餘禪定。三界次第。從欲界地。未到地。初禪地。乃至非非想處地。有十一種差別不同。有法無法二道為別。是阿毗曇雜心聖行。若安樂行中深妙禪定。即不如此。不依止欲界。不住色無色行。如是禪定。是菩薩徧行。畢竟無心想故。名無相行。有相行者。如勸發品中。專念法華文字。精進不臥。如救頭然。若行成就。即見普賢等。得三陀羅尼。若顧身命。貪四事供養。不能勤修。經劫不得。

諸法無諍三昧法門(二卷 南煩北途)

            陳南嶽思大禪師撰

    先總明欲學一切佛法。先持淨戒。勤禪定。乃能得之。無量佛法功德。一切皆從禪生。次問答釋疑。後具明四念處。各各具足一切佛法。

摩訶止觀(二十卷 南困衡北霸趙)

            隋天臺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記

  章安記曰。止觀明靜。前代未聞。智者大師。隋開皇十四年四月二十六日。於

~p 1656-1657

荊州玉泉寺。一夏敷揚。二時慈霔。雖樂說不窮。纔至見境。法輪停轉。後分弗宣。此之止觀。天臺智者說己心中所行法門。天臺傳南嶽三種止觀。一漸次(即釋禪波羅密次第法門)。二不定(即六妙門。今已亡失)。三圓頓(即今摩訶止觀)皆是大乘。俱緣實相。同名止觀。漸則初淺後深。如彼梯隥。不定前後更互。如金剛寶。置之日中。圓頓初後不二。如通者騰空。為三根性。說三法門。今圓頓者。初緣實相。造境即中。無不真實。繫緣法界。一念法界。一色一香。無非中道。己界及佛界。眾生界亦然。陰入皆如。無苦可捨。無明塵勞。即是菩提。無集可斷。邊邪皆中正。無道可修。生死即涅槃。無滅可證。無苦無集。故無世間。無道無滅。故無出世間。純一實相。實相外。更無別法。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觀。雖言初後。無二無別。是名圓頓止觀。此菩薩聞圓法。起圓信。立圓行。住圓位。以圓功德而自莊嚴。以圓力用建立眾生。大經云。雪山有草。名曰忍辱。牛若食者。即得醍醐。又云。譬如有人在大海浴。當知已用諸河之水。當知止觀。諸佛之師。以法常故。諸佛亦常。樂我淨等。亦復如是。開章為十。一大意。二釋名。三體相。

~p 1658-1659

四攝法。五偏圓。六方便。七正觀。八果報。九起教。十旨歸。○初釋大意。囊括始終。冠戴初後。今撮為五。謂發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網。歸大處。一發大心者。約十種發心以簡非。發菩提心。即是觀。邪僻心息。即是止。約四諦。四弘。六即。以顯是。二修大行者。勸進四種三昧。入菩薩位。一常坐。二常行。三半行半坐。四非行非坐。三感大果者。若行順中道。即有勝妙果報。設未出分段。所獲花報。亦異七種方便。況真果報耶!此義在後第八重中。當廣分別。四裂大網者。若人善用止觀觀心。則內慧明瞭。通達漸頓諸教。如破微塵。出大千經卷。恆沙佛法。一心中曉。此義至第九重當廣說。攝法中亦略示。五歸大處者。自向三德。引他同入三德。故名旨歸。入祕密藏。至第十重中。當廣說也。記曰。此五略。祇是十廣。初五章。祇是發菩提心一意耳!方便。正觀。祇是四三昧耳!果報一章。祇明違順。違即二邊果報。順即勝妙果報。起教一章。轉其自心。利益於他或作佛身。施權實。或作九界像。對揚漸頓。轉漸頓。弘通漸頓。旨歸章。祇是同歸大處秘藏中。故知略廣意同也。○二釋止觀名。略有四。一相待。二絕待。三會異。

~p 1660-1661

四通三德。一相待者。止觀各三義。止三義者。息義。停義。對不止止義。觀三義者。貫穿義。觀達義。對不觀觀義。二絕待者。橫破豎破上三止觀。則不可說。有因緣故。亦可得說。以六即望之。初心無所失。聖境無所濫。三會異者。會諸經論異名。四通三德者。以三德共通兩字。又三德各通兩字。○三釋止觀體相為四。一教相。二眼智。三境界。四得失。一教相者。止觀名教。通於凡聖。不可尋通名。求於別體。故用相簡之。簡前三教。顯圓頓教止觀體也。二眼智者。止觀為因。智眼為果。用不思議眼智。得圓頓止觀體也。三境界者。若得能顯眼智中意。無俟所顯諦境之說。為未解者。更此一科。夫信行尚多聞。因此分別以會圓妙。法行宗深觀。緣此思惟以見正境耳!四得失者。失即思議。得即不思議也。○四明止觀總持。徧收諸法。一攝一切理。二攝一切惑。三攝一切智。四攝一切行。五攝一切位。六攝一切教。○五明偏圓者。簡偏就圓。一明大小。二明半滿。三明偏圓。四明漸頓。五明權實。○六明方便。謂善巧修行。以微少善根。能令無量行成解發。入菩薩位。圓教以假名五品觀行等位。去真猶遠。名遠方便。六根清淨。相似鄰真。名

~p 1662-1663

近方便。今就五品之前假名位中。復論遠近。二十五法為遠方便。十種境界為近方便。橫豎該羅。十觀具足。成觀行位。能發真似。今釋遠方便。略為五。一具五緣。二訶五欲。三棄五蓋。四調五事。五行五法。具五緣者。一持戒清淨。二衣食具足。三閒居靜處。四息諸緣務。五得善知識。訶五欲者。謂色。聲。香。味。觸。棄五蓋者。謂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調五事者。謂食。眠。身。息。心。行五法者。謂欲。精進。念。巧慧。一心(已上俱有事解理解)。○七明正修止觀者。前六重。依脩多羅以開妙解。今依妙解以立正行。膏明相賴。目足更資。行解既勤。三障四魔。紛然競作。重昏巨散。翳動定明。不可隨。不可畏。隨之。將人向惡道。畏之。妨修正法。當以觀觀昏。即昏而朗。以止止散。即散而寂。如豬揩金山。眾流入海。薪熾於火。風益求羅耳。開止觀為十。一陰界入。二煩惱。三病患。四業相。五魔事。六禪定。七諸見。八增上慢。九二乘。十菩薩。此十境通能覆障。始自凡夫正報。終至聖人方便。陰入一境。常自現前。恆得為觀。餘九境。發可為觀。不發何所觀。又八境去正道遠。深加防護。得歸正轍。二境去正道近。至此位時。不慮無觀。薄修即證。又若不解諸境互發。大起疑網。如在歧道。不知

~p 1664-1665

所從。先若聞之。恣其變怪。心安若空。○第一觀陰界入境者。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也。界內外一切陰入。皆由心起。佛告比丘。一法攝一切法。所謂心是。心是惑本。若欲觀察。須伐其根。如炙病得穴。今當去丈就尺。去尺就寸。置色等四陰。但觀識陰。識陰者。心是也。觀心具十法門。一觀不可思議境。二起慈悲心。三巧安止觀。四破法徧。五識通塞。六修道品。七對治助開。八知次位。九能安忍。十無法愛。此十重觀法。橫豎收束。微妙精巧。初則簡境真偽。中則正助相添。後則安忍無著。意圓法巧。該括周備。規矩初心。將送行者。到彼薩云。非闇證禪師。誦文法師。所能知也。一觀心是不可思議境者。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後。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後。若從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則是縱。若心一時含一切法者。此則是橫。縱亦不可。橫亦不可。祇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縱非橫。非一非異。玄妙深絕。非識所識。非言所言。所以稱為不可思議境也。此不思議境。何法不收。此境發智。何智不發。依此境發

~p 1666-1667

誓願。乃至無法愛。何誓不具。何行不滿足耶!說時次第。行時一心中具一切心。二發真正菩提心者。既深識不思議境。知一苦一切苦。自悲悲他。發兩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又識不可思議心。一樂一切樂。我及眾生。昔雖求樂。不知樂因。今方始解。故起大慈。興兩誓願。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三善巧安心者。善以止觀安於法性也。隨根。隨病。迴轉。自行。化他。有六十四番安心法等。四破法徧者。不思議一境一切境。一心一切心。橫豎諸法。悉趣於心。破心故。一切皆破。故言徧也。是中先約空無生門。以次第破顯圓頓破。然後以一門破。例餘門破。文廣義深。須細尋之。五識通塞者。破塞存通。如除膜養珠。破賊護將。六明道品調適者。由圓三十七品。入圓三解脫門。七助道對治者。以根鈍故。不能即開三解脫門。以遮重故。牽破觀心。為是義故。應須治道。對破遮障。於助六度。但作一事解。不能助道。當觀此助不思議。攝一切法。八明次位者。夫真似二位。有解脫知見。朱紫分明。終不謬謂未得謂得。豈有凡夫造心。即言上聖。此非增上慢。推與誰乎。次明從五悔登隨喜品。乃至十信。四十二位。究

~p 1668-1669

竟妙覺。無有叨濫。名知次位。九安忍者。若名利眷屬從外來破憶此三術。囓齒忍耐。雖千萬請。確乎難拔。讓哉!隱哉!去哉!若煩惱業定見慢等。從內來破者。亦憶三術。即空即假即中。十無法愛者。行上九事。過內外障。應得入真。而不入者。以法愛住著而不得前。若破法愛。入三解脫。發真中道。所有慧身。不由他悟。自然流入薩婆若海。是十種法。名大乘觀。學是乘者。名摩訶衍。行。住。坐。臥。語作。見色。聞聲。嗅香。嘗味。覺觸。知法。一切緣中。一切境中。皆可修之。○第二觀煩惱境。乃至第七觀諸見境。各為四意。各論十乘。具如全帙。後三境不說。後三大章亦不說。

釋禪波羅密次第法門(十卷 南刑北煩)

            隋天臺智者大師說 弟子法慎記 灌頂再治

  大意第一。釋名第二。明門第三。辨詮次第四。簡法心第五。分別前方便第六。釋修證第七。於中有四。初修證世間禪相。謂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二修證亦世間亦出世間禪相。謂六妙門。十六特勝。通明觀。三修證出世間禪相。謂對

~p 1670-1671

治無漏。緣理無漏。對治無漏有九。九想。八念。十想三種名壞法觀。八背捨。八勝處。十一切處。三種名不壞法觀。九次第定。名練。師子奮迅。名熏。超越三昧。名修。緣理無漏未說。四修證非世間非出世間禪相未說。八顯示果報。九從禪起教。十結會歸趣。皆未說。

六妙門禪法(一卷 元藏謹字號南北藏並缺)

            天臺大師於都下瓦官寺略出此法門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二卷 前有元照序 一名童蒙止觀亦名小止觀 南踐北途)

            天臺山修禪寺沙門智顗述

  具緣第一。訶欲第二。棄蓋第三。調和第四。方便第五。正修第六。善發第七。覺魔第八。治病第九。證果第十。後附梁肅天臺止觀統例。及天臺法門議。

釋摩訶般若波羅密經覺意三昧(一卷 南煩北法)

            隋天臺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記

  辨法相第一。釋覺意三昧名第二。釋方便行第三。明心相第四。入觀門第五。證相門第六。

~p 1672-1673

四念處(四卷 南煩北法)

            隋天臺山修禪寺智者大師說

  先明一切諸法。皆不可思議。不可宣說。次明四悉檀因緣故。亦可得說。乃約生生等四句。各明四門。四念處。三十七品。因行果位。差別不同。

法界次第初門(三卷 南翦北刑)

            隋天臺智者大師撰

  天臺山修禪寺沙門釋智顗。輒依經附論。撰法界次第初門三百科。裁為七卷。流傳新學。略為三意。一為讀誦尋論隨見法門。脫有迷於名數者。二為未解聖教所制法門淺深之次第。三為學三觀之者。當以此諸法名相義理。一一歷心而轉作。則觀解無礙。觸境不迷。若於一念心中。通達一切佛法者。則三觀自然了了分明也。故出此三百科。名教仍當。名下略辯體相。始得三卷。(僅六十科)

淨土十疑論(一卷十四紙 前有楊傑序 南起北刑)

            隋天臺智者大師說

  一釋求生淨土無大慈悲疑。二釋求生乖無生理疑。三釋偏求生一土疑。四釋偏念一佛疑。五釋具縛得生疑。六釋即得不退疑。七釋不求內院疑。八釋十念得生疑。九釋女人根缺不生疑。十釋作何行業得生疑。  後有陳瓘序

~p 1674-1675

觀心論(亦名煎乳論 二藏俱缺)

            天臺修禪寺沙門智顗述

【大乘論藏  諸論釋第三】

瑜伽師地論釋(一卷 南心北退)

            最勝子等諸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總釋瑜伽師地名義。略釋一十七地名義

攝大乘論釋(十卷 南持北枝)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世親菩薩。釋前攝大乘論本

△攝大乘論釋(十五卷 有慧愷序 南操好北友投)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攝大乘論釋(十卷 南堅北連)

            隋南天竺沙門達摩笈多譯

    二譯並同前本

攝大乘論釋(十卷 南雅北交)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無性菩薩。釋前攝大乘論本。

~p 1676-1677

成唯識論(十卷 有沈玄明後序 南縻北義)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護法等十菩薩。各造論十卷。釋世親三十頌。奘師糅為十卷。乃瑜伽一宗之精要也。

成唯識寶生論(五卷 一名二十唯識順釋論 南自北沛)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護法菩薩。釋天親所造論。

大乘廣五蘊論(十三紙半 南都北投)

            安慧菩薩造  唐中印土沙門地婆訶羅譯

觀所緣緣論釋(八紙餘 南華北投)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護法菩薩。釋緣緣論中破執縱奪之法。

釋摩訶衍論(十卷 元藏笙字號南北藏俱缺)

            龍樹菩薩造 筏提摩多譯

    釋馬鳴菩薩大乘起信論

廣百論釋論(十卷 南真北廉)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護法菩薩。釋前廣百論本。與成唯識論破我法二執處。相為表堙C最宜詳玩。

華嚴懸談會玄記(四十卷)钜野洞庭

~p 1678-1679

            元蒼山再光寺普瑞集

    消釋懸談文義。乃座主家學問耳。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六卷 南韓北約)

            宋四明沙門知禮述

  先略明大意云。果佛圓明之體即我凡夫本具性德。故一切教所談行法。無不為顯此之覺體。故四三昧。通名念佛。但其觀法。為門不同。今此觀門。及般舟三昧。託彼安養依正之境。用微妙觀。專就彌陀。顯真佛體。雖託彼境。須知依正同居一心。心性徧週。無法不造。無法不具。據乎心性觀彼依正。依正可彰。託彼依正觀於心性。心性易發。所言心性具一切法者。實無能具所具。能造所造。即心是法。即法是心。能造因緣。及所造法。皆悉當處全是心性。是故今觀若依若正。乃法界心。觀法界境。生於法界依正色心。故釋觀字。用一心三觀。釋無量壽。用一體三身。體。宗。力用。義並從圓。判教屬頓。

金光明經玄義拾遺記(六卷 南遵北會)

            宋四明沙門知禮述

  序曰。寶雲講次。學徒隨錄。義或闕如。未及補治。不幸歸寂。孤山之製。多

事消文。復於中間。毀除觀心。斯實不忍。今故秉筆。拾先師遺餘之義。拾後人遺

~p 1680-1681

棄之文。使教行二塗。不致壅蔽。大師深解法性。可尊可貴。當體名金。寂而常照。當體名光。大悲益物。當體稱明。是知法性具金光明。真實名義究竟成就也。此經以金光明為名。以金光明為體。以金光明為宗。以金光明為用。以金光明而為教相。亦可三字。別對五章。以金為體。以光為宗。以明為用。總三為名。分別三名而為教相。法體既爾。體德合然。甚深。是光之德。窮法性底故。無量。是明之德。達法性邊故。此二不二。是金之德。法性究竟尊貴義故。亦可三義皆甚深。皆無量。皆不二也。五章之德。莫不如是。

金光明經文句記(十二卷 南約法北盟何)

            宋四明沙門知禮述

    即釋文句也

請觀音經疏闡義鈔(四卷 南煩北法)

            宋錢塘沙門智圓述

    即釋智者疏。約文敷義。筆之為鈔。

仁王護國般若經疏神寶記(四卷 南弊北韓)

            宋四明沙門柏庭善月述

~p 1682-1683

  是經有六名。其末名龍寶神王。今摭二字。以名所釋。抑輪王興世。有神寶自至之言。故云。

  天臺名家。實以傳宗為本。而釋經次焉。然以得佛心宗。發旋總持。故凡申一經。釋一義。亦必有法。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略疏連珠記(一卷北作二卷 南青北百)

            宋玉峰沙門釋師會述

佛母般若波羅密多圓集要義論釋(四卷今作二卷 南書北星)

            宋北印土沙門施謢譯

    三寶尊菩薩造。釋大域龍樹菩薩所造頌。

法華玄義釋籤(二十卷 前有普門子緣起序 南晉楚北多士)

            唐天臺沙門湛然述

  昔於台嶺。隨諸問者籤下所錄。不暇尋究文勢生起。亦未委細分節句逗。晚還毗壇。輒添膚飾。裨以管見。然所記者。莫非述聞。兼尋經論。但識用暗短。而繁略頗馴。呈露後賢。敢悕添削。

法華文句記(二十卷北作三十卷 南趙魏北晉楚更)

            唐天臺沙門湛然述

  即釋智者文句也。後記云。適與江淮四十餘僧。往禮臺山。因見不空三藏門人舍光。奉勅在山修造。云與不空親遊天竺。彼有僧問曰。大唐有天臺教跡。最堪簡

~p 1684-1685

邪正。曉偏圓。可能譯之。將至此土耶。豈非中國失法。求之四維。而此方少有識者。如魯人耳。故厚德向道者。莫不仰之。敬願學者。行者。隨力稱讚。應知自行兼人。並異他典。若說若聽境智存焉。若冥若顯。種熟可期。並由弘經者有方故也。若直爾講說。是弘經者。何須衣。座。室。三之誡。如來所遣。豈可聊爾。余省躬揣見。自覺多慚。迫以眾緣。強復疏出。縱有立破。為樹圓乘。使同志者。開佛知見。終無偏黨。而順臆度。冀諸覽者。悉鑑愚忱。一句染神。咸資彼岸。思惟修習。永用舟航。隨喜見聞。恆為主伴。若取若捨。經耳成緣。或順或違。終因斯脫。願解脫之日。依報正報。常宣妙經。一剎一塵。無非利物。唯願諸佛。冥熏加被。一切菩薩。密借威靈。在在未說。皆為勸請。凡有說處。親承供養。一句一偈。增進菩提。一色一香。永無退轉。

觀音玄義記(四卷 南何北遵)

            宋四明沙門知禮述

    即釋智者玄義也

觀音義疏記(四卷 南何北遵約)

            宋四明沙門知禮述

~p 1686-1687

  即釋義疏也。後附天竺寺沙門遵式釋重頌云。第二重頌。是隋煬大業中。智者滅後。笈多所譯。方入大部。故疏闕釋。

涅槃玄義發源機要(四卷 南土北同)

            宋錢唐沙門釋智圓述

大乘百法明門論解(一卷) 敦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窺基述

大乘起信論疏(五卷) 巖

            唐西太原寺沙門釋法藏述

大乘起信論疏筆削記(十五卷) 巖岫

            宋長水沙門釋子璿錄

肇論新疏遊刃(二十卷) 杳冥

            元大白馬寺沙門釋文才述

    科一卷 新疏九卷 遊刃十卷

摩訶止觀輔行傳弘決(四十卷 前有普門子序 南假途滅虢北魏困橫假)

            唐毗陵沙門湛然述

  述此緣起。凡有十意。一為知有師承。非任胸臆。異師心故。二為曾師承者。而棄根本。隨末見故。三為後代展轉。隨生異解。失本依故。四為信宗好習。餘方無師。可稟承故。五為義觀俱習。好憑教者。行解備故。六為點示關節。廣略起盡

~p 1688-1689

。宗要文故。七為建立師解。使不淪墜。益來世故。八為自資觀解。以防謬誤。易尋討故。九為呈露所解。恐有迷忘。求刪削故。十為隨順佛旨。運大悲心。利他行故。

止觀義例(二卷 南踐北途)

            唐毗陵沙門湛然述

  第一所傳部別例。第二所依正教例。第三依正消釋例。第四大章總別例。第五心境釋疑例。第六解行相資例。第七喻疑顯正例。

止觀大意(十紙餘 南剪北起)

            唐毗陵沙門湛然述

  因員外李華欲知止觀大意。略報綱要。初敘祖承。二敘教觀。先敘教。次敘觀。

觀心論疏(三卷北作五卷 南起北刑)

            隋天臺國清寺沙門灌頂撰

  論有序。正。流通。從初問佛經無量下去。至四月一歲。有四紙半論文。並是序分。從問觀自心生。云何四不說下去。至寂然無言說。有三十六行偈。是正說。從今約觀一念下去。有十行三字。是流通分。

閱藏知津卷第三十九

~p 1691-1692

閱藏知津卷第四十

            北天目沙門釋智旭  彙輯

【小乘論藏】

立世阿毗曇論(十卷 初卷標佛說字 南聚北弁)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地動品第一。南閻浮提品第二。六大國品第三。夜叉神品第四。漏闍耆利象王品第五。四天下品第六。數量品第七。天住處品第八。歡喜園品第九。眾車園品第十。惡口園品第十一。雜園品第十二。波利夜多園品第十三。提頭賴吒城品第十四。毗留

~p 1692-1693

勒叉城品第十五。毗留博叉城品第十六。毗沙門城品第十七。天非天鬥戰品第十八。日月行品第十九。云何品第二十。受生品第二十一。壽量品第二十二。地獄品第二十三。小三災品第二十四。大三災品第二十五。

    文來未盡

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二十卷 亦名說一切有部集異門足論 南邙面北甲帳)

            尊者舍利子說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緣起品第一。世尊遊力士生處。住其所造初成臺觀。命舍利子代宣法要。舍利子承命。結集法毗奈耶。一法品第二。有三門。二法品第三。有二十七門。三法品第四。有五十門。四法品第五。亦五十門。五法品第六。有二十四門。六法品第七。有二十四門。七法品第八。有二十三門。八法品第九。有十門。九法品第十。略有二種。十法品第十一。略有二種。讚勸品第十二。佛從臥起。讚善勸持。

~p 1694-1695

舍利弗阿毗曇論(二十二卷北作三十卷 有道標序 南群英杜北驚圖寫)

            姚秦天竺三藏曇摩崛多共曇摩耶舍譯

  問分入品第一。界品第二。陰品第三。四聖諦品第四。根品第五。七覺品第六。不善根品第七。善根品第八。大品第九。優婆塞品第十。

  非問分界品第一。業品第二。人品第三。智品第四。緣品第五。念處品第六。正勤品第七。神足品第八。禪定品第九。道品第十。煩惱品第十一。

    攝相應分攝品第一上。相應品下。

  緒分徧品第一。因品第二。名色品第三。假結品第四。行品第五。觸品第六。假心品第七。十不善業道品第八。十善業道品第九。定品第十。

阿毗達磨法蘊足論(十二卷北作十卷 亦名說一切有部法蘊足論 有靖邁後序 南背北陛)

            尊者大目乾連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學處品第一。明優婆塞五戒。預流支品第二。明四種法行。一親近善士。二聽

~p 1696-1697

聞正法。三如理作意。四法隨法行。證淨品第三。明四不壞淨。一佛證淨。二法證淨。三僧證淨。四聖所愛戒。沙門果品第四。明四聖果。通行品第五。明四通行。一苦遲通行。二苦速通行。三樂遲通行。四樂速通行。聖種品第六。明於衣食臥具知足。及樂斷樂修聖種。正勝品第七。明四正勤。神足品第八。明欲。勤。心。觀。四三摩地。念住品第九。明身。受。心。法。四觀。聖諦品第十。明四聖諦。靜慮品第十一。明四禪法。無量品第十二。明慈。悲。喜。捨。定。無色品第十三。明四空定。修定品第十四。明四修定。一得現法樂住。二得殊勝智見。三得勝分別慧。四得諸漏永盡。覺支品第十五。明七覺支。雜事品第十六。明永斷一一法。皆能保彼定不退還。謂貪。瞋。癡。乃至苦。憂。擾。惱等。根品第十七。明二十二根。處品第十八。明十二處。蘊品第十九。明五蘊。多界品第二十。明界處蘊緣起。及處非處善巧。緣起品第二十一。明十二因緣法。

施設論(七卷今作三卷 南壁北通)

            宋中印土沙門法護譯

~p 1698-1699

  對法大論中世間施設門第一(按釋論有此門。梵本元闕)。因施設門第二。問答輪王七寶因果。第三明輪王七寶。同如來法。第四問答佛生。先現瑞相。第五問答佛出時處。第六問答諸因果事。第七明三毒輕重。由於習成。第八第九問答世間諸法不同所由。第十問答山地方處等殊。第十一問答化事。第十二問答大海事。第十三問答神通事。第十四問答雨不雨事。

    文來未盡

阿毗達磨發智論(二十卷 亦名說一切有部發智論 南二京北傍啟)

            尊者迦多衍尼子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雜蘊第一(蘊。梵名犍度)。世第一法納息一(納息。梵名跋渠)。智納息二。補特伽羅納息三。愛敬納息四。無慚納息五。相納息六。無義納息七。思納息八。

    △結蘊第二。不善納息一。一行納息二。有情納息三。十門納息四。

    △智蘊第三。學支納息一。五種納息二。他心智納息三。修智納息四。七聖納息五。

~p 1700-1701

    △業蘊第四。惡行納息一。邪語納息二。害生納息三。表無表納息四。自業納息五。

    △大種蘊第五。大造納息一。緣納息二。具見納息三。執受納息四。

    △根蘊第六。根納息一。有納息二。觸納息三。等心納息四。一心納息五。魚納息六。因緣納息七。

    △定蘊第七。得納息一。緣納息二。攝納息三。不還納息四。一行納息五。

    △見蘊第八。念住納息一。三有納息二。想納息三。智納息四。見納息五。伽陀納息六。

  彙門標目云。佛滅後三百年造。乃對法藏之根本也。

▲阿毗曇八犍度論(三十卷 有道安序 南夏東西北彩仙靈)

            苻秦罽賓國沙門瞿曇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譯

  即發智論同本先譯。而文煩拙。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二百卷 南圖至席北心至縻)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五百大阿羅漢造。廣釋說一切有部發智論。

~p 1702-1703

△阿毗曇毗婆沙論(八十二卷北作八十卷 有釋道挺序 南宮至驚北都至京)

            北涼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譯

    與前本同。僅存三犍度。

鞞婆沙論(十四卷 南鐘隸北肆筵)

            迦旃延子造  苻秦罽賓國沙門僧伽跋澄譯

  說阿毗曇八犍度第一。鞞婆沙三結處第一。三不善根處第二。三有漏處第三。四流處四。四受處第五。四縛處第六。五蓋處第七。五結處第八。五下結處第九。五上結處第十。五見處第十一。六身愛處第十二。七使處第十三。九結處第十四。九十八使處第十五(小章竟)。解十門大章。二十二根處第十六。十八界處第十七。十二入處第十八。五陰處第十九。五盛陰處第二十(亦名五取陰。亦名五受陰。唯是有漏)。六界處第二十一。色無色法處第二十二。可見不可見法處第二十三。有對無對處第二十四。有漏無漏處第二十五。有為無為法處第二十六。三世處第二十七。善不善無

~p 1704-1705

記處第二十八。欲界色界無色界繫法處第二十九。學無學非學非無學法處第三十。見斷思惟斷不斷法處第三十一。四聖諦處第三十二。四禪處第三十三。四等處第三十四。四無色處第三十五。八解脫處第三十六。八除入處第三十七(即八勝處也)。十一切入處第三十八。八智處第三十九。三三昧處第四十(廣說大章竟)。中陰處第四十一(出阿毗曇結使犍度人品非次)。四生處第四十二。

阿毗達磨俱舍論(三十卷 南笙陞階北樓觀飛)

            尊者世親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分別界品第一。分別根品第二。分別世品第三。分別業品第四。分別隨眠品第五。分別賢聖品第六。分別智品第七。分別定品第八。破我執品第九。

阿毗達磨俱舍釋論(二十二卷 有慧愷序 南鼓瑟吹北禽獸畫)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與前本同

○阿毗達磨俱舍論本頌(一卷 南吹北畫)

            世親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即前論本中頌別行

~p 1706-1707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八十卷 亦名說一切有部順正理論  南納至通北背至涇)

            尊者眾賢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辯本事品第一。明蘊。處。界。三種攝法。 辯差別品第二。明二十二根差別。及破無因。一因。不平等因。辯心。心所。及不相應行等。及辯六因四緣。 辯緣起品第三。明三界。五趣。七識住。九有情居。四生。及辯中有相。十二因緣相。有情世間相。器世間相。辯業品第四。辯隨眠品第五。辯賢聖品第六。辯智品第七。辯定品第八。

阿毗達磨藏顯宗論(四十卷 南廣內左達北宮殿盤鬱)

            尊者眾賢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即順正理論廣文略出。而加序品。

阿毗達磨識身足論(十六卷 亦名說一切有部識身足論 南洛浮北設席)

            提婆設摩阿羅漢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目乾連蘊第一。沙門目連。作如是說。過去未來無。現在無為有。今依諸契經。種種破之。補特伽羅蘊第二。補特伽羅論者。作如是說。定有補特伽羅。性空論者

~p 1708-1709

。依諸契經。種種破之。因緣蘊第三。問答諸法互為因緣義。所緣緣蘊第四。問答諸所緣義。雜蘊第五。明起染離染等義。成就蘊第六。廣明十二心成就不成就等差別。十二心者。欲界繫有四心。一善。二不善。三有覆無記。四無覆無記。色無色界繫各有三心。除不善。並學心。無學心為十二。

阿毗達磨界身足論(三卷北作二卷 亦名說一切有部界身足論 南浮北席)

            尊者世友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本事品第一。明十大地法。十大煩惱。十小煩惱。五煩惱。五見。五觸。五受根。五法。六識身。六觸。六受。六想。六思。六愛。分別品第二。分別相應不相應等。略說十六門。廣有八十八門。後有釋基序。

阿毗達磨品類足論(十八卷 亦名說一切有部品類足論 南渭據北對楹)

            尊者世友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辯五事品第一。一色。二心。三心所。四不相應行。五無為。 辯諸智品第二。辯諸處品第三。辯七事品第四。辯隨眠品第五。辯攝等品第六。辯千問品第七。舉二十門。各為五十問答。辯決擇品第八。

~p 1710-1711

△眾事分阿毗曇論(十二卷 南據涇北陞階)

            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陀羅共菩提耶舍譯

    即前同本異出。止有七品

阿毗曇心論(四卷 南承北瑟)

            尊者法勝造  東晉罽賓國沙門瞿曇僧伽提婆共慧遠譯

  界品第一。行品第二。業品第三。使品第四。賢聖品第五。智品第六。定品第七。契經品第八。雜品第九。論品第十。

法勝阿毗曇心論(六卷 南承北納)

大德優婆扇多釋

            高齊蔦萇國沙門那連提黎耶舍譯

    即釋前論。同前十品。

雜阿毗曇心論(十一卷北作十六卷 南明既北鼓瑟)

            劉宋天竺沙門僧伽跋摩等譯

    尊者法救造(梵稱達磨多羅)亦釋前論。而加序品。又加第十擇品。而以論品為第十一。較優波扇多者為詳。

~p 1712-1713

阿毗曇甘露味論(二卷 南既北楹)

            尊者瞿沙造 曹魏代譯失三藏名

  佈施持戒品第一。界道品第二。住食生品第三。業品第四。陰持入品第五(持即界也)。行品第六。因緣種品第七。淨根品第八。結使禪智品第九。三十七無漏人品第十。智品第十一。禪定品第十二。雜定品第十三。三十七品第十四。四諦品第十五。雜品第十六。

入阿毗達磨論(二卷 說一切有部 南墳北笙)

            塞建地羅阿羅漢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略明五蘊。及三無為名義。

五事毗婆沙論(二卷北作一卷 南杜北席)

            尊者法救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分別色品第一。分別心品第二。分別心所法品第三。

    釋尊者世友五事論。文來未盡。

阿毗曇五法行經(九紙半 南籍北墳)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先釋四諦。次釋五法。

~p 1714-1715

尊婆須密菩薩所集論(十卷北作十五卷 有序未詳作者 南集墳北吹笙)

            苻秦罽賓國沙門僧伽跋澄等譯

  菩薩。即當來師子如來也。偈品首聚犍度第一。心犍度第二。三昧犍度第三。天犍度第四。四大犍度第五。契經犍度第六。更樂犍度第七。結使犍度第八。行犍度第九。智犍度第十。見犍度第十一。根犍度第十二。一切有犍度第十三。偈犍度第十四。

    譯文甚拙。

成實論(二十卷 南典亦北丙舍)

            訶梨跋摩造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發聚中佛寶論五品。法寶論三品。僧寶論三品。吉祥品。立論品等六品。十論初有相品等十七品。苦諦聚色論二十四品。識論十七品。想陰品。受論六品。行陰論十一品。集諦聚業論二十六品。煩惱論二十品。滅諦聚十四品。道諦聚四十八品。共二百二品。大旨與說一切有部相違。

四諦論(四卷北作三卷 南漆北逸)

~p 1716-1717

            婆藪跋摩所造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思擇品第一。略說品第二。分別苦諦品第三。思量集諦品第四。分別滅諦品第五。分別道諦品第六。

解脫道論(十二卷 南藁北階納)

            羅漢優波底沙(梁言大光)造  蕭梁扶南國沙門僧伽婆羅譯

  因緣品第一。分別戒品第二。頭陀品第三。分別定品第四。覓善知識品第五。分別行品第六。謂欲行。瞋行。癡行。等相不同。分別行處品第七。行門品第八。謂修十一切入。十不淨想。十念。四無量心。四大觀。食不耐想等。四十八行。 五神通品第九。分別慧品第十。五方便品第十一。謂陰方便。入方便。界方便。因緣方便。聖諦方便。分別諦品第十二。

隨相論(二卷 南既北筵)

            德慧法師造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解四諦十六行相。破外道我執。

緣生論(一卷有序 南華北匪)

            隋南天竺沙門達摩笈多譯

~p 1718-1719

    聖者鬱楞伽造。明十二因緣義。

大乘緣生論(十紙半 南壁北右)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與上本同。實小乘耳。

十二因緣論(三紙 南華北沛)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淨意菩薩。釋十二因緣

止觀門論頌(四紙欠 南華北匪)

            世親菩薩造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七十七頌。明修不淨觀法門。

金剛針論(八紙欠 南書北星)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法稱菩薩。破婆羅門四韋陀論

彰所知論(二卷南作一卷 前有廉復序 南羅北通)

            大元帝師癹合思巴造

            元釋教總統沙門沙羅巴譯

  器世界品第一。情世界品第二(內釋十二緣生。約分位者。一一支中。皆有五蘊但是從勝為名)。道法品第三。果法品第四。無為法品第五。後有克己序。

三法度論(三卷 南墳北畫)

~p 1720-1721

            尊者山賢造  東晉罽賓國沙門瞿僧伽提婆共慧遠譯

  德品第一。惡品第二。依品第三。謂陰。界。入。

四阿含暮抄解(二卷有序 南籍北英)

            阿羅漢婆素跋陀撰  苻秦沙門鳩摩羅佛提等譯

  共有九段解釋。初功德三段。二惡三段。三依三段。即三法度論耳。文甚難讀。

三彌底部論(三卷 南隸北畫)

            失譯人名今附三秦錄

  大意破我人知見。明中陰不無。而文不甚聯絡。

分別功德論(三卷 南漆北笙)

            失譯人名附後漢錄

    釋增一阿含經序品中偈。及念佛等十種一法。次釋弟子品。各稱第一因緣。

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七紙欠 南籍北既)

            後漢安息國優婆塞安玄共嚴佛調譯

  說欲斷生死趣。度世道者。當念卻十二因緣事。

辟支佛因緣論(一卷 南漆北逸)

            失譯人名今附秦錄

~p 1722-1723

    說八位辟支佛覺悟因緣

四品學法(一紙半 南宜北藁)

            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陀羅譯

  一戒行備具。二多知經法。三能化度人。號真學。為上品。純行五戒。號承法。為中品。但持四戒。號依福學。為下品。一身所護法。二供養法。三於同學法。號散侍。為外品。

異部宗輪論(七紙餘作一卷 南漆北席)

            世友菩薩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說佛滅百年後。異執漸起。分為二十部別。

十八部論(六紙半 南漆北席)

            失譯人名

部異執論(八紙餘 南漆北席)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二並是異部宗輪論同本異出

閱藏知津卷第四十

~p 1725

閱藏知津卷第四十一

            北天目沙門釋智旭  彙輯

【雜藏 西土撰述第一】

佛說四十二章經(六紙 前有序 南尺北璧)

            後漢中天竺沙門迦葉摩騰共竺法蘭譯

  此西來教典之始也。古今譯經圖記云。四十二章經。本是外國經抄。騰以大化初傳。人未深信。蘊其妙解。不即多翻。且撮經要。以導時俗。

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要集(三卷 南宜北英)

            唐于闐國沙門釋智嚴譯

~p 1726-1727

  諸經集四十二部。凡菩薩行門。總六十六條。

八大人覺經(一紙欠 南賢北維)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菩薩內習六波羅密經(三紙欠 南賢北悲)

            後漢臨淮郡沙門嚴佛調譯

  說內習六妙門為六波羅密。能制六根。

出曜經(二十卷 前有僧叡序 南定篤初北廣內)

            尊者法救造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無常品第一。欲品第二。愛品第三。無放逸品第四。念品第五。戒品第六。學品第七。口品第八。行品第九。信品第十。沙門品第十一。道品第十二。利養品第十三。忿怒品第十四。惟念品第十五。雜品第十六。水品第十七。華香品第十八。馬喻品第十九。恚品第二十。如來品第二十一。聞品第二十二。我品第二十三。廣演品第二十四。親品第二十五。泥洹品第二十六。觀品第二十七。惡行品第二十八。雙要品第二十九。樂品第三十。心意品第三十一。沙門品第三十二。梵志品第三十三。

~p 1728-1729

  出曜之言。舊名譬喻。即十二部經第六部也。共集如來法句千章。釋之以訓未來。

○法句譬喻經(四卷 南籍北亦)

            西晉沙門法炬共法立譯

  共三十九品。大意與上經同。而次第不同。且少有解釋。

△法句經(二卷  序中名曇鉢偈 南所北群)

            尊者法救造 吳天竺沙門維祇難等譯

  即法喻經中三十九品法句。凡七百五十二偈。

☉法集要頌經(四卷 南甚北隸)

            尊者法救集 宋中印土沙門天息災譯

  即出曜經三十三品法偈。皆是佛所說也。

佛本行經(七卷 南初北達)

            劉宋六合山寺沙門釋寶雲譯

  因緣品第一。阿育王時。密跡金剛。為諸天頌佛始末。稱歎如來品第二。降胎品第三。如來生品第四。梵志占相品第五。阿夷決疑品第六。入譽論品第七。與眾綵女遊居品第八。現憂懼品第九。閻浮提樹蔭品第十。出家品第十一。車匿品第十二。瓶沙王問事品第十三。為瓶沙王說法品第十四。不然阿蘭品第十五。降魔品第十六。轉

~p 1730-1731

法輪品第十七。度寶稱品第十八。廣度品第十九。現大神變品第二十。昇忉利宮為母說法品第二十一。憶先品第二十二。遊維耶離品第二十三。歎錠光佛時品第二十四。降象品第二十五。魔勸捨壽品第二十六。調達入地獄品第二十七。現乳哺力品第二十八。大滅品第二十九。歎無為品第三十。八王分舍利品第三十一。

佛所行讚經(五卷 南美北典)

            馬鳴菩薩造 北涼中天竺沙門曇無讖譯

  生品第一。處宮品第二。厭患品第三。離欲品第四。出城品第五。車匿還品第六。入苦行林品第七。合宮憂悲品第八。推求太子品第九。瓶沙王詣太子品第十。答瓶沙王品第十一。見阿羅藍鬱頭藍品第十二。破魔品第十三。阿惟三菩提品第十四。轉法輪品第十五。瓶沙王諸弟子品第十六。大弟子出家品第十七。化給孤獨品第十八。父子相見品第十九。受祇洹精舍品第二十。守財醉象調伏品第二十一。庵摩羅女見佛

~p 1732-1733

品第二十二。神力住壽品第二十三。離車辭別品第二十四。般涅槃品第二十五。大般涅槃品第二十六。歎涅槃品第二十七。分舍利品第二十八。

僧伽羅剎所集佛行經(五卷 南宜北典)

            苻秦罽賓國沙門僧伽跋澄譯

  大意發明如來因中果上種種功德。乃至百年之後。阿育王起舍利塔。而譯文甚拙。

僧伽斯那所撰菩薩本緣經(四卷 南令北聚)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師子素馱娑王斷肉經(三紙 南賢北景)

            唐于闐國沙門釋智嚴譯

十二遊經(四紙半 南終北英)

            東晉西域沙門迦留陀伽譯

達磨多羅禪經(二卷 有序 南榮北集)

            東晉迦維羅衛國沙門佛陀跋陀羅譯

  修行方便道安那般那念退分第一。修行勝道退分第二。修行方便道安般念住分第三。修行勝道住分第四。修行方便道升進分第五。修行勝道升進分第六。修行方便道

~p 1734-1735

安般念決定分第七。修行勝道決定分第八。修行方便道不淨觀退分第九。住分第十。升進分第十一。決定分第十二。修行觀界分第十三。已上皆五言頌。修行四無量三昧第十四。修行觀陰分第十五。修行觀入分第十六(外六入如賊。內六入如空聚。亦說內外入為此彼岸)。修行觀十二因緣第十七。已上皆長文。

內身觀章句經(三紙欠 南令北聚)

            漢失譯師名

  頌說內身苦。空。無常。無我。不淨。

法觀經(四紙半 南令北聚)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明數息觀身等法。文甚拙澀。

三慧經(十一紙 南籍北墳)

            北涼錄失譯人名

    雜集經論中種種因緣法義

佛使比丘迦旃延說法沒盡偈(五紙餘 南宜北既)

            西晉錄失譯人名

迦丁比丘說當來變經(七紙半 南甚北英)

            失譯人名今附宋錄

~p 1736-1737

大阿羅漢難提密多羅所說法住記(六紙半 南甚北漆)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說十六大阿羅漢名。並眷屬數目住處。及明末法之中。於三寶所種善根者。三會得度。

撰集三藏及雜藏傳(七紙餘 南籍北漆)

            失譯人名附東晉錄

  大意與後經同。而是四言偈述。兼釋三藏與雜藏事。

迦葉結經(八紙欠 南籍北聚)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說佛滅度。迦葉舉阿難九過。及結集三藏事。

密跡力士大權神王經偈頌(一卷 有智昌序 南學北杜)

元廣福大師僧錄管主八撰

    共一百七十五讚

請賓頭盧經(一紙餘 南甚北墳)

            劉宋沙門釋慧簡譯

那先比丘經(三卷 南業北聚)

            失譯人名附東晉錄

  佛滅度後。有彌蘭王。向那先比丘種種問難。比丘一一答之。

~p 1738-1739

阿育王譬喻經(五紙餘 南基北墳)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

百喻經(二卷 南令北群)

            蕭齊中天竺沙門求那毗地譯

  設一百喻。喻道法邪正等事。末結云。尊者僧伽斯那造作癡華鬘竟。

無明羅剎經(一卷 南所北群)

            失譯人名今附秦錄

  以鬱禪耶城折吒王降伏疫鬼為喻。明如來逆觀十二因緣。用大智慧。破無明羅剎。

龍樹菩薩為禪陀迦王說法要偈(七紙半 南甚北漆)

            劉宋罽賓國沙門求那跋摩譯

  七言偈。種種勸誡。令修學正法

○勸發諸王要偈(六紙餘 南甚北隸)

            劉宋天竺沙門僧伽跋摩譯

△龍樹菩薩勸誡王頌(七紙欠 南甚北隸)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二皆同上本。宋譯五言。唐譯五七言雜

大勇菩薩分別業報略經(八紙 南甚北墳)

            劉宋天竺沙門僧伽跋摩譯

~p 1740-1741

  偈說六趣善惡因果

十不善業道經(一紙餘 南優北英)

            宋西夏沙門日稱等譯

賢聖集伽陀一百頌(五紙餘 南甚北英)

                        宋中印土沙門天息災譯

  集一切伽陀。說供施佛僧福報。

勝軍化世百喻伽陀經(七紙欠 南盡北則)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六道伽陀經(五紙 南盡北則)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

文殊師利菩薩及諸仙所說吉凶時日善惡宿曜經(二卷 南優北亦)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迦葉仙人說醫女人經(三紙欠 南夙北臨)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付法藏因緣經(本名傳六卷 南榮北集)

            後魏西域沙門吉迦夜共曇曜譯

  婆伽婆囑摩訶迦葉(一)。迦葉囑阿難(二)。阿難付摩田地。及商那和修(三)。商那和修付優波╪h。降伏天魔度人無量。稱為無相好佛(四)。優波毱多

~p 1742-1743

付提多迦(五)。提多迦付彌遮迦(六)。彌遮迦付佛陀難提(七)。佛陀難提付佛陀密多(八)。佛陀密多付脅比丘(九)。脅比丘付富那奢(十)。富那奢付馬鳴大士(十一)。馬鳴菩薩付比丘比羅(十二)。比羅付龍樹大士(十三)。龍樹菩薩付迦那提婆。由毀神眼。故無一目。(十四)。迦那提婆付尊者羅睺羅(十五)。羅睺羅付尊者僧伽難提。以偈試阿羅漢云。轉輪種中生。非佛非羅漢。不受後世有。亦非辟支佛。羅漢往問彌勒。乃能知之。(十六)。僧伽難提付僧伽耶舍 (十七)。僧伽耶舍付鳩摩羅馱(十八)。鳩摩羅馱付闍夜多。世尊所記最後律師(十九)。闍夜多付婆修槃陀(二十)。婆修槃陀付摩奴羅。與尊者夜奢。分化南北(二十一)。次有尊者名鶴勒那夜奢(二十二)。復有比丘。名曰師子。為彌羅掘國王劍斬其頭。唯乳流出。相付法人。於是便絕。(二十三)。結歎善知識功德。說白象聞法起慈。及優婆塞分別買髑髏事。

○馬鳴菩薩傳

○龍樹菩薩傳

○提婆菩薩傳(三傳仝卷共九紙半 南籍北漆)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與上經中三人事蹟同

~p 1744-1745

婆藪槃豆傳(九紙 南甚北漆)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阿育王傳(五卷 南基北漆)

            西晉安息國沙門安法欽譯

  本施土緣第一。勝德小兒以土施佛。佛為授記。阿育王本緣第二。先作地獄。後因比丘現化。改惡修善。造舍利塔。廣修供養。阿恕伽王本緣第三。化弟宿大哆。生信證果。半庵摩羅果緣第四。王臨終時。僅以半果為最後施。駒那羅緣本第五。即法益王子壞目因緣。阿育王現報因緣第六。以珠與受持八戒夫人。比丘口香。婦女犯禁。問法得果。沙彌食婆羅門。度令出家。賣人頭。調伏邪見臣。下賤婢施一錢。得轉生報。庫中缺如意珠。賓頭盧純酥澆飯。修福禳衰相。修福勝龍王。 優波毱多因緣第七。佛預授記。並結集三藏等事。摩訶迦葉涅槃因緣經第八。摩田提因緣第九。商那和修本緣第十。優波毱多因綠第十一。廣明化度令證果事。

△阿育王經(十卷南作五卷半北作六卷 南基北墳)

            蕭梁扶南國沙門僧伽婆羅譯

~p 1746-1747

  即前本別出。而次第小異。詳略亦各不同。

阿育王子法益壞目因緣經(一卷 前有序 南所北群)

            苻秦兜佉勒國曇摩難提譯

  偈說法益王子壞目本緣。及說從六趣者。性行不同。較傳經稍詳。

    附外道論

勝宗十句義論(十紙作一卷 南吹北納)

            勝者慧月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一實。二德。三業。四同。五異。六和合。七有能。八無能。九俱分。十無說。即勝論六句義演出。

金七十論(三卷 南羅北疑)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此是外道迦毗羅仙人所造。明二十五諦。亦名數論。非是佛法。

    附疑偽經

大明仁孝皇后夢感佛說第一稀有大功德經(二卷 南大北史)

閱藏知津卷第四十一

~p 1749

閱藏知津卷第四十二

            北天目沙門釋智旭 彙輯

【雜藏 此方撰述第二之一(分十五科)】

【一懺儀】

慈悲道場懺法(十卷 南茂北公)

            梁誌公寶唱等集

    歸依三寶第一。斷疑第二。懺悔第三。發菩提心第四。發願第五。發迴向心第六。顯果報第七。出地獄第八。解怨釋結第九。自慶第十。警緣三寶第十一。懺主謝大眾第十二。總發大願第十三。奉為天道禮佛第十四。奉為諸仙禮佛第十五。奉

~p 1750-1751

為梵王等禮佛第十六。奉為阿脩羅道一切善神禮佛第十七。奉為龍王禮佛第十八。奉為魔王禮佛第十九。奉為國王人道禮佛第二十。奉為諸王王子禮佛第二十一。奉為父母禮佛第二十二。奉為過去父母禮佛第二十三。奉為師長禮佛第二十四。為十方比丘比丘尼禮佛第二十五。為十方過去比丘比丘尼禮佛第二十六。為阿鼻地獄禮佛第二十七。為灰河鐵丸等地獄禮佛第二十八。為飲銅炭坑等地獄禮佛第二十九。為刀兵銅釜等地獄禮佛第三十。為火城刀山等地獄禮佛第三十一。為餓鬼道禮佛第三十二。為畜生道禮佛第三十三。為六道發願第三十四。警念無常第三十五。為執勞運力禮佛第三十六。發迴向第三十七。菩薩迴向法第三十八。發願第三十九。凡八段。囑累第四十。

方等三昧行法(一卷 前有遵式序 南起北刑)

            隋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記

~p 1752-1753

    方等祕法具六緣第一。一法緣。二善知識。三前方便。四辦衣。五行法。六供養。識遮障第二。一洗浴調適。二飲食調適。三行道調適。四坐禪調適。禁法第三。一七日要心。及誦咒。二請師受戒。及發露。三見善惡業相。及十法王子等。不得向人說。內律要訣第四。一明五篇戒滅不滅相。二明十惡十善業滅不滅相。修行第五。受戒第六。不說。

法華三昧懺儀(一卷 南實北輔)

            瓦官寺沙門釋智顗。輒釆法華普賢觀經。及諸大乘經意。撰此法門。流行後代。

  勸修第一。方便第二。正入道場方法第三。正修行方法第四。一嚴淨道場。二淨身。三三業供養。四奉請三寶。五讚歎三寶。六禮佛。七懺悔。八行道旋遶。九誦法華經。十思惟一實境界。略明修證相第五。

法華三昧行事運想補助儀(二紙半即附懺儀後 南實北輔)

            唐國清沙門湛然撰

  撰香華禮拜等偈。以便運想。及逆順十心略懺文等。

慈悲水懺法(三卷 南實北輔)

~p 1754-1755

            唐悟達國師知玄撰

金光明懺法補助儀(一卷 南實北輔)

            宋天臺東掖山沙門遵式集

    緣起第一。按文開章以定銓次第二。別明禮請灑散二法第三。略明能請及所求離過第四。總示事理觀慧所依第五。補助正修十科事儀第六。一嚴淨道場。二清淨三業。三香華供養。四召請誦咒。五讚歎述意。六稱名散灑。七禮敬三寶。八修行五悔。九旋遶自歸。十唱誦金光明典。

金光明最勝懺儀(五紙半 南實北輔)

            宋四明沙門知禮集

    大段與前儀同。而觀慧文略

往生淨土懺願儀(十二紙 南實北輔)

   沙門遵式。輒釆大本無量壽經。及稱讚淨土等諸大乘經。集此方法。流布諸後。普結淨緣。

    一嚴淨道場。二明方便法。三明正修意。四燒香散華。五禮請法。六讚歎法。七禮佛法。八懺願法。九旋誦法。十坐禪法。

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三昧儀(十四紙 南實北輔)

~p 1756-1757

            東山沙門遵式。始於天臺國清集。於四明大雷山蘭若再治。

  敘緣起第一。明正意第二。一莊嚴道場。二作禮。三燒香散華。四繫念數息。五召請。六具楊枝淨水。七誦三咒。八披陳懺悔。九禮拜旋遶。十誦經。

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十五紙餘 南實北輔)

            宋四明沙門知禮集

  一嚴道場。二淨三業。三結界。四修供養。五請三寶諸天。六讚歎申誠。七作禮。八發願持咒。九懺悔。十修觀行。

熾盛光道場念誦儀(十三紙半 前有靈鑑序 南實北輔)

            宋天竺寺沙門遵式撰

    第一設壇場供養。第二示方法。第三揀眾清淨。第四誦咒法。第五三業供養禮請陳意自為七。一供養。二奉請。三讚歎。四作法持咒。五禮拜。六懺悔。七行道旋遶。第六釋疑。第七誡勸檀越。

觀自在菩薩如意輪咒課法(十紙半 南實北輔)

            宋霅川沙門仁岳撰

  一法式。二觀想。三禮讚。四持誦。五懺願。六證驗。七釋疑。

~p 1758-1759

禮法華經儀式(一紙餘 南實北輔)

            宋四明沙門知禮集

釋迦如來涅槃禮讚文(六紙餘 南實北輔)

            宋霅谿沙門仁岳撰

集諸經禮懺悔文(二卷北作四卷 南功北桓)

            唐西崇福寺釋智昇撰

  上卷共有六段。下卷約求生西方。明六時禮法。

天臺智者大師齋忌禮懺文(六紙餘 南實北起)

            宋天竺寺遵式述

【二淨土】

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九紙 南實北輔)

            宋耆山沙門遵式撰

  第一決疑門。一疑師。二疑法。三疑自。今並決之。

    第二行願門。一禮懺門(即世稱小淨土懺)。二十念門。三繫緣門。四眾福門。

淨土境觀要門(六紙餘 南刑北起)

            元虎谿沙門懷則述

  深明約心觀佛。境觀不二法門。

蓮宗寶鑑(七卷)素

~p 1760-1761

            元廬山東林寺善法堂主優曇普度集

    念佛正因第一。凡十四章。念佛正教第二。凡十九章。念佛正宗第三。凡八章。念佛正派第四。凡二十二章。念佛正信第五。凡六章。念佛正行第六。凡十四章。念佛正願第七。凡七章。念佛往生正訣第八。凡十二章。念佛正報第九。凡五章。念佛正論第十。凡二十五章。附楚山示眾念佛警語。曉山勸修淨業箴。

阿彌陀經不思議神力傳(一紙餘) 貞

            附隋錄未詳作者

【三台宗】

南嶽思大禪師立誓願文(一卷) 起

天臺智者大師禪門口訣(一卷僅九紙半 南起北約)

天臺智者大師別傳(一卷 南翦北起)

            門人灌頂撰

天臺八教大意(一卷 南翦北韓)

            門人灌頂撰

    前佛後佛。自行化他。究其旨歸。咸宗一妙佛之知 見。但機緣差品。應物現形。為實施權。故分乎八。頓。 漸。秘密。不定。化之儀式。譬如藥方。藏。通。別。圓所化之法。譬如藥味。

~p 1762-1763

國清百錄(四卷 南起北弊)

            門人灌頂纂

    卷第一二。立制法第一。敬禮法第二。乃至王重請書第五十。卷第三四。王謝義疏書第五十一。乃至論放生書第一百。後有戒應題。有嚴序。及新添智者大禪師年譜事跡。

永嘉集(一卷 前有魏靜序) 起

            唐慎水沙門玄覺述

    舊分十門。慕道志儀第一。戒憍奢意第二。淨修三業第三。奢摩他頌第四。毗婆舍那頌第五。優畢叉頌第六。三乘漸次第七。事理不二第八。勸友人書第九。發願文第十。幽谿法師新定十門。皈敬三寶第一。發弘誓願第二。親近師友第三。衣食警戒第四。淨修三業第五。三乘漸次第六。事理不二第七。簡示偏圓第八。正修止觀第九。觀心十門第十。(幽谿有註二冊。可作四卷。尚未入藏。甚妙。南北兩藏皆無禪宗二字。流通作禪宗永嘉集。幽谿作永嘉禪宗集。)

金剛錍(一卷 前有淨岳科序 南翦北起)

            唐荊谿尊者述

~p 1764-1765

  序曰。圓伊金錍。以抉四眼無明之膜。令一切處。悉見遮那佛性之指。偏權疑碎。加之以剛。假夢寄客。立以賓主。觀者恕之。

始終心要(一卷 南翦北起)

            唐荊谿尊者述

十不二門(九紙 南翦北起)

            唐荊谿尊者述

    一色心。二內外。三修性。四因果。五染淨。六依正。七自他。八三業。九權實。十受潤。即釋籤中結釋十妙文也。以是妙觀大體。故後人錄出別行。

十不二門指要鈔(二卷 前有遵式序 南翦北起)

            宋四明沙門知禮述

    敘曰。十不二門者。本出釋籤。豈須鈔解。但斯宗講者。或示或註。著述云云。而事理未明。解行無託。荊谿妙解。翻隱於時。天臺圓宗。罔益於物。爰因講次。對彼釋之。命為指要鈔焉。蓋指介爾之心。為事理解行之要也。

修懺要旨(九紙 南翦北起)

            宋四明沙門知禮述

  初通敘四行。二正明法華。三結歸止觀。

~p 1766-1767

法智遺編觀心二百問(一卷 南翦北起)

            法孫繼忠集

  四明沙門。謹用為法之心。問義於浙陽講主昭上人。

天臺傳佛心印記(八紙 南刑北起)

            元傳天臺宗教興教大師懷則述

  深明性具圓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同餘宗緣理斷九。

天臺四教儀(一卷 南翦北會)

            宋高麗沙門諦觀錄

  本宗八教大意。而詳於名相。略於前三教之十乘。

天臺四教儀集註(十卷) 稼

            元南天竺沙門蒙潤集

【四禪宗】

宗鏡錄(百卷 南阿至孰北策至谿)

            宋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景德傳燈錄(三十卷 南桓公輔北合濟弱)

            宋景德東吳沙門道原纂

    先敘七佛並偈。 始自摩訶迦葉。終於南嶽第九世。青原第十一世。共祖師一千七百十二人。內九百五十四人。有語見錄。餘七百五十八人。但存名字。盡二十六

~p 1768-1769

卷。寶誌。善慧。南嶽。天臺。僧伽。萬迴。豐幹。寒山。拾得。布袋。十人。及諸方雜舉徵拈代別語一卷。南陽大寂。乃至法眼等十二人廣語一卷。讚。頌。偈。詩。一卷。銘。記。箴。歌。一卷。

續傳燈錄(三十六卷 南合濟弱扶北缺)

            不出編錄人名。彙目義門云。靈谷寺沙門居頂編。

    始自汾陽昭。終至天童禮。及諾庵肇。共三千一百一十八人。內一千二百零三人。有語見錄。一千九百零七人。但存名字。

傳法正宗記(十卷 南綺北回)

            宋明教禪師契嵩編修

    前有上皇帝書。及許收入藏中書。劄子。並題跋等。始祖釋迦如來表一卷。迦葉至六祖傳。共五卷。正宗分家列傳一千三百零四人。共二卷。旁出略傳二百五人。宗證略傳十一。共一卷。定祖圖一卷。

傳法正宗論(二卷 南回北綺)

            宋明教禪師契嵩編修

~p 1770-1771

  共有四篇。廣明達磨大師。的有師承。以破唐沙門神穖之妄譏毀。兼破付法藏因緣傳。

宗門統要續集(二十卷北作二十一卷 前有徑山希陵序耿延禧序 南漢惠北扶傾綺)

            宋建康沙門宗永集

            元保寍寺沙門清茂續集

    釋迦文佛。西竺應化聖賢。二十八祖。東土六祖。四祖旁出。凡八世。五祖旁出。凡三世。六祖下旁出。凡二世。應化聖賢。未詳嗣法。亡名古宿。南嶽下凡十一世。共二百四十八人。五百五十三則機緣。青原下凡十世。共二百六十四人。五百五十四則機緣。續南嶽下至十八世。共二百一十二則機緣。續青原下至十四世。 共四十七則機緣。

禪宗正脈(二十卷)勸賞

            明弘治真如寺沙門如〔氶/巴〕集

  於五宗機緣中。取其顯明簡直者集出。使人易曉。

禪宗頌古聯珠通集(二十一卷 前有張掄序 南雞田赤北缺)

            宋光孝寺沙門法應集 元沙門普會續集

            明中天竺住山沙門淨戒重校

~p 1772-1773

  初集機緣三百二十五則。作頌宗師一百二十二人。頌有二千一百首。續加機緣四百九十三則。作頌宗師四百二十六人。頌有三千零五十首。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一卷 前有明教嵩讚 南密北扶)

            嗣祖比丘宗寶編 靈谷住持淨戒重校

    韶州韋刺史。請師於大梵寺說法。師先說得法行由。次說摩訶般若波羅密義。並無相頌。次答實無功德之疑。次答願生西方之問(要人淨心則生淨土。不是說無西方也)。次示定慧一體不二。次示一行三昧。次示心不住法。道即流通。心若住法。名為自縛。次示教無頓漸。人有利鈍。次示坐禪元不著心。亦不著淨。亦不是不動。次示坐禪實義。次傳自性五分法身香。授無相懺悔。發四弘誓願。授無相三歸依戒。又說一體三身。及頌。

古尊宿語錄(四十八卷 中有阿育王山住持大觀序 南密勿多士北缺)

            賾藏主搜採 靈谷寺住持淨戒重校

    南獄讓。馬祖一。百丈海。黃蘗運。臨濟玄。興化獎。睦州蹤。南院顒。風穴沼。首山念。石門聰。汾陽昭。唐明嵩。慈明圓。南泉願。子湖神力蹤。趙州諗。雲門偃。楊岐會。道吾真。白雲端。佛照光。北澗簡。物初觀。晦機熙。笑隱訢。仲方倫。覺源曇(有宋濂藏衣塔銘)。五祖演。葉縣省。神鼎諲。翠岩芝。法華舉。佛眼遠。大隋真。投子同。鼓山晏。洞山初(嗣雲門)。智門祚(嗣香林)。雲峰悅(嗣大愚)。雲庵文(嗣黃龍南)。瑯琊覺(嗣汾陽)。雲門庵主(頌古)。

佛照禪師奏對語錄(宋孝宗時嗣大慧杲)

○黃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並宛陵錄一卷) 素

            唐河東裴休集並序

    即古尊宿語錄中重出。而稍略。

萬善同歸集(六卷) 史

            宋永明智覺禪師延壽述

    明眾善所歸。皆宗實相。

唯心訣(九紙餘) 素

            宋永明智覺禪師延壽述

  於中略標百二十種邪宗見解

定慧相資歌(四紙欠) 素

警世(二紙欠) 素

            宋永明智覺禪師延壽述

明覺禪師語錄(六卷 南回北綺)

~p 1776-1777

            明靈谷寺沙門淨戒重校

    上堂。舉古。勘辨。拈古。偈頌。讚等共六卷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十七卷 有耿延禧序及張浚序 南扶傾北漢惠)

            學徒若平集 淨戒重校

  上堂語六卷。開示法語三卷。小參示眾四卷。頌古一卷。拈古三卷。偈。頌。讚。一卷。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三十卷)說感武

            宋乾道門人蘊聞集

天目中峰和尚廣錄(三十卷)丁俊乂

            元至治門人慈寂集

真心直說(一卷) 敦

            元曹谿山老衲知訥述

  凡十五章。明正信。異名。妙體。妙用。乃至所往以釋疑問。後附誡初心學人文。又附皖山正凝禪師示蒙山法語。東山崇藏主送子行腳法語。蒙山示眾。蒙堂跋。

高麗國普照禪師修心訣(一卷) 敦

  直指心性本來同佛。既悟心已。或習輕。則用自性定慧門。或習重。則用隨相對治門。皆與先修後悟者不同。

~p 1778-1779

禪宗決疑集(一卷) 素

            元西蜀智徹述

  示提話頭工夫次第

【五賢首宗】

修大方廣佛華嚴法界觀門(已乏單本)

            唐終南山釋杜順集

  略有三重。真空第一。理事無礙第二。周徧含容第三。三中。又各辨十門。

華嚴法界玄鏡(一卷北作二卷 南青北百)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述

    即釋前法界觀門

注華嚴法界觀門(一卷 前後有裴休淨源二序 南青北跡)

            唐圭峰蘭若沙門宗密註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十二紙 南青北跡)

            唐京大薦福寺沙門法藏述

    一顯一體。謂自性清淨圓明體。二起二用。謂海印森羅常住用。法界圓明自在用。三示三徧。謂一塵普周法界徧。一塵出生無盡徧。一塵合容空有徧。四行四德。謂隨緣妙用無方德。威儀住持有則德。柔和質直攝生德。普代眾生受苦德。五入五止。謂照法清虛離緣止。觀人寂怕絕欲止。性起繁興法爾止。定光顯現無念止。

~p 1780-1781

事理玄通非相止。六起六觀。謂攝境歸心真空觀。從心現境妙有觀。心境祕密圓融觀。智身影現眾緣觀。多身入一鏡像觀。主伴互現帝網觀。後有淨源序。

華嚴金師子章(未有別行)

            唐京大薦福寺沙門法藏述

  因對武後問。借庭前金師子為喻。初明緣起。二辨色空。三約三性。四顯無相。五說無生。六論五教。七勒十玄。八括六相。九成菩提。十入涅槃。以顯華嚴教觀。

金師子章雲間類解(十三紙 南青北百)

            宋沙門淨源述

禪源諸詮集都序(四卷 前有惟大等四序) 敦

    亦名禪那理行諸詮集。圭峰山沙門宗密述。今但存序。大意先判三宗三教。然後會為一味。以息鬥諍。意則美矣。惜其未盡善也。夫論宗意教意。則不可有三。此圭公所知也。若論宗門教門。則非止局三。此圭公所昧也。又彼云南嶽天臺。依三諦之理。修三止三觀。教意雖最圓妙。然其趨入門戶次第。亦只是前之諸禪行相

~p 1782-1783

。此則似僅涉獵次第禪門。及童蒙止觀二書。絕未睹見大乘止觀。摩訶止觀者矣。今據大乘止觀。摩訶止觀。何嘗不頓同佛體。迥異諸門乎。又彼云諸部般若千餘卷經。及中百門論等。皆說破相教。智度論百餘卷。亦說此理。但論主通達不執。故復將大小乘法相。潛同後一真性宗。今問。智論。中論。皆龍樹所造也。何以一執一不執乎。又龍樹尚能通達不執。潛通後宗。佛說般若。豈反有執。止名破相乎。般若經云。菩薩欲具足一切佛法者。當學般若。謂之唯說破相。可乎。又彼云。心是名。知是體。譬如水是名。溼是體。尤為可笑。夫說水。口固不溼。即說溼。口豈溼哉。說心。固不得體。即說知。豈便得體哉。故古人云。知之一字。眾妙之門。又云。知之一字。眾禍之門。而圭公乃於能詮文字。妄分親疏。何耶。又彼云。法華且收二乘。至涅槃經。方普收六道。尤為可笑。調達授記。不收地獄乎。龍女成佛。不收畜生乎。妙莊悟道。不收邪見乎。散心稱名。童子聚沙。不收人天乎。又彼云。破相止說二諦。性宗則為三諦。是誠未究七種二諦五種三諦之旨者也。嗚呼!淺矣。

~p 1784-1785

原人論(八紙半 南青北跡)

            唐終南山草堂寺沙門宗密述

    斥迷執第一(習儒道者)。斥偏淺第二(習佛不了義教者)。直顯真源第三(佛了義實相教)。會通本末第四(會前所斥同一真源皆為正義)。

華嚴原人論解(四卷) 茲

            元長安大開元寺沙門圓覺述

    即解前論。科一卷。解三卷。

註華嚴七字經題法界觀門三十頌(二卷) 史

            元歸德法雲沙門琮湛集註

  右註。解夷門山廣智大師本嵩所述經題觀門偈頌。點示初機禪門眼目。

【六慈恩宗】

真唯識量

            宋永明壽禪師宗鏡錄中節出

八識規矩補註(二卷) 敦

            明魯庵沙門普泰註

六離合釋(附補註後)

【七密宗】

陀羅尼雜集(十卷 南封北卿)

            未詳撰者今附梁錄

~p 1786-1787

    第一卷。七佛所說神咒。並八菩薩所說神咒。合十五首。第二卷。釋摩男。阿難比丘。普賢菩薩等。共十八咒。卷第三。摩醓首羅天等。共咒十一首。文殊說四弘誓。虛空藏說四淨土妙行。觀世音說四攝法。救脫說四弘誓。跋陀和說八菩薩妙行。大勢至說四誓利益眾生。心無疲倦。得大勢說四事擁護作佛事者。堅勇說四菩薩妙行。並諸菩薩天龍。各各說偈。卷第四。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等。共咒二十一首。卷第五。除一切恐畏毒害伏惡魔陀羅尼等。共咒二十七首。卷第六。除腫陀羅尼等。共咒九首。五戒神名二十五。三歸神名有九。護伽藍神名十八。燒香散華等咒。共二十二首。卷第七。滅一切罪得一切所願陀羅尼等。共咒七十九首。卷第八。六字大陀羅尼經等。共咒二十二首。卷第九。阿吒婆拘上佛陀羅尼等。共咒十首。歎佛三昧經一段。卷第十。定志慧見陀羅尼等。共咒三十一首。

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二卷 有陳覺序 南營北封)

            宋北遼金河寺沙門釋道f集

  開示修行一真大法界心。及持誦準提咒法。然與準提三譯。及尊那經。並不全合。

~p 1788-1789

密咒圓因往生集(一卷 有賀宗壽序 南營北封)

            智廣慧真編集 金剛幢譯定

  集諸經神咒三十三段。華梵並書

【八律宗】

曇無德部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二卷北作四卷 南猶北存)

            唐沙門釋道宣撰

南海寄歸內法傳(四卷 南功北尹)

            唐沙門釋義淨撰

    凡四十章

說罪要行法

受用三水要行法

護命放生儀軌法(三法合卷 南功北桓)

            三法並義淨法師作

閱藏知津卷第四十二

~p 1791

閱藏知津卷第四十三

            北天目沙門釋智旭 彙輯

【雜藏 此方撰述第二之二】

【九纂集】

諸經要集(二十卷北作三十卷 南八縣家給北路俠槐)

            唐西明寺沙門道世玄惲撰

    三寶部第一。敬佛篇六緣。敬法篇八緣。敬僧篇三緣。敬塔部第二。有七緣。攝念部第三。有四緣。入道部第四。有四緣。吹讚部第五。有三緣。香燈部第六。有四

緣。受請部第七。有八緣。受齋部第八。有二緣。破齋部第九。有二緣。富貴部第十

~p 1792-1793

。有二緣。貧賤部第十一。有五緣。獎導部第十二。有七緣。報恩部第十三。有三緣。放生部第十四。有四緣。興福部第十五。有六緣。擇交部第十六。有五緣。思慎部第十七。有五緣。六度部第十八。佈施篇有七緣。持戒篇有二緣。忍辱篇有三緣。精進篇有三緣。禪定篇有二緣。智慧篇有二緣。業因部第十九。有五緣。欲蓋部第二十。有三緣。四生部第二十一。有六緣。受報部第二十二。有九緣。十惡部第二十三。有十緣。詐偽部第二十四。有六緣。惰慢部第二十五。有三緣。酒肉部第二十六。有三緣。占相部第二十七。有三緣。地獄部第二十八。有八緣。送終部第二十九。有九緣。雜要部第三十。有十三緣。

經律異相(五十卷 南路至戶北經至相)

            梁沙門僧旻寶唱等撰

    天部上下(一二卷)。地部(三)。應始終佛部第一(四)。應身益物佛部第二(五)。現涅槃後事佛部第三。造佛舍利塔第一。造佛形像第二。法滅盡第三(六) 

~p 1794-1795

。外緣佛部第四(七)。自行菩薩部第一(八)。外化菩薩部第二(九)。隨機現身上菩薩部第三(十)。隨機現身下菩薩部第四(十一)。出家菩薩僧部第一(十二)。聲聞無學第一僧部第二(十三)。聲聞無學第二僧部第三(十四)。聲聞無學第三僧部第四(十五)。聲聞無學第四僧部第五(十六)。聲聞無學第五僧部第六(十七)。聲聞無學第六僧部第七(十八)。聲聞不測淺深僧部第八(十九)。聲聞學人僧部第九(二十)。聲聞行惡行僧部第十(二十一)。聲聞無學沙彌僧部第十一(二十二)。聲聞無學尼僧部第十二(二十三)。轉輪聖王諸國王部第一(二十四)。行菩薩道上諸國王部第二(二十五)。行菩薩道下諸國王部第三(二十六)。行聲聞道上諸國王部第四(二十七)。行聲聞道中諸國王部第五(二十八)。行聲聞道下諸國王部第六(二十九)。諸國王夫人部(三十)。行菩薩道諸國王子部上(三十一)。行菩薩道下諸國太子部中(三十二)。學聲聞道諸國太子部下(三十三)。諸國王女部(三十四)。得道長者部上(三十五)。雜行長者部下(三十六)。優婆塞部(三十七)。優婆夷部(三十八)。外道仙人部(三十九)。梵志部(四十)。婆羅門部(

~p 1796-1797

四一)。居士部(四十二)。估客部(四十三)。男庶人部上(四十四)。女庶人部下(四十五)。鬼神部(四十六)。雜獸畜生部上(四十七)。禽畜生部中。蟲畜生部下(四十八)。地獄部上(四十九)。地獄部下(五十。 並引大小諸經中事相。以示勸誡。

法苑珠林(百卷 前有李儼字仲思序 南勒至時北高至祿)

            唐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劫量篇第一。小劫有六部。一述意。二疫病。三刀兵。四饑饉。五相生。六對除。大劫有四部。一時量。二時節。三壞劫。四成劫。三界篇第二。初明四洲有十二部。述意乃至優劣。次明諸天有二十二部。辨位。乃至送終。日月篇第三。有十三部。述意。乃至地動。六道篇第四。諸天四部。述意。至報謝。人道八部。述意。至受苦。脩羅七部。述意。至戰鬥。鬼神十一部。述意。至舍宅。畜生十部。述意。至好醜。地獄八部。述意。至誡勖。千佛篇第五。七佛九部。述意。至久近。因緣三部。述意。引證。業因。種姓四部。述意。至求婚。降胎六部。述意。至獎導。出胎八部。述意。至校量。侍養三部。述意。養育。善徵。占相八部。述意。至百福。遊學四部

~p 1798-1799

。述意。至校量。納妃六部。述意。至神異。厭苦四部。述意。至厭欲。出家十部。述意。至會同。成道十部。述意。至變化。說法三部。述意。赴機。說益。涅槃五部。述意。至弟子。結集二部。述意。結集。敬佛篇第六。有七部。述意。乃至觀音。於中第四彌陀又六部。述意。至引證。第五彌勒又五部。述意。至發願。敬法篇第七。有六部。述意。乃至謗罪。敬僧篇第八。有四部。述意。乃至違損。致敬篇第九。有六部。述意。乃至儀式。福田篇第十。有三部。述意。優劣。平等。歸信篇第十一。有三部。述意。小乘。大乘。士女篇第十二。俗男三部。述意。誡俗。勸導。俗女二部。述意。奸偽。入道篇第十三。有四部。述意。至引證。慚愧篇第十四。有二部。述意。引證。獎導篇第十五。有四部。述意。乃至業因。說聽篇第十六。有九部。述意。乃至利益。見解篇第十七。有二部。述意。引證。宿命篇第十八。有四部。述意。乃至五通。至誠篇第十九。有八部。述意。乃至濟難。神異篇第二十。有五部。述意。乃至雜異。感通篇第二十一。有二部。述意。聖跡。住持篇第二十二。有十部。述意。乃至鬼神。潛道篇第二十三。有二部。述意。引證。妖怪篇第二十四。有二

~p 1800-1801

部。述意。引證。變化篇第二十五。有三部。述意。通變。厭欲。眠夢篇第二十六。有五部。述意。乃至無記。興福篇第二十七。有八部。述意。乃至洗僧。攝念篇第二十八。有二部。述意。引證。發願篇第二十九。有二部。述意。引證。法服篇第三十。有六部。述意。乃至違損。然燈篇第三十一。有二部。述意。引證。懸旛篇第三十二。有二部。述意。引證。華香篇第三十三。有二部。述意。引證。唄讚篇第三十四。有四部。述意。引證。讚歎。音樂。敬塔篇第三十五。有六部。述意。乃至修故。伽藍篇第三十六。有三部。述意。營造。致敬。舍利篇第三十七。有五部。述意。乃至感福。供養篇第三十八。有二部。述意。引證。受請篇第三十九。有九部。述意。乃至施福。輪王篇第四十。有五部。述意。至育王。君臣篇第四十一。有六部。述意。至王都。納諫篇第四十二。有二部。述意。引證。審察篇第四十三。有四部。述意。審怒。審過。審學。思慎篇第四十四。有五部。述意。乃至慎過。儉約篇第四十五。有二部。述意。引證。懲過篇第四十六。亦二部。和順篇第四十七。有五部。述意

~p 1802-1803

。乃至和事。誡勖篇第四十八。有六部。述意。乃至雜誡。忠孝篇第四十九。有五部。述意。乃至業因。不孝篇第五十。有四部。述意。乃至棄父。報恩篇第五十一。有二部。述意。引證。背恩篇第五十二。亦二部。善友篇第五十三。亦二部。惡友篇第五十四。亦二部。擇交篇第五十五。亦二部。眷屬篇第五十六。有四部。述意。乃至離著。較量篇第五十七。有七部。述意。乃至方土。機辯篇第五十八。有三部。述意。菩薩。羅漢。愚戇篇第五十九。有三部。述意。般陀。雜癡。詐偽篇第六十。有六部。述意。乃至詐畜。惰慢篇第六十一。有二部。破邪篇第六十二。亦二部。富貴篇第六十三。亦二部。貧賤篇第六十四。有五部。述意。至貧女。債負篇第六十五。有二部。述意。引證。諍訟篇第六十六。亦二部。謀謗篇第六十七。有五部。述意。乃至宿障。咒術篇第六十八。有七部。述意。乃至雜咒。祭祠篇第六十九。有三部。述意。獻佛。祭祠。占相篇第七十。有二部。祈雨篇第七十一。有四部。述意。乃至河海。園果篇第七十二。有五部。述意。乃至種子。漁獵篇第七十三。有二部。慈悲篇

~p 1804-1805

第七十四。有五部。述意。乃至觀苦。放生篇第七十五。有二部。救厄篇第七十六。有五部。述意。乃至獸王。怨苦篇第七十七。有五部。述意。乃至雜難。業因篇第七十八。有五部。述意。乃至引證。受報篇第七十九。有十二部。述意。乃至住處。罪福篇第八十。有四部。述意。乃至福行。欲蓋篇第八十一。有二部。五欲。五蓋。四生篇第八十二。有五部。述意。乃至五生。十使篇第八十三。有四部。述意。乃至斷障。十惡篇第八十四。有十三部。述意。業因。果報。殺生。乃至邪見。六度篇第八十五。有六部。佈施。乃至智慧。懺悔篇第八十六。有六部。述意。乃至洗懺。受戒篇第八十七。有七部。一述意。二勸持。三三皈。四五戒。五八戒。六十善。七三聚。破戒篇第八十八。有二部。受齋篇第八十九。有二部。破齋篇第九十。亦二部。賞罰篇第九十一。亦二部。利害篇第九十二。亦二部。酒肉篇第九十三。有三部。述意。飲酒。食肉。穢濁篇第九十四。有四部。述意。五辛。嚏氣。便利。病苦篇第九十五。有六部。述意。引證。瞻病。醫療。安置。歛念。捨身篇第九十六。有二部。送

~p 1806-1807

終篇第九十七。有四部。述意。捨命。遺送。受生。法滅篇第九十八。有九部。述意。五濁。時節。度女。佛鉢。訛替。破戒。諍訟。損法。雜要篇第九十九。有十部。述意。四依。四果。四食。淨口。鳴鐘。入眾。求法。衰相。雜行。傳記篇第一百。有六部。述意。翻譯。雜集。般若。興福。歷算。

釋迦譜(十卷 南將相北書)

            蕭齋釋僧祐撰

    釋迦始祖劫初剎利相承姓緣譜第一。賢劫初姓瞿曇緣譜第二。六世祖始姓釋迦氏緣譜第三。降生釋種成佛緣譜第四。在七佛末種姓眾數同異譜第五。同三千佛緣譜第六。內外族姓名譜第七。弟子姓釋緣譜第八。四部名聞弟子譜第九。從兄調達出家緣記第十。從弟阿那律跋提出家記第十一。弟孫陀羅難陀出家緣記第十二。子羅云出家緣記第十三。姨母大愛道出家緣記第十四。父淨飯王泥洹記第十五。母摩耶夫人記第十六。姨母大愛道泥洹記第十七。釋迦種滅宿業緣記第十八。竹園精舍緣記第十九。祇洹精舍緣記第二十。髮爪塔緣記第二十一。天上四塔緣記第二十二。優填王造栴檀

~p 1808-1809

像記第二十三。波斯匿王造金像記第二十四。阿育王弟出家造石像記第二十五。留影在石室記第二十六。雙樹般涅槃記第二十七。八國分舍利記第二十八。天上龍宮舍利寶塔記第二十九。龍宮佛髭塔記第三十。阿育王造八萬四千塔記第三十一。塔宿緣記第三十二。法滅盡緣記第三十三。法滅盡相記第三十四。已上並兼引大小乘經律。以明化跡。

釋迦氏譜(一卷 南相北壁)

            唐釋道宣撰

  一敘所依賢劫。二敘氏族根源。三敘所託方土。四敘法王化相。五敘聖凡後胤。大意與前譜同。而文簡略。

釋迦方誌(二卷北作三卷 南相北壁)

            唐釋道宣撰

  封疆篇第一。統攝篇第二。中邊篇第三。遺跡篇第四。具明五印度百五十餘國中佛事。並是西域記中錄出。遊履篇第五。略明十六人往西求法。時住篇第七。教相篇第八。紀歷代所立寺數。所譯經數。所度僧尼之數。

~p 1810-1811

翻譯名義集(十四卷 前有周敦義序) 貢新

            宋姑蘇景德寺法雲編

  十種通號第一。諸佛別名第二。乃至寺塔壇幢第六十四。並舉梵名。而釋其義。

大明三藏法數(四十卷 北昆池碣石南缺)

            明天竺山沙門一如集

教乘法數(四十卷 前有道遐序) 穡俶載南

            明會稽沙門圓淨集

  始從一數。終至八萬四千。各列名。略引釋之。

禪林寶訓(四卷) 黍

            宋沙門妙喜竹菴共集

東吳沙門淨善重集

    凡三百篇。大概使學者削勢利人我。趨道德仁義。

緇門警訓(十卷 前有空谷隆序) 陟

            明嘉禾沙門如巹續集

  始自溈山警策。終於梁皇捨道事佛詔。凡二百餘首。

百丈清規(八卷 前有正統年胡瀅等請重刊奏本並元朝劄付) 黜

~p 1812-1813

            元至元聖壽寺沙門德煇重編 大訴校正

  分為九章。大抵多是世諦流布。不唯非佛世芳規。亦且非古百丈風格矣。

【十傳記】

佛祖統紀(四十五卷 南城昆池碣北缺)

            宋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

    前有通例一卷。釋迦本紀一。西土二十四祖紀二。東土九祖紀三。興道下八祖紀四。諸祖旁出世家五。諸師列傳六。諸師雜傳七。未詳承嗣傳八。歷代傳教表九。佛祖氏繫表十。山家教典志十一。淨土立教志十二。諸宗立教志十三。三世出興志十四。三界名體志十五。法門光顯志十六。法運通塞志十七。名文光教志十八。歷代會要志十九。

佛祖歷代通載(三十六卷 前有翰林虞集序比丘覺岸序) 畝我藝黍

            元大中祥符寺華亭念常集

  目錄一卷。七佛偈。及彰所知論。一卷。從第二卷至二十二卷。載盤古乃至元朝至正年間一切三教事蹟。今分為三十四卷。

歷代三寶記(十五卷 南主雲北營桓)

~p 1814-1815

            隋開皇十七年翻經學士費長房撰

  初三卷。上列甲子。係以帝年。下注佛生。出家。成道。入滅。乃至孔子初生問禮獲麟等事。訖至開皇時。佛法東流。翻譯次第。次九卷。詳記歷代譯師所譯經典。次一卷。大乘錄入藏目。次一卷。小乘錄入藏目。後一卷。開皇三寶錄總目。

高僧傳(十四卷 南輦驅北伊尹)

            梁嘉祥沙門釋慧皎撰

    序云。始於漢明帝永平十年。終至梁天監八年。凡四百五十三載。二百五十七人。又旁出附見者。二百三十九人。開其德業。大為十例。一曰譯經。二曰義解。三曰神異。四曰習禪。五曰明律。六曰遺身。七曰誦經。八曰興福。九曰經師。十曰唱導。譯經始攝摩騰。終求那毗地。共三十五人。義解始朱士行。終曇斐。共百人。神異始佛圖澄。終釋保誌。共二十人。習禪始竺僧顯。終釋慧明。共二十一人。明律始釋慧猷。終釋僧佑。共十三人。忘身始僧群。終曇弘。共十一人。誦經始曇邃。終道琳。共二十一人。興福始慧達劉薩訶。終法悅。共十四人。經師始帛法橋。終釋慧忍。共十一人。唱導始道照。終法鏡。共十人。

~p 1816-1817

續高僧傳(三十一卷北作四十卷 南轂至世北佐至衡)

            唐釋道宣撰

    序云。始距梁之初運。終唐貞觀十有九年。一百四十四載。包括岳瀆。歷訪華夷。正傳三百三十一人。 附見一百六十人。大為十例。一譯經。二義解。三習禪。四明律。五護法。六感通。七遺身。八讀誦。九興福。十雜科。譯經始僧伽婆羅。終僧那提。正十五人。義解始法申。終義褒。正百六十一人。習禪始僧副。終慧明。正九十八人。明律始法超。終曇光。正二十九人。護法始曇無最。終慈藏。正十八人。感通始勒那鉢提。終淨辯。正百十八人。遺身始法凝。終道休。正十二人。讀誦始志湛。終寶相。正十四人。興福始明達。終慧雲。正十二人。雜科聲德始慧明。終寶巖。正十二人。

有宋高僧傳(三十卷 前有進傳表及批答 南祿侈富北宅曲阜)

            宋沙門贊寍智輪同奉勅撰

  譯經始唐義淨。終唐滿月。正三十二人。義解始唐窺基。終宋義寂。正七十一人。習禪始唐弘忍。終宋德韶。正百三人。明律始唐道宣。終周澄楚。正五十八人

~p 1818-1819

。護法始唐威秀。終周道丕。正十八人。感通始後魏檀特師。終宋法圓。正八十九人。遺身始唐僧藏。終宋懷德。正二十二人。讀誦始隋行堅。終宋守真。正四十二人。興福始周法成。終宋師律。正五十人。雜科聲德始南宋智一。終宋宗淵。正四十五人。

法顯傳(一卷 南兵北微)

            東晉沙門法顯。自記遊天竺事。

大唐西域記(十二卷北作十卷 前有尚書左僕射燕國公序 南千兵北孰)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大總持寺沙門釋辯機撰

  記往還。共一百三十八國中風土。及佛法靈跡。唯摩竭陀國最詳。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十卷 有沙門釋彥悰序 南高北奄)

            唐昭仁寺沙門慧立本 釋彥悰箋

    即玄奘大師始終事蹟也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二卷 南兵北尹)

            唐三藏法師義淨撰

  總有五十六人。又重歸南海傳。有師資四人。

比丘尼傳(四卷北作二卷 南功北微)

~p 1820

            梁莊嚴寺釋寶唱撰

  起晉咸和。訖梁普通。凡六十五人。

神僧傳(九卷 北城南缺)

            不出編錄人名

  始自漢摩騰。終元膽巴。凡二百八人。

閱藏知津卷第四十三

~p 1821

閱藏知津卷第四十四

            北天目沙門釋智旭 彙輯

【雜藏 此方撰述第二之三】

【十一護教】

弘明集(十四卷 南車駕北八縣)

            梁釋僧佑撰

    牟子理惑論三十七篇。正誣論(未詳作者)。宗炳明佛論。一名神不滅論。孫綽喻道論。宗居士炳答何承天書難白黑論。顏光祿延之難何承天達性論。羅君章更生論。鄭道子神不滅論。遠法師沙門不拜王者論五篇。遠法師答何鎮南難沙門袒服

~p 1822-1823

論。遠法師答桓玄明報應論。遠法師三報論。道恆法師釋駁論。明僧紹正二教論。周剡顒難張長史融門論。謝鎮之折夷夏論。朱昭之難夷夏論。朱廣之諮夷夏論。慧通法師駁夷夏論。僧愍法師戎華論。玄光法師辯惑論。記室劉勰滅惑論。僧順法師析三破論。大樑皇帝立神明成佛義記。並吳興沈績作序注。 蕭琛難範縝神滅論。曹思文難範縝神滅論。並二啟詔答。大樑皇帝勅答臣下神滅論。莊嚴寺法雲法師。與公王朝貴書。並公王朝貴六十二人答。何令尚之。答宋文皇帝讚揚佛教事。高明二法師。答李交州淼難佛不見形事(並李書)。司徒文宣王書。與孔中丞稚珪釋疑惑。並箋答。恆標二公。答姚主勸罷道書(並書)。 僧〔(丰*力)/石〕。僧遷。鳩摩。答姚主奏(並書)。 遠法師答桓玄勸罷道書(並書)。 釋僧巖答劉青州勸還俗書(並劉答往返六首)。習鑿齒與釋道安書。譙王書論孔釋。張新安答。鄭道子與禪師書論踞食。范伯倫書與王司徒論踞食。義法師答范伯倫書(並範重答)。范伯倫與生

~p 1824-1825

觀二法師書。范伯倫踞食表。並詔往返四首。晉尚書何充等。執沙門不應敬王者奏三首。並詔二首。桓玄與八座書。論道人敬王事。並八座答。桓玄與王令書論敬王事。並王令答。往返八首。廬山遠法師。答桓玄論沙門不應敬王者書一首(並桓玄書二首)。 桓玄詔沙門不復敬天子。並卞嗣之等答。往返五首。遠法師與桓玄論料簡沙門書一首(並桓玄教一首)。支道林法師。與桓玄論州符求沙門名籍書一首。天保寺釋道盛。啟齊武帝論檢試僧事。L嘉賓奉法要。顏延之庭詰二章。王該日燭。竺道爽檄泰山文。釋智靜檄魔文。釋寶林破魔露布文。釋僧佑弘明論。

廣弘明集(三十卷南作三十三卷北作四十卷 南駕至策北家至兵)

            唐終南山釋道宣撰

    歸正篇第一。始商太宰問孔子聖人。終釋彥悰通極論。凡十五篇。辨惑篇第二。始魏陳思王辨道論。終唐李師政內德論。凡十八篇。佛德篇第三。始支道林佛像讚。終舍利感應記。凡六十餘首。法義篇第四。始晉戴安公釋疑論。終釋明濬答博士柳宣書。凡七十餘首。僧行篇第五。始東晉丘道護支曇諦誄。終百官駁儀表啟狀

~p 1826-1827

等。及詔所親表啟論等。凡五十餘首。慈濟篇第六。始沈休文究竟慈悲論。終梁武帝斷酒肉文。凡五首。戒功篇第七。始遠公與劉遺民書。終南齊文宣公淨行法門。凡十首(淨住子淨行法門。始皇覺辨德門第一。終發願莊嚴門第三十一。即慈悲懺之所宗也)。啟褔篇第八。始諸帝與太山朗法師書。終唐太子西明寺鐘銘。凡四十餘首。悔罪篇第九。始梁簡文謝勅為建涅槃懺啟。終梁陳皇帝依經悔過文。凡十五首。統歸篇第十。梁武帝淨業賦。並序。梁高祖孝思賦。梁宣帝遊七山寺賦。梁王錫宿山寺賦。魏高允鹿苑賦。李顒大乘賦。並序。釋慧命詳玄賦。蕭子雲玄圃園講賦。釋真觀夢賦。江淹傷愛子賦。無為論。釋道安檄魔文。魔主報檄。破魔露布文。平魔赦文。平心露布文。晉沙門支道林讚佛詩八首。終宣法師秋日遊東山寺尋硃曇二法師一首。凡一百五十八首。

集古今佛道論衡實錄(四卷 南給北壁)

            唐終南山釋道宣撰

  後漢隆法道士表請角試事第一。乃至唐天子在司成宣範義頵宅難莊易義第三十三。皆辨釋老優劣事。

~p 1828-1829

續集古今佛道論衡(一卷 南給北壁)

            唐沙門智昇撰

  西域天竺國事。出後漢列傳七十八。

集神州塔寺三寶感通錄(三卷北作四卷 南兵北富)

            唐麟德元年終南山釋道宣撰

  初明舍利表塔。共緣二十。第二靈像垂降。共緣五十。第三引聖寺。瑞經。神僧。聖寺十二。瑞經三十八。神僧三十。

集沙門不應拜俗等事(六卷 有太原王隱容字少微序 南冠北縣)

            唐弘福寺沙門釋彥悰纂錄

  故事篇第一上。共十八首。故事篇下。共十四首。聖朝議不拜篇第二上下。聖朝議拜篇第三上。各有彈詞。議拜篇下。結成不拜。

破邪論(二卷 有虞秘書序及上殿下啟 南冠北微)

            唐沙門釋法琳撰

廣破傅奕邪說

辯正論(八卷北作九卷 有陳子良序 南陪北旦)

            唐沙門釋法琳撰 東宮學士陳子良注

~p 1830-1831

    三教治道篇第一上下。十代奉佛篇第二上下。佛道先後篇第三。釋李師資篇第四。十喻篇第五。答傅道士十異。九箴篇第六。答外九迷論。 氣為道本篇第七。信毀交報篇第八。品藻眾書篇第九。儒推孝經。佛備眾典。出道偽謬篇第十。略明八謬。歷世相承篇第十一。略辨九事。歸心有地篇第十二。引梁武帝捨道勅文。及蕭綸等受菩薩戒啟。後有法琳與尚書右僕射蔡國公書。

十門辯惑論(二卷 南冠北微)

            唐興善寺沙門釋復禮撰

    通力上感門一。應形俯化門二。淨穢土別門三。迷悟見殊門四。顯實得記門五。反經讚道門六。觀業救捨門七。隨教抑揚門八。化佛隱顯門九。聖王興替門十。答太子文學權無二釋典稽疑。

甄正論(三卷 南輦北微)

            唐佛授記寺沙門玄嶷撰

    廣破靈寶等經。天尊等名之偽。

護法論(一卷 南營北旦)

~p 1832-1833

            宋無盡居士張商英述

  廣破歐陽修謗佛邪說。申明佛理。後附李長者昭化院記。及徐師川跋。鄭德輿後序。

鐔津文集(二十卷) 孟軻

            宋明教禪師契嵩撰

    初一卷。目錄。並行業記。前三卷。即輔教篇重出。第四卷。皇極論。及中庸解五篇。第五至第七卷。論原四十篇。雜著六篇。第八卷。雜著六篇。萬言書一封。第九卷。書。啟。共十三封。第十卷。書。啟。狀。共四十四封。第十一卷。敘十四篇。又九篇。第十二卷。志。記。銘。碑。十二篇。第十三卷。碑。記。銘。表。辭七篇。述。題。書。贊。傳。評。十二篇。第十四至十六卷。非韓三十篇。第十七卷。古律詩六十首。第十八卷。唱和詩六十九首。第十九卷。諸師序。讚。詩。題。疏。並後序。

輔教篇(三卷 南回北漢)

            宋明教禪師契嵩撰

  原教。勸書三篇。廣原教(並序二十六篇)。孝論(並序一十三篇)。壇經贊。真諦無聖論(元在嘉祐集中)。

元至元辯偽錄(五卷 有張伯淳序貴吉祥序 南營北嶽)

~p 1834-1835

            元雲峰禪寺沙門祥邁奉勅實錄撰

  妄立天尊偽第一。乃至偷佛神化偽第十四。並後記(共二卷)。當時侵奪僧寺。及辨論勅復事實(二卷)。聖旨焚毀諸路偽道藏經之碑。下火文。如意答石介怪記。聖旨特建釋迦舍利靈通之塔碑文(共一卷)。

三教平心論(二卷) 黜

            元靜齋學士劉謐撰

  先明三教並是勸人止惡行善。不可偏廢。次明極功淺深不同。後廣破韓愈之說。並破歐陽程朱之說。

折疑論(五卷 前有屈蟠序) 茲

            比丘子成號妙明著。西域師子比丘述註敘問第一。聖生第二。言佛降誕之跡。問佛第三。答不稱姓名而稱佛之問。喻舉第四。喻明佛經非是繁而不要。宗師第五。言古今帝王賢士皆宗師佛。通相第六。通明佛之妙相。論孝第七。拒毀第八。評儀第九。舉問第十。答事鬼知死之問。解惑第十一。解夷夏之惑。釋謗第十二。辨施第十三。殊見第十四。隨宜第十五。優劣第十六。先知第十七。謂漢明以前。已

~p 1836-1837

先有知佛者。尊釋篇第十八。客方崇佛。言符第十九。吻合三教之理。會名第二十。會同三教聖人之名。

【十二音義】

一切經音義(二十五卷北作二十六卷 前有道宣序 南雲亭雁北郡秦並)

            唐翻經沙門玄應撰

    卷一。華嚴。大集。日藏。月藏。大威德。法炬。六經。卷二。大涅槃經。卷三。般若十部。卷四。見實等十九經。卷五。海龍王等六十四經。卷六。法華經。卷七。正法華等四十四經。卷八。維摩等七十一經律。卷九。智度論。卷十。般若燈等十論。卷十一。正法念等四經。卷十二。長阿含等十五經。卷十三。般泥洹等八十七經。卷十四。四分律。卷十五。十誦。僧祇。五分。三律。卷十六。善見等二十一律。卷十七。阿毗曇等五論。卷十八。成實等十六論。卷十九。佛本行集。撰集百緣。卷二十。陀羅尼等二十八集。卷二十一。大菩薩藏等十三經。卷二十二。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三。顯揚等十論。卷二十四。阿毗達磨俱舍論。卷二十五。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p 1838-1839

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音義(二卷北作四卷 有序 南塞北並)

            唐京兆靜法寺沙門慧苑述

紹興重雕大藏音(三卷 前有柳豫序 南塞北百)

            宋精嚴寺釋處觀集

    略如字彙。共一百七十四部。

【十三目錄】

出三藏記集(十五卷北作十七卷 有序 南跡百北戶封)

            梁釋僧祐撰

    卷一集三藏緣記第一。十誦律五百羅漢出三藏記第二。菩薩處胎經出八藏記第三。梵漢譯經文字音義同異記第四。前後出經異記第五。卷二新集撰出經律論錄第一。新集條解異出經錄第二。卷三新集安公古異經錄第一。失譯經錄第二。涼土異經錄第三。關中異經錄第四。新集律分為五部記錄第五。十八部記錄第六。漢地四部記錄第七。卷四新集續撰失譯雜經錄。卷五新集鈔經經錄第一。安公疑經錄第二。新集疑經錄第三。安公注經及雜經志錄第四。小乘迷學竺法度造異儀記第五。長

~p 1840-1841

安叡法師喻疑第六。卷六至十一共經序一百十篇。卷十二雜錄序十篇。卷十三至十五共傳三十二篇。

眾經目錄(七卷今作六卷 南郡北宗)

            隋翻經沙門法經等奉勅撰

    大乘脩多羅藏錄第一(有六分)。一譯一。異譯二。失譯三。別生四。疑惑五。偽妄六。 小乘脩多羅藏錄第二(六分如前)。大乘毗尼藏錄第三(六分如前)。 小乘毗尼藏錄第四(六分如前)。大乘阿毗曇藏錄第五(六分如前)。小乘阿毗曇藏錄第六(六分如前)。佛滅度後撰集錄第七。西方聖賢一。此土鈔集二。傳記錄第八。西域。此方。著述錄第九。西域。此方。

眾經目錄(五卷 有序 南百北嶽)

            隋仁壽年翻經沙門及學士等撰

  單本第一。重翻第二。別生第三。賢聖集傳第四。疑偽第五。

大唐內典錄(十一卷北作十六卷 有序 南並嶽北侈富)

            唐沙門釋道宣撰

  歷代眾經傳譯所從錄第一。翻本單重人代存亡錄第二。總撮入藏錄第三。舉要轉讀錄第四。有目缺本錄第五。道俗述作注解錄第六。支派陳化錄第七。疑偽經論

錄第八。錄目終始序第九。應感興敬錄第十。續錄一卷。

~p 1842-1843

武週刊定眾經目錄(十五卷 有序 南郡秦北宗泰)

            唐沙門明佺等撰

  大乘單譯經目(一)。重譯經目(二三四五)。大乘律論目(六)。小乘單譯經目(七)。重譯經目(八)。小乘律論賢聖集傳(十)。大小乘失譯經目(十一)。闕本經目(十二)。見定入藏流行目上下(十三十四)。附刊定偽經目錄一卷

古今譯經圖記(四卷 南嶽北輕)

            唐翻經沙門靖邁撰

  始自漢明帝時摩騰尊者。終於唐太宗時玄奘法師。各敘其所譯經論。

續古今譯經圖記(一卷 南嶽北輕)

            唐開元庚午歲沙門智昇撰

  始自唐貞觀時沙門智通。終於開元時金剛智國師。

開元釋教錄(舊二十卷南作二十五卷北作三十卷 南宗泰岱禪北車駕肥)

            唐西崇福寺沙門智昇撰

    總括群經錄上(分為十卷)。別分乘藏錄下。更為七。有譯有本錄第一。一千

~p 1844-1845

一百四十二部。五千四十八卷。有譯無本錄第二。支派別行錄第三。刪略繁重錄第四。補闕拾遺錄第五。疑惑再詳錄第六。偽妄亂真錄第七。有譯有本中。又為三。一菩薩三藏錄。二聲聞三藏錄。三聖賢傳記錄(已上共為十一卷)。入藏錄三卷

開元釋教錄略出(四卷北作五卷 南禪北輕)

            唐西崇福寺沙門智昇撰

    即前入藏錄。用千字文編定。

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十卷 前有釋克己及淨伏序 南紫北禪)

            元講經論沙門慶吉祥等奉詔集

    初總標年代。括人代之宏綱。自漢明戊辰。迄至元乙酉。凡一千二百十九年。歷朝二十二代。譯師一百九十四人。所出三藏一千四百四十部。五千五 百四十六卷。二別約歲時。分記錄之殊異。三略明乘藏。顯古錄之梯航。開元錄所紀。一千一十 六部。四千五百七卷。貞元錄所紀。一百二十七部。二百四十二卷。祥符錄所紀。二百部。三百八十四卷。景祐錄所紀。十九部。百五十卷。弘法錄。及拾遣編。七十五部。百五十六卷。四廣列名題。彰今目之倫序。初契經藏。分菩薩。聲聞。

~p 1846-1847

菩薩藏中。又分顯密。顯中先列般若等五大部。略同南北兩藏。二調伏藏。亦分菩薩。聲聞。三對法藏。亦分菩薩。聲聞。於中先出梵語經題。次出此間經題。後出譯人及品數。

大藏聖教法寶標目(十卷 前有王古序偈及釋克己序 南門北岱)

            元清源居士王古撰

  即依勘同總錄略標各經卷帙。及品數大旨。

大明重刊三藏聖教目錄(三卷 南塞北缺)

    即南藏目錄分十七科。一般若部。二寶積部。三大集部。四華嚴部。五涅槃部。六五大部外重譯經。七單譯經。八小乘阿含部。九小乘單譯經。十宋元入藏諸大小乘經。十一西土聖賢撰集。十二大乘律。十三小乘律。十四大乘論。十五小乘論。十六續入藏諸論。十七此方撰述。

【十四序讚詩歌】

大明太宗文皇帝制製序文(一卷 北主南缺)

諸佛世尊如來菩薩尊者神僧名經(四十卷 北雲亭雁門南缺)

~p 1848-1849

諸佛世尊如來菩薩尊者神僧名稱歌曲(五十一卷 北紫至城南缺)

【十五應收入藏此土撰述】

大方廣佛新華嚴經論(四十卷今合經百二十卷)

            唐太原方山長者李通玄造論

            唐福川開元寺沙門志寍釐經合論

略釋新華嚴經修行次第決疑論(四卷)

            大唐北京李通玄撰

解迷顯智成悲十明論(一卷)

            唐太原李通玄撰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疏(一卷)

            唐太原大崇福寺沙門澄觀述

維摩詰所說經無我疏(十二卷)

            明天臺山幽谿沙門傳燈著

法界聖凡水陸勝會修齋儀軌(六卷)

            宋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

            明古杭雲棲沙門袾宏重訂

念佛三昧寶王論(三卷)

            唐紫閣山草堂寺沙門飛錫撰

淨土或問

~p 1850-1851

            元師子林天如和尚說 小師善遇編

寶王三昧念佛直指(四卷)

            四明鄞江沙門妙叶集

西齋淨土詩(二卷)

            明四明沙門梵琦著

淨土生無生論(一卷)

            明天臺山幽谿沙門傳燈撰

西方合論(十卷可作六卷)

            明荷葉庵石頭道人袁宏道撰述

樂邦文類(六卷可作十二卷)

            宋四明石芝沙門宗曉編次

龍舒淨土文(十卷)

            宋國學進士王日休譔

往生集(三卷)

            明古杭雲棲沙門袾宏輯

西方發願文

            明古杭雲棲沙門袾宏著並釋

四明尊者教行錄(七卷)

            宋沙門宗曉述

十不二門指要鈔詳解

~p 1852-1853

            唐荊谿尊者湛然釋籤

            宋四明尊者知禮鈔

            宋武林沙門可度詳解

三千有門頌略解

永嘉禪宗集註(可作四卷)

            明天臺山幽谿沙門傳燈重編並註

傳佛心印記註

心賦註(四卷)

            宋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石門文字禪(三十卷)

            宋江西筠谿石門寺沙門釋德洪覺範著

智證傳(十卷可作五卷 附寶鏡三昧)

            宋寂音尊者惠洪覺範撰  門人覺慈編

正法眼藏(三卷)

            宋徑山大慧禪師宗杲集並著語

大慧書(二卷)

            宋徑山沙門釋宗杲撰

雪巖欽禪師語錄

高峰妙禪師語錄

天如則禪師語錄

~p 1854-1855

楚石琦禪師語錄

紫柏老人全集(三十卷 前有憨山大師並居士李日華序)

            明徑山沙門釋真可撰

方便語

            明憨山德清著

壽昌經禪師語錄(二卷)

            門人元來集

唯識開蒙

            元義臺寺宗法圓明通濟大師雲峰集

林間錄(二卷)

            宋明白庵釋惠洪撰

羅湖野錄(二卷)

            宋江西沙門曉瑩集

大慧普覺禪師宗門武庫(一卷)

            參學比丘道謙編

緇門崇行錄(一卷)

            明古杭雲棲沙門袾宏輯

釋氏通鑑(十二卷)

            宋括山一庵釋本覺編集

禪林僧寶傳(三十卷 前有長沙侯延慶引臨川張宏序)

~p 1856-1857

            宋明白庵居沙門惠洪撰

續原教論(上下合卷)

            明翰林院待詔建安沈士榮著

通翼

佛法金湯編(十六卷)

            明會稽沙門釋心泰編

廣養濟院說

大明釋教彙門目錄(四卷)。標目(四卷)。彙目義門(四十一卷)。

            明東吳沙門釋寂曉集

  已上此方撰述。始自御製序文。終至釋教彙門等。共四十八種。老人但載其名。甫即示寂。今不敢妄增。敬依原稿錄出。觀者諒之。○光緒辛卯。金陵刻經處校訂重刊。添註撰述人名。其無攷者缺焉。

閱藏知津卷第四十四

~p 1858

  (弟子眾等。無始時來。沈淪七趣。何幸今生。得聞佛法。雖知向道。剋證無期。賴有淨土。橫超一法。仗彌陀大願。速脫輪回。爭奈一輩狂妄知見。不識時機。矯亂其說。疑誤眾生。破信願行。名雖宏道。實害有情。推原其故。皆由不知諸佛教法。偏圓權實之所致也。今刻閱藏知津。普願人人獲無礙智。法法圓通。隨舉一法。了知含攝一切諸法。一字一句。皆契佛心。庶幾初心行人。如得指南。徧遊法海。以此正見。廣化群生。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住中流。運運無盡。並願三生眷屬。發大慈心。隨機接引。同修念佛三昧。成就法身慧命。仰契六方諸佛讚勸流通之至意。當知一句彌陀。即淨即禪。即事即理。即權即實。即因即果。普融法界。無欠無餘。又何必別立門庭。擾亂大眾耶!現前行菩薩道者。以契經為定衡。以淨土為歸宿。則眾生幸甚!佛法幸甚!藉此捐資功德。仰求

十方常住三寶。不捨慈悲。冥薰加被。直往蓮邦。無有阻礙者。

光緒十八年夏四月金陵刻經處識)


 [S1]琰魔羅王

 [S2]奈氏樹園

 [S3]原文:颰陀師利;

CBATA大正藏作跋陀師利

 [S4]紙本作:「各說堅。固住菩提心義。」